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时间:2019-05-15 02:2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第一篇: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2000年3月24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统计管理和监督,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及时和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所需要的资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统计主管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实施,组织领导、协调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各部门、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指定人员负责统计工作。

第五条 统计主管部门在履行《统计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职责时,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行为,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与统计执法检查或统计案件有关的文件和资料,要求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对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

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二)对可能灭失、转移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可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三)对统计检查中需要查询或要求改正的问题,可向统计调查对象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或《统计检查建议书》。

第六条 统计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并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被检查对象拒绝接受检查,或者对统计主管部门提出的检查意见不按期整改的,按拒报论处。

第七条 统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当依照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准确、及时、全面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并对所报送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统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行使权利,受法律保护,有权拒绝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

第八条 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对统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得自行修改;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编造虚假数据;不得对拒绝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如果发现数据计算或来源有错误,应当提出,由统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有关人员核实订正。

第九条 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取得国家或省统一制发的统计岗位证书,持证上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向统计主管部门申办统计岗位证书:

(一)具有统计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

(二)具有经济类中专以上学历,并经统计法律、法规考试合格的;

(三)经过统计专业和统计法律、法规培训,考试合格的。

第十条 统计队伍应保持基本稳定。统计人员变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安排能够承担相应统计任务的人员接替,并办理统计资料的交接手续。

统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变动,应征得上一级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

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部门和企业事业组织统计负责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统计人员、乡镇统计员的变动,应向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当地统计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统计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统计基本任务等知识,组织统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统计法律知识培训;加强统计信息处理、传输技术和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

第十二条 地方统计调查计划及方案,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其中重大的调查计划及方案,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报上一级统计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部门统计调查计划及方案由部门制定,报同级统计主管部门备案;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报同级统计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统计主管部门对报送审批的统计调查计划及方案,应当在收到之日起10日内批复。在审批过程中,要严格限制发往基层单位的全面统计报表。

第十五条 统计主管部门对报送备案的统计调查计划及方案,认为其必要性或可行性存在问题的,可提出停止或暂停执行的建议;认为其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编码等与统计标准相抵触的,应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废止。

第十六条 经批准或备案的统计调查方案,必须在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标明制表机关名称、表号、备案或批准机关名称及其批准文号;未标明上述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视为非法报表,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填报。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不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由省统计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建立基本统计单位登记制度。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到当地统计主管部门办理统计登记,建立统计关系,接受统计 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个体工商户的基本情况由所在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统一填报;有条件的,也可直接由统计主管部门进行统计登记。

第二十条 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统计主管部门的要求,报送专业统计资料和与国民经济核算有关的会计等资料。部门、单位提供的统计资料,必须经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审核、签署并加盖部门、单位印章后上报。

统计资料报出后,如发现有错误,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受表部门提出书面报告和订正。

第二十一条 统计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公布和出版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统计资料,及时发布统计公报及相关统计资料。其中,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状况的重要统计数据的审定和公布,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各部门公开发布本部门的统计资料,应当与同级统计主管部门有关统计资料核对一致。

新闻单位在报道有关重要统计数据前,应经统计主管部门核定。

公布统计资料必须注明提供统计资料的单位名称。

第二十二条 建立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主要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制度。

本条前款所称主要统计数据是指对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有重大影响的数据。具体目录由省统计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公布。

各地国内生产总值,经上一级统计主管部门审核、评估认可后,方可对外公布和正式使用。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预期经济目标时,应听取统计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统计主管部门发现本地主要统计数据与原定发展目标有较大差异,或有可能出现趋势性偏差时,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四条 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必须标明密级;属于工作秘密的统计资料,应标明“内部”字样。秘密统计资料的使用,按国家规定的审批程

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统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书面同意,不得泄露。

第二十五条 统计主管部门必须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可以公开的社会、经济、科技等统计信息为社会公众服务。

按《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进行统计调查所取得的统计资料,统计主管部门应无偿向领导机关及政府各部门提供。

各部门在统计制度规定之外委托统计主管部门进行的其他统计,应提供必要的保障经费。

第二十六条 统计调查人员在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出示统计主管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统计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未出示证件的,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接受调查和检查。

第二十七条 统计主管部门应建立调查管理、执法检查、错案责任追究等内部管理监督制度。

统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服务、开展统计监督检查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廉洁自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索贿、受贿或者以权谋私;

(二)扩大收费、罚款范围,提高收费、罚款标准;

