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3号)
发布日期:2011-03-03
来源: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
浏览次数:91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发布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发布文号】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3号 【发布日期】
【生效日期】
【效
力】
【备
注】
1997年11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管理条例》,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自治区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及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其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主管全区产 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盟市、旗县级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盟市、旗县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奖励制度。鼓励、支持和保护单位及个人对产品质量进行社会监督。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五条 自治区鼓励企业根据自愿的原则,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
国家规定的安全认证产品,未经安全认证的不得生产、销售。
第六条 对未列入国家生产许可证目录的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准产证制度。实行准产证产品的目录及准产证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条 自治区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抽查为主的检查制度。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其他方式的监督检查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监督抽查不得向被抽查者收费。技术监督部门所需检验费用由同级财政解决。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所需经费由本部门解决。其他方式的监督检查的检验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法律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应当统筹安排,不得重复,全区性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由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统一制定,经协调后,方可组织实施。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拟定的行业监督检查计划和盟市技术监督部门拟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必须报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协调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九条 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取
得国家和自治区统一制发的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证件后,方可承担质量监督检查任务。
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必须出示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证件。采取强制措施或者实施行政处罚时不得少于两人,并且必须使用统一的执法文书、罚没收据,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
第十条 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执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任务时,可行使下列职权:
(一)查阅、复制与产品质量问题有关的发票、帐册、凭证、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二)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可进入生产场地、产品存放地进行检查;
(三)对有严重质量问题不封存将产生社会危害的产品、或者有重大嫌疑的产品、或者属于案件证据的、可能灭失的产品,经旗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人批准,可采取登记封存的措施;
(四)对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明确法定依据的,可在违法行为发生现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
第十一条 登记封存的产品应在15日之内作出结论,并予以解除封存。对有保质期限要求的产品,不得超过保质期限。
行政执法人员、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十二条 产品质量检验结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国家或者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产品质量检验结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检验,不得提供虚假的检验数据和检验结论。
产品质量检验结构抽取检验样品时,应当出示抽样凭证,并按照国家或者自治区规定的抽样标准,确定抽样数量和抽样方法。
检验所需样品由被检查者提供。
第十四条 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是:
(一)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企业生产该产品并执行的标准;
(三)合同中的质量约定、技术条件或者实物样品;
(四)产品说明书、质量证明书、产品标识所明示的质量标准或者质量指标。
(五)国家或者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批准的产品质量评价规则或者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 被检验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检验结果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下达检验任务的部门申请复验。
被检验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对检验结果无异议的,除检验损耗部分外,检验所用样品应当返还被检验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
第十六条 对经检查产品不合格的企业,由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企业整改后,应当根据规定的程序向技术监督部门申请整改复查。
第三章 责任和义务
第十七条 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影响人体健康和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得出厂、销售,必须销毁或者作无害化处理。
第十八条 组装或者分装的产品,其标识除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还应当标明组装或者分装单位的名称、地址。
第十九条 生产者、销售者印制名优产品标志、认证标志、防伪标志和其他含有产品质量指标的产品标识,应当提供有关证明;产品标识承制者凭生产者、销售者提供的有关证明印制产品标识。
第二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对售出的产品在质量保证期内应当依法履行修理、更换、退货义务。
因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产品缺陷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由销售者按照产品质量法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给予先行赔偿;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或者供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究责任或者要求赔偿。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用户、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有权向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接受投诉的部门确认产品质量有问题的,可以责令销售者修理、更换、退货;拒不修理、更换、退货的,应当强制销售者修理、更换、退货,并可处以该产品价格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因产品存在缺陷给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用户、消费者要求赔偿的,接受投诉的部门应当进行调解。经调解达不到协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接受投诉的部门因处理产品质量纠纷支出检验费用的,由责任方承担。
第二十二条 生产者、销售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拒绝接受检查或者拒不提供检验用样品及有关资料的;
(二)擅自启封、转移、销毁、销售被封存的产品的;
(三)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阻止证人作证的。
第二十三条 产品标识承制者为生产者、销售者非法印制产品识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生产者、销售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公开更正,没收其产品和违法销售所得,并可处以违法销售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产品产地的;
(二)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或者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防伪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三)伪造生产日期、失效日期或者伪造、冒用质量证明、生产许可证、条码的;
