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

时间:2019-05-15 07: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

核心提示: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我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诗经》中的《风》,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汉书·王吉传》中有“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的记载。民俗、习俗、礼俗等词汇在古代就开始使用,见于《礼记》、《岁时广记》、《诗经》、《西石域风俗记》等文献。春节贴对联、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求寿等一些传统习俗,从先秦两汉时期一直传承至今……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内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游牧区之一,这里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领略其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编者 初冬的草原,一片片枯草在寒风中瑟瑟摇曳,羊儿在圈里安逸地吃草,高坡上石块堆积的敖包赫然挺立,冬季那达慕民族传统比赛轮番上阵,游人在温暖的蒙古包里品尝手把肉,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冬季在草原看醉人的自然风光,感受多彩、独特的民俗风情。

传统民俗何其美

我区传统的民俗风情,因多民族而呈现多样,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因各民族相融互学而渗透。

每日清晨,锡林浩特市的蒙古族姑娘萨如拉都要熬奶茶。当她把热腾腾、香喷喷的奶茶端上餐桌时,全家人就会围坐在一起,喝奶茶,唠家常,可谓“有茶之家何其美”。像萨如拉家一样,我区大多数蒙古族家庭和其他民族的家庭都有早晨喝奶茶的习惯。

蒙古族喝茶可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从古至今,草原上的人们过着“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清代诗人赵冀在《檐曝杂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寻常度日,但持马牛乳,每清晨,男妇皆取乳,先熬茶熟,去其宰,倾乳而沸之,人各啜二碗,暮亦如此。”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以牛羊肉、奶食品、奶茶、面食等为主。“术斯”、“烤全羊”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用全羊祭天。蒙古人在喜宴上有全羊待客的风俗。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全羊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献整羊时,整羊的羊头必须向着主宾,有唱赞歌、敬酒、祝辞等传统礼仪。在我区,从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苍天般的阿拉善,都保留着以烤全羊招待贵客的习俗。古老的“术斯”礼仪,如今也运用在我区各地举办的那达慕、敖包会及婚宴中。

宋末元初赵良嗣“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的诗句,咏的就是蒙古包。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居住蒙古包的习俗。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蒙古包附近,通常停放着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交通工具勒勒车。车轮大、车身小而轻的勒勒车往往是数辆或数十辆首尾相连,由一两个牧民驾驭着在草地、雪地或沙地缓缓而行,显示了草原牧区特有的风情。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堆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面插着的柳枝上挂有蓝色和白色的哈达,这就是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达斡尔族称作“敖包祭”,鄂温克族叫作“澳渥塔黑仁”,祭祀形式不尽相同,但祈福的目的大致相同。

聚居于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民俗风情具有地方特色。

鄂伦春族保留了北方的桦皮文化,用桦皮制作的用具是他们生产、生活的日常用品,如“阿参”(碗)、“阿汉”(盆)、“木灵开依”(木桶)等,上面都有彩色图案,适用美观。“楚伦昂嘎”是鄂伦春族定居前住的屋,也称“斜仁柱”。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有尊老爱幼的传统。鄂伦春族非常好客,宾客光临,除好酒好肉招待外,临别之际,还要向客人馈赠当地的土特产。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放一块肉和洒一杯酒。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他们都要进行以射击为主的体育运动。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就会穿起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的“努给勒”舞和“阿罕伯”舞。鄂温克族十分讲究礼节,年轻人见到长辈,首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落座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辈先喝,吃肉让长辈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走。鄂温克族十分热情好客,他们认为,“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会让客人坐在贵宾座位,然后端上奶茶,递上香烟。对远方的来客,要用丰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达斡尔族同样热情好客,待客的佳肴有手把肉、肘子肉、鲫鱼汤等。他们喜欢吃野菜,俗称“半年粮”。达斡尔族除了过春节(阿聂)、元宵节(卡钦)、清明节(寒食)、除夕(布通)等传统节日外,还有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节”。他们有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农历二月初二吃猪头肉的习俗。每年还举行敖包祭活动。“草原上的民俗在其核心内容与形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时代发展过程中体现传承性。”我区民俗专家敖其说。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娱乐盛会。在唐代,蒙古族就有了奔马射兔的那达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那达慕只进行赛马、摔跤、射箭中的一项比赛。据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后,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赛马、摔跤和射箭比赛已经结合在一起,成为蒙古族“男儿三艺”。千百年来,那达慕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如马术表演、赛骆驼、服饰展示、摩托车赛,以及各种音乐和舞蹈演出等等。但赛马、摔跤和射箭却一直是其核心内容。

