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中)——国内篇
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中)——国内篇 发布日期:2015-06-23 15:11:37
四、国内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发展成效与经验总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培养出更多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需求日渐迫切。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中心成立。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正式组织实施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被列为火炬计划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地位至此以文件形式得到明确。过去20多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于孵化器的投入不断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迅猛发展,数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据科技部统计[1],截至2014年末,全国孵化器已超过1600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600家,非国家级超过10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累计孵化企业约6万家。国家级孵化器30%以上建立创业苗圃和企业加速器,50%以上具有天使投资和持股孵化功能,60%以上从业人员接受孵化器专业培训,80%建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0%形成创业导师辅导体系。
(一)政策层面的积极支持是我国创新创业孵化器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孵化器发展前期主要是由政府牵头建立,绝大部分是以公益性非赢利组织为主,其宗旨在于贯彻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向创业者提供与市场价格相比更低的房屋、物业服务以及多元化的企业咨询服务,为创业者创造更加便捷的创业通道,提升成功率,同时实现扩大就业的目的。随着我国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快速发展,为激励民营机构参与进入孵化器的发展,国家对孵化器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接连推出重要政策,推动孵化器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微软云加速器、联想之星、36氪、厚德创新等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孵化器相继涌现。从目前来看,政策层面的积极支持仍将是我国创新创业孵化器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明确了针对孵化器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其中“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孵化器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同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2015年初,国务院常委会决定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形成规模达400亿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总体统筹、全力支持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也基于本地区经济转型、提升就业等方面的需要,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孵化器发展。这里仅以天津、福建、西安、重庆、成都、杭州六个地方的优惠扶持政策为例。1.天津的优惠扶持政策 天津市于2014年末出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园)实施办法》,针对以大学生初次创业企业为孵化对象的创业孵化基地给予资金扶持。第一,对吸纳初次创业大学生30户以上,带动就业100人以上的,给予5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吸纳45户以上,带动就业150人以上的,给予75万元的资金扶持;对吸纳50户以上,带动就业200人以上的,给予100万元的资金扶持。第二,享受扶持政策1年以上,新吸纳初次创业大学生户数、新增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上述条件的,仍可再次享受相关扶持政策。根据2013年4月颁布的《天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落实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 实施细则》: 第一,鼓励孵化器提升服务能力,对当年绩效考核为优秀的市级以上(含市级)孵化器,给予100万元的财政资金奖励,或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第二,鼓励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市级以上(含市级)孵化器的,给予房租补贴支持,房租减免补贴的期限暂定为2年。2.福建的优惠扶持政策 福建省于2014年7月出台了2014-2015年孵化器培育与提升工作计划,力图破解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和发展中的问题阻碍,助推全省孵化器建设任务,有效提升孵化器活力。第一,将孵化器新建孵化用房补助标准从30元/平方米提高到100元/平方米,改建、扩建孵化器用房补助标准从15元/平方米提高到50元/平方米。第二,将重点支持5家以上新建孵化器。对宁德、三明、南平等孵化器建设较为薄弱地区,派出专家组对口帮扶,力争各新建1家孵化器。第三,福建省科技厅还将选取3-5家运营状况较好的孵化器,一对一针对性培育,力争3家以上达到国家级孵化器标准。同时,对省级评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给予100万元奖励。第四,根据《2012年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孵化器自建或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对省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新增实验仪器设备,由考核认定部门按其新购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总额的30%给予资助,最高可达500万元。第五,根据《2012年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对入驻孵化器的科技型内外资有限公司(不含1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允许注册资金零首付,股东在核发营业执照6个月内缴足不低于注册资本20%的出资,其余部分在2年内依法缴足。免收在孵企业注册登记费。在孵企业涉及省级及以下的行政服务性收费事项一律取消,国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按照收费标准下限收取。对在孵初创企业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能形成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创新项目,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予以优先支持。3.西安的优惠扶持政策 西安高新区出台的《关于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暂行办法》规定,第一,对获得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获得认定当年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孵化器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第二,对孵化器符合“孵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或在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上市”,或者“孵化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或者“30%以上企业项目被列入国家各级科技计划”,或者“至少两家企业获得外部投资或累计获得外部投资5000万元以上”,又或者“当年毕业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获得受理通知书)平均为6件/家,且其中平均拥有3件以上的专利”中的条件之一的,当年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孵化器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第三,每年按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纳税总额的10%,给予孵化器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第四,鼓励省市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业研究院、大型企业积极在高新区建设符合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可优先提供孵化器建设用地,经申请批准后,可缓交城市建设配套费。4.重庆的优惠扶持政策 根据修订后的《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渝科发高字[2011]1号,针对孵化器的相关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市级科技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创新服务等方面建设。新认定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科委择优给予资金支持;以后根据年度考核情况,运行较好的每年给予相应支持。
