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导论案例
四.案例分析
1.女性,29岁。关节疼痛1周,颜面红斑3天入院。2周前感冒后出现腕、膝关节疼痛。3天前外出经晒后出现面部红斑,即来就诊。门诊行相关检查后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收入院治疗。既往有对日光过敏史,未服用过敏药物,家族中无sLE病人。已婚未育,生活自理,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因面部缸斑影响外表.羞于见同事。
问题:
1请用R叫适应模式收集4种适应方式输出行为的相关信息。
① 生理功能: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晒后红斑
② 自我概念:面部红斑影响外表、羞于见同事、生活自理 ③ 角色功能:影响社会功能价值体现 ④ 相互依赖:羞于见同事
2请分析影响病人行为反应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
① 主要刺激:腕、膝关节疼痛、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 相关刺激:饮用咖啡的习惯、女性29岁、对日光过敏史、晒后出现红斑
③ 固有刺激:羞于见同事
2.手术室的年轻护士小杨,在手术台上传递器械时不慎被刀片划破手指,稍有出血,由于手术正在进行,简单用碘附棉球消毒伤口、更换手套后继续手术。术后查阅病历,发现该手术病人是乙型肝炎病人。
问题:
l.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小杨被划伤后应如何正确处理。
(1)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程脱去手套。
(2)立即捏住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流动的自来水反复冲洗伤口,黏膜处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用75%乙醇、2%碘酊或0.5%碘伏消毒伤口,待干后贴上无菌敷贴。
(4)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及时上报有相关部门领导及医院感染科。
(5)立即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学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并随访观察;受伤护士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且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可进行复查,不做特殊处理;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或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在伤后24小时内,第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注射第一针疫苗的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第3、6、12个月随访监测。
2.结合案例,请阐述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锐器饬的发生。
在使用和处理针头、手术刀、安瓿等锐器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选用安全性能好的护理用品,如无针输液器、防刺伤注射器等。加强安全教育,纠正危险行为,创造安全环境。
孙大爷,69岁,体重96kg,退休工人,初中文化。近日因生活琐事与老伴拌嘴而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短暂晕倒后由其老伴及儿子护送入院。护士小张热情接待并询问孙大爷:“大爷,您现在感觉怎么样?好些了吗?”大爷说:“其实没什么事,就是老伴和儿子非要来,我高血压都10多年了,头晕时吃点药就好了,再说高血压也不是什么大病。”儿子说:“做儿女的,我们希望老爸身体健康,可又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请思考:
1、根据上述情景你如何理解健康、疾病和健康促进?
答: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4、为提高孙大爷生存质量,如何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
答:1.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促进生理舒适 3.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5.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9.归纳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及主要内容
答:1.评估: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记录资料
2.诊断:组成:名称、定义、诊断依据、相关因素。陈述:PSE 公式(健康问题、原因、症状或体征)
3.计划:排序(首先)、确定目标、制定护理措施
4.实施:准备、实施(步骤)
③记录(PIO格式)
5.评价:内容、方式
10.举例说明引起护理职业损伤的常见物理因素
答:在临床工作中,造成护理职业损伤常见的物理因素有锐器伤、负重伤、辐射性损伤与温度性损伤等。
锐器伤: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缝合针、手术针
负重伤:搬运病人、协同病人翻身时大强度体力劳动
辐射性损伤;从事放射性诊断和治疗,接触紫外线、激光等放射性物质
温度性损伤:热水袋、热水瓶等引起的烫伤、氧气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品引起的烧伤,烤灯、高频电刀引起的灼伤
噪声:监护仪、呼吸机的机械声、警报声等
第二篇:护理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护理(1980年ANA的定义)
2.整体护理:
3.健康(1947年LOHO的定义)
二、填空题 :
1._______被誉为近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她的护理思想和观点被后人总结为_________理论。
2.近代医学模式是________模式,70年代提出的现代医学模式是_________模式。
3.护理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阶段,以__________为中心的阶段,和以__________为中心的阶段。
4.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人的环境包括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环境。
6.国内外主要的临床护理方式包括________护理、小组护理、________护理和_______护理。
三、单选题:
1.在护理学中有关“人”这一概念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人是一个闭合的系统B.人是护理实践的核心
