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农业增效
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农业增效,引进优良品种促进农民增收
——记南坝乡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南坝的秋天却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气息,今年的南坝,时值中秋仍洋溢着忙碌收获的紧张气氛。自开春以后,南坝乡干部群众积极谋划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调结构,谋发展,制定合理计划
引进来,送出去,保证销路畅通
保低价,随行市,确保效益最大
第二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创新结构调整模式构建优势支柱产业
近年来,永顺县不断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着力培植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我们主要推行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大户承包模式。县委、县政府出
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对一些长期从事打工、经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转移;对乡村集体林场、园艺场等农村土地,由政府通过招标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大户和单位经营。通过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为大户承包土地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大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化的道路。如永顺县石堤镇瞿绍杰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包山地860亩,实施综合开发,今年仅卖梨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杉木乡农林村彭贤林承包荒山2000多亩,植树种草,养牛100多头,喂羊200多只,年创收30多万元。在大户承包模式的带动下,永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全县从事经作、林果、烤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大户已达2000多户,退耕还林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256户。
二是干部加农户模式。一方面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结对扶持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开发1—2项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从事农业结构调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单位或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将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单位和近千名干部职工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在干部的扶持带动下,2000多户贫困户兴办了脱贫致富项目,共调整田土、开发荒山15.8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
三是招商引资模式。充分依托永顺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认真研究论证和整合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农业产业结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湖南老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奥瑞克公司、四川果王果业公司、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强势企业前来永顺县投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老爹果王素公司的支持下,1996年至今全县共开发的猕猴桃3.7万亩,2004年创产值2100万元,使一大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与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草决明、金银花等中药材8160亩,涉及农户3130户,中药材逐步成为永顺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四是项目带动模式。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培植壮大永顺县农业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农业部对口扶贫永顺县的有利机遇,先后争取部援资金645万元,实施了柑橘标准化生产、莓茶产业开发等项目8个,建立了1200亩莓茶生产基地、1500亩柑桔标准化基地和麻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兴建了王村优质水果无病毒苗木示范园、高坪蔬菜科技示范园。争取国家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桔杆氨化养牛项目、优质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其中桔杆氨化养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氨化池3.3万立方米,氨化养牛示范场43个,推动人工种草1.29万亩,累计氨化桔杆养牛23.3万头,推进了永顺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投入423万元支持永顺县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共建沼气池4230座,节柴灶2500个,沼气保鲜库2座,探索出一条“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抢抓入西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目前,永顺县已实施退耕还林103.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涉及永顺县46个乡镇9.6万农户,国家无偿补贴8年,永顺县农户将得到9亿元的粮食折价补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五是样板示范模式。永顺县把办点作样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县级领导创办示范片、部门和乡镇抓好示范村、技术员联系示范户、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办点作样,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县共创建县级领导示范片10个,兴办先进示范村23个,扶持科技示范户283户。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王村示范片的带动下,现已推广到全县46个乡镇,全县共建沼气池6150座,节柴灶4.69万个,建成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在高坪乡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沿张罗路的王村、高坪、西米、羊峰,石堤、青坪六乡镇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
为主的农业精品走廊已初具雏形。目前,永顺县把花卉盆景产业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正多渠道筹资融资,加速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近年来,永顺县不断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着力培植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我们主要推行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大户承包模式。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对一些长期从事打工、经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转移;对乡村集体林场、园艺场等农村土地,由政府通过招标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大户和单位经营。通过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为大户承包土地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大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化的道路。如永顺县石堤镇瞿绍杰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包山地860亩,实施综合开发,今年仅卖梨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杉木乡农林村彭贤林承包荒山2000多亩,植树种草,养牛100多头,喂羊200多只,年创收30多万元。在大户承包模式的带动下,永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全县从事经作、林果、烤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大户已达2000多户,退耕还林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256户。
