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 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的通知》(学位[2014]4 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学位[2014]5 号)、《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 号)和《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 号)等文件精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我校研究生教育体系,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现就全面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明确各质量主体职责,保证研究生教育基本质量,创新机制,激发我校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2.总体要求
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改革招生选拔制度
1.制订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
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结合我校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办学特色,加强和改进招生计划管理,进一步完善计划分配办法,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综合考虑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状况,以及科研任务、导师队伍、实践基地等研究生培养条件方面的因素,积极支持我校优势特色学科、科技前沿学科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发展,以此为依据制定我校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见附件一)。
2.完善招生选拔办法
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注重科研及创新能力的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选拔一定数量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强化复试在整个招生过程中的作用,完善我校招生考试复试办法。
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充分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中的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保证招生质量。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制订学位授予标准
在国家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学术型的按一级学科、应用型的按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制订与各学科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见附件二)。
2.制订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办法
稳定学校学位授权点规模,撤销需求不足、水平不高或不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要求的授权学科,增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要求的学位授权点,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和类型结构,限制增列当前培养规模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科为学位授权点。制订我校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与撤销办法,完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办法,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形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结构,发展特色。
3.定期制(修)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模式,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要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突出科教结合,着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学术能力和素质,培养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密切结合行业需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吸收行业部门参与,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博士生培养方案着重强调培养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求,要求并支持博士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
4.制订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办法
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加大跨学科课程、方法论课程以及综合性课程的比重,鼓励若干名教师共同开设专题讲座课程。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
设立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着重加强一级学科(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位课程建设,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革。
推进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改革。英语课程应着重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强化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5.强化研究生过程管理,制订分流与淘汰办法
健全中期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筛选作用。
健全学位论文开题及评阅制度。规范论文开题的程序,健全论文开题“首次不通过率”制度,论文评阅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参与,加大匿名评阅论文比例。
健全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
加大研究生考核与淘汰力度。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完善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资格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等各阶段的考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
6.建立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制度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安排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建立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导师审核签字制度,在《兰州交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暂行)》的基础上,制定《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见附件三)。
7.完善研究生培养环节质量监控及督导制度
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办法。明确授课教师资质,规范课程教学,建立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完善《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办法(试行)》(见附件四)。选聘新一届校级研究生教育督导组成员,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8.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推进校所、校企合作,加强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
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落实《兰州交通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兰交国教发[2014]41 号),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录取、培养、学位授予等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工作环节,扩大招生规模,创新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校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各类研究生海外留学项目,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提高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研究生比 例。
