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权请求权中的费用承担问题
物权请求权中的费用承担问题
——法学1班 MY
摘要:物权请求权是物权人在对其物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受到妨害或有受到妨害的可能时,物权人为排除或预防妨害的发生,恢复物权的圆满支配状态,而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在双方行使请求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问题日益凸显。
关键词:请求权、返还原物、排除妨害、费用承担、孳息返还 正文:
民法上对物权的保护主要体现为物权请求权的行使。物权人在其物权受到侵害后,应当向侵害人提出请求,当侵害人拒绝时,受害人既不能支配侵害人的财物,也不能强制其人身,只能依法提起诉讼,请求国家审判机关提供国家强制力迫使侵害人为特定行为,以消除给物权人造成的不便与损害,由此便出现了所谓的物权请求权这一物权的民法保护机制。《物权法》第37条规定:“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可见,侵害物权的纠纷,其中必然牵扯费用承担问题。对此,个人认为应该以过错认定责任承担费用,在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造成的无过错情况下,不能草率认定费用承担者,应该区分责任,就各方承担责任不同,逐一考虑费用承担问题。
例如:甲和乙是邻居,甲的院子里有棵大树,某天甲家的大树被一阵大风吹倒在乙家的庭院,由此产生的物权请求权应如何考虑,牵扯的费用又该由谁承担呢?上述案例是关于物权请求权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它体现了在行使物权请求权以寻求对于物权的保护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尤其是在不同的物权请求权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
物权请求权也称之为物上请求权,是指物权人在对其物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受到妨害或有受到妨害的可能时,物权人为排除或预防妨害的发生,恢复物权的圆满支配状态,而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也就是说,物权人既有对物的支配的权利,有权向任何一个无权占有其物的第三人要求返还,又有排除第三人对其物的任何干扰的权利。当物权人的物权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时,物权人请求诉讼保护的直接依据不是其物权,而是一种请求权即物权请求权,侵害物权的,物权人可以请求防止侵害、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返还原物、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其中物权请求权的范围,包括返还原物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妨害除去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
一、甲乙双方权利及费用相关分析:
1、确认请求权
《物权法》第33条规定:“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请求确认物权包括请求确认所有权和请求确认他物权。在本案例中,树由甲所有,这是没有争议的,由于外力因素,树倒在乙的院子里,因此产生其他请求权。
2、所有物的返还请求权
所有物的返还请求权即返还原物请求权,是所有人对于无权占有或侵夺其所有物者请求返还其所有物的权利。其构成要件只有一个,即相对人无权占有其物。所谓无权占有,是指没有正当权源而占有他人的物。其发生原因如何、其期间长短、占有人善意或恶意、有无过失等问题概不考虑。《物权法》第34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其前提必须是原物仍然存在,如果原物已经毁损或灭失,则应区分其占有人是善意还是恶意。善意占有人对所有物没有恶意,故不应负赔偿责任;如果提起侵权行为请求权的权利人能够证明,所有物的毁损或灭失事由可以归责于善意占有人,则善意占有人也应当负赔偿责任以填补权利人所受的损害。而对于恶意占有人,因其对所有物本来就具有恶意,故不可能证明自己已经尽到了善意管理人的义务,因此必须对所有物的毁损或灭失负赔偿责任。本案例中,甲的树被风吹倒后倒在乙的院子里,甲对树的所有权因此而受到破坏,但树本身并没有毁损或灭失,所以甲可以请求返还原物。不管树是否珍贵,乙主观上是否有想要占有该树的想法,甲都可以行使对树的返还请求权,所产生的譬如树的搬运费用,应由有责任的一方——甲来承担。虽然双方均无过错,但树是甲所有,费用应由权利人自行承担。
3、排除妨害请求权
排除妨害请求权是指所有人对其所有权的圆满状态被他人妨害时,请求妨害人除去妨害的权利。《物权法》第35条规定:“妨害物权或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甲在提出返还请求权时不可忽略,甲的大树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倒在乙的院子里,造成乙对他家院子的物权拥有得不圆满,为了恢复乙家院落的正常使用,乙有提出排除妨害请求的权利。若甲的大树倒下造成乙的院子或房屋受损,根据《物权法》第36条规定:“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做、更换或者恢复原状。”所以乙有权要求甲使受损的部分恢复物权的圆满状态,并且产生的费用由甲承担。物权请求权的费用,一般情况下由负有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恢复原状的义务人来承担,但如果该侵犯物权的行为是由物权所有人自己的行为或由于地震、战争等不可抗力、意外事故造成的,则应该由权利人自行承担费用,如果是由第三人引起的,则由第三人承担费用。
4、损害赔偿请求权
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由于他人的非法行为造成了财产的毁损和灭失,侵害了权利人的物权时,权利人所享有的补偿其损失的请求权。赔偿损失的种类有恢复原状和金钱赔偿、代物赔偿。恢复原状指回复到损害发生前原有的状态。不能恢复原状,或者当事人不愿意恢复原状的,可以用金钱赔偿、代物折抵赔偿。损害赔偿的请求可以由物的所有人提出,也可以由物的合法占有人提出。损害赔偿一般被认为是债权法上的救济措施,然而,在物权人的物权利益受到侵害依据上述的物权保护方式不能得到保护时,赋予物权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能够更充分地保护物权人的整体利益。本案例中,虽然双方均无过失,但甲的大树造成了乙的财产损失这个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乙可以就树倒下所造成的损失向甲提出赔偿请求。