(四)生产、销售未经安全认证产品的;
(五)组装或者分装的产品未标明组装或者分装单
位名称、地址的。
第二十五条 销售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参与生产不合格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标准产品的;
(二)能够辨认产品不合格安全、卫生规定而继续销售的;
(三)检验部门检验发现产品存在缺陷,有关部门已责令其停止销售而继续销售的;
(四)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明确指出该产品存在缺陷而继续销售的;
(五)用户、消费者已向销售者反映该产品存在危险或者已发生危害而继续销售的。
第二十六条 有本条例所列违法行为,因销售者拒绝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致使销售所得难以计算和确定的,可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责任人可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产品质量检验资格:
(一)未取得产品质量检验资格的机构从事产品质量检验的;
(二)提供虚假检验数据或者检验结论的;
(三)不按规定抽取样品和返还检验样品的。
第二十八条 技术监督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给生产者、销售者合法财产造成损害的;泄漏生产者、销售者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依法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包庇违法行为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权范围决定。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文件
内房金(2011)1号
关于开展住房公积金工作督查 和2010管理目标考核的通知
各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财政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包括分中心、企业管理部):
自治区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自治区财政厅定于5月中旬开始,对各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管理中心(包括分中心、企业管理部)进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督查和2010管理目标考核。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关于督查工作
(一)对整改事项完成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对于国家和自治区提出明确意见、但尚未落实的整改事项,各盟市在汇报材料中,要逐项认真查找影响工作进展的原因,明确主要责任人的责任,确定完成整改任务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二)督查自治区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贷款三个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情况。各盟市在汇报材料中,应具体说明本地现行管理办法与自治区规定不符之处,以及下一步的改进意见。
(三)督查国家四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住房公积金服务工作的通知》(建金[2011]9号)及自治区转发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
(四)督查住房公积金文明行业创建及争优创先活动开展情况。
二、关于考核工作
(一)本次考核工作,仍执行去年的考核办法。
(二)在执行自治区三个管理办法中,工作有创新并取得明显实效的;在清理项目贷款(包括违规资金)和追缴财政欠补资金等方面超计划完成任务、且当年未发生违规行为和新的财政欠补的,视业绩情况加1-3分。由于管理不到位,达不到自治区三个管理办法要求的,未落实整改事项的,每项按规定扣3分。
(三)旗县机构未调整上划到位的盟市,其管委会只能评为合格及以下档次。
(四)督查考核组在每个盟市随机抽查一个去年未抽查过的管理中心的分支机构,并将有关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一并打分;发现问题所扣分按20%计入管理中心总分。
(五)被考核单位应认真准备考核材料,管委会和管理中心的工作应分别汇报。管理中心应提供对所属管理部的考核情况、清收项目贷款和财政欠补资金的情况、审计部门针对考核的审计报告、有关整改事项的落实情况。
考核督查组要按照考核文件要求,逐项进行核查。住房公积金管理主要数据和财务管理情况的核查,要以原始凭证为准,注重检查账实相符情况,特别要注意核查清欠资金实际到账情况。每个考核项目要有翔实的材料作为依据,不能提供有关材料的,应按缺项扣分。对于有疑问的项目,考核督查组必须进行核实;并对所有考核项目的核查情况明确记录,提出打分意见。
注重核实“个贷逾期率”等重点考核项目,发现弄虚作假问题,该项目按零分计算。
(六)考核督查组应集体汇总考核情况,并形成考核成绩,每个成员应在汇总材料上签字。
三、工作安排和有关要求
(一)听取汇报。住房公积金管委会、管理中心和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应参加会议。
(二)现场检查。考核督查组不仅要审核被考核督查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还要深入科室、管理部核查有关情况。
(三)召开缴存人座谈会。被调查的缴存人由考核督查组随机确定。
(四)反馈意见。考核督查组汇总有关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被考核督查单位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认真听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
(五)分组安排。本次考核督查工作由住房公积金监管部门负责人带队,从每个管理中心抽调一名精通业务的管理人员参加,分东、中、西三个组同时开展。各盟市推荐参加本次考核督查工作的人员情况,应于5月27日前 报到自治区住房公积金监管处。
东部组 负责对满洲里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的考核督查工作。
中部组 负责对锡林郭勒盟(包括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包括包钢)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的考核督查工作。
西部组 负责对鄂尔多斯市(包括准能公司)、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的考核督查工作。
(六)时间安排。6月7日下午4时,参加本次督查考核工作的人员在自治区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五楼会议室开会,8日出发。具体到达各盟市时间和考核督查组成员名单将提前通知有关单位。对驻呼自治区独立核算的分中心、管理部的考核督查工作,在6月下旬开展。
二0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第三篇:白银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汇报11.29
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汇报
(2010年11月29日)
省政府考核组:
2010年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实情况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2010年,我市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质量振兴的意见》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政府下达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8大工作目标,充分调动各县(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创建长效监管和无缝监管工作机制,着力构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防线,使我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杜绝了重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措施到位,确保了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推进。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量大面广,责任重大,需要多部门、各行业、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必须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
今年是国家质检总局确定的“质量提升年”,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质量振兴的第一年。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除了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安排部署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签订目标责任外,还专门召集县(区)政府和19个部门对我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进行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质量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15年全市质量振兴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及其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时,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各方联动,切实做到“三个形成”:一是形成共识。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信誉、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形象”的共识。要抓住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二是形成合力。全市要形成“政府重视质量、部门监管质量、企业提升质量、社会关注质量”的工作合力。通过各级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广大企业严格自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有效促使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水平;三是形成声势。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群众投诉等的宣传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个个参与、全体支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舆论氛围。
