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04: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第一篇: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研究

在网络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微博、微信和各种社交网站等微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释放。在这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舆论引导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舆论引导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面对新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网络舆论是公民通过互联网公开发表其对社会中的某种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观点。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公民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在这种微媒体下,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不断出现飞跃,形成了新的网络舆论。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网民总数的81.0%,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达2.78亿,微博用户达2.81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1.96亿,占微博用户的60.9%。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的快速崛起,使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现状 微时代下,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舆论环境,形成了新的网络舆论。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兴起,网络舆论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正逐渐成为民意‚晴雨表‛,社会‚风向标‛,大众负面情绪的‚泄压阀‛。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频频出现,尤其民生、司法、反腐等问题往往容易触及网民敏感神经,引起他们注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表达自己对民生、反腐等问题的看法。论坛、微博、微信成了网民问政、反腐的渠道,且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扩散性大、约束力小、管控难度高等特征,促使网民意见在微媒体上广泛传播,点击率、转帖、评论呈直线上升趋势。网民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将成为当代政府了解民意社情的重要方法,也将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三)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

1、复杂性。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多元化、网络环境的的开放性和发布者身份的隐蔽性,且大部分社交网站缺乏相关制度的限制和有效监督,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容易滋生虚假信息,以讹传讹,且易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2、快速性。对于网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也是表达民意,反应民情最快的方法,特别是手机用户的增多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情发布、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交互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给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使大规模、大范围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对网络 舆情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4、突发性。透过众多网络舆情事件,我们发现,网络舆情在爆发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微时代下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网络舆论正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网络巨大的影响力早已透过社会渗透到政治层面,越来越多的民众借助网络来参政议政。面对日益强大的网络民意力量,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中也面临新的问题。

1、政府舆情监控技术落后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复杂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事件应对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是网络舆情处置成败的前提条件,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在舆情监控工作中多依托网络监管部门,尚无专门舆情监控信息系统,传统的人工搜索方式速度慢、耗时长、导致信息收集不完整,信息收集存在很大的漏洞,可能会因为舆情收集不及时,导致错过了最佳引导时间,则可能因舆情的迅速扩散而难以控制,非但舆情得不到有效监控引导,反而可能让政府陷入公信危机。

2、权威消息发布不及时

及时发布信息,赢得第一落点,是近年来舆论引导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第一时间分析评论,在受众中形成第一概念,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势,掌握引导的主动权,这种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优先效应‛是舆情引导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当今,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人员的草根化,导致信息量繁多、信息来源复杂,缺乏真实性,造成事实真相被混淆。地方政府要在尽可能短时间内作出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危机,把损失降到最低。但目前,地方政府在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缺乏,在事件发生初期,没有抓住时间,且发布的消息缺乏权威性。伴随事态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地方政府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没有及时掌握话语权,是导致舆情扩大的重要原因。

3、舆情危机处理方法滞后

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通常采取的手法有:一是拖,有些地方政府的网络意识淡薄,无视网上的社情民意,对网民发布的消息处理不及时;二是堵,相关部门为能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权利,阻止负面消息在网络上的传播;三是删,利用技术手段或相关权限,把负面的信息或不利的留言删除。对产生不良影响的新闻报导和公众的信息发布也基本上是千篇一律,这种简单的负面消息处理手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能真正让舆论软着陆。在这种微博问政的网络时代,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舆情管理方法已经不起作用,反而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让媒体和群众产生误解,推动矛盾的激化,导致政府的网络舆论压力有增无减。

4、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从近几年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等突发事件中发现,网络舆情的危机预警机制、舆情监测体系、舆情应急机制、舆情引导机制等都不很健全。且现有的舆情监测体系仍然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渠道单一,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系统分工,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加之,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复杂,职能交叉重叠。有的地方,没有设置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构,一旦网络舆情事件突然爆发,只能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临时应急处理小组,但因缺乏一致行动的协调机制,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快速、有效处置。此外,没有一支专业的网络阅评队伍,政府部门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的人员又不稳定,而且绝大部分都不具备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舆情管理培训,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技术都存在不足,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经验水平也比较低。应对机制的不健全和人员队伍的不完善,往往使网络舆情事件在应急处置中陷入困境。