C.人应对他人的健康负责D.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组成E.在不同发展阶段人都有相同的基本需要
2.功能制护理的工作中心是:()
A.疾病的需要 B.病人的需要 C.人健康的需要D.日常工作的需要 E.护士的需要
3.有关责任制护理优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增强B.对责任护士的要求较高
C.护士对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减弱D.促进护理知识和技术的发展
E.病人和家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增加
4.在护理学中有关“健康”这一概念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不适B.健康和疾病具有清晰的界限
C.健康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D.人的健康观念受单独某一因素的影响
E.健康主要地指和体内各系统的协调和稳定
四、简答题 :
1.列举5项护士的护理专业角色。
2.简述健康是一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整体护理概念的内容
第三篇:社区护理导论 名词解释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挺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
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
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挺及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目标。
护理计划:一种由多方合作的,体现优先顺序并经历循环往返的程序以达到预期护理目标。
护理专业伦理准则:是依据专业所认定的价值确定的,专业的成员必须认同专业的价值,通过内部控制保证服务质量,获得
社会的认可。
社区护理过程评价:重点是测量社区日常护理活动和功能,强调及时收集和分析资料,以指导收集和分析护理活动的不断完
善。
结果评价:指针对护理活动的近期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
社区护理记录格式:采用PIO格式,问题加护理措施加结果的书写格式。
社区分析:社区护士对所获资料进行检查,归类和判断。
生命价值论:以人具有内在的与外在的价值来衡量生命意义。
临终关怀:是对频临死亡病人的照顾,它是现代医学一个新兴领域,由多学科相互协作。
社区护理伦理准则:是表明社区护理专业的基本价值,以及社会所赋予及专业所应承担的职责。
护理研究:是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解决问题或评价现存护理措施的有效
性,再用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随机:有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是指实践对象抽样抽到或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机会相等的方法。
健康管理: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对已知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适当
干预的全过程。
健康风险:指人的生命过程中,环境,社会等外部环境和人自身的内部因素威胁或损害健康的各种可能性。
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策略或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管理过程。健康风险评估: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和健康危险因素导致待定疾病和或死亡的频率以及潜在的健康损失程度的描述和
估计。
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在社区开展的健康管理,以居民健康档案和规范的健康体检为基础,以健康风险评估及健康促进指导为
手段,以多渠道的健康教育为辅助,以持续性多元化的诊疗服务为保障,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素质,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为目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连贯的多方位的健康保健服务。
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降低本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健康传播:是通过研究与应用传播策略来告知,影响以及激励公众,社区,组织机构人士(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人机构)专业人员及领导,促使相关个人及组织掌握健康知识与信息,转变态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
为并做出促进健康的决定。
护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教育对象开导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护理健康教育程序:指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
个人健康行为习惯: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体育锻炼几个方面。
社区健康教育监测:是指有计划地对社区人群和社会环境连贯性的观察、客观地收集资料,切实掌握人群卫生知识、卫生习
惯、卫生行为和生活水平的现状和变化情况,探讨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效果,并对上述客观指标进
行综合分析与评估总结。
POMR:即以问题为导向的病历记录,是全科医疗中对个人健康问题所采用的一种记录方式。
家系图:是以绘图的方式来描述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疾病间的遗传联系、家庭关系及家庭重要事件等,它使医生快速地掌握
大量信息,评判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周期、家庭功能以及在家庭资源等资料的最好工具。
第四篇:护理学导论案例分析
2010-2011第二学期《护理学导论》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学号:班级:得分:
一、案例分析
1.王某,男,56岁,国家干部,冠心病行支架手术后3天,一般情况良好,但精神紧张不敢活动。你能运用罗伊的适应模式帮助病人通过调节而达到适应吗?(20分)
2.王某,女,22岁,未婚,舞蹈演员,因交通事故伤急诊入院,行左下肢截肢清创术。术后BP75/60mmHg,p120次/分,病人清醒后,得知伤情,情绪反应强烈,拒绝任何治疗,请你分析:(20分)
(1)该病人有哪些需要?
