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青溪经济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青溪经济发展
近年来,青溪镇作为纯农业镇,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采取了多种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进一步扩大了农业规模,提高了农业产量,增长了农业效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促进青溪经济全面发展。
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确立六大主导产业
1、调整结构时机成熟。该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过程中,认识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一直以来,青溪镇都是大埔县优质烤烟基地和优质稻高产区之一,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其次,作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青溪良种猪养殖场就坐落在该镇,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再次,该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基础,特别是粤电集团的青溪发电站建设投产,给该镇提供了丰富的水域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这些都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时机,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提条件。
2、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由于受到传统保守的思想影响,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安于现状,不太愿意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扩大种养规模和改良新品种,导致农业规模较小,种养品种比较单一。该镇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传授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新品种。在宣传推广中,逐渐让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1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充满了信心。这为实现调整产业结构统一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3、发展六大产业目标。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该镇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坚持打好优势牌,走好特色路,唱响地方戏,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该镇确立了发展以优质烟、优质稻、良种猪、山地羊、优质鱼、优质果为主导的六大产业的目标,鼓励效益农业的发展。2008年,全镇种植优质烤烟5500亩,产量130万斤;种植优质水稻6025亩,总产达2706吨;全镇出栏生猪8万头;优质鱼总产527吨;以蜜柚、沙田柚为主的优质果2330亩,总产预计达1553吨。六大产业目标的确立为调整产业结构,为实现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
二、立足实际,寻求突破,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抓好品种改良。以六大主导产业的品种改良为目标,不断提高品种质量。在粮食品种方面,继续全面普及推广博优系列博优35,K优047等优质品种;在烤烟品种方面,采用最新品种ⅡG17.9601;在生猪品种改良方面,发展三元杂交良种猪;在优质果方面,重点种植经过改良后的蜜柚、沙田柚等。
二是抓好种养调整。抓好种养调整的关键是规划耕地种植和养殖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确保粮食计划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在现有耕地中,规划出70%的耕地种植烤烟和蜜柚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此外,利用荒田规划挖山塘进行养优质鱼,还
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利用青电库区丰富的水资源,首先兴办起1200多平方米的网箱养鱼基地。通过带动作用,再逐渐形成1万平方米的网箱养鱼基地的目标。在荒山利用方面,除了规划种优质果外,还鼓励农民发展养羊。通过种养的调整,合理配臵了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三是抓好龙头培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效的带动了专业村、户发展。在现代农业中,龙头企业发挥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和牵引能力,直接影响着山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为此,该镇把建设好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重点扶持培育青溪良种猪养殖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以此带动促进专业村、户建设,实现发展规模经济。
三、扶持龙头,帮扶带户,发挥现代农业模式
1、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该镇十分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对这些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使它们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效益不断增加。在镇府的关心支持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目前,该镇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间。还有1间正在申报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2、着力帮助困难农户积极发展。该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本地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当地农民寻找发展项目。该镇充分利用青华、河背、铲坑、长丰等村农民素有养羊的习惯,宣传发动
当地农民发展养殖山地羊。此外,利用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养猪业。与此同时,该镇还通过一些优惠服务政策,特别帮扶带动了100多户困难农户发展养羊、养猪,为他们提供生产保障,坚定他们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他们早日脱贫致富的愿望。
3、发挥“公司+基地+农户”效应。青溪镇通过“政府扶持,基地带动,农户联动”的模式,大力发动养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镇养猪业发展。该镇2009年上半年全镇养猪达100头以上的农户有50多户,50头以上的农户100多户,20头以上的达200多户,预计将带动实现农民人均收入823元。通过发挥这一模式的带动效应,在大力发展养猪业的同时,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工农结合,树立品牌,着眼未来长远发展
1、推动工农结合树品牌。面对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特点,该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应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转变过去“以农哺农”的思想,把工农相结合,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该镇积极鼓励、扶持引导民营、个体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其中,成功打造出了“青溪家米”、“青溪羊肉酒”等品牌产品,这些品牌产品的投放市场不仅提高了青溪镇的知名度,也收到了明显的企业效益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由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从而也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着眼长远发展谋未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就是要让农业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规划好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该镇十分重视农业的长远发展这个问题,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适应市场,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走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实现资源优化,多种经营的长远发展目标。
