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档案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档案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调查组通过采用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对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档案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结工作经验,发现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乡镇;档案;管理;调查;分析;对策
戴村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后郑村。行政区域面积62.8平方公里,人口3.8万,下辖22个行政村。1997年列入杭州市小康镇。该镇自1985年撤乡建镇以来,历任镇领导都对档案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档案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戴村镇综合档案室先后通过了浙江省二级档案室达标验收和首批浙江省乡镇档案一级达标验收,连续三年被评为萧山区档案年检优秀单位,2013年还被评为萧山区优秀数字档案室单位。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目的
为深入了解戴村镇档案管理在组织保障、规章制度、设施条件、人员配备及档案分类现状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方法,总结戴村镇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发现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特开展了此次调研。
1.2 调研时间
2015年3月12日―3月15日
1.3 调研方法和调研对象
采用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地点为戴村镇机关综合档案室、戴村镇尖山下村档案室、戴村镇骆家舍村档案室;访谈对象为戴村镇党政办主任、镇综合档案室档案员、骆家舍村党支部书记。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组织保障
戴村镇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历来非常重视。镇领导多次明确表示:“档案工作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要将档案工作摆到我们镇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把它抓好抓到位。”为切实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协调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戴村镇组建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政办主任任副组长的档案管理领导小组。除设置专职档案员1人以外,还在党政办、经发办、农办、城建办、综治民政办、计生办、社会事务办和财经办设置了兼职档案员,形成档案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力地保证了各部门档案材料的收集、保管、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的有序进行,实现了归档材料齐全、完整、系统和准确。
同时,经过数年努力,该镇下辖各村也建成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会计等3人组成的村级档案管理领导小组。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鉴于企业档案的重要性,镇政府也规定各企业必须设立由厂长或经理挂帅的档案管理队伍,将企业档案同样纳入了镇政府档案管理范围。与此同时,戴村镇政府将档案工作放到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其纳入年终综合考核指标,进一步确立了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
2.2 制度建设
档案工作制度是规范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戴村镇近两年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档案管理。镇党委、政府先后制定了《档案库房管理规定》、《档案统计工作制度》、《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鉴定和移交制度》等一系列档案规章制度,明确了档案工作职责和任务,使镇属各部门、各企业及各村对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有据可依,充分发挥和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档案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档案法制机构、队伍与制度建设。以档案检查为主要抓手,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档案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档案法制意识,促进全镇档案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
2.3 设施条件
由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硬件设施方面,镇领导在新政府大楼落成时就优先考虑了镇政府档案室的位置与档案设备的添置等方面的问题。搬迁前,楼房分配设计时就预留了充足的档案功能性用房,其中镇综合档案库房82m2,综合档案员办公室13m2。
镇政府大楼主楼共5层,镇档案室和库房设在4楼,档案库房设置在东侧朝向房间,与档案员办公室相连,档案库门为保湿防火门,档案库房周围无水源、火源和污染源,场地干燥、空气流通、环境安静,地面载荷大于12kN/m2,以上均完全达到《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对档案库房的要求。
镇政府近两年加大了资金投入,投资十余万元,购置了13组密集架、10套铁制档案柜,配备安装了空调、灭火器、防盗门、防光窗帘、除湿机、温湿度计等设施,实现档案保管的“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确保档案安全。为档案员配置了电脑、复印机、照相机、打眼机、切纸机、装订机、起钉器、档号章等工作必备的设备和工具。
2.4 文书材料的整理归档
镇综合档案室负责接收及征集档案和其他重要文献,通过归档制度和方法,将分散在各部门、各村和个人手中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档案,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镇综合档案室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 制定与落实归档制度
为顺利收集到能够全面真实反映本镇发展的主要职能活动的全部档案,镇综合档案室针对本镇实际情况,制定了全面、可行、规范的归档制度,并通过对制度的宣传,加强文书处理部门、业务部门、各村委会以及相关人员的归档意识,明确了档案收集工作中各部门、各村的职责,使大家自觉地支持并认真做好归档工作。
2.4.2 对文件积累、归档的监督和指导
该镇综合档案室档案员认真指导各部门、各村确定科学的积累归档范围,积累好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明确了部门之间的分工,同时注重加强平时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文件积累、归档中的问题,都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整改,确保每年都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类档案的移交接收工作。
2.4.3 全面检查归档的质量
