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区推进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区推进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的思考与建议
科技创业是原生性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孵化器是将创业企业培育成科技企业的工作“母鸡”。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我区的孵化器建设已形成规模,促进科技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面临着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和激发创新活力的需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创新效率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需要,全面调结构和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已成为摆在我区面前的一项立足长远的战略性举措。
一、国内外企业孵化器发展趋势
(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
科技创业是原生性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人员为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而组建创业团队,筹集创业资金,落实创业场地,设立创业企业,将所拥有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并致力于产品或服务和不断优化、市场的不断拓展,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孵化器(国内也称作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通过向创业企业提供创业场地、共享设施、商业咨询、专门化服务,甚至提供启动资金、种子资金、风险投资,从而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培育出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可见创业孵化是一项公益性工作。
(二)国内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1、企业孵化器伴随着新兴产业发展而快速发展
1956年,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诞生于美国,直到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随着传统产业衰退,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孵化器才引起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孵化器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到本世纪初,美国有孵化器731个,其中86.5%为非营利性的,平均在孵企业14.5家;欧盟有孵化器911个,其中77%是非营利性的,平均在孵企业24.7家;韩国有孵化器560个,几乎每所大学和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孵化计划,并能得到政府预算70%的支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孵化器工作,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公布的第一个联邦预算计划中,就包括拨款1亿美元支持孵化器网络建设。我国的企业孵化器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科技部的全力推动下,20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形成了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省市级科技园、各类专业性孵化器、创意园等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孵化器体系,全国孵化器数量无以计数。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孵化器建设工作启动早,也是发展较快的区域。目前,上海市有42家市级以上孵化器和10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2242家,创业者3.5万人。近两年来,国内正在兴起新一轮孵化器、加速器建设高潮,并藉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企业孵化器发展趋势
企业孵化器正向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效益化、品牌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1、服务功能的深度化。由初期的仅提供孵化场地和共用设施,到90年代为入孵企业提供商业咨询、专门化服务,再到进入本世纪后,为入驻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特别是提供启动资金、种子资金和风险投资,孵化器对在孵企业的服务能力在不断增强。
2、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孵化器由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向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民间机构和国外资本参与模式转变。政府投资的孵化器以公益性为目的,缺乏孵化器与入孵企业共同发展机制。而社会资本投资孵化器,按市场机制运营,并建立起一套与入孵企业共同发展的利益机制,形成了孵化器企业化发展趋势。
3、技术领域的专业化。紧跟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搭建专业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吸引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企业入驻,在孵化器内形成创业企业集群效应。
4、服务资源的网络化。各国、各地区纷纷成立孵化器联盟,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培训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另外,一些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化孵化器,设立网上孵化器(或者虚拟孵化器),在为会员企业提供孵化服务的同时,捕猎到好投资项目。
5、孵化功能延伸的两端化。一是向前端延伸,通过设立“创业苗圃”,开展预孵化服务;二是向后端延伸,通过设立“加速器”,提供以增值服务、股权投资为特征的加速服务。
二、本区科技创业和企业孵化器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重大扶小”,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业和孵化器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企业孵化器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我区有国家级孵化器一个(莘闵科技园)、市级孵化器3个(漕河泾创新创业园区、863软件孵化基地、紫竹大学生创业中心),江川街道的沧源科技园也基本符合市级孵化器标准。此外,漕开发闵行科技园(虹桥)、七宝明谷科技园、吴泾科技园、樽轩工业园、浦江智谷等园区均吸纳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也具有一定孵化功能。以上各类孵化器用作创业孵化的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莘闵园区等4个国家和市级孵化器,以及沧源科技园这5家企业孵化器共有孵化面积69815平方米,近两年内通过孵化器自身发展会再增加83000平方米。
以上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多样。莘闵园区由区莘庄工业区与区科委共同投资兴办,漕开发双创园、紫竹大学生创业中心都是由园区公司投资,但后者具有民营成分,沧源科技园由街道作为投资主体,而863软件孵化器基地则是由上海科投、浦江镇等共同投资。我区已初步形成区、镇(街道、园区)、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等多元化投资,同推科技创业、同抓孵化器建设的格局。
(二)科技创业和孵化器发展的引导机制初步形成
2009年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梳理明晰了鼓励科技创业和孵化器发展的引导措施:
1、初步建立了孵化器建设扶持机制。一是对孵化器提升孵化服务功能给予补贴;二是对入驻孵化器的创业企业给予房租费补贴。
2、引进了YBC创业扶持辅导机制。与团中央合作,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全国办公室在我区设立了YBC紫竹办公室。YBC全国办、区政府和紫竹科学园区三方共同出资,设立了1700万元的青年科技创业基金,为青年创业企业提供10万元以内的小额无息贷款和30万元以内的延伸贷款扶持,并一对一提供创业导师,至今已支持28家创业企业,带动228人就业。
3、建立了吸引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机制。一是留学生创业企业给予5-10万元补贴,吸引留学生回国来我区创业;二是出台了引进“千人计划”人才政策,对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条件的创业人才给予配套支持、创业启动、团队建设、住房安居等方面资助,加快推进紫竹园区国家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
(三)科技创业投资体系初步建立
去年,我区新科技政策中,已提出了参股、跟进投资、利息补贴等创业投资引导措施。今年,区政府出台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暂行)》,设立了总规模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通过参股引导社会创业投资资本来我区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投资我区的创业企业和创业项目,促进我区的科技创业事业。