5、网络舆论的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对网络舆论的监管立法上更是存在诸多漏洞,以致于法律效力低。网络舆论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面对一些恶意造谣的信息,政府只能通过封锁或删除等方式应付。且已制定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舆论内容的违法行为没有作出具体性质上的规定,很难通过现有规定准确断定网民发布信息是否违反现行法律法规,以致法律执行的随意性过大,难以有效执行。

6、缺乏网络工作危机意识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工作纳入到常态化工作议程中,在舆情发生后往往只注重做好‚善后‛工作,不重视从根本上‚亡羊补牢‛,缺乏网络危机工作意识。而当前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如果政府能在日常工作中能增强危机意识,做好信息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及 时发现苗头,在舆情发生初期选择恰当的方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化解矛盾。这样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又减少谣言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微时代下政府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面对媒体的新形势,针对微时代下面临舆情监控技术落后、危机处理方法滞后、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等挑战,政府应采取积极有力、针对有效的措施,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1、要引进高新技术,健全舆情系统

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是要及时、准确地做好信息收集,时刻关注社会动态,掌握舆情导向,要能够迅搜集到最新的相关消息,剔除无用信息,仅凭单一的人工分析已无法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洪流。目前,社会上研发的一些舆情收集、监测、分析的系统软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搜集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提高舆情信息的处理效率。还可以通过建立舆情预警机制,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了解网民的倾向和意愿,发现网上突发事件的苗头,及时封堵各类有害信息,在舆情萌发阶段就做出反应,实施正确引导。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应增强舆情危机意识,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能力,完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2、要注重快速反应,抢占舆论先机

抢占第一时间的话语权,是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关键。微时代,网络信息爆炸式的传播速度,加上广阔的覆盖面,要求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反应速度要快。舆论爆发时,要把握‚黄金4小时‛,即在 舆情发生的4小时内,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新闻网、电子公告、官方微博、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抢占先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消除信息造成的恐慌。这样既能稳定网民的情绪,又避免公众认为政府部门‚不作为‛的情况,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反之,当舆情进入到传播后期,即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也会因控制不及时,使政府的信誉不增反减。在对待舆情问题上,要告别‚慢热‛的慵懒状态,快速反应,抢占先机。

3、要坚持以引导为主,提高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除了具有即时、海量等特点,还具有互动功能,传统的删堵方法,不仅缓解不了舆论压力,反而容易给政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快速地进行舆论引导,掌握舆论主动权,便成为控制舆情的首要任务。网络舆情一旦发生,政府一方面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掌握事件真实信息,第一时间通过新闻网、微博、社区、论坛、贴吧等媒体发布权威消息引导公众,疏导网民情绪,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组织各部门的舆情工作人员,成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阅评员队伍,对舆情进行科学研判,设置话题,利用‚网络语言‛快速评论跟帖,正面引导网上舆论,推动网络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

去年11月2日,我县发生的一起‚***局局长如何‘逼死’农妇‛网络事件中,由于网上所出现的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网民误解。事件一发生,我县立即成立调查组,对网络上所反映的事件迅速展开调查,并召开应急处置研讨会,坚持以事实为原则,发动阅评队伍在 微博、论坛中巧用网络语言对事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论引导,设置话题,有效引导舆论走向,平复网民情绪。同时,在查清事件真相后,及时发布权威消息,澄清事实,缓解网民矛盾,有效平息事件危机。