文书处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各村组件整理结束后移交镇综合档案室,镇档案员都从整体上对归档的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主要检查的内容有:是否包括了本镇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文件材料;能否反映本镇的主要职能活动及归档年度的主要工作;能否反映出本镇的机构人事变化、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保管期限划分是否准确等。对不符合要求的归档材料重新整理归档,确保归档档案的规范性和信息的完整性。
第二篇: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大背景
财务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应经济业务的专业材料,是重要的历史材料和证据。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运作情况。鉴于会计档案的重要作用,《会计法》等相关政策、法规都对会计档案的界定、装订整理、保管使用、移交销毁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在20世纪末财务部和国家档案局共同发布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财务会计档案的管理并随后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财务会计档案在管理中还存在着影响会计档案管理水平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梳理和研究。
二、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电力企业逐步成为自主开发、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电力企业面临着新时期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首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逐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用电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其次,受阶梯电价政策影响,高耗能企业的用电需求将进一步萎缩,市场形势更加严峻,并且极有可能导致政策性欠费及电费坏账的大幅发生。会计档案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充分管理利用好会计档案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在现实中,电力企业并没有将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会计档案并没有运用到增效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多数企业只重视对事业收入、经费支出、资金的管理的利用,而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档案没有的得到充分利用。以往会计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充分的认识,意识淡薄,导致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有的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财务档案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只注重内部财务项目的实施,认为只要出具了财务报告,提出了财务意见,作出了财务决定,该财务项目就结束了。相对忽视文件材料的汇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甚至认为财务工作过程中大量原始凭证的整理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根本不把财务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会计人员上岗前,很少进行会计档案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大多数是由会计人员兼管,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不懂得档案的基本操作规程,对财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导致整理出来的会计档案达不到规范要求,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2.会计单据格式不统一,档案装订、立卷、归档不规范。有些单位部分业务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报销管理办法要求履行签批手续;有些单位财务单据格式差异较大:有些单位会计凭证装订后没有封粘,或者已封粘但在封粘处没有会计人员签章,会计凭证装订封皮项目填写不全;有些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文件资料混乱放置,活页账簿没按统一标准填写封面,会计报表各月份分散存放。会计档案移交时双方没有按册清点,没有移交清单,没有按照永久、定期两类分别保管,不仅查找非常困难,而且也不合乎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有些单位的会计档案未按要求归入单位档案部门保管,而是由会计人员自行保管;有些单位没有成立综合档案室,各类档案分别由具体工作人员保管;有些单位虽设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但未接收会计档案;有些单位由于领导不了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会计人员自行保管会计档案;还有个别单位由于档案柜不足,将会计档案装入纸箱中,任意堆放。会计档案管理及销毁不规范。会计档案管理不科学,存放没有顺序、查找不方便,借阅登记制度不健全。会计档案销毁也不及时,到期该销毁的不销毁,销毁过程有的也不规范。3.会计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有的单位只重视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专业资料的归档,却忽视了会计文件材料的汇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的齐全性和完整性。
三、意义
电力企业档案记载企业的历史,信息连着企业的未来。对会计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可以对市场范围广、投资战线大的电力企业提供工程的投标、预算、自身可支配资金的动态、整体资金状态的参考分析,以及其他资金状况的分析和预测、战略决策和支持,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管理利用好企业财务档案,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掌握整个企业的整体资金状况
企业管理者随时都能方便地对会计档案目录、数据进行查询,实时、动态、完整地掌握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整体资金状况,包括账户基本情况、交易记录、余额信息,提高分析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从而针对各地区用电结构差异和不同时期的用电特点,研究制定出企业发展计划。2.监控资金动态
防范风险、堵塞漏洞。对企业进行财务档案管理可方便地随时监测异动,加强对投资、融资、担保和汇率等方面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减少风险;同时,可方便随时摸“家底”,查问题,找原因,对症下药,堵塞漏洞,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管理好会计档案,实时掌握企业可支配的资金总量,可以向商业银行争取较高的协议存款利率,可以在公司内部调剂空缺,可以尽量利用自有资金,减少财务费用,向资金要效益,提升企业价值。
4.对资金状况进行各种分析和预测,提供决策 支持根据资金需求和存量,做出资金预测,通过对资金支付信息的分析,安排对企业最有利的资金付款计划。通过对企业范围内的现金流量的完整分析,做出全面的资金规划。
