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语言文字法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组织和个人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适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规定。蒙古语言文字也是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执行职务时,可以以蒙古语言文字为主。
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履行各自职责:
(一)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
(二)人事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国家工作人员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用的教育和培训;
(三)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对广播、电影、电视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四)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当对各类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广告等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公安、民政、建设、交通、文化、体育、卫生、旅游、信息产业等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所需人员和经费予以保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使用汉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第十条 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使用汉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时,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第十一条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使用汉语言文字时,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工作用语用字。
第十二条 公共服务行业使用汉语言文字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服务用语用字。
第十三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持和采访,电影、电视剧等音像制品及舞台艺术表演使用汉语时,应当使用普通话。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四条 下列情形使用汉文时,应当使用规范汉字:
(一)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用字;
(二)影视屏幕、电子屏幕、舞台字幕用字;
(三)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用字;
(四)招牌、广告用字;
(五)名称牌、指示牌、标志牌、标语、会标、告示、公章用字;
(六)证书、奖状、奖牌(杯)、执照、报表、票据、门票用字;
(七)病历、处方、体检报告用字;
(八)商品的包装和说明用字;
(九)其他面向社会公众的标识性用字。
第十五条 公共场所的汉文题词和手书招牌,提倡使用规范汉字。
第十六条 繁体字和异体字的保留和使用,依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第十七条 公共场所的牌匾,广告牌以及标志牌的文字缺损时,应当及时修复。
第十八条 以汉语为工作、学习用语的下列人员应当分别达到相应的普通话等级标准:
(一)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应当达到一级水平,自治区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应当达到一级甲等水平。
(二)教师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其中汉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话测试员和培训课教师应当达到一级水平;以少数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民族学校的汉语课教师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
(四)公共服务行业的播音、解说、话务、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五)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其中播音、主持和影视话剧表演专业毕业生应当达到一级水平,师范类中文专业毕业生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师范类其他专业毕业生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
尚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人员应当接受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第十九条 以汉文为工作用字的国家工作人员,汉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汉文编辑、记者、校对、字幕操作员和使用汉文制作广告、牌匾的人员,高等学校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接受汉字应用水平培训测试,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第二十条 自治区、盟市、高等学校及相关行业的汉语言文字培训测试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和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测试。其等级证书由自治区主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部门颁发。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有关规定,不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使用语言文字的,公民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行政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有关部门依照规定做出处理。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由本办法第六条所列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督促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条 主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由上级机关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予以行政处分。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土地承包法》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
来源: 作者: 日期:10-01-21
(2009年7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号
2009年7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现予公布,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2000年12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承包合同条例》同时废止。
2009年7月30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
本办法所称农村牧区土地,是指农牧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牧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牧业的土地。
第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具体管理工作由其所属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管理机构承担。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土地的发包和承包
第五条 农村牧区土地承包采取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第六条 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嘎查村农牧民集体所有的,由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嘎查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嘎查村内两个以上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牧民集体所有的,由嘎查村内各该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嘎查村民小组发包。
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嘎查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嘎查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
国家所有依法由农牧民集体使用的农村牧区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嘎查村民委员会或者嘎查村民小组发包。
第七条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牧户。
第八条 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嘎查村民委员会或者嘎查村民小组按照规定统一组织发包农村牧区土地时,下列人员有权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农村牧区土地:
(一)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新生子女且户口未迁出的;
(二)因与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合法的婚姻、收养关系,户口迁入本嘎查村的;
(三)户口迁入本嘎查村并实际居住,在原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无稳定非农职业,经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同意的;
(四)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九条 承包期内,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为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下列人员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二)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现役义务兵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士官;
(三)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在校学生;
(四)劳教、服刑人员。
第十条 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农村牧区土地的,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依法批准可以延长。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承包期不得超过五十年。
第十一条 承包农村牧区土地的,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土地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方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等(以下统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三条 承包方分户或者离婚要求对原承包地进行分割承包的,分户各方或者离婚双方应当分别与发包方重新签订书面土地承包合同,并换发相应的确权证书。分割后的承包期限为原承包期限的剩余承包期限。
第十四条 承包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向发包方递交由家庭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全体成员签名的书面材料。
承包方在本轮承包期内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在本轮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
第十五条 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通过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发包方应当拟定承包方案,并在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承包方案应当明确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四至、用途、面积、承包方式、承包期限以及其他应当注明的事项。
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在同等条件下,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发包给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采取公开协商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其承包底价及支付方式应当经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
