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探究
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探究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介绍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从变化过程,影响因素及调整原则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规律;调整原则
Changes of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a sign of the state of national or regional lev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decisive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t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from the process of change, adjustment factors and the principles.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variation;adjustment principle
一、概述
农业产业结构是是指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随着新阶段的到来, 影响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业结构性问题, 日益显著地摆在人们的工作日程上。因此, 分析农村产业结构变革成因, 对产业间的规律性变动和演化进行探讨, 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产业结构大致有两种划分:
1、纵向分层法,按农村各产业部门的垂直所属关系划分;
2、横向分工法,按照农村经济的横向分工,把农村经济部门分为三类产业部门。
二、农业产业结构一般发展规律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 受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约束, 不会是“异军突起式” 的革命或“ 爆发式” 的重组, 而是一个由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变动过程。此过程具有阶段层次性和时序性的递进特征。具体产业的组合比例包括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值配置等在经济时空中的转化运动, 顺次经过四个阶段、五个层次。2.1 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 城乡分工十分明确、差别显著。农村经济困扰在“以农为本”的狭隘界限中。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生产要素绝大部分是集中在粮食生产上, 农民以满足自己温饱为主要需求, 农业只向城市输出少量初级产品。农村工业数量微乎其微,仅有少数传统手工业。此时, 尽管商业服务业还比较薄弱, 但较之农业工业先一步发展。
2.2 初变阶段
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乡联系逐渐密切, 对于农民的限制放宽了, 信息量扩大了, 商品经济观念得到普及。同时, 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提高, 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并出现较多的剩余劳动力、资金等。为了获得最大效益, 这些剩余劳动力和资金等需要寻找新的投人场所。这给原先几乎空白的农村工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大量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开始流向第二产业, 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前导的农村工业迅速壮大起来, 它带来了农产品输出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经济。2.3 递转阶段
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增长,生产要素进一步转移、流动。农副产品加工的层次、范围大大地扩展开来, 除中小型工业之外, 城乡联营与农民集资兴办的有机构成较高的大中型村工业企业开始出现, 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决。随着工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也由农业、农村生活伸向第二产业, 引起了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业的发展。原先以农为主体的旧有结构进一步瓦解了, 第一产业从“老大” 的地位跌落下来, 让位于第二产业。2.4 发达阶段
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 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水平的大大提高, 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变。农民的消费需求等级远远赶过了基本生活资料的范围, 文化、艺术、娱乐和美化等的服务需求冲动逐渐强烈, 开始进人“超物质化” 需求的高级阶段, 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农村工业的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这一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它很快成为吸引诸生产要素的主要部门, 并在广阔的天地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先是超过了一直稳定增长的第一产业, 继而超过了“暴发户” 第二产业, 跃居首位。到此, 农村产业结构进入高度发达阶段。
产业结构的演进不是孤立的、随意性的, 而是具有比较明确的层次递进关系,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结果, 产业之间的位移或配置比例时变动是有规律的, 二、三次产业的依次发展、壮大, 使结构配置沿着折线轨迹横向平移和斜向变动交替上行, 产业间的移位, 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互换, 而是蕴含了质变, 即后一阶段的结构层次无论是要素组合质量, 还是产业产出功能都要比前一阶段高得多。产业结构就是通过这种量的增长和质的变换过程, 不断放弃较低阶段和较低层次, 进入较高阶段和较高层次。
三、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探究
3.1 改革前中国农业产业结构
1.从部门序列结构看,比例关系不协调;
(1)种植业比重过大,林、牧、副、渔比重过小(2)在林业内部,1978年用材林占森林面积比重为80.3%(3)在畜牧业内部,重养猪,轻草食动物牛、羊、兔等(4)在渔业内部,重海水品,轻淡水品
2.从资源利用结构看,资源利用不合理,地区优势未能得到发挥;
3.从经济运行效果看,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下降,农产品供给全面紧张。3.2 改革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
改革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制度、市场和技术与农业产业结构变革 以及结构调整与结构效应。
农业产业结构整体变化趋势。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从封闭的单一结构向开放型的多元结构转变。种植业结构中,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经济作物将有较快的发展。各部门生产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步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随着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商品量大幅度增加,农村将由自给,半自给型农业产业结构向商品型产业结构变化。3.3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由于各地的资源不同,得到的效益也不同,因此,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是推动农村产业调整的前提和基础。红寺堡开发区确定的“3211”产业,就是适合开发区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调整的一大举措,是一项富民工程、德政工程。要引导农民向规模化、产业化、“一村一品”方向发展,形成适合本地的优势主导产业。
多方筹集资金,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是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要利用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涉农、财政等部门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调整,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符合产业调整、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群的项目,申报争取支持。财政及金融信贷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政策优惠支持力度。