第二,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在孵企业;优先支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各类共性技术平台,市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平台优先向在孵企业开放。第三,市科委每年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考核,对优秀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对考核未合格者,责令其整改;对连续2次考核未合格者,取消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格。被取消资格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两年内不得申请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对在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5.成都的优惠扶持政策 2014年11月,成都高新区出台了《推进“三次创业”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明确成都高新区将设立每年不低于10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聚集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第一,对新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孵化载体重大项目,“一对一”在用地保障、建设配套、产业扶持及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新建加速器(含大学科技园),根据规模、服务水平及产业带动作用综合评分结果,给予50—100万元一次性资助;对新建孵化器,根据规模、服务水平及产业带动作用综合评分结果,给予30—50万元一次性资助;对新建创业苗圃,根据创业环境、团队数量、质量及服务水平综合评分结果,给予10—30万元一次性资助。第二,根据科技型创业企业(团队)引进、服务水平、孵化成效等综合考核结果,对加速器(含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创业苗圃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20万元的补贴。第三,支持高校院所在成都高新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化运作、一定期限内专职科研人员达到1000人及以上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自认定之日起每年达到约定经营目标后,前2年每年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运营经费支持,第3—5年每年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第四,支持高校院所联合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利联盟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支持符合条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申请登记为法人,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咨询、推荐等科技服务工作,推进委托、购买社会协同创新组织服务,根据运行情况评选等次,分别给予优秀等次50万元、良好等次30万元经费支持。第五,支持在成都高新区建设各类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对国外知名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经评估后,按照其投资和运营规模的大、中、小,分别给予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经费支持。对承担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企业和创新组织,按照实际到位资金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配套资助。6.杭州的优惠扶持政策 第一,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杭州市和区、县(市)两级财税部门要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孵化器落实优惠政策。第二,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5〕38号)精神,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孵化器新建、扩建项目,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以财政资金为主投资的孵化器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涉及城建等有关规费,报经市政府批准后予以减免。第三,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用于市级孵化器项目建设的土地,选址阶段可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孵化器项目的具体情况,研究进一步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选址意见或规划条件,经论证确需适当提高容积率等规划指标的,可按相关程序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第四,鼓励利用工业闲置厂房兴办孵化器,对利用建成3年以上的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地产资源兴办孵化器,不涉及重新开发建设且无需转让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经
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确认并报市政府批准,属于符合国家规定、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及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在征收土地年租金时,给予政策倾斜。第五,在孵企业可按“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使用“平台优惠券”享受孵化器内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第六,根据分类扶持原则,以及考核结果和孵化实绩,对市级以上孵化器给予经费资助。一是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孵化器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经费资助。二是对经认定的市级孵化器为科技创业人员和在孵企业投资购置用于公益性的专业性仪器设备(含软件)及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根据设备和公共平台的服务绩效给予实际投入20%的资助,单个孵化器年资助不超过300万元。三是年度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的市级孵化器,根据孵化器内经所在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在孵企业在孵化期间和毕业后3年内(毕业后迁出孵化器所在区的企业除外)对市、区(县、市)两级的财政贡献,以及年度考核结果等级,按一定比例(考核结果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分别为30%、25%、20%),由市和所在区、县(市)两级财政部门按财政体制的分成比例对孵化器给予资助。市本级财政对单个孵化器每年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专项用于该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四是企业在孵期间或毕业后1年内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每认定一家,给予企业所在的孵化器15万元补贴;企业在孵期间或毕业后1年内被认定为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每认定一家,给予企业所在的孵化器5万元的经费补贴(以最高标准补贴一次)。
