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广东省高教厅,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有一定先导性的、结构合理的,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1995年全国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和各培养单位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较好地适应了国家“九五”期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新问题,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研究生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意识尚不强;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能够适合于培养高水平博士的生源不足;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等。
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了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今后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研究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
(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等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比重。
(二)根据区域、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其对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对研究生工作进行分类规划与指导。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视改善研究培养条件,国家要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适时新增一批研究生院。培养单位通过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培育一批产学研基地。
(三)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强化全面质量观,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一)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硕士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
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要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应逐步将通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方式纳入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
(三)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径,统筹安排硕士、博士两个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科、专业可按一级学科口径考核招收硕士研究生,按二级学科或较宽学科口径进行培养。
培养单位可自行决定采用本科毕业生直接攻博或硕士生提前攻博等培养方式。
(四)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生累计在学的最长年限。
(五)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鼓励培养单位间互相承认学分。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可比方面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深化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环节的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硕士生课程设置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研究生层次的特点。课程体系要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博士生课程应结合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和所需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直博士的课程应贯通设置。
研究生外国语课程应着重提高研究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博生外国语课程设置与否及其考核方式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
(二)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应更多地参与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
(三)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国家主管部门设立“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计划”专项经费,支持出版高水平的研究生推荐教学用书。提倡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出版研究生教学用书。组织出版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推荐教学用书。
(四)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基础学科的研究生要加强科学实验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程技术类及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研究生应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
培养单位要采取措施鼓励博士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防止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完全限于培养单位低水平开发项目的倾向。
严格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论文评阅人应对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创造性,尤其是不足之处有具体说明。培养单位可规定学位论文有一定的一次答辩不通过率。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制度。培养单位应注意对新上岗研究生指导教师,特别是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培养。应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同时重视从国外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提倡高等学校聘请科研机构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工作。培养单位应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选聘制度。要逐步做到博士生指导教师由博士学位获得者担任。要强调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具有适合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高水平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倡建立由不同研究方面,甚至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为博士生创造更为综合的学术氛围。
五、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地区布局。
(二)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办法。改进和推广已在部分专业学位试行的联考办法。联考应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综合文化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选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入学。