(三)收费、罚款不给有效、足额票据;

(四)拒绝提供合理服务;

(五)强制提供有偿服务;

(六)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第二十八条 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揭发、检举各种统计违法行为。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应

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负责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统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自行修改统计资料或编造虚假数据的;

(二)强令、授意统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编造虚假数据的;

(三)对拒绝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以集体决定的形式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的,对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前款规定处罚。

统计人员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由统计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规定,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称号、晋升职务或获取经济利益的,由统计主管部门提请作出相应决定的机关或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撤销晋升的职务和追缴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对直接责任人员及其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统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可对直接责任人员及其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四)不按规定设置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或办理统计登记手续,经统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第三十三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有第三十二条所列违法行为之一

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一)有第三十二条第(一)、(二)、(三)项违法行为之一的,对单位处以3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及其负责人分别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二)有第三十二条第(四)项违法行为的,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及其负责人分别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进行欺诈活动的,由统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或违反统计法律、法规有关保密规定,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统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予以通报批评,拒不改正或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及其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经批准或备案,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或未在统计调查表上标明法定标志的;

(二)擅自公布统计资料的;

(三)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统计调查对象商业秘密的。

第三十七条 统计主管部门在作出对单位10000元以上,对个人、个体工商户2000元以上罚款决定前,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统计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第三十八条 统计工作人员违反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处理。有关部门或监察机关应当在接到处分建议的30日内将处理情况告知统计主管部门。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0年6月1日起施行。1988年5月14日贵州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统计管理试行条例》同时废止。

第二篇: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制度

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制度(试行)

------------------

2007-12-05 17:34:07 访问次数:70 信息来源: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全国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村(居)委会必须依照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报送统计资料,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

第三条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人口的婚育、死亡、流动、避孕节育等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发布统计信息,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第四条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保障统计工作所需的经费、技术装备和其他各项条件。

第五条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负有督促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执行各种统计法律、规章、制度的职责,对本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负责。

第二章统计机构和岗位职责

第六条省、地、县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设立统计机构,配备统计人员。主要职责有:

1、按时生成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按要求上报;

2、组织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检查核实本级和下级统计数据,确保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3、开展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4、指导下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开展统计工作;

5、发布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信息;

6、及时维护、更新、上传本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数据库。

第七条乡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主要职责有:

1、核实所辖村(居)上报的人口变动信息;

2、在本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中按月录入所辖各村(居)人口变动信息,及时上传数据和打印各类任务信息,指导村(居)工作;

3、按时生成本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按要求上报。

第八条村(居)委会配备专职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员(人口主任或人口和计划生育专职干部)。主要职责:负责本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数据、变动信息的采集工作,按时填

报《村级人口信息变动月报告单》。使用WIS社区版的社区居委会在WIS中按时录入人口变动信息。

第三章统计对象和统计口径

第九条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对象为本省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

第十条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从乡级起报,人口统计口径分别为:

1、户籍人口指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乡”)的人口。

2、常住人口包括:

①户口在本县(市、区、特区,以下简称“县”),居住在本乡的人口,由现居住地所在乡登记上报;

②户口在本乡,流出本县不满半年的人口;

③户口在外县,居住在本乡半年以上的人口;

④户口待定,居住在本乡的人口;

⑤婚入本乡的人口(婚出的人口计入婚入地常住人口)。

3、流动人口包括:

①流出人口为除因培训、学习、出差等原因外,流出其户籍所在乡30日以上的人口;

②流入人口为除因培训、学习、出差等原因外,流入本乡居住的人口。

确定为在本市、州、地行政区域内两个及以上的区(登记对象的户籍地为本市、州、地行政区域内的区)有固定居住场所且交叉居住的对象,不作为流动人口统计,由现居住地作为常住人口统计。(对本市、州、地行政区域内两个及以上区、县交叉居住的对象范围,须上报省人口计生委确认后执行)

第四章统计报表及上报时限

第十一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定期统计报表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设计。第十二条地、县、乡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月通过计算机网络向上级上传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使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生成本级报表。本级报表应开列所辖的全部下级区域。各级报表每月打印一式两份,相关责任人签名并加盖本单位公章,一份报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一份归档保存。

第十三条《村级人口信息变动月报单》由村(居)委会按月上报,在次月第3个工作日,由村级信息员登记上报乡级计生办。其中流动人口变动情况上报时限为:

1、流入人口流入居住满30日的、流入人口离开的、流出人口离开户籍地30日的、流出人口返回的,在次月内填报《村级人口变动信息月报告单》。

2、流动人口中有生育行为的,必须在当月的《村级人口变动信息月报告单》中上报。

第十四条乡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次月第5个工作日内,必须对基础数据进行审核并录入WIS系统,并将数据上传到县级数据中心;同时对本级WIS数据予以备份。乡级以上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流动人口统计报表按月上报,上报时限规定

如下:

乡报县:次月的第5个工作日;

县报地:报表文本在次月的第6个工作日寄出,同时将WIS数据上传到市级数据中心,同时对本级WIS数据予以备份;

地报省:报表文本在次月的第7个工作日寄出,同时将WIS数据上传到省级数据中心同时对本级WIS数据予以备份。

第十五条省人口计生委制发的其他各类报表的上报时限由制发单位另行规定。第十六条地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设计本地区附加统计分析报表。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

第十七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应给予表彰或奖励:

1、忠于职守,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表现突出的;

2、在改进和完善统计制度、统计调查方法等方面有重要贡献的;

3、在完成规定的统计调查任务,保障统计资料准确性、及时性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4、在统计工作中运用和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有显著效果的。

第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在考核中按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1、部门、单位的领导人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

2、未按本制度要求完整、真实、及时地对本辖区人口变动信息进行统计的。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条本制度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附:

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报表(试行)填表说明

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报表包括《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落实情况表》、《已生育的育龄夫妇未落实相应避孕措施统计表》《计划生育手术进度表》、《计划生育证明发放统计表》、《辖区流入人口计划生育构成》、《按来源地流入人口计划生育构

成》、《流入人口生育情况统计表》、《辖区流出人口计划生育构成》、《按目的地流出人口计划生育构成》、《流出人口生育情况统计表》、《在本市(州、地)地域范围内流动人口生育统计表》。

生育统计中凡符合《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出生的人口,无论是否持有生育证或生殖保健服务证,均计入政策内出生。

1、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黔人计育统表1)

统计内出生的人口,分孩次、性别以及是否符合政策进行统计。

流出本县不满半年的人口在外生育的新生人口以及流入本县超过半年的人口在本县内生育的新生人口计入本表,前者由女方户籍所在地统计(女方结婚未迁户口由婚入地统计),后者由生育时女方居住地所在的乡级人口计生办统计。

往年出生人口补报数指,在本乡户籍人口中,本统计前生育的人口,以往未登记上报,在本统计内登记补报的。

2、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措施落实情况表(黔人计育统表2)

(1)育龄妇女人数:指15—49周岁的妇女总数。

(2)已婚育龄妇女数:指已经结过婚的育龄妇女。

(3)期末采取各种避孕措施的夫妇对数:每对已婚育龄夫妇只能选填一种已采取的避孕措施。同时采用了两种以上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夫妇,选其采用的长效措施或经常使用的措施对应计入其中一项,使用的其他避孕措施则计入“过程性使用药具人数”。期末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夫妇对数合计,必须小于同一时点的已婚育龄妇女数。

(4)过程性使用药具人数:本数据为时期累计数,填报临时性使用药具人数。同时采取两种以上避孕措施的夫妇,除长效措施或主要使用的一种措施外,其他的措施统计入本栏。

3、已生育的育龄夫妇未落实相应避孕措施统计表(黔人计育统表3)

统计已生育过的育龄夫妇,没有按照“二孩及以上夫妇绝育、一孩夫妇上环”落实相应的避孕措施及各类原因的夫妇对数。

4、计划生育手术进度表(黔人计育统表4)

本表统计年初以来累计完成的计划生育手术数。

5、计划生育证明发放统计表(黔人计育统表5)

本表统计生殖保健服务证、计划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计划生育相关证明的发放数量。

6、辖区流入人口计划生育构成(黔流人计统表1)

填写所辖区域跨乡流入人口情况。

(1)流入总数:包括全部流入人口。

(2)已婚育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情况:

特殊原因无措施指已婚育龄妇女因绝经、不孕、哺乳、有病、男在押、女在押、离婚、丧偶等不适宜采取避孕措施的。

(3)妇检:按当季度内发生的人数累计统计。

(4)补救例数:按当年内发生的人次累计统计。

7、按来源地流入人口计划生育构成(黔流人计统表2)

按流入人口户籍地填报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1)流入总数:包括全部流入人口。

(2)已婚育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情况:

特殊原因无措施指已婚育龄妇女因绝经、不孕、哺乳、有病、男在押、女在押、离婚、丧偶等不适宜采取避孕措施的。

(3)妇检:按当季度内发生的人数累计统计。

(4)补救例数:按当年内发生的人次累计统计。

8、辖区流入人口生育情况统计表(黔流人计统表3)

按下辖区域统计流入本县的人口在统计内生育的新生人口,对在外地生育的新生人口录入前应查询,核实在本乡以外是否已经录入,若已录入,在本地不重复录入;若未在本乡以外录入,必须在本地录入。

9、辖区流出人口计划生育构成(黔流人计统表4)

填写下辖区域跨乡流出人口情况。

(1)流出总数:包括全部流出人口。

(2)已婚育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情况:

特殊原因无措施指已婚育龄妇女因绝经、不孕、哺乳、有病、男在押、女在押、离婚、丧偶等不适宜采取避孕措施的。

(3)妇检:按当季度内发生的人数累计统计。

本县:指返回本县妇检的人数;

证件:指自现居住地寄回妇检证明的人数;

信息:指通过查询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确证已妇检的人数。

10、按目的地流出人口计划生育构成(黔流人计统表5)

按流出人口目的地填报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1)流出总数:包括全部流出人口。

(2)已婚育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情况:

特殊原因无措施指已婚育龄妇女因绝经、不孕、哺乳、有病、男在押、女在押、离婚、丧偶等不适宜采取避孕措施的。

(3)妇检:按当季度内发生的人数累计统计。

本县:指返回本县妇检的人数;

证件:指自现居住地寄回妇检证明的人数;

信息:指通过查询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确证已妇检的人数。

11、流出人口生育情况统计表(黔流人计统表6)

按下辖区域统计本乡的流出人口在外生育的新生人口。

外出流入人口,在统计时期外生育且未登记上报的新生人口,在流出人员返回的一个月内,要在《村级人口变动信息月报告单》中统计报出。

12、在本市(州、地)地域范围内流动人口生育统计表(黔流人计统表7)

统计在其户籍所在的市(州、地)地域范围流动的人口当年生育情况(属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省人计育统表1)》统计范围的生育不计入本表)。乡级人口计生部门在录入属于本表统计的生育事件前,应通过上网查询或其它方式,确认未在其它乡镇录入后,再录入本地育龄妇女信息系统。

第三篇: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 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

(黔文明委〔2000〕6号)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把全省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是对城乡实行综合治理,把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有效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条 文明单位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卓有成效,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逐级申报”的原则进行评选,由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进行命名表彰的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是同级或上级党委、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红旗文明单位是文明单位中的标兵单位,是贵州省的最高荣誉称号。

第四条 申报文明单位必须是经济独立核算并能独立地承担权利和义务的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等。

第五条 文明单位的创建和管理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以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章 文明单位的基本条件

第六条 文明单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组织领导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分工负责、团结协调、开拓进取、廉洁勤政、作风民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风尚好。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团结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三)业务工作扎实有效,工作业绩好。生产经营方向端正,实行科学民主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经济效益在当地处于领先地位。非生产性单位的工作效率高,服务(工作)质量好,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达到全省同行业领先水平。搞好安全生产,伤亡率低于行业主管部门指标,无重大责任事故。

(四)注重科技文化教育,队伍素质好。重视智力投资,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五)社会治安措施落实,遵纪守法好。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群众遵纪守法、勇于同各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作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无重大恶性案件、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赌博、迷信、大操大办婚丧等问题得到有力制止。道路平整,设施完备,畅通无阻。提倡优生、优育,杜绝违反有关计划生育政策和法规的现象。

(六)洁净绿美设施完善,环境建设好。单位内外环境整洁,设施完善,因地制宜绿化、美化,处于本地本行业(系统)前列。“三废”治理达到省环保标准。

第七条 各地区、各行业可根据文明单位基本标准和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提出具体标准和量化指标。

第三章 文明单位建设

第八条 要根据文明单位的条件,结合本行业的职业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创建文明单位的规划,由职工代表大会或群众大会讨论通过,使之成为本单位干部、群众的共同任务和奋斗目标。

第九条 目标规划,任务具体,落实到基层、岗位和职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完成的期限,定期进行检查。

第十条 教育职工树立创建文明单位的意识,使每个职工了解本单位创建文明单位的规划和目标,了解本部门、本车间、本班组、本岗位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纳入到整个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去。