(二)国内创新创业孵化器运行的主要模式 1.以国有为背景的传统四大孵化器模式 政府主导的孵化器通常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组织形式大多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辖下的一个事业单位,孵化器的管理人员由政府派遣,运作经费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拨款。在这种模式下,孵化器以优惠价格吸引天使投资机构入场,充当天使投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媒介。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分类:我国以国有为背景的孵化器可以划分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这四大类型。一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二是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成部分,这类孵化器是经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和国家外专局共同批准认定的以服务于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为主的公益型科技服务机构。通过各部门的政策鼓励与扶植,创业园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引进学有成就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三是国际企业孵化器,这是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的涉外科技服务机构,服务于境外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及创业者在中国境内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也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境外合作伙伴、实现跨国经营与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与保障。从1996年开始,科技部先后选定北京、西安、上海、苏州、武汉、天津、成都、重庆和广州共9个国家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单位。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9家国际企业孵化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全国孵化器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四是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认定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重要组织部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在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传统孵化器模式主导下,我国政府在全国布局高新技术
开发区,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截止2013年末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总数达114个,工商注册企业52万余家。据对其中71180家企业统计,上市企业有1186家,另有35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高新技术企业近21795家;营业总收入超过千亿元企业4家;超过百亿元企业319家;超过十亿元企业2715家,占企业总数的3.8%;超过亿元企业15710家,占企业总数的22.1。2013年,114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99648.9亿元、工业总产值151367.6亿元、净利润12443.6亿元、上缴税额11043.1亿元、出口创汇4133.3亿美元,剔除2013年新升级9家高新区的影响因素,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和出口创汇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7.8%,14,9%,19.1%,13.7%,8.3%。图1 2012-2013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2013国家火炬计划年度报告》 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2013年,114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3063.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重达11.1%,其中35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超过20%以上;国家高新区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万亿美元)的比重为18.7%。较2012年各项指标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国家高新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6.23%,人均净利润为8.5万元/人,其中26家高新区的人均净利润超过10万元/人。2013年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为15141.1亿元,以原105家高新区比较,年增长26.6%;技术性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7.6,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技术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114家国家高新区中有49家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试点园区,超过高新区总数的四成。截至2013年底,国家高新区内集聚了大量的研究机构,如:各类大学578所;研究院所204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95个,其中国家级563个,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1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577所、国家工程实验室1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5家。以及各类产业促进机构,如:科技企业孵化器897个,其中国家级275个;科技企业加速器18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34个,其中国家级68个;技术转移机构562个,其中国家级138个;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41个,其中国家级99个;具有国家相关资质认定的产品检验检测机构482个。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新区研发投入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创新成果产出硕果累累。2013年,114家国家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达495.1亿元,占高新区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2.4%。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为5643.3亿元,以原105家国家高新区进行同比,年增长18.3%;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488.8亿元,占到全国企业R&D经费支出的38.2%;其中原105家高新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3423.6亿元,实现同比增长24.5%,增速提高5.4个百分点。R&D投入强度为(R&D/GDP)为5.5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截至2013年底,高新区企业当年参与的科技项目数量达到27.7万项。2013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当年申请专利数量为28887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890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82.5万件)的16.8%,较2012年下降0.2个百分点;当年专利授权达到16639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096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20.8万件)白勺24.5%,较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国家高新区企业共拥有有效专利544010件,其中拥有发明专利为187916件,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8.7件,是全国就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4件/万人)的9.6倍。图2 2012-2013年国家高新区专利申请、授权、拥有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2013国家火炬计划年度报告》 此外,国家高新区所构建的区域创新系统较好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2013年,国