(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如在紫竹园区建成了集成电路电子辅助设计公共技术服务(EDA)平台、MPW和IP库平台,在863软件孵化器基地建立了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软件评测平台、构件库等。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企业共享高校和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此外团区委、区人保局、区科委等部门联动,共同打造青年创业服务链,设立青年创业基地,形成了服务科技创业的工作合力。
(五)孵化器促进科技创业成效明显
就4个国家和市级孵化器和1个符合市标准的孵化器来看,5家企业孵化器利用现有共有69815平方米孵化面积,在孵企业245家,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85家,毕业企业达95家。已培育出29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小巨人”企业、4家市“小巨人”培育企业、4家区“小巨人”培育企业、1家上市企业(思源电气)。在孵企业共申请发明专利258项,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2项,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达47195万元。
此外,从本区企业承担的旨在支持科技创业企业的国家和上海市创新基(资)金项目数量上看,2007、2008和2009年三年,我区分别获批立项国家级创业基金项目16、30和63项,分别获批立项市级创新资金项目24、50和103,项目数量的倍数增长,侧面反映了我区科技创业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企业质量相对较高的情况。
三、孵化器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我区孵化器建设和科技创业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冷静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运营模式不同,扶持力度不同,孵化器发展不平衡 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多样,政府的扶持力度也不相同。莘闵、沧源、紫竹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企业形成税收,区财力给予地方所得部分100%的返还支持;漕开发浦江双创园、863软件孵化基地仅享受镇级财力50%的返还支持。由于所得到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差异,孵化器量入为出,对入孵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差异。
投资主体不同,孵化器的运营模式也不同。一是“以招商养孵化”的运作模式,如莘闵和沧源园区既是培育实体企业的孵化器,也是注册经济的招商平台,园区税收较多,有较强的“造血”功能,形成了“以招商养孵化”的运作模式,尽管不失为一种好的运作模式,但由于工商注册政策越来越严和园区的发展空间有限,这种模式将难以维持,同时招商孵化共抓将分散精力,也将影响孵化服务功能的提升;二是大园区养孵化模式,漕开发浦江双创园和紫竹大学生创业中心均由国家高新区投资主办,是国家高新区考核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由大园区收益来平衡孵化器的支出,理论上通过孵化器为大园区培育新增长点可最终实现自我平衡,这种模式将长期存在,但如无政府大力推进,也存在大园区“作秀”可能;三是纯孵化模式,如863软件孵化器基地,由于具有科技部背景,专心致力于创业孵化工作,入驻企业少,形成的税收少,政府核定的扶持力度小,自身“造血”功能较差,仍依赖投资主体给予运营补充,而由于原投资主体机构改革而面临“断奶”,如政府不加大扶持力度,孵化器很难持续发展。
(二)观念意识不强,现实利益冲突,科技创业扶持政策兑现艰难 本区现行的科技政策中,大部分科技扶持资金是按区、镇(街道、园区)两级财力分配比例给予,由两级财力分担实现。因为立足长远的观念不强及现实利益的冲突,在兑现科技扶持资金时,镇(街道、园区)习惯按企业税收贡献大小决定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而科技创业企业的特点是创新能力强,但当前规模小;发展速度快,但当前税收少。因此在落实国家、市、区各级政府扶持科技创业政策时难度最大,主要表现在:
1、与税收贡献挂钩,不愿兑现政策。譬如2009年,我区立项的市创新资金项目共103个,由于部分镇(街道、园区)以这些企业税收少为借口,不愿配套支持,至今还有16个项目未配套到位,企业意见很大。而创新资金项目,是《科技进步法》所明确规定,由政府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门扶持创新和创业,并由各级政府联动实施的一项国家政策,也在区级政策中有明文规定。
2、部分镇(街道、园区)层层设卡,阻碍企业申报科技项目。2009年下半年以来,部分镇(街道、园区),为配套科技扶持资金,减轻财政压力,要么拒绝推荐税收贡献少的企业申报项目,要么在推荐项目时层层设卡,层层审批,以至延误项目申报时限,造成企业极度不满。
3、部分镇(街道、园区)财力层层分成,科技扶持政策最后由孵化器兑现,造成孵化器入不敷出。如本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孵化器莘闵园区,2009年需按两级财力支付科技政策的扶持费用达543万元,导致园区2009年度实际收支差为“-313万元”,多方协调后只好从区科委的科技事业费中予以列支。个别镇对兑现小巨人政策时,由村来执行,拖了将近一年才兑现到位。
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法律和政策的严肃性、政府的公信力和我区的投资环境。据了解,因为政策配套不到位已有2家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外迁。
(三)孵化链环节缺失,孵化载体空间不足,孵化功能有待完善
1、创业孵化服务链不完整。通常科技创业过程可分准备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5个阶段。目前我区孵化器已具备了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孵化功能,这也是传统孵化器所必备的功能。但针对创业准备期和扩张期的预孵化和加速孵化功能较弱,相对应的“创业苗圃”、“加速器”载体建设也有待加强。
2、专业和特色孵化器不多。面临培育新能源、物联网、智能电网、LED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我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
3、孵化载体总量偏少。上述我区10个小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用于孵化的面积总量约15万平方米,而符合市企业孵化器标准的五个孵化器的孵化面积还不足7万平方米,与本市其他区相比,远少于浦东新区(仅张江创业中心就有孵化面积20多万平方米),也少于杨浦区(仅杨浦创业中心就有孵化面积11万平方米)和徐汇区(5家孵化器孵化面积11万平方米),与无锡、苏州等外省市相比差距更大。特别是后孵化的“加速器”,主要吸引扩张期的创业企业,培育目标是“小巨人”和上市企业,目前漕开发浦江双创园为本市试点开展加速器建设,迫切需要我区的支持。我区应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促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四、鼓励和促进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促进科技创业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加强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业活力,提高创新效率,是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加强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承接区域科技资源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深化推进“三区联动”的需要;加强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业,是加快建设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构筑人才高地的需要;加强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调结构和推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转变的需要;加强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培育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在闵行的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必须做到“重大”与“扶小”并重,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智并举。既要注重当前发展,也要注重培育未来增长点;既要引进全球500强等大型企业,也要吸引海内外各类领军人才来本区创业;推进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各级政府应该担负的职责,我们要破除扶持企业一味与税收挂钩的做法,要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要带头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要有肯下大力气、肯下大本钱的勇气,重点支持一批符合全球技术发展趋势,符合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创业项目,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企业,培育一批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统筹规划,明确孵化器建设和促进科技创业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我区全面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而扶持孵化器发展促进科技创业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的重要手段,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
1、制订孵化器建设和促进科技创业的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结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创意产业,以打造证券市场“闵行板块”为总体目标,实施“十百孵化器建设计划”,即在“十二五”期间或更长一个时期,在区内建成十家市级以上孵化器,建设百万平方米孵化器和“加速器”场地;实施“十百千万促进创业计划”,即在“十二五”期间或更长一个时期,推出十家上市企业,百家上市储备企业,孵化千家创业企业,吸引数万名创业团队。
