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3〕26号 【发布日期】2003-06-02 【生效日期】2003-06-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3〕26号)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省道路交通事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道路交通重、特大死亡事故时有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占全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85%以上,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将进一步推动机动车辆的增长和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挑战,为加强我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切实提高全省道路交通事故防控能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是一项涉及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科学全面地认识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高标准、严要求,把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的范围,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领导,统筹安排,科学治理,努力改善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二、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全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成立“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领导组”:
组 长:靳善忠 副省长
副组长:段建国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孔宪信 省公安厅副厅长
唐 晋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成 员:宋建华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局长
贾坚毅 省教育厅副厅长
杨金泉 省交通厅副厅长
刘文林 省建设厅总工
王 峻 省卫生厅副厅长
张秋明 省财政厅副厅长
石清礼 省工商局副局长
姚建忠 省农机发展中心副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由宋建华兼任。
领导组职责:
(一)指导、协调、督促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各方面联合行动”的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新机制。
(二)及时掌握全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态势,分析研究事故的原因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意见。
(三)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分析、通报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着重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四)制定明确的道路交通管理目标和责任,督促层层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对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五)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道路交通安全进行检查、评比和考核,定期通报情况,督促有关部门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三、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
(一)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督促公安、交通、城建、农机等部门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做好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和治理;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和交通运输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和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交通运输企业和客运汽车站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重点加强对客运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制裁各种违法现象;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令第302号)的规定和“四不放过”的原则,组织、协调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对造成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坚决依法追究责任。
(二)公安部门要如实统计辖区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规律和特点,查找隐患,研究预防对策,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通报情况,会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有车单位和群众性组织做好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依法维护交通秩序,纠正交通违章,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加强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规范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发证工作,严把“发证关”,促进驾驶培训工作的健康开展,提高驾驶员整体素质;联合并督促有关部门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加强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管理规划,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争取交通设施投入资金,建立和完善各种城市交通安全设施;对管辖区域内的交通事故预防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会同国防科工部门加强对民爆物品运输的管理。在依法行使道路交通管理职权的同时,要大力开展交通秩序整顿,加大国、省道主干线的监控力度和违章查纠力度,狠抓源头管理工作,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落实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
(三)交通部门要加强公路养护,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努力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做好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治理工作,注重听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对排查出的道路交通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搞好道路抢险救灾和公路恢复工作;加大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老旧油路特别是危桥险段改造,加大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及其它安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公路完好、安全、畅通;与公安部门共同搞好公路超限运输治理工作;严格客运线路审批和危货运输管理,坚决取缔非法营运;加强运输企业和客、货运站(场)安全监督管理,严禁易燃易爆危险品进站上车,严禁驾驶员疲劳驾驶和车辆带病运行。
(四)城建部门要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依法加强对擅自占用、挖掘、损坏城市道路和损坏桥涵、路灯及其它公共交通设施等违法行为的监督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查出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严格对城市道路施工作业现场的管理;做好出租车等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五)农机部门要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农业机械的登记上户、核发牌照和技术状态的检验;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考核审验和核发证件工作;对无牌、无证、脱检的农用车,要督促机主落户、检审;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机作业高峰,在乡村道路、田间场院等作业场所组织开展农机执法大检查,制止农用车载客现象,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达到报废期限的农机要坚决报废;定期向公安机关报告情况,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
(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在公路和城市道路上开办市场问题的管理和查处,对以路为市、以街为市阻碍交通的市场要结合城镇建设规划有计划地搬迁;对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客运单位和个体客运车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发放工商营业执照;要加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和报废车辆管理,禁止报废车辆和其它不符合安全行车条件的车辆流向社会。
(七)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部门和急救机构的管理,联合有关部门建立“122”、“120”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和交通事故伤员急救“绿色通道”机制,确保事故发生后,急救车辆能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对伤者进行及时救治,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八)教育、劳动部门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加强学生和幼儿的交通安全教育。