第三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第十六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及时将承包的耕地或者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发包方收回土地后,对承包方在土地上的投入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
承包期内,承包农牧户消亡的,发包方依法收回其承包的耕地或者草地。
第十七条 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因结婚男方到女方家落户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八条 承包方不得闲臵、荒芜耕地。承包方暂不能耕种的,应当委托他人代耕。承包方将承包的耕地闲臵、荒芜超过一年又不委托他人代耕的,发包方可以组织其他农牧户代耕,并书面告知承包方;耕种者应当合理利用耕地,不得种植生长期长于一年的作物。
原承包户要求恢复耕种时,应当在六个月前向发包方提出申请,代耕者应当归还土地;代耕者已耕种的,应当在收获后归还耕地。
第十九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
承包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对个别农牧户之间承包的耕地或者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应当经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同意,并报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的;
(二)因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失去土地的农牧户自愿放弃补偿费和安臵费,要求继续承包土地,且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给予调整的;
(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土地承包合同约定不得调整承包地的,按照其约定。
第二十条 下列土地应当用于依法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
(一)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
(二)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整理土地等方式增加的;
(三)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
(四)发包方依法收回的。
前款所列土地,在未用于调整之前,可采取招标、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短期发包,发包期限一般为一年,最多不得超过二年。短期承包方应当按照土地承包合同约定使用土地。
第二十一条 征收、征用农村牧区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并依法对被征收、征用土地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户予以足额补偿、妥善安臵,保障被征地农牧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以租代征方式占用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或者未经法定程序批准先行用地。
第四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二十二条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或者其他方式进行流转。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牧民土地承包权益。
第二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和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在交易场所、信息体系、中介服务和纠纷调解等方面,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第二十四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发包方应当在收到承包方书面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发包方不同意转让的,应当向承包方书面说明理由。
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承包方应当自流转合同签订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发包方备案。
第二十五条 承包方委托发包方或者中介机构流转其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委托方与受委托方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合同,载明委托事项、委托权限等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
第五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
第二十六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确权证书应当发放到农牧户,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强制代保管、扣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不得擅自更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内容。
第二十七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确权证书,严重污损、损坏、遗失的,承包方应当向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申请换发、补发。经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换发、补发手续。
第二十八条 承包期内,承包方采取转包、出租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须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申请登记变更的,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受理并予以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因互换、转让以外的其他方式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合并的,应当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变更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一)依法征收、征用致使承包方部分承包地丧失的;
(二)经依法批准对承包地进行调整致使承包地位臵、面积发生变动的;
(三)承包方自愿交回部分承包地的;
(四)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解除或者终止土地承包合同,并由发证机关依法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一)承包方提出书面通知,自愿交回全部承包土地的;
(二)承包地依法被全部征收的;
(三)承包耕地或者草地的农牧户消亡的;
(四)发包方依法收回的;
(五)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承包方无正当理由拒绝交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由原发证机关注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一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和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农村牧区土地承包方案、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其相关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承包方有权查阅、复印与其承包地相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和其他登记资料。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承包方提供方便,不得拒绝或者限制,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二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变更、收回、注销等具体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已经作出具体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发包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擅自变更土地承包期限的;
(二)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不公示承包方案的;
(三)强制代保管、扣留或者擅自更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
(四)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五)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发包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之一的,承包方有权向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并由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旗县级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
第三十六条 承包方违法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承包方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发包方有权制止,并有权要求承包方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依法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涉农村牧区土地承包方式,强制变更、解除土地承包合同的;
(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的;
(三)强迫、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
(四)违反规定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发、变更、收回、注销等手续的;
(五)不依法受理有关土地承包的投诉、举报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侵害农牧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按照国家有关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的规定承包土地的,本办法实施后继续有效,不得重新承包土地。原颁发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继续有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实施前发包方已经预留机动地的,机动耕地面积不得超过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的5%;机动草地面积不得超过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草地总面积的5%;超过部分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一年内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分包到户;不足5%的,不得再增加机动地;未留机动地的不得再留。
第四十条 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作出具体规定。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2000年12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承包合同条例》同时废止。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内蒙古自治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工作的通知》(办非遗函[2016]224号)要求,为切实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责任,进一步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于2016年7月在全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情况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