第三篇:关于杭州市会计电算化现状的调查分析
关于杭州市会计电算化现状的调查分析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我杭州市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而另一方面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安全、稳定前提下,软件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推动了企业财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加强了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工作。
但是,现在目前会计电算化事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人们对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
由于电算化起步比较晚,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在未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中小型企业,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原因不单纯是经费短缺,更主要的是企业领导缺乏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
二、会计软件的局限性限制了我国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首先,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偏核算轻管理。会计电算化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但我国大部分单位只重视报账,忽视管理,使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核算内容较多,至使会计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预算、分析等模块,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功能有够不全面,限制了电算化的管理功能。
其次,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其通用性普遍较差。大部分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庞大,企业难以针对自己的需要选择完全适合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可能会从不同软件公司选择合适的模块,而不同的公司生产的会计软件又不能做到无缝对接,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更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如人事系统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再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没有保障。对于企业来说,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只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目的是为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做到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如病毒,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很难保证不会泄漏。
三、会计电算化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完全共享。
我国目前电算化仅限于会计系统,而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与其他部门的信息是紧密相关的,如人事信息涉及到会计上的工资核算,业务部门的信息涉及到会计上的销售和购进的核算,凡此种种,各部门的信息发生变化随时都会引起会计核算数据的变化,而我国的会计软件极少有能“真正”做到“事件驱动”系统的,往往是各部门用不同的软件进行各自的管理活动,不能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共享,这不仅是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它增加了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了会计信息利用的实效性,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二、企业应不断加强和改进会计电算化
1、企业应将会计电算化工作纳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范畴。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面企业管理软件的财务管理模块或部分。原有的单一财务软件已明显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求从采购、销售、库存的管理到会计核算、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资金和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预测等实现一体化,进而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管理软件作为管理工具,要保障软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数据方便地进行交换与重组,将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发展成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2、规范化管理电算化行为。一个国家的会计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通过颁布指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只有用会计准则指导会计业务,才能规范会计行为。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今天,用会计准则同样可以规范电算化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有:财务会计软件采用的标准、具体业务处理、人员职责等。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便是最好的体现。
3、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财务信息的处理与输出要求迅速、高效、准确、安全、覆盖面广。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大量的海外公司的出现,迫切要求财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如果每个公司在因特网上都有自己的网址,就可以上网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供投资者浏览。同时,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只有那些经济效益好、财务状况佳、产品和市场极具潜力的公司,才能在网上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并筹集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财务信息网络化是知识经济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但是在会计信息上网后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4、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培养。知识经济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加工与输出具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未来会计软件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网络化信息处理。这一发展趋势,势必要求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人员在会计和计算机两个领域都非常有专长,成为这两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所以,培养高级的、现代化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势在必行。