(三)要根据行业、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应积极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培养单位应加强案例库的建设,较大幅度提高案例教学的比重。要注意防止降低培养质量和仍按学术型培养的两种倾向。
(四)加强与专业学位相关的学科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观念;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聘请实际部门的高水平专家参与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
六、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法规建设,规范各类评估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和培养单位在评估中的作用。
(二)逐步建立对学位授权点进行定期评估的制度。各级主管部门应以适当方式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并应根据相应的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建设,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单位应开展经常性的自我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培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
(四)国家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每年评选100篇优秀博士论文,并拨出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倡各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并采取措施,激励成绩突出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管理干部。
七、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研究生教育应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学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上。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
八、规范研究生管理工作。
(一)国家制定有关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法规,规范研究生管理工作。
(二)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鼓励管理干部进行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历史进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全体同志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紧迫的责任感,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圆满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育部
二000年一月十三日
第二篇: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
抓内涵促发展 大力提高我校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水平
——研究生部、研工部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研究生部、研工部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机关各部门、各学院的支持与配合下,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学科和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研究生成长成才环境,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学科建设新成果不断涌现,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获“十二五”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省重点学科11个,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1.学科平台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学科层次和水平再上新台阶。为了实现学科的新一轮科学发展,一年来学校注重学科内涵建设,统筹规划,积极组织“十二五”省各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纺织科学与工程”获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生物学”获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正在评选中);“应用经济学”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企业管理、设计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学、岩土工程等11个学科获省高校重点学科,为“十二五”我校实现新一轮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再上新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多渠道争取支持,学科建设条件得到加强。在省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经费渠道,“服装与产品创新设计平台建设”获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流体机械及工程”和“心理学学科建设”项目获2013年资金支持,经费总额405万元,进一步夯实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基础。
3.加强评估,规范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得到夯实。对学校各类学科建设项目实施科学管理,我校“区域经济学”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省重中之重学科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对“材料学学科二期—功能性纤维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纺织服装计算机视觉检测实验室”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学科—物联网研究基地建设”、“美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涉海材料与纤维交叉学科建设”3个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资金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同时,积极组织18个学科参加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正在进行中。
4.严格导师遴选条件,提高并扩大导师队伍的质与量。今年进行了新一轮的导师遴选,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11人,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122人,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75人,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展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实现职岗分离,确认498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实行导师岗位制,进一步强化导师负责制。对新增指导教师开展上岗培训,明确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指导、思想教育、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责任,明确培养程序,强化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