2、统筹孵化器、加速器发展布局。结合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等“十二五”发展布局,结合区内国家高新区、国家开发区、市级园区、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一轮发展规划,结合本区“十二五”三个重点发展区域规划,结合镇、街道存量产业地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楼宇经济,提出孵化器、“加速器”建设的发展布局。
3、着力建设一批专业性孵化器。重点围绕培育智能电网、物联网、LED照明、创意产业、卫星导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吸引集聚一批同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企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以创新集群方式培育新兴产业。
(三)拓展功能,引导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向两端延伸
1、向前端延伸,拓展预孵化功能。通过设立“创业苗圃”,提供必要场所,配备必需的办公设施和设备,为有科技成果或特定技术、有创业商务计划、但尚未注册成立企业的创业者或团队,提供完善成果(创意)、商业计划咨询、开业指导等“预孵化”服务,帮助创业者或团队定好位、开好局。
2、向后端延伸,拓展加速孵化功能。通过设立“加速器”,对暂不具备购置场地实力和独自抗拒市场竞争外部环境的孵化器新毕业企业,提供满足企业发展的空间、多样化和差异化服务以及加速机制,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商业服务实现孵化器利益回报。
(四)完善政策,加强对孵化器建设和科技创业的扶持力度
鉴于目前我区相关鼓励孵化器建设和促进科技创业政策比较零散,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孵化器建设,提升科技创业孵化功能,促进科技创业健康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1、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孵化器载体建设。一是采取财政补贴措施,引导孵化器提供必要场所,配备必需的办公设施和设备,设立纯公益事业的“创业苗圃”;二是采取对建设费贴息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加速器,扩大孵化器、加速器载体面积;三采取房租费补贴方式,鼓励品牌管理团队整体包租社会闲置的办公楼、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用作孵化用房设立孵化器。
2、引导孵化器提升孵化能力。一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按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的预孵化、孵化、加速孵化服务质和量,补贴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二是设立专项资金,统一对孵化器扶持标准,视孵化器对财政的贡献,扶持孵化器及创业企业的发展。三是按孵化器的实绩奖励孵化器,以后补贴方式,按预孵化成功企业数量、孵化毕业企业数量和加速服务上市企业数量确定奖励力度。
3、引导孵化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孵化器开展金融服务一方面可解决创业投资融资难问题,同时通过股权投资孵化器可获得回报,增强了造血功能,在孵化器服务创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良性发展。一是采取区贷款担保资金提供配套支持的方式,引导孵化器、加速器搭建互助性融资平台,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采取贴息或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等方式,鼓励孵化器、加速器对创业企业开展股权投资,持股孵化;三是鼓励孵化器、加速器通过提供专业性、个性化、商业化等增值服务,探索“服务股权”试点。
4、支持专业孵化器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参照支持工程技术中心政策,支持专业孵化器建设专业性共性技术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5、加大对科技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评审制度,根据创业团队力量、科技含量、项目前景等因素,确定创业企业档次,按照“风险控制、扶优扶强”原则,对不同档次,给予差别化扶持。
建议在四方面给予扶持:一是按科技项目形式,给予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扶持;二是给予创业企业一定期限和一定比例的房租补贴;三是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扶持;四是YBC专项基金给予小额货款扶持。
(五)建立机制,切实推进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
鉴于孵化器建设和促进科技创业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超前培育工作,确实存在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有必要建立机制,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建立统筹支付机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孵化器建设和促进科技创业工作在短期内是付出多回报少,并且孵化毕业企业还有外迁风险,对某个镇、街道、园区来讲,收支难以平衡,为减轻基层财力压力,增强镇、街道和园区的主动性,建议该项孵化器建设和促进科技创业所需扶持资金,由区级财政统筹安排,切实避免由区镇两级财政分担造成的政策兑现滞后,以至影响区域发展环境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增强扶持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建立考核推进机制,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推进孵化器建设和促进科技创业工作的考核,建议将《关于建立闵行区“大招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闵府发[2010]8号)中,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考核分值细化到促进科技创业工作中,真正引导镇、街道和、园区树立长远发展观念,扎实推进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业,为我区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篇:秦皇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现状与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秦皇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现状与思考
秦皇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现状与思考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作为引导和凝聚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不断发掘、发现和培育着更多具有前瞻性、带动性、成长性的“源头”科技企业,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孵化器;建设;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50-02 秦皇岛市孵化器发展现状
自2001年以来,秦皇岛市的孵化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我市孵化器事业更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孵化服务体系。总体看,孵化器已经从单一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形式,发展到各种投资主体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有限公司和大学科技园;从单纯的孵化企业和企业家,提升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层次科技企业领军人才;从简单的物业管理、政策咨询等服务,发展到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和持股孵化等增值性服务。
对于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孵化器事业而言,坚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集聚、推动成果转化是当前建设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课题,这三大课题恰恰与当前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踩在同一节拍上。目前,我市有三家国家级孵化器(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创业基地、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两家省级孵化器(海港区光伏企业孵化器、燕山大学科技创业园)。2012年,五家孵化器共提供孵化场地193448平方米,在孵企业352家,毕业企业32家,从业人员5300人,其中科技人员超过2800名,在孵企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总产值3.2亿元,利税近4000万元,技术领域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群聚效果显著。
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三家国家级孵化器形成了各自特色:燕大科技园已形成汽车附件及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三个产业集群;市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在综合性孵化器建设的基础上,与河北省信息产业投资公司合资组建了我市唯一一家信息产业专业孵化器;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有多家企业被列入科技部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