二、孳息或添附产生的费用问题
1、孳息应否返还
在占有期间由所有物所生之孳息包括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在本案中,若甲的树上存在果实等物,随着树的倒落,部分果实随之进了乙的院子,在此可分两种情况:
①果实没有毁损或灭失
a.若果实还在树上,并没有掉落到院子里,那么果实应作为树的一部分,甲向乙提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也包括果实,并且在果实返还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由甲自行承担。
b.若果实不在树上,被震落在了乙的院子里,那么乙应该遵守民法中的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承认果实为甲所有,并坚持公序良俗原则,将果实还给甲。
②部分果实毁损或灭失
a.若只是由于风的不可抗力因素造成部分果实的毁损,乙作为善意的一方,对果实的情况不知情,那么应在树和果实等都返还原主后由甲自己承担相应损失。
b.若甲有证据确认是由于乙的恶意行为造成果实的毁损,则甲有权要求乙对自己的损失进行赔偿,乙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赔偿。
2、添附与费用是否可以由相对人请求偿还
占有人在占有期间可能从事对物加以改良、添附的行为,若使善意占有人,如果没有这些积极的改良与添附,占有人消极的保存行为也对物的存续具有实益,故法律在要求占有人以自己的行为和费用返还占有的同时,为利益平衡考虑,依诚信原则保护占有人的费用请求偿还权,所有人应补偿占有人对物支出的有关费用或基于不当得利返还善意占有人所添附的价值。当占有人是恶意时,应一并将添附物返还给原物请求权人,原物请求权人应基于不当得利返还恶意占有人添附的价值。因添附给物权人造成损害的,恶意占有人要承担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
为避免产生一方恶意放弃请求权,另一方被动寻求处理方案的情况,个人认为应承认双方互为请求权人,互享请求权,并且不需要考虑先后顺序问题。若乙先提出排除妨害的请求,则甲就无再提出返还所有物请求的必要,若甲已提出返还所有物的请求,乙亦无再提出排除妨害请求的必要。在整个事件中,只需以过错认定责任费用承担的一方即可,而在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造成的无过错情况下,仔细应该区分责任,就各方承担责任不同,逐一考虑费用承担问题。在双方承担费用的情况下,一方先以自己的费用行使了物权请求权的,另一半费用可基于不当得利向相对人追偿。
参考文献:《物权法》——曾宪义、王利明
《物权救济模式的选择及其依据》——崔建远
第二篇:物上请求权
物上请求权,也称物权的请求权,是指当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时,物权人为了排除或预防妨害,请求对方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物上请求权的目的为排除妨害,根据不同的妨害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当他人没有权限而占有物权的所有物妨害物权时,发生物权的返还请求权;
(2)以此外的方法妨害物权的,发生妨害除去请求权;
(3)妨害有发生之虞的,发生物权的妨害预防请求权。
物上代位又称所有权代位,是指保险标的因遭受保险事故而发生全损或推定全损,保险人在全额支付保险赔偿金之后,即拥有对该保险标的物的所有权,即代位取得对受损保险标的的权利和义务。
守法:守法,又称法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1、主体。指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及全体公民,还包括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也是守法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应当在我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2、客体。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3、内容。包括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两个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二、守法的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有序性的要求
(二)守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的体现
(三)守法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守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第三篇:司法鉴定费用承担
司法鉴定费用承担
近年来,民商事审判案件中涉及司法鉴定的情况逐渐增多,但司法实践中,鉴定费用的承担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没有具体的司法解释,司法鉴定费用承担。本文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谈谈笔者对司法鉴定费用承担问题的几点看法。
案例一:原告张某诉被告王某返还欠款1000元,并向法院出具了由被告王某签名的欠条一张,王某矢口否认。原告张某为了向法院证明自己的主张,遂申请鉴定部门进行笔迹鉴定,交纳鉴定费用2000元。鉴定的结论是,此欠条的笔迹确实是被告王某的。
案例二:原告李某诉被告赵某返还欠款1000元,并向法院出具了由被告赵某签名的欠条一张,赵某矢口否认。原告李某为了向法院证明自己的主张,遂申请鉴定部门进行笔迹鉴定,交纳鉴定费用2000元。鉴定的结论是,此欠条的笔迹不是被告赵某的。
案例三:被告高某烧荒时,不慎把原告吕某果园里的数十颗果树烧毁,双方就原告的实际损失数额发生了争议。原告吕某请求法院判决被告高某赔偿自己的损失10000元,而被告高某认为原告要求的赔偿数额过高,自己给原告造成的损失最多只有2000元,只同意赔偿原告损失2000元。原告吕某遂申请鉴定,鉴定的结论是,实际损失1500元。
鉴定费用到底应该由原告方承担还是被告方承担。一般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原告方要想使法院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理所应当的要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诉求合乎法律规定,司法鉴定《司法鉴定费用承担》。仅依此法条,似乎鉴定费用要由原告方承担。但案例一中,如果鉴定费用由原告张某承担的话,张某虽然胜诉追回了1000元的欠款,却付出了2000元的鉴定费用。显然,仅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判决此类型的案件,会妨碍原告充分行使自己的诉权,使得判决显失公正。