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进科技步伐。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因此,要加大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重视科技示范企业、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工作,引导实用型人才,培育一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培育龙头企业,健全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实现产业经营化、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农业产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市场体系的匹配程度。因此,要重视市场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培育市场主体,建好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体系。政府要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有序运行。同时,龙头企业在产业化中起重要作用,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提高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指导力度。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在提供公共服务,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为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四、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4.1 自然条件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貌、土地、气候等。不同的自然资源决定不同的产业类型。具有旅游资源的,有利于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有利于形成畜牧养殖发展模式;具有广袤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特色种植发展模式等。4.2 市场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熟程度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快慢,供求关系能及时、信息能准确地进行反馈,产业发展快,促进结构调整;反之,市场发育滞后,供求信息不畅,就会影响领导决策,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产业结构调整就会受到影响。开发区在“3211”产业发展方面,应重点注重这一点。4.3 技术因素
只有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相应产品,拥有的技术越具有垄断性,生产的产品就越具有竞争力。具有不同的科技及传统独有的技术,决定着不同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应科学技术及人才优质,有利于发展相应的产业。红寺堡开发区的移民大多来自山区,具有传统养殖技术和勤劳的种植精神,经过技术培训和引导,为发展“3211”产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4.4 政府因素
政府利用有强制性和统一性的权力资源,承担着公共物品分配供给的职能,直接影响着投资环境,对辖区农村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制订合理规划,确定主导产业、政策导向及优惠激励机制,引导农村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五、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第一,根据农村产业发展规律,实行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原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些话概括了农村各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因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做到种植业内部比例协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才能提高综合效益。从根本上说,产业结构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既不能让产业结构水平落后于生
产力发展水平,也不能急于求成,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根据农村资源状况,采取因地制宜、比较优势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是农村经济各产业部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基本途径。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自然资源情况不同,使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各有其特点。因此农村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保证各种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使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第三,根据市场要求,采取市场导向的原则。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过程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发生着经常性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超前意识,要以市场需求的变动为导向,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安排各产业的生产规模,既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又要强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
第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各种产业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果违背生态规律的要求,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定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农村各产业之间不协调发展的状况,应当特别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则,即合理确定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实现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的互补关系。
第五,寻求整体发展,采取效益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农村产业结构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促使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增量型向增效型转变,尤其要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从粗放经营模式转向集约经营模式。农村经济不仅要有量的增长,更要实现质的提高,要强调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确定产业之间的合理比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和效益第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由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是有规律的, 产业间彼此相联互相作用。因此, 变革未来农村产业结构, 就不能凭主观意志, 而应以上述变动规律为依据。
参考文献:
[1] 覃巍.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6):33-37
[2] 宋洪远.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 彭云.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4] 郭琳,王华春.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4):104-106
[5] 刘金薇.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2008,(4):55-56
第二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
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三是由于城乡工业规划不统一,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3)农村第三产业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资源紧缺。三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够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
2.3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性很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以粗放型经营为典型;“五小企业”(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比重较大,等等。
2.4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相近的部门或行业则注意不够;二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信息业在许多地方还是空白;三是产业或行业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3.1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加上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还处于手工劳动阶段,当前绝大多数农户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趋势。农户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其生产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从实际出发,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经营格局。
3.2农产品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