在创业服务方面,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建立了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燕大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我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0%以上落户于孵化器,孵化器聚集了我市91%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据初步统计,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件;在孵企业每年获得各类创业资金、扶持资金等超过1500万元。方华埃西姆、海纳电测、燕秦纳米等脱胎于孵化器的企业,已经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在全市孵化器中,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创业基地成立最早,各项工作开展的较具特色,他们在深层次孵化服务上,有效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环境等各方面社会资源,努力孵化培育了一批有创新能力、有潜在市场效益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他们的具体做法有:
(1)构建管理支持平台,提供创业指导服务。
创业基地在利用内部管理专家,为在孵企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财务、法律、管理、营销、质量体系认证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的同时,积极引进会计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投融资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入驻,目前已与秦皇岛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秦皇岛吉源会计师事务所、秦皇岛佳明管理咨询公司、秦皇岛维信专利事务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完善了创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企业的专业服务体系。同时,创业基地积极推动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从成立的前期咨询到具体运行中的政策咨询、市场服务及各类培训服务,构建起全方位的创业指导服务平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台。
(2)积极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提高孵化服务水平。
创业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成了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秦皇岛市中小企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在孵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3)搭建企业扩展平台,满足企业阶段性发展需求。
创业基地作为在孵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科技企业规范化生产的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与服务”的“四统一”原则,预留一定发展空间,定制适应企业需求的孵化场地,为在孵企业营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不管是发展初期还是发展中后期的在孵企业都可以实现发展有空间(场地),服务跟得上,政策能落实,解除了企业规模化发展中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快速转化——研制成产品——扩展规模生产——占领市场的良性循环。
(4)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弘扬孵化器文化。
创业基地在各孵化园建立了宽带信息网络系统,创办了创业基地网站(www.xiexiebang.com)、《创业通讯》杂志和基于互联网的孵化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及时扩充与更新网站内容,完善信息网络联接,保证通信、信息网络通畅;同时借助《科技日报》、《人民日报》、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秦皇岛电台等省内外媒体积极宣传创业基地及在孵企业,大力宣传孵化器的相关政策,取得良好效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孵化文化支撑。
(5)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提供金融支撑服务。
创业基地是创新创业的平台,也是投融资中介的平台,在增强自身服务功能的同时,创业基地十分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争取政府项目资金扶持,引导风险资金和银行资金投入,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创业基地以创新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申报为切入点,推动在孵企业积极争取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创业基地按照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申报要求,积极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申报,大大促进了创业基地对有潜力的初创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其快速成长。截至2010年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底,创业基地在孵企业获科技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立项资助1500万元以上。
(6)创业导师行动计划,助推企业成长。
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多年来的孵化培育经验,创业基地从2009年起实施了创业导师行动计划。创业基地着眼在孵企业创业成长的需求,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以各孵化园为工作载体,聚集形成一个创业辅导团体,传播创新创业精神,悉心培育创业者和科技创业企业,提升各孵化园入驻企业创业能力。
创业导师行动坚持“政府引导,孵化器为主体”的原则,推进“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的孵化模式,重点建设了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创业联络员三支创业辅导队伍。
(7)超前引导,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
保护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创业基地和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合作,共同成立了创业基地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权的申请、日常顾问咨询服务、维权服务等。
(8)服务大学生科技创业,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
创业基地在服务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实践中,根据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创业与就业能力缺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亟待提高素质和能力,政府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的实际,在创业基地所属孵化园内建设了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服务大学生创业促就业工作,创立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培训、创业与就业指导、创业与就业见习紧密结合的服务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服务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就业的新路子。
(9)优化创业环境,保障企业安全舒适。
在配套环境方面,创业基地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加强对物业管理部门的考核与监督,建立物业管理监督领导小组,敦促物业管理部门加强对创业基地设备维护维修;加强治安巡逻,杜绝重大治安管理事故发生,营造环境卫生、舒适的办公环境;设置专人跟踪服务,及时解决进驻企业的用水、用电、通信网络、就餐等问题,保障在孵企业的正常办公、生产需求;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公交、银行等附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属设施的建设。我市孵化器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整体布局不平衡。
目前,我市孵化器的平均入住率达95%,对于靠近市中心、周边配套相对完善的孵化器,企业排队等待入驻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北戴河信息产业基地、开发区数据产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将缓解孵化资源紧张的局面,但由于其专业孵化的定位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我市孵化器对电子信息产业以外的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仍然不足,且过于集中在西部地区(以西环路为界,西部孵化器资源占80%以上),整体布局需要调整、孵化功能需要补充。
(2)企业对孵化场地的需求缺口较大。