近期杭州市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应该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
(2)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
(3)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第四篇:现状调查与分析
现状调查与分析
3.1.调查目的为配合汕头市公共交通规划,全面掌握汕头市交通现状,特别是交通需求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公交客流分布等情况,从
交通供需两方面分析和评价汕头市公共交通现状,并指导远期交通需求特征和规模的预测。
3.2.汕头市公共交通基本情况
汕头市从1953年12月成立第一家公交公司——汕头市公共交通公司以来,从 1条线路、2台公共汽车发展至今,截止2004年3月,已开通36条公交线路,营运线路里程507公里,投入车辆435辆(折合495标台),到2003年共运送乘客7168万人次。截止2004年3月,有经营企业8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 家,中外合作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4家。8家企业累计注册资金4229万元,职工总数1192人,离退休人员266人;资产总额12752万元,负债总额4195 万元,资产负债率38%,净资产8556万元;到2003年底,营运收入达7922 万元,亏损578万元。
3.3.调查方案简介
为配合汕头市公共交通规划,全面掌握汕头市公共交通供需特征,于2002 年1月至3月底进行调查工作。由同济大学制订
调查方案,汕头市交通局具体组织安排,汕头市统计局城调队和各公交企业配合展开。调查工作共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公交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
汕头市公交车客流跟车调查
汕头市城镇居民出行调查
2004 年初,由于汕头市行政区划的变动,为全面掌握行政区划变动后的汕头市公交情况,同济大学再次对汕头公交开展了 调查工作。
由同济大学制定调查方案,汕头市交通局具体组织安排,汕头市各公交企业配合展开。本次调查工作分为三个部分:
公交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
汕头市公交车客流跟车调查
汕头市站点问卷调查
2005年5月,为了深入汕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同济大学对潮阳潮南、澄海和市区南岸开展了调查工作。调查方案由
同济大学出具,汕头市交通局具体安排,对各区相关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并在实地进行了考察。本次调查工作分为三部分:
公交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
专家和群众代表座谈会
线路实地考察
汕头市公共交通规划总报告
3.现状调查与分析
3.3.1.2002 年公交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
表 3-1
主要调查走访对象
汕头市交通局
汕头市旅游局
汕头市南翔巴士有限公司
澄海市交通局
汕头市国土资源规划局
汕头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汕头市南辰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潮阳市公共汽车 公司
汕头市统计局
汕头市深展巴士有限公司
汕头市礐石汽车总站
汕头市交警支队
汕头市冠忠巴士有限公司
澄海市汽车运输总公司
3.3.2.2004 年公交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
表 3-2 主要调查走访对象
汕头市交通局
汕头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汕头市南翔巴士有限公司
澄海区、潮阳区交通局
汕头市国土资源规划局
汕头市冠忠巴士有限公司
汕头市南辰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澄海汽车运输总公司
汕头市交警支队
汕头市深展巴士有限公司
汕头市礐石汽车总站
潮阳汽车运输总公司
3.3.3.2005 年公交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
表 3-3 主要调查走访对象
澄海区交通局
潮阳区交通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
潮南区交通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
濠江区计委
濠江区国土资源部门
汕头市礐石汽车总站
澄海汽车运输总公司
潮阳汽车运输总公司
走访调查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汕头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
1、汕头市经济发展规模、人口数量和交通工具结构现状导致现有公交客源不足,市场和企业脱节;
2、汕头市外来人口少,运力和线路增加了很多,但公交市场变化不大,企业截至2003年亏损680万;
3、摩托车、残疾人车和人力三轮车数量较多,严重瓜分了汕头市的公交市场。企业亟需限制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的政策出台;
4、汕头市公交企业正处于一定意义上的整合之中,企业改制正在进行。
汕头市深展巴士有限公司:
1、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和残疾人车数量的大幅增长,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公交成本增加;
2、汕头市公交占有率较低,道路拥挤,企业缺乏必要的停车和维修场地,投资者举步维艰,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措施。
汕头市冠忠巴士有限公司:
1、汕头市目前公交企业数量偏多,造成公交市场的过度竞争,企业规模亟需整合;
2、新增线路效益不佳,对今后新增线路持保留意见。
汕头市南翔巴士有限公司 :
1、企业规模小,经营状况较两年前相比没有太大改善;
2、新增线路企业建议采用招投标形式,为使公交企业良好循环,并扩大规模,应取消有偿费,而采用信誉招投标方式。对
原来无偿、为竞争的线路,在规定一定的使用年限后,因全部进行重新竞投。
汕头市礐石汽车总站:规划适应考虑供需平衡,切忌重复投资,对开行从汕头市直接至潮阳、潮南的的公交线路持保留意 见。
汕头市公共交通规划总报告
3.现状调查与分析
潮阳区交通局、潮阳区公共交通总公司
:潮阳、潮南地区大部分为农村人口,出行率低,因此公交规划要考虑潮阳潮南区
城镇的空间布局和人口往来出行的实际情况(很多农村人口在潮阳潮南中心区工作经商,但居住在乡镇)。
潮阳潮南区相关各部门: 1、在公交方式选择上要进行长远考虑,由于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目前常规公交还难
以满足大汕头的公交出行需求,那么大运量公交方式在未来发展中必将得到重视; 2、潮阳潮南区目前没有正规的车辆维修 站场和保养站场,需要引起规划的重视; 3、潮阳潮南区目前有序运力剩余,居民出行需求又不能得到满足,其中主要是无
序竞争太严重,特别是非法运营猖獗无法遏制,而此次规划应该担负起引导交通客运向健康方向发展的重任; 4、规划时要
考虑旅游景点的布局,潮阳区旅游景点占的比例非常高,礐石大桥年票制的实施导致游流的大量增长,公共交通规划应该 考虑到一些重要景点的覆盖; 5、目前短途运输应该为大潮阳布局,公交线路则潮南潮阳分开布局并进行有机衔接; 6、每