(二)加强领导,严格细化工作目标任务
为了加强对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兴市工作的领导,2006年和2007年我市就先后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14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兴市领导小组。今年,市上和各县区根据人事变动,又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各级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和“质量兴市”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质监、卫生、工商、农牧、商务、食药、建设等部门把部门工作职责和安全监管工作有机结合,做到了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在对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结合我市实际,根据国家和省政府“质量提升”、“推进质量振兴”的要求,制定了《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目标责任》和《市质量兴市活动目标责任书》,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兴市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任务分别细化为11大类42项指标,年初分别与5个县(区)政府、7个职能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并建立了对各县(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进行年中督查、年底考核的工作机制,实施严格奖惩,进一步推动了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兴市工作。
(三)强化宣传,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各职能部门通过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开展“质量月”、“3〃15”、“质量和安全”法律知识进社区、进工厂、进校园、进乡村“四进”和“红盾护农”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宣传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兴市”活动取得的成效;宣传质量管理先进、产品优良、品牌知名度高的典型企业;宣传国家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违法企业和单位,形成对违法分子强大的震慑力,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激发了全社会参与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开展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兴市”工作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2010年全市新闻媒体报道相关信息206条,录制“优秀企业谈质量”电视节目16期,白银日报刊登相关稿件22篇,散发各类宣传册400份,宣传材料18万余份,编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兴市、县(区)工作简报32期。
二、多管齐下,部门联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我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按照政府督查、部门检查、企业落实的工作机制,具体工作中突显了“四个到位”:一是排查摸底到位。为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年对全市整治的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产品又认真开展了调查摸底,为进一步做好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行动谋划到位。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确保了工作的有序推进;三是组织指挥到位。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目标责任督查、考核,并多次深入一线,实现靠前指挥,形成了高规格、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综合协调到位。各县(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对监管工作进行了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在推进各项工作中坚决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做到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使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全面实现。
(一)职能部门工作成效显著
1.质监系统加大了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产品,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工作方针,做到管、帮、促结合,实施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一是大力推进名牌战略,积极引导、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甘肃名牌产品的评选,年内新增甘肃名牌3个;二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支持“三农”,使靖远“小口大枣”成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现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零的突破;三是加强了企业素质提高的基础工作,在全市80多户企业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培训,使65户企业的850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获得了相应资质;四是推行“四图合一”、“三员四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摸式,严格落实“产品限区域销售卡”、定期巡查回访、添加剂使用备案和“公示栏”制度,确保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生产许可证,食品加工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五是建立了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了3次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查处和消除了一批事故隐患,保证了全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全年未发生一般事故以上的安全事故。六是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全市枸杞、早酥梨、荞麦、西甜瓜、良谷米、羊羔肉全部采用甘肃省地方标准种植、养殖;七是鼓励主要工业企业产品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16项,使全市主要工业企业的采标率达94.1%;八是全市集贸市场配备公平秤46台(件),配备率达100%,并免费检定固定摊点在用计量器具;九是全年出动执法人员2228人次,检查企业及作坊621家,查处行政违法案件70起;十是分阶段开展了以脱水菜产品灰分超标、纯净水产品微生物超标、酱油和食醋产品以次充好、乳制品产品严控“三聚氰胺”、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
2.卫生系统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统筹协调作用,在全面实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对学校、建筑工地、食堂等易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场所的监督预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8项工作制度。针对“三无”食品小作坊生产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加强对白银市熟食品定点加工基地的管理和规范,目前加工户入驻率达72%,熟食品销售网点布局170多个,解决就业岗位692人。同时,针对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了2008年问题乳粉彻查,肉制品、豆制品等熟食品专项检查,对旅游景点、“农家乐”、建筑工地食堂、学校食堂、城乡结合部食品经营单位专项整治工作。
3.农牧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监督执法,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做了大量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逐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积极开展例行检测。它们配合农业部农药残留例行检测蔬菜、水果共计取样35个,畜禽水产品共计取样35个。配合省农产品检测中心、武威市检测中心对我市畜、水、农产品的例行检测;二是在靖远、景泰、白银区和平川区建立了以瓜果菜为主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点20个;三是以国家禁用农药和生产中常用的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为主要检测对象,筛选出15种农药进行抽检,共抽检瓜果菜等25种作物656个样品,合格率为99.4%;四是适时开展了农药市场、种子市场以及生鲜乳、饲料、兽药、水产品、动物卫生等的监督和管理并利用多种媒体,在种子购买使用 高峰期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种子法律法规,传授识假辨假知识,为农民朋友服务;五是积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开展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培养出了靖远三滩脱水菜厂等一批走出国门,带动农民致富的典型。由此,从根本上保障了食品原料的安全。