4、要不断健全机制,夯实网管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变幻莫测的网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机制,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我县去年的一起‚手足口病多发,幼儿园停课‛事件中,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立即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流调队伍小组,制订《松溪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实行每日疫情监测和日报制度,成功控制疫情,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平缓网络骚动。因此,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机制,要从组织、队伍、制度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能,制定舆情信息工作督促考评,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推动舆情信息工作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决策;二是组建一支专业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网络阅评员队伍,为舆论引导提供充足的人才,选用一些专业性强、政治素质高的人才为网络阅评员,加强对他们进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建立阅评员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努力将其培养成网民中的‚意见领袖‛,正面引导网络舆论;三是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网络预警体系、网络舆论应急体系,不断提高突发事件网上舆论的应对能力,进一步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指导、协调、督促各涉网部门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管理,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互联网环境。

5、要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秩序

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将网络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舆情加以约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制化、有序化进行。一是要科学合理界定非法信息范畴,明确法律界限。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很难判定网络上的舆论是否违反法律,通过对非法信息范畴的界定,可以更加有效规范网络行为;二是要规范群众的网络监督权,保护网民权利。针对当前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诽谤、无序等现象,通过对群众网络行为和言论的规范,使网民在享受民主权利的同时遵守法律,达到充分保护网络行为合法者的民主权益;三是要加强互联网管理,健全信息审核制度。通过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四是要推广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行为。网络的匿名性是网络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为促进网络舆论传播的有序进行,应从法律上规定网络注册必须实行实名制,以增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网络秩序。

总之,正确认识互联网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正视网络舆论,把关注网络舆情作为常态化工作,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主动掌握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发挥网络作用,不断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能力。通过网络来了解世界、掌握资讯,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第二篇:微信时代舆论管理问题及对策

微信时代舆论管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信作为时代的产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并且深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微信主要依靠朋友圈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助微信平台向公众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在面对虚假、违法信息时,因缺乏辨别能力而成为不自觉扩散源头,从而引发突发性舆情危机事件。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甚至有害政府形象,危及国家安全。

一、微信舆情管理面临的问题

1、微信朋友圈较为封闭,与微博、贴吧相比,微信朋友来源多为QQ及手机通讯录,这使得微信好友更具真实性,信息来源更易被信赖。所以,微信用户的信息交流者偏向于有共同兴趣、相似价值取向的群体,导致虚假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极易被相信。

2、微信用户门槛低,只要一个手机号即可注册成功,这样使得微信群体鱼龙混杂。并且由于“摇一摇”“扫一扫”微信群“抢红包”等功能的出现,让一些人利用它们更加便捷的添加好友,增加舆论传播广度。

3、在以往以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的时期,我们只需掌握作为社会公共意见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体,便可通过控制渠道而监管内容。但微信在传播渠道上是“私密的”,政府从一开始就是缺席的,一条微信的传阅量到底有多大,更是更难监测的,因而对于舆论焦点的研判也变得更加困难。

二、如何做好微信舆情监测和管理?

1、引导公众加强自律意识,培养自身判断力。政府要加强引导,多宣传呼吁人们加强自律意识,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绝不传播,还要让微信朋友之间相互监督,及时纠正,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2、主流媒体也要借助微信平台引导舆论,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和新闻,要第一时间进行发布,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3、政府可以在微信上设立专门的舆情研判公众平台,让人们一知半解的内容可以发进来,由专人进行回复研判,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有效地引导舆论。

4、借助法律手段进行维护,对微信朋友圈中虚假信息发布源头进行调查,对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并且及时发布辟谣;对于微信运营商进行严格审核,对微信注册实行实名制认证,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三篇:小微企业支付结算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小微企业支付结算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为了解小微企业结算状况,提高支付结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xx县辖内50家小微企业结算方式及结算需求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5家企业。由于这些小微企业大多由过去的私营企业、个体户发展而为,业主多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大多没有专职财务人员,其在支付结算方面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小微企业支付结算面临的问题

1、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供给不足,不便于小微企业非现金支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从县域撤并网点,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也将业务转向城区,致使偏远乡村人口能够得到的金融服务更加不足,个别乡镇最远金融服务半径近20公里,使用频繁的大额汇兑、票汇等资金隔日到账比较正常,甚至多日到账时有发生,使本已紧张的资金更为突出。