首先,科技含量低,难以打开市场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13 %,而欧盟为41.4%,美国为61.9%,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素质偏低,特别是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其素质可想而知。由于经济拮据,农技教育没有普及到村、屯等原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往往以劳动力投入来代替资金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精品、名品不多,市场竞争力弱。其次,农户的农产品结构单一,造成农产品过剩。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受过份偏好产品生产影响,加上农业市场体系的不健全,致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只能根据上一周期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来确定即期生产的产品。由于农户经营决策行为具有趋同性, 即他们在价格信号的刺激下往往会作出相同的反应,一哄而上生产价格高的产品,如果造成该种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剧增,价格下铁,卖难问题严重,于是又相继纷纷下马。相反,出现产品短缺,抢购抬价,在暂时较高价格的误导下,农户又会掀起新一轮的一哄而上。
3.3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水平低,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水平低,信息业、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远不能适应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的劳动力。
3.4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制度保障乏力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中明显存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制度创新缓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
力的提高;农业产业素质低下,我国农业产业素质低下,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质量、加工技术、运输手段和营销策略以及农业经济组织等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准入到真正打入国际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优化对策及建议
4.1 政府要在中央财政上对农业作出相应的倾斜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交通等);建立相应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将农户、市场、商户、技术产品服务部门有效地链接起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输和规避相应的风险;把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来抓;把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农业保险立法,规定相应的究责条款,让真正属于农民的利益落到实处;在资金上,政府要扩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农村,放宽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部门尤其是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条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实行科教兴农
能否实现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首先,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农业的生产经营,把先应用而后成熟的工业经验适当地应用于农业;引进新技术、新思想,用先进的物质装备来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统一为一个整体,努力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要使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是顺利实现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给广大农民正确提供以价格信息为主的各类市场信息,是引导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等的重要信息,从根本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国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制作中心和网络服务系统,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推广农业科技的有效途径。它将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最后,要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农村信息网络向县和乡镇延伸的同时,要重点抓好组织网络的延伸。第一要充分发挥县、乡镇推广站、农经站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积极鼓励信息员与农户结对子,开设农民科技培训班,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第二要切实抓好从事信息服务人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各省要建立农村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并编写信息服务工作手册及培训教材。
4.3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针对市场需求,种植业应从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发展成为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的多元化种植结构。当前关键要改变地区间农产品结构“资源型、趋同型、低级化”的劣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加工,以满足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是适应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积极主动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业及其他优势产品产业,调整食品加工结构,发展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以满足食品消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的领域,对农副产品进行多层次的系列加工和深加工。另外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凭借区域资源的优势,开发市场需求量大、品质优良、稳定,区域内特有的名、优、新产品,形成符合市场需求,有资源比较优势,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能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好且稳定的特色产业。我国辐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化,为发展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我国江苏、浙江一带的名特优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远渡重洋,畅销日本就是佐证。
4.4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
1)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业;磨刀不砍柴功,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鼓励和允许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基地,如南糖集团在各甘蔗主产区都设有加工厂,它们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加工优质白砂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很不完善,一些产品标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并认真贯彻实施。
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储藏、保鲜、运销业,实现多次增值增利。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而我国仅为0.51。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内在质量并不低,就是不在分级、包装、保鲜、储藏上下功夫,以致价值低,销售难。
4)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 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名牌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精,你精我特”,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要积极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发展城乡集市贸易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区域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和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对农产品的集散功能,平衡供求,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市场网络,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农产品等级标准,形成计算机联网拍卖或拍卖与议价相结合的交易方式,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成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结论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加入WTO后,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这一趋势之中,农业也不例外。为顺应这一趋势和潮流,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主动权,我国农业应形成以高科技化为主导,以信息化为关键,以市场化为手段,以服务化为保障的农业产业格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凤霞.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J].农村经济,2004,(10).[2] 唐萍, 刘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4,(03).[3] 李锦生.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 2004,(03).[4] 余鲁.21世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5] 张建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6] 郭琳,王华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产业组织理论课程论文
