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贪污贿赂罪死刑适用问题的探析20160116
对贪污受贿罪适用死刑问题的探析
江苏大学法学2014级 陈超 指导教师:王春林 职称:副教授
摘要: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
(九)开始施行,该修正案再次取消了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等九个死刑罪名,其中不包括职务型经济犯罪中的贪污罪和受贿罪,我国法学界关于是否应取消贪污罪和受贿罪的死刑再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贪污受贿是最严重的腐败形式,十八大之后,我国对于贪腐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是否继续适用死刑对反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反腐的成效如何又与我国能否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本文从贪污受贿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讨论,对当前形势下我国贪污受贿罪是否应继续适用死刑、如何适用死刑进行了探析,对打击腐败犯罪、维护政权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关键词:
贪污受贿罪;死刑;适用
Abstract:On November 1 in 2015,the 9th Amendment to Criminal Law has been put into force,the 9th Amendment to Criminal abolished the death penalty of crime of fraud in financing and crime of organizing others to prostitute ,and so on.But not include graft crime and bribery crime.For this purpose,Chinese legal experts spread a drastic discussion.bribery corruption crime is the most serious corruption.After the 18th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our country keep severe situation with regard to corruption.Whether or not retain death penalty is very important to anti-corruption,the effect of anti-corruption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This text discuss the cause and endanger of bribery corruption crimes,is very useful to crack down on the crime of corruption,also is very useful maintain the state power of our country.Keyword:Bribery
corruption
crimes;Death penalty;Reserving
or abolishing一.贪污受贿犯罪的概念、量刑与产生的根源
(一)贪污受贿罪的概念
1、贪污罪概念与量刑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二)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2、受贿罪概念与量刑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二)贪污受贿罪产生的根源
1、政治原因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水平也没有达到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境界。尽管法律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国家公职人员仅是权力的行使者。但人民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呢?答案显而易见,必须通过各级党政机关的国家公职人员。虽然,目前各部门内部都设置有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机构,但是这些监督机构的监督权往往掌握在被监督者手中,监督者是在被监督者的领导下实施监督职能,导致监督往往流于形式,致使权力失控。在当前经济改革开放以及新旧体制交替的背景下,权力过分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以及法制的不健全,必然会导致一部分素质不高的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贪污受贿犯罪便随之而来。
2、经济原因
贪污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不需要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却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社会成员经济收入差距被拉大,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部分拥有公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有可能会产生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以及“相对贫困”的心理,为了使自己得到应有的补偿,从而铤而走险,利用职权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达到自己获取社会财富的目的。加上目前我国市场体系仍不够健全,调节市场经济的各种社会机制和法律也不健全,大量的生产资源由国家公职人员掌控,为贪污、受贿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
3、思想原因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量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颓废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的传播进来,“拜金主义”思想一度甚嚣尘上;另一方面,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封建特权思想根深蒂固,至今仍在影响和腐蚀着我们的干部,“书中自有黄金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有一些人最初读书、做官的目的就不正确,就是为了谋取职位,通过职权谋取私利,达到地位上高人一等、经济上富人一筹的目的。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拜金主义的金钱至上以及封建特权思想的挑战,我国过于强调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疲软无力的状态,思想政治工作无法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导致少数国家干部面对诱惑,迷失自我,产生了通过贪污、受贿以获取金钱进行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我国贪污受贿犯罪判处死刑的渊源
(一)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贪污受贿罪多以“墨罪”称之。墨者“书墨也,从土,从黑。”这是墨字的本义。墨罪即贪污钱财之罪。对“墨罪”最早的解释见于《夏书》,即“墨贪之罪”。《左传》记载,我国夏朝就有关于贪污罪的规定,“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对于“墨”的含义。根据《左传》,春秋时期晋国叔向的解释是“贪义败官为墨”,也就是贪得无厌的意思,败坏官纪,就是贪污受贿,犯此种罪要被处以死刑。
(二)隋唐时期 隋朝隋文帝时期规定,“主典官偷盗边粮一升以上即处死,家口没官为奴:并高姐官吏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经商牟利”。①《唐律》对贪污受贿犯罪的规定更加具体明确、详尽完善。首次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了六种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六赃”在这六种罪名中,属于现代意义上的贪污受贿性犯罪的主体明确分为“主守”和“监临”两种,前者专指亲自主管其事以及守护仓场、狱囚、杂物之类的典吏或临时监主;后者指统摄其部、判断其事的总管官吏。《贼盗律》规定:监守自盗或盗所监临部内的财物的(亲王监守皇家财物的同样),比通常盗罪加二等科罚,赃值1尺绢帛杖80,满五匹徒刑两年,30匹处绞刑。