2、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依然薄弱,不利于小微企业非现金结算。农村加工型的小微企业资金结算,面对家庭或加工点,仍以发放现金为主,多数农民不放心、不熟悉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加之村级银行卡基础设施建设未到位,加上非现金支付的观念滞后以及银行卡诈骗等犯罪案例的大量宣传报道,让农民感觉使用现代支付工具不安全,银行卡认知度仍然不高,居民不愿接受非现金交易。农民仍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支付安全问题也使农村居民望而却步。

3、农村支付服务价格相对偏高,抑制小微企业非现金支付意愿。农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服务价格“城乡一个价”,没有考虑城乡差异。特约商户的分类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农村地区生产企业利润率较低,难以接受与城市相同的扣率。小微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利润率偏低,银行卡支付服务费用与农民承受力相比偏高,抑制了小微企业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愿。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相对单一,大部分异地划款为跨行支取,高额手续费不为小微企业认可和接受。使用POS机刷卡消费,一般按交易金额的0.5%~1%向商户收取手续费,生产企业因收费较高而不愿安装,即使安装也不愿意使用。

4、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支付结算宣传“三多三少”,即城区宣传多、农村宣传少,突击性宣传多、普及性讲解少,书面语言多、通俗语言少。尽管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宣传力度,但许多宣传方式仍以突击性、启动式宣传为主,专业化辅导、面对面指导、差异化营销不多,缺乏持续有效的普及性宣传,从而难以真正使非现金支付工具深入小微企业。

二、改善小微企业支付结算环境建议

1、改善农村受理环境,让小微企业和农民方便用卡。大力发展“村村通”,在村组布放POS机等刷卡工具,做到村村都有刷卡机、人人都有银行卡、处处都能办结算,让不离乡土的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方便地持卡用卡、存取款、转账,方便农民缴纳水电等公用事业费用。在小微企业大力推广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结算工具,让企业主随时、随地办理结算支付。拓展银行卡应用范围,在推动农村商品交易市场、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银行卡应用的同时,注重加大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微企业拓展力度,推动用卡结算。

2、实行合理价格机制,让小微企业乐意用卡。从地方政府层面看,要积极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尤其要对在农村地区投入各类自助设备、受理机具的银行机构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并协调电信等部门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等给予适当的通信费用优惠。从农村金融机构层面看,要适当降低农村非现金结算收费标准,向小微企业推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收费打折项目,实实在在让小微企业少付费、得实惠。从监管部门层面看,建议人民银行与国家发改委、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共同协商,降低银行向客户收取的电子汇划收费标准,中国银联降低银行卡结算收费标准,真正让小微企业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上线带来的实惠。

3、引导转变支付习惯,让小微企业知晓用卡。组织涉农银行机构开展“进千企入万户”等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农村支付结算产品、结算工具的宣传和推介,提高小微企业对现代化支付结算的认知度,营造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的良好氛围。结合实际,组织农村商业银行面向农村编写易懂、富有群众语言的宣传资料,开展结算产品推介会,建立农村支付结算指导员、服务站、宣传站、流动学校等,促进结算网点与客户的供需对接,使宣传常态化、长期化。

4、强化业务风险管控,让小微企业放心用卡。要严格农村地区银行卡安全管理,督促发卡银行、收单机构严格执行银行卡账户和特约商户实名制,落实各类风险防控措施。严格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管理,确保银行卡支付清算系统安全运行,切实降低农村银行卡业务风险。要继续发挥与公安部门联合整治机制,强化警银合作,加大对农村银行卡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营造安全的用卡环境,让小微企业放心用卡。