蒙古族民俗专家旺楚格说,“传承了近800年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对蒙古族民间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蒙古族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文化中,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渗透于它的各个方面,成为区别于其他游牧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成吉思汗祭祀仪式中的50多部(篇)祭文祭词,是蒙古族人民对成吉思汗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经典著作。”达尔扈特人创造的《成吉思汗两匹骏马传》,并演变为几百年来每年正月初一成吉思汗大祭及其他盛大仪式上的礼仪主题歌。成吉思汗祭祀祝颂仪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直接引用于盛大礼仪活动。成吉思汗祭祀中的圣火祭祀仪式,形成蒙古民族腊月二十三祭灶仪式;奶祭仪式形成草原盛大的“盛奶节”、“马奶节”;牲祭仪式形成敬献全羊、羊背子习俗;献歌敬酒祭祀仪式形成蒙古民族独特的酒文化。

同时,成吉思汗祭祀中的宫廷文化广泛流传于民间后,产生了蒙古族经典民间舞蹈,如珠岚舞、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等。

在草原上,良风美俗因其合理性和实用性而流传至今,如蒙古族民俗中敬老尊长的“献德吉”,行旅过程中敬天地,保护大自然,避免污染河水,蒙古族讲究文明礼貌,鄙弃污言秽语等。

如今,草原上的一些传统民俗,如打马印、敬鼻烟壶等,也渐渐被人们淡忘。我们有责任让这些传统民俗掸去浮尘,再现原貌,使其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

达斡尔族民间缝布画传承了代表达斡尔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伊勒嘎绣花技艺,以其朴实而又复杂的平针、锁针、回针、套针、斜针、盘针等各种针法,绣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祥云、流纹等。为将这珍贵的传统民俗流传下去,我区达斡尔族民俗专家胡秀杰一针针,一线线,创作出120多幅达斡尔族民间缝布画。她还为达斡尔族民间布艺缝画获得应有保护和传承,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工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的敖其主要研究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由于13世纪之前的蒙古族文学全部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所以敖其在研究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民族民俗文化。她说:“民间文学产生在特定民俗文化的语境中,如祭敖包中的祭词就属于民间文学。”

据敖其介绍,关于蒙古族民俗的现有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记录比较简单的民族志,另一种是民间整理的书籍。书籍所记载的都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内容,而民俗文化又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事物,需要不断地去作田野调查,在实践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变迁,探索其在变迁中的传承。

现代文明给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冲击,所有的传统民俗都在承受着这种挑战。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敖其认为,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中,将传统教育渗透到现代教育中,会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传统民俗的传承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内蒙古旅游景区主要有:呼和浩特、呼伦贝尔、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阿拉善、锡林郭勒、巴彦淖尔、兴安。

呼伦贝尔主要的旅游景点有:呼伦贝尔大草原、呼和诺尔草原、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呼伦湖、额尔古纳等。

呼和浩特主要的旅游景点有:大召寺、昭君墓等。

鄂尔多斯旅游景点主要有:鄂尔多斯草原、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黄河三峡、响沙湾沙漠、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巴图湾、准格尔召等。

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湖泊”。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巴彦淖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主要有汉代古墓、古城、秦汉长城、阴山岩画、喇嘛教红教派寺庙——阿贵庙等。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而得名。兴安盟主要旅游景点有阿尔山温泉、玫瑰峰、阿尔山成吉思汗庙、哈拉哈河科尔沁草原、摩天岭、石塘林、达格吐、大小神山、代钦塔拉、七仙湖草原等。

锡林郭勒盟以其辽阔的草原 ,富集的资源和独特的风光驰名中外。在这片20.3万平方公里的绿色国土上,有中国唯一被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拥有一碧万顷的天然牧场和内蒙古自治区四分之一的牛羊。这里还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取代的草原旅游胜地。