三、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招生规模继续突破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实施优质生源工程,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本共招收各类研究生达1006人,招生规模继续突破。招生工作安全有序,全程零纰漏、零投诉。
5.招生规模继续突破。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努力下,积极争取研究生招生指标,招收规模继续突破。今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24人(较去年增长9%,全国平均增长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617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国平均下降5%);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34人(较去年增长75%);非全日制工程硕士20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3人,留学生8人。今年各类研究生总人数1006人,其中学历教育研究生人数较上增长13%,招生人数和增长幅度均位于全省前列。
6.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学校将“985”、“211”重点高校生源录取率作为学院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积极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等生源较好的高校联系组织调剂生源,鼓励导师以学术声望吸引高质量考生,全年共录取43名985、211高校生源。加大对考生综合素质、发展潜能方面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扩大导师(组)在招生中的决定录取权,修订《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与录取工作实施办法》,将复试权重提高到50%,“综合面试”、“业务课笔试”、“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三个环节有一个环节成绩不满60分,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接收推免生的力度,强化硕博连读制度,提高硕博连读生在博士生中的比 例,今年共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2人,录取2012级推免硕士研究生32人,2013级推免硕士研究生36人,保证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延续性。
7.改革招生指标配置方式。推动招生指标向培养质量高、学术水平突出、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倾斜,修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以科研经费、研究成果作为学院指标分配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导师规模、生源状况、培养质量紧密挂钩。拓宽招生专业和领域,我校2013年博士招生专业共有2个一级学科、4个自设二级学科覆盖5个学院,2013年硕士招生专业13个一级学科、41个二级学科专业覆盖12个招生学院,鼓励更多的学科采用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方式,招生考试的自命题科目更加科学。8.加强招生宣传的力度。学校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开展强大对外宣传;赴山东、河南、甘肃、湖南、黑龙江等地参加招生现场咨询会,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在分析我校优质生源地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先后赴嘉兴学院、台州学院、丽水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进行了招生宣传;各学院还主动组织考研动员大会,鼓励本校学生报考母校,同时,委托校研究生会在校内分发研究生招生宣传手册,利用校广播台开展校内招生宣传。
9.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招生工作全程零纰漏、零投诉。命题与制卷环节强化保密意识与安全责任制。分管副校长牵头对全体命题教师和涉密工作人员开展了保密教育,签订了保密安全责任书。启用校保密室进行全程监控录像,校纪委对监控录像实施六小时回放制度。试卷的印制、寄发与回收、拆卷、分类等各环节规范管理、操作有序。我校2013年考生考点分布在全国199个地市招办,较2012年增涨了20.61%,涉及55个科目共1589份业务课试题。完善复试录取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复试过程和复试结果的公平、公正。校院两级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复试录取过程实行监督巡视、信息公开和投诉举报制度。学校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的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督查组,学校将复试录取工作实施办法、考生成绩、复试结果和拟录取名单及时对外公布。纪监处面向全社会公布了举办电话和举办邮箱,24小时接受社会和考生的申诉、投诉和举报。复试全过程录音录像,确保能够经受得住社会与 考生的质疑。加强网络监控,注重宣传引导,确保了招生录取工作安全有序。
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得显著提高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名列前茅,2个学科抽检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学位论文抽检成绩优秀率位列全省第一;实现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重大突破。
10.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12级开始,博士研究生实行以3.5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实行以2.5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托科研项目强化导师资助制,导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给予博士生800元/月的助研资助,非定向博士生最低可从学校及导师处获得2000元/月的助研资助。给予高年级学术型硕士生100—200元/月的助研津贴,2012级导师的资助经费已基本到位,培养机制改革已获得广泛认可。实行毕业答辩与学位答辩分离制度。
1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2012级研究生的第一外国语授课学时学分和留学研究生两门公共学位课授课学时学分进行了科学调整,并积极鼓励相关学院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大力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全年立项教改项目10项、课程建设项目7项,19项教改项目和15项课程建设项目通过中期检查,21项教改项目和13项课程建设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另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推荐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在继续建设现有的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共批准设立了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20个,为构建和完善校、省两级研究生专业实习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组织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今年共立项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50项,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针对博士和硕士不同层次研究生,以及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加强分类培养的系统设计。组织制订2012级研究生培养方案47个,其中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9个(含留学研究生3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5个。另外组织各专业学位领域制订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专业实践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和管理。13.加强对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强研究生培养督导工作,先后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了3次随机抽查,对2010级183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对2010级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汇报会开展了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加强整改。实施论文盲审制度,全年盲审论文3批404本。继续实施学术报告会制度,将学术报告纳入培养环节,已成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的重要载体。实施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会公开制度。