第四篇:科学引导舆论: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科学引导舆论:新媒体时代

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对抗式解码‛是指受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他们对信息本身进行批判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传统媒体里,媒体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少数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来自大众的声音很少或者是被‚筛选‛过的。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中拥有了足够的自由度,不但接受信息资源,还可以传播并参与创造信息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降低了受众参与言论的门槛,大众可随意浏览海量信息,即时表达自己对时事热点、各种事件的观点。正如公共知识分子宋石男称新媒体使受众从‚大教堂‛走到了‚大菜场‛。新的传播环境下兼容各种观点和态度,网络平台成了各种言论的集散地。公众通过微博、新闻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务、在监督公权部门的同时,网络平台成了部分网民发表批评性意见甚至发泄负面情绪的地方。一些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发一些没有价值甚至低俗的言论,在没有经过思考就对某条新闻或话题进行热议和声讨,甚至发泄心中的不满。这对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扭曲事实真相:草根阶层‚仇富‛‚仇官‛心理 2012年4月11日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南加大校园附近的雷蒙德街遭遇枪击身亡。国内一些网友在当天迅速对该新闻回应,本应该对遇难同胞表示同情和惋惜,只因被贴上了‚宝马‛、‚留学生‛这些标签,受到了一些网友冷漠的嘲讽甚至挖苦。‚命丧宝马内,无须证明了不是官贵家的就是富二代,死了死吧。‛(腾讯牡丹江市网友无彧)另外,跟帖中支持该观点的3150条,而反对的为0条。‚留美、宝马车、一男一女,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没有这样的‘好事’啊!‛(腾讯网友呆子)‚人生,还是低调点好,中国有句古话,叫乐极生悲,现在的有钱、有权人太狂妄了,死了也没人同情,希望活着的人,要以此为戒,不要再狂了。‛(腾讯网友寒江钓叟)[1]一个留学生在论坛上痛心地说:‚我是爱国的,可我作为一个留学生回国后,国人还会当我是同胞吗?‛贫富差距拉大使得一些人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使得社会上的‚仇富‛‚仇官‛心态日益显现。再加上一切向钱看的强烈的物欲让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人与人之间缺少最起码的相互关爱、彼此温暖,精神无所归依,甚至没有羞耻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麻木与丑恶现象大行其道。互联网除了具有及时、互动、全球化等特点外,还具有匿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网民在自由发表观点时的后顾之忧,一些草根阶层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大胆地发表意见甚至发泄情绪。‚草根‛的说法产生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后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基层民众‛的内涵。现在草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这里的草根偏向第一层含义。这种特有现象反映了国内大量草根阶层对政治或经济领域内主流群体的‚对抗立场‛。一旦带上非理性情绪,话语权就有可能被其使用过当,变成了无价值的叫嚣甚至蛮横无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学派所关注的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一种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如剃光头、开飞车、嬉皮士风格等)在青少年中间被推崇,柯恩认为这种现象源于‚传统工人阶级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2]。这和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现状很相似,草根阶层普遍存在‚仇官‛、‚仇富‛心理。

二、公众的愤怒与无奈:传媒引导着公众认知 据报道,3月23日16时30分左右,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抡起手中的水果刀,疯狂砍向医务人员和实习医生,造成一名实习医生伤势严重不幸死亡,另三名医务人员重伤。死者为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事发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当晚,腾讯网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占总数的六成以上。[3]面对这样的悲剧,网民真的‚幸灾乐祸‛吗?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和媒体的报道倾向及舆论引导有很大关系。

当媒体把一个不靠谱的‚调查‛当成解读医患矛盾的资料大肆报道时这就是一种误读,实际上这放大了医患矛盾。事件发生当日,《黑龙江晨报》最先发出消息,‚哈医大一院发生恶性伤人事件1死3重伤‛,该则报道比较客观地还原了新闻事实。但从26日开始接下来媒体的报道倾向性开始偏向‚医患矛盾‛,如26日《人民日报》评论、《新京报》评论和央视《新闻‚1+1‛》专题的标题分别为《医患关系再也‚伤不起‛》《逼医生开药‚为何酿就血案‛》《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经过一个星期的事件过程的调查和披露,媒体报道围绕的还是‚医患矛盾‛的主题,如30日《人民日报》的《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等应多传递温暖希望》、《新京报》等媒体的《哈尔滨杀医疑犯谈案发经过 称医生不了解其辛苦》《哈尔滨杀医患者2年求医6次 警方称属激情杀人》。这些报道营造出的医患矛盾的氛围自始至终存在,话题主要集中在当下热门的医患矛盾上。媒体间接性地引导了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由于媒体提供给受众的报道不够平衡客观,导致读者认知片面化,甚至导致扭曲的价值观。