4.商务系统狠抓定点屠宰企业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注重建立完善生猪进场验收制度、台账管理制度、不合格肉品召回制度,实现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100%。严格按照上市肉品“两章两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开展市场执法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30人次,依法捣毁和取缔私屠滥宰窝点2个,查处不合格肉品540公斤。同时,对肉品经营户实行定点屠宰“放心肉”标示牌管理,肉品上市实行专用车统一配送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各肉品批发、经营门店和集贸市场的肉品经营管理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和台帐制度,落实了责任制,使用肉品批发、零售的经营管理日趋完善。
5.工商系统立足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特点、新变化,在总结全省食品安全现场会推行的进销货“一票通”台帐的基础上抓热点、难点,大胆创新机制。一是实施食品质量准入制度。在全市食品经营户实施以“一票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准入工程”,要求批发户必须向供货商、生产商索取“三证”、“一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二是建立进货查验制度。严格检查验收进货的每个批次食品质量,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场、上柜,并在各大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等设立《食品质量公示栏》,每日公示食品质量信息,指导群众安全消费。对米、面、油等重要食品实行“协议准入”、“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进货制度,确保货源清楚,正当合法;三是实施食品质量监测制度。充分发挥监测车、监测箱的流动快速监测功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在此基础上,根据申诉、举报和日常巡查发现食品质量比较突出的问题,及时查处违法经营食品案件。按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的规定,制定完善的食品质量监测计划,对重点抽检的食品种类、数量做出统一规划,统一检测;四是实施问题商品退市制度。督促、指导、帮助大中型食品销售企业配臵和完善自检自测设备,对有关农副产品及时进行自我检测,发现质量问题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工商部门报告,依法进行处理。对日常检查和检测中发现的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坚决清退出市场,对同批次的食品再同时撤柜下架,就地封存或异地扣押;五是开展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整治。狠抓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准入管理,严格依照法定条件核准主体资格,按照注册程序审查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前臵审批文件,依法开展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年检工作,对许可证失效或者登记事项变化的食品经营企业依法进行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六是开展针对节日市场专项整治。根据我市作为游泳城市的特点,以会宁、景泰等地为重点,加大了“五〃一”、“六〃一”、“十〃一”等黄金周旅游市场、儿童市场暨重大节庆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七是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以农村集贸市场和食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区域,以农村流动食品摊点、小作坊、小商店等为重点对象,以米、面、油、盐、酱等群众日常消费品为重点品种,开展了多次针对农村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活动。同时,按照工商总局“六查六看”的要求,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突出属地监管,实施“网格化管理”,将管理辖区划片分段,并将每一网格内的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实行“定人、定时、定责,包管理、包执法、包服务”的日常监管模式,加大食品市场巡查力度,规范和查处违法经营食品行为。
6.食药监管系统以确保全市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目标,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新机制,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新职责,强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促进食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严格规范餐饮服务许可流程。先后制订了餐饮业、快餐店、小吃店、食堂许可标准和饮品店许可标准(试行),制定了餐饮服务许可程序及流程图,全市已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1198家,变更14家,现场年审300余家;二是探索开展保健食品经营准入和化妆品监管,对符合条件的103家保健食品经营单位和个人出具合格证明,由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解决了保健食品经营资格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化妆品监管机制,在全市化妆品经营企业中开展化妆品进货渠道、标签标识、产品合格标记、仓储条件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三是全面开展餐饮服务日常监管。制定了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食堂、饮品店的监管标准和要点,印制了相关执法文书并组织三个检查组,分片对白银城区及五个乡镇的餐饮业开展拉网式检查,登记基础信息,为以后的餐饮服务监管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积极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量化分级单位评审工作。五是努力提升餐饮服务食品从业人员素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000余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取得了健康体检、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办理管理岗位、特殊岗位培训合格证1200余张。与此同时,它们突出重点,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和保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中药材中药饮片等专项整治工作,促进了食品、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或超额完成
2010年,省政府与我市签订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共涉及8大类29项,这些目标任务已全部实现:一是培育甘肃名牌产品7个,已通过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审的产品6个。开展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活动的企业7个,有6个企业通过了评审;二是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共1015批次,合格率达91.7%。重点产品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83户,后处理整改率达100%。4户“3C”认证企业100%取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141户100%取证;三是农、畜、水产品例行监测8次(监测品种1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农产品自检12次(监测品种10个)。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安全专项检查5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食品生产企业共111家,取证率达100%,食品流通单位5241户,取证率达100%,餐饮服务单位1202户,取证率100%。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无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已被全部取缔。全市111家食品生产企业和139家食品加工小作坊100%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均已建立健全并执行,食品安全专(兼)职人员配备率达100%。市、县城区内的食品超市、商场和集贸市场全部建立了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帐 “一票通”制度,各食品批发单位还全部建立了销售台帐。各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并实行“一票通”制度。集体食堂和市区的餐饮经营单位都已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全市共有规模化、机械化、工厂化生猪定点屠宰场8家,市、县城区内生猪进点屠宰和检疫率均达到100%;四是特色农产品生产采标率达100%,主要工业企业采标率达94.1%;五是全市集贸市场公平秤配备42台(件),其配备率和检定率都达到100%;六是特种设备定检率完成100%,各县区建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档案253家,监管设备3273台。建立了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了3次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和1次压力容器光气泄漏事故应急演练活动;七是政府、部门、企业三者产品质量、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已经建立,市政府对“质量兴市”工作高度重视,每年将其纳入对县(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政府督查室负责人亲自带队参加对年终的目标考核工作。