四、健全导师责权机制 1.改革导师评定制度
建立基于综合考核与评定的动态上岗制度。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破除导师终身制。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需求、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招生导师及其指导研究生的限额。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尊重导师和学生选择权。
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导师队伍,分类制订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见附件五)。
2.建立导师激励与问责制
完善导师激励制度,明确和保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权力,调动导师育人积极性,发挥导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作用。完善导师问责制,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
3.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继续加强导师培训,不断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建立和完善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度,为导师提高学术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加强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交流与共享,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完善专业学位校企双导师制度。加大导师团队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与培养环境。
五、加强研究生管理与服务 1.完善研究生日常管理制度
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加强研究生管理 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政教育,规范日常管理制度,做好奖惩助贷,加强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2.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制度
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完善学校奖助机制,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引导研究生热爱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在现有优秀研究生奖励办法、研究生“三助”等各类奖励的基础上,设立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统筹制定《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六)、《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七)、《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八),构建奖、助、勤、贷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多元奖励和资助体系。围绕以评促学,以评促优,激发创新,奖励优秀的根本目的,着力保证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3.建立研究生权益保护机制
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正当权益诉求和权利救济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权益保护。
4.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建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制度,健全研究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鼓励研究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
六、强化条件保障与质量监督 1.完善投入机制
健全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大纵向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统筹财政投入、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各种资源,确保对研究生教学、科研和资助的投入。2.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
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保障各类研究生学习、科研、实践和生活等基本条件。
3.建立自我评估制度
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定期开展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参加国际评估或专业资格认证(见附件九)。
4.建立质量跟踪和反馈制度
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定期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5.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公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信息,定期发布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附件:
1、《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2、《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3、《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
4、《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办法(试行)》
5、《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
6、《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试行)》
7、《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
8、《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
9、《兰州交通大学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办法》
第二篇:乡镇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意见
乡镇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意见
乡镇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意见
一、定岗、定人,明确职责
根据xx乡出现的新问题和机构设置的现状,实施机构合并,优化组合,用综合性机构取代专业性机构,对现有工作人员,在坚持原有身份不变的情况下,统一调配使用。同时,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人,对全乡工作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按照职能要求,切分为党建、计生、经济与财贸、招商引资、社会救助和稳定、社会事务和为民全程代理、土地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开发与村村通建设设八大块,每块首先确定一名负责人,以每块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数,实行一人多岗,即党建5人,计生23人,经济与财贸6人,招商引资5人,社会救助和稳定6人,社会事务和为民全程代理5人,土地与小城镇建设5人,农业开发与村村通建设9人。并实行双向选择,各块人数确定后,实行各块负责人选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选负责人的双向选择,最后定位上岗。对各块工作人员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每块工作制定考核办法,并认真细化、量化、工作实绩与工资福利挂钩,半年一考核,年终一兑现。
各块工作的任务是:
1、党建工作。要明确责任,建立一支团结坚强的好领导班子,首先按照“五个好”党委的要求,抓好党委自身建设,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的要求,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尤其要选准配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特别要加强软弱涣散和瘫痪村的整顿转化。按照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加强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同时要加强对村两级干部的教育管理,真正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2、计划生育工作。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和各项工作任务的交办制度,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3、经济与财贸。抓好各种税源的培植力度,增强税收的征收力度,做好农业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严格执行涉农补贴改革的精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切实把中央及省市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4、招商引资。治理经济环境,为外商提供全程服务,盘活集体生产,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组建一支招商队伍,鼓励一批干部交纳3000元保证金外出创业,实施“凤还巢”工程,每年完成50万元招商任务的干部保证金如数返回并给予奖励。
5、社会救助和稳定。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执法,打击犯罪,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普法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实施殡葬改革,为子孙留下一方净土,建立健全农村网络,落实综治各项措施,实施以法治乡和依法治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对失去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五保户、残疾人、烈军属等特殊群众,对因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和重大疾病等原因,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祸致贫的群众实施救助。
6、社会事务和为民全程代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继续落实文化、卫生支出,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兴办农村广播、通讯、医疗卫生和文化设施,改善农民教育条件和文化娱乐生活。对群众办事难问题,实行乡村干部全程代理,提供法律政策的咨询。抓好劳务经济,组织群众有序外出务工。
7、土地与小城镇建设。加强土地的保护和小城镇、中心村建设的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加城镇居民数量,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扩大就业,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建设专业市场,减少农业人口。
8、农业开发与村村通建设。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确定农业生产布局,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二、巩固村级现有规模
对撤并调整过的村,不许划小,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执行村两委议事规则,凡集体重大事项,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及时张榜公布,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
三、实行交叉任职
改革乡村领导体制,积极推行乡党政领导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
四、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乡政府切实加强指导,通过提供有效服务开展培训等形式,把多元化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放在重要位置,把更多的农民组织起来,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和产业类型上,既可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也可试办合作社、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既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合作组织,也要发展流通运输业,加工业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
五、加强能力和作风建设,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引导乡村干部带头学技术、闯市场、找信息、跑营销。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做到“献策不当家,参与不干预,搭台不唱戏,服务不添乱”,推进乡村干部“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由“上门找”向
第三篇: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2〕2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精神,为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于尽快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使群众最大限度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立足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履职尽责、勇于探索,立足于当前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际,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落实各项惠民便民措施,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为县域居民提供健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二、改革目标
每个县(市、区)至少选择1所县级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通过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和优化配置县级医疗资源,建立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善、效率较高的服务体系,提高县级医院等级水平、服务能力,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三、改革任务
(一)以改革促发展,适应人民群众需求。
针对XX省卫生事业“发展不足、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扩增医疗资源总量,尤其是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并合理分布,着力解决县级以上大中型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门诊拥挤、检查排队、住院候床、手术等待”等问题。各县(市、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在优先满足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可适当启动部分公立医院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为新兴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保障。按照人口数超过20万的县(市、区)应建立1所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和人口超过80万的县(市、区)鼓励建立1所三级公立医院的要求。
一是实施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成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备县级医院床位数、核定建筑面积和配备医护人员,使县级医院的土地、人员、设备等硬件因素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以县级医院为中心,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建立院前急救体系。探索成立区域检查检验中心、区域医学影像中心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对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改制,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
二是提高县级医院技术服务水平。制订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规划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重点加强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病理、传染、急救、职业病防治和精神卫生,以及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的建设。开展好宫颈癌、乳腺癌、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适当放宽二、三类相对成熟技术的机构准入条件,切实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规范医疗行为。