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往往引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十九条:“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认为鉴定费用属于诉讼费的一种,所以由败诉方承担鉴定费用。但《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六条:“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的诉讼费用包括:(一)案件受理费;(二)申请费;(三)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理算人员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其中并不包括鉴定费用。另外,案例三中,原告吕某最终部分胜诉,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十九条:“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原告高某也要承担一部分鉴定费用,这样有明显的不合理因素。
笔者认为,鉴定费用的承担应当遵循过错推定原则。具体如下:
一、鉴定费用由被告方引起的,由被告方承担。案例一中,此鉴定费用只能由被告王某承担。因鉴定行为之所以发生,是被告王某不承认欠款所引起,被告有为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
二、鉴定费用由原告方引起的,由原告方承担。案例二中,原告错认为欠条是被告赵某所签,原告应当为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不利后果。
三、鉴定费用由双方引起的,应当区分情况:情况一:案例三中,原告吕某要求被告高某赔偿的数额明显高于实际损失,鉴定费用应当由自己承担。因为这里有“碰瓷”的嫌疑,在被告同意赔偿自己2000元损失时,原告仍然要求鉴定,此鉴定行为是原告所引起的,所以应当由原告承担。情况二:假如案例三中,鉴定的结果是原告实际损失10000元或10000元以上,那么鉴定费用就要由被告承担。因为,被告所想赔偿的损失数额明显低于原告的实际损失数额,原告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当然要申请鉴定,所以,此种情况下的鉴定行为是因为被告的行为所引起的,被告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不利的后果。情况三:假如案例三中,鉴定的结果是原告实际损失是2000元到10000元之间,那么根据各自对实际损失的错误估计,就要按照比例来分担鉴定费用。
综上所述,在司法实践中,鉴定费用的承担如果遵循过错推定原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判决的公正。
第四篇:鉴定费用 承担
鉴定费用 承担
求助:市民马女士长期租房,由于租住的房子“岁数”较大,她想请房东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可双方因鉴定费用发生分歧,鉴定费用 承担。到底该谁“埋单”?
帮办:市房屋安全管理处处长寇振江介绍,房屋安全鉴定由房屋所有人、责任人委托进行的,鉴定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房屋使用人、其他利害关系人发现房屋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可要求房屋所有人、责任人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房屋所有人或者责任人拒不委托房屋安全鉴定的,房屋使用人、其他利害关系人可自行委托进行鉴定。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用由所有人或者责任人承担;经鉴定为非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用由委托人承担。房屋安全鉴定费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龋
房屋所有人对经鉴定的危险房屋,必须按照鉴定结论的处理建议及时加固或修缮治理;如房屋所有人拒不按照处理建议修缮治理,或使用人有阻碍行为的,房屋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有权指定有关部门代修,或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发生的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治理私有危险房屋,房屋所有人确有经济困难无力治理时,其所在单位可给予借贷;如系出租房屋,可以和承租人合资治理,承租人付出的修缮费用可以折抵租金或由出租人分期偿还。
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为查明某一案件事实的真实情况,常会借助于司法鉴定手段,因而发生一定的鉴定费用。鉴定费用在诉讼中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审判实践中尚存在一定的认识差别,并由此导致该类费用负担方式的不同。有的将该类费用视为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并在法律文书中予以显示;有的则将其视为当事人费用,由提出鉴定主张一方当事人负担,在法律文书中不予显示。对该类费用处理上的不统一,破坏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损害了司法权威,应尽快加以解决。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对该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一、新旧诉讼费用收取办法关于该内容规定上的区别
由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4月1日起施行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的诉讼费用包括:
1、案件受理费;
2、申请费;