(2)优势需要是什么?
(3)你如何帮助她满足需要?
3.张某,女,40岁,技术员,直肠癌人工肛门术后7天,身体恢复良好,但对人工肛门始终难以接受,每日依赖护士处理人工肛门。请分析并回答下述问题:(20分)
(1)她的治疗性自护需要是什么?
(2)她是否存在自护缺陷?原因是什么?她有无自护能力?
(3)你认为她需要哪一类护理系统?
4.某医院器官移植病区住了两个等待肝移植的男性患者。患者李局长,65岁,公费医疗,是一位参加工作多年的离休干部,有两个女儿,均已成婚,由于肝癌等待肝移植。患者小王,32岁,无业。离异,有一女儿,离婚后法院判给他抚养,此次住院的费用是由父母筹借而来,由于长期酗酒造成酒精肝,肝硬化等待肝移植。医院刚好拿到了一个出车祸死亡者捐赠的肝脏。(20分)
问题:(1)该案例反映了什么生命伦理学问题?
(2)这个肝脏移植手术应该先给谁做,你如何选择?
5.患者张某,男,因腰部多发性脓肿前往某医院就诊,自诉几年前发病时在乡医院曾用过青霉素治疗有效,并无过敏反应。接诊医生李某为其开出肌内注射青霉素40万单位的处方,患者把处方拿给医生要求为其注射时,护士王某注意到处方未见皮试字样,便向李医生询问,李医生说患者以前已做过,不用再做了。王护士遂为患者肌注青霉素,针刚拔出,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20分)问题:(1)该案例反映了医护之间什么问题?
(2)本例中对王护士的行为应如何评价?-
第五篇:公共政策导论案例1
“三无人员”徐英东的悲剧
案例简介: 1998 年 8 月末,欲与母亲一道回家的儿子被送进了北京市公安局原收容遣送站。从此,母亲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寻子之路。到 2003 年 9 月 15 日,72 岁的冯彩云寻子整整 4 年,政府却给不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说法。
寻人启事
徐英东男1971年8月15日出生身高: 1.72米
汉族,高中文化,未婚,家住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天柱路6-3号 , 身份证号码:34923710815667。该人于1999年9月走失,至今杳无音讯。
望知其下落者,与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联系
电话:0371-8953532
地址: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黄水河村
在此代表其家属表示感谢!