题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买买提热夏提·肉孜
学号1039020302
产业经济学专业
2011年7月6日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庄浪县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法观经济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不能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国内已有的研究基本都是针对整个大农业的角度来分析,较少关注结构的变动,更多的关注投入产出的分析。另外,对农业部门的研究以及内部农林牧渔结构的变动较少关注。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丰富产业结构研究内容,将研究内容深入到农业行业内部,有利于形成对农业发展的新认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正式基于以上考虑,通过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动的探讨,为推动中国农业内部结抅升级及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但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乡镇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缺门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火车头为落后。缺培训、少成本。生产规模小,销路不畅。产品加工率低,贮藏保鲜技术滞后。缺龙头,缺中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关键是产品要有市场,农村普遍存在“不怕生产风险,只怕市场风险”的现象。目前在种植、养殖方面缺乏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也不多,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张鲁源(2013)《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以黑龙江省讷河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对农业大县如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粗浅的思考与探索,以求与同志们商榷,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原则。
吴晚霞、曹正勇(2013)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全面多层次的分析了当前阶段四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揭示了农业产业结构从过去单纯产量比例调整转变为农业生产结构、行业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区域布局、农业组织全面调整的新趋向,并分析了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李邦熹(2013)《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指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大模式创新。该文简述了特色农业的内涵与特点,并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特色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定位。
苏久华(2013)《乡镇如何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党委政府如何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是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手段,抢抓机遇,借鉴成熟经验,继续延续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杨立勋、刘媛媛(2013)《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文章根据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和本质,选取了粮经比等十一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1978_2008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进行了测度,并据此得出: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呈波动上升趋势;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历经增量调整、非农产业发展、结构优化、追求效益、可持续发展共五个阶段。
郭衍(2013)《庄浪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的思考》中提出了庄浪县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认为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我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进展缓慢,存在诸多制约冈素。还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中国农业产业变化产生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刘易斯、费景汉等从研究初始条件及经济制度相似的一组国家来探索经济结构变化和高级化进程。钱纳里、赛尔奎因根据大量数据设计出一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市场占有率模型,用回归方程对样本国家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以产值结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为指标的“标准结构”,这些“标准”常被用来衡量某些特定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一)中国农业产业变化的影响因素
杨靖(201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结果分祈进一步表明,需求结构、要素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确有重要影响,影响最大的是需求结构,其次为制度结构,最后为要素结构。
赵耀东(2013)《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对策》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探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量变与质变,总结了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对策。
(二)中国农业产业变化产生的影响
1.对农村的影响
陈心颖(2013)《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福建省的观察数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具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擎肘的关系,根据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同度和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认为政策性壁垒、资本——劳动力替代过度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是造成福建省当前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主因。因此,破除政策性壁垒、理顺资本与劳动的价格。
张胜达、敬莉(2013)《新疆收入分配、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进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试图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一2010年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阐释新疆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杨竹莘(2013)《中国区域就业结构与区域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一基基于datapanel一data模模型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分析了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就业结构对区域的收入差异影响不同,针对不同区域情况,提出了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的政策建议.
2.对农村的影响