(三)明朝时期
明初统治者提出了重典治国的思想,严厉惩罚贪赃枉法官吏是明朝立法的重点。《大明律》就惩治官吏赃罪而言,比唐律处刑更重。把“监守盗”列于“六赃”之首,突出了对官吏贪污受贿的重点打击,而且对其处罚也最为严厉,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亲自组织编写《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明武臣》等法律汇编。其中《大明律》更规定了:“凡官吏受财,计赃科断”“一贯一下杖责七十,八十贯绞”,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和剥皮实草”之刑。明朝注明的两桩贪污大案“空印案”“郭桓案”斩首人数八万余人,古今罕见。
(四)近现代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制定了惩治贪污腐败犯罪的法律文件。如1926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关于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33年,毛泽东签署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同年由苏维埃政府颁布《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该训令规定:贪污500元,执行死刑,而此时,受贿罪是包含在贪污之内的。
三.目前我国法学界关于贪污、受贿罪是否应继续适用死刑的争论
(一)废除论
根据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持死刑废除者认为死刑作为最为严厉和残酷的惩罚手段,应当是适用极其严重的犯罪。贪污贿赂犯罪是职务型经济犯罪,是典型的贪利型非暴力犯罪,其刑罚中配置剥夺人生命的死刑与所保护的权益价值之间不平衡。犯罪行为人遭受的刑罚重于其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且死刑并不可能有效的预防和惩治贪污受贿犯罪,正如贝卡利亚所说:“欲望促人健忘,即使对于一些最紧要的事物,这种健忘也是自然而然的,死刑所给与的印象是取代不了它的。”②其次,从刑法谦抑性角度上看在贪污受贿犯罪的刑事立法中,只是片面强调死刑对犯罪行为人的威慑作用,着重于从严打击,弱化刑法谦抑性反而违背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并且贪污受贿犯罪不单是法律问题,更涉及社会和政治问题,杜绝贪污犯罪不能单方面纯粹的依靠死刑这一制度。再次,对于贪污和受贿犯罪,由于缺乏对权利的监督制约或者监督制约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便利和手中权力贪污受贿。贪污受贿类职务犯罪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所致,社会本应对其承担一定责任。法律规定职务型经济犯罪是可以适用死刑,是将社会承担的责任完全转嫁给罪犯个人,对犯罪行为人是显然有失公平的。
(二)保留论
保留论者认为中国现阶段应保留贪污受贿犯罪适用死刑的规定。因为死刑制度本身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是我国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刑罚手段之一,也是我国刑事方面打击治理各种严重犯罪的必要和有效的措施,针对一些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犯罪适用死刑顺应民心,符合大众安全心理和社会正义。保留论者认为主张在我国废除职务犯罪适用死刑这一制度的观点不符合刑法设置原理,在我国不具备立法和司法的现实基础。
(三)折中论
坚持改良论者的人认为职务犯罪特别是贪污受贿犯罪中可以适用死刑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能废除,而需要的是对贪污受贿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完善,寻找可能的以替代死刑的其他刑罚途径以期待更好的解决贪污受贿问题,即通过改良完善死刑制度的相关规定。因此司法中处理职务犯罪适用死刑的案件要用比死刑更有威慑力和惩罚力的方式替代,也有学者主张“我国对于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的制度上需要进行改良,是贪污贿赂犯罪刑罚结构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四、当前务必保留贪污受贿罪死刑
(一)从当前我国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的现状分析。
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是发生在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中的犯罪,因此,它总是同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目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存,体制外腐败和体制内腐败挂钩,尤其是侵蚀到我们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贪污、索贿受贿等犯罪行为,已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官员级别越来越高,厅、部级干部官员增速明显,就连正国级干部也不乏有人因贪腐问题而落马。二是团伙性、家族性现象愈发严重,呈现出“漩涡效应”,很多案件都是上下串通、内外勾结和相互掩护、合伙作案。三是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及领域越来越广,现阶段不仅铁道、民航、电力、卫生、电信等垄断行业,就连工商、税务、金融、房地产开发、证券等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在纪检监察、公检法司、军队等国家专政机关也不乏“典型人物”,甚至就连过去被认为非常神圣的科研、教育,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学术腐败”问题。四是从过去的单一的权钱交易向现在的权钱、权色、权权等复合型腐败,社会负面影响更大。
(二)从现阶段我国反腐败的形势分析
十八大之后,在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带领下,在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的带领下,我国已掀起了一股反腐倡廉风暴。十八大闭幕后的第23日,刚刚在十八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四川省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十八大后的一个多月,就有十多名厅级以上官员因涉嫌违纪被调查或被免职,涉及重庆、广东、四川、黑龙江、山东等省市。最典型的是广东“廉政风暴”近40天查处5名厅级高官。2013年1月22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称在严惩腐败上,誓言从严治党,坦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据统计,十八大至今以来,全国已有接近100名副部以上官员和军级以上军官落马,包括2014年被宣布查处的***、徐才厚、苏荣、令计划4名副国级及以上官员。
(三)从贪污受贿罪对我国造成的危害分析
1、危及政权的稳定。
贪污贿赂罪根源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是腐败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它的滋生和蔓延必然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国家政权的稳定,导致政治危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是建立在党与人民密切联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基础之上的。解放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政权非常稳固;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不断蔓延、滋生,不少国家公职人员把自己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进行资本化、商品化,搞钱权交易,以权谋私。腐败现象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尤其是侵蚀到我国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如果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牟取个人私利,必然大大地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破坏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国家政治体系是一个多种成分组合成的结合体,其统治系统是由自愿服从和信仰该体系的公众构成,一个政权的维系便取决于公众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确认和信仰程度。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腐败犯罪的多发、频发、高发态势有可能会导致部分人民认为国家已背离了存在的初衷,成为权力拥有者发财致富的工具,或成为被滥用和不负责任加以行使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现存政权合法性必然产生危机,社会就可能会出现动荡。