五、科技先行,服务引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1、发挥科技示范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就是要发挥科技的作用。该镇坚持依靠科技,让科技先行,把科技进步作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的强大动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特别是在六大主导产业中做足科技这门功课,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比如在烤烟方面,全部应用塑盘育苗、地膜覆盖是等新技术,从育苗、备耕到采摘、烘烤的全过程,都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管理,注重了烤烟质量,实现向大埔县上缴烤烟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县前列的目标。同时,通过科技的示范作用,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2、做好服务引路工作。科技需要服务作保障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为此,该镇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青溪镇信息服务机构领导小组,为科技服务做好引路工作。同时,该镇还专门成立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组,主要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项目、资金、农技培训以及产后销售等问题。此外,该镇还充分利用山区信息网,及时更新发布农业方面的信息,介绍一些最新的农业
科普知识和大力宣传推介该镇特色农产品。
3、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通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有效推动了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了该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致富梦想。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8350万元,农村人平均收入4427元。2009年预计将实现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平收入对比2008年增长10%的奋斗目标。
第二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种植稻田蘑菇引发的思考
抓发展、促增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核心工作,把抓发展、促增收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令人深思。我们必须面对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切入点放在何处这一历史性课题。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生活依然举步维艰。
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都在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富民一方的目标。致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发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级干部既不想抓,又不会抓,更不敢抓;农民群众既不能干,又不会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广纳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大胆尝试,与巴中富康菌业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稻田蘑菇200余亩(实际种植110亩)。目前,公司已收购14万斤,还有一个月的盛产期,可望再收购10万斤,亩均产量可达3500斤,每亩产值达4000余元,亩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个别可达5000元以上。种菇农户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利益,真诚感谢党委、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们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同时,一年的生产实践,也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2006年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
第三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种植稻田蘑菇引发的思考
抓发展、促增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核心工作,把抓发展、促增收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令人深思。我们必须面对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切入点放在何处这一历史性课题。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生活依然举步维艰。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都在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富民一方的目标。致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发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级干部既不想抓,又不会抓,更不敢抓;农民群众既不能干,又不会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广纳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大胆尝试,与巴中富康菌业公司按照“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稻田蘑菇200余亩(实际种植110亩)。目前,公司已收购14万斤,还有一个月的盛产期,可望再收购10万斤,亩均产量可达3500斤,每亩产值达4000余元,亩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个别可达5000元以上。种菇农户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利益,真诚感谢党委、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们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同时,一年的生产实践,也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2006年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
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
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理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实际;蘑菇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风险相对较低,增收有保障;生产周期短,很快可见效益回报;走“定单农业”路子,公司解决了投入、技术、销售难题,老百姓不愁市场,不愁销路、不愁技术,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他们种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我镇抓发展、促增收闯出的一条好路子,完全符合广纳镇情,有很大发展后劲,是广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潜在的优势产业。