四、其他有关部门的责任
(一)有关保险公司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强制施行第三者责任险,协助公安机关搞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交通法规知识,通过第三者责任险切实有效地促进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开展。
(二)宣传新闻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及交通安全常识,增强全民的守法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
(三)各有车单位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的道路交通安全负责,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督促本单位员工及驾驶员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
五、依法行政,严格责任追究
对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令第302号)追究有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进行处理。对完成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不力的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检验,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对不如实统计、上报交通事故,弄虚作假的,特别是瞒报漏报重、特大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三年六月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开展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关于进一步开展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
平和县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领导小组
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根据11月29日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紧急会议精神和省对我县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反馈意见,经县政府同意,决定从2009年12月1-31日,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开展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工作。现将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曾民任组长,其他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交管大队,由郑秀海大队长任主任(具体见附件)。
二、工作目标
通过进一步开展专项整治,增强广大驾驶员的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三、工作措施
1、成立工作组开展整治。
抽调县交通局、公路局、交管大队、市容管理局、建设局、教育局、安监局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客运车辆督察、城区督察、路面检察三个工作组,分别由交通局、市容管理局和交管大队各
指定一名领导带队,在我县主要路段进行不定时巡回检查纠违。路面检查组要针对超速、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不按规定超车、道路上摆摊占道等影响路面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严格进行检查,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交管大队要把主要警力安排在道路一线,加大对路面巡逻监控,并牵头会同相关单位,针对以下违法行为进行整治:
(1)对辖区内营运的7座以上客运车辆进行检查登记,发现超载、超员违法行为的客运车辆,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及车辆所在单位(企业)通报。对一次超载50%以上的驾驶员,责令所在单位(企业)停止对其使用。
(2)加大对学生接送车辆的排查整治工作,做好检查登记。对有超员接送现象的车辆,要及时将情况通报给教育部门及所在学校,并勒令其限期整改。
(3)加大对酒后驾车整治,按照“四个一律”的要求,严厉查处。
(4)继续开展摩托车违法行为的整治,严肃查处无牌、无证、不带安全头盔的违法行为。
2、强化驾驶员队伍教育管理。
(1)交管大队驾管中队要按要求,对我县辖区内私家车辆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安全教育。
(2)交通运管所要组织人员对我县的三所驾校开展集中整顿,重点检查驾校是否有规范驾驶员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
(3)客运车辆督察小组要对我县两家客运企业和出租车企业进行安检,并落实好危险品检查制度、客车趟检和运营途中超员的专项督查。
(4)教育局要牵头会同交管大队对学生接送车辆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3、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1)由县新闻中心牵头,会同县交通局、安监局、建设局、公安交管大队等成员单位,在县电视台设置“交通安全警示”栏目,实时播放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开展情况,实时分析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市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2)各乡镇要成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宣传小组,组织交通安全协管员在本乡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3)交通局、公安交管大队要认真做好有关交通安全宣传材料的印刷散发工作,司法局要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列入普法宣传内容,积极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事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要充分认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交通安全整治工作抓好、抓出成效,持续保持重特大道路预防工作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
度负责的态度,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把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防止一阵风、走过场。
(三)突出重点,强化督导。整治期间,县里将组成督查组,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及时掌握整治工作动态,协助解决问题,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
附件:平和县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平和县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曾民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吴清金县安监局局长
王建国县公安局副政委
成员:郑秀海县交管大队大队长
李庆云县发改局副局长
朱槐生县监察局副局长
张启山县财政局副局长
曾丰玉县建设局副局长
何明辉县交通局副局长
李穆华县卫生局副局长
周益胜县教育局纪检组长
祁海县武装部后勤科科长
林森文县农机站副站长
林亚光中国人保财险平和支公司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交管大队,主任由郑秀海兼任,联系人林明光,联系电话:5280678,***。
第三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电〔2005〕143号 【发布日期】2005-12-23 【生效日期】2005-1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晋政办发电〔2005〕14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当前已进入烟花爆竹生产和销售旺季。为了切实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防止烟花爆竹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国发〔1984〕5号)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37号)的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不懈抓好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烟花爆竹在生产、经营、运输、燃放过程中危险性很大,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烟花爆竹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理顺监管体制,明确和落实监管职责,依法强化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各有关部门要从烟花爆竹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燃放和应急救援等各个环节着手,切实落实责任,明确并细化应对措施。要通过行政许可,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引导烟花爆竹行业走上安全质量标准化、企业生产规模化、行业发展集约化的道路;要通过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规范烟花爆竹生产、销售秩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遏制烟花爆竹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认真履行部门监管职责
各级政府烟花爆竹监管部门要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关于调整烟花爆竹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及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04〕91号)、省编办《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晋编办字〔2005〕20号)和其他部门职责分工确定的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责任,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坚决防止出现职责不清、监管职责重叠或监管缺位的现象。