我市孵化器正处在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伴随着企业需求的不断增大、变化,孵化场地匹配不足。一是毕业企业发展空间受制约的问题凸显。由于建设资金、工业建设用地、投资金额要求等限制因素,许多孵化器毕业企业没有办法进入产业园区置地建厂,而现有孵化场地已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二是完善的孵化增值服务需要更大的载体。现有的孵化服务场地明显偏小,不足孵化总面积15%。技术交易市场、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等服务项目还是空白,苦于场地不足而无法实施。三是根据目前我市科技企业增长迅猛及年专利申请量不断攀升的情况,现有孵化器已无法满足科技创业项目和人才聚集的需求。四是2012年我市与中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实现中科院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需要大量的孵化场地来承接。
(3)低收益制约长远发展。
孵化器经营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市场化经营的盈利目标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社会责任二者之间如何平衡。由于孵化器诞生之初,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使命决定了其公益性的特质,因而长期以来,我市孵化器几乎全部是公益性孵化器。
(4)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孵化器由于受制于自身的硬件条件和自有缺乏,在法律、财务、咨询等方面无法帮助创业企业享受各种增值服务,更无法从中获取发展机会和经济收益,只能广泛依赖物业服务和政府资助的收入,造成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其发展举步维艰,无法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5)孵化器人才匮乏。
孵化器管理人员是孵化器发展的关键,他们是孵化器的灵魂,作为一种以提供高层次服务为主业的组织机构,孵化器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我市各孵化器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对此类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机制,因此造成人才极度短缺。对我市孵化器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围绕我市计划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并完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公共技术基础设施体系。
(2)强化创业基地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优势,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完善的孵化培育体系,完善覆盖全市各县区的孵化器网络。
(3)与高等院校和科院院所紧密合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源头挖掘好的苗子,从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4)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综合运用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政府资助、孵化基金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5)继续推动和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法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业导师行动计划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6)争取政策支持,探索毕业企业反哺机制,探索公共服务的政府采购,推动孵化器自身实现循环滚动,良性发展。
(7)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孵化器建设,尽快组建民营资本参与的孵化器和创业基金,探索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机制。
(8)通过多层次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和“点、线、面”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孵化器人才。
(9)加强孵化器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孵化器实践上升为理论,能够用理论指导孵化器发展并解决孵化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推动建立机制新颖、运作灵活、持续发展的孵化器研究平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群众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快发展社区商业,已成为满足居民消费、改变城市面貌、扩大劳动就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实要求。我区通过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有力促进了社区商业的快速发展。但与省、市级商业示范社区验收标准以及与兄弟城区相比,我区社区商业的总体发展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商业设施均衡配套、业态结构调整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积极加以引导,推动社区商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社区商业发展情况
2006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这一主题,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并以创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为抓手,有效促进了社区商业各项设施建设,在全区形成了一批形态协调、业态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示范区。目前,全区有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个,市级示范社区2个,社区商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不仅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改变了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也提升了城市商业的服务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强化了规划引导。自2006年开展示范社区创建培育工作以来,区有关部门根据商务部和省市商业示范社区建设规 1
范标准,加强对社区商业建设的规划布局和业态结构调整的引导,先后制定了《区创建社区商业示范区实施方案》、《区创建商业示范社区考核细则》等规范性指导意见,明确必备性和选择性业态发展的规划要求、工作目标及重点。在规划布局上,提出建成现代商贸旅游服务区,主要以景区为主,以住宿、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为主要产业,以方便群众生活的大众化商业网点为配套,将重点建设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经济型酒店、连锁餐饮店放在了老城南核心景区的周边,以突出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要求。目前,我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业态数量平均都在16种以上,平均网点数量431个,人均商业面积1.19平方米。社区商业必备性业态和选择性业态的有机结合,服务范围、业态业种和门店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二是保障了消费安全。随着我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争创活动的深入推进,社区商业的消费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些适应居民需求的、功能较为完善的经营实体,正在逐步由松散型向有组织、成规模、连锁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各级商业管理机构,在改造提升社区商业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社区商户“经营诚信度”的宣传和培育。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业态,加大引进连锁企业,使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安全消费、放心购物。比如,我区在对17个社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积极扩大品牌销售专柜,使社区居民的消费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是方便了群众生活。通过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开展争创“示范社区”活动,使社区商贸企业的服务意识、服务环境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流通方式被逐渐引入社区商业建设,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成为社区商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方向,特别是一批标准超市、便利连锁店纷纷步入社区商业,带动了社区商业发展。在创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过程中,商贸服务企业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门类,以企业为载体搭载了多项便民服务项目,开展了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资上门的“四上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二、社区商业存在问题