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动力问题
在群众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不能简单从事,一推了之,群众虽有求发展、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但缺乏主动意识、风险意识和投入意识,在商品经济面前无所事从、束手无策,各级政府不起主导作用,群众很难靠自身力量闯出一条致富路。为此,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领航人的作用。一是要帮助农民找市场、选项目,避免农民发展生产的盲目性,规避市场风险。稻田蘑菇项目完全是靠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引进广纳并形成产业。二是提供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做好种菇农户与“公司”的组织协调工作,党委政府参与了稻田蘑菇的规划、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并与公司和种菇农户保持紧密联系,适时协调解决各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保证选项、生产、管理、销售的顺利进行;三是监督公司和农户生产合同的履行,为农户提供政策、法律支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种菇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亨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履行生产合同的能力和自觉性,保障厂方的利益;四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用项目带动和以奖代补的方式,连片发展,偏向大户,对种植面积在0.5亩以上的种菇农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方面的支持,鼓励规模生产、专业经营;五是制定政策,强化管理,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指导、督促、服务等作用,为“抓发展、促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没有政策的支持,稻田蘑菇生产很难在我镇取得成功,很难达到公司、农户互利互惠、双方赢利的目的。
四、改变方式,创新模式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手段问题
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方式方法上,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新型模式解决产品市场,成本投入、生产技术,产品销售,利益分配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订单”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首选模式。2005年,我镇种植稻田蘑菇,实行“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具体的运行方式是,村委会与富康菌业公司签订生产合同,镇政府监督合同执行,厂方垫付菌种、辅料等生产物资(1200元/亩),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现场指导和村技术员培训),农户每亩缴纳10.00元保证金,投产后厂方一村一点按市场价(不低于保护价1.2元/亩)统一回收,厂方扣回成本后向农户兑付现金。公司的产前市场论证,产中技术培训、指导,产后的销售服务步步跟进,一环扣一环,有效解决了市场选择难、技术指导难、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市场风险,种菇农户收入有保障,使农民吃上“定心丸”,增强了他们放心放手大干的信心。实践证明,发展“定单农业”是适应农村产业良性发展,降低农业市场风险,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最好模式。
第四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创新结构调整模式构建优势支柱产业
近年来,永顺县不断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着力培植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我们主要推行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大户承包模式。县委、县政府出
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对一些长期从事打工、经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转移;对乡村集体林场、园艺场等农村土地,由政府通过招标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大户和单位经营。通过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为大户承包土地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大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化的道路。如永顺县石堤镇瞿绍杰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包山地860亩,实施综合开发,今年仅卖梨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杉木乡农林村彭贤林承包荒山2000多亩,植树种草,养牛100多头,喂羊200多只,年创收30多万元。在大户承包模式的带动下,永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全县从事经作、林果、烤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大户已达2000多户,退耕还林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256户。
二是干部加农户模式。一方面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结对扶持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开发1—2项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从事农业结构调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单位或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将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单位和近千名干部职工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在干部的扶持带动下,2000多户贫困户兴办了脱贫致富项目,共调整田土、开发荒山15.8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
三是招商引资模式。充分依托永顺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认真研究论证和整合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农业产业结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湖南老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奥瑞克公司、四川果王果业公司、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强势企业前来永顺县投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老爹果王素公司的支持下,1996年至今全县共开发的猕猴桃3.7万亩,2004年创产值2100万元,使一大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与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草决明、金银花等中药材8160亩,涉及农户3130户,中药材逐步成为永顺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四是项目带动模式。