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产值达到49960.1亿元,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48255.3亿元,剔除新升级高新区因素后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15.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2%;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非常活跃,其成交总额为2521.9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7469亿元)的33.8%;2013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当年新增注册商标数为31297件,当年获得软件著作权32257件,当年获得集成电路布图927件,当年获得植物新品种114件;高新区每万人拥有注册商标达到137件,每万人拥有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植物新品种分别为96.9件、2.6件和0.7件。2.民资介入下的三大创新孵化模式 过去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孵化器以国有背景为主,国有背景孵化器的发起目的主要是承担国家扶持科技创新的职能,体现的是国家的科技政策导向,控制主体主要是政府、国有企业以及大学等。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化导向下愈来愈多的个人、投资机构等民营资本参与到孵化器的建设中来,我国的孵化器运作模式日渐丰富,在充分借鉴美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孵化器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风险资本推动型、产业资本推动型孵化器以及中介服务型孵化器等模式。第一,风险资本推动型孵化器。该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投资阶段的早期化趋势。在过去一段时期,随着IPO发行缓慢、并购退出收益率不高,风险资本开始将投资阶段转向目标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通过对孵化企业的投资来获取收益。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创新工场、创智空间等都是较为典型的风险资本推动型孵化器。由于风险资本对收益性的较高要求,其在选择孵化企业时往往具有较严格的标准,同时在孵化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对创业项目的成长管理和追踪,包括行业研究、趋势判断、产品、商业模式的把握以及组建初创团队等其他增值服务。投资的退出时间则一般会在创业项目融资的A轮、B轮,对于特别看好的项目,则会保留少量的股权直到企业上市或者并购退出。第二,产业资本推动型孵化器。该模式一般依托产业资本而设立,侧重于关注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前沿,在支持孵化企业的同时开展互利合作。产业资本推动型孵化器以产业资本自身的产业资源和业务资源为基础,能够为孵化企业提供较为充分有力的支持,帮助孵化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投融资、市场推广、客户对接等等。产业资本推动型孵化器实质上是产业资本培养合作伙伴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选择孵化企业时,产业资本往往会更加侧重于处于极早期的前沿创新技术或者商业模式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优质的创业项目也会根据自己所需资源选择相应的孵化器,从而实现优质创业项目与孵化器所提供资源的高效匹配。第三,中介服务型孵化器。不同于风险资本推动型、产业资本推动型孵化器,该模式更加侧重对孵化企业的服务功能,而非获得高投资收益、或者培养合作伙伴。因此,中介服务型孵化器在选择孵化企业时往往具有更宽泛的标准,甚至可能不设准入门槛。中介服务型孵化器提供的服务一般包括办公空间、法律、财务等基础性服务,同时会帮助孵化企业进行投融资的对接,有些孵化机构会引入导师制对孵化企业予以辅导。以2011年4月开始营业的车库咖啡为例。其实质上是一家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咖啡厅,创业者只需每人每天点一杯咖啡就可以在这里享用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可以说,车库咖啡不仅是创业者的低成本办公场所,也是投资人的项目库。车库咖啡的“常驻”创业团队大约有10个,并仍有新的团队不定期“入驻”。车库咖啡的访客不仅有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还包括关注创新和创业的媒体记者。第四,NGO主导型孵化器。有别于传统的盈利机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简称NGO)本身既具有民间性和自治性,同时又关注社会公益,在孵化器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NGO独立于政府机关,更少受规则、传统、利益及程序的束缚,在参与风险投资、难以预测前景的事业和充满风险的项目面临的压力较小。创新
创业的孵化,本身实质上是一件具有较高风险的事情,NGO主导型孵化器比政府主导下的孵化器有更大的优势。其次,NGO往往又与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较之于普通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政策方面的资源。在孵化器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的作用不言而喻,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优惠政策对于孵化器成长亦至关重要。更易获得政策倾斜,使的NGO主导型的孵化器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此外,NGO具有从商业利益与政府影响的束缚摆脱出来的独立性,并且根据其不错的信任度和良好的口碑,使其在公众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当前掀起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再是个别精英的事情,而是与13亿老百姓紧密关联。良好的公益形象,使NGO主导型的孵化器能够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孵化器发展的前景更令人期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智库代表的NGO组织,往往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聚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并在企业界亦拥有广泛的人脉,同时又与媒体关系密切,在推动孵化器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智库主导型孵化器可以侧重对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和培训辅导,以提升创业者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邀请知名企业家、创投专家、行业专家等作为创业导师,为企业开展创业辅导,与此同时智库亦可以充分运用与新闻媒体的友好关系,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
(三)当前我国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的新前景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创新创业特征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呈现出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发力,从小众主体到大众群体,从创新能力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新,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转变等许多新特点。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也在逐渐朝着弱载体化、泛载体化发展,一大批像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客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这些创新型孵化器充分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相结合、实现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等优势,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构成了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初步形态。与此同时,近十多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创新创业孵化器的成长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事实上,从美国第一家创新创业孵化器——贝特维亚工业中心的经验来看,孵化器正是诞生于房地产业。约瑟夫·曼库索在接手一栋闲置的商业大楼时,发现传统的经营模式很难再取得理想的效果,于是他将大楼分隔成许多个小单元,分别承租给不同的小企业,并共享办公场地。曼库索还向承租的企业提供融资、咨询等服务来促进承租企业的成长。传统地产以拿地、开发、销售赚取开发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开发过程中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带来的溢价,这种业态的前景,站在当前时点放眼未来,大趋势是向下的。而孵化器,作为与中国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新型生态系统,从商业模式上看,由于具备服务“创业”和“创新”的功能、具备拥抱新经济的便利条件,因此在时代呼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孵化器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地产商的角色也正从单纯的孵化器载体提供者,向综合平台资源整合者转变。尽管这一过程中“产业空心化、园区地产化”的质疑不绝于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地产商,其他实体更难以同时提供成规模的企业生产载体、拥有与行业龙头企业的谈判话语权、引入丰富的投融资支持,甚至游说政府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一切愿景的实现,都取决于产业地产企业能否真正理解孵化器的实质,从基因上进行自我修正。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潮流的兴起,孵化器产业更需要成为一个有实力的资源整合者。这对于正在进行模式转型、拥有大量重资产和资源沉淀的地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当然,发展孵化器,不是又要“大兴土木”搞建设,更不能以产业孵化之名行地产之实,而是要在总结我国创型创业孵化器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