锡林郭勒草原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始建于秦、辽、金代的古长城遗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有明成祖朱棣当年北征时期驻扎军队的地方,并铭碑“玄石坡”,“立马峰”,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遗址,当年元世祖忽必烈 继承蒙古汗位,曾将此作为临时首都,与大都城并称元朝两都。古刹贝子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历经七代**精修而成。

阿拉善贺兰山上原始森林的美已众所周知,但贺兰山里也有花香飘逸的丁香却鲜为人知。生长在南寺景区牦牛塘滨沟一带的丁香花,在每年花期里都会竞相开放,是南寺旅游区的一处美景。每年5月,阿左旗政府都在南寺旅游区举办丁香旅游节。旅游节期间除了举办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外,还有一些宗教佛事活动。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中部,这里地域辽阔、四季分明,境内高山、草原、湖泊众多,草原风情吸引着各地游人。

去内蒙古赤峰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有:乌兰布统、红山、达里诺尔湖、勃隆克沙漠、阿斯哈图林等。

第二篇:民族风情教案

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教案

第四课 中华大家庭教案 第二课时 民族风情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各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传统的节日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而美好的愿望。

2、知道一些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3、能通过认识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辨别各少数民族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懂得尊重各民族朋友和他们的风俗习惯。教师准备:教师查阅各民族的相关资料,收集信息,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民族节日方面的资料。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但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由此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风尚和习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民族风情园,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字、传统节日、饮食、服饰、歌舞等。(大屏幕展示课件:一扇写有“民族风情园”的红色大门慢慢地随着音乐打开)

二、“民族知识知多少”展示院

1、我们先来到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展示厅,感受一下他们的语言的魅力。(大屏幕出示各民族语言范例)师:同学们刚才已经大致上认识了几个民族的文字,现在看人民币上有几种少数民族的文字?(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翻译成汉文都是中国人民银行)

在我国,汉字不但是汉族的文字,也是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国际活动中代表中国的法定文字。

2、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有趣极了。

师:虽然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不一样,但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浓厚的喜庆之情吧!

师讲解: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师:如果能亲临现场参加的话,我想场面一定更加激动人心。“泼水节”场景: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师:泼水节可真热闹啊!通过介绍,你能领会泼水节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人们互相表达着祝福、吉祥和健康。

师:是啊,表面上看人们在打闹嬉戏,其实是借泼水互相表达着祝福,泼水越多祝福就越深。师:大家知道吗?1961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经和傣族人民在西双版纳共同庆祝过泼水节。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第一天,祭火。第二天,传火。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还有好多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资料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3、同学们通过看大屏幕展示的几个少数民族节日盛况,已经看到少数民族人们穿的衣服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师:我国各民族的服饰艳丽多姿,风格多样。从一些民族服饰上就可以知道他们所属的民族。

4、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他们的饮食也各不相同,那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中形成的。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包子),(手抓羊肉),(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

5、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有很多民歌和民族舞蹈在祖国各地流传着,同学来看看这都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三、创设情境,加深认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猜猜游戏。要求仔细观看大屏幕中小朋友的衣着打扮,仔细听他们的自我介绍,然后猜猜他(她)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你从哪里看出他(她)属于这个民族?

四、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成功地召开了“民族展示会”,大家都对一些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了: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无论是文字、先祖还是服饰,都有不同之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各族人民才能友好相处。课下请大家搜集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探究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知识。

第三篇:民族风情

1、民族与民族风情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风情: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2、民族风情的特点(1)民族性和地方性(2)丰富性和多样性(3)大众性和传播性(4)时代性和稳定性

2.(1不同民族形成不同特色文化传统。2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有差异})3(1时间上是传承的,2在空间上是扩布)

4、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5.民族风情旅游概念: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二、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表现

1、民族服饰

2、民族建筑

3、民族饮食

4、民族婚恋

5、民族节庆

6、民族歌舞

7、民族宗教

1、民族服饰 服饰的作用与功能 1适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2 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3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4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5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2、民族建筑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1自然环境的多样性2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文化的差异性民族审美心理 4 民族文化交流

3、民族饮食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特征:1悠久的饮食文化2多元的饮食结构3独特的饮食习俗4多样的美学特征