14.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惩处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实施评奖评优、学位授予一票否决制;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论文发表、论文送审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责任担当;开展专项检查,推动学位授予工作中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
15.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并取得新的标志性成果。一是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成绩名列前茅,生物学、艺术学学科抽检成绩位全省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学科抽检成绩列全省第二,学校学位论文抽检平均成绩85.2分,列全省第一,抽检论文优秀率60.9%,列全省第一。二是优秀学位论文取得重大突破,获2010年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位列省属高校第3);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篇,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是同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最早进入“百篇优博”提名的高校之一。三是毕业研究生与学位授予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全年毕业研究生775人,其中博士生毕业1人,硕士生毕业774人;授予研究生学位807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学术型硕士学位717人,专业硕士学位56人,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申请工程硕士学位21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申请硕士学位12人。四是研究生在学科竞赛中佳绩不断。在全国第九届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研究生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第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东赛区比赛中,我校研究生获团体三等奖3项、个人三等奖1项和个人优胜奖8项。
五、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研究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不断提高 大力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狠抓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与学风建设,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拓展工作领域,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确保了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大踏步往前走。本研究生就业率达97.78%,签 约率达95.69%,位于全省前列。
16.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按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求,修订并出台了我校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研究生评奖评优系列制度、研究生“三助”管理办法等。形成了的我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17.创新工作方法,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在新生中开展始业教育,加强专业思想与职业生涯教育,增强研究生理性把握人生的能力。与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和造就研究生理性平和的心态。建成“研究生思政工作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设置研究生岗位近400个,确实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组织毕业研究生参加了宁波、杭州、浙江大学等地举办的“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加强对就业困难研究生的推荐与经费资助,研究生一次性签约率达到了95.69%,就业率97.78%,名列浙江省高校前列,圆满完成年初学校所确定的就业指标。开展毕业生离校教育、新生始业教育等主题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理想抱负。拓展了网络班级、QQ群、虚拟学生组织等管理模式,确保了研究生日常管理的全覆盖。
18.大力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以及公寓文明创建活动。以建立宣讲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为核心,以研究生和新上岗导师为主要工作对象,以专家宣讲、学术论坛为主要形式,共计开展校院两级专家宣讲报告23场、研究生学术论坛11场、新上岗导师专题报告2场,共有6700余人参加了各类宣讲教育活动。编印《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宣传手册》,请沈满洪副校长作“严明学术规范造就创新人才”的主题报告,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网络考试,确保研究生入学的第一本教材、上的第一堂课、参加的第一场考试均是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内容。另外,成立研究生社区联合会、实施干部教师联系研究生寝室制度,在研究生公寓中以开展了“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寝室美化”大赛、“幸福下午茶”等活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研究生社区,拓展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19.畅通信息渠道,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定期召开研究生座谈会,实行辅导员例会制度与问题研讨制度,定期开展思想动态研判,及时解决了几起学生危机事件。对2012年所有面试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与普查,指导学院对近千名新生进行了档案整理与政治审查,把好入口关,确保了整年研究生的和谐稳定。
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和成效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在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构建起了全新的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推进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20.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流程。本制(修)定《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文件(试行)》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13份,研究生培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编印《新生指南》、《研究生手册》、《学位与研究生文件汇编》等手册,进一步规范各类事务办理流程。