第十一条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开展创建文明车间(科室)、文明班组、文明岗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以及争做文明职工等活动。

第十二条 要本着“自愿结合、因地制宜、互助互惠”的原则,开展军(警)民共建、城乡共建、工农共建等各类共建活动。共建各方有共建协议,定有共建规划,落实共建措施有力。

第四章 文明单位的评选和命名

第十三条 文明单位的评选和命名要严格掌握标准,推行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主管部门考核和群众评议、舆论监督相结合,日常考核和年终检查相结合以及条块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评选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确保评选质量。

第十四条 省级文明单位原则上每四年评选一次,地(州、市)级文明单位和县(区)级文明单位原则上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十五条 文明单位的申报。凡按照文明单位标准,制定创建规划、落实创建措施、持续开展创建活动两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向所在地区、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党或行政关系隶属贵州而地处外地的单位,党组织关系在贵州的中央部委及外省市驻黔单位和委托贵州代管的单位,在黔的三资企业,可以申请参加所在地区或系统的评选。

企业的车间、分厂、机关的处室,自然村寨,街道居委会,乡镇及科级以下单位(行政村除外),村办企业及30人以下的商店、旅馆等单位,原则上不列入省级文明单位的评选范围。

第十六条 文明单位原则上由省、地(州、市)、县(市、区、特区)三级命名。

县(区)级文明单位,由乡镇、街道、公司或相当这一级的党政主管部门从申报的单位中择优选拔,经县(区)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同级党委、政府命名。

地(州、市)级文明单位,由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县(区)文明单位中择优选拔,经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地(州、市)党委、政府(行署)命名。

省级文明单位,由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地(州、市)级文明单位中择优选拔,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省委、省政府命名。

第十七条 文明单位的命名一般要逐级升格。省级文明单位一般应在地(州、市)级文明单位中产生。但有特殊情况或者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位,经省文明委审核并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可破格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第五章 文明单位的表彰与奖励

第十八条 文明单位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原则。

第十九条 文明单位分别由批准、命名机关发文通报表彰并授予相应称号的牌匾和证书。

第二十条 对文明单位的表彰实行申报制度,凡命名表彰文明单位须逐级进行申报。

第六章 文明单位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文明单位建设活动的领导。被命名的文明单位要再接再厉,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做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工作和文明单位的检查、验收、评选、表彰及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文明单位的管理原则上实行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省级文明单位和地(州、市)级文明单位委托所在县(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管理。

第二十三条 对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包括:

(一)建立文明单位档案制度。档案内容:创建规划,申报文书,审批表格,检查考核记录,工作总结,奖惩记录,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反映。

(二)指导基层单位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督促制定创建计划。

(三)监督检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

(四)总结推广文明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活动。

(五)沟通文明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协调文明单位与其他部门、地区间的共建、联建活动。

(六)对不符合文明单位标准或发生严重问题的单位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理。

(七)制定本地区、本系统文明单位的标准、创建规划和实施办法。组织、协调本地区、本系统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

(八)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可依据系统工程和目标管理的原则,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第二十四条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可组织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文明委成员单位或新闻媒体对管辖内的文明单位进行视察和检查考核。要在单位自查的基础上至少每年复查一次。日常考核结果计入年终考核成绩,如果一些单项工作已经业务、技术部门同期检查合格并有证明材料,可不复查。

第二十五条 文明单位要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主动听取,收集群众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

第二十六条 文明单位工作下降或发生严重问题,命名机关及其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处分。

第二十七条 撤销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权力分别由相应的命名机关行使。省级文明单位的撤销程序:由所在县(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调查核实后,逐级报地(州、市)级和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作出撤销决定。特殊情况,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可直接作出撤销决定。被撤销的文明单位要认真整改,重新创建,待符合条件后,可继续申报参加评选。

第二十八条 申报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其荣誉称号,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文明单位如合并、改变名称或隶属关系,须由命名机关重新确认。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贵州省公墓管理实施办法

贵州省公墓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实施日期: 2003年6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公墓管理,推进殡葬改革,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公墓,指安葬、安放骨灰或者安葬遗体的公共设施。公墓分为经营性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公墓两种。经营性公墓为城镇居民或其他公民提供服务;农村公益性公墓为农村村民提供服务。