二是干部加农户模式。一方面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结对扶持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开发1—2项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从事农业结构调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单位或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将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单位和近千名干部职工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在干部的扶持带动下,2000多户贫困户兴办了脱贫致富项目,共调整田土、开发荒山15.8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
三是招商引资模式。充分依托永顺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认真研究论证和整合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农业产业结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湖南老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奥瑞克公司、四川果王果业公司、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强势企业前来永顺县投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老爹果王素公司的支持下,1996年至今全县共开发的猕猴桃3.7万亩,2004年创产值2100万元,使一大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与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草决明、金银花等中药材8160亩,涉及农户3130户,中药材逐步成为永顺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四是项目带动模式。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培植壮大永顺县农业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农业部对口扶贫永顺县的有利机遇,先后争取部援资金645万元,实施了柑橘标准化生产、莓茶产业开发等项目8个,建立了1200亩莓茶生产基地、1500亩柑桔标准化基地和麻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兴建了王村优质水果无病毒苗木示范园、高坪蔬菜科技示范园。争取国家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桔杆氨化养牛项目、优质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其中桔杆氨化养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氨化池3.3万立方米,氨化养牛示范场43个,推动人工种草1.29万亩,累计氨化桔杆养牛23.3万头,推进了永顺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投入423万元支持永顺县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共建沼气池4230座,节柴灶2500个,沼气保鲜库2座,探索出一条“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抢抓入西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目前,永顺县已实施退耕还林103.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涉及永顺县46个乡镇9.6万农户,国家无偿补贴8年,永顺县农户将得到9亿元的粮食折价补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五是样板示范模式。永顺县把办点作样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县级领导创办示范片、部门和乡镇抓好示范村、技术员联系示范户、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办点作样,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县共创建县级领导示范片10个,兴办先进示范村23个,扶持科技示范户283户。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王村示范片的带动下,现已推广到全县46个乡镇,全县共建沼气池6150座,节柴灶4.69万个,建成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在高坪乡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沿张罗路的王村、高坪、西米、羊峰,石堤、青坪六乡镇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主的农业精品走廊已初具雏形。目前,永顺县把花卉盆景产业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正多渠道筹资融资,加速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第三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看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看法
孙大春三坪农场五连
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土地、水源、交通和农民的种植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又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为基础。调整中要找准自己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不能盲目的贪大求洋,避免造成品种“水土不服”,产品销售不畅。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怎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向新目标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收和减负,作为检验农业工作的重要标准。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瓜果蔬菜业,努力扩大农产品出疆.出口。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我场特殊的地理资源,发展本地区特优农业和牧业。避开传统农产品的生产,闯出一条特色农业的路。要做好规划,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加强服务,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样就能很快迎对市场,并且能培育出一批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
在70-80年代我场就是乌市的菜篮子基地,商品西瓜、蔬菜制种、瓜类制种、牛.羊.鸡的养殖也都是我场的强项。温室蔬菜我场已经上了规模,现在我场在农田中全部使用节水滴灌设施,要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大田瓜果蔬菜与温室蔬菜相结合,使我场成为全疆最大的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基地。
农业的发展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重信息,了解国内市场需要什么,国外市场需要什么,国内与国外需要的东西有哪些不同。我们知道,不同区域及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口味也有所不同,消费形式也不一样。只有了解需求,才能便于选择品种,便于决策。
选择品种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生产出的东西无公害无污染,这才是硬指标,在我国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无污染产品不能说不是难题,保护生态、治理环境、控制污染是当务之急。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首先
应从抓环境治理入手。
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就是植树造林绿化。治理环境也会为农民带来商机,发展优种苗木,培育苗木经济效益高于粮食的经验不是今天才发现的。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几年前就开始投资了,他们在短短的两三年中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实践中他们深深体会到,苗木生产比粮食生产简单,消耗低、成本小、省工省时,不用精细管理,不存在深加工等之忧。但要注意不能蜂拥而上、品种单一地盲目发展。培育苗木同样要选择好品牌,绿化树种选择:
一、稀有品种、速生见效快适应性强的;
二、城镇街区、道路绿化必不可少的;
三、防风固沙绿化荒山沙漠作用强,又能开发旅游观光综合效果的。果树苗木品种选择:
一、市场少见、未见、潜力大,可持续发展的;
二、有滋补保健食疗作用的;
三、特殊形状、特殊营养、富硒,能出口创汇又能内销价高的。