三是加强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就业,并为其在县级医院长期工作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新进入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临床医师应当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不低于1∶2。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骨干医师到县级医院执业。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职称晋升、荣誉授予等措施,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长期执业。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标准,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
四是加快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医疗协同服务。2012年底前实现所有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与50%(三州为30%)的乡、镇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力争40%的县级医院达到XX省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发挥省市级城市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工作,按照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指导帮扶区域内民族地区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和培训工作。
五是提高县级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二)改革补偿机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各地要积极支持,创造条件,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药械采供、治理流通环节商业贿赂、加大投入保障、改革支付方式和控制医药费用等措施,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总结试点经验,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鼓励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一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订检查治疗价格,合理提高中医和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严禁医院贷款或集资购买大型医用设备,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医用设备原则上由同级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为基础,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总额,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同时,各地要适时推进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和地区间价格衔接工作。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定价按病种收费试点,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逐步取代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
二是加强药械采供监管。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器械(含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管理,医院使用药品必须按规定通过省级采购平台实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通过县级结算中心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逐步提高使用比例;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三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药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制定医药费用控制分级评价体系,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四是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要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能力相适应,严格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疗服务,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以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为主,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同时,加强对“三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和查处截留、挤占、挪用、虚报、冒领。
五是落实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县级公立医院的举办者,应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省和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给予适当财力支持。对位于地广人稀和边远地区的县级医院,可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医院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三)深化惠民便民措施,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一是改进就医服务。全面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全员改善服务态度,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为患者就医提供温馨的全程服务;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着力加强医患沟通,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用药选择、诊疗程序、检查项目和收费标准;认真实施手术及术中方案变更、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贵重药品使用告知制度;通过设立医疗服务随访热线、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上门回访等多种形式,关心患者康复,征求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县级医院要100%开展预约诊疗工作,100%开展便民门诊、双休日门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提高接诊能力,全面缓解“三长一短”问题。拓展门诊手术、日间手术。能在门诊做的手术尽量不住院,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二是优化诊疗流程。整合门诊资源,改进就医流程,全面缩短病人候诊、等待检查结果、等待化验报告时间;做到办理入院手续后有专人将患者送到病房,办理出院手续后有专人送出病房;工作日和节假日都能及时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出院结算金额要准确、无误,钱账相符,病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患者提供预约出院结算服务,患者出院力争做到零等候。
三是深化优质护理。推进护理模式改革,继续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全省100%县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覆盖40%以上的病房,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
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认真实施《XX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和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将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员队伍、工作运行机制和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规范管理,继续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多管齐下,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
一是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覆盖90%的县级医院。
二是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各地卫生和医保管理部门要组织县级医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全省县级医院100%开展,病种数不少于10个。
