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民族风情与旅游
选修--民族风情与旅游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风情: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民族风情的特点:(1)民族性和地方性(2)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3)大众性和传播性:时间上的传承、空间上的扩布(4)时代性和稳定性
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1)民族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旅游有助于民族风情的交融与发展(3)了解民族风情是体验旅游和搞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表现:
1、民族服饰
2、民族建筑
3、民族饮食
4、民族婚恋
5、民族节庆
6、民族歌舞
7、民族宗教
服饰的作用与功能 适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的差异性、民族审美心理、民族文化交流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特征:悠久的饮食文化、多元的饮食结构、独特的饮食习俗、多样的美学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婚恋特点: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择偶方式多种多样(对歌、抛绣球、碰鸡蛋、吹芦笙)、婚礼各具特色、婚俗古老悠久
民族节庆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民族节日起源于祭祀、民族节日的传承与演化 民族节日类型:岁首节日:泼水节、十月节、春节
祭祀节日:跳弓节、蚂拐节、盘王节
农事节日:开秧米、新米节
娱乐节日:壮族三月
三、绕三灵
商贸节日:三月街、七月骡马会
宗教节日:木脑纵戈、格东节、火把节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特点:古朴性:原生性的“史前艺术”;交融性:相互影响;民俗性:民俗活动;复合性:与酒、服饰等关联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特征:多元并存、相互兼容,民族宗教的世界性,外来宗教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我国民族风情旅游的分区
1、西南民族风情区
2、中南民族风情区
3、东南民族风情区
4、东北内蒙民族风情区
5、西北民族风情区
西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藏族、彝族、白族、傣族、佤族、纳西族、水族、哈尼族、羌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布依族和侗族等民族。
项目:云南民族村、云南博物馆、司岗里佤族村庄、新平花腰傣风情、楚雄彝族“火把节”等。
中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壮族、瑶族、毛南族、苗族等民族.项目:广西民族博物馆、惠州龙门瑶族风情园、毛南族风情园(广西、贵州)、湖南凤凰苗族博物馆等
东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等民族。
项目:广西防城港京族风情园、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罗源福湖畲族园(福建)、三亚黎族风情园等;
东北内蒙民族风情区
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鄂温克等。
项目:黑龙江中俄民族风情园、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集中展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蒙古、俄罗斯在内的五个少数民族风情)
西北民族风情区
包括:回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
项目:宁夏博物馆、中华回族风情园(宁夏)、恰尔巴格风情园(新疆)、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新疆)
第二篇:少数民族风情与旅游论文
少 数 民 族 风 情 与 旅 游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的婚姻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讲到维吾尔族的食品,我首先想到的是新疆的水果。哈哈,葡萄跟西瓜,我的最爱,又大又甜又好吃。维吾尔族的人民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房屋建筑: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维吾尔族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是伴随着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及长期的生活习惯沿袭下来的。在饮食上,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为生活习俗。忌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据说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无果腹之食,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亚拉克”(倒泔水的地方),认为这种地方有饭粒、馕渣和盐水,而这些都是“圣物”,否则会带来厄运,遭到各种磨难。
然而,当前维吾尔族在中国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首先是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问题是中国各地都面临的社会问题,但在新疆,就业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就业问题。今天,维吾尔族进入城镇的就业机会,已明显呈现出集中在以餐饮为主的服务业这个狭小领域,民族间的就业机会差距巨大,存在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在就业中遭歧视的现象,这些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汉族不满的首要因素。
然后是“双语教育”问题。在实践中,双语教育中反应最多的问题,是造成大量孩子母语、汉语都没学会,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少数民族学生无法掌握知识,对学校产生畏惧感。新疆的双语教育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一系列课程,这导致维吾尔等少数名族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不断上升。此外,双语教育最直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大量有经验的维吾尔基层教师被迫以提前退休、或在学校从事与教学无关的工作的方式离开教师岗位,让一大批维吾尔族教师成为这个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接下来还有就是宗教问题。新疆宗教问题上,最严重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严格管控造成极大反弹,南疆约2.4万个清真寺,每个清真寺有政府专门供养的神职人员,一个干部承包一个清真寺,负责不许外面的人、年轻人、名额以外的人礼拜。这种完全不考虑信众感受的严厉管控,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更在民间激发起极大不满。另一方面,与近些年来宗教政策的失败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地下宗教活动泛滥。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的极端保守和封闭的外来宗教思想,以地下流传和渗透的方式,在新疆急速扩散——从极为醒目的衣着装扮者越来越多,就不难看出这股潮流的盛行程度。一些维吾尔知识分子私下惊呼,因为外来宗教的影响,维吾尔人的装扮已经不像维吾尔人,而像阿拉伯人了。