自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区高度重视《非遗法》的宣传和普及,利用多种形式、渠道积极开展学习、宣传《非遗法》活动:一是以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积极做好《非遗法》的宣传工作。利用“国家文化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普法宣传日与草原文化节、国际那达慕大会等各类文化节、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通过举办非遗展览、展演和展示活动,设立宣传展板、发放《非遗法》单行本及其他宣传资料、现场互动等形式,展示非遗保护成果。积极营造非遗保护社会氛围,举办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期7天接待观众21万人次,加强了非遗的宣传、展示和传承、传播。二是通过召开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走访慰问代表性传承人,将《非遗法》送至传承人家中进行宣传、解读。根据民族地区普法需要,发放蒙、汉两版《非遗法》单行本宣传;三是利用广 1 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各类媒体扩大《非遗法》传播面。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还建设蒙、汉双语网站与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了面向全区的《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讯》。各盟市也通过建设非遗网站、举办工作刊物,通过多平台和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大了《非遗法》的普及范围,增加了社会各界对《非遗法》的了解和认知;四是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定向宣传活动。我区先后举办了全区非遗普查试点业务培训班、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信息员业务培训班、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培训班、全区文化生态保护区业务培训班、全区文化馆长培训班,各盟市也针对非遗工作人员和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将《非遗法》作为重要学习内容。自2011年以来,自治区、盟市、旗县举办各类非遗培训班40多期,累计培训人数3000多人次。在蒙古族相对聚集的地区,采取蒙语讲授,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广泛宣传,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不断夯实。
二、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法规情况
2004年以来,我区全面启动和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批转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确立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原则、步骤和措施,从政策上为保护工作提供了 2 有利保障。2006年4月,自治区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字„2006‟149号)、《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内政办字„2006‟338号)。2016年5月,自治区文化厅通过了《推荐国家级、评定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工作规范及流程》;自治区政府于2016年7月,下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和地方戏保护发展的意见》(内政办发„2016‟90号)。
《非遗法》实施以来,我区高度重视非遗法规的配套建设。自治区法制办、人大等部门先后数次组织区内外调研,多次开展对《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的论证、修改。目前,该条例已经进入2016年立法计划,即将出台。
全区各盟市、旗县也分别在原有政策、法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配套法规。《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已列入通辽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立法计划(通常发﹝2016﹞5号)。
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情况
按照《非遗法》的要求,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目前,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非遗保护专项经费900多万元。同时,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等大 部分盟市已经落实此项工作。
自2011年至2015年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财政等有关部门为自治区文化厅投入的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约计3000万元,其中2015年投入855万元;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累计1055.1万元,其中2015年投入721.14万元。
其他14个盟市(含2个计划单列市)自2011年至2015年底地方财政累计投入2262.7万元,其中2015年投入1083.14万元;各旗县自2011年至2015年底地方财政累计投入2366.144万元,其中2015年投入1577.784万元。
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情况
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我区积极组织落实。通过召开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全区普查和保护工作。截止2009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区第一次普查工作,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我区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文字、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其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为了落实《非遗法》,更好地完成文化部布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工作,于2011年下发《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确定“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原则。采取自治区统一部署,确定了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兴安盟科右中旗为试点并取得显著成 4 效。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编制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与《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集》,为进一步推进全区普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持续投入进行数字化建设。配备了高清数字采集设备、非线性编辑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媒体资源管理器、磁盘阵列、录音棚、摄影棚、资料数字化转换系统等专业设施设备,硬件设施已达到基本数据库建设要求,并建立安装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据库”系统和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建立12个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库,全面、准确掌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目前,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共计保存各项非遗资料922.8万字.资料室目前共计存档各类非遗资料1300余卷。濒危项目抢救、传承人专访、非遗专项调查与普查、非遗展演等各类视频资料共计650余小时,图片资料4.2万余张,音频资料12000余分钟。整理存储数据化资料容量共计20TB。其他各盟市、旗县也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和专项调查。并积累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质与电子档案资料。
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开展保护情况
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截止目前,我区四级名录 5 体系已基本形成:有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蒙古族呼麦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自治区级项目499项,盟市级项目1247项,旗县级项目2366项,苏木乡镇级项目59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3个,自治区级重点项目传承基地6个。
近年来,我区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千校万户“计划,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非遗传承中的基础作用,在蒙古族中、小学开展长调、呼麦、马头琴、象棋、剪纸、男儿三艺和毡绣等代表性项目的活态传承教学活动。截止目前,我厅已与64所中小学、幼儿园签订传承保护合作教学协议153份,投入总计655万元。文化厅与内蒙古艺术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等大专院校合作,开展长调、呼麦、马头琴等重点代表性项目的学历教育,在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实施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双百工程”,已完成对70多个项目实践过程与207位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六、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情
我区保护机制已基本建立并取得显著成效。截止目前,我区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7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08人、盟市级传承人2628人,旗县级传承人4308人,乡镇苏木级 传承人108人。
2013年,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开展党委宣传部文化长廊建设计划项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项目”,已完成100位年事已高且技艺精湛的自治区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同时开展文化部“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项目“工作,已完成6位国家级传承人的采访记录工作;推荐我区传承人参加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评选活动,有6名国家级传承人获此殊荣。
各盟市对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强,通过提供传承场所(传习所)、组织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培训基地(中心)等多种方式,为传承人提供可靠的保障。
七、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场所情况
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的收集工作,各地建立了一批国有或民间的非遗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同时,自治区和各地都在积极推动传承基地、传习所和传承户建设。据统计,全区已建设非遗展演剧场12个,总面积25045㎡,总投入33212万元;已建非遗馆(民俗馆)62 个,总面积124796.84㎡,总投资38794.5万元;已建非遗传习所194个,总面积64983㎡,总投资38463.7万元。这些场所的设立,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
(2012年7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12年7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0号公布 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能源开发、利用、加工、转换、消费、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节能工作应当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科技推动、社会参与和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将节能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规划、节能计划;引导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和节能环保型产业;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条 自治区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以下简称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质量技术监督、农牧业、商务、机关事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节能监察体系,强化日常节能监察工作。
第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新闻媒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等应当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
第二章 节能管理