图:冯彩云:儿子被收容后下落不明已有 4 年了
案例背景:
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始于1951年,其后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沿革。世纪50年代初期,收容遣送制度主要针对国民党散兵游勇、妓女、社会无业游民等人群,政府通过组织其劳动改造,转化为从业人员予以安置。
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大量灾民涌入城市,收容救济灾民成为政府的一项主要任务。
年代开始,流动人口剧增,仅因贫穷而流浪、乞讨的人比例减少,开始出现逃避计划生育的人、以乞讨作为生财之道的人,逃婚、逃学、逃债的人等等。为此,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将乞讨者和“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人”列为收容遣送对象。
从这个《办法》开始,收容的救济性就不再成为惟一的目的。该《办法》的第一条规定得非常明确,“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特制定本办法”。也就是说,收容的着重点实际上在于“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
1991年,国务院发出第 48 号文件,将收容对象扩大到“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经济来源”的“三无”人员。而在执行中,“三无”往往变成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三证”缺一不可。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政策设计上,收容政策是一种救济政策,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演变成了一项限制公民基本宪法权利的制度。
图: 2003 年6月25日,武汉市收容遣送站的铁栅栏等监护设施被拆除
收容制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收容遣送办法》和《立法法》相矛盾。2000年3月15日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条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规定。第9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立法法》已于2000年7月1日正式生效。据此,收容遣送已经失去法律依据,因为它属于剥夺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而依据的仅仅是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却没有任何法律对此作出规定。
●现行的收容制度缺乏合法依据。
●《收容遣送办法》不符合我国已经签署的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
●《收容遣送办法》缺乏必要的制约和救济。
● 《收容遣送办法》不符合我国当今的发展形势。流动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最大特点,收容遣送显然与此相悖。
●《收容遣送办法》漠视被收容人员的权利。并不是所有符合正当的目的的制度都是合理的,还要看其性质和过程。谁也无权让一个缺吃少穿的无辜者按照他人的意志生活,同样谁也无权让公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暂住。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若鸡”。这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投进囹圄的心情写照。但是有人说,如果用来形容民工进城时的心情,虽然颇为夸张,但也有几分相像。什么时候,民工进城的心情不再这样,相反能有闲庭信步、宾至如归的心情呢?人们过去曾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收容制度和暂住证制度能有所改进,这种期待其后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新一届政府给予了明确的答复。2003 年 6 月 18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认为,20 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状况已经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应即行废止。
案例正文:
2003 年 9 月 15 日,72 岁的冯彩云再次前往北京市公安局原收容遣送站。此时距离 1999 年 9 月儿子徐英东在此不明下落整整 4 年。收容遣送站位于北京市昌平七里渠,距离市区 30 公里。自从收容遣送条例废止后,这里已经摘牌。
徐英东突然消失是在 1999 年 8 月的一天。28 岁的徐英东是安徽潜山县人,曾在家乡一个小研究所工作,1999 年 6 月只身来到北京推销项目成果。7 月,徐英东打电话给母亲,说推销并不理想。电话里他的声音很沮丧。徐英东是家中老小,又是独子。放下电话冯彩云并不放心,决定到北京接儿子回家。母子见面后,徐英东答应和母亲回家,他说走之前要和朋友打声招呼,让母亲在宣武门地铁口等他。那天早晨冯彩云看儿子走远。至今冯彩云恍如梦中,那就是永别的最后一眼?冯彩云坐在地铁站的马路边一动没动整整一天。儿子没有再回来。直到今天。
为了找儿子,冯彩云去了儿子打工的地方,去了租房子的地方。能想到的地方她都去了。有经验的外地人指点冯彩云,离城 30 多公里的昌平七里渠有个收容遣送站,北京没有“三证”的人都集中在那儿。68 岁的冯彩云从北京南城的菜市口坐 3 个小时的车到昌平七里渠。收容遣送站的接待员说:“如果我们收到你要的人会送到合肥遣送站,你回去等吧。”冯彩云不甘心这样等下去,她找到了“筛沙子”的地方,但没有办法靠近,周围有警察。她只好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看每一个干活的人,看姿势有没有像自己儿子的。“儿子是不是已经被送回安徽了?” 冯彩云这样安慰自己。临近国庆,她匆匆回到安徽。合肥遣送站的回答是:没有接到过这个人。冯彩云再度返京。收容站的接待员仍旧答复:“你回去等,只要人送到安徽,会通知你们。”