对于维吾尔族的旅游文化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存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民俗风情交相辉映,构成了极富魅力的旅游资源优势。我们应该针对维吾尔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加快发展民族文化和民俗旅游,充分体现其独特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断提升景点品位和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应突出文化的历史与地域特色。
二、突出文化的宗教特色。
三、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
四、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第三篇:张家界民族风情旅游论文
旅游是一个全球化的综合载体,它把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置于全球通行的大市场中,是文化消费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魅力在于它努力体现的多样性和制造的异质性,吸引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于旅游界来说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的民俗,正在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民俗旅游己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民俗旅游、自然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己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民俗风情是民俗文化模式直接和外在的表现形态,是依靠个人的现实存在集体累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民俗文化主要表征为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活动遗址、伟大工程、居室建筑,以及服饰饮食、待客礼仪、礼俗禁忌、节庆活动、婚丧嫁娶,还有民族工艺、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文艺、绘画雕塑、文娱体育、宗教仪式等。民俗文化旅游是对民俗风情的开发与利用,其开发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命活力能否得以长久维持。中国旅游界越来越注重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国家旅游局自从推出“95中国民俗风情游”,掀起民俗风情旅游高潮后,又多次组织策划如“98华夏城乡游”、“2002中国民间艺术游”、“2003中国烹饪王国游”、“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2010中国文化旅游”等主题旅游年活动,都是以民俗风情为依托,其中大部分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民俗风情游的独特魅力,标志着民俗风情旅游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对民俗风情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相关调查显示:与旅游地居民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动机,是目前激发旅游流的三大动机之一。在这样庞大的旅游需求刺激与促进之下,民俗风情旅游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成为了我国旅游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独特、丰富、甚至是神秘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我国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如:苗家的芦笙节,土家族的哭嫁,白族的三道茶等。这些民风民俗具有典型性、区域性、特异性、垄断性、丰富性、原始神秘性,对于求知、求异、求新、求乐的旅游者来说具有不
可抵挡的吸引力,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旅游资源。国内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利用“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这一手段,掀起了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的热潮。民俗风情借助旅游之翼向世人展示了其精美奇特的建筑、风味独特的饮食、多姿多彩的歌舞艺术、独特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传奇神秘的婚恋习俗和丰富多彩的节庆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活动,令游人在欣赏、领略、参与异域情调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完全的身心松和愉悦。然而相对于我国其他旅游地如火如茶的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作为具有绝版自然风光的张家界己经在起跑线上落后。张家界山水之美缺少文化之魂,被游客戏称为到张家界“白天看山头,晚上抱枕头”张家界作为全国主要土家族聚居区之一,土家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土家族人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土家茅古斯》舞蹈被审定为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节目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张家界市对土家族民俗风情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如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的相继开发与营业,但其开发还处在初级形态,己经表现出以下三个滞后的特征:一是落后于其他土家族地区;二是落后于土家族文化开发利用的实践;三是落后于大湘西民俗风情旅游圈内其它地区的开发,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村、怀化皇都侗文化村的开发都己初具规模。游客也是这样认为:看风景去张家界,看民俗风情去吉首、怀化。在民俗风情旅游倍受青睐的今天,张家界民俗风情旅游尤其是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成为制约全市旅游经济效益上升的瓶颈问题。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对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保证张家界旅游业稳定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针对张家界旅游文化含量不高旅游文化消费太少的现实问题,通过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市场需求调查为依据,探讨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模式及提升途径。因而,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张家界增强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力度,丰富旅游项目类型,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进而有助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张家界保护和弘扬土家族文化。