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发挥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规模优势,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思想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四)我国孵化器产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国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风险资本推动型、产业资本推动型孵化器以及中介服务型孵化器等模式相继涌现,也为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发展带来更强的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孵化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政策资源配置有待改善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孵化器产业尚有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政策资源配置有待改善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扶持孵化器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多数优惠政策都是针对特定类型的孵化器,对孵化器设定了相对较高的门槛。例如,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孵化器必须取得国家级孵化器资格;对孵化器的风险补偿、资金支持往往也需要孵化器取得某些资格认证。例如,在北京中关村的孵化器享受房租房帖和资金支持则需取得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或早期项目孵化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格。对未取得上述资格的孵化器来讲,由于无法享受相应的优惠,其在运行中面临诸多困难和不便。事实上,已经取得国家级孵化器资格或者其他较权威资格的孵化器,同时往往也是发展相对好、运营模式较成熟的孵化器,大多形成了较稳健的盈利机制;而尚未取得这些资格的孵化器则一般处于初创阶段,正处于亟需政策支持的时期。政策资源配置不合理,可能导致新建的孵化器难以较快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不利于推进孵化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是孵化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为了降低创业团队的综合办公成本,孵化器所收取的运营服务费通常较低甚至可能免费,盈利方面的压力可能成为制约孵化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国有背景的孵化器而言,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支持,自身往往是公益性非赢利组织,一旦国家政策出现变化,这类孵化器将难以保持继续运转,最终可能以关门来收尾。对于民营背景的孵化器而言,中介服务型孵化器对孵化企业收取的费用并不多,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财政资金以及社会捐助资金的支持,一旦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房租补贴、风险补偿等政府提供的一系列资金支持,又未能在募集社会捐助资金上形成较成熟的机制,这类孵化器前景更不容乐观;风险资本推动型孵化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寻找优质项目,产业资本推动型孵化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寻找具有培养价值的合作伙伴,都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尽管当前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支持孵化器和创业企业的政策环境尚待进一步健全,孵化器整体数量和质量尚难满足不断增长的科技创业需求,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场地、服务等创新创业成本较高;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天使投资、股权众筹的发展滞后于创新创业浪潮,对创业企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孵化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链接与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来源:盘古智库 发表时间: 2015年6月1日)
第二篇:关于创业创新政策的一些建议
关于创业创新的一些建议
最近,国务院通过了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具体出台五项新措施,从税费优惠、创新融资方式、促进人才发展、政府简政放权等方面为“双创”加油添力。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创业难”问题,对稳增长、促就业、调结构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此之前,南京市就出台了各种政策,对优秀项目和创业人才给予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鼓励海内外人才来宁创业创新。2011年开始实施《南京领军型文化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五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约3000名。《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自2012年公布以来,已扶持10624名大学生成功创业。
可以看出,南京市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创业创新工作。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科技体制与创业创新趋势不符,科研人员创业存在诸多限制,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现行制度在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上,没有完全理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由于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二、企业孵化器功能单一,孵化效率不高。现在政府开办的的企业孵化器大部分只提供一般性服务,例如场地租赁,与第三方合作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包括一般性商务代理服务和制定战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但在市场分析、专业知识培训等方面做得不够。企业进出机制不够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没有统一的人才、项目信息平台。有些人才出于套取扶持资金的目的,利用政府部门信息不畅,将同一项目在各个地区重复申报来获利。同时,没有官方的信息平台来为人才、企业服务,资源不能共享。
四、创业成本较高,政策扶持面不够广。一些载体虽然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但对创业者和创业项目有一定准入要求。政府也倾向于扶持一些高科技的项目,普通项目的创业者很难获得政策方面的优惠。
建议:
一、改革科技体制,顺应时代需要。制定合理的人事政策,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正大光明出来兼职创业,鼓励科研人员自主进行项目研发和市场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明确个人和单位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权属和利益关系,在保证个人权益的同时兼顾原单位,通过入股、利益分成等方式,保证原单位的合法权益,从而调动人才和单位积极性,从根本上释放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完善企业孵化器功能,改革服务模式。在核心的投融资服务需要提供专业的服务,包括协助获得政府资金、申请担保贷款、直接向企业进行投资、与风险投资结合等。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出机制,一方面对入驻孵化器的项目要有所筛选和侧重,另一方面要适时淘汰,释放更多的资源给后来者。同时要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利用市场化手段对孵化器内的项目保持实时跟踪和辅导,提高项目成功率。和第三方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及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性创业、创新平台,打造新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模式。