4、民族婚恋我国少数民族婚恋特点:1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2择偶方式多种多样3婚礼各具特色5婚俗古老悠久

5、民族节庆 1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 2民族节日起源于祭祀3 民族节日的传承与演化

民族节日类型:岁首节日:泼水节、十月节、春节祭祀节日:跳弓节、蚂拐节、盘王节农事节日:开秧米、新米节娱乐节日:壮族三月

三、绕三灵商贸节日:三月街、七月骡马会宗教节日:木脑纵戈、格东节、火把节

6民族歌舞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特点:1古朴性:原生性的“史前艺术”2交融性:相互影响3民俗性:民俗活动4 复合性:与酒、服饰等关联

7民族宗教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特征:1多元并存、相互兼容 2民族宗教的世界性3 外来宗教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一、苗族的源流与分布1苗族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九黎”、“三苗”2从史籍记载,秦汉至南朝期间,大部分苗族属于“武陵蛮”和“五溪蛮”;3苗族和瑶族有着共同的关于盘瓠的传说和崇拜,以“盘瓠之后”相称。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万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5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二、民居民俗1以高山为主,以天然的地势来划定同周围其它民族的居住地域。2“山苗人,水仲家”。3形制多为“吊脚楼”

三、服饰民俗 1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 ”2传统形式的大领或大襟衣、百褶裙3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4华丽的银饰

四、节日习俗 1苗年2跳花场(踩花山)3姊妹节(农历3月15至17日)4牯脏节

一、瑶族源流与分布

瑶族全国现有人口200多万人,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

二、瑶族饮食1嗜吃酸、辣。2腊肉,瑶族民间肉类储存方式3打油茶民间有“一杯苦,二杯甲(涩),三杯才是好油茶”之说。

三、服饰民俗1素以丰富多彩著称,“好五色衣服”;2传统服饰,尚黑、蓝、青、白等色,3男子:对襟或右衽、铜扣或布扣上衣,下穿宽脚长裤,扎绑腿,头额扎布;4女子: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上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脚缠绑腿;

三、盘瑶头饰,红瑶服饰。

四、节日习俗1盘王节2祝著节3红瑶晒衣节

五、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他们在祭祀、祈福、驱邪的仪式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绝技神功,以显示所向无敌的气概。赤足爬刀梯、过火海就是其中两项惊险的绝技。藏族

1藏族共有541.6万人,分布在约占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

2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等地藏族自治县、自治州。

3藏族民居 黑色帐篷(牧区)牦牛毛织成平顶碉式建筑(农区)二至三层,楼层以顶楼为尊分两台,错一层

4服饰民俗 1“勒规”(劳动服饰),藏族叫“楚巴” 2 “赘规”(礼服),节庆盛装3 “扎规”(武士服)4水袖5“帮典”,汉语称围腰或围裙6七色丝绒发辫

5饮食民俗 1糌粑为主食2嗜饮青稞酒和酥油茶3祝酒4迎客礼俗

6婚恋嫁娶

1、婚恋习俗婚前有社交自由2迎亲、欢歌3进新郎家门4跳锅桩舞

2、丧葬习俗1天葬2火葬3塔葬4水葬5土葬

7全民信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宗教建筑为风马旗和嘛呢堆 8岁时节令1藏历新年2传诏大法3望果节4赛马节 9礼仪禁忌礼仪:1献哈达2磕头3敬酒敬茶4铺彩绸路

一、朝鲜族的源流与分布、2000人口普查,共有192.38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占全国总人数97.1%以上。

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其主要聚集地。还有部分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3善于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之乡。

4延边“秋时到处悬美果”,著名的苹果梨远销国内外,山葡萄、山枣和高丽果等野生水果,别具风味。

5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6服饰 男性:上袄下裤,加穿带纽扣有色坎肩 女性:上襦下裙,襦短裙长。男女上袄皆为斜襟,无纽扣,以飘带打结。(“则高利”)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称 7饮食 泡菜(辣、甜、酸)冷面 打糕 三伏狗肉酱汤

8居住 传统民居: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

坐落在依山平地上、四斜坡式屋顶

分瓦房与草房两种

9婚姻习俗1男主外,女主内2六次礼节: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迎亲3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席宴礼4吃鸡蛋