现在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就是财富。农民应主动的从媒体、网络、科研机构索取信息,把握市场经济动向,提高商品意识,不能再依赖政府收购产品,要亲自去闯市场、找销路,“能种不能卖”是低效益,生产+销售+深加工+保鲜贮运=高效益。逐步由松散型向公司+农户转化,传统农业向科技经济型转化,低投入低产出向高投入高产出转化。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在大冲击的风浪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持续发展永恒产业。
第四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
张锦林
〔内容摘要〕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生猪、牛羊和奶牛、禽蛋等特色养殖,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将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 键 词〕农业畜牧业发展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农办
近几年来,我市立足资源条件,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确立了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和奶牛、积极发展禽蛋和特色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方针,积极采取措施,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十五”期间,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0.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12%,与“九五”期末相比,畜牧业产值增长91.3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部分占18.3%,畜牧业生产在“十五”期间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成绩。
一、加强领导,把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把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2002年至2004年,市委、市政府把牛羊品种改良点建设列入“十件实事”之一,重点督办;今年又把培养中等学历的250名村兽医员列为“十件实事”的内容,完成招生计划。每年把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对县、特区、区党政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之一,实行专项考核,并严格兑现奖励。市对县、县对乡,层层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市级成立了畜牧事业局,各乡镇也单设了畜牧兽医站,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措施、制度“五落实”。
二、增加投入,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有力保障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畜牧业。按照“捆绑用、集中投,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多渠道增加畜牧业的投入。市级农业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目前安排畜牧业专项资金已达570多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5倍。积极利用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尤其是利用小额扶贫信贷资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据统计,全市1998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扶贫信贷4.3亿元,累计到期2.68亿元,累计回收2.5亿元,占到期贷款的93.2%,其中70%是用于发展养殖业,对加快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金投入也大幅增加,出现了六枝特区洒志乡刘德兴养殖场、盘县松河乡养牛户李再发、水城县南开乡凉山村科技养殖场、钟山区鹏翼养殖场等一大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向前发展。
三、改良品种,为发展生态畜牧业起好龙头作用
发展生态畜牧业,抓好畜禽品种改良,既是前提,也是基础,又是根本,我市各级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一是加强牛改工作,在巩固已建牛鲜配点的同时,加大牛冻配点的建设力度,提高输配率。二是加快羊改步伐,积极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种公羊及冻精对本地山羊进行改良。三是巩固和扩大猪改点,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加快三元杂交猪繁殖点建设,提高优质杂交猪的比重。到2005年底,全市建成牛品种改良点254个,平均每4个行政村拥有1个;建成羊品种改良点130个,平均每8个行政村拥有1个;建成猪品改点601个,平均每2个行政村拥有1个。优良品种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
四、种植牧草,为发展生态畜牧业丰富饲料资源
我市结合实际,坚持草随畜走、草畜配套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转变观念,根据养殖规模种草养畜,发展家庭小草场,不断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根据不同海拔区域和土壤条件,选择推广种植皇竹草、黑麦草、三叶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推行林间种草和粮草间套种,扩大饲草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一季牧草,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提高饲料作物比重和种植效益。全市累计人工种草面积达18.6万亩,其中林下种草3.5万亩。与此同时,大力推广秸杆青贮和氨化技术,提高农作物秸杆的利用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入户率。2005年,科技处理农作物秸杆13.25万吨,推广工业饲料8.47万吨。
五、推广科技,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注入持续动力
加快科技进步,是促进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针对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实际,始终把畜牧业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和难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紧紧围绕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积极开展培训,认真进行指导,切实做好服务。大力推广林草畜、粮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小区规模养殖技术。普及畜禽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和青贮、秸杆氨化技术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提高牧草、饲料转化率和秸杆利用率,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努力扩大秸杆加工、肉牛肉羊短期规模育肥、动物疫病监测控制、圈舍改造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面。“十五”期间,全市共实施猪、牛、羊圈舍改造2.91万间,面积33.7万平方米。
六、示范引路,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探索适宜模式
一是在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探索总结出了“三统两分、适度规模、集中饲养”小区联户养殖新模式。“三统”即统一规划圈舍设计,统一水电路三通,统一技术服务;“两分”即分户投资、分户经营,农户自愿组合,牲畜集中饲养。这种小区养殖模式,既解决了养殖农户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许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又有利于良种、良法、良舍、防疫等畜牧业生产技术的配套推广,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深受养殖农户的欢迎。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统两分”联户养殖小区393个,参加养牛农户5762户,饲养黄牛2.02万头,户均养牛3.5头。二是将工作重点下移到村,大力实施“100个畜牧强村”建设。2005年,共投入各类资金5401.8万元,发展养殖大户1.2万户,其中养猪大户4803户,养牛大户4003户,养羊大户1923户,养禽大户1278户,养蜂大户32户。实现畜牧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08%;户均收入2750.8元,比去年增加843元。
七、培育企业,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产业支撑