2、危害国家政权的法治基础。
法律法规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不受侵害的重要保证。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是法治的重要体现。而法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维系国家的重要手段。职务犯罪对于国家秩序和公共秩序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犯罪主体是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更是国家法治的捍卫者。坚决、忠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证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是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的行为背离法律的要求,破坏法律的尊严、统一和正确实施,将会对其他工作人员产生误导作用。促使奉公守法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时怀疑法律的严肃性,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造成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下降,导致法律调节功能失灵。同时,国家工作人员是由人民选举或受人民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职责要求他们自觉地遵守法律,成为社会法制观念的代表。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牟取私利或滥用职权,则必将玷污法律在民众心目中庄严神圣的形象,使社会成员失去公平感和安全感,从而放弃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进而导致国家秩序的混乱和法治基础的丧失。
3、破坏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严重危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因为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国家有限资金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经济上讲,职务犯罪是权力的寻租活动,必然加重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破坏社会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实行优化配置,导致资源经费和资金流失,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贪污受贿犯罪行为不利于政府的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国家公职人员实施的职务犯罪使他们丧失了公共目标和公共责任感。为个人谋取利益,利用手中权利公饱私囊。他们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抛置脑后,阻碍政府法规和发展计划的有效实施。使政府的发展计划扭曲变形甚至落空。其次,贪污受贿犯罪对市场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贪污受贿犯罪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家权利巩固和强化的基础与前提。职务犯罪的各种形式,无论是贪污受贿犯罪等谋私型犯罪,还是渎职等不负责任犯罪都是以牺牲公共利益,特别是国家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为表现特征的。
4、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严重毒害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
腐败造成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素质的下降,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危害,比造成的物质损失更为严重。从一定意义上讲,腐败的盛行是以一种腐败文化为基础的。所谓腐败文化,就是指权力和利益相交换的现象已不是偶发的孤立事件,而是成为一种习惯势力,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渗透到一些人的思维习惯和日常行为模式之中,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深处,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腐败文化形成的时候,腐败就有了一激励、辐射和凝聚作用,致使一般人很难摆脱它的纠缠和羁绊,不论做什么事都首先考虑运用法律、政策、制度和规定之外的潜规则,用金钱去寻求某种特殊的关系和权力,无论大事小情都得找“路子”、“托人情”、送礼金,于是,掌权者的腐败行为产生了,权力集体的窝案串案产生了。因此,腐败严重污染着人们的思想文化,污染社会风气。反腐败不仅仅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严肃的文化角力。一方面,要坚持胡锦涛同志“对腐败分子绝不手软”的指示精神,坚决打击腐败分子的猖狂气焰;另一方面,对潜规则形态的腐败文化也决不能轻视,决不能手软。必须旗帜鲜明地伸张正气,打击邪气,使干部群众从思想上澄清各种糊涂认识,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执政为民的坚强政治信念,净化灵魂,彻底铲除各种潜规则滋生蔓延的土壤。
(四)从保留贪污受贿罪死刑的意义分析。
我国历来就有“从严治吏”的传统,而且我国目前反腐败形势严峻复杂,民众要求从严治贪、保留死刑的呼声最高,由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个人认为应保留贪污受贿犯罪死刑。
1、贪污受贿罪死刑反应了大多数人的民意。贪污受贿罪死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报应观念,如果废止,大多数民众目前肯定难以接受,因为在保留贪污受贿罪死刑的民意基础上,中国是世界上保留死刑民意统计数最高的国家。2005年,新浪网上有一个关于死刑存废的帖子,连续一周占据“热点评论”的首位,其中75.8%的网民主张保留死刑。同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同意全面废除死刑的人比例不足1%,民意对于立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偶尔见诸报端的有关于一些高级别官员被判处死刑的报道,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贪污受贿罪死刑反应了我国反腐败的坚强决心。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胜军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民意沟通,讲民意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民意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以民意来改进法院工作。因此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考虑民意,现阶段仍不宜废除经济犯罪的死刑,在腐败贪污贿赂最猖獗的时候提出废除死刑,是以牺牲广大遵纪守法的公民的权益去维护少数腐败分子所谓的“人权”,是不可取的。