第三条 公墓的建设和管理,坚持节约殡葬用地,制止乱埋乱葬,倡导丧俗改革,统筹规划,控制发展,强化管理,规范运作,为殡葬改革服务,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条 经营性公墓提供殡葬服务,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经营性公墓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17号),享受免征营业税优惠政策。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全省的公墓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墓管理工作。各级殡葬管理机构受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委托,负责公墓管理日常工作。

第二章规划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全省殡葬事业发展状况和殡葬改革的需要,组织编制全省公墓设置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民政部备案。公墓建设应当纳入各级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规划。

第七条 编制公墓设置规划的原则是: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在火葬区,严格控制公墓建设总数量,加快骨灰塔陵园、骨灰堂等骨灰寄存设施建设;

(三)在土葬改革区,控制经营性公墓建设数量,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

(四)经营性公墓以县为单位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从严设置(设区的市城区,以市为单位统一规划设置),农村公益性公墓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根据需要合理设置。

第八条 火葬区不得兴建遗体公墓;在已建立公墓的地方,禁止在公墓以外建墓立碑。在火葬区,要大力推行骨灰寄存、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倡导和鼓励骨灰抛撒、树葬、草坪葬等文明葬法。在土葬改革区,要努力实现遗体埋葬公墓化,大力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坟头,因地制宜推行其他少占土地的土葬形式。

第九条 公墓选址应当符合殡葬管理法规有关规定。

第十条 公墓墓区应合理规划布局,绿化美化,逐步实现园林化。公墓应当根据不同葬式和公墓长远发展需要,划定若干功能区。墓区绿化占地面积不得少于公墓占地总面积的30%,可绿化率达90%以上。墓体和墓志提倡小型化、艺术化。

第三章审批

第十一条 建立公墓,须履行下列报批程序:建立经营性公墓,由申请人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设区的市市辖区直接向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民政部门审核同意,报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建立农村公益性公墓,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或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并报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民政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利用外资建立经营性公墓,由申请人向县级或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同意,报民政部审批。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民政部门批准,不得兴建公墓。

第十三条 建立经营性公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全省公墓设置规划;

(二)有筹建公墓的建设用地;

(三)有筹建公墓的必要经费;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第十四条 申请人申请筹建经营性公墓,应当填报《贵州省经营性公墓筹建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可行性报告;

(二)县级以上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三)县级以上城建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审查意见书;

(四)有效验资证明;

(五)环境评价意见;

(六)建设规划方案(包括设计图);

(七)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八)联合筹建的,须提供合作协议;

(九)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申请建立农村公益性公墓,必须符合全省公墓设置规划,符合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并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第十六条 受理申请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对所报材料进行审查,实地考察论证,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同意的,报审核机关审核;不同意的,将不同意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审核机关自收到受理申请机关提交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15日内,对材料进行审核,实地考察论证,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同意的,报审批机关审批;不同意的,将不同意决定书面通知受理申请机关。

第十八条 审批机关自收到审核机关提交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30日内,根据公墓建设规划、审核意见和实地考察情况,作出批准筹建或不予筹建的决定,批复审核机关,并抄送受理申请机关。

第十九条 经营性公墓自批准筹建之日起,筹建有效期为两 年。在有效筹建期内,具备营业条件时,应当向审批机关申请领取《贵州省经营性公墓设置批准证书》。未取得的,审批机关收回批准筹建批复,取消其筹建资格。

第二十条 申请领取《贵州省经营性公墓设置批准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按设计要求建有可使用的公墓设施;

(二)有办公用房、停车场地、公众休闲处所和卫生设施;

(三)有符合规定的用水、用电、通讯、消防、防汛设施;

(四)经营管理、岗位责任、治安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齐全。第二十一条 申请领取《贵州省经营性公墓设置批准证书》,应当填报《<贵州省经营性公墓设置批准证书>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验收报告;

(二)审批机关发给的批准筹建批复(复印件);

(三)县级以上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使用权属证书(复印件);

(四)组织机构设置及其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报告;

(五)公墓基本建设情况报告;

(六)资产评估报告;

(七)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

(八)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二条 审批机关自受理申请30日内,对所报文件进行审查,并根据经营性公墓设置基本标准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发给《贵州省经营性公墓设置批准证书》;不合格的,应提出具体意见。

第二十三条 农村公益性公墓筹建申请人在取得批准筹建批复6个月之内,应向审批机关申请领取《贵州省公益性公墓设置批准证书》。未取得的,审批机关收回批准筹建批复,取消其筹建资格。