3、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理算人员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由此可看出,新办法将鉴定费用明确排除在诉讼费用之外,鉴定材料《鉴定费用 承担》。新办法第十二条还规定,“诉讼过程中因鉴定、公告、勘验、翻译、评估、拍卖、变卖、仓储、保管、运输、船舶监管等发生的依法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费用,人民法院根据谁主张、谁负担的原则,决定由当事人直接支付给有关机构或者单位,人民法院不得代收代付”。该条规定则明确了鉴定费用等项费用的负担方式,即“谁主张,谁负担”。
由最高人民法院第411次审判委员会通过,并自1989年9月1日起实行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以下简称旧办法)第二条规定,“财产案件、行政案件的当事人,除向人民法院交纳案件受理费外,还应当交纳下列费用:
1、勘验、鉴定、公告、翻译(当地通用的民族语言、文字除外)费;
2、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在人民法院决定日期出庭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费;……”。该办法第十九条则规定,“案件受理费由败诉的当事人负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负担;……。其他诉讼费用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双方应负担的金额”。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又颁发了《〈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补充规定》,该补充规定第一条内容为“《办法》第一章第四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其他诉讼费用,具体内容为:
1、非财产案件当事人应当负担勘验、鉴定、公告、翻译所实际支出的费用。上述费用的负担,按《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执行。”由此可看出,旧办法将鉴定费用列入人民法院应当收取的其他诉讼费用范围之内,并明确了“谁败诉,谁负担”的基本原则。
通过以上新旧办法相关内容的比较,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即新办法仅将人民法院收取的费用如案件受理费、申请费,和人民法院代为收取并应支付给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理算人员等出庭参与诉讼而发生的相关费用,明确为诉讼费用。而旧办法不但将上述费用明确为诉讼费用,还将人民法院依案件具体情况而代为收取并最终支付给鉴定机构的鉴定费用等,也明确为案件的其他诉讼费用。两办法的重大区别就在于人民法院代为收取费用的确定范围大小不同,并导致处理原则的重大区别。
二、关于鉴定费用性质及负担方式的法律思考
鉴定费用的收取部门当然是对案件某一事实进行司法鉴定的鉴定机构,人民法院仅是代收,最终也要按照鉴定机构的收取标准代为交纳。那么,在新办法实施已近两年的时间内,为什么还有部分审判人员将其理解为其他诉讼费用,而仍按照旧办法处理呢?笔者认为,除了部分审判人员对新办法学习不够、贯彻不力,以及旧办法长期适用而形成的历史惯性外,还与鉴定费用在诉讼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相关。
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司法鉴定结论虽然只是证据的形式之一,但因为其具有较为明显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则往往成为左右案件方向的极为重要的证据。在新办法规定人民法院收取诉讼费用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民事诉讼中的鉴定费用往往高出诉讼费用数倍或数十倍。客观上看,鉴定费用大多发生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也普遍存在着在鉴定结论有利于自己且自己胜诉后,该费用理应由另一方当事人负担的心理状态。审判实践中,也的确存在有鉴定费用相当甚至超出当事人诉讼请求的状况。因此,由于鉴定结论在诉讼中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鉴定费用的负担也必然成为案件处理中的重要因素。
根据新办法鉴定费用“谁主张,谁负担”的原则,诉讼中发生的鉴定费用无疑应当由提出鉴定的一方当事人自行负担,而不考虑其是否胜诉(或部分胜诉)。那么,诉讼中的发生的鉴定费用在人民法院的判决中是否显示?如何显示?就成为审判人员办理案件时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既然鉴定费用已被新办法明确为非诉讼费用,在判决书中诉讼费用负担一项中就不应当涉及该项费用的负担。这种处理方式如果在提出鉴定的一方当事人败诉时,应当不会产生争议。而在相反的情况下,特别是鉴定费用数额较大,甚至接近或超过诉讼请求时,机械的贯彻“谁主张,谁负担”的原则,则往往会产生的较大的副作用,甚至会引发胜诉当事人的强烈不满而形成不稳定因素。对此,有人认为可将诉讼中实际发生的鉴定费用作为提出鉴定一方当事人的实际损失,而列入其增加的诉讼请求之中,从而在判决主文中予以支持。但如此以来,不但缺少相关实体法律具体条文的支持,也与新办法“谁主张,谁负担”的原则相违背。
笔者之所以产生以上思考,主要来源于笔者多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体会和困惑,无意比较新旧办法的孰优孰劣。在旧办法早已废止,新办法早已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新办法的各项规定执行。在鉴定费用处理上,严格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谁主张,谁负担”。
第五篇:物权之效力问题再议(范文)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物权之效力问题再议 董学立 山东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关键词: 物权/物权的效力/自由
内容提要: 物权的效力由物权的性质所决定,而物权是在法律限制范围内权利人所享有的一种自由。由此可以得出:在抽象意义上,物权的效力可表达为自由;在规范层面上则表现为物权相互间的排他效力和物权对债权间的优先效力;所谓物权的支配效力和物权的追击效力以及物权请求权效力,实际上并不能算作物权的一种效力。
探讨物权的效力问题需要涉及物权的概念、性质和权能等理论。对于这个似乎已有定论的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并期能得出新的结论,方有意义。本文试作出努力,权当抛砖引玉。
一、抽象意义上的物权效力是什么