10文化 朝鲜族能歌善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传统舞蹈:长鼓舞、象帽舞、扇子舞;民族歌曲:《阿里郎》、《道拉基》等

民间体育:摔跤、荡秋千、跳跳板、足球; 11上元节 纳西族

1主要分布在:1云南丽江、维西、中甸、宁蒗、德钦等县,以及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县和西藏的芒康县。

2丽江一直是纳西族生存繁衍的家园,是纳西文化孕育发展的温床。

2东巴文化:以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3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器乐,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东巴音 乐的主要功能是请神悦神,喊鬼安鬼,压鬼驱邪,娱人娱己。

2纳西族的音乐以民歌和器乐曲为代表。纳西族民歌按地域大致分为东、西两种风格。3西部方言区的民歌曲调以舒缓悠长、含蓄委婉代表歌曲有《谷气歌》、《喂蒙达》、《四喂喂》。4东部方言区宁蒗一带的民歌曲 调以奔放明朗、高亢粗犷者居多,代表歌曲有《阿哩丽 》等。

4纳西古乐纳西族的稀世“三宝”:纳西古乐汇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有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

5《白沙细乐》是一部大型的风俗性古典套曲,形成于清末民初

6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乐舞。“东巴经”中有一部令人惊叹的舞蹈教程,即《蹉姆 》舞谱,人们公认它是世界上用古文字系统地记录下来的最早舞谱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7纳西族的民居建筑类型:1“三坊一照壁”(庭中的花园)2 “四合五天井” 3 “两坊房” 

8典型民居:木氏土司衙署

丽江土司衙署建于明初,位于丽江古城内,占地百亩,靠山临河,具有王者风范,其建筑艺术堪称滇西北各民族建筑文化之典范。

9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位于丽江坝中部。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穿斗结构,土坯墙,瓦屋顶。布局形式最为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类型

10服饰民俗:纳西族的服饰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丽江、维西县服饰;二是香格里拉县白地和丽江奉科服饰;三是宁蒗摩梭人服饰。丽江和维西县妇女服饰以“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最有特点。是纳西族妇女的七星羊皮披肩, 是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披肩用绵羊皮做成,其上绣 “七星”,每颗 星中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故又称“七星羊皮”,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辛勤勤劳之意。

11饮食民俗:1丽江粑粑 2鸡豆凉粉3 糯米血肠4吹猪肝 5 “三叠水席”

饮食禁忌:禁食猴肉 忌食猫狗肉

忌食青蛙

12宗教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道教东巴教(本土宗教)

13岁时节令: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主要有丽江棒棒会、三朵节、七月会,从古到今,这些风情独具的节日时刻向人们诉说着这个与不众同的民族的历史与现在

1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棒棒会的举行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2“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三朵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原为纳西族祭祀自己民族保护神。节日期间,除祭祀外,人们还要进行聚餐、对歌等游乐活动

3丽江“七月会”,于农历七月中旬举行,是纳西人的又一重要节日。会期十天左右,因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又称“七月骡马会”。

14礼仪禁忌:民族礼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西族的礼仪,从生产到生活,从宗教到人生,独具特色。讲信义、礼尚往来、尊老爱幼、成年礼、头客礼是纳西族重要的人生礼仪;欺瞒哄骗、不讲信用、不助人为乐等则为纳西族所禁忌。

成人礼: 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年满13岁时,要举行成年礼。民间传说,古时天神向地球上所有生物赐寿,人只能活13年,而狗却能活60年。后来,人与狗换寿,13岁便成了成年标志。女孩举行穿裙礼,男孩举行穿裤礼

头客礼:纳西族对生育较为重视,与生育相关的礼节很多,其中“头客”礼仪较为独特。当主人家的婴儿出世的时候,第一个偶然进入该家庭的人即称为“头客”。这时,无论这个人是男女老少,远近亲疏,都要当贵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洁净的冷水(幸福水)请幸运的“头客”喝,以此祝福 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后主人再煮米酒鸡蛋款待“头客”。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第四篇:民族风情简介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第五篇: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课本的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这节课是整个西方专业音乐发展脉络的一部分。上堂课学习“民族乐派”知道了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这节课继续秉承这一精神,开拓学生的欣赏视野。因为作品都是器乐曲相对比较抽象,整体盲目去听会使学生摸不清头脑,所以我打算用情境创设法来让学生描述画面与音乐结合分段欣赏作品。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