三、建立南京市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人才、项目需求信息。针对高校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实际情况,多渠道与应届高校毕业生取得联系,大力宣传南京市本未来发展前景和用人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家乡创新创业。另外,加强政府、人才、企业三者之间的沟通,让各级政府及市场化的基金投资人能及时关注成长中的科技中小微企业,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
四、加大对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降低创业成本。对初创企业项目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政策。通过大力发展各类科技基金、引入市场化的投资机构等,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工作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通过提供免费的场地或者优惠租金等方式,降低创业成本,调动万众创业的积极性。转变政府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专业机构或者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为入驻创业青年提供创业辅导课程、加强培训,全方位推动创业、就业工作。
第三篇:创业的政策与服务创新
创业的政策与服务创新
摘 要 制度创新可以造就大量创业人才,激励人才创业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于现实存在阻碍了人才创业的一些制度安排因素,所以改革和消除束缚人才创业制度安排羁绊,通过政策和服务的创新,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的制度环境,是以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人才强国战略 民营 高新技术企业 创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人才的政策创新
1.1 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创新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分配机制,鼓励各类人才用自己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或实现资本化、产权化,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化分配机制。①各类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逐步实行市场工资制,工资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岗位工资水平要努力达到国际同类岗位培训的市场水平。②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试行按要素分配制度,以二股、期股等股份化分配方式,推进管理、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给予优秀人才以应有的报偿,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分配问题。③建立企业家报酬制度,采取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分配方式,明确企业家的合法收入,激励企业家管理才能的充分发挥。④在高新技术企业先试行新的工资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岗位市场工资制、要素参与分配等形式,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国有企事业单位推广。总的方向是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与人才实际价值与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1.2 人才配置政策创新
人才配置政策宜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主导。①信息化——重点发展无形市场(网络市场)。使人才市场由初级市场走向高级市场。②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各方力量参与人才市场。加入WTO后,国外人才交流机构也将陆续进入我国,新世纪人才市场,将形成国家、民间、合资多元化的人才市场格局。③主体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人才配置的主体也应在企业。通过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尽快形成人才主体集中在企业的局面。④产业化——促使人才市场形成一种产业。人才市场的产业化包括人才交流的产业化,人才评价的产业化,人才信息的产业化等。⑤国际化——建立国际人才市场。依托国际人才交流网络,引进国外人才,使人才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动作。⑥法制化——依托管理人才市场。视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逐步制定、出台人才市场管理方法。
1.3 人才评价政策创新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评价政策的关键在于探索建立“具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特色的用人制度”。其核心内容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招天下有用之才,实行一种“不唯学历,就看业绩”的用人标准。形成以业绩取舍人才的用人才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吃大锅饭的格局。要确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特别是鼓励人才创业的评价导向,一看总量扩大:超前规划,保持人才总量与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当超前;二看含量提高:优先配置,使大中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密度高于一般民营企业的平均水平;三看质量优化:注重培养,重视人才培训,改善人才结构,倡导人才创业精神;四看动量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使用效益;五看流量控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正态流动;六看张量开拓:选拔优秀人才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七看能量增加:与高校开展人才科技共建共享,产学研相结合。
1.4 人才使用政策创新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并不一定形成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经济腾飞的生长极。总的来说,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使用效益并不高。
我们必须实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效益提升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人才的能力,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一是人才配置与企业需求相吻合;二是给予优秀人才与其业绩相符的激励,使人才的价值与贡献的比例适宜;三是建立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四是建立竞争优化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五是搞好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六是人才培养战略。
1.5 人才激励政策创新
由单一的“奖金、股份、期权”激励转向“事业激励、待遇激励、感情激励”。要在全社会倡导、增强人才资源的保护意识,创设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形成惜才、爱才、留才的社会氛围。要珍惜人才,关心、理解、信赖人才,对人才要有宽容心,容纳人才个性,允许人才犯错误。
1.6 人才引进政策创新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引进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由“本地化”走向全球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应实现人才尽其用引进的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
1.7 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创新
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建设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必须将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专利保护放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系统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以此来保障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业。既要保护民族知识产权,以此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要保护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以此来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还要保护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特别是职务成果的收益权,调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民营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社会服务体系创新