三是发挥医保机构调控监督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品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考核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四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五是加强医院信息公开。公布县级医院财务报告,以及各医疗机构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是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根据县级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加大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县级医院按照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结构比例和我省岗位聘用管理有关规定,在编制规模内按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结构,报主管部门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医院对全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制度。
二是深化用人机制改革。按规定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由医院按规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结合实际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推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完善县级医院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三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医院业务收入用于建立医疗风险基金、事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确保改革后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有合理增加。严禁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和短缺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
(六)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县级医院领导职务。明确县级医院举办主体,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县级医院的办医主体或理事会负责县级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订,其他按规定应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监督医院运行。院长负责医院日常运行管理。建立院长负责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是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分工协作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由政府办医主体或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
(七)上下联动,建立城乡分工协作机制。
一是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期性、针对性和稳定性。2012年完善和巩固69个三级综合医院与174个县级综合医院、13个三级专科医院与20个受援医院形成长期对口支援关系;三级医院每批下派每个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不少于5人,三级专科医院每批下派人数不少于1人。落实119个内地二甲综合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59个县的291个中心卫生院,二甲医院每批下派每个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不少于1人。2012年所有下派医务人员诊治基层病人人次比去年增加20%,开展示范手术比去年增加30%,开展新技术项数比去年增加50%。
二是推进县级医院上下分工协作。县级医院要发挥县域龙头和医疗中心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探索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定期轮训。县级医院要与城市三级医院开展危重病例远程会诊、重大疑难病例转诊等工作。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巡回医疗。完善巡回医疗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整体托管式对口帮扶模式,强化甘孜、阿坝、凉山州“流动医疗巡回服务工程”2012年巡回医疗派出医务人员、诊治农牧民群众要比2011年分别增加10%、15%,巡回医疗重心要继续放在牧民定居点、藏区新农村建设新区、寺庙周围和僧侣聚集点。
四是强化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全省县级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技术,积极开展远程会诊、教学甚至示范手术等。到2012年底,市与县80%实现远程医疗,充分发挥市(州)级医学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区域内县级医院诊疗水平;县与乡镇50%实现远程医疗,将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释放到最基层,直接惠及广大农村老百姓。其中,藏区32个县医院与华西、省人民医院要实现直接远程医疗。
四、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建立相关领导机构,制定全面推进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指导。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和医改办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牵头单位。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评估,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
(三)完善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等的监管,开展县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及时查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等行为。建立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化医院评审体系;依托省级或地(市)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建立健全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
(四)加强协调。卫生厅、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试点市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价格调整、人事分配、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各级医改办要配合卫生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按进度要求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各市(州)要组织开展调研,分析梳理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并形成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卫生厅、省医改办。
(五)宣传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细致做好宣传动员,使广大医务人员成为改革主力军。宣传和解读改革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争取社会理解、配合和支持,为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篇:积极实施综合改革
积极实施综合改革
多路突破乡镇卫生院发展困局
焦建华
泰州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有乡镇99个。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31所(其中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的卫生院53所)。1996年组建地级市开始,该市始终把改革作为乡镇卫生院突破发展重围的关键,市政府明确规定“每个乡(镇)原则上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积极推行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探索合作或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规范政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1997年至今,泰州市乡镇卫生院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资源优化整合、建制镇卫生院“两权分离”改革、非建制镇卫生院资产出售为阶段性重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进行多途径、多形式的综合改革,不断突破发展困境,乡镇卫生院显现了积极、稳妥的发展势态。
一、实施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的主要做法