21.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成效。继续推进两级管理体制的实施,明确校院两级分工和合作;加强“学习型部门”建设,增强工作服务意识。推进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网上评阅系统、研究生新生自助服务网、研究生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逐步推进“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三篇: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一、总则
1、根据国家、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2、研究生培养在医院的统一协调管理下,实行科教部负责管理、导师全面负责、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集体培养制度。
3、导师应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每月至少参与两次研究生指导交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研究生应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
4、研究生参加所在业务科室或党支部的政治学习,使自身成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双优的医学人才。
5、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未尽或变更事宜参照本院有关文件执行。
二、思想教育与组织管理
1、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认识肩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
2、严格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和《研究生手册》,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认真学习并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3、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等学术活动。
4、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娱、体育活动。
三、培养管理
1、研究生进入临床学习后的一个月内,导师应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认真填写《研究生课题计划书》、《研究生轮科训练表》一式两份,由科教部主任签字并盖章后,一份交研究生,一份存科教部。
2、研究生所轮转到的科室,必须指派一名主治医生职称以上的老师专门指导其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临床工作、业务学习和负责考试考核工作,使研究生教育形成由科室—导师—病房上级医师组成的带教体系。研究生如需要到其他业务科室轮转学习,每轮转一个科室,上一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并认真及时填写《临床研究生轮科手册》。
3、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其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学习计划,规定必读书籍和文献,并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定期检查、指导(每月不少于两次),发现问题及时与科教部联系,共同协商解决处理。
四、纪律与考勤
1、研究生在按时完成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应参加我院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请假。未经批准擅自缺席者,按旷课处理。
2、研究生必须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包括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并参加所修课程的考核。
3、研究生请假审批办法如下:
(1)因病请假:研究生请病假,必须持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书或病人休假单办理。请假时间在2周以内(含2周)者,须先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后,报科教部审批;在2周以上者须经分管院长批准。
(2)因事请假:对研究生请事假应严格控制。请假时间在一周以内(含一周)者,须本人申请,经导师同意后,报科教部审批;在一周以上者须经分管院长批准。
(3)因公请假:任何科室、个人都不能随意停止研究生的学习进程,抽调其做其它工作。如有特殊原因确有需要者,请假时间在一周以内(含一周)的,须由导师提出申请,报科教部审批;在一周以上的须经分管院长批准。
4、研究生请假期满后3天内应到科教部报到销假。确有特殊原因需续假者,应重新办理请假手续。
五、研究生临床实习及轮转安排
1、研究生临床实习必须至少轮转四个不同科室,其余临床实习时间,应根据导师意见和课题需要安排,可固定在一个科室或继续在其他科室轮转,科室应为其提供适当条件进行课题工作。
2、研究生在医院进行的相关研究课题,应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如涉及与病人的接触,其研究工作必须在导师协调下、在医院责任医师和相关职能部门同意或监护下进行。
3、每位科研型研究生可申请2~6个轮转时间留在实验室工作,每次轮转工作时间为3个月。临床型研究生原则上不设立实验室研究轮转。
4、研究生必须按照课题进展,向导师申请科研时间,导师批准后再向医院科教部申请批准。
5、研究生必须在医院制定轮转计划前1周内,办理好相关手续,并上报医院科教部。
6、医院科教部统一安排科研轮转,科研轮转期间由导师以及实验室人员负责研究生的管理。
7、科研轮转结束前半个月,研究生需向医院科教部报告。
8、科研轮转期间,研究生应在不影响科研工作的情况下,参与医院临床住院医师的理论学习。
六、科研选题和实验、论文写作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1、研究生选题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2、研究生学习期间书写的论文,文章作者及其排序由导师安排。
3、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实验和科研成果所有权归导师和导师所在科室。
4、研究生在向外投稿时(包括杂志、会议)等,须征得导师同意并到医院科教部报备后方能投递,所有的作者均需在发表同意书上签字(附论文投稿同意书)。
5、研究生毕业后,不得带走实验数据、结果等;如欲发表在该实验数据、结果,必须先征得导师和科教部同意。
6、研究生实验期间,应详细对实验进程、原始资料等作详细记录,导师应定期检查其记录本。研究生上交毕业论文时需同时附上实验记录本,便于检查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发现实验记录本或论文中存在作假行为,应予以严厉处理。
7、研究生研究课题时间,应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如选题、查文献、预试验、开题报告、开题审核、正式开题、论文书写、修改和答辩等。
七、与课题相关的基础实验要求
1、研究人员严禁涉及和自己课题无关的实验,如课题需要,必须提早两周向实验室负责人提出申请,并列出所需的实验器械和药品,以便于实验室统一安排。待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不得携带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2、实验期间,应完全服从实验管理人员的安排,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并根据器械实际使用情况,在器械记录本上真实记录。
3、严格按照实验进程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应当天完成,不得有任何遗漏。
4、研究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原则上由研究生研究经费和导师课题经费联合支付。
八、与课题相关的临床研究要求
1、研究生在进行临床研究前需要进行开题报告,须经导师及学科专家组审议、上报医院科教部同意后,方能进行。
2、研究生在进行临床研究时,必须在导师或上级主管医师指导下进行,严禁单独录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被研究患者具有知情权。
3、研究生应严格记录实验进程,导师应定期检查记录本。
九、论文答辩要求
1、研究生做毕业课题之前,要在科室或教研室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及科研原始资料在毕业离校前交医院档案室统一保管。