第四篇:民族风情
1、民族与民族风情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风情: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2、民族风情的特点(1)民族性和地方性(2)丰富性和多样性(3)大众性和传播性(4)时代性和稳定性
2.(1不同民族形成不同特色文化传统。2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有差异})3(1时间上是传承的,2在空间上是扩布)
4、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5.民族风情旅游概念: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二、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表现
1、民族服饰
2、民族建筑
3、民族饮食
4、民族婚恋
5、民族节庆
6、民族歌舞
7、民族宗教
1、民族服饰 服饰的作用与功能 1适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2 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3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4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5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2、民族建筑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1自然环境的多样性2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文化的差异性民族审美心理 4 民族文化交流
3、民族饮食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特征:1悠久的饮食文化2多元的饮食结构3独特的饮食习俗4多样的美学特征
4、民族婚恋我国少数民族婚恋特点:1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2择偶方式多种多样3婚礼各具特色5婚俗古老悠久
5、民族节庆 1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 2民族节日起源于祭祀3 民族节日的传承与演化
民族节日类型:岁首节日:泼水节、十月节、春节祭祀节日:跳弓节、蚂拐节、盘王节农事节日:开秧米、新米节娱乐节日:壮族三月
三、绕三灵商贸节日:三月街、七月骡马会宗教节日:木脑纵戈、格东节、火把节
6民族歌舞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特点:1古朴性:原生性的“史前艺术”2交融性:相互影响3民俗性:民俗活动4 复合性:与酒、服饰等关联
7民族宗教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特征:1多元并存、相互兼容 2民族宗教的世界性3 外来宗教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一、苗族的源流与分布1苗族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九黎”、“三苗”2从史籍记载,秦汉至南朝期间,大部分苗族属于“武陵蛮”和“五溪蛮”;3苗族和瑶族有着共同的关于盘瓠的传说和崇拜,以“盘瓠之后”相称。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万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5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二、民居民俗1以高山为主,以天然的地势来划定同周围其它民族的居住地域。2“山苗人,水仲家”。3形制多为“吊脚楼”
三、服饰民俗 1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 ”2传统形式的大领或大襟衣、百褶裙3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4华丽的银饰
四、节日习俗 1苗年2跳花场(踩花山)3姊妹节(农历3月15至17日)4牯脏节
一、瑶族源流与分布
瑶族全国现有人口200多万人,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
二、瑶族饮食1嗜吃酸、辣。2腊肉,瑶族民间肉类储存方式3打油茶民间有“一杯苦,二杯甲(涩),三杯才是好油茶”之说。
三、服饰民俗1素以丰富多彩著称,“好五色衣服”;2传统服饰,尚黑、蓝、青、白等色,3男子:对襟或右衽、铜扣或布扣上衣,下穿宽脚长裤,扎绑腿,头额扎布;4女子: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上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脚缠绑腿;
三、盘瑶头饰,红瑶服饰。
四、节日习俗1盘王节2祝著节3红瑶晒衣节
五、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他们在祭祀、祈福、驱邪的仪式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绝技神功,以显示所向无敌的气概。赤足爬刀梯、过火海就是其中两项惊险的绝技。藏族
1藏族共有541.6万人,分布在约占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
2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等地藏族自治县、自治州。
3藏族民居 黑色帐篷(牧区)牦牛毛织成平顶碉式建筑(农区)二至三层,楼层以顶楼为尊分两台,错一层
4服饰民俗 1“勒规”(劳动服饰),藏族叫“楚巴” 2 “赘规”(礼服),节庆盛装3 “扎规”(武士服)4水袖5“帮典”,汉语称围腰或围裙6七色丝绒发辫
5饮食民俗 1糌粑为主食2嗜饮青稞酒和酥油茶3祝酒4迎客礼俗
6婚恋嫁娶
1、婚恋习俗婚前有社交自由2迎亲、欢歌3进新郎家门4跳锅桩舞
2、丧葬习俗1天葬2火葬3塔葬4水葬5土葬
7全民信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宗教建筑为风马旗和嘛呢堆 8岁时节令1藏历新年2传诏大法3望果节4赛马节 9礼仪禁忌礼仪:1献哈达2磕头3敬酒敬茶4铺彩绸路
一、朝鲜族的源流与分布、2000人口普查,共有192.38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占全国总人数97.1%以上。
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其主要聚集地。还有部分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3善于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之乡。
4延边“秋时到处悬美果”,著名的苹果梨远销国内外,山葡萄、山枣和高丽果等野生水果,别具风味。
5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6服饰 男性:上袄下裤,加穿带纽扣有色坎肩 女性:上襦下裙,襦短裙长。男女上袄皆为斜襟,无纽扣,以飘带打结。(“则高利”)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称 7饮食 泡菜(辣、甜、酸)冷面 打糕 三伏狗肉酱汤
8居住 传统民居: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
坐落在依山平地上、四斜坡式屋顶
分瓦房与草房两种
9婚姻习俗1男主外,女主内2六次礼节: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迎亲3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席宴礼4吃鸡蛋
10文化 朝鲜族能歌善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传统舞蹈:长鼓舞、象帽舞、扇子舞;民族歌曲:《阿里郎》、《道拉基》等
民间体育:摔跤、荡秋千、跳跳板、足球; 11上元节 纳西族