袁文斌、王宏蕊、刘普(2012)《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其指出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陈万明、石丽(2013)《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本文研究了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协同性分析显示,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步优化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动态计量方法,建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产值变动是引起就业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刘松颖(201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和节能降耗影响实证分析》,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有关理论,着眼于中国西部农村整体水平和增长动力两个角度,收集西部十省市1985-2008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能源效率指标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析西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和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地区农业内部层次的结构优化对农民增收、节能降耗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效应。
刘淑兰《调整庄浪县农村产业和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对庄浪县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不成熟建议》过对庄浪县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当前全国经济形势的分析,粗浅地从十个方面提出庄浪县农民增收的几条重要渠道,从而提出了如何调整庄浪县农村产业结构,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二是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富裕劳动力不能就近转移就业;三是农业布局不合理,品种单一,种植、养殖、加工没有形成规模,集约化程度不高: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主要靠第一产业。五是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无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收入低。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国内市场需求相应发生变化,导致更加偏向于养殖业产品需求,从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外需角度来说,由于我国种植业产品相对于养殖业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因而在国际贸易方面,养殖业产品的外需上升速度更快,更加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革。在要素供给结构方面,分别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四个方面来论述,土地资源的限制、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资本相对于土地的易获得性以及技术的进步导致养殖业的相对较快发展。在制度结构方面,土地流转的逐步放松、农产品流通制度的变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对养殖业的促进作用到高于对种植业的促进作用,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抅的进一步变化。
对产业结构整体分析,大多数学者是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产业结构。结论认为,在2002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制度改革和第三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近几年来,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而从最近一两年来最新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小额贷款对于产业结构影响显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 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
3[2]姜珂.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3和理淮.古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J].古城区植保植检站.2013
[4]董锦耘等.立足梯田依靠科技积极推进梯田产业开发[D].庄浪县水土保持局.2009
[5]温利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河北省曲周县农牧.2013
[6]王文中.贫困县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思考[D].中共灵台县委党校.2013
[7]龙文军等.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D].农业部研究中心.2013
[8]李邦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A].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2013
[9]杨立勋等.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D].2013
[10]郭衍.庄浪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的思考[D].甘肃林业.2013
[11]苏久华.乡镇如何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B].贵州六盘水.2013
[12]赵耀东.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对策[A].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013
[13]刘松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实证分析[A].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13
[14]陈心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A].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2013
[15]张胜达.新疆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进关系[A].财大经济学院.2012
[16]郝小宝.人口量质偏好转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A].陕西师范大学.2012
[17]张志奇.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研究述评[A].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
[18]张建武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其政策含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5
第四篇:叶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研
叶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研
十六大以来,叶城县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引导不同作物生产向适宜区域合理转移和集中,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使种植业布局不断趋向合理。形成了棉花作物生产区;良种小麦、玉米主产区;设施农业生产区;特色农作物生产区。这些区域布局的形成,充分发挥了各乡镇的资源特点和区域经济优势,使叶城县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了种植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十七大以来,叶城县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效益、突出特色”的总体思路,继续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着力培植特色农业,通过大力优化内部品种结构,种植结构继续向高产、优质、高效方面转化,使种植业布局不断趋向合理,积极探索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池三改”、惠民优民
2007年以来,叶城县利用544.08万元沼气项目,先后在全县的5个乡建设了4534座农村户用沼气池,每座国家补贴1200元,地方配套补贴100元,户均自筹资金3600元左右,该县农村能源站的技术人员从沼气池的建设、试水试压至放料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在普及农用沼气池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区域内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综合治理,“一池三改”工程,有利的推动叶城县各乡镇沼气生态农业建设的深入发展。
近日,新疆叶城县科技备耕成为今年春耕备耕的新亮点。全县各级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发展主题,积极推广新品种引进、技术革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高附加值蔬菜种植和现代特色农业开发、畜牧业养殖等方面科技培训。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采取举办“科技之冬”、“农民读书节”、赶科普巴扎、聘请专家讲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已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500多期(次),培训各类技术骨干1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0余份(册)。同时全县各级农机部门、机耕队和服务组织,也积极开展农机具检修工作。目前,全县可用于春季田间作业的6230台拖拉机和1714台(架)农机具都已全部检修完毕,检修合格率达到100%;培训的林果农民技术员利用冬闲时间修剪各类果树13万亩,364万余株,占到全县林果总面积的20%以上;设施农业、家禽养殖等专业的学员也正在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发展着自己的产业,用科技知识拓宽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今年叶城县加大力度发展订单农业,全县已签定订单农业(皮牙孜、辣椒、花生、西红柿、胡萝卜、大葱、马铃薯等)6.5万多亩,发展特色农业10万亩。