权利,乃享受特定利益的法律上之力。[1](84)物权,作为权利的属概念,当然也表现为一种法律上之力。如果对其中的作为构成要素之一的“利益”不做划分,而仅对“法律上之力”进行区别的话,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物权的“法律上之力”与债权的“法律上之力”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物权的效力是什么。
一般认为,物权的效力,是指法律赋予物权的强制性作用力与保障力。[2](65)至此,尚不能明确什么是物权的效力。解决问题的循环前提则又换成了何谓“物权”。只有在明了“物权”概念之后,方可为认识物权的效力并与债权的效力相区别提供理论支撑。所以,物权的效力问题与物权的内容和性质密切相关。[2](65)什么是物权?在近现代大陆法系国家民事立法,只有《奥地利民法典》在其立法上采用了物权的概念,该法第307条规定:“物权,是属于个人财产上的权利,可以对抗任何人。”在大陆几个已完毕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也都以明文方式对物权的概念规定为:“物权,是指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出他人干涉的权利。” [3](5)[4](2)对此物权之概念,学界似乎没有异议。笔者认为,这些关于物权的概念突出强调了两点:一是人与物之间的支配或归属关系,二是物的归属者对于他人之干涉的排斥或对抗关系。与此相关联的是关于所有权的概念。比较各国立法,所有权的概念也有两种定义:一是《法国民法典》与《日本民法典》对所有权概念的规定:《法国民法典》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的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日本民法典》第206条规定:“所有人于法令限制内,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其所有物的权利”。与此项比较,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德国民法典》第903条规定:“以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的利益为限,物的所有人的随意处分其物,并排除他人的任何干涉。” 《奥地利民法典》第354条规定:“所有权即权利人自由地处分标的物既排除他人干预的权利。”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65条规定:“所有权人,于法令限制范围内,有自由使用、收益、处分其所有物,并排除他人的干涉。”暂且搁置所有权概念的“具体列举式”与“抽象概括式”之别,仅就概念所要阐述的内容而言,前后两者之不同则是明显的:在共同强调“自由”或“无限制”或“随意”之外,后者较前者多出了“排除他人的任何干涉”或“排除他人的干涉”或“排除他人干预”等大体一致的规定。
一般认为:物权概念中的“支配特定物”与所有权概念中的“自由”或“无限制”或“随意”,所指同一;而前后两者的“排除干涉”,则更是完全一致。那么,问题在于:物权的概念是这样吗?
按照王涌博士关于所有权的研究,所有权人与任何其他人之间可能具有的法律关系形式,即所有权人可能具有的权利之形式,以霍菲尔德的术语表达,应当概括为以下四种:一是(狭义)权利——义务之法律关系;二是自由——无权利之法律关系;三是权力——责任之法律关系;四是豁免——无权力之法律关系。[5](401、402)笔者认为:分析法学将所有权人所可能具有的权利之形式穷尽列举为上述四种,对于研究和理解所有权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一个关于所有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权(物权)的概念中要说将上述所有法律关系反映出来则是不必要的,甚而是不可能。概念需要精炼和高度概括。那么,如何在上述关于所有权的各种法律关系中,总结出所有权(物权)的概念哪?
就笔者的理解,所有权(物权),就其效力(法律上之力)而言,它是绝对权,它是所有权人与其他一切人之间的关系。为了解权利的意义及功能,宜将之纳入法律关系中加以观察。[1](80)按照所涉及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对法律关系进行分类,法律关系可以被划分为两类:特定的一个人与特定的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简称为A)以及特定的一个人与不特定的另一些人之间的关(简称为B)。物权之法律关系属于后者,它是一个人对其他所有的人主张的权利,其他所有的人负有尊重或不干涉的义务,这是一种不作为的义务。任何违反此义务的“蠢蠢欲动之举”都会使B变为A。唯当此时,以逻辑性和体系化的法典编纂和思考方法,物权之法律关系已蜕变为债权之法律关系。(笔者认为法律关系可以抽象地类型化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和“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此种表述在拙作《论物权变动中的善意、恶意》一文中已有所反映。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二期。这种划分既是一种抽象也是一种方法。笔者认为,以此方法建构的中国民法典的体系应为:总则、人身权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债权总则法、合同债权法、侵权请求权法和附则共八编。其中的人身权法、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属于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法;债权总则法、合同债权法和侵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请求权法属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法——这也就是笔者对王利明教授在“海峡两岸民法典问题研讨会”上所言的“以法律关系为中心构建中国民法典”的理解。再者,依权利之作用为标准,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和变动权三者。笔者认为,变动权依其效力方面的考察,也可类型化的分属于绝对权和相对权两类:形成权属于相对权,可能权属于绝对权。再者,请求权系由基础权利而发生,必先有基础权利之存在,而后始有请求权之可言。相对权与绝对权上的请求权的区别在于:在原则上,债权上的请求权系于债权成立时当然随之发生,其余之请求权,则多于其基础权利受侵害时,始告发生。所以,把相对权或债权直接说成就是请求权是不对的。参见郑玉波《民法总则》第67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所以,不能把“排除他人的干涉”之法律关系纳入物权或所有权的概念之中,这就像法典没有将侵害所有权所导致的侵权损害赔偿规范纳入物权法编一样。