安监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具体包括:监督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审查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和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销售许可证;组织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查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事故。公安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公共安全管理。具体包括:许可烟花爆竹运输和确定运输路线;许可焰火晚会燃放;组织销毁处置废旧和罚没的非法烟花爆竹;侦察非法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烟花爆竹的刑事案件。
质监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质量监督管理,具体包括:监督检查烟花爆竹的质量,检验进出口烟花爆竹的质量。
交通部门负责对烟花爆竹道路运输企业和运输车辆、驾驶员、押运员、装卸管理人员实施资质认定、许可。
工商部门负责对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
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有责任组织查处非法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燃放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
要发挥供销社系统烟花爆竹销售主渠道作用,完善销售配送制度。供销社要在做好本系统内烟花爆竹销售安全工作的同时,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烟花爆竹销售市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并配合实施联合执法,强化市场监控,查禁和取缔烟花爆竹非法销售网点。
三、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实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以及焰火晚会烟花爆竹燃放许可制度
(一)省、市、县安监部门要依照《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监局令第11号)和《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晋安监危化函〔2005〕240号)等法规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对烟花爆竹生产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对烟花爆竹销售实行销售许可制度。生产、销售单位在领取《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后方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或年检手续。
(二)外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在我省从事销售活动,须经省安监局审核其资质,经备案后,方可进行经营活动。
(三)承运烟花爆竹的企业(单位),须依法取得交通部门依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颁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运输车辆需取得《道路运输证》;驾驶员、押运员、装卸管理人员须取得《从业资格证》。烟花爆竹销售企业购买烟花爆竹需要运输的,应当申请领取公安部门依照《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颁发的《爆炸物品运输证》,凭证运输。
(四)从事焰火晚会燃放作业的单位,须取得公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审核办理的《焰火晚会烟花爆竹燃放许可证》。
(五)生产和销售烟花爆竹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具有省级以上质监部门或其授权的质检机构依据有关规定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
四、继续深化烟花爆竹安全专项整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烟花爆竹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安委办《关于2004至2006年深化烟花爆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安排的意见》(安委办字〔2004〕18号),继续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要把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专项整治,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全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一)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活动。安监部门要在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对非法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燃放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不定期地组织上述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取缔非法厂点,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通报、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安监部门要严格审批条件和审批程序,颁发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现有生产企业在2005年底以前未提出安全生产许可申请的,以及2006年3月底以前经整顿仍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坚决予以关闭。生产企业要杜绝超能力、超药量、超定员组织生产。对现有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坚决停产整顿,企业落实整改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活动,限期整改不合格的,予以关闭。各级安监部门要尽快建立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
(三)要按照“严格条件、规范经营、总量控制、适度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好现有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整顿。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审批,引导企业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
(四)加大对烟花爆竹销售市场安全监管工作力度。烟花爆竹销售要实行销售许可和配送制度。烟花爆竹销售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省安监局《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生产企业、批发、零售单位之间进行烟花爆竹购销,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批发企业要在销售的同时,承担配送任务,并使用具有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专用车辆。批发企业要收回临时销售网点未销售完的产品,不得设置不合理的附加条件。要特别加强节日期间烟花爆竹销售市场的安全监管,严禁设立或变相设立烟花爆竹集贸市场或销售一条街;严禁在大型商场(店)、展览会、居民楼内销售烟花爆竹;严禁走街串巷销售烟花爆竹;严禁超能力储存。
(五)加强烟花爆竹质量监管。地方各级质监部门要加强对烟花爆竹产品的重点监控,尤其在节日期间要加大对烟花爆竹生产和销售企业的质量监督检查,严禁生产和销售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凡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要依法严厉查处。
(六)严格烟花爆竹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从事烟花爆竹运输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品运输规定。各地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危险物品运输规定对运输烟花爆竹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要严格规定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公安、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切实加强对车站、码头、机场的安全检查,发现非法携带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乘坐车船、飞机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七)加强焰火燃放管理。举行焰火燃放活动,要严格审查燃放作业单位、作业人员资质和燃放方案,制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加强对居民燃放的管理,特别是对禁放区、限放区、人员密集区、重要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的监督检查,严防发生火灾、爆炸以及拥挤踩踏等各种事故。
元旦、春节期间,也是烟花爆竹生产、销售旺季。各市、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公安、安监、工商、质监、供销社等部门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组织开展专项安全大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从事烟花爆竹生产和销售的活动。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要加强检查,严禁旅客携带烟花爆竹进站上车(船、机),确保烟花爆竹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的安全。要加强对春节期间举办的各类焰火晚会的审查,并对燃放安全加强监管,保证全省人民度过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节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
