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策】如何破解“招商项目落地难”的沉疴旧病?
【对策】如何破解“招商项目落地难”的沉疴旧病?
【导言】
“项目落地难”是困扰各地的发展问题,归因于“资源禀赋不足”、“开发强度已近上限”都是老生常谈,然而多年来问题的症结仍没有人能真正解开,这场“马拉松”的“最后一公里”跑得颇有点漫长。【正文】
“项目落地难”是困扰各地的发展问题,归因于“资源禀赋不足”、“开发强度已近上限”都是老生常谈,然而多年来问题的症结仍没有人能真正解开,这场“马拉松”的“最后一公里”跑得颇有点漫长。
跑到2014年,终于出现了冲刺的劲头,“项目落实年”不再是空喊口号,政府狠抓落实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8月1日,中山市政府新成立的“马上办”办公室第一天开工,用半天时间处理了火炬开发区、三乡镇、神湾镇21个久拖未决的未落地项目,现场拍板办结了9个,研究形成解决办法12个。成立一个月后,“马上办”共办结了35个项目,成效立竿见影,但这种短期效应是否能长远。
全局意识缺乏拖了发展“后腿”
项目落地难自然有客观因素的限制,但“规划不够科学”造成的土地利用不合理、“服务不够到位”造成的行政审批速度慢,才是最后阶段需要越过的难关。
位于三角镇的粤电中山热电厂项目,预计将在2016年上半年投产,年税收可达4亿元,对周边镇区的转型升级都将有很大帮助。不过电网、变电站、线行等配套设施需要邻近镇区的配合,在用地和建 设上给予支持,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经过现场“站谈”协调,项目建设方和几个镇区达成共识,将迅速扫清落地障碍,争取尽早投产。
类似的区域壁垒在重点项目落地和建设过程中并不鲜见,市领导视察重大项目时现场协调、督办的也有不少类似问题,是全局意识的缺乏拖了发展的后腿。
中山是国内仅有的几个市—镇两级治理结构的城市之一,镇区较高的灵活性是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因素之一,却没有发挥出便于统筹资源的优势,在一些省、市重大项目落地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有时各自为政,影响整体进展,欠缺了统筹协调的关键一步。
直面“要素瓶颈”挑战不避讳
更让这个城市的治理者忧心忡忡的是,在目光可及的一段时期内,中山可供开发的土地规模极其有限,不仅有还未消化完的老项目需要倚赖这些土地,又有排着队的新项目“嗷嗷待哺”,从数量上来看,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
横栏镇土地面积并不小,却由于规划不够严谨导致了闲置地多、“三旧”改造少,又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两违”地多,镇内企业想扩大生产规模也处处受到掣肘。中山可用的土地不多,政府已开始转变思路向盘活闲置土地、加强“三旧”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寻求可开发的资源,土地规模、用地审批也是制约重点项目落地的主要问题。
5月初,中山市政府为促进项目落地专门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会前经市发改局梳理,共汇总出133个亟待解决落地难的项目,问题 则主要集中在地选址、用地指标、土地规模、项目用地与控规的矛盾、控规与总规的矛盾等五个方面。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主要部门多针对这些问题各自提出了解决办法,利用土地总规中期评估的窗口期,“三规合一”试点的契机合理调剂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解决现存的问题并为项目留足发展空间。
为每个重点项目“量身定做”方案
“马上办”响应了中山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的要求,通过会诊项目面临的问题,集中力量推动落地,为困扰中山多年的项目落地问题找到了一剂“救急药”。这个“马上办”办公室由市长当主任,每个星期将拿出半天时间,召集发改、国土、规划、住建、环保、交通等部门在市政府集中办公,现场解决镇区的项目落地难问题。然而,“马上办”不能作为长久的行政模式,促进项目落地应该更多地依靠长远规划、合理制度、高效审批。
中山市今年初制定的《中山市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就是一项立意更长远的措施,配合年底将“开门迎客”的市行政服务中心,将有效缩短项目投资的申请、办理、审批时间,通过行政效率提速促进项目落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借着今年促进项目落地的机会倒逼政府体制改革,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市政府要求各镇区要为每个重点项目“量身定做”工作方案,专人跟进,倒排工期、倒逼进度,镇区主要领导要向市政府提交重点项目承诺书,确保每个项目如期高质落地投产。
第二篇:着力破解难题 加速项目落地(模版)
着力破解难题 加速项目落地
人民医院新院项目办
今年以来,城投集团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活动年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一大批项目签约、开工、建设,发展形势喜人。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活动年的最终成效如何,关键是项目的质量和实施。调研组采用随机抽样、跟踪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个项目能否顺利落地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个性的也有共性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项目本身是否成熟、要素供给的保障、部门的工作协调、服务环境的优化是影响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
一、项目落地的难度
1.外埠企业入赣注册登记遭遇瓶颈。省建设厅规定外省企业入赣投标,投标前必须办理单项投标备案;而我公司为减轻施工企业的实际投标成本,对部分工程招标文件要求是中标后15日内备案,且这些工程的招标方式、招标要求(含施工企业中标后备案)是经请示市政府领导并获批复的。省建设厅以不符合规定为由,拒绝施工中标单位的备案。
2.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过程繁琐,用时较长。工程建设审批一般要经过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工程验收、产权证发放等主要环节,环保、人防、气象、地震等部门的审批穿插其中。