2、死刑是当前阶段预防贪污受贿犯罪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办法。众所周知,死刑是剥夺犯罪分析生命的刑罚,是目前世界上最严厉的刑罚,没有之一。正因为死刑具有最大程度的严厉性,死刑又因其具有最大的威慑功能从而具有最佳的预防贪污受贿犯罪的效能。曾有学者这样说评价死刑:“没有哪一种其他刑罚能像死刑一样有效的阻止人类的犯罪,这是不难证明的命题之一,原因在于这些命题本身比任何证据所能证明的更为明显。因为人对刑罚之畏惧程度与刑罚的严厉性程度成正比,死刑给人造成的畏惧感最强烈,其他刑罚,都还给人留有希望。”1979年时的我国刑法说虽然规定了贪污罪和受贿罪,但并没有设置贪污受贿罪死刑。1982年,鉴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展开,贪污受贿犯罪数量迅速上升,从而将贪污受贿犯罪的法定最高刑提高到了死刑。目前,贪污受贿罪长期处于高发态势,反腐形势严峻复杂。贪污受贿罪的潜在犯罪人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素质的公职人员,他们会在满足自己贪污与自己生命价值之间相互衡量,对于贪污受贿犯罪的罪犯,死刑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其再犯。纵然,死刑不能在根本上杜绝贪污犯罪,但是必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贪污受贿犯罪的增长。
3、死刑比其他刑罚更为经济。对贪污受贿罪犯执行死刑不像执行其他刑罚一样需要建造专门的监狱等羁押场所,往往只需要一颗子弹或者是一根针剂,根本不需要配备看守人员,具有刑罚执行上的简便性和经济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当前我国的死刑制度应适当予以改进。
当前形势下还不能完全废除贪污、受贿罪的死刑适用,应该对预防和整治贪污、受贿罪的刑法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有效发挥刑罚的作用。贝卡利亚曾经指出:“对于罪犯而言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仅仅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即使是最小的刑罚,只要是无可避免,总会让人害怕,相反,即使刑罚十分严酷,但只要给人民留下能够逃脱的希望,就可能造成鼓励人们出于侥幸心理冒险事实犯罪行为。”所以,我认为当前阶段,不仅仅是要简单机械的保留贪污受贿罪死刑甚至强化死刑,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建立历完善的反贪污犯罪机制和如何公平有效的适用死刑,应该做到的是保留死刑的同时,“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法院在具体案件审理中应当小心谨慎贯彻“慎杀”的政策,适用死刑时要慎重,可以依法不判处死刑的尽可能不判处死刑,可以依法不必立即执行的判处死缓,即“保留死刑,慎用死刑”。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刑法典中在贪污受贿罪的量刑上设置了死刑,则不能仅仅为了考虑到“人权”和“与世界接轨,赶上废除死刑潮流”而一概的呼吁废除死刑或者贪污受贿等经济型职务犯罪方面的死刑,而应当务实地去探究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以及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怎样才能既限制死刑的适用,又能切实有效地减少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并为废除职务犯罪的死刑甚至是死刑的废除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徐祥民等主编,《中国法制史》,2000年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2、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2005-1-1出版,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第二篇:刑法贪污贿赂罪 部分总结
一、挪用型犯罪之间的关联
(一)挪用型犯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犯罪主体——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
犯罪对象:公款与非国有单位的资金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关系:
1、犯罪主体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
后者是由主管、经营、经手上述特定款物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但不能排除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可能性。
2、犯罪主观方面不完全相同:前者是为个人使用或为个人谋取私利; 后者挪作他用,为本单位或某一小集体的利。
3、挪用的含义不同:前者是挪作个人使用;
后者是挪作其他公用事项。
4、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是重于“挪”;
后者是挪用行为+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
5、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
(1)犯罪客体: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的使用权。所以置于贪污贿赂犯罪中;后者是特定款物的专用财经管理制度和特定款物的公共财产使用权,所以置于侵犯财产犯罪。(2)犯罪对象不同:公款和特定款物。
二、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关联
1、犯罪主体不同: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目的不同: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永久性占有公款的目的。其认定的标志是行为人动用公款的行为手段。对于不退还要分析原因:如果是客观上确无力退还,以挪用公款罪论;如果是主观原因,有能力还,但不想还,主观上具有非法将公款据为己有的目的,则为贪污罪。
3、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是改变公共财产的所有权,采用伪造单据、涂改账目、销毁凭证、变卖获利、赠送他人的方法,以及携带挪用的巨款潜逃的。
专题三 受贿罪
一、受贿罪的一般问题
(一)受贿罪的对象——财物,不包括非财物性的利益。
(二)受贿罪的主体: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和受贿的意图形成是否是在职、在位期间。
(三)受贿罪的行为方式:索贿;收受贿赂;商业受贿;斡旋贿赂;事后受贿。原则上行为人收受贿赂之际只要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思表示,如承诺,就构成受贿罪。
谋取的利益:正当利益,不正当利益。
(四)实践中的受贿罪的新形式
1、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
2、收受干股形式
3、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
4、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
5、以赌博形式
6、以特定关系人“挂名”领薪酬形式
7、以特定关系人收受
8、收受物品但未办理权属变更形式(不影响认定)
9、收受财务后退还或者上交的能否认定为受贿(如及时的不认定)
10、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务的受贿
(五)“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承办的职权;职务上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领导职务通过不是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
(六)斡旋受贿与其他的区别
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由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实现的;利用的是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一种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但并非隶属、制约关系,否则为受贿罪。
区别于介绍贿赂。
(七)受贿罪的罪数
一般为牵连犯从一重论处;例外法律规定,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数罪并罚。
(八)既遂标准:是否收受贿赂。只要收受,不问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
(九)共犯——即近亲属是否是受贿罪的共犯问题(共同犯罪理论)
1、认定共犯的情况:受贿罪的帮助犯:转达+收财+告知
受贿罪的教唆犯: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近亲属收受未加制止,谋取利益。
2、不认定共犯的情况:明知是受贿的结果代为收受或是共享的。无事前共同犯意联络。
(十)与其他罪区别
1、索贿与敲诈勒索的界限:是否利用职务便利。