个镇要有开到汕头的公共线路; 6、区与区之间南北方向和广汕公路沿线的线路需要加强。
汕头市交警支队 : 1、大力发展公交,现阶段公交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缺乏必要的投入,缺乏适当的优惠政策。
2、应进一步加大摩托车、残疾人车和人力三轮车非法营运的整治力度。
澄海区交通局、澄海区公共交通总公司 : 1、必要的政策、法规、规范,企业规范经营无法可循,经营没有方向。
2、澄海内部交通网络自成体系,城乡一体化模式建议采取在汕头市和澄海分别建立中转换乘枢纽,而不采取直接延伸的模式。
第五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
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
一、破茧而出的村镇银行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农村金融的新政策—《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目的是通过大幅度开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以期改变农村金融市场日渐萎缩的不利局面。2007年3月1日,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县成立,随后吉林、甘肃等试点省份也相继成立了村镇银行和合作信贷机构。目前,首批36个试点单位全部分布在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六省(区),2008年试点省份才会扩大到15个左右。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这更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注入了“强心剂”,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的界定,村镇银行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一级法人组织,境内外的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村镇银行。最近一段时间内,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那么万众瞩目的村镇银行能否真正担当起贴近“三农”和服务于“三农”的重任呢?村镇银行的诞生是否能够有效补充农村信用社的空白,从而建立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最大限度的吸引资金流入农村市场,以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呢?分析农村市场农户的金融需求与供给情况,寻找其业务开展的立足点不失为一个合理的路径!
二、我国农户金融需求与供给变化轨迹
(一)90年代末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需求满足程度分析
90年代末期,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从农村地区大规模撤离,因此就金融机构的分布而言,包括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官办但并不十分合法的合作基金会。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程度有较大的差距。
温州地区依靠多种经济形式,特别是个体和私营经济迅速实现了农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金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0年代后金融活动更加活跃,各类机构迅速增加,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和农行)、农村信用社(独立的法人,10家分支机构)、城市信用社(钱库城市信用社)民营金融机构(江南金融服务部、钱兴经济服务部、横街基金会)。根据调查这些金融机构有各自的活动空间和服务对象。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大企业大项目服务,农村信用社和民营金融机构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中个人家庭贷款占90%,城市信用社中个人家庭贷款占85%。远远超过全国其他地区,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被选中作为金融改革试点地区,金融机构多样化。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满足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①]。
根据张元红对湖北汉川福星村的调查,农户的金融需求较为有限,存贷款差别突出,平均每户拥有的贷款额只相当于平均每户存款余额的1/40,不仅如此即使十分有限的贷款在农户之间的分配也极不均匀,贷款最多的农户得到全部贷款的88.5%,收入较低的农户几乎不仅存款很少,也得不到任何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②] 据调查有近70%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但只有2户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2户从基金会得到贷款。但相比而言农户从民间借贷得到的贷款是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14.5倍。却无法得到满足。相比而言存款虽然不多,但存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贷款不能满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抵押担保或抵押较少、手续复杂、没有关系等。
而西部地区的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后,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缺乏,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因此农户贷款比例相对较低。根据王丽萍等对陕西248家农户的调查分析,90年代末农户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不足15%,绝大部分资金需求由民间借贷解决[③]。而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抵押担保品。
(二)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需求满足程度情况
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可谓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但对于中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民而言,面对的仍然只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商品粮基地建设贷款、农村基建贷款等,根本不与个体农户发生信贷业务关系;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很
多乡镇及其乡镇以下地带,根本没有分支机构。原来不少设置在乡镇的分支机构,在“减员增效”的呼声中被大量撤并;三是曾被人们视为正规金融组织之外的农村金融合作基金会,由于一开始就不具备法律地位,管理不够规范,发展过快出现了一些问题,在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规定”就已经明确要对其进行整改。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信用社事实上已成为农民金融活动的主要中介,在不少边远的农村地区甚至是唯一合法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的调查,我国每个乡镇仅有
2.13个金融网点,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④]。而农村信用社是否满足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呢?