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培植壮大永顺县农业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农业部对口扶贫永顺县的有利机遇,先后争取部援资金645万元,实施了柑橘标准化生产、莓茶产业开发等项目8个,建立了1200亩莓茶生产基地、1500亩柑桔标准化基地和麻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兴建了王村优质水果无病毒苗木示范园、高坪蔬菜科技示范园。争取国家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桔杆氨化养牛项目、优质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其中桔杆氨化养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氨化池3.3万立方米,氨化养牛示范场43个,推动人工种草1.29万亩,累计氨化桔杆养牛23.3万头,推进了永顺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投入423万元支持永顺县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共建沼气池4230座,节柴灶2500个,沼气保鲜库2座,探索出一条“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抢抓入西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目前,永顺县已实施退耕还林103.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涉及永顺县46个乡镇9.6万农户,国家无偿补贴8年,永顺县农户将得到9亿元的粮食折价补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五是样板示范模式。永顺县把办点作样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县级领导创办示范片、部门和乡镇抓好示范村、技术员联系示范户、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办点作样,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县共创建县级领导示范片10个,兴办先进示范村23个,扶持科技示范户283户。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王村示范片的带动下,现已推广到全县46个乡镇,全县共建沼气池6150座,节柴灶4.69万个,建成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在高坪乡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沿张罗路的王村、高坪、西米、羊峰,石堤、青坪六乡镇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
为主的农业精品走廊已初具雏形。目前,永顺县把花卉盆景产业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正多渠道筹资融资,加速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近年来,永顺县不断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着力培植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我们主要推行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大户承包模式。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对一些长期从事打工、经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转移;对乡村集体林场、园艺场等农村土地,由政府通过招标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大户和单位经营。通过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为大户承包土地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大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化的道路。如永顺县石堤镇瞿绍杰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包山地860亩,实施综合开发,今年仅卖梨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杉木乡农林村彭贤林承包荒山2000多亩,植树种草,养牛100多头,喂羊200多只,年创收30多万元。在大户承包模式的带动下,永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全县从事经作、林果、烤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大户已达2000多户,退耕还林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256户。
二是干部加农户模式。一方面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结对扶持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开发1—2项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从事农业结构调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单位或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将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单位和近千名干部职工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在干部的扶持带动下,2000多户贫困户兴办了脱贫致富项目,共调整田土、开发荒山15.8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
三是招商引资模式。充分依托永顺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认真研究论证和整合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农业产业结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湖南老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奥瑞克公司、四川果王果业公司、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强势企业前来永顺县投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老爹果王素公司的支持下,1996年至今全县共开发的猕猴桃3.7万亩,2004年创产值2100万元,使一大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与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草决明、金银花等中药材8160亩,涉及农户3130户,中药材逐步成为永顺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四是项目带动模式。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培植壮大永顺县农业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农业部对口扶贫永顺县的有利机遇,先后争取部援资金645万元,实施了柑橘标准化生产、莓茶产业开发等项目8个,建立了1200亩莓茶生产基地、1500亩柑桔标准化基地和麻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兴建了王村优质水果无病毒苗木示范园、高坪蔬菜科技示范园。争取国家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桔杆氨化养牛项目、优质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其中桔杆氨化养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氨化池3.3万立方米,氨化养牛示范场43个,推动人工种草1.29万亩,累计氨化桔杆养牛23.3万头,推进了永顺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投入423万元支持永顺县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共建沼气池4230座,节柴灶2500个,沼气保鲜库2座,探索出一条“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抢抓入西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目前,永顺县已实施退耕还林103.