第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议事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署、协调、监督、检查、推动节能工作。
第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质量技术监督、农牧业、商务、机关事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会同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制定行业节能规划、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治区节能中长期规划,确定自治区中长期和节能目标,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解到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重点用能单位。
重点用能单位年耗能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定期公布。
第十二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自治区有关部门依法制定生产过程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第十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和国家产业政策,制定自治区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和实施计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用能单位不得将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转让或者租借给他人使用。
第十四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依法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第十五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项目设计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
(一)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二)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吨标准煤以上不满3000吨标准煤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三)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满1000吨标准煤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填写节能登记表。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认可资质条件的节能评估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节能评估报告表(以下统称节能评估文件)。建设单位和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机构、评估人员共同对节能评估文件的真实性负责。建设单位可以自行填写节能登记表。
节能评估文件和节能登记表的具体内容和格式,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同级行业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节能审查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指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机构进行节能评估。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不予通过:
(一)使用国家和自治区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的;
(二)用能产品、设备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
(三)单位产品能耗超过国家、行业或者地方限额标准的;
(四)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其他节能规定的。
第十九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按照有利于节能的原则编制工业结构调整目录,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二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以及检验检测实行节能审查和监管。
第二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纳入能源效率标识管理的产品实施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应当建立和完善节能服务体系,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开展节能知识宣传和节能技术培训,提供节能信息、节能示范和其他公益性节能服务。
节能服务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从事节能服务活动。
第二十三条 自治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发展节能服务产业。节能服务机构通过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等服务,并按照合同约定与用能单位分享节能效益。
第二十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建立节能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节能统计、节能政策、节能标准等专业基础数据库,定期发布节能新产品、新技术信息。第二十五条 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或者行业管理部门依法开展节能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三章 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
第二十六条 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检测管理,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
第二十七条 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对能源的消费实行分类计量和统计,做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确保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真实、完整,并向所在地的旗县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能源统计报表。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所在地的旗县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第二十八条 重点用能单位名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同级统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
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九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按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下达的节能目标,编制节能规划,制定节能计划,并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报送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对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 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开展现场调查,组织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提出书面限期整改要求。
第三十一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中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并报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定期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开展专业节能培训。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建立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制度。
第三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措施,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第三十三条 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应当统一制定节能规划和能源利用计划,建立节能管理标准,实行能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用能单位采用集中供热等高效能源供应模式。
第三十四条 鼓励工业企业开发、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低耗能、低污染的节能环保型设备,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工业企业使用国家、自治区已经公布淘汰的机电产品,应当制定更新计划,按照规定期限停止使用。
第三十五条 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并网技术标准,加强电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安排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规定的发电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提高吸纳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第三十六条 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
国家尚未制定建筑节能标准的,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全区建筑节能发展水平,组织制定地方建筑节能标准及其配套的技术规范。
第三十七条 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和镇详细规划时,建筑物的布局、形状、朝向、通风和绿化等,应当符合建筑节能的标准。
新建建筑应当采用节能新型墙体和其他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鼓励安装使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
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民用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三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对既有建筑的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能源消耗指标、寿命周期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的目标、范围和要求,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应当对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对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验收,对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验收部门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第四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营运车辆燃料消耗检测的监督管理,鼓励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清洁燃料、石油替代燃料。
鼓励开发、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淘汰、更新高耗能的老旧营运车辆。第四十一条 交通运输单位应当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措施,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制度,根据生产过程中运量、运力、施工作业等多种因素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提高交通用能设备的使用效率。
第四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鼓励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四十三条 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应当安装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第四十四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制定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第四十五条 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安装能源消耗计量装置,实行能源消耗分类、分项计量和能源审计制度。
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六条 宾馆、商场、娱乐场所等单位,应当选用效率高、能耗低的产品或者设备,并加强对耗能设备的管理。