2、受贿罪与其他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单位受贿罪: 主体不同;
客观方面不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和单位受贿,索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罪,仅是索取他人财物。
3、受贿罪与贪污罪界限
(1)利用职务便利的内涵不同:受贿罪利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处理公共事物的权力(公权力的应用);贪污罪是主管、经营、经手公共财产的便利条件(职权活动的操作行为)
(2)职务利用方式不同:受贿罪是为他人谋利,再从利益者换取财物(间接);贪污罪是(直接)侵吞,窃取。
(3)犯罪对象即非法获取的财物不同:受贿罪是他人财物;贪污罪是公共财物。财物的归属,是正确区分两罪的界限。
第三篇:司考刑法分则讲义:贪污贿赂罪
http://www.xiexiebang.com/ 司考刑法分则讲义:贪污贿赂罪
司考刑法分则讲义:贪污贿赂罪。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复习,法律教育网的小编整理了贪污贿赂罪的讲义,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祝各位考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精彩链接:
司考刑法分则:危害国防利益罪
司考刑法分则讲义: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司考刑法分则讲义:妨害司法罪 司考刑法分则讲义: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三百八十二条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总结】
第一,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
第二,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第三百八十三条 【贪污罪】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
(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四)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第三百八十四条 【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法律敎育 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总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是指: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
第二,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贪污罪定罪处罚。
第三,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第四,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第五,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第三百八十五条 【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六条 【受贿罪】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第三百八十八条 【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总结】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与请托人事先约定,在其退休后收受请托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
http://www.xiexiebang.com/ 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八十九条 【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第三百九十条 【行贿罪】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百九十二条 【介绍贿赂罪】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百九十三条 【单位行贿罪】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行贿罪】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百九十四条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国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第三百九十六条 【私分国有资产罪】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私分罚没财物罪】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浅谈贪污贿赂罪与渎职罪的区别
浅谈贪污贿赂罪与渎职罪的区别
通过这两周对贪污贿赂罪和渎职罪的学习,我对它们也形成了初步的理解,在分析二者的区别之前,我想先简要列出这两种罪名的基本内容。
一、贪污贿赂罪
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国有单位实施的贪污、受贿等侵犯国家廉政建设制度,以及与贪污、受贿犯罪密切相关的侵犯职务廉洁性的行为。其客观方面表现为侵害国家廉政制度情节严重的行为。其中,多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也有的是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密切相关,如拒不说明巨额财产来源、隐瞒境外存款,还有的是与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具有对向性的行贿、介绍贿赂的行为。行为方式除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表现为不作为之外,其他犯罪通常表现为作为。
本类犯罪的主体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人,一类是单位。就自然人来说,大多数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少数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如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等。就单位来说,既有纯正的单位犯罪,如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也有不纯正的单位犯罪,如对单位行贿罪。
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均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不能构成本类犯罪。
贪污贿赂罪主要有12个具体罪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贪污犯罪: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财产罪。
另一类是贿赂犯罪:包括受贿罪、单位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
二、渎职罪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违背公务职责的公正性、廉洁性、勤勉性,妨害国家机关正常的职能活动,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渎职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在国家各级立法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各级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不包括在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渎职罪的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故意与过失的具体内容因具体犯罪不同而不同。
渎职罪包括36个具体罪名,根据渎职罪的客观表现形式,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类犯罪:
(一)滥用职权型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私放在押人员罪,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办理偷越国(边)境人员出入境证件罪,放行偷越国(边)境人员罪,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二)玩忽职守型渎职罪。包括玩忽职守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环境监管失职罪,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商检失职罪,动植物检疫失职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
(三)徇私舞弊型渎职罪。包括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执行裁判
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放纵走私罪,商检徇私舞弊罪,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第五篇:论贪污贿赂罪――浅谈我省交通行业贪污腐败现象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增长期。投资开始大幅攀升,社会资金大量涌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不完善的制度结构相结合,出现的最引发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交通行业贪污腐败日趋严重。贪污贿赂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经济犯罪,它是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党风的严重腐败行为,是侵入党和国家肌体的毒瘤,必须坚决予以铲除和预防。全国交通系统腐败案件的持续高发,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交通行业形象,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对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交通系统在思想上、社会舆论上、工作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从1996年以来,全国有12个省、区交通厅的21名厅级领导干部受到查处,其中厅长10人。据不完全统计,还有367名处级及以下人员被查处。其中的教训发人深省,形势相当严峻。从案件的种类来看,串案、窝案较多;从案件的性质来看,贪污受贿案居多,而且涉案金额巨大;从作案的手法来看,大多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直接干预插手招标投标、工程分包、物资采购、资金拨付等经济活动,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巨额贿赂。交通行业贪污腐败现象的预防与监督需要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健全制度,从根本上防止权力腐败;强化监督,以权治权;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关键词:交通行业
贪污腐败
贪污贿赂罪 经济犯罪
预防与监督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增长期。投资开始大幅攀升,社会资金大量涌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不完善的制度结构相结合,出现的最引发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交通行业贪污腐败日趋严重。那么在交通行业,贪污贿赂犯罪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它的发生有什么原因及如何进行预防,笔者结合自己的学识,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贪污贿赂罪概述贪污贿赂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经济犯罪,它是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党风的严重腐败行为,是侵入党和国家肌体的毒瘤,必须坚决予以铲除和预防。
(一)、贪污贿赂罪概念和主要特征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主体工作人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玷污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的行为。贪污贿赂罪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污贿赂罪的犯罪主体,绝大部分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少数犯罪可以由单位或一般主体构成。如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等。还有一些只能由单位构成,如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等。
2、贪污贿赂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犯罪动机多种多样,不影响本类犯罪的构成。
3、贪污贿赂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使用公私财物的行为。这类犯罪行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大部分犯罪都与一定的职务或职责密不可分,二是都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4、贪污贿赂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活动,同时,多数犯罪还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empirenews.page--]
(二)、贪污贿赂的主要犯罪
1、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2、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的行为。
3、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罪论处。
4、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5、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而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
6、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隐瞒境外存款不申报,数额较大的行为。
7、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8、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二、交通行业贪污腐败问题的现状近几年,交通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大、投资多、交通行业成为腐败问题的多发、易发区。全国交通系统腐败案件的持续高发,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交通行业形象,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对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交通系统在思想上、社会舆论上、工作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从1996年以来,全国有12个省、区交通厅的21名厅级领导干部受到查处,其中厅长10人。据不完全统计,还有367名处级及以下人员被查处。其中的教训发人深省,形势相当严峻。从案件的种类来看,串案、窝案较多;从案件的性质来看,贪污受贿案居多,而且涉案金额巨大;从作案的手法来看,大多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直接干预插手招标投标、工程分包、物资采购、资金拨付等经济活动,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巨额贿赂。分析这些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主观方面讲,是他们放松世界观改造,背弃党的理想和宗旨,私欲极度膨胀的必然结果。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交通系统管理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些腐败分子钻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的漏洞,谋取私利,给一些领导干部搞权钱交易提供了条件。加之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监督弱化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监督部门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作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管理体制的漏洞,客观上导致了监督的弱化和管理的盲区。