第二十四条 公墓不准另选地址设立分公墓或者分墓区。公墓变更名称、扩大规模、因特殊原因需迁址重建的,应当报原 审批机关审批。

第四章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公墓应加强内部管理,维护墓区秩序,进行墓区绿化和对墓地穴位及骨灰存放设施进行维护、修缮,保持墓区的幽美、肃穆和墓地穴位及骨灰存放设施的完好、整洁。

第二十六条 经营性公墓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循公开、公平、自愿和诚实信用原则。经营性公墓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以及其他媒介发布广告或设置户外广告,广告内容应经公墓管理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经营性公墓原则上不得跨地区设立销售机构。特殊情况需要设立的,须经公墓所在地和拟设销售机构所在地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 经营性公墓的墓地穴位或骨灰安放格位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农村公益性公墓经物价部门批准,可以向公墓使用人适当收取墓地穴位或骨灰安放格位维护费。但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二十八条 公墓一次性收取墓地穴位或骨灰安放格位维护费不得超过20年,并严格管理使用。维护费实行专户管理制度,专项用于墓地绿化、墓地穴位或骨灰安放格位的维护和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九条 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应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公墓应使用规范的安葬、安放凭证,并建立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 公墓租用人对墓地穴位、骨灰安放格位享有限期租用权,但没有处分权。每期租用最长不得超过20年。

第三十一条 经营性公墓提供墓地穴位或者骨灰安放格位,应当与租用人签订书面合同。合同需载明下列事项:(一)墓地穴位或者骨灰安放格位的租用人及使用;

(二)墓地穴位或者骨灰安放格位的具体位置、规格及其价格;

(三)墓地穴位或者骨灰安放格位的租用期限、租用期届满 时需要履行的事宜;

(四)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五)违约责任;

(六)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二条 经营性公墓在租用人租用墓穴(格位)期届满的一年前,应当催告租用人。无法联系的,应在报刊上刊登公告。租用墓穴(格位)期届满需要继续租用的,租用人与公墓重新签订租用合同。租用期届满6个月后仍查找不到租用人或租用人不办理继续租用合同的,墓地穴位或者骨灰安放格位由公墓收回循环使用,骨灰(遗体)集中处理。

第三十三条 禁止擅自转让墓地穴位或者骨灰安放格位。禁止传销墓地穴位和骨灰安放格位。禁止在公墓区域内搞封建迷信活动。禁止在公墓区域内修建家族墓、宗族墓。

禁止在火葬区公墓安葬遗体、遗骸,禁止骨灰装棺土葬。第三十四条对经批准建立的公墓,实行检查制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经营性公墓(含骨灰塔陵园等经营性骨灰存放设施)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含骨灰堂等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国家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试行前已经建立的公墓,应当在本实施办法试行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规定程序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贵州省经营性公墓设置批准证书》或《贵州省公益性公墓设置批准证书》。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3年6月1日起试行。

第五篇: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贵州省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42号 【发布日期】2013-04-08 【生效日期】2013-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42号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2年12月25日省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陈敏尔 2013年4月8日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工业园区管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业园区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以工业和信息产业为主集聚发展的、享受一定政策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工业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园区的指导、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工业园区进行服务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其所设立工业园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二章 工业园区设立、分类和认定

第四条 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二)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等优势;(三)符合国家和省对自然和生态保护的有关规定;(四)有明确的面积范围;

(五)产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符合省的有关规定;

(六)具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路、通信、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污染物处置设施;

(七)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 设立工业园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设立工业园区的申请;

(二)设立工业园区的可行性报告;(三)土地利用方案;(四)选址意见书;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为了对工业园区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按照工业园区的规模和效益等情况,将工业园区分为一、二、三类。

第七条 一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开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度高,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地方经济辐射带动显著;

(二)上园区工业总产值8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4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增投资额10亿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达到25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基础上,至少实现(供热、供气、宽带网络、有线电视)中的两项,达到“七通一平”;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已建成具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企业孵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八条 二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开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度较高,有鲜明的主导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地方经济辐射带动明显;

(二)上园区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增投资额5亿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5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应达到18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基础上,至少实现(供气、宽带网络)中的一项,达到“六通一平”;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初步建成具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企业孵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九条 三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产业集聚度较高、主导产业明确;

(二)上园区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00万元以上;(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达到12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

第十条 分类认定程序:(一)