(三)几点重要收获
一是通过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近几年来,我们抓住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紧紧围绕“调整抓特色、龙头抓企业、示范抓园区、基地抓规模、质量抓品牌”的工作思路,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标准,着力建立优势产业带,走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并重的路子。我们制定出了种植、养殖、综合性农业地方标准53项,建立了靖远羊羔肉养殖,会宁良谷米、荞麦种植,景泰枸杞、早酥梨种植,平川西甜瓜种植等各具特色的国家和省级农业示范区,创出了叫得响、打得出的甘肃条山集团早酥梨、黄冠梨,甘肃西北大磨坊小杂粮、苦荞茶,景泰玉杰公司枸杞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为了推广白银的经验和做法,今年7月中旬在我市景泰县专门召开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场会,我市的市、县质监局分别向大会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二是通过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了我市质量振兴之路。为了提高我市产品质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产品竞争力,我市对企业抓技改、搞研发、创名牌工作实行资金、政策倾斜,制定实施了《市获得名牌产品企业奖励办法》,鼓励、扶植企业争创品牌。
三是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实现了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稳步快速发展。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资金投入逐年递增。2008年各级政府用于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兴市的经费达300多万元,2009年又投入了500多万元资金用于食品、农产品、药监、疾控等基础设施建设、检验设备的配臵和名牌产品的奖励,2009年仅名牌产品的奖励就达44万元。今年,为了更进一步支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市政府专门将黄金地段的15亩地以政府划拨形式用于市质监局建设检验检测综合实验楼(该地段每亩地商业价值约100万元左右,仅此一项,市政府就支持了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的费用接近1500万元)。
虽然我市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够平衡、执法力度不够大、监管信息不够畅通等问题。为此,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分析总结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部门、企业责任,突出重点,统一部署,综合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整体水平,全面深入推动我市质量振兴工作。
第四篇:QLXY03-WL-03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明确产品质量责任,加强对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往市场,维护读者利益,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三条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是指书刊产品满足有关质量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和要求的特征和特征总和。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按产品设计、原辅材料、加工工艺、产品外观、牢固程度等进行评价。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书刊印刷产品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要求或不符合有关质量法规、合同所标明的质量指标,应承担的经济的、法律的责任。
第四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下列规定:(1)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半成品不得投入生产;(2)不合格的书刊印刷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3)不得印制、销售反动、淫秽及其他属于政府明令禁止的印刷品,不得印制、销售非法出版物。
第五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认真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积极制订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用于内部控制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按质量标准生产,按质量标准检验。
第六条 各级新闻出版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书刊产品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要指导、协调好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的质量工作,监督各单位坚持“质量
第一、读者至上”的方针,保证产品质量并承担质量责任;要制订奖优政策,积极宣传、表彰质量管理好的企业和优质产品,及时公布经检测的书刊质量信息;对造成产品质量事故者,进行教育,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第二章 质量管理与责任
第七条 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从原稿整理、装帧设计,材料供应,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检验,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质量否决权。
第八条 书稿、校样和产品的质量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法规和质量标准,委印和承印双方应以合同的形式签订。委印和承印双方对书稿和校样要有质量交接手续,对付印、付型(版)的清样要有委印单位负责人签字,承印单位不准对书稿和付印样擅自改动。
第九条 承印单位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建立能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质量体系,特别要加强对关键工序和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和质量文件。
第十条 承印单位要加强成品、半成品质量检验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检验相结合的检验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具有一定印制工艺和技术水平的质量检验人员,严把质量关,对重大质量事故,必须及时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谩骂、殴打、实施报复、打击坚持原则的质量检验人员的行为,也应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 承印单位要加强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工作和现场管理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文明的生产秩序,尽快使生产现场达到环境整洁、纪律严明、设备完好、物流有序、信息准确的基本要求,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
第十二条 承印单位要主动听取委印单位、书店和读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主动接受有关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的抽查检测,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不断改进质量工作。
第十三条 发行、委印单位应对承印单位送交的书刊进行质量验收检验,不许接收、发行不合格产品,发现有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书刊,有权退回印制单位;反之,发行、出版单位应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承储、承运部门在书刊产品入库储存或出库时,应严格执行交接验收制度,明确质量责任。对包装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应予拒收。确属储存、运输、装卸原因造成产品破损,储运部门应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 产品出厂后,对出现的产品质量故障,分清责任,实行“三包”(包退、包换、包赔),并做到迅速及时,取得用户和读者的谅解。其中,属于书刊内容、设计、编校等质量问题由出版单位负责,属于印制质量问题由印制单位负责,属于发行过程的损坏由发行单位负责。
第三章 质量监督与检测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形成网络。尚未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要尽快建立并开展工作。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要统一协调、统一质量标准、互有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承担对全国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等工作。
第十七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业务上同时接受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书刊印刷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及产品质量的等级鉴别,受理有关质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测;
(2)指导和协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并与地方质量监督检测站共同协作,密切配合,以加强对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