三、我省交通行业贪污腐败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三任交通厅长被查处1、1997年曾锦成。曾任职务:周口地委副书记、地区行署专员、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1989年9月至1996年2月期间,曾锦成利用其担任省交通厅厅长和周口行署专员职务之便,先后在其办公室和住处内,收受他人贿赂,并为他人谋取利益,共计37次。收受14.5万元人民币、0.95万美元,以及录像机、空调、电视机、照相机等贵重物品,价值8.7万余元。所收受赃款、赃物除案发前曾锦城主动退回0.9万元外,其余在案发后全部被追缴。判刑:1997年10月6日,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曾锦城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受贿所得赃款、赃物全部予以没收,上交国库。[!--empirenews.page--]
2、2001年张昆桐。曾任职务: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曾喊出“让廉政在全省高速公路上延伸”口号的张昆桐在任建设厅副厅长和交通厅厅长期间,先后受贿21起、37笔,共计100多万元。其中,他在建设厅任职时受贿近37万元,在交通厅任职时受贿约31万元和4万美元。张昆桐在涉嫌受贿和挪用公款被采取措施时,距他的前任、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曾锦城因犯受贿罪被判处15年徒刑的时间仅1年零10个月。判刑:2001年3月27日,受贿100多万元、挪用公款10万元的原河南省交通厅厅长张昆桐,被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2003年石发亮。曾任职务: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继原河南省交通厅长曾锦成、张昆桐先后因巨额经济犯罪被判刑后,后任的河南省交通厅厅长石发亮2003年2月又涉嫌重大违法违纪行为被纪检部门立案审查。石在上任之后提出的口号是“一个‘廉’字值千金”。但据有关方面现已查实的情况,石发亮涉嫌经济犯罪的数额及实施犯罪的手段[1][2][3]下一页 已超过了前两任。
(二)、三任交通厅长“前赴后继”被查处的原因分析
1、建设工程:诱人的金山。据了解,我国高速公路每公里平均造价超过3000万元。以浙江省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沪杭甬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为3000万元;其后的甬台温、杭金衢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升至4000万元。
2、工程层层转包:腐败产生的关键环节。我国现行的招投标管理体制,对招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管由多个部门负责。这种多部门管理的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各有关部门在专业管理方面的优势,同时也造成了多头管理难以避免的弊端,使建设工程招投标各自为政、部门分割问题突出,形成行业垄断。这在客观上为领导干部插手分散自主管理的专业工程项目提供了机会。
3、绝对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我国现行的交通投资体制是在交通系统内部封闭运行,采用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一切规费资金由交通部门自行征收使用,对外融资实行统贷统还,独立设置项目法人,再加上不受制衡的招投标市场,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绝对化。
4、管理机制政企混合。在资金运行,材料运行程序上也暴露出内部管理机制上的问题。有的领导部门和下面企业分不清,如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兼任企业的董事长,虽然是个别现象,而且现在这种现象少多了,但还没有完全杜绝。
5、用人机制问题。腐败现象暴露出来我们的用人机制有问题,干部任用、考察,包括上任以后的监督,控制、教育。我们党的用人制度没有问题,但我们对领导的选拔、考核、任用、管理、监督、教育机制等有问题。现在对一把手的监督,更多是靠自觉。现在管理权力过于集中,领导干部面临的腐蚀诱惑大,现在施工量和施工单位的矛盾是突出的,加上交通建设中利润空间大,这部分资金(主要是国家资金和贷款)赚钱后大部分可以如期到位,这也是对干部不利因素。
6、监督真空。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驻部纪检组在监督过程中也有很多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如:地方的交通厅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该由地方党委和纪委管。交通部门不是垂直领导是业务归属指导的关系,因此很多情况下监督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但从全行业上,交通部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有作为行业主管监管的责任,也有对普遍出现问题,调查研究,提出改正意见的责任。[!--empirenews.page--]
四、交通行业贪污腐败现象的预防与监督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从实践看,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以展变化,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根本举措”。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深入推进全省交通系统反腐倡廉工作。
(一)、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反对腐败,教育是基础。对大多数党员干部而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要还是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在教育的内容上,要从四个方面加强教育,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要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充分认识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能用来谋取个人私利。三要加强求真务实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四要大力加强党风党纪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遵纪守法,做到令行禁止。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摸索和总结,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要继续抓好警示教育,运用反面典型,进行直观、形象、具体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教育教训,防微杜渐,做到自警、自醒、自律。同时,还要总结、宣传先进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广泛宣传勤政廉政的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正气,鼓舞士气。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纪检监察部门等各方面的作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筑起不倒的精神长城,自觉抵御各种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的侵蚀。