第五篇: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以期为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餐饮业 发展 大众化餐饮

作为我国最古老、最普及也最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认为,现阶段应着力解决餐饮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餐饮业在扩大消费内需、解决社会就业与稳定居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餐饮业在解决农产品出路、安置农民工就业的特殊作用。

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餐饮业经历了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战略等发展阶段,目前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的发展新格局,正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实现转型。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统计,我国餐饮业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餐饮消费每年增加1000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最近两年每年递增2000亿元到3000亿元。2008年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餐饮业为社会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社会就业2500万人左右,约占就业总人口的3%左右,并且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而且这些岗位80%以上是提供给流动人口的。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餐饮业作为先导产业,对我国农产品的出路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南省、安徽省和陕西省等都在建设与餐饮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基地,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期。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中国餐饮企业可以学习国际餐饮集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市场竞争中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国家扩大消费的方针、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导向都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09年1月商务部又发布了《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2009-2013)》,从多方面引导餐饮业发展,这些政策与规划给我国餐饮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要真正实现我国餐饮业持续与健康的发展,还应该清醒看到当前我国餐饮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餐饮结构失衡,大众化餐饮尤其是早餐问题突出

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大众化餐饮市场比率降低,难以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餐饮需求,“居民消费大众餐饮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作为最贴近民生、消费需求最迫切的早餐,一直备受政府重视,从2001年起,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启动早餐工程,但直至今天收效甚微,早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烹饪协会对消费者早餐消费习惯、餐饮企业经营特点等进行了多方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有超过25%左右的上班族从不吃早餐,即使有吃早餐习惯,吃早餐的过程也绝谈不上是享受, 60%左右的受访者吃早餐的时间在5~10分钟,超过10分钟者仅占10%左右,而与早餐时间至少保持15分钟左右的科学要求相差甚远。调查还显示,对于早餐的花费,3元以下的占25%,3~5元的占45%,5~10元的占20%。同时,由于早晨时间紧张,人们只能就近用餐,较低的消费和有限的客流使得早餐企业的毛利率虽然能达到25%至28%,但纯利率仅在3%左右,如此低微的利润,很多餐饮企业都不提供早餐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此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尤为重要。家庭规模小型化、老人家庭空巢化趋势明显,独居老人数量增幅较大,离退休人员社区养老达到高峰值,迫切需要便利、实惠的大众化餐饮满足他们一日三餐的日常饮食需要。

(二)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偏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目前,我国餐饮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90%以上的餐饮企业为小企业,2007年规模最大的100家餐饮企业营业额仅占整个餐饮市场的8.5%,37711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中,1%(350多家)为连锁餐饮企业,拥有餐饮加工配送中心230多个,加工配送率仅为66%,平均每个加工配送中心覆盖餐饮门店不足50个。同时,上下游产业不发达,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中国餐饮业上游的供货商不成熟,不能有力地支撑餐饮业的顺利发展。餐饮业上游的农业、牧业、农副产品食品初加工分散并且整体技术低下,这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概率加大的重要原因,上游环节对各种原辅料食品监管不到位,使得食品安全责任难以归属,也抑制了餐饮业的产业化进程。

我国餐饮产业集中度不高,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产业技术不规范,生产技术以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为主,缺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生产经营分散、封闭,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与国际知名餐饮公司相比,中国大公司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经验都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海外市场上也得以体现。据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统计,在世界各国的餐饮市场中,中餐企业规模小、环境脏乱、价格低档、服务差、口味差,远远反映不了中餐的真实水平,与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不成正比。