(3)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推广统一的检测方法,协助做好检测仪器的检验、校正等工作;(4)承担印刷纸张、油墨、版材等原材料的质量分析、检测工作。协助相关行业制订标准;
(5)承担有关印刷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协助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传、贯彻印刷标准和有关法规;(6)组织宣传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经验,为印刷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工艺水平,做好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
(7)开展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的工艺分析和研究工作,逐步将目测等检验方法转为用仪器检测和目测结合评价印刷品。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业务上接受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指导,并接受当地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对有争议的产品质量纠纷进行调解和仲裁检测;
(2)组织力量对产品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日常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抽查结果;
(3)承担新产品检测和产品例行试验委托任务;(4)为制订、修订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咨询;
(5)使用必备的仪器测量书刊印刷品质量,逐步实现数据化、规范化,并据此指导企业的生产,实现产品质量的科学管理;(6)培训有关人员;
第十九条 凡经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企业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采取严格的整改和处罚措施,具体有以下办法:
(1)对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进行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要发“黄牌”警告,有关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或企业主管部门)应按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程度,实施边生产边整改、限产整改或停产整改等方式,限期完成整改任务。(2)企业整改后,应进行突击性复查,复查成品合格率仍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吊销书报刊印刷许可证。
(3)对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不具备书刊印制条件,基础管理差,不能保证书刊产品印制质量的企业,要吊销书刊印制许可证。
(5)对假冒、伪造出版社、印刷厂的书刊印刷产品,按非法出版印刷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二十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对书刊印刷厂、书店等单位进行质量抽检时,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予以支持,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质量抽检。
第二十一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是有权威的检测机构,在执行质量监督检测时要坚持公正性、科学性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若其工作人员和检测人员滥用职权、循私舞弊、伪造检测结果的,或玩忽职守、延误检测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优质书刊产品分为部级优质产品(以下简称部优产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优质产品(以下简称省优产品)。第二十三 省优产品的产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四条 部优产品从省优产品中产生。需要作部优产品认定的省优产品,须先送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部队系统送至全军印协上报军队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新闻出版署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五条 国家级企业和国家级定点企业每年应有一种以上部优产品,省级定点企业每年应有一种以上省优产品。对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要限期整改,连续两年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由新闻出版署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取消相应的定点资格。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新闻出版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各地新闻出版局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工作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内政办发 〔2010〕67 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发[2009]26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本细则所称融资性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是指由各级政府或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出资依法设立的,从事为企业或个人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凡在自治区内注册和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经营活动和监督管理均适用本细则。
本细则所称监管部门是指自治区政府及各盟市行署、政府确定的自治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自治区金融办)及各盟市金融办。
第三条 自治区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自治区金融办牵头,自治区经济委员会、财政厅、工商局、法制办、内蒙古银监局、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等部门和单位参加。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制定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拟定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自治区金融办是全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审批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承担全区负责全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审批、关闭和监管,并向全国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报告工作。
第五条 各盟市金融办作为属地管理部门,负责融资性担保机构筹建、初审及日常监管工作,负责处置融资性担保机构出现的风险,对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准备金提取等情况实施持续动态监管。
第六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
融资性担保机构与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并遵守合同的约定。
第七条 担保机构应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控制风险。重点服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产品、有市场、有信用、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优先扶持技术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和吸纳就业型中小企业。
第八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九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本细则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为客户保密,不得利用客户提供的信息从事任何与担保业务无关或有损客户利益的活动。
第二章 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十条 申请设立担保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须向拟注册地盟市金融办提交申请,经盟市金融办审核并出具初审意见后,报自治区金融办批准。
经批准设立的担保机构及分支机构由自治区金融办颁发融资担保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注册登记。
未经自治区金融办批准,任何登记管理部门不得为担保机构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自治区金融办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二)有符合本细则规定的最低限额注册资本;
(三)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
(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六)符合国家、自治区对担保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
(七)自治区金融办规定的其他条件。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必须具备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