(二)、健全制度,从根本上防止权力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腐败现象之所以蔓延起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沿用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新旧体制转换中的缝隙和漏洞,为腐败现象的滋生留了空间。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内部运作机制,使腐败分子无缝可钻,无机可乘,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四项改革”和“四项完善”的要求去做,即:加强行政审批、财政管理、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四项改革,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要结合我省交通行业特点,以对权力制约、资金监控和干部任用为重点,在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交通建设规划、计划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材料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以及招投标监督实施办法,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要进一步完善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制,坚决杜绝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招投标的行为和暗箱操作、明招暗定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计划决策制度,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确定和安排上,实行各市申报,交通部门现场考察,交通、发改委共同审批,真正做到公开透明,集体决策;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进一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继续落实“收支两条线”等规定,加强对资金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国企改革和各公路建设项目公司的财务监管,推行派驻财务总监的做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利用改革之机谋取私利,化公为私,规范国有企业和项目公司负责人的行为,防止成为权力的牺牲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阳光行政,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把交通建设的有关政策、目标、内容向社会公开,把项目选择制度改革,逐步创造一个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定期考核的用人机制,健全一种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完善一套纪律严明、制度完备、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empirenews.page--]
(三)强化监督,以权治权。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利缺乏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反腐败的决定性胜利在于使权力支行得到有效监督。从这些年揭露出来的涉及领导干部的大案要案来看,一些领导干部的权钱交易行径之所以能够得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软弱乏力。由于现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漏洞,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同级党委不敢监督、同级纪委也不敢监督。为了强化党内监督,中央制定并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监督方面的经验,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开启了党内条例监督的先河,必将有力推进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的进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条例》精神,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监上一页[1][2][3]下一页 督要突出重点,一要加强对工程建设中招投标、工程分包、材料采购、设计变更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二要加强对计划、财务、征收、人事等重点岗位的监督,尤其对收费站内外勾结倒票等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要坚决严厉查处,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三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委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决不允许个人说了算。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自觉接受监督。加强监督要完善事前监督的预防机制,加强对权力“源头”的控制,把监督关口前移;要完善事中监督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为的控制,保证权力的正确使用,避免权力运行脱离轨道;要完善事后监督的惩戒机制,惩处违法违纪行为,起到警示作用,遏制腐败现象的发展和蔓延。加强监督要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监督覆盖面,务求取得实效。
(四)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共产党不允许有任何特殊党员,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法律的权力,唯有如此,才能纯洁党的组织,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对各类腐败案件,一经发现,不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秉公处理,严惩不贷,绝不手软。通过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震慑和打出腐败分子,使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心理上后悔莫及。查办案件既要坚决又要慎重,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做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在重点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还要着力查办一批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依照职责、权限和程序,依法有序办案,加强案件审理,确保案件经得起检验。要重视信访举报工作,认真排查案件线索,既要严惩腐败分子,又要保障党员的合法权利。
当前交通系统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反腐倡廉工作十分繁重。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只争朝夕抓发展,坚持不懈反腐败,为交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empirenews.page--]注释:[1]《刑法学》,政法大学出版.2000年4月出版,裴方川主编,第156页。[2]《邢法各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周振想、李汝川主编,第393-406页。[3]《贪污贿赂罪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12月,李希慧主编,第112页。[4]《受贿罪研究新动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6月,孟庆华主编,第54页。[5]《贪污贿赂犯罪疑难案例精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10月,张建南主编第123-126页。参与文献资料:[1]《刑法学》,政法大学出版.裴方川主编。[2]《邢法各论》,当代世界出版社,周振想、李汝川主编。[3] 《贪污贿赂罪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李希慧主编。[4] 《受贿罪研究新动向》,中国方正出版社,孟庆华主编。[5] 《贪污贿赂犯罪疑难案例精解》,中国检察出版社,张建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