2003年开始我国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联户联保贷款,以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使得农户贷款家数和规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按全国2.49亿农户计算,约50%的农户有贷款需求,在农村信用社有效俄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达7000多万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农户的借贷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占30%[⑤]。分地区来看,各地农户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新疆伊犁自治州是贫困地区,其小额担保贷款的覆盖面不足10%,占州人口4.4%的贫困农牧民更是被排除在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自治区重点贫困村—霍城县兰干乡阳光村,全村有贫困户244户,占总户数的69%,2005年只有11户得到信用社贷款,仅占贫困户的5%左右。湖北省小额农贷余额90余亿元,428万农户得到小额农贷支持,占全省农户的43%;江苏泰州的农户贷款面达到45%,其中有效贷款需求面为99%。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东、中、西农户的贷款需求和供给满足的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大部分农户贷款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而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很低。特别是年平均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的农户,家庭生计完全依赖于土地。其贷款的目的主要是医疗或者为子女上学,家庭状况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明显改善,其还贷能力往往受到信用社的质疑,再加上他们既无担保人,又无抵押品,贷款需求当然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这部分农户的私人借贷比例往往接近70%。
从上述农户金融需求的变化轨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农村信用社小额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及联户联保贷款业务的推出,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贷款需求满足度已大大提高,贷
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农户主要是贫困农户,而西部地区贷款需求满足程度低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贫困农户的比例较高!既然如此,《意见》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适用于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选择在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的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六省(区)进行试点确实有其合理性。
但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村镇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吸引优质客户,如果重点为贫困农户服务的话,村镇银行能否生存下去呢?
三、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及发展前景
一改我国金融机构进入的高门槛,村镇银行的进入强调低门槛、严监管。“低门槛”就是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从机构种类、资本限制等方面,大幅降低了农村新设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合理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支持村镇金融机构积极创新符合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严监管”就是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监管部门合理确定了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一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三是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在如此的低门槛下,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后其经营方针确定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标准化的银行产品与服务,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其贷款主要包括小额农户贷款、微小企业贷款、专业农户贷款三类,其中小额农户贷款最高贷款金额不超过2万元,贷款手续简单方便,只凭信用、无需担保即可获得。与农信社的小额农户贷款而言,的确有利于满足贫困农户的贷款需求,但这种做法是否符合银行的经验做法?村镇银行的进入标准虽然较低,但却要按市场化原则运营,以盈利为目的。在偏远落后的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环境较差,新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如何生存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对村镇银行而言考验其生存前景的有两点: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一般而言,市场化经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降低和分散风险的途径有三种:抵押、担保和利率覆盖风险。广大的农村信用社即是如此。而不能从信用社得到贷款的农户往往不是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就是很难承受高利率,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即使如此小额农贷规模小、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也使得农户贷款业务量很大的信用社盈利状况并不好。虽然事实上弱势群体希望以较高的利率换取迫切需要的资金,但随之而来的是偿还能力问题。村镇银行主要在农村开展业务,运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收益周期长,经营利润低。在社会普遍缺乏对弱势金融群体补偿机制的情况下,贫困农户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赚取相应的收益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关系着村镇银行能否在竞争中成长,在发展中壮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
即使抛开弱势金融群体的承受力,村镇银行能否通过合理的定价机制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也是迫切需压迫解决的问题。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要求银行通过精确计算风险与成本合理对贷款进行定价,通过贷款利率覆盖风险,在保证金融机构取得预期利润的前提下,为弱势群体的发展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融资产品。这严重挑战了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银监会为了防止村镇银行一哄而起,造成金融秩序混乱,在“宽准入”的基础上实行“严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按照《意见》要求,村镇银行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提升其经营管理和支农服务水平,这对服务于社区的村镇银行而言需要不懈的努力,否则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将不甚乐观,市场退出行为将非常普遍,危及村镇银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