(2005年3月25日)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以下简称《决定》),促进我省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山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牢牢把握机遇,推动全省林业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1、充分认识林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我省林业有了长足发展,全省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2.4%提高到目前的13.17%,林业为经济建设和生态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省仍是一个生态极为脆弱的省份,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少、质量差、防护效益低,导致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2、紧紧抓住当前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近几年,随着全社会对林业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林业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在我省的全面实施,林业建设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林业发展,对改善全省生态状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全省林业加快发展。
3、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山西”的奋斗目标。
全省林业发展分四个阶段推进: ——10年大突破。全力抓好国家在我省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从2000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完成400万亩以上的工程造林任务,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8%,部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状况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20年初见成效。从2011年到2020年,在继续造林的同时,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管理,全省森林覆盖率争取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6%以上,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30年实现战略转变。经过30年努力,到203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8%,生态效益全面提高,林业发展的重点转向以保护为主。
——50年“绿色山西”基本成型。到205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初步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4、积极推进林业的历史性转变。
林业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单纯增长,还必须伴随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林业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深刻认识,积极适应,努力推动,积极调整林业发展的思路、方针、目标要求、管理方式等,在大发展中实现大转变,以大转变来推动大发展。
二、抓好重点工程,全面带动林业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5、提高林业重点工程的组织管理水平。
林业重点工程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目前,国家在我省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与大行山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占到全省林业投资的80%以上。各级要确立抓重点工程就是抓机遇的观念,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以重点工程带动林业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切实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组织领导,按要求落实前期规划、工程监理和日常管理经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退耕还林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从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到政策兑现、确权发证、建立档案,都必须规范管理,工作到位,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真正做到“返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6、实行工程区封山禁牧。
为了保证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工程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在工程区实行封山禁牧。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发布禁牧令,并督促有关方面严格执行。各市、县要利用返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提供的机遇,发展舍饲圈养等先进的畜牧业养殖方式,把发展林业、改善生态与发展畜牧、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
7、大力发展灌木林。
从我省立地条件差、植被恢复能力弱的实际出发,总结多年来林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适应林业发展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交,在重点工程造林中,提倡因地制宜,加大柠条、沙棘等灌木林比重,尽快形成生态防护能力。到2010年,全省要新增灌木林地1000万亩,2030午灌木林总面积达到2500万亩左右,灌木林覆盖率达到10%以上。
8、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在搞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对生态公益林投资规模较大的条件,加快实施各类增绿林业工程,在注重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搞好平原绿化、农田林网、环城林带建设,搞好公路、铁路沿线和河流、库区周边绿化,营造各种小型公益林和景观林,建设园林城市与园林村镇,加快经济林发展的步伐,把地方实施的各种增绿林业工程与国家投资为主的林业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改善与农民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提高“绿色山西”的建设水平。从现在起到2010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一环(大原环城林带)、一线(大运高速公路沿线荒山和平原绿化)、两区(运城市、晋城市)、12县(林业建设重点县)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引导,推动全省林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坚持依法治林,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9、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随着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每年有大量的新造林地进入管护范围,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将越来越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生存条件、保护生态基础、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投入,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森林消防基础设施、装备和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森林消防监督职能,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加强监测、检疫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10、坚持依法治林。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和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案件举报制度和林业行政审批公开制度,依法保护好森林、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进一步严格林地管理,严禁毁林采石、采沙。各类工程建设必须占用或征用林地的,要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严厉查处各种非法侵占林地案件,有效防止林地非法破坏和流失。各市、县要尽快组建森林公安机构,落实编制,保证经费,切实发挥好森林公安队伍的作用。省直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人员编制单列,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充分发挥森林公安在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业执法上的重要作用。
11、支持生态公益型林场建设。
省直九大林局管护着1500多万亩生态公益型森林资源,在维护我省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切实加强对这部分森林资源的长期保护,维护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基础,根据中央《决定》要求,对省直九大林局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省直九大林局要深化改革,将其林场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对其内部结构和运营机制作出相应调整。生态公益型林场要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各市、县所属国有公益型林场,也要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12、正确引导森林旅游发展。