因为,尽管两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逻辑性和体系化的法典编纂和思考方法,已将之割裂开来,并将因为对物权人或所有权人负有尊重或不干涉义务之人的所有“蠢蠢欲动之举”所导致的法律关系,纳入进了债法编的范围来调整。(基于法律适用的便利,物权请求权制度一般被安排在物权编,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则被安排在了债权编。但是,物权请求权性质上为债权的结论值得赞同。)言及此,我们的结论是:“排除他人的干涉”之法律关系不是物权法律关系,当然亦即不是(所有权)物权概念所应包含的内容。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就物权法律关系的内容而言,尽管有上述四种权利形式,但能够独立承担得起定义物权概念的只有“自由——无权利”一种形式。关于分析法学给出的所有权的其它形式,则可由“自由——无权利”关系形式推导而出。(这种推倒当然不是在分析法学的安愁内解决,只有在法律解释中,方可由其他三种方式的推导可言。)自由,在物权可表达为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相对于他所拥有的物而言。当然,每一个其他人都无权利要求所有权人不进行对其财物的任意行为——“无权利”。由此关系可以推导出其他三种法律关系:在“(狭义)权利——义务”关系,由于“物”在时、空上的唯一且特定,当某个人对此物有完全的自由时,其他人就不会有相同的自由,它仅负有尊重和不冒犯所有权人对于物的自由的义务,此即是“(狭义)权利——义务”关系;既然为自由,则他人须接受“自由”所致的结果,此即是“权力——责任”法律关系;同样,既然为自由,则他人也就无权力要求物权人做什么活不做什么,此即是“豁免——无权力”法律关系。所以,我们在定义物权的概念时,无需将物权所可能具有的法律关系均具现于物权概念的文字表述之中。基于“自由——无权利”法律关系所具有的涵盖和衍生能力,将物权的概念表达为一种自由即可。(所有权是物权概念项下的完全物权,具有典型性,所以,本文有时是将两者在相互替代中论述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就其关系客体而言,物权法律关系非是人与物的关系(支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法律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纳入法律调整领域的社会关系,物权法律关系也不例外。与此相关的是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尽管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兼容并蓄”的中庸之道,但西方法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却是大相径庭的两种答案:一是物论,二是行为论。[5](408)从逻辑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奥斯丁的“行为是权利的客体”的观点值得赞同。笔者认为:人与物的关系不是法律学研究的问题,它应是经济学关注的对象。试想:鲁槟逊一人在荒岛上生活定然也有人与物间的支配关系,但这不表现为法律。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之外,我是根本部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他首先对行为其作用,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这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6]我们在界定一种行为时,首先应当界定这一权利所指向所规范的行为。界定行为的方式方式往往有三种:一是以行为的客体来界定,如使用某物的行为,强调某物;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界定,如按某种专利的方法来生产产品的行为,强调专利方式;三是以行为的结果来界定,如致人损伤的行为,强调损伤的结果。[5](410)那么,关于“物是权利的客体”的观点作何理解?原因在于:当界定所有权的所规范的行为时,我们往往突出的运用第一种方式,通过界定行为之客体来界定行为,最终界定某一所有权的特定含义。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5](412)物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在权利的建构中起着“支点”的作用。这个“支点”作用可以简单的表述为:一种法律所建构的权利,其内容取决于他所指向的行为,而它所指向的行为其内容是什么,则取决于与此行为相关联的物。反过来表述就是:物决定行为的内容,行为的内容则决定权利的内容 [5](412)。将物视为权利的客体,是法律史上的“儿童思维”方式。[5](414)既然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不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内容,那么,将“直接支配特定物”写入物权的概念就是不严谨的了。结论是:“直接支配特定物”这一内容应从物权概念和所有权概念中删除。
至此,是本文应给出物权定义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物权:物权,是指物权人于法令限制之内,有自由而全面地或有限制地(按照王涌博士对所有权这一权利的分析,所有权是一个可以被推定的权利,所有权人的自由度可以被推定,在所有权人的权利没有受到明确的法律和他人的限制下,它可以享有其他任何的权利;相比之下,定限物权人的自由度是一个定量。不如此,所有权人在设定定限物权予他人后,就会出现空壳之失控现象。)使用、收益、处分物的权利。
关于所有权的概念可定义为:所有权,是指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标的物的权利。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关于用益物权的概念可定义为:用益物权,是指对他人之物,于法令的限制范围内,对于物的使用价值有自由地使用、收益的定限物权。
关于担保物权的概念可定义为:担保物权,是指为确保债务之清偿,而就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物的交换价值为自由处分的定限物权。
由此,我们可推导出如下结论:不同的物权种类具有不同的“自由度”。不同的自由度也就表现为不同物权的不同的效力。
二、规范意义上的物权效力如何表达