泰州在实施卫生院综合改革进程中,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院制宜,积极寻求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卫生院发展规律的改革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了卫生院“一坚持两保证三调整”的综合改革路子,即坚持一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重点加强预防保健职能;保机构,保基本功能,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医疗卫生机构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可及的医疗保健服务;调整资源,调整经营模式,调整所有制结构。
(一)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结构。
和其他地区一样,该市以往都按农村人口设置床位,按行政村、乡镇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村镇合并前就有6个乡镇一地两院。乡镇、村组合并之后,一乡多院,一村多室的现象更为严重,99个乡镇有卫生院158所,1453个村有卫生室1693个。加之投入不足,不少卫生院、卫生室处境维艰,农村卫生存在“网破线断”的危机。经过调研,卫生管理者们强烈意识到,必须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首先制订农村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调整方案。全市中心卫生院由原来的32所重新核定为16
所,重点加强建设,增强辐射能力。其次是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积极推广泰兴市常周乡“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经验,进一步理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关系,整合乡村卫生资源。几年来,全市有90个乡镇推行一体化管理,撤并村卫生室271所。他们大力引导和鼓励市(区)属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之间合并或托管,全市涉及合并的医疗机构有20多所,撤并卫生院11所。再次是指导卫生院转换职能。在政策上支持城郊卫生院转换职能,2所卫生院分别转向为市精神病防治院和市戒毒所,8所卫生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对政府确定举办的卫生院实施“两权分离”改革。
在政府如何办好卫生院的问题上,力求摆准、放好卫生院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位置,寻找卫生院发展新模式。首先弄清卫生院产权结构特点,提出“动产出售,不动产租赁”的构想,进而逐步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即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以契约的形式约定政府与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落实经营者的责任制。在卫生院产权形式不改变的前提下, 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改变卫生院的所有者、经营者、监管者等都由政府承担的单一运行模式。“两权分离”改革以后,卫生院所有权的主体是政府,表现为房产、土地、大型设备等仍然为政府所有,并不断改善,体现政府举办的原则和责任,政府只是把经营管理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落实给经营者。经营者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其权利一般有:管理经营权、财产支配使用权、劳动人事权以及必要的(法定的)外联权等;应承担的义务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卫生方针政策和规定,服从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有效地利用固定资产,保障设备完好与充分运行,承担开展卫生服务的义务等;其责任是保证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卫生工作任务,自负盈亏,保证公有资产不流失,保证职工的民主权利和利益等。经营者的“责、权、利”明确以后,卫生院实现了市场条件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建立“权责明确,法人治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较好地体现了市场规则。2002年,泰兴市在广陵卫生院试点“两权分离”改革,经过一年运转,使该院起死回生。目前,全市实行“两权分离”改革的卫生院已经达到53所,其中泰兴市33所,海陵区5所,高港区3所,兴化12所。
(三)对政府不再举办的卫生院探索“资产出售”改革。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以后,有一批乡镇卫生院政府不再继续办了,主要是一地多院、卫生资源相对富余的地区,或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经济薄弱的地区,政府无力继续举办。对此,泰州探索了集体资产全部退出或部分退出的产权改革。2000年8月,姜堰市在叶甸乡卫生院进行改革试点,改革形式为全资出售、公转私营,改革后医院性质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叶甸的改革取得成功,其经验得到了推广。到目前,姜堰、兴化、靖江三地共有16个卫生院资产转让。主要做法是:(1)有明确的改革原则。即积极、稳妥、慎重,成熟一个,改制一个;因地制宜、因院施策、分类指导,合理选择改革形式,不搞“一刀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调动职工积极性;确保公有资产不流失。做到“三个不变”,也就是人员性质不变、业务指导不变、财政拨款三年不变。(2)有权威的指导文件。卫生局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订政策性文件,明确资产评估、处置和资产损失的核销办法;明确产权转让的程序,严格规定转让价款的确定与支付、转让方式、受让人和经营管理人的资质条件等;明确防保体制的改革方法;明确人员分流及解聘、辞退等方面的具体办法;明确有关配套和优惠政策等。(3)有规范的改制程序。一是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摸清家底。二是对改革单位资产评估情况报财政部门予以确认。三是在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改革形式。四是制订实施方案,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报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实施。五是申报资产剥离、扣除方案,发布转让公告、资格审查、召开招标大会等。
二、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该市经过调整资源结构、调整经营模式、调整所有制结构等综合改革,使卫生院逐步适应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乡村卫生机构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社会群众不满意的尴尬局面,农村医疗卫生秩序进一步好转,卫生工作得到落实,显示出较好的经济运行质态。
(1)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运营状况好转。目前,全市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关系逐步理顺,布局趋于合理,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和非政府办医疗机构协同发展,卫生队伍逐步稳定,医疗市场秩序良好。如兴化市徐扬卫生院和地处北郊的二院,多年运转失灵、濒临瘫痪,“两权分离”改革后都显现了生机与活力。靖江市马桥、长里两所乡镇卫生院合并后,马桥卫生院将长里卫生院带出了困境,后者年业务收入从原来的20万元左右增加到现
在的91万元;两院总业务收入上升至540万元,固定资产从450万元递增至620万元。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实施“两权分离”改革后,2004年一年就减亏131万元。改革使卫生院、卫生室走出困境,卫生院固定资产、净资产明显增加,2004年底,全市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4.44亿元,比上年底增加0.22亿元,海陵区增幅53%,泰兴市增幅9.29%。姜堰市实施资产出售改革的卫生院固定资产达到增幅38%,净资产从2003年的1404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2114万元,增幅超过50%。
(2)预防保健任务得到落实。为配合卫生院综合改革,使乡镇防保工作得到加强,该市从以下环节着手巩固提高防保工作:一是改革乡镇卫生院经费补助办法,规定各级财政预算农村的卫生经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并经考核后发放。二是深化预防保健体制改革。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已出售的卫生院,将其防保职能整体划归建制镇卫生院或组建相对独立的防保所。对防保力量薄弱的乡镇或对防保工作缺乏经验的经营者,由市直防保单位与政府签订协议直接承担防保业务和管理工作。三是通过规范防保组建设,调整充实基层防保队伍。由于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改革后不但没有出现滑坡,反而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2004年,全市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98.72%,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在150/万以下,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18%,儿童保健管理当年符合率95.80%,爱婴医院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合格率97%,孕产妇死亡率13.76/10万,婴幼儿死亡率5.96‰,村卫生室药品代购率90%以上,管理合格率达96%,规范化防保组(所)合格率8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不断发展,参保农民达264.5万人,覆盖率80.93%,筹措资金9740万元。