森林旅游开发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保护森林安全和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强指导,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严格审批,循序渐进,做到积极稳妥,防止一哄而起,导致新的生态破坏。依法保护森林所有者和管护者的合法权益,严禁借旅游开发非法侵占林地。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逐步扩大保护面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严禁旅游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旅游开发要按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严格履行依法审批手续。
13、逐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主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营造和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别由省、市、县各级政府承担。
四、深化林业改革,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14、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对已经承包到户、到人或到社会团体的山林,要本着尊重经营者意愿和加快绿化的原则,保持承包、租赁关系的稳定。对目前仍未造林的,要采取措施限期造林绿化。长期无力或不积极采取措施造林绿化的,可接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给国有林场、部队或其他单位进行植树造林。进一步完善“四荒”使用权拍卖制度和管理办法,创新拍卖机制,远山、瘦山可无偿划拨,限期绿化;近山和立地条件好的可通过先卖后治或先治后卖的办法确定经营主体。对承包治理“四荒”的经营业主、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营造的生态林和经济林,要及时核发林权证,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在坚持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不变并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实行国有民营,鼓励林场职工承包和农村家庭托管,通过资源管护和合理经营获得一定的收益。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促进林木合理流转,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15、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将全省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区和商品林业区两大类,公益林业区按照公益事业管理,按行政隶属关系以同级政府投资为主,吸引外资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区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重点公益林要严禁采伐,一般公益林要严格实行限额采伐管理,商品林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要逐步实行经营者按市场需要自主采伐。
16、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不限地域、规模、所有制形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落实好“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坚决依法打击以造林名义进行的各类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活动,净化林业投资环境,确保投资者利益。支持和鼓励各类造林专业队、造林公司和造林大户的发展,鼓励民营业主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享受重点工程投资等有关扶持政策。
五、坚持科教兴林,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7、加快研究推广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少雨是制约我省林业发展的主要技术难题。要加强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点研究开发瘠薄、耐干旱的新树种、新品种和风沙区、黄土丘陵干旱区、干石山区等困难立地条件地区的植被恢复技术,广泛采用良种壮苗,大力推广径流林业、覆盖林业、植物生长促进剂、容器育苗造林等适用技术,有效提高全省干旱地区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18、充分发挥林业科技队伍和科技人员在科技兴林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鼓励林业科研单位、高校和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在林业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要给予奖励。
19、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
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建设工程化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化体系,加强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提高林业队伍的素质。进一步完善以各级推广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工作。对林业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六、加强领导,加快建设“绿色山西”步伐 20、高度重视林业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建设。
21、落实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中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省里对目前在各地实施的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行规划、任务、资金、责任到县(市、区)制度,由县(市、区)政府负总责。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对各地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执行。各级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林业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重大毁林、违规使用资金案件和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对违反规定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22、切实增加对林业的投入。
适应国家大幅度增加对我省林业投资的要求,为了确实搞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支持林业在近几年有一个大的发展,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资都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金融部门要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强对各类林业工程和造林业主的信贷支持。
23、加强乡镇林业工作机构建设。
乡镇林业工作机构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林地林权纠纷调处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各市、县(市、区)要切实加强乡镇林业工作机构建设,稳定队伍、充实人员、提高素质,所需事业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
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10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省属国有煤炭企业:
目前,我省多数市县已完成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工作,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确保主体企业尽快到位,现就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煤矿证照变更和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是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成效。为提高工作效率,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组办公室)采取联合办公的方式,实行集中受理、即时送达、倒排进度、限时办结,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随时掌握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度。各市、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兼并重组主体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亲自部署,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加快审批进度。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密切配合,协调推进。
二、及时组织上报各种资料
市、县兼并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后,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抓紧组织兼并重组双方企业进一步完善协议,按照明确的内容准备兼并重组整合煤矿办理采矿许可证(附件2)、安全生产许可证(附件3)、煤炭生产许可证(附件4)、生产能力核定(附件5)、营业执照(附件6)等证照变更及项目审批的有关资料,并在2009年8月20日前将有关资料(一式6份)统一上报省领导组办公室。
三、加快审批工作进度