2、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工作必须在每年5月底以前完成,如延期答辩将延期至下毕业。导师和科教部应有计划地安排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课题工作,并认真指导,督促其按期完成。
3、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科教部对毕业生要进行毕业综合评定。综合评定内容包括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等方面。评定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4、导师应至少在答辩前半个月填好《研究生论文答辩安排表》,确定答辩时间并及时报科教部,以便安排好答辩场地。
5、导师组织答辩前应聘请该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至少两位)评阅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6、硕士生答辩委员会由5个人组成,本院相同或相近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不超过2人,导师不能参加所培养的硕士生的论文答辩委员会,指导小组成员可有1人参加。
十、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申报管理
1、研究生所在单位和导师应鼓励研究生发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必须保密和应先申请专利的研究成果除外)。
2、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应经过导师审核,严禁弄虚作假和剽窃行为。
3、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利用医院的科研经费(包含以我院教职工身份或名义申请到的所有基金)、实验场所、仪器设备等研究条件完成科研课题所取得的全部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结果、科研发明、科研发现、学术论文、科研著作等)持有权归我院所有。研究生与外单位合作完成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持有权按协议划分,未有协议的属共有成果。
4、研究生发表持有权属我院的科研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申报持有权属我院的科研成果,第一申报单位必须是“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5、研究生毕业时,应将在学期间的所有科研原始材料(记录)上交医院保存。研究生毕业后,发表持有权属于我院的科研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仍必须为“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申报持有权属我院的科研成果,第一申报单位仍必须是“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署名作者身份不属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可另注明作者当前单位。
6、外单位兼职导师以我院名义招收的研究生,科研工作在我院完成的,其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第一归属单位为“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如科研工作在我院以外单位完成且科研经费支出也不属我院,则该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和申报科研成果时应将我院作为第二归属单位。
7、委托培养研究生、自筹经费研究生以及同等学历人员利用我院的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等完成我院的科研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第一归属单位应为“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8、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按学校有关规定予以奖励;申报科研成果并获奖的课题,如科研成果归属我院,则按医院有关规定予以课题组奖励。
9、对违反以上规定造成我院知识产权损失者,我院将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十一、研究生业务出差规定
1、研究生业务出差,指研究生为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到校外学习、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进行科学试验、参加学术会议,或为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到校外指导本科生实习、参加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2、研究生的业务出差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出差计划。外出期间,应遵纪守法,注意人身安全。未经批准不得从事与计划无关的活动。
3、导师须严格筛选研究生出差的地点,应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以就近选择为原则。
4、导师应督促外出研究生按时返校,并做好考勤登记工作,对违反纪律者应按规定予以处理。
5、对研究生业务出差的旅费开支作如下规定: 研究生外出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时,凡属国家重点科研任务、部门委托科研任务及院内自选科研项目的,其出差及相关费用应从相应的科研经费中支出。差旅费开支标准,视同一般工作人员出差处理。
6、研究生出差期间购买的个人生活用品和非业务必需的生活用具,一律不得报销。
7、研究生出差返回后,应于10天内到科教部申请从导师科研经费中报销相关费用,批准后再到医院财务部办理报销手续。凡违反本规定及医院财务制度的开支,一律不得报销,超出标准及不合格的经费开支由研究生本人自付。
8、研究生出差返回后,应向导师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凡进行课程学习、论文调查或社会调查的,必须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并报送导师审阅。
十二、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
(一)研究生导师遴选每两年进行一次
(二)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
1、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学历)。
2、有明确而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并承担在研尚未结题的“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含1项)。
3、具有2万元以上的科研基金。
(三)研究生导师遴选程序 个人申请
本人根据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向科教部提出申请,经科教部审核后提交院务会或学术委员会讨论批准。
(四)研究生导师职责
1、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政策,熟悉并执行我院有关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定。
2、在德、智、体诸方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每月至少与研究生谈话一次,了解其思想和业务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积极配合党、团组织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事业奋斗的情操;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并执行我院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有关规定,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3、指导研究生根据国家需要和实际条件选择研究课题及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安排研究生作论文选题报告、指导研究生开展论文写作,并定期检查等,帮助研究生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
4、认真审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做到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并提出能否答辩的意见,配合学校做好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
