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国十条”房产信贷政策执行中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新国十条”房产信贷政策执行中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南充银监分局组织人员对“新国十条”房产政策出台后的辖内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发现银行业机构在执行过程中面临不少困惑和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房屋产权产籍确认难。目前,银行对第二套房的认定以由过去“以贷认定”转变为以“以房认定”。这一转变让对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更加客观和权威。但是,由于房管部门历史和技术上的原因,导致第二套房认定操作困难。主要原因一方面房屋产权产籍历史数据不完整,查询准确率低下。南充房管部门2000年以前房屋产权产籍数据信息全部纸质卷宗保管,查询资料工作量太大且效率、准确率低下;2000-2006年使用房屋产权产籍登记与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据资料,但是产权人身份证编号并没有录入;2007年房屋产权产籍登记与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后,产权人身份证编号才录入新的系统,但是配偶及子女身份信息没有录入,同时老系统的数据导入并不完整,使用身份证号码查询只有80%的准确率。另一方面技术支持原因导致房屋产权产籍受地域限制,大量异地房无法查询。南充房管部门房屋产权产籍登记与管理信息系统只支持市辖三区联网查询,不支持六县(市)房屋产权产籍查询,更不支持全省、全国联网查询。因为各地房管部门使用系统各不相同、不兼容、也无法顺利联网,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升级换代改造方可联网查询。
二是房产新政执行时间把握难。辖内各银行业机构普遍反
的金融秩序带来损害。
四是异地购房标准掌握难。首先异地的定义是指地市以外,还是指省(区)以外,如南充市六县(市)相对市辖三区是否为异地,这些都需要尽快明确。其次按照新政要求暂停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发放购买住房贷款。但是部分非本地居民长期在本地生产生活,为地方社会经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是用人单位没有为其购买社会保险,如南充十中部分外地聘用教师,想在南充购买住房,十中又没有为其购买社会保险,但是愿意出具相关证明给银行机构,银行能否发放住房贷款难以判定。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针对房屋产权查询登记系统不完善的客观现实,建议住建部尽快组织开发全国性的房屋产权登记查询系统并能与银行等部门实现对接,做到信息共享,以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房产信贷等宏观调控政策。
二是鉴于房管部门房屋认定的准确性存在较大问题,建议银行在信贷调查中引入借款人贷款承诺制度,要求对借款人房屋产权情况作出说明,并据此承担相应的合同责任;同时以房管部门的查询情况及征信系统查询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来考量放贷条件,以客观全面地执行好房产信贷政策。同时促请住建部抓紧制定并出台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以便银行业机构更好地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三、鉴于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所涉及的购房环节的购房合同和借款环节的借款合同生效时间之间不一致,中间存在时间空档,“新国十条”对在两个环节的适用时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不同
第二篇:2010新国十条具体内容(房产政策国十条)
2010新国十条具体内容(房产政策国十条)【返回】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房价过快上涨的危害性,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采取坚决的措施,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二)建立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对省级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二、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
(三)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的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严格按有关的政策执行。
(四)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财政部、税务总局要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税务部门要严格按照税法和有关政策规定,认真做好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对定价过高、涨幅过快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清算和稽查。
三、增加住房有效供给
(五)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国土资源部要指导督促各地及时制定并公布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供地计划,并切实予以落实。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量。要依法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对收回的闲置土地,要优先安排用于普通住房建设。在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的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
(六)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各地要尽快编制和公布住房的建设规划,明确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数量和比例。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快对普通商品住房的规划、开工建设和预销售审批,尽快形成有效供应。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并优先保证供应。城乡规划、房地产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将住房销售价位、套数、套型面积、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以及开竣工时间、违约处罚条款等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确保中小套型住房供应结构比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到位。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地区,要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供应。
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七)确保完成2010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的工作任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要尽快下达计划及中央补助资金。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等政策,确保完成计划任务。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国有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包括各类棚户区建设、政策性住房建设),并在2010年7月底前向全社会公布。
五、加强市场监管
(八)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专项整治和清理力度,严格依法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并限制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新购置土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参与土地竞拍和开发建设过程中,其股东不得违规对其提供借款、转贷、担保或其他相关融资便利。严禁非房地产主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商业性土地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业务。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九)加大交易秩序监管力度。对取得预售许可或者办理现房销售备案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并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对已发放预售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进行清理,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问题严重的要取消经营资格,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房屋租赁的管理办法,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行为进行一次检查,及时纠正和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检查处理结果要于2010年6月底之前报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抽查,确保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十)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各地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和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统计部门要研究发布能够反映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住房价格变动的信息。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果,引导居民住房理性消费,形成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第三篇:2010新国十条具体内容(房产政策国十条)