“十五”期间,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部门扶持等政策措施,我市畜牧产业化经营向前迈出步子。龙头企业从无到有,涌现出了钟山区凉都乳业公司、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机械化屠宰厂、盘县冠博饲料有限公司、盘县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在企业的辐射下,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畜禽养殖基地,带动了农户的发展。同时,盘县优质肉牛基地、水城县优质奶源基地、钟山区奶牛项目、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钟山区优质奶源基地等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建议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建议
李艾秋
〔内容摘要〕 本文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和措施。
〔关 键 词〕农业产业结构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既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其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以政府作引导,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投资,加强农业组织创新,稳妥地推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当前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2003年,根据国家农业部专家组的论证意见,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市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和变化趋势进行理性分析,着眼长远,考虑特殊区位、资源、环境、生态、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等综合因素,制定了《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并筛选出草食畜牧、茶叶、蔬菜、马铃薯、中草药和经济林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作为近期和未来农业重点发展的六项产业。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
(二)优化种植区域布局。烤烟、优质玉米布置在盘县、水城县,优质水稻、优质油菜向六枝特区集中,脱毒马铃薯安排在水城县、盘县、钟山区,反季节蔬菜向低热河谷地带和高山夏凉地区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如六枝特区落别乡种植了1.5万亩优质稻,岩脚镇种植了1500亩冬瓜,大用镇毛坡村种植了2000亩大蒜;盘县关口片区种植了6000亩折耳根,英武乡种植了2000亩西瓜,大山镇嘎拉河村种植了300亩的蔬菜;水城县米箩乡种植了1000亩竹荪,猴场乡种植了350亩猕猴桃,南开乡凉山村种植了400亩牧草;钟山区双龙村种植了200亩草莓,大河镇大桥村种植了100多个大棚蔬菜。
(三)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是品种改良步伐加快。到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为5.22亿元;2001年~2005年,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1.1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95%。全市已建成牛品改点255个、羊品改点140个、猪配种改点550个。二是饲草利用率提高。2001年~2005年,全市累计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皇竹草等优质牧草18.67万亩;科技处理农作物秸秆和牧草47.52万吨;建成饲料加工厂7个,年生产能力6.8万吨;饲料经营点419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四年累计推广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工业饲料41.97万吨。三是畜禽防疫工作加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设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6个,建成兽医实验室2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3个、乡级21个,村级兽医室建设已开始启动。市和六枝特区、水城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体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盘县动物疫情测报站已正常开展工作。市、县两级动物疫情专用网络已全部建成,使疫情信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传输。四是重点项目逐步实施。通过向国家和省争取,我市相继实施了盘县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项目、盘县优质肉牛产业化项目、钟山区奶牛基地建设项目、盘县、水城县科技养牛示范项目、盘县优质肉牛基地县、水城县奶源基地县和市级良种猪扩繁场建设项目等一批骨干项目,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在双水新建的牛、羊屠宰场已正式投产,年屠宰肉牛5万头、羊10万只,产品销往上海等地。
(四)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一是扶持优质稻示范种植,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六枝特区农业生产条件好的优势,抓基地示范建设,在落别乡以 “农技服务部”方式,推广优质稻谷产业。该乡优质稻播面从2001年的5000亩发展到去年的 1.5 万亩,形成了全乡稻谷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二是扶持养殖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各县(区)都把发展畜牧业放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措施引导畜牧业发展,从传统养
殖向规模养殖迈进。其中,盘县把建设畜牧大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持农户逐步发展壮大,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同时,该县积极引导鼓励能人带动发展畜牧业,如红果镇彭家口村委会主任彭和平,经营煤矿有一定积累后,投资110万元兴办杂交肉牛养殖场,县、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并指定技术人员驻场负责指导。初具规模的养殖场为该村4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还将500多亩低产地“反租倒包”种草,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五)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农业效益提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积极促进数量型农业向科技效益型农业转变。盘县大山镇在嘎拉河村培育蔬菜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种植蔬菜300亩,兴建大棚25个,蔬菜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是种粮的六倍。在150多户种植户中,蔬菜收入10000元以上的就有10余户。目前该村已建成比较典型的“猪—沼—菜”生态模式示范点。六枝特区在梭戛乡平寨村利用科技扶贫项目扶持农户养鹅,改种植为养禽,2004年从15户3000只发展到50户近万只,为农民增收找到了出路。水城县在猴场乡打靶、猴场两村种植猕猴桃,现已发展到341亩,发展前景好,农民增收效益明显。
(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大力扶持一批有竞争优势,产品有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成了核桃乳、土豆、茶叶、生姜、牛肉、优质米、魔芋、饲料、中药材、以及矿泉水和奶制品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创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如六枝种子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制种基地从20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年产杂交玉米种达百万公斤。六枝特区近三年来共有4370户农户参加制种,农民增收615.5万元。水城姜业有限公司实现年加工生姜2000多吨,带动了一大批种姜农户增产增收。
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农业结构趋向合理。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8亿元。其中种植业比重为59.98%、林业比重为3.31%,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3.6、1.2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到33.86%,比2002年上升了