社区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社区商业是体现流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在推动社区商业发展上,政府和企业都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商业消费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商业设施配套不均衡。随着老城区居民外迁和新建居住区不断增多,新建社区缺少合理的和必要的商业网点的配套,城郊结合部商业设施相对不足,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的变化,迫切需要配备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商业来加以满足。目前我区共有47个社区,但整体配套分配不均,一些配套好的社区,居民可以实现就近消费,享受便利服务,如夫子庙、秦虹和双塘地区;而另一部分社区配套不足,甚至满足不了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如红花、中华门等城郊结合部的一些社区。
(二)业态结构不够合理。一是表现在规划的无序性,开发商各自为政,商铺出售后,社区并没有具体的商业分布规划,商家无法预估面临的竞争态势;二是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并没有严格设计社区商铺的功能,商铺硬件配套普遍较差,进驻的商家还需另外解决配套问题,使商家的成本额外增加;三是超市业态数量不足,便利店、小型超市比较缺乏,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网点也不足,小店小铺出售的商品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并且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进货渠道,其商品质量不能保证,难以得到居民的认同。
(三)经营中的安全隐患。目前,一些社区商业尚处于传统开发期,社区的商业业态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一些餐饮、修理等项目与居住区混杂开设,油烟噪音等严重影响着社区生活,有的严重破坏了社区环境,造成安全隐患。虽然一些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了商业设施,但存在着重房产开发、轻商业建设的现象,没有把商业提到一定的高度去考虑。
(四)商业设施流失严重。随着我区近些年来旧城改造力度的加大和道路的扩建,一些商业网点被拆除,造成商业网点不断流失,给社区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或者不建配套商业设施,或者建后改做它用,导致可利用的商业网点有所减少。
三、社区商业发展对策以及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社区商业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社区商业发展规划。社区商业是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要本着“规划优先”的原则,着力强化社区商
业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要把发展社区商业的任务,列入城市和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由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成为严肃性和权威性都很强的规范性文件。
(二)建议采用房地产开发商和社区商业经营商相对分离的机制,推动社区商业的发展。根据国外的经验,大型社区商业的开发,一般都实行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经营商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商业设施的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降低开发和经营成本,实现滚动式发展。鼓励和选择那些有实力和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经营商进军社区商业,推动我区社区商业的发展。
针对政府网点管理逐步弱化的实际情况,应交未交的商业网点及今后建成的配套商业设施,建议将接收单位统一改成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接收后,再通过招标方式,吸引管理规范、实力雄厚、信誉好的大企业进入社区开办连锁店和便利店。同时,鼓励国有商业企业与外资、民营等企业合作经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外资、民营企业的管理优势,多渠道发展社区商业。
(三)在新开发居住区配建商业设施,重点发展社区购物中心,提升商业业态。社区内的配套商业设施是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的载体。社区购物中心(或称商业中心)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成为居民“家的延伸”,是继超级市场以后的第五次零售业革命。由于社区商业中心可以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成本低,商业带动效应强,容易凝聚人气,因而是现代商业的一种好形式。
(四)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现有政策法规落实到位。目前,关于配套商业设施南京市有明确的法规,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为此,一是要提高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的认识,二是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三是各部门之间要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对于已建成小区配套商业设施及原有商业网点的情况,建议规划、商务、工商等部门联合进行一次大检查,没建或建后挪作他用的,要追究开发商及相关单位的责任;原有商业网点擅自改变使用性质的,要按规定进行纠正,彻底解决因法规落实不力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第四篇:“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指南
附件
“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指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创新大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国科发高2012【1222】号)的要求,顺应新时期孵化器提升发展的趋势,开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以下简称“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建设指南。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我国科技创业活动日益活跃,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不同领域、不同业态、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要求创业孵化服务差异化的同时,也要求各种服务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网络和环境帮助它们快速健康成长。这一切都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些新趋势和新要求,未来孵化器的业务有必要向前端和后端扩展,即以孵化器为核心,建设“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对未成立企业的创业团队开展选苗、育苗和移苗入孵工作;对孵化器内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化孵化服务;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鼓励其进入加速器更快成长,从而在一个体系内将各类资源和服务有效集成,形成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是新时期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重要内容,旨在全面提高孵化器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孵化器对各种创业服务的集成能力,真正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发挥孵化器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内涵与功能
“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和团队全程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孵化服务。该链条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基础与核心,向前后两端延伸建立创业苗圃和加速器。创业苗圃以孵化团队和项目为目标,在苗圃内“育苗”成功的团队和项目入驻孵化器;孵化器以孵化初创期企业为目标,从孵化器毕业的高成长性企业进入加速器;加速器主要以培育孵化器毕业的高成长性企业为目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三个部分有效链接,在任务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服务上既差异化又注重集成,最终形成从项目初选到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推动产业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创业苗圃鼓励有创业意向的科研人员、大学生、留学人员等开展创业见习实习,为未成立企业的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提供专业、系统的“预孵化”服务,提高创业团队的素质和技能,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开展选苗、育苗和移苗入孵工作。创业苗圃的主要功能包括为创业团队免费或低价提供办公场所,含工位和网络等设施;提供项目的发展前景评估;聘请创业导师为企业提供各类创业辅导和培训,包括模拟创业的实训课程等。
孵化器以初创期科技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为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以及一系列基础服务,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创业者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孵化器的主要功能包括为创业企业低价提供办公场所和基础配套服务;提供工商注册、基本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人力资源咨询、基本的商务服务、政策咨询服务;有条件的孵化器可以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等。