一、二类工业园区分类认定由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按照分类标准,向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二)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将初审符合条件的申报材料报送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相关的条件和分类标准组织审核认定,对通过认定的一、二类工业园区进行公布、授牌,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四)三类工业园区由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并报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申请工业园区分类认定应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业园区分类认定申请表;

(二)证明具备该类工业园区条件的材料及相关资料;(三)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方案;

(四)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审批文件;(五)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审批文件;(六)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查意见;(七)工业园区其他专项规划及批准文件;

(八)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县(市、区、特区)相关部门出具的园区总体规划是否符合经批准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证明文件,水源供给保障证明材料;(九)成立管理机构的文件;(十)省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章 工业园区管理

第十二条 工业园区设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程序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为市(州)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除领导干部和部分骨干外,其他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

第十三条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业园区管理制度;

(二)编制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三)按照规定权限审批工业园区的投资项目;

(四)负责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五)按照规定权限负责统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工作;(六)设立工业园区投融资机构,拓展工业园区融资渠道;(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为依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相衔接。工业园区相关规划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经批准的工业园区相关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六条 工业园区实行动态管理。

(一)每年由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上认定的一、二类工业园区组织考核,对已认定分类等级、但在考核中不合格的园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降低园区分类等级;

(二)三类工业园区由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考核;(三)二类或三类园区在发展中达到上一等级标准时,可按规定程序重新申报类别认定。

第十七条 工业园区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统计人员,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按照统计制度规定报送相关统计资料。

第十八条 鼓励在工业园区引进下列项目:(一)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业项目;

(二)有利于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及延伸产业链的项目;(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四)国家供地目录中列入鼓励用地目录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项目。

第十九条 禁止在工业园区引进下列项目:

(一)采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二)生产国家和省明令淘汰产品的;(三)国家和省禁止的其他项目。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不得非法向园区内企业摊派或者收取费用。对乱摊派、乱收费以及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企业有权拒交,并向有关监督部门投诉举报。

第四章 扶持措施

第二十一条 工业园区土地优惠政策。

(一)鼓励和支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工业园区存量用地利用效率,在工业园区内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工业项目,按相关地价优惠政策执行;

(二)鼓励和引导工业园区建设向未利用低丘缓坡发展,对荒坡、荒地实施成块连片开发的,按照规定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二十二条 工业园区财税扶持政策。

(一)工业园区的财政收支实施单列管理,收支预算并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园区的财政收入属于市(州)、县(市、区、特区)的留存部分,全部留给工业园区滚动发展;

(二)由省和市(州)统一规划布局的资源性开发项目,依法建立合理的财税分配机制,调节资源供给地和资源加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工业园区土地收益重点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

(四)考核合格的一、二、三类工业园区作为重点工作园区,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优先享受省级层面的扶持。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等项目给予扶持;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一定时期内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标准厂房补助以及工业园区扶持奖励等。

第二十三条 市场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扶持。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在工业园区内设立银行、担保、保险、评估、咨询等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为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

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省内的县(市、区、特区)利用资本和资源,联合兴办工业园区或者到工业园区创办工业集聚区,协议分配产值、利润、劳动指标等。

第二十六条 对特色产业突出,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并通过考核的二类以上工业园区,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乱摊派、乱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应减免而未减免相关规费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 第142号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2年12月25日省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陈敏尔 2013年4月8日 贵州......

    海南省统计管理规定

    海南省统计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统计管理,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

    吉林省统计管理体制改革

    谢鸿光在吉林省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吉林省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 (2006年7月27日) 尊敬的李斌副省长,在座的各市(州)政府领......

    生产统计管理规程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生产统计管理规程 目的:建立生产统计管理规程,保证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为制订计划、指导生产经营、科学管理提......

    供应链管理概念统计

    一、 物流实质 2通过改变用以平均的周期的长短来调整敏感性. ③条码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POS商店在我国也相当普及。但条码技术和POS扫描仅 本 4. 组织方面 减少物......

    应急管理统计工作制度

    应急管理统计评估分析制度 一、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以系统、完整、直观的统计数据,分类统计和定量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动态,特制定本制度。 二、应急管理......

    统计劳资管理规定

    统计劳资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计划统计、劳资、合同管理工作,根据公司管理规定,结合项目部具体情况,对各施工项目部统计(无统计时由预算员兼任)工作做如下规定 第二条各施工项目......

    生产统计管理规程

    生产统计管理规程 目的:建立生产统计管理规程,保证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为制订计划、指导生产、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范围:生产统计管理工作 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