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涉及永顺县46个乡镇9.6万农户,国家无偿补贴8年,永顺县农户将得到9亿元的粮食折价补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五是样板示范模式。永顺县把办点作样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县级领导创办示范片、部门和乡镇抓好示范村、技术员联系示范户、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办点作样,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县共创建县级领导示范片10个,兴办先进示范村23个,扶持科技示范户283户。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王村示范片的带动下,现已推广到全县46个乡镇,全县共建沼气池6150座,节柴灶4.69万个,建成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在高坪乡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沿张罗路的王村、高坪、西米、羊峰,石堤、青坪六乡镇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主的农业精品走廊已初具雏形。目前,永顺县把花卉盆景产业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正多渠道筹资融资,加速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第五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刘光年
彭塔乡位于霍邱县东南边陲,地处二县一区交界处,南与裕安区单王乡毗邻,北与冯瓴乡接壤,东与寿县隐贤镇隔河相望,西与花园镇、孟集镇唇齿相依。全乡辖17个村,2个街道,168个村民组,4.6万人,4.9万亩耕地,总占地面积92平方公里,岗、畈、湾三区并存,非涝即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丘岗地区,群众收入无保障,严重制约了彭塔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我们彭塔乡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始终把调整丘岗地区种植结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隆重召开,象一股春风吹暧了农民的心窝。彭塔乡党委政府趁势而上,主动作为,走现代特色农业通道,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势利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全乡大力推进冬枣示范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艰难起步、扎实推进
2002年在县发改委、农委、扶贫办、财政局、林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乡把林果开发作为调整丘岗地区种植业结构为突破口,推广节水农业,引进雪枣开发200亩,因雪枣个体大产量少,品质及口感差,效益不佳,逐步被市场淘汰了。03年、04年两年乡党委政府通过对山东沾化冬枣进行实地考察,花费近50万元资金,栽植了沾化冬枣2000
1亩,由于对气候、栽植技术、管理等因素掌握不清,2000亩冬枣几乎“全军覆没”。许多枣农对此也几乎丧失了信心,发牢骚说:“乡政府是瞎指挥,乱折腾”,但乡党委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派员到山东学习技术,请山东专家上门指导,结合本地实际,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掌握了育苗、嫁接、栽植、管理等技术,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冬枣,稳定了冬枣栽植面积500亩,并初见成效。目前可以说山东沾化冬枣在我们彭塔乡已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并取得了群众认可。07、08年采取部分枣树开夹挂果,09年500亩冬枣实行全面开夹挂果,望着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枣子,枣农王敬义、李构保心里乐开了花。根据每亩载植56棵枣树,每棵枣树收获35公斤枣子,按每公斤12元计算,亩均收入2.34万元,即3棵枣树变成一亩稻田的收入,所以冬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
二、科技注入、典型示范
冬枣是一种质地酥脆,口感香甜,含有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同时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上等滋补保健食品,并有一定药用价值,可谓是青少年食之,营养平衡增强体质;中年人食之,滋阴壮阳精力充沛;老年人食之,强筋健骨,益寿延年之功效。
由于冬枣树具有耐旱节水等特性,并且很适宜在岗区缺水的地方栽植,其栽植、培育、嫁接、管理等技术难以掌握,必需注入先进的科学技术,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方能取得成功。为此,乡党委政府专门从山东请来专家,进行实地培训,现场操作,可以说是手把手地传授科学技术。依托县冬枣协会,了解行业信息,从育苗、嫁接,到栽植、管理等每一个环节,无不浸透着专家及协会的辛勤汗水,每一步也都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培训陈楼村王敬义、金古堆村李构保两位大户,并以他们为典范,率先干了起来。取得收益之后,也逐步带动了周边群众,掀起种植冬枣的热潮。
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冬枣产业,打出品牌,做出规模,典型引路,培育市场,寻找商机,扩大宣传,提高彭塔乡冬枣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树立和展示彭塔乡冬枣示范园的良好形象,打造具有彭塔乡特色的冬枣产品品牌。为此,2009年9月25日,在举国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彭塔乡隆重举办了首届冬枣文化节,大力推广山东沾化冬枣,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广节水农业并取得巨大成功。县委常委孙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旭、县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了大会。
在冬枣文化节大会上,乡党委政府精心组织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吹喇叭、舞龙灯、玩旱船、女子腰鼓表演及图片展览等项目,并邀请与会嘉宾参与品尝冬枣,欣赏冬枣
示范园等一系列活动。使得这次文化节成为一次交流的盛会,一次文化的盛会,一次收获的盛会,成为彭塔乡开放的窗口,展示形象的平台,内外合作的桥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载体。整个文化节办得异常隆重,气氛热烈,约有近千名群众主动参与,群众参与率极高,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文化节期间还吸引了单王乡、迎河镇、花园镇等周边乡镇群众及商家近百名参加,现场销售冬枣约有1000公斤,销售收入超过1万元。真正实现了“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宗旨,也深刻体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主题。
四、总体规划、科学发展
冬枣文化节过后,县委权书记、县长刘胜同志分别莅临彭塔乡检查指导工作,他们分别到彭塔乡冬枣示范园参观指导,并强调指出彭塔乡党委政府一定要做好冬枣文化园这篇文章,做大做强这一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对彭塔乡前期所做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乡党委政府利用冬枣文化节这一契机,专门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着重研究岗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产业化,以基地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发展。特别是以陈楼村王敬义、金古堆村李构保、贺修权为代表的冬枣开发,安排陈楼、金古堆两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每村各留足300亩茬口,为明年冬枣育苗做准备,力争形成千亩冬枣园示范基地,努力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作业,进一步进行产品深加工,变单一的枣子为罐装饮料,形成冬枣产品的产业链条,并打造自己的品牌,走向省内外市场,甚至打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