二、项目落地的难点
从抽样跟踪、座谈会和中心的日常协调管理中,我们发现,除宏观经济和当地供地、法治环境,以及企业资金、管理等自身原因外,在行政审批上影响项目落地时效的主要问题是3个“慢”。
1、企业设立前置审批多且慢。《国务院决定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目录》和省工商局下发的《企业设立前置审批目录》(0608版),共列出125大项178小项前置审批。申办企业如涉及到这项项目,没有相关部门的预先审批,工商部门不予注册登记。众多的前置,又多为省级或省级以上部门审批,增加了难度和环节,降低了审批效率。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后正式投产前,还需要办理大量与经营有关的环评、资质等审批,这也是影响项目落地和投产时效的重要因素。
2、建设用地和规划审批慢。工程规划许可证是决定项目开工时间的最重要环节。我们跟踪的工程从立项到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平均时间较长,除企业自身原因外,用地、规划、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审批、审查、服务效率有待提到(其中环评审批时间最长)也是重要原因。
3、中介服务项目办理慢。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多家中介机构出具多种鉴定或证明,如环境评价、安全评价、消防设计评审、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检验、设备检测、工程测绘等。与行政审批项目比,中介服务存在依附政府部门、指定经营垄断经营和效率低、服务不规范、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项目落地的最大瓶颈之一。
二、加快项目落地的几点建议
(一)在信贷融资上拓渠道,全力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一要健全完善担保中心。各地既可以建立财政出资的担保中心,也可以组织民间资本、骨干企业入股担保中心。鼓励和支持民间和行业协会牵头组建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体系。不断充实担保中心的资金实力,提高资信等级,获得银行的认可和信赖。二要解决抵押问题。首先要提高抵押率,中小企业本身就抵押物少,而抵押的比例也较低,使企业抵押不足而难以贷款;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观念强的企业要提高抵押率。其次要扩大抵押范围,积极探索在房地产抵押不足的情况下,创新法律允许或不禁止的其他有价资产抵押形式,积极开办机械设备、存货、林权和土地承包权、采矿权等为抵押物的贷款。再次要切实解决抵押中介评估收费的问题,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三要多元化融资。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一谈到融资就是向银行借贷,对其它金融产品知之甚少,融资渠道单一;各金融机构要深入企业广泛宣传,使企业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金融产品,并能灵活运用,使其获得融资的渠道多元化。四要促进银企合作。各地各部门可以继续组织金融部门与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召开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窗口会议”,促进银企合作沟通。
(二)在提高服务上出实招,合力优化投资环境。一是要再压缩审批时限。各单位要在开展流程再造、压缩时限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再优审批流程,再减审批环节,再压审批时间,把该减的项目坚决减掉,把该放下去的项目坚决放下去,把该压的时限坚决压到位。二是要畅通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严格按要求执行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全程代办、引导帮办,即报即办、跟踪督办。实行并联、集中、限时办结的审批方式,规定凡属部门审批的项目,在承诺时限内未办结的,实行“超时默认制”;在“并联式”审批中,对拒绝参加或不接受牵头单位协调的,实行“缺席默认制”。三是要规范中介机构行为。解决少数中介机构在涉企服务中效率过低、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对于市直单位下设的涉及企业审批的中介机构要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集中受理和办理业务,为企业投资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三)在调度协调上严要求,强力推进工作落实。一是加强领导,高位推动。要继续贯彻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责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抓落实制度,深入一线,经常到项目单位去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分解目标,落实责任。项目落地工作不仅要有具体承办部门、责任人,更要细化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做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真正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跑、有人督,确保项目不落空。三是加强调度,跟踪督办。建立项目进展网络图,采取倒计时的办法,明确项目各阶段工作目标,分段抓落实。对于进展情况尤其是进展缓慢、存在困难和问题比较多的项目,要及时召开工作调度会,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要加强跟踪、督办,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展,真正做到殚精竭虑想项目、扑下身子抓项目,时刻把项目落地想在心里、抓在手里、落在行动上。四是严格要求,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力造成贻误时机、耽误项目进度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并体现在绩效考核和干部的晋升提拔上。