(一)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边远旗、县设立担保机构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低于1000万元。
(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2亿元;
(三)跨省区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亿元。
注册资本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
事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无注册资本限制要求,其可用于运营的担保资金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向监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资料一式三份:
(一)设立融资担保机构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章程草案。
(四)内部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制度。
(五)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权结构。
(六)股东出资的验资证明;
(七)持有注册资本5%以上股东的资信证明和有关资料。包括:法人股东的经工商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具有法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法人股东近期财务审计报告及出资能力证明、法人股东的董事会(股东会)决议等材料;自然人股东的简历,身份证复印件,入股资金来源和个人收入的相关证明材料,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的承诺书,信用报告等材料。
(八)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九)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十)《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十一)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十二)监管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四条 注册资本2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可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持其所在地盟市金融办出具的同意函,向拟设分支机构的注册地盟市金融办提交申请,经盟市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报自治区金融办审批。
第十五条 注册资本5亿元以上的外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可以在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持原所在地省级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函,向拟设分支机构所在地盟市金融办提交申请,经盟市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报自治区金融办审批。
第十六条 担保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立,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担保机构分支机构的名称、住所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具有法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担保机构近2年财务报告、经营情况及风险管理相关文件。
(四)董事会(股东会)决议。
(五)拟设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六)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七)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 担保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申请,盟市金融办和自治区金融办应分别自收到设立担保机构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意见或做出是否批复的意见。
第十八条 担保机构及分支机构经批准设立后,应自经营许可证颁发之日起30日内到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注册登记手续,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营业。逾期未办理的,经营许可证自动失效。
第十九条 担保机构变更下列事项应报自治区金融办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改变组织形式。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变更注册地。
(五)调整业务范围。
(六)变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七)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
(八)分立或者合并。
(九)修改章程。
(十)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二十条 担保机构的分支机构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应报自治区金融办批准:
(一)机构的撤销、合并。
(二)变更分支机构名称。
(三)调整业务范围。
(四)变更注册地址。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二十一条 担保机构因分立、合并或出现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向所在地市金融办提出申请,盟市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向自治区金融办提出申请。申请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解散申请报告。
(二)股东会议决议或出资人决定。
(三)清算程序。
(四)债权债务安排方案。
(五)资产分配方案。
(六)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二十二条 盟市金融办和自治区金融办应分别自收到担保机构完整的解散申请材料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意见或做出是否批复的意见。担保机构被批准解散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并向相关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二十三条 盟市金融办在日常监管中发现融资性担保机构有重大违法经营行为,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市场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应立即报告自治区金融办,由自治区金融办予以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担保机构因违法经营被撤销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
第二十五条 担保机构解散或被撤销的,盟市金融办要督促其清算过程。担保责任解除前,担保机构出资人不得分配财产或从担保机构取得任何利益。
担保机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当依法实施破产。
第三章 业务范围
第二十六条 担保机构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二十七条 担保机构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兼营下列部分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第二十八条 担保机构可以为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近两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从事再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除需满足前款规定的条件外,注册资本(担保资金)应当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并连续营业两年以上。
第二十九条 担保机构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吸收存款;
(二)发放贷款;
(三)受托发放贷款;
(四)受托投资;
(五)未经自治区金融办批准,担保机构不得从事境外担保业务和外币担保业务。
(六)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担保机构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四章 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
第三十条 担保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设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第三十一条 担保机构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配备或聘请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设立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应当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并具有融资性担保或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三十三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三十四条 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担保费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确定基准担保费率,具体收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担保机构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上浮范围不得超过基准担保费率50%。对于担保费率超过浮动范围的,担保机构应向盟市金融办说明。
第三十五条 担保机构应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控制,实行全程风险管理制度。