(三)餐饮行业地位较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传统观念认为餐饮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不愿意进入餐饮行业。同时,较低的经济收入和高负荷的劳动强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供给。2007年,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每周工作60小时左右,平均劳动报酬为15464元,在所有服务业中位列末尾,仅是金融业报酬的35%。观念的束缚、较低的待遇使餐饮业员工只有初中水平。此外,我国目前的烹饪教育仍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质量差,培养出的人才与当前餐饮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不相适应。

(四)政策待遇明显不公,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餐饮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水电价格偏高。以水价为例,一般高出工业用水价格20%~60%,北京市餐饮水价每立方米4.6元,高出居民用水价1.8元,高出商业和工业用水价0.5元。再比如电价方面,武汉市餐饮电价每度0.99元,工业电价0.49元,两者相差一半。

各地对餐饮企业征收税费的种类和比率差异较大,并且有重复收费的现象。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对全国餐饮业的调查显示,各地的营业税率不同:北京3%、上海5.6%、郑州11%,有些地区如新疆对餐饮企业加收3%的文化市场建立基金。餐饮业的刷卡费率在2%左右,与零售业0.5%~1%的比率相比,悬殊可见一斑。另外,环保部门对餐饮业收费偏高,普遍存在着两次收取排污费现象,对于连锁企业每一个新开分店都重复进行环评,每次环评费用为5000~20000元不等,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此外,中餐企业与外餐企业之间待遇不平等。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连锁企业进驻,在协议中甚至出现“在附近不得审批同类型餐饮企业”的霸王条款,不利于中餐企业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

(五)行业法规、标准建设滞后,资质认证失序

与国外餐饮行业标准相比,我国餐饮行业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餐饮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市场竞争缺少行业规范,导致行业市场秩序混乱。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迄今为止,餐饮业的国家标准几乎没有,行业标准也仅有《餐饮企业经营规范》、《早餐企业经营规范》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行规行标的建设明显不足。

此外,一些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纯粹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同时一些非法社会团体使用欺诈手段,对餐饮企业及厨师无序颁发牌匾、证书,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盗用中国烹饪协会名义或没有登记注册、没有备案、没有资质的“三无”非法社团开展各种评比表彰达十多起,对行业组织和非法社团监管的缺失,使餐饮市场秩序混乱,尤其是厨师资格认证混乱,名师大师认证失范,甚至出现花钱买证的现象。

(六)行业统计滞后,无法准确掌握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目前,国家统计局对餐饮业的统计分为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其他餐饮服务四类,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业态比如休闲餐饮和火锅等,却没有明确地体现,不利于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另外,当前统计的餐饮业零售额不包括高校和机关食堂,如何对这类业态的餐饮业进行统计研究,也是未来应该解决的问题。关于餐饮业从业人员,自1997年起,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以致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餐饮业对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将发展我国餐饮业提高到战略高度考虑

1.建立部际联系制度,强化部委之间的互动机制。借鉴我国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部际联席制度,增进部委之间的协调交流。甚至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让农业部作为餐饮业的上游产业管理部门,更多地承担起行业的引导、规范与推广的责任。

2.建立健全餐饮业法律法规、统计体系,规范引导行业发展。各级政府应从扩大消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重视餐饮业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蓝图,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战略规划,制定餐饮业态标准、餐饮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安全标准、餐饮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引导和规范餐饮业的发展。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统计工作的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建立餐饮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规范餐饮业数据采集渠道,扩大餐饮业统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统计结果要及时公布、让全社会共享,以便更好地利用统计成果对餐饮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创建公平税负的环境,建立餐饮发展基金。政府应当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与工业一视同仁,在水电气方面给予等价待遇。大众化餐饮发展有利于家庭餐饮社会化,可将百姓生活用水转移到社会,建议对大众化餐饮企业用水适用居民用水价格。减少管理层级和报表,减少审批环节,大幅削减证照审批,同时考虑银行刷卡收费餐饮企业应享受商业企业同等待遇。适当减低环保部门餐厨垃圾收费标准,对于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予以取消。逐步统一各地区的税费名目和税率,使得连锁企业可以集中纳税,适度返回或减免餐饮企业的所得税,减征团餐企业的增值税。