叶城县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效益、突出特色”的总体思路,围绕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生产工作,通过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引导不同作物生产向适宜区域合理转
移和集中,在选好种植品种的同时,注重成片发展,区域规模种植,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叶城县动员各乡镇、各部门的干部职工和经济能人广辟渠道,引进农业生产订单,铁提乡签定了5000亩的大葱、1000亩的苹果洋葱,乌夏巴什镇了签定了5000亩的马铃薯,依提木孔乡、夏合甫等乡签定了2万亩的辣椒,吐古其乡签定了6000亩的花生、5000亩的胡萝卜,佰西热克等乡签定了11000亩的西红柿等。2008年叶城县发展订单农业10万亩,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达150多元,农产品主要销往巴基斯坦、乌鲁木齐和疆外,今年叶城县订单农业有望突破15万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喀什地区调研时强调,各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什么来钱种什么,什么见效快种什么。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近期目标,这样才能实现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
4月9日至11日,王乐泉一行在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三县先后考察了设施农业、养殖示范小区、泽普县千亩红枣基地和叶城县万亩核桃、石榴、杏子基地。每到一处,王乐泉都详细了解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前景、以及每项产业能为农民增加多少收入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束喀什调研时,王乐泉听取了喀什地区及叶城县的工作汇报,他首先肯定了三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所取得的成绩。谈到叶城县发展林果业突出“名、优、特、新、稀”5至6年后果树进入盛果期,叶城县完全有可能达到人均收入2000元的目标时,王乐泉指出,搞园艺周期比较长,眼前怎么办? 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注意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谈到种植大棚蔬菜,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扩大劳务输出的规模,王乐泉说,这些都是解决农民近期增收的一个方法。莎车、叶城都是南疆的棉花大县,王乐泉说,虽然总产不少,但单产不高。今后一些次宜棉区要退出棉花。在宜棉区要大力推广120——150公斤的高产栽培模式。他说,在南疆发展畜牧业,要引进,但更要立足于自繁自育。养牛业要抓住不放,用10年功夫来发展。只有搞好牛的自繁自育,养牛业才能成大气候。近年来,喀什地区叶城县委、县人民政府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以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想方设法增加农牧民收入,着力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在南疆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连片的地方,率先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叶城县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叶城县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后退,在发展取得成绩的时候不停步;把发展的过程变为惠民的过程,把发展的措施变为惠民的措施,把发展的成果变为惠民的成果;发展是教育农民的过程,发展是引导农民的过程,发展是帮扶农民的过程。前不久,自治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大力宣传叶城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最近,自治区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也明确提出要学习借鉴叶城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3月26-27日,由自治区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潘志军、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鹏、社会发展处科员冉娜·迪力夏提等组成的自治区科技厅调研组在叶城县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总结叶城县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因地制宜,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在全区科技系统宣传、学习,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力求见成效。
第五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看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看法
孙大春三坪农场五连
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土地、水源、交通和农民的种植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又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为基础。调整中要找准自己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不能盲目的贪大求洋,避免造成品种“水土不服”,产品销售不畅。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怎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向新目标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收和减负,作为检验农业工作的重要标准。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瓜果蔬菜业,努力扩大农产品出疆.出口。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我场特殊的地理资源,发展本地区特优农业和牧业。避开传统农产品的生产,闯出一条特色农业的路。要做好规划,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加强服务,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样就能很快迎对市场,并且能培育出一批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
在70-80年代我场就是乌市的菜篮子基地,商品西瓜、蔬菜制种、瓜类制种、牛.羊.鸡的养殖也都是我场的强项。温室蔬菜我场已经上了规模,现在我场在农田中全部使用节水滴灌设施,要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大田瓜果蔬菜与温室蔬菜相结合,使我场成为全疆最大的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基地。
农业的发展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重信息,了解国内市场需要什么,国外市场需要什么,国内与国外需要的东西有哪些不同。我们知道,不同区域及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口味也有所不同,消费形式也不一样。只有了解需求,才能便于选择品种,便于决策。
选择品种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生产出的东西无公害无污染,这才是硬指标,在我国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无污染产品不能说不是难题,保护生态、治理环境、控制污染是当务之急。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首先
应从抓环境治理入手。
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就是植树造林绿化。治理环境也会为农民带来商机,发展优种苗木,培育苗木经济效益高于粮食的经验不是今天才发现的。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几年前就开始投资了,他们在短短的两三年中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实践中他们深深体会到,苗木生产比粮食生产简单,消耗低、成本小、省工省时,不用精细管理,不存在深加工等之忧。但要注意不能蜂拥而上、品种单一地盲目发展。培育苗木同样要选择好品牌,绿化树种选择:
一、稀有品种、速生见效快适应性强的;
二、城镇街区、道路绿化必不可少的;
三、防风固沙绿化荒山沙漠作用强,又能开发旅游观光综合效果的。果树苗木品种选择:
一、市场少见、未见、潜力大,可持续发展的;
二、有滋补保健食疗作用的;
三、特殊形状、特殊营养、富硒,能出口创汇又能内销价高的。
现在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就是财富。农民应主动的从媒体、网络、科研机构索取信息,把握市场经济动向,提高商品意识,不能再依赖政府收购产品,要亲自去闯市场、找销路,“能种不能卖”是低效益,生产+销售+深加工+保鲜贮运=高效益。逐步由松散型向公司+农户转化,传统农业向科技经济型转化,低投入低产出向高投入高产出转化。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在大冲击的风浪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持续发展永恒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