2.1 推行高等产业化
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助于高等院校面向市场,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进行科研课题选项。高等院校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必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结合起来。建议高等院校紧密结合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从造就新一代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群体的战略思维出发,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战略。
2.2 拓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发展空间
一是提供创业平台。积极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区域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推动成果供需交流的信息平台,促进产销见面,促进科技信息跨地区、跨部门快捷交流。二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取消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不合理限制。积极支持民营经济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降低门槛,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实行直接登记制度,允许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人员先登记注册成立企业法人,再申办项目。同时,允许新设立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实行分期注入,分批到位,切实解决企业创办时资本短缺的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快速“繁育”。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按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功能区块的布局,自觉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实行行业集聚,继续建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为高新技术人才提供创业乐园。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进一步营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区域优势,努力增强浙江对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建立高效优质的科技孵化器。高效优质的孵化器体系对于民营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特别是刚走出校门和海外归国
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北京已有30多个科技孵化器,如清华科技园、北航新材料孵化器、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更多地创建一些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孵化体系。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市场策划、技术评估、教育培训和信息咨询,降低科技人员的创业成本,促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涌现。
2.3 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区域创新体系
发挥区域综合科技优势,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第一,以建设科技园区为龙头,通过营建创新网络,优化创业环境,使之成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业基地,涌现一大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群体,并形成辐射作用。第二,加强科技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创新工程的实施,造就一支企业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在组织技术创新中发现、选拔、培养一流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给专业技术人才创立一个宽松的环境。第三,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不断生产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带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要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造才能,从选题开始到成果转化形成完整的技术集成,使技术商品化、成果产业化。知识向技术应用转化,科技开发向生产力转化保持在高水平。第四,建立健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体系,为了进一步推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服务体系。
2.4 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优质中介服务机构
发展人才市场和中介组织。办好各类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鼓励创办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通过这些机构为企业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参考文献刘国新,赵光辉等.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刘国新,赵光辉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
创业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雷家骥,冯婉玲.高新技术创业管理[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第四篇:青岛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
制发机关: 青岛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2-8-
31编号: 青政字〔2012〕76号
标题: 关于印发青岛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三十一日
青岛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
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深入推进我市千万平米科技企业孵化器(简称孵化器)建设,着力引进科技创业人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青岛市孵化器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6)》(简称《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制定以下政策。
一、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根据《规划纲要》布局,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孵化器
用地指标,可按照工业用地性质以出让方式用于孵化器建设,孵化器在不改变孵化服务用途的前提下,可按规定分割转让,根据申请可在符合规划的地块配套经营性用地。
二、利用现有存量房产资源改(扩)建孵化器的,按照孵化面积5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孵化器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允许孵化器在建工程(含仪器设备)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用于孵化器或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融资。
三、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三年内,对考核合格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认定为国家级和市级孵化器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00万元、100万元资金补助;在孵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每认定1家给予孵化器10万元奖励。
四、鼓励和支持孵化器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对平台新增实验仪器设备,按照不高于50%的比例给予资助。平台对外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的,给予20%服务费用补贴。其中,由财政专项资金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对外服务零收费。