2010新国十条具体内容(房产政策国十条 国五条)新国十条具体内容全文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房价过快上涨的危害性,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采取坚决的措施,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二)建立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对省级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二、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
(三)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的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
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严格按有关的政策执行。
(四)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财政部、税务总局要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税务部门要严格按照税法和有关政策规定,认真做好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对定价过高、涨幅过快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清算和稽查。
三、增加住房有效供给
(五)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国土资源部要指导督促各地及时制定并公布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供地计划,并切实予以落实。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量。要依法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对收回的闲置土地,要优先安排用于普通住房建设。在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的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
(六)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各地要尽快编制和公布住房的建设规划,明确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数量和比例。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快对普通商品住房的规划、开工建设和预销售审批,尽快形成有效供应。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并优先保证供应。城乡规划、房地产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将住房销售价位、套数、套型面积、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以及开竣工时间、违约处罚条款等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确保中小套型住房供应结构比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到位。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地区,要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供应。
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七)确保完成2010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的工作任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要尽快下达计划及中央补助资金。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等政策,确保完成计划任务。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国有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包括各类棚户区建设、政策性住房建设),并在2010年7月底前向全社会公布。
五、加强市场监管
(八)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专项整治和清理力度,严格依法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并限制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新购置土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参与土地竞拍和开发建设过程中,其股东不得违规对其提供借款、转贷、担保或其他相关融资便利。严禁非房地产主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商业性土地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业务。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九)加大交易秩序监管力度。对取得预售许可或者办理现房销售备案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并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对已发放预售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进行清理,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问题严重的要取消经营资
格,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房屋租赁的管理办法,规范发展租赁市场。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行为进行一次检查,及时纠正和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检查处理结果要于2010年6月底之前报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抽查,确保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十)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各地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和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统计部门要研究发布能够反映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住房价格变动的信息。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果,引导居民住房理性消费,形成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新国五条”具体内容如下:
1、各地要加大楼市宏观调控的力度。立即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国十条”文件的实施细则。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严格实行问责制。
2、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
3、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
4、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量。认真落实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紧制定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
5、加大住房交易市场检查力度,依法查处经纪机构炒买炒卖、哄抬房价、怂恿客户签订“阴阳合同”等行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
第四篇:[修改版]浅谈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谈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查报告 龚万炳
听过要钱要出纠纷的,没听过给钱给出矛盾的,可这种怪事却在惠民政策执行中实实在在的发生了。乡镇作为直接面对农民的最基层国家政府机构,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矛盾的集中点。
1、“三免一补”。
由贫困生或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填写《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申请表》,后由校长、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评审,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教育局、财政局审定,再由学校发放。这就是“三免一补”现行评定发放程序,其中《申请表》上乡村两级盖章的栏目,引用一名校长的话“请你盖章那是尊重你”。作为评审主体,校长和教师们早被繁重的教学业务和各种达标累得“鞠躬尽粹”了,就三、五十号人又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100多平方公里内群众的贫富和病灾?而所谓的学生家长,评审时不过就近找几个做做样子罢了---家长们跑的跑、忙的忙,学校又上哪儿找人去?即使家长们都来了,即使抛开私心杂念,诺大个面积里谁又能对谁知根知底?而所谓“公示”,不过是将名单贴在校园公开栏内,教职园工看看、年幼学生看看罢了,让家长们来回跑个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去看“公示”,估计也不太现实。这样的评审,即使不存在循私枉法、优亲厚友,它也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应享尽享,存在问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一旦出现问题,群众和社会各界便将矛头直指基层政府,政府因其职责所在,还不能一推了之!