2000 年元旦,冯彩云和老伴徐里三第三次进京。两位老人常常冒着风雪来往昌平。一次,一位女接待员突然告诉冯彩云:“我们通过电脑查到了,徐英东,现年 28 岁。9 月 9 日,由丰台派出所送来,编号 1572。9 月 13 日,乘 63 次火车送安徽宿县遣送站。——去那里找吧。”冯彩云和老伴当天立即离京返家。宿县遣送站的回答让他们惊诧不已:我们已经把材料查遍了,根本就没有叫徐英东的人被送来。或许被送到了附近的遣送站?从宿县出发,冯彩云到安徽蚌埠、池州、安庆、合肥、江苏徐州等几个遣送站挨个查找。几乎走遍安徽,两个月查询的结果均是:查无此人。
2000 年 1 月末,冯彩云和徐里三第四次进京,但仍无线索。冯彩云和老伴在返乡的火车里度过了那一年的年三十。其后,冯彩云 30 余次进京找儿子。她说,找到 2001 年,她心里隐约有了一种不祥的预兆:儿子死了。
2001 年 9 月,冯彩云向公安部提出行政复议,请求确认北京市公安局收容遣送站行为违法;责令收容站放还徐英东;赔偿因收容造成的一切损失。
2001 年 12 月 20 日 公安部的复议决定书让冯彩云第一次知道了事情的部分真相:经审查,1999 年 9 月 9 日,徐英东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地区因“无有效合法证件,无固定职业及住所”被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审查,并于当日移送北京市公安局收容遣送站待遣。9 月 13 日,收容遣送站在准备遣送徐英东时发现其下落不明。
2002 年 9 月 2 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裁定“冯彩云不具备原告诉讼主体资格”,“驳回起诉”。这意味着,只有徐英
东本人才有资格作为行政诉讼的原告起诉。除非徐英东死亡,冯彩云才可以作为亲属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接到裁决,冯彩云质问:你让我怎么证明我儿子死了?我天天找,天天找,不也是在找这些证据吗?!
分析与思考 :
“三无人员”徐英东在被收容遣送的过程中失踪。面对悲剧,不能只有非理性的感情宣泄,更不能失去理性的反思。虽然收容遣送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但却留给人们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徐英东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哪些悲剧是收容制度本身造成的?哪些悲剧是收容执法造成的?收容遣送制度为什么会长期存在?为谁存在?利弊何在?怎样才能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人的权利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2003 年5月14日,三位中国公民依法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的时候说:这份薄薄的公民建议书,以民间形式启动了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违宪审查权的程序,罕有先例。这三位北大毕业的法学博士进行“上书”的直接动因是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错误收容进而被打死一案。
任何制度的出现都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当然也应当有其特定的适用期限。收容遣送制度原本是建国之初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济和福利措施,适用范围十分有限而且特定。在当时的情况下,对社会稳定和特定人群的救济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发生了变异,逐步由福利救济制度转变为服务于公共秩序和利益的惩罚制裁制度。收容遣送的对象也由流浪乞讨人员转变为城市“三无”人员。全盘否定过去无疑是不公平的,但若看不到现在的危险也是错误的。
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不光是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还要充分预料到其消极的一面,预料到它的制度设计所存在的漏洞及给有关博弈各方留下的机会空间,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变异现象,需要进行利弊分析和结果权衡。实际上收容遣送对象的不断扩大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政策制定的思路,只考虑了怎样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没有考虑它对人权保障带来的巨大隐患。
徐英东事件、孙志刚事件等诸多同质事件表明,一出出收容悲剧绝非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固有逻辑推出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是,这幕悲剧在何时、何地、何人身上重演。因此,人们首先应该深刻反思造成这些悲剧的制度因素及其合法性。收容悲剧会使人感到愤怒,但不会使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是收容遣送制度必然会导致的结果。
当然,分析制度的结果还必须考虑执行因素。“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便是一项具备良好初衷并完全合乎法治原则的制度,如果执行者本身素质低下,并以暴力取向为傲,以执法违法为乐,再好的制度也将似无水之泉,无法呈现其本来的面目,更无法完成其应完成的职能。国务院《收容遣送办法》及执行细则,明确地规定了不准向收容对象收费和变相收费,更规定不能虐待被收容对象,但是我们几乎可以从每一个悲剧中找到“执法经济”和“暴力执法”的影子
参见赵凌:《寻找可能死去的儿子》载《南方周末》,2003.09.25。
参见《收容制度究竟应向何处去》载《南方都市报》,200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