省领导组办公室集中受理各市上报的资料,做好交接、登记工作,并在1日内将资料分送到省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接到资料后,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审查,开展相关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在《审批工作流程图》(附件1)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证照变更及批复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提出意见,督促市、县完善资料,并限定办理时间。在办理过程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每办结完一个手续,就要及时送达省领导组办公室,并由其负责分送或书面通知相关部门和市县及省属国有煤炭企业。
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以省领导组批复的文件作为企业经济行为的批准手续,省国资委不再进行经济行为审批,各有关部门依据领导组批复的方案,办理工商登记及相关部门手续。
四、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和项目审批手续办理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加强对各种证照手续办理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提高行政效率,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规范、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完成兼并重组整合目标任务。
附件:1.审批工作流程图(略)2.换发采矿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3.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4.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5.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需提交的资料
6.煤炭企业设立、变更、注销需提交的资料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附件2
换发采矿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单独保留且不新增煤炭资源煤矿 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
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4.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5.年检合格证复印件;
6.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文件中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7.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对变更或转让等情况说明的文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8.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需经县级国土资源局审核盖章);
9.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二、单独保留且新增煤炭资源煤矿
(一)划定矿区范围需提交:
1.划定矿区范围的申请(由主体企业提出); 2.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3.年检合格证复印件;
4.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5.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文件中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6.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7.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二)办理变更采矿登记需提交: 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 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 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 4.划定矿区范围批复; 5.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三、整合保留煤矿
(一)划定矿区范围需提交:
1.划定矿区范围的申请(由主体企业提出);
2.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参与整合煤矿均需提交);
3.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4.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对申请划定矿区范围、延续、变更或转让等情况说明的文件; 5.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6.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
(二)申请变更采矿登记需提交:(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
说明:1.单独保留且不新增煤炭资源煤矿,如变更采矿权人,由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组确定的主体企业,直接办理采矿权变更登记手续,不再办理转让审批。
2.整合后保留煤矿,如不新增煤炭资源,按照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组批复文件,不再划定矿区范围,直接办理采矿权变更登记手续。
3.需要互相调整矿区范围的,不重新划定矿区范围,可以与其他事项一起变更,但必须提交采矿权人双方签订的调整矿区范围协议书和调整前、后的矿区范围图,如调整中涉及国有大矿资源的,还需有国有大矿出具的同意文件及省国资委同意文件;需要增加煤层或扩大矿区范围的,重新划定矿区范围。
4.为依法有效管理煤炭资源,凡是整合保留的煤矿、增加开采煤层的煤矿、扩大矿区范围的煤矿,必须在换领采矿许可证后一年内,到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补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矿井初步设计及批复)、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其审查批复文件一式三套。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将上述资料分别报送省、市国土资源部门。5.为简化办证程序,本次换发采矿许可证,暂不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和资源价款处置,待换证工作完成后,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再按规定分期分批完成储量核查和价款处置工作。
附件3 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兼并重组整合后列为单独保留且生产系统及能力不变的生产矿井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为单独保留矿井的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书或延期申请书。
二、兼并重组过渡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允许暂时保留矿井的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复产验收批准文件;
4.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书或延期申请书。
三、兼并重组整合后系统净增能力在60万吨/年及以下的生产矿井(原生产系统不进行改造)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省煤炭工业厅核定生产能力的批准文件;
4.具备相应资质的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煤矿安全设施和条件现状评价报告; 5.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书。
说明:1.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由两个及以上的矿井整合为一个矿井,只保留主体煤矿且不改变系统不增加能力的生产矿井,矿井实现机械化采煤的,在取得省国土资源厅换发的新采矿许可证后,可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和延期。
2.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矿井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但办矿主体、矿区范围发生改变,矿井实现机械化采煤的,在取得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后可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和延期。3.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确定为过度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根据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批准保留的时限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执行。
4.省兼并重组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确定为兼并重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矿井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建设、验收,按规定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5.兼并重组煤矿需要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登记的主要负责人的需提供:变更申请书及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复印件)和主要负责人任命文件。
附件4 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兼并重组整合后单独保留且系统及能力均不变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审查上报文件;
3.省领导组办公室《重组整合方案》批文抄送件、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抄送件、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
二、兼并重组整合过渡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生产及换发证件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上报文件(附复产验收资料);