5、对于课程学习不合格、无故未按期完成论文、在科研中伪造或剽窃他人的成果、擅自离校、长期请事假、或患有特殊病症而难以继续学习者,导师应根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及时向医院科教部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经同意后,报学校研究生处审批。
6、对于欲提前毕业的研究生,或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习计划需延长学习年限者(硕士生一般不得延长),导师应提前一学期提出申请,并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7、导师应了解研究生就业方面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并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8、导师应按学校要求,每学期至少向医院科教部汇报一次研究生在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学风、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若发现有重要或重大事项,应及时向医院科教部汇报,并协助科教部和学校做好工作。
9、导师因公或因事出差、出国,必须落实其离院期间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和授课安排,并办理医院的有关审批手续。导师在审阅学位论文或研究生论文答辩期间,不得缺席。
(五)研究生导师待遇
硕士生导师的导师津贴按200元/月的标准发放,全日制硕士生的招生补助从研究生入学之日起,按600元/生/年的标准发放,非全日制硕士生的招生补助从同等学历人员开始做学位课题之日起,按300元/生/年的标准发放1年。博士生导师的导师津贴按600元/月的标准发放,全日制博士生的招生补助从研究生入学之日起,按1000元/生/年的标准发放。导师津贴和招生补助由医院财务部统一发放。
十三、在院期间各类研究生待遇
1、已取得医师资格可独立上岗的临床型硕士生,在院期间由所在科室管理,上班期间享受津贴600元/月,经科室主任和科教部主任审核同意,可享受科室同等人员60%的效益工资。
2、已取得医师资格但不能独立上岗的临床型硕士生或未取得医师资格的临床(基础)型硕士生,在医院正常上班期间享受津贴600元/月,全勤绩效奖300元/月。
3、已取得医师资格的基础型硕士生,享受津贴600元/月,全勤绩效奖初级职称400元/月,中级职称500元/月,高级职称600元/月。
4、研究生在我院临床学习期间,需按医院规定交纳水、电、房租等费用。
第四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合同书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合同书
编号:
用人单位:(以下称甲方)培养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以下称乙方)学生本人:(以下称丙方)
一、乙方根据国务院学位办规定的研究生录取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 同志(以下简称该生)攻读 专业2013级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5年。超过学习最高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做退学处理,所交培养费不予退还。
二、该生被录取后,人事关系仍属甲方,其工资、医疗及其它福利待遇仍由甲方负责。学习期间不转人事档案、工资、户口和党团组织关系,毕业后回甲方工作。
三、甲方须向乙方交纳培养费用共计人民币贰万五仟元(学生入学报到时一次性交清)。
四、在校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方式,安排八个月时间集中学习学位课程。在校学习期间,乙方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负责对该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凡达到乙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五、该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遵守乙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管理,接收学校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该生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由乙方根据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并通知甲方。该生因病休学,本合同有效期按休学时限顺延。中途该生退学和受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或其他原因被取消学籍者,由乙方作出决定,并将该生退回甲方,本协议中止,乙方不退甲方支付的委托培养费。
六、该生的论文工作可以结合甲方的研究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根据课题的大小情况,乙方和甲方协商后,收取甲方一定的课题费。
七、该生的学习成绩及有关学习材料由乙方转寄给甲方装入人事档案。
八、若该生以个人名义参加学习,交纳有关费用的义务由该生本人履行。
九、本合同有效期五年,到期或该生取得学位自行终止。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丙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丙方(签字):
单位盖章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甲方联系电话: 乙方联系电话:(0871)65112931 丙方联系电话:
第五篇: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
甲方(委托单位):
乙方:武汉科技大学
丙方(委 培 生):
乙方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录取有关规定和丙方初、复试成绩,并按甲方的报考要求,经德智体全面衡量,录取丙方为学院专业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经三方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管理
1.丙方在校学习期间,乙方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对丙方进行培养,并按乙方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丙方按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和必修环节的学习、成绩及德体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由乙方颁发毕业证书并按乙方授予学位的有关规定授予相应学位。
2.委托培养研究生是国家计划外招收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不转工资、户口、档案和人事关系,只转临时组织(党、团)关系。甲方负责发放委培生的工资、书籍费、医疗费、各种补贴等费用。
3.丙方若由乙方安排住宿须缴纳住宿费,实行先缴费后住宿的原则。
4.丙方应遵守各方的各种规章制度,因各种原因作退学、取消学籍、开除学籍等学籍处理时,由乙方做出决定,并将丙方的人事档案及在校期间的学籍档案退回甲方。丙方休学、延期或提前毕业、报考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丙方必须征得甲方同意,方能办理有关手续。
二、委托培养研究生经费
委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费用按学校当年收费标准执行。丙方在学期间及论文工作期间的费用全部自理。学校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学业奖学金类别为二等的考生缴纳半额学费,无奖学金的考生缴纳全额学费;甲方(或丙方)应在每年八月底前向乙方支付丙方当年培养费。不能按时交清培养费者,乙方将不予办理入学、培养、毕业、申请学位等事宜。
三、其他事宜
1.甲乙丙三方应认真执行本协议书的有关条款,违约造成的后果由违约一方负责。本协议书未尽事宜,必须由三方协商另行做出书面补充协议,与本协议书具有同等效力,否则无效。
2.甲方根据本单位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可与丙方另外签订协议。
3.本协议书经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至丙方毕业时止。
4.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公章):乙方:武汉科技大学(公章)丙方签字: 人事部门
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身份证号: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