五、建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参股引导孵化器、民间投资机构等共同组建天使投资基金,为在孵企业提供不超过500万元天使投资支持。
六、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引导社会金融机构为在孵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组建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为在孵企业提供不超过500万元贷款担保。
七、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带技术、项目到孵化器创业。经评审入选的创业项目,给予50-300万元启动资金(含贴息补助),提供100-200平方米办公用房、60-140平方米人才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所免租金全额补贴。特别重大的项目,一事一议。
八、允许和鼓励在青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前提下,到孵化器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职兼薪。
九、应用职务发明成果在孵化器转化所得的收益,按最低60%、最高95%的比例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所有。
十、市政府设立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孵化器建设补助、平台仪器设备资助、创业项目扶持及奖励政策兑现等。各区(市)政府、青岛高新区管委、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管委、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可参照本政策,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本政策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第五篇:创新创业满校园--形势与政策
创新创业满校园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到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这无疑是最大程度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高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何为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质量与数量!
正如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所说:“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融入整个培养体系”,这是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理念和行动融入大学教育的做法,是值得点赞的。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形成以一带
二、以二带
四、以四带八的指数增长数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让创新创业的氛围弥漫整个校园。为了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高校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注重知识传授向着 重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转变。为此,要认真抓好六项重点任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 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一直以来,缺资金、缺经验、缺技术是羁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三大难”。而高校也要主要针对这三大难题进行积极的改革。首先解决资金问题,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充分发挥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资助与支持,与企业合作互赢;高校再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资金和场地的支持,而这一方面,我们学校可以说是模范,3月28日创办创新创业学院,免费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并享受资金、创业培训等支持。华农正在打造一套递升式的创业孵化体系,从启林南大学生创业苗圃、莘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到五山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创业的每个阶段学校都会给予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在创新创业浪潮中,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加强创新创业!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为保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如制定创新创业学分替代制度;对学校的创新创业进行阶段性的督导与检查;为创新创业提供专家顾问,给予有利意见与技术咨询;组织举行创新创业培训。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院校实训基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实现理论知识的应用;加强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等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开展,只有少数精英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创业实践仅仅流于想象。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改变高校的应试教育。首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有些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么开“公司”、当“老板”赚钱,也有些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是学生毕业后 的事情,因此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这些将创新创业教育庸俗化理解,使得创业活动驻留在创造财富和利润的功利性层面,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 为己任来开创事业的理性层面与价值论的高度。其次,在实际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过多局限于知识传授,往往只针对部分精英 学生,而忽视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要素。根据目前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应由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专职教师和 兼职教师构成。一是要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聘请创新创业研究专家到学校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强化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二要加强对 教师的专业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班,使之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三是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体验创业过程,获得 企业管理、运作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四是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或投资家、企业家与专职教师配合作为兼职教师,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不足 的缺陷。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建立相关的支撑体系,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如设立创业基金、为学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大程度上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让有创新创业的想法的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因此,必须加强学习研究,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到学校正式的教学体系中,与学科和专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为终极目标,而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新创业信念渗透到学生精神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