第四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加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节能工作,增加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在农村牧区开发利用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四章 节能技术进步和激励措施 第四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技术研究开发作为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技术服务机构、企业和个人开展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开发节能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节能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
第四十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生产节能产品和设备,支持企业开展节能产品认证。
鼓励和支持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能源效率等级较高或者有节能认证标志的用能产品。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应当优先列入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设备。
第五十条 鼓励用能单位与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对超额完成自愿协议节能目标的用能单位,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协议给予奖励。
用能单位应.当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本单位的节能奖励。奖励资金从所节约的能源价值中依法提取,计入成本费用。
第五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财政补贴、价格调控、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支持用能单位开展节能活动。
第五十二条 自治区实行有利于节能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和能源阶梯价格制度,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节能。
第五十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节能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支持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已经作出具体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五十六条 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的;
(二)未依法进行节能审查或者对未通过节能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予以批准或者核准建设的;
(三)指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机构进行节能评估的;
(四)未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2002年1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土地承包法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
(2009年7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十号
2009年7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现予公布,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2000年12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承包合同条例》同时废止。
2009年7月30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本办法所称农村牧区土地,是指农牧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牧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牧业的土地。
第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具体管理工作由其所属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管理机构承担。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土地的发包和承包
第五条 农村牧区土地承包采取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第六条 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嘎查村农牧民集体所有的,由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嘎查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嘎查村内两个以上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牧民集体所有的,由嘎查村内各该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嘎查村民小组发包。
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嘎查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嘎查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
国家所有依法由农牧民集体使用的农村牧区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嘎查村民委员会或者嘎查村民小组发包。
第七条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牧户。
第八条 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嘎查村民委员会或者嘎查村民小组按照规定统一组织发包农村牧区土地时,下列人员有权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农村牧区土地:
(一)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新生子女且户口未迁出的;
(二)因与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合法的婚姻、收养关系,户口迁入本嘎查村的;(三)户口迁入本嘎查村并实际居住,在原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无稳定非农职业,经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同意的;
(四)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九条 承包期内,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为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下列人员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二)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现役义务兵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士官;(三)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在校学生;(四)劳教、服刑人员。
第十条 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农村牧区土地的,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依法批准可以延长。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承包期不得超过五十年。
第十一条 承包农村牧区土地的,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土地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方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等(以下统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三条 承包方分户或者离婚要求对原承包地进行分割承包的,分户各方或者离婚双方应当分别与发包方重新签订书面土地承包合同,并换发相应的确权证书。分割后的承包期限为原承包期限的剩余承包期限。
第十四条 承包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向发包方递交由家庭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全体成员签名的书面材料。
承包方在本轮承包期内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在本轮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
第十五条 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通过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发包方应当拟定承包方案,并在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承包方案应当明确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四至、用途、面积、承包方式、承包期限以及其他应当注明的事项。
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在同等条件下,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发包给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采取公开协商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其承包底价及支付方式应当经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
第三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第十六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及时将承包的耕地或者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发包方收回土地后,对承包方在土地上的投入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
承包期内,承包农牧户消亡的,发包方依法收回其承包的耕地或者草地。
第十七条 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因结婚男方到女方家落户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八条 承包方不得闲置、荒芜耕地。承包方暂不能耕种的,应当委托他人代耕。承包方将承包的耕地闲置、荒芜超过一年又不委托他人代耕的,发包方可以组织其他农牧户代耕,并书面告知承包方;耕种者应当合理利用耕地,不得种植生长期长于一年的作物。
原承包户要求恢复耕种时,应当在六个月前向发包方提出申请,代耕者应当归还土地;代耕者已耕种的,应当在收获后归还耕地。
第十九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承包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对个别农牧户之间承包的耕地或者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应当经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同意,并报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的;
(二)因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失去土地的农牧户自愿放弃补偿费和安置费,要求继续承包土地,且本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给予调整的;
(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土地承包合同约定不得调整承包地的,按照其约定。
第二十条 下列土地应当用于依法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一)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
(二)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整理土地等方式增加的;(三)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四)发包方依法收回的。
前款所列土地,在未用于调整之前,可采取招标、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短期发包,发包期限一般为一年,最多不得超过二年。短期承包方应当按照土地承包合同约定使用土地。
第二十一条 征收、征用农村牧区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并依法对被征收、征用土地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户予以足额补偿、妥善安置,保障被征地农牧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以租代征方式占用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或者未经法定程序批准先行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