加速器以孵化器毕业的高成长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产业组织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充分满足高成长性企业对于发展空间、技术研发、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帮助企业加速成长,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加速器的主要功能包括为企业提供可租可售的充足办公场所和厂房;自身具有投资功能;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投融资服务、上市和并购辅导等可供定制化的服务等。
三、目标与标准
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发展目标:在全国部分国家级孵化器内建成能够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需求的孵化体系。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一条龙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形成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的发展局面。具体目标:3年内,全国培育1000家左右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高成长性企业。
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原则上应达到的标准为:
1.已形成完整合理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管理机制,管理和服务人员数量、结构和能力能满足服务需求;形成一整套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服务规范和标准。
2.创业苗圃为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服务场地;正在培育的创业项目不少于30个;引入天使投资的项目比例三年内累计不低于总数的10%;项目转化为公司的成功率三年内累计不低于总数的30%,并90%以上入驻孵化器。
3.孵化器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已具备项目预孵化功能和企业加速功能,形成良性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企业培育机制;自身具有天使投资功能;孵化器在孵企业年毕业率不低于10%。
4.加速器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其中用于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租售的场地不少于总面积的70%;入驻企业不少于20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不低于60%;从孵化器毕业的企业数量占加速器企业数量的比例不低于50%;预计3年内,累计培育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少于20家。
四、重点与任务
(一)实现专业集聚发展
鼓励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专注于某一细分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和政策环境,实现招商队伍专业化、服务方式专业化和投资服务专业化;提高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促进同类产业、同类环节的企业、服务机构和创新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各类交流活动,建立同行业企业的技术联盟,促进企业的互动发展;引入与产业发展有关的各类要素,包括促进产学研结合、控制产业前端原材料、开拓产业后端销售渠道、举办或参与行业展会等,并注重产业品牌和文化建设。
(二)强化金融服务功能
鼓励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搭建天使投资网络,吸引天使投资人投资于项目团队以及早期创业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优质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筛选优质企业并跟投;建立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优质企业提供担保和贷款;与银行、保险、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积极创新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的金融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管理人员持股孵化,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三)搭建专业技术平台
鼓励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专业领域的公共实验室,为企业提供基本的技术研发、产品或工艺设计等服务,以及数据、软件、装备、设施等共享资源;建立或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测试等方面的服务;与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建立中试车间和厂房,为企业提供技术集成、中试开发、小规模产品试制等方面的服务;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专业领域的技术转移渠道,为企业提供联合研发、技术交易等方面的服务。
(四)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
鼓励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的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吸引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到创业苗圃和孵化器实习或创业;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与提供财务、金融投资、法律、人力资源、贸易展会、技术转移、项目申报、政策信息、国际合作、股改上市等服务的专业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全面且专业的增值服务;采用专案管理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式的专业服务。
(五)创新服务运营模式
鼓励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配套服务和服务平台的搭建;探索新型的孵化模式,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手段,通过为企业提供高端服务实现盈利来反哺公益服务的投入;将自有资金或应收房屋租金等入股优质企业,从企业的成长发展中获利;与当地产业园区合作,根据区域产业链发展,按需求有目的的为园区输送企业,也为企业寻找更大发展空间,并从中实现盈利。
五、组织与实施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负责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
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建设主体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苗圃依托孵化器建设。加速器可与孵化器同为一个运营主体,或与孵化器有股权或协议合作的关系。鼓励加速器采用企业化的方式运作。
有条件的国家级孵化器针对建设指南的标准,研究制定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规划方案,并经所在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推荐后报送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将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选择条件成熟、机制灵活、措施到位、工作扎实的机构,开展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工作。
第五篇:推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沙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刘俊兰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九原的战略抉择和重要任务。
一、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意义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利于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基础、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区的全面落实;有利于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共进、社区和谐共融,促进经济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强区进程;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区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总体上已经具备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条件和基础,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三农”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平等发展、共享成果的制度政策仍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区和谐、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区必须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我区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1