建议设立全国餐饮业发展基金,一是鼓励大型品牌企业技术创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二是支持大众化餐饮发展,建设餐饮业公共服务设施,对于达标的早点企业和社区餐饮予以补助等。三是推广重庆市的做法,设立小额贷款,通过与餐饮品牌企业联合,让农民工和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4.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扶持行业协会发展。餐饮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认真贯彻国务院36号文《关于加强行业协会改革和建设的意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各项活动,帮助行业协会在服务中发展壮大,提高影响力、凝聚力。坚持政会分开,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行业协会职能,改进和规范管理方式;坚持统筹协调,做到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行业协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协调;推行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制度,对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政府应支付相应的费用,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将部分管理职能转交行业协会,可以考虑授权餐饮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仲裁、认证、检验、鉴定以及资格考试等活动。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做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宣贯和落实,引导餐饮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合法经营,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和专业优势,对设施设备采购、原料采购、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二)优先发展大众化餐饮

1.应在大众化餐饮发展规划中明确社区餐饮的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社区网点建设规划当中。政府协同社区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商、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做好社区发展整体规划,为社区餐饮发展提供合理的场所。

2.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社区餐饮的政策扶持力度。社区餐饮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各地商务、发改委、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卫生、市政、交管等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餐饮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意义,把发展社区餐饮当作为民办事的重要任务,将社区餐饮建设纳入服务业重点支持范围,研究并制定出促进社区餐饮发展的政策措施,选择人口规模较大,便于管理的某些单位小区开展试点,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提供燃气锅炉、餐桌椅等厨房设备,重点对高校或团膳企业进行招标,最后的赢利由社区与中标企业按一定比例分成。此外,也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提供一定的场地,其他由企业自主经营,切实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饮食问题。

3.设立政策资金倾斜,支持社区餐饮企业发展。政府应该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进驻社区,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餐饮企业建立中央厨房,或者通过减免房租税收和各类收费以及便利运输等方面,为社区餐饮经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

(三)着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加快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加大工学结合力度。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积极发展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和烹饪高等教育,尽快建立中国烹饪学院,以培养餐饮管理本科人才为主,同时培养烹饪教育、营养等领域的研究生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政策、资金、用地的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联合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组建运营。

2.加强餐饮培训工作,规范执业资格认证。根据餐饮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在全行业广泛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认定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严格规范执业资格认证,为餐饮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建立再就业培训基金

充分利用餐饮业扩大就业的渠道,帮助农民工、大学生掌握和提高职业技能,促进社会就业。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充分利用大中型餐饮企业已有的培训基地和师资资源,对农民工和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更好地解决初次就业与再就业的问题。

下载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时代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与考研问题一直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日趋激烈,考研成了大学生暂时避开就业压力的一条道路。尽管有人考研是......

    国有企业退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退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 一、国有企业退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是明晰的,出资者作为决策主体,以利润最大......

    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市委政研室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4年10月29日 | 浏览22 次]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多数......

    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工作问题与对策建议

    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工作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从前行业和领域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了企业和部门间的......

    中国企业走向拉美面临的问题与政策思路(★)

    中国企业走向拉美面临的问题与政策思路 拉美所课题组 一、拉美地区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国企业应把握机遇 2005年,拉美地区的GDP总额23000亿美元左右,人口为5.35亿左右,......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建议

    【社会观察】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建议 冯叔君 陆军荣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近期,一些道德方面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反思,所谓“道德滑坡”的简单......

    张掖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建议

    张掖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工业企业941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户,至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6.68亿元,同比增长24......

    基层农技推广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农技论坛:基层农技推广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我县在湖北省“以钱养事”改革大框架下,为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农技中心管理,强化农业公益推广服务做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