(3)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改革后,经营者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是维修房屋,改造环境,改善门诊和住院条件。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经营者一次投入260万元改造诊疗环境,使医院面貌焕然一新。叶甸医院转让产权以后,经营者筹集200多万元,使多年不能如愿的医院搬迁计划得以实施。其次是更新增添设备。海陵区5所卫生院已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购置X光机、心电图、超声波和生化分析仪,以及手术器械和抢救设备。再次是加强科室建设。改革后的乡镇卫生院利用灵活的用人机制,聘请技术人才,健全内、外、妇、儿、中医等临床科室,打造特色专科。随着医疗条件改善,服务能力增强和服务水平提高,卫生院作用得到了发挥,2004年底全市乡镇卫生院门诊量377万人次,住院人次9.9万人次,病床使用率
由30%增加到50%左右,其中泰兴从30%提高到45%,海陵从29.65%提高到62.72%,姜堰从50%提高到65%。
(4)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通过改革,卫生院逐步走上一条以社会综合效益取胜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社会、职工和政府等各方面都较满意。一是社会群众满意。大多数卫生院增加对村卫生室的投入,通过选派医生下点坐诊、实行“双向转诊”等措施加强对卫生室的“六统一”管理,有效落实便民措施。有的开通便民服务车免费接送病人,有的为住院病人免费加工食品,受到群众好评。卫生院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最大限度地吸引病员、让利患者,按照有关规定为参保农民免费体检、免费挂号、减免部分检查费用,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高港田河卫生院为空腹检查的患者无偿供应早餐,将临床常用的部分抗生素自行降价20%左右,有的让利达到30%以上。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平均门诊费用已从2003年的83.5元下降到2004年的65.7元,平均住院费用从1598元下降到1453元。二是职工满意。由于改革过程透明,职工参与度高,大家对改革比较满意。尤其是实行“两权分离”改革的卫生院至今没有一例上访。同时,改革后职工收入有了保障,人均收入上升10%以上。三是政府满意。改革后,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合作医疗等工作得到落实,医疗质量和效率也明显提高,矛盾纠纷减少,政府也感到比较满意。
(5)经营责任制得到落实。经营机制转换后,经营者的责任风险加大,压力相应增加,他们积极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减亏力度明显加大。通过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推行绩效工资制和成本核算制度,经营责任逐步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工。由于加强了内部管理和核算,改革后的乡镇卫生院已开始减亏增盈。姜堰市的卫生院从2002年前亏101万元,到2004年底收支结余233万元;海陵区的卫生院从2003年底收支结余69万元上升到2004年的174万元。
三、改革进程中的难题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多年改革实践,他们认识到,综合改革是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基础,必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权制度、经营模式等方面同步探索,单纯依赖某一方面的改革难以奏效。当然,从目前运行情况看,随着政策的明朗以及对策的调整,“两权分离”和“资产出售”也有不够完善及不够规范的地方。因此,需要研究和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建议尽快制订卫生院综合改革的政策文件。对照中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农村实际,对各种改革模式进行评估,尽快确定卫生院改革的模式。通过制订规范性文件,确定卫生院改革的指导原则,为今后的改革提供政策依据。
二是建议关注卫生院改革对预防保健工作的潜在影响。以前由于农村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为有偿服务,最近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明确一类免疫接种不得收取费用,这对预防保健任务落实有潜在影响。建议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向农村延伸,确保乡(镇)、村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责任考核。可以探索乡镇防保组由县级机构托管的办法,实行预防保健工作“县乡一体化”。各地政府应该划拨资金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使预防保健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建议研究解决经营管理者存在的短期行为。对医疗卫生市场缺乏有力监管,可能导致进入的资本惟利是图,出现“冷血医院”。要切实防止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开大处方、滥用新药、滥检查、延长住院时间,发布虚假广告,搞医疗欺诈行为等。要加强对改革医院的政策引导与职能监管,促使其守法经营,诚信服务。
四是建议营造卫生院改革的稳定环境。卫生院改革,必须稳定为先,就是要保持公有资产不流失,妥善处置遗留问题,保证全过程公开透明。特别是要维护职工权益,保护离退休职工利益,在国家尚未出台明确的政策和办法前,对职工身份置换等问题不盲动,不草率从事。对承租人的选择要公平公正,建立院长准入制度,促使改革稳步推进。五是建议抓紧制订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要建立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的用人机制,就必须完善政策,明确医疗预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服务4-5年,落实晋升前下乡服务一年的政策,各级财政要建立支持和鼓励他们下乡服务的专门基金,对他们赴乡村工作实施补助。为他们提供在县级医院培训
一、两年的机会,然后委派到乡村卫生机构,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第五篇:高扬 研究生教学计划改革意见
1、课程设置方面:有一半课程是与本科学习是重复的。课程重复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体现出深度与难度来,建议增加一些热点难点的新问题。即使很难大家都听不太懂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阶段,一定要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即使现在没听懂没学会,但至少接触过了解过,在日后工作或科研中用到了,会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去查阅。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学过了很多东西,即使学得再好总会有遗忘,但我们用到的时候马上就能从大脑知识库里抽取整合,进行检索查阅,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期末考试方面,可以增加开放型题目。
2、论文考核环节都必不可少,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与鞭策作用。另外在中期考核发表论文方面,尽量杜绝“花钱就给上的期刊”,导师们可以推荐一些质量好的期刊,如重点实验室的《灭火与应急救援》、《灭火与应急救援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消防科学与技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等等。
3、调研实习环节方面:
我觉得学院一定要和总队或支队沟通好,多联系,因为下面基层部队每年都会接受很多实习生,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地方入警大学生、武警学院的、昆指的等等。所以很多单位不会引起重视,只要能保证安全,不要出安全事故就行。比如今年暑假的调研实习,咱们专业点的很多研究生被分到偏僻的中队大队,火警没多少,业务量也不大,整天在队上呆着,去与不去一个样,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很屈才。
所以说,最好各个专业点针对本身的特点,给实习支队或总队一个相对具体的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实习单位和内容,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
通过自己的实习,最大的感触就是个人的实习态度。
学院和专业点把路铺好了,万事俱备。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想学就可以学的很多,你想玩也会玩的很尽兴。下去实习和调研,不明白的事情和不懂的业务就要问,因为作为学生,即使不会也别怕被人笑话,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就要做到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做到能者多劳。这样一来,会的人越来越懂,上进心不强的人就养尊处优,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自己发展。
研究生二队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