3.省领导组办公室《重组整合方案》批文抄送件、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抄送件、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
三、兼并重组整合后系统净增能力在60万吨/年及以下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上报文件;
3.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说明:1.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明确要求关闭的矿井,各市人民政府不再行文上报有关文件,由省煤炭工业厅依据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直接注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各市县人民政府、各有关企业按照关井“六条标准”立即对这部分矿井实施关闭。
2.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由两个及以上矿井整合为一个矿井,但《方案》暂未对关闭矿井名单予以明确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依据批准的产能及矿井实际情况,按照“一矿一井一面”要求,原则上在9月底、特殊情况可到年底前确定关闭矿井名单及关闭时限,并按程序上报。此类关闭矿井的关闭时限最迟不得超过2010年底。
3.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办矿主体、矿区范围、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的生产矿井,不需换领煤炭生产许可证,可继续持原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生产。
4.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矿井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但办矿主体、矿区范围发生了变化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程序上报,省煤炭工业厅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
5.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现有生产矿井,在开采系统不变,因装备水平提升、采煤工艺改革,导致生产能力在原证载能力基础上净增60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办法经省煤炭工业厅对其能力核定报告进行审查批复、煤矿安全监察局进行综合评价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后,可持申请文件到省煤炭工业厅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
6.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需重新设计进行改造建设的矿井,按照省人民政府晋政发〔2008〕23号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建设,矿井改造建设完成、验收合格后,按规定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
7.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后,部分矿井生产与建设互不干扰、已实现机械化开采、安全保障程度较高,在2010年底之前确需维持生产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提出申请,市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确定生产时限并上报,省煤炭工业厅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按照原证载能力予以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此证有效期最长不超过2010年底,到期予以注销。
8.上述意见仅适用于本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期间列入重组整合方案的煤矿。
附件5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需提交的资料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初审意见;
3.具有资质单位编制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说明:1.重组整合前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建设的新建、改扩建、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本次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设计生产能力未发生变化的,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善相关建设手续并进行建设。
2.经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现有生产矿井,在开采系统不变,因装备水平提升、采煤工艺改革,导致生产能力在原证载能力基础上净增60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可由煤矿企业委托具备资质的生产能力核定单位提交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按规定程序上报,经省煤炭工业厅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办法组织专家审查批复、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进行综合评价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后,企业申请、按程序上报,省煤炭工业厅予以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证载能力。
附件6 煤矿企业设立、变更、注销需提交的材料
一、名称核准
1.全体投资人签署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2.全体投资人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二、公司设立
1.《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2.全体股东或被授权机构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全体股东或被授权机构签署的公司章程;
4.股东(或发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5.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6.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提交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7.以股权出资的提交《股权认缴出资承诺书》; 8.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9.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10.住所使用证明;
11.《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12.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或许可证明。
注:被授权机构指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三、变更登记
(一)公司变更(需提交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 共性材料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或决定;
4.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6.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第二部分 变更不同内容提交的材料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规定要求选择提交。
(二)企业法人变更(需提交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 共性材料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企业加盖公章);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第二部分 变更不同内容提交的材料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规定要求选择提交。
四、公司合并
1.合并公司各方签署的合并协议(加盖合并各方公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 2.合并各方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关于公司合并的决议; 3.合并各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4.依法刊登公告的报纸报样; 5.合并后的验资报告;
6.因合并而注销的合并方的注销证明;
7.因合并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提交的材料。
五、注销登记
(一)公司注销
1.公司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股东会、股东大会确认清算报告的确认文件; 4.经确认清算报告;
5.清算组成员《备案通知书》;
6.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二)企业法人注销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注销登记申请书》(企业加盖公章); 2.企业法人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企业法人的主管部门(出资人)批准企业法人注销的文件;
4.企业法人的主管部门(出资人)出具的清理债务完结的证明或者确定清算组织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文件;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6.企业法人公章。说明:煤炭企业办理兼并重组注册登记需提交材料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内资企业登记提交材料规范>和<内资企业登记文书规范>的通知》(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准备,各类登记表格可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企业登记网》(http://qyj.saic.gov.cn)下载或者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窗口)领取。
主题词:经济管理 煤矿 审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