《荒山之夜》分段欣赏,并根据音乐内容创设情境画面,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难点

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俄罗斯民歌欣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二、新课

简介俄罗斯概况:

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作品结构介绍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 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接着是三个变奏。第一个变奏的木管、第二个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第二个主题取材于欢乐、热闹的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最后,像一般的民间舞蹈一样,速度开始加快,声部和乐器增多,好像是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这舞蹈中来。但是当情绪达到最热烈的一刻,整个乐队突然静息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段两次从远处传来,然后,全乐队用猛然的一击结束这首乐曲。3、19世纪中期俄罗斯还出现了一个作曲家小组,称为“强力集团”,主张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旋律、音阶等各种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

4、介绍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生平。

5、《荒山之夜》欣赏:

学生阅读作曲家在原稿中的文字说明以利于理解这个作品: 以下五段分别配以情境画面,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来自地下深处的非人声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颂赞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穿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清晨。

视唱主部和副部的第一、第三主题。

欣赏《荒山之夜》的VCD,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升华作品含义。表达了对沙皇黑暗统治的不满,和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的希冀。

三、总结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扎根于民族音乐的作品会日久弥香。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的国际影响,同学课后可以搜集欣赏有世界影响力的俄罗斯作品《野蜂飞舞》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等。

这节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让学生体验和活动穿插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丰富多彩。生动有活力。这节课有两个特点:教学中巧妙的将欣赏俄罗斯民间音乐—探索俄罗斯民间音乐—表现俄罗斯民间音乐融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使整个过程连贯自然。第二个特点是教学创造,通过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作品创设情境画面,使作品更加形象丰富,最终的升华也体现了感性上升的理性认识的深度层次。

俄罗斯民族风情

高二音乐

郑瑾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课本的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这节课是整个西方专业音乐发展脉络的一部分。上堂课学习“民族乐派”知道了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这节课继续秉承这一精神,开拓学生的欣赏视野。因为作品都是器乐曲相对比较抽象,整体盲目去听会使学生摸不清头脑,所以我打算用情境创设法来让学生描述画面与音乐结合分段欣赏作品。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

《荒山之夜》分段欣赏,并根据音乐内容创设情境画面,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难点

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俄罗斯民歌欣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二、新课

1、简介俄罗斯概况。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作者介绍: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的生平介绍。

3、《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品欣赏。

⑴ 作品风格特征简介 ⑵

作品结构介绍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⑶ 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创设情境)

引子、第一主题、第二个主题。

作品取材于欢乐、热闹的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4、“强力集团”成员简介。

5、《荒山之夜》欣赏:

学生阅读作曲家在原稿中的文字说明先大体理解这个作品

分成五段分别配以情境画面,让学生编写一个神话故事预设情境。

视唱主部和副部的第一、第三主题加深音乐感受。

欣赏《荒山之夜》的VCD,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升华作品含义。

表达了对沙皇黑暗统治的不满,和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的希冀。

三、总结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西的民族风情

    巴西的民族风情巴西人热情奔放,乐于助人。他们好交朋友,讲义气,重感情。每个巴西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有几个好朋友。朋友有困难,他们会倾心帮助。即使是不相知的人有事求助于......

    民族风情园设计

    必须考虑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为游客提供安全、卫生、方便的旅游环境。测算方法与结果 对度假区制定一个理想而经济合理的环境容量,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度假区提供科学的......

    民族风情(合集五篇)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项目

    在海拉尔择址建设一处民族风情园,集中展示呼伦贝尔具代表性的五少民族的风俗文化,并以此聚敛人气、吸引游客。 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项目 呼伦贝尔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又保......

    学中华民族风情有感

    学中华民族风情有感管理学院管理C093班李志强学号097529在大学,选修课和必须课不同,它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己选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之博大精深......

    少数民族风情展示策划

    关于少数民族服装风情秀活动方案 一:主题活动 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与少数民族同学一起感受。 二:活动意义与背景: 1)三: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19日 四:主办单位: 教育学院学生会学......

    选修--民族风情与旅游

    选修--民族风情与旅游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