既然存在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三免一补”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评审主体权责不符和评审程序不到位。解决办法:由贫困学生或家长填写《申请表》,统一交村委会,由村两委、组长、村民代表集中初审后报学校,由学校拟定资助名单及资助方式,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十天后无异议的,由政府盖章并返交学校填写《“三免一补”学生名单拟定表》报县教体局、财政局审定,方可定为资助对象。
2、粮食直补。
粮食直补是国家将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是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然而,由于补贴依据、补贴对象、补贴方式、补贴时间的不协调和不配套,造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问题多多,矛盾重重。
如果依据实际种粮面积,一是上级分配下来的指标可能大于或小于实际种植面积,按亩分配,区域范围内亩均补贴标准将无法统一;二是粮食种植在本县分春秋两季进行,直补到农户时间如果要求在8月底前完成,秋季作物面积根本无法计算。
如果依据税改面积,一是上级分配指标面积与税改面积能否相符;二是部分土地撂荒户直补资金发放将成为矛盾焦点。解决问题的建议:按照统计惯例,明确上秋季至本夏季为本粮食直补周期。严格以税改面积为依据,各乡镇在5月底前将群众撂荒耕地认真统计并在税改面积中减掉,然后将补贴标准、到户面积以村为单位公示确定,群众无异议后方可录入财政补贴管理系统,数据上报县财政局核对无误后进行数据锁定,最后严格按照核定数据进行足额补贴到位。
3、农村低保。
农村低保作为国家“全民低保”的一部分,使广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让广大农民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以“人均纯收入”这个抽象而动态的数字作为评定依据,却让乡村两级在执行过程中左右为难,踌躇难定,吃足苦头。
没有统一且适用性强的评定标准和明确的政策界限(别提什么“人均纯收入”,那数据对群众根本没有说服力),让乡镇如何操作,农民如何评定?但钱还得想办法发下去,如是就出现了“各乡各规矩、各村各评法”,评定依据五花八门,评定标准千奇百怪,最终导致该项惠民力度最大的“香饽饽”变成“乡怕村怨民恨”的“烫山芋”,钱发了多少,矛盾就有多少。一个乡镇干部作联自嘲曰:“你也要、他也要,只些许银子,给谁是好?穷也争、富也争,就一帮懒人,不发也罢!”。
解决办法:
一是具体评定条件,明确保障对象。
⑴应保未保户:不够农村五保条件,而又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抚、扶)养人的“三无”特困人员;(2)重病重灾户:家庭主要劳动力患重大疾病或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3)特殊困难户:生存条件差且年老、体弱或多病,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的特困农户;(4)残疾人: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弱智或重度精神病人;(5)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⑹政策范围内规定享受低保的特殊对象。
二是公开操作程序,群众民主评议。
⑴将保障对象评定条件以组为单位上墙公布并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⑵由困难农户提出书面申请,村两委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实到人数占应到人数的60%以上有效),公开民主评议保障对象;⑶民主评议保障对象名单上必须附简要享受原因,并以村为单位公布15天,群众无异议后完善相关资料报乡镇政府审定;⑷乡镇组织人员按名单逐人核实,对不符合享受条件的要与当事人面谈并形成书面材料备档。审定享受保障的对象名单再以村为单位公布10天以上,确无异议,方可报县民政局审批。
惠农政策的落实,只要实现了政策配套、机制健全、权责分明、评审公开、程序到位、监督得力,乡镇才有打造亲民政府的基础,干群关系也将得到彻底改善,广大农民就能真正享受政策的实惠。
2009年3月10日
第五篇:民主集中制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主集中制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民主集中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怕”:有的“班长”怕班子成员对敏感议题跑风漏气影响决策,怕充分发扬民主限制自己的权利影响权威,怕反复走程序落下“不敢拍板,不敢负责”的口实;班子成员怕经常发表意见影响“沉稳”形象,怕发表不成熟意见影响能力评价,怕提不同意见落下“不保持一致,闹不团结”的骂名影响进步。
“四变”:一是极个别基层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无视组织原则和程序,班子成员敢怒不敢言,使“班长变家长”。二是个别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组织原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通道变梗阻”。三是个别班子主要负责人对自己关注的甚至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项,以集体决策的面目出现,用形式上的民主集中制,让个人意见合法化,使“民主变味道”。四是一些班子议事质量不高,民主集中制成了“民主加集中”,先民主后集中,班子成员发表的往往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没意见”、“同意”等所谓意见,使“乘法变加法”。
二、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几条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奠定坚实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增强执行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健全各项制度规定,增强刚性约束。研究制订《地方党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条例〈试行〉》,对民主集中制的程序、机制、范围、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便于操作。
3.坚持程序民主,规范权力运行。一是编制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法定程序和简易程序,并且要有不可逆转、不易变通的刚性要求。二是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问题确定下来,作为必备内容。三是常委会内部监督和全委会监督。
(摘自《党史信息报》2月24日原永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