以上是以物权的概念为基点,从抽象的角度谈论物权的效力。但是,只有概念或者是抽象的物权效力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在物权法中仅规定物权的概念而不规定表达物权效力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物权法就不能实现其对行为人所应该产生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7](60)那么,如何规定物权效力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哪?笔者认为,正如谈论一个人的力量如何须在其与他人的力量对比中方可获得认知一样,探讨物权的效力如何也应将物权放置于其与其他权利(其他物权和债权)的比较中。我要论证的前提是这样的:因为物权的抽象效力表达为一种权利人的自由,当这样的一种自由与他人对于该物的自由“相遇”时表达为什么?以及当这样的一种自由与他人对于该物的另一种财产权利形式——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债权——“相遇”时,他们的“力量对比”又表达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规范意义上的物权效力问题。
(一)物权相互间的效力表现——物权的排他效力
自由,作为物权效力抽象的表达字眼,是指权利人可以做什么的行为方位。这些行为必有其自己存在的“时、空”,而“时、空”具有一维性和唯一性。所以,首先,由物权的效力所决定,处于同一“时、空”下的同种类物权是不可能存在的;对于同一“时、空”下的同种类物权,有“成立上的排他效力”。[8](41)这是一种不能“共存”的物权效力,以时间之前后决定其命运,时间在后者不能成立。这种物权以完全物权——所有权和以占有为要件的定限物权为限。其次,由于“时”与“空”相结合方式的多样化,某一物权与另一物权身处同一“空”而在不同“时”,或介于同一“时”而身处不同“空”的情况,则是可能的、也是经常的。例如,处于同一“空”而在不同“时”下的物权,如“分期所有权”和重复抵押权,这些权利可共存于同一空间,但在其实现上万不能在同一时间,此种情况被称为“实现上的排他效力” [8](41);再次,介于同一“时”而身处不同“空”下的物权。(其实质,这已非同一个物权,当然可以并存,)由于传统物权时空观念的影响,认为土地之所有权和用益物权之范围上至天空下至地核。所以,不认可在同一土地之上可以成立两个所有权或用益物权(地役权除外)。但是,由于空间物权的出现,这种传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物权观念被打破了。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空间层次,现在完全可以成立并存的空间物权(空间完全物权、空间定限物权)。
以上是对同一种物权在不同的“时与空”结合方式下的效力情况分析。不同物权在不同“时、空”结合方式下的效力如何?由于不同物权有不同的效力,加之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其可以在同一“时、空”下并存。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不存在成立上的排他效力。如,所有权与用益物权以及担保物权可以并存于同一“时空”。但时间因素仍在其中发挥作用:在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并存时,按成立之时间先后决定它们在实现上的排他性效力——时间在先成立者在实现上排斥时间在后成立者,如先设定的担保物权在实行时如果受限于后设定的用益物权,则担保物权人可以请求除去用益物权而拍卖一个无任何负担的所有权,以此尽力实现所担保债权之清偿(关于此点,就是被有些学者称之为物权之追击效力的情形,而实际上,它是物权实现上所具有的排他效力的一种情况)。但是,按照意思自治原则,后设定的定限物权能够限制先期完全物权。这些物权间的排他效力都是实现上的排他效力。
(二)物权与债权间的效力表达——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这是两种不同权利之间的效力对比。用稍微俏皮一点的话说就是:此两者不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或曰不可同日而语。由于物权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效力表达为一种自由,其实现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人的协助,凭靠权利人自己的任意即可。而债权之效力表达为一种请求权,它只有在债务人协助下才可以实现其利益。也就是说,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他人所有且承担其债权实现负担的同一物,不具有物权人所具有的那份自由。他只有在债务人“交付”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物权并开始享有自由。所以,就同一个物,如果其既承担着物权又承担着债权的话,物权优先于债权是解决其两者间效力纷争的唯一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例如,在“一物二卖”之场合,因交付或登记而先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人,其权利优先于其他未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债权人的权利;特定物虽为债权给付之内容,该物上如有用益物权存在,无论其时间之先后,用益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债务人破产时,对债务人之特定财产有担保物权的人,就该项财产享有“别处权”。至于“买卖不破租赁”以及物权不能优先于法律赋予优先权的债权,则已非是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而是一项法律政策了——原则的例外。
三、物权的支配效力和追击效力以及物权请求权何以不能为物权效力之一种
在主张物权四效力说者,追击效力是物权效力的一个方面;相当多的学者也主张物权的支配效力是物权效力的当然方面;并且,受物权概念和物权性质学说的影响,多数学者也把物权请求权纳为物权效力的一个方面。本文认为:此三者均不能成为物权的效力之一种。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所谓物权的支配效力,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虽可以说物权有此支配效力,但当这样说时,我们所持的标准已是两样:支配效力的分类标准是人对物之间的关系,而前面已阐述的排他效力和优先效力则是人对人之间的关系。况且,人对物的关系亦非法律关系的本质所在,一如前言。将物视为权利的客体,是法律史上的“儿童思维”方式。再者,多数学者认为:“物权具有支配力,意味着物权人的以自己的意志直接对标的物为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支配行为,并实现其权利质内容,而无需他人的意思汇行为的介入。” [8](66)因此,所谓物权的支配效力,其实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阐述的“物权的效力是什么”,亦即是“以物权的概念为基点,从抽象的角度所谈论的物权的效力”。所以,物权的支配效力,如果非要谈的话,也不是与物权的排他效力和优先效力放置于同一层次来谈的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权的支配效力不是物权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所要规范的问题。