1主要分布在:1云南丽江、维西、中甸、宁蒗、德钦等县,以及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县和西藏的芒康县。
2丽江一直是纳西族生存繁衍的家园,是纳西文化孕育发展的温床。
2东巴文化:以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3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器乐,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东巴音 乐的主要功能是请神悦神,喊鬼安鬼,压鬼驱邪,娱人娱己。
2纳西族的音乐以民歌和器乐曲为代表。纳西族民歌按地域大致分为东、西两种风格。3西部方言区的民歌曲调以舒缓悠长、含蓄委婉代表歌曲有《谷气歌》、《喂蒙达》、《四喂喂》。4东部方言区宁蒗一带的民歌曲 调以奔放明朗、高亢粗犷者居多,代表歌曲有《阿哩丽 》等。
4纳西古乐纳西族的稀世“三宝”:纳西古乐汇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有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
5《白沙细乐》是一部大型的风俗性古典套曲,形成于清末民初
6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乐舞。“东巴经”中有一部令人惊叹的舞蹈教程,即《蹉姆 》舞谱,人们公认它是世界上用古文字系统地记录下来的最早舞谱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7纳西族的民居建筑类型:1“三坊一照壁”(庭中的花园)2 “四合五天井” 3 “两坊房”
8典型民居:木氏土司衙署
丽江土司衙署建于明初,位于丽江古城内,占地百亩,靠山临河,具有王者风范,其建筑艺术堪称滇西北各民族建筑文化之典范。
9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位于丽江坝中部。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穿斗结构,土坯墙,瓦屋顶。布局形式最为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类型
10服饰民俗:纳西族的服饰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丽江、维西县服饰;二是香格里拉县白地和丽江奉科服饰;三是宁蒗摩梭人服饰。丽江和维西县妇女服饰以“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最有特点。是纳西族妇女的七星羊皮披肩, 是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披肩用绵羊皮做成,其上绣 “七星”,每颗 星中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故又称“七星羊皮”,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辛勤勤劳之意。
11饮食民俗:1丽江粑粑 2鸡豆凉粉3 糯米血肠4吹猪肝 5 “三叠水席”
饮食禁忌:禁食猴肉 忌食猫狗肉
忌食青蛙
12宗教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道教东巴教(本土宗教)
13岁时节令: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主要有丽江棒棒会、三朵节、七月会,从古到今,这些风情独具的节日时刻向人们诉说着这个与不众同的民族的历史与现在
1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棒棒会的举行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2“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三朵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原为纳西族祭祀自己民族保护神。节日期间,除祭祀外,人们还要进行聚餐、对歌等游乐活动
3丽江“七月会”,于农历七月中旬举行,是纳西人的又一重要节日。会期十天左右,因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又称“七月骡马会”。
14礼仪禁忌:民族礼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西族的礼仪,从生产到生活,从宗教到人生,独具特色。讲信义、礼尚往来、尊老爱幼、成年礼、头客礼是纳西族重要的人生礼仪;欺瞒哄骗、不讲信用、不助人为乐等则为纳西族所禁忌。
成人礼: 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年满13岁时,要举行成年礼。民间传说,古时天神向地球上所有生物赐寿,人只能活13年,而狗却能活60年。后来,人与狗换寿,13岁便成了成年标志。女孩举行穿裙礼,男孩举行穿裤礼
头客礼:纳西族对生育较为重视,与生育相关的礼节很多,其中“头客”礼仪较为独特。当主人家的婴儿出世的时候,第一个偶然进入该家庭的人即称为“头客”。这时,无论这个人是男女老少,远近亲疏,都要当贵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洁净的冷水(幸福水)请幸运的“头客”喝,以此祝福 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后主人再煮米酒鸡蛋款待“头客”。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第五篇:导游词 都江堰选修旅游
都江堰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
在游览前向大家交代下注意事项:第一,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嬉水。第二,在景区大家注意爱护环境,紧跟团队,以免走失。第三,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最后我们在离堆公园门口集合等车,统一返回。
秦汉以来,四川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的美誉早已传遍神州。在此之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但秦朝郡守李冰的出现,结束了靠天生存的生活方式,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董必武曾作诗赞曰: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成都坝仰离队水,禾稻年年庆饱收。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都江堰的千年之水声。
二王庙
各位游客,首先我们来到的是二王庙。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敬仰的是李冰父子,但实际上李冰没有儿子。由于李冰没有儿子,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于李冰做出的伟大的功绩,成都人民为了纪念他就给他找了二郎神做他的儿子,其喻意是成都平原的人都是他的子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与我一起体会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和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联系的纽带。安澜索桥始
建于宋代以前,坐落于都江堰鱼嘴上,被誉为中国五大桥梁。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鱼咀
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分四
六、平潦旱”,形象说出了鱼咀的功能和其作用。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镇水碑。伏龙观,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镇水碑
在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参观完后一起乘车返回。
班级:房产111班姓名: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