2.2个百分点。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由2002年的80.2%下降到74.4%,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比重由19.8%提高到25.6%,饲料作物面积达到12.7万亩。在养殖业中,草食牲畜存栏和出栏增幅明显,肉类结构有所改善,在肉类总产量中,牛羊肉占9%,比2000年提高2.64个百分点,猪肉占84.6%,比2000年下降4.13个百分点。
(二)质量效益逐步提高。杂交玉米、杂交水稻、脱毒马铃薯面积得到进一步推广,分别达到70万亩、23万亩、50万亩;杂交牛、杂交羊、三元杂交猪数量增大,分别年产1.9万头、1.7万只、20.57万头;优质烟、优质米、优质牧草、良种禽比例上升,分别占85%、35%、90%、60%以上。种养殖水平有新的提高,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均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经济作物的产值、大牲畜的胴体重都有较大增长。
(三)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茶叶、生姜、优质米、马铃薯、蔬菜、经果林、中药材、畜牧业等品种不断优化,产量继续增加。目前已建成核桃乳、土豆片、富硒茶、生姜、牛肉、优质米、魔芋、饲料、中药材以及矿泉水和奶制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四)特色产品逐步形成。全市以特色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培育龙头企业,为农民稳定增收创造条件。一是种子产业实现“四化一体”,即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质量检验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目前已建立起“育、繁、推、销”一体化的产业雏形,使种子生产逐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营销规模化,推动了全市种子产业的发展。二是茶叶产业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茶园面积近4万亩,茶叶产量300多吨,创产值500多万元。建成茶叶加工厂6个。主要有“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四个名优茶品牌。三是蔬菜生产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产量和产值逐年增长。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产量约35万吨,产值近2亿元,占种植业的10%。四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
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畜牧业产值9.08亿元,比2000年增长64.34%,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3.86%。
三、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不高,长期以来主要追求产量增加,而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放在第二位,向市场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加工的农产品份额较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求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其次是农业收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在短期内既降低了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力,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阻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一)农业总体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农村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作为农业投入的主体,难以为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加之各级财力有限,引资难、贷款难等因素制约,一些投资较大的产业难以进入市场。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薄弱。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数量不足,市场交易手段和功能不全,对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不强。促进农产品交易的中介服务组织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不发达,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缺乏带动力。
(三)龙头企业发展没有太大突破。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低、批量小,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四)农业生产条件差,大基地难以形成。全市国土面积99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5万亩。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头和南北盘江的强烈切割,形成山高、陡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最低海拔609.5米,最高海拔2900.3米,小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不同的海拔,需要不同的生物品种,大的生产基地难以形成,没有大的基地就形不成大的产业。正如农业部认定我市农业产业为“六盘水做不成大农业,但可以做成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
四、对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农业结构布局,实施人与自然、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战略。在邻近城市的地区、水土严重的地区和污染较重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努力构筑绿色屏障、绿色地毯,改造当地水土,净化空气;在地势较平、水利设施配套好的乡镇大力发展种植栽培和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成为高效农业区。有山有水、空气质量较好、交通便利的乡镇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成为农业综合功能区。
(二)加大投入,建立发展基金。工业反哺农业,要体现在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严格项目化管理,实行按规划定项目,以项目配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也要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以科技求质量,以科技扩规模,以科技降成本。做好新产品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改善农产品经营质量;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步伐,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运用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四)建立信息发布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扶持区镇两级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上网,扩大网上交易。建设农产品交易集散市场,在规模生产基地组建产地批发市场,吸引本地和外地商贩前来采购。鼓励农民成立生产营销合作社、专业协会,使利益一致的农民联手闯市场。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在基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通快车。
(五)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牢固树立“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认识。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各级龙头企业一起抓,大小龙头企业一起上的方针,从有到无,从大到小,从大到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具体思路是:发展蔬菜、果品、中药材产业,壮大畜牧业、生姜产业,做强马铃薯、茶叶产业。
(四)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市场的有效供给,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促进和带动了种植业、饲料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持各类饲料加工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畜禽饲养场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发展壮大。大力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组建各种畜牧养殖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服务,做大做强我市的畜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