所谓物权的追击效力,按照一些教科书的观点,又称物权的“追击效”或“追击权”效力,指物权成立后,其标的物不论辗转于何人之手,物权的权利人均得追击物之所在,而直接支配其物之效力。并且举例道:房屋所有人就其房屋设定抵押后,复将房屋让与第三人。如抵押权人之债权届期未受清偿时,其即可追击抵押物(房屋)并申请法院拍卖,以实现自己之债权。对于物权是否有此追击效力(即是否有为物权的一项独立效力),学界历来有两种意见:否定者认为物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之追击效力“只不过是物权请求权之一侧面”,或“物权之追击效力已为物权的优先效力所包涵”。[9](66)即使是赞成物权之追击效力的学者也认为,否定追击效力为物权之一项独立效力的见解,所持理由不无合理性,且如承认物权之追击效力为一项独立的物权效力,尚有与物权的优先效力和物权请求权效力发生重叠之虞。尽管笔者不赞成否定者的证成理论,但对所得之结论则是赞成的。笔者认为,所谓的物权之追击效力,其实质是物权的排他效力或物权之优先效力的通俗化和描述性法律生活之表达。“追击”更是一种通俗用语而非法言法语。为便于常人理解,我们可以这么说说而已,如果非要使之成为一种抽象化、体系化和逻辑化的物权效力类型,则尤显稚嫩和草率。
所谓排除他人干涉的物权之请求权。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由被妨害之虞时,物权人为恢复其物权的圆满状态,得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关于物权请求权的性质,主要有债权说、准债权说、物权作用说、物权派生请求权说、以物权为基础的独立请求权说。通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以物权为基础的一种独立请求权,是物权的效力之一。[8](72)但笔者认为:近来关于物权请求权之性质为债权的主张则更具有说服力。(参见王明锁《物权请求权与物权的民法的保护机制》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一期,第59-66页;尹田《论物权请求权的制度价值》,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第21-29页。)那种将物权请求权之性质确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定为物权效力之一的观点,是法律对生活的“直译”。法律虽要反映生活并调处生活,但法律却不能完全复制生活样式。因为,法律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化、体系化和逻辑化的思想。也就是说,法律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尽管从关联的角度讲,物权请求权来自于物权保护之绝对性,但是,抽象化、体系化和逻辑化的法律在其调处生活时,却可以把这种关联切断——将物权请求权体系化的纳入债权法部分作制度安排。如果我们可以说物权请求权是以物权为基础的一种独立请求权,是物权的效力之一的话,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说侵权损害赔偿是物权的效力之一。但如众所知,侵权损害赔偿是债权编的内容。所以,尽管法律之编纂应当顾及社会生活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顾及一般要受到抽象化、体系化和逻辑化的法典化思考的制约。物权请求权在多数国家的民法典中被安排在物权编,依此并不能说明物权请求权就是物权性质的权利,这正像一些关于物权的法律规范被安排在债权法中,也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债权性权利一样。在考虑法典的抽象性、体系性和逻辑性的同时,法典之编纂也不是不考虑法律适用之方便的问题。至于一项权利规范被安排在何处,除了以上考虑之外,立法者的偏好甚至是一时之偏好,也不无影响。但权利规范被安置的处所,不应影响对其性质的判断。权利性质之判断有其独立的标准。(物权请求权之概念完全符合民法学关于债权的定义。)所以,物权请求权不是物权的效力。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结束语:
物权效力的内涵正如物权概念本身,法无明文界定。学说关于物权效力的理论则见仁见智。物权效力的内涵应揭示物权的本质,反映物权的特性,以区别于债权。物权的效力有共同效力和特有效力之分。一般而言,物权的效力特指物权的共同效力,它是对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所共同具备的效力运用法律技术予以概括地的结果。这种共同效力可以表达为物权人的自由——其他任何人对物权人的无权利。关于各种具体物权类型相互间以及物权与债权间效力的冲突与协调,则表达为物权间的排他效力以及物权与债权间的优先效力。至于所谓的物权支配效力、追击效力和物权请求权,则不是什么物权的效力。
注释:
[1] 王泽鉴著《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2] 刘保玉,《物权的效力问题之我见》,载《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65页
[3]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法草案建议稿》第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4] 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第2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5] 王涌《所有权制度研究》,载《物权法专题研究》(上),王利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 徐显明主编《法理学教程》第17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 丁文《物权请求权与我国物权法》,载《法学》2003年第3期,第60页。
[8] 刘保玉 物权效力问题之我见 载《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9] 梁慧星、陈华彬编著《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