四中全会精神,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为目标,通过“三个集中”、“三个统一”、“三个缩小”和“三个延伸”,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联动发展、城乡和谐融合、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一体化新型社会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严格管理的原则。统一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制定分实施方案,全面提高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坚持严格按科学规划办事。
2、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各苏木镇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分区、分类、分布推进一体化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城乡发展形态。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政府投入的拉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集聚资金,加快建设,实现市场带动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多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4、坚持富民优先、群众自愿的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三)发展目标
按照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原则,力争一年有进展,三年有突破,六年大变化。到2015年,保障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的各项政策体系完全齐备,力争工业集中度达到98%,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城镇化率达90%以上;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形成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
济社会权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当前推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在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但从目前我区城乡发展水平和现状看,当前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实施以城带乡经济互动的平台,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发展定位等因素。
1、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合理的产业来支撑,充满活力且结构优化的产业经济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因此,要立足本地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交通环境、优势产业等实际,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思维,树立城乡经济发展一盘棋的意识,科学合理地确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推动产业经济,逐步实现城乡统筹、有序、和谐发展。
2、做好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充分考虑城乡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情况,合理设计城市空间、人居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明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
3、做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在制定规划时,要统筹考虑交通、水电、能源、通
讯、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提高总体规划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公路网,提高干线公路网等级,推进城区与镇乡实现二级公路连接和农村公路硬化,开辟公交专用线路,扩大公交覆盖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对接成网的交通圈。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城镇聚集”的目标。因此,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现农村资金、人才资源向城镇聚集,推动产业兴镇进程,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1、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采取以致富能人引领“一村一品”、以龙头企业支撑“一村一品”、以科技推广助推“一村一品”等有力措施,抓好无公害优质蔬菜、优质粮、优质果等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基地化生产。
2、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用工业的聚集效益转化到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注重培植和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放大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延伸产业链条,既能壮大小城镇规模,又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业化分工,提升城镇经济水平,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
3、建好工业园区带动产业聚集。坚持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特色产业聚集,以工业产业的聚集带动人口、资金、资源等要素向城镇聚集,有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统筹城乡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教育、就业、保障、民主管理、公共服务等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1、民主自治推进民主管理进程,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实行规划管理;实行民主管理;实行监督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实行责任管理,全面提高村民自我教育、管理、监督、发展的水平。
2、户籍改革确保农民利益。放宽城镇常住人口的准入条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凡在城镇有合法的职业,有稳定生活来源,有稳定住所的,其本人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与原有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并以此作为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3、探索促进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采取政府免费培训、企业订单培训、社会义务培训等多样形式,全面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4、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公平和谐。合理配置中小学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公开招聘制定,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充实农村教育队伍,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让农村的孩子想城里孩子一样充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全面接轨。
5、社会保障全面接轨。建立较高水平的新型农村养老
保险制定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定,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的长效机制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社会保障机制和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康复等保障机制,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最终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四)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必须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点,并贯穿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1、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支持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村道路、水利、公共活动场所登记处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本着“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3、加大农村生态环保的投入。加大农村污染源治理力度,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污染。
九原区沙河街道办事处
201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