第三十六条 担保机构应严控操作风险,建立审保分离、分级审批、内部报告与警示、追究责任等内控制度,严禁违规操作。
第三十七条 担保机构应设置内部稽核制度,对项目评审、决策程序和内部财务管理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审查或审计。
第三十八条 担保机构应控制单个受保企业风险规模。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在任何时点上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在任何时点上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在任何时点上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
第三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
第四十条 担保机构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第四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为其它关联企业提供的担保业务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单独陈述。
第四十二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
自治区金融办可以根据担保机构责任风险状况和审慎监管的需要,提出调高担保赔偿准备金比例的要求。
担保机构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第四十三条 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应当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业务关系,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
第四十四条 担保机构办理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当与被担保人约定在担保期间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有权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
第四十五条 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应当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六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自治区金融办的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各盟市金融办对辖区内担保机构进行年检,通过核准的担保机构持年检证明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年检手续。
未办理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检验的担保机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工商年检手续。
第四十八条 担保机构进行检验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正常开展担保业务,合法经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细则各项规定;
(二)资信等级达到“BB”级(含)以上,且在有效期内;
(三)经各盟市金融办认可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且无重大问题;
第四十九条 担保机构进行检验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公司法人执照或机构代码证;
(二)公司核准报告书;
(三)上一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四)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载明公司资金运用状况及现金类资产状况;
(五)评级机构提供的资信评级报告;
(六)监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五十条 自治区金融办和各盟市金融办应当建立担保机构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风险监管记分制度,对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各盟市金融办于每年6月15日前完成所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上一机构概览报告,自治区金融办于6月底前汇总上报国家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
第五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报送各盟市金融办。
第五十二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季度向自治区金融办和各盟市金融办报送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
担保机构报送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十三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季度向自治区金融办和各盟市金融办报告资本金的运用情况。
自治区金融办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适时提出担保机构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第五十四条 各盟市金融办应当于每年年末全面分析评估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和监管情况,并于每年2月15日前向自治区金融办和盟市政府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上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情况。
自治区金融办于每年2月底前向国家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上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情况。
第五十五条 自治区金融办和各盟市金融办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
自治区金融办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债权人通报所监管有关担保机构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第五十六条 自治区金融办和各盟市金融办根据监管需要,可以对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担保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担保机构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第五十七条 担保机构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自治区金融办和各盟市金融办报告。
第五十八条 担保机构应当及时向自治区金融办和各盟市金融办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第五十九条 自治区融资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
第六十条 自治区成立融资担保协会(以下简称“担保协会”)为社会团体法人,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履行自律、维权、服务等职责。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中介机构可自愿申请加入担保协会。
第六十一条 自治区金融办是担保协会的主管部门。担保协会在自治区金融办的指导下,开展担保业务及人员培训、服务标准制定、情况统计、融资咨询、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组织会员业务合作、协调会员与银行间相关事务活动。
第六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将有关信用信息纳入自治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自治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查询服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监管部门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批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的;
(二)违反规定对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的;
(三)未按本细则规定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和处置情况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本细则规定的行为。
第六十四条 担保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及本细则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各盟市金融办给予警告,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上报自治区金融办取消其营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 担保机构连续一年未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由各盟市金融办上报自治区金融办吊销其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细则第九条第三款规定,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处罚;擅自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本细则施行前已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完全符合本细则规定的,应当在2011年3月31日前达到本细则规定的要求。
第六十八条 外商投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融资性再担保机构适用本细则,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十九条 本细则由自治区金融办负责解释。本细则需要变更时,由自治区金融办负责修订。
第七十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