第三篇:PPP项目落地难 发展重在契约精神
PPP项目落地难发展重在契约精神
2015年,被政府寄予厚望的PPP模式重回大众视野。2014年9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2015年4月21日,由发改委牵头制定,与财政部、住建部、央行四部门联合发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5月22日,《关于在公共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也正式出台。
如今,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PPP模式的应用初衷或为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从PPP模式角度来看,《意见》明确了“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并将“重点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成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种重要途径。
PPP模式,不仅仅是融资
然而PPP模式并不仅仅是一种融资途径。PPP模式源自于西方,是指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一种运作方式,属于运作、管理模式的范畴。从成本角度而言,PPP模式不仅引进社会资本,还应同时引进民营企业的先进技术与项目管理经验。通过不同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各司其职,提高项目整体建设运营效率,降低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成本。
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状态是指“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假设我们将PPP模式仅仅看做是一种融资模式,为解决资金来源却并没有发挥私人部门的其他价值,便会出现私人部门将公共部门的资金风险转嫁、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可能。这不仅与“帕累托最优”相悖,还会导致的后果就是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不敢进入。
这里不得不提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前提,也是经济学的前提——社会各类人群都在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个前提下,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希望通过PPP项目的合作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如果政府和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基于PPP模式的合作关系是非融资、而是以减少交易费用为目的的运作模式的话,可能双方都无法达到目标。
签约数量少,PPP模式落地难
2014年11月,财政部PPP中心确定了30个示范项目;国家发改委则于2014年5月就推出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PPP 1 模式运营情况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财政部推出的30个示范项目中,除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项目,与发改委项目重点保持一致,均重点鼓励环保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PPP项目推进。
图表1:发改委公布的80个PPP项目领域与地方分布(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2:财政部公布的30个PPP项目领域与地方分布(单位:%)
资料来源:财政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目前来看,PPP模式的实施并不理想。3月19日某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2014年9月,我国34个省市区地方政府推出的总额约1.6万亿元的PPP项目,但截至2015年3月真正签约的项目投资金额仅为210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8。
笔者分析背后原因有三。其一,尽管政府和企业都对PPP模式寄予厚望,但具体如何操作,普遍都有所困惑。如今,发改委官方网站上已经设立PPP项目专栏,收集一些比较2 成熟的案例以供地方政府和企业参考。但目前网站的内容仍然较少,项目运行的过程和来龙去脉也不够详实,参考意义有待商榷;其二,PPP项目主要由中央层面主导,具体落实需要地方政府自行摸索,中央主要负责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那么问题来了,政策出台与实施尚存空间,有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如何操作仍然是一头雾水;其三,PPP项目的实现需遵循地方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关系平等,而政府与企业关系平等如何实现依然是一个问号。政府是否会与企业坐下来认真商量合同细则?政府是否会频繁变动政策?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古老而严肃的话题——契约精神。
PPP模式要发展,还需重视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在民主法治的形成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在私法或是公法领域,契约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都有着积极的作用。PPP模式要发展,最重要的是需要合作双方都具备契约精神。
首先,政府需要具有契约精神。部分地方政府在PPP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执行力较弱,有政策随意修改的风险;此外,地方政府换届也是令私人部门担忧的一个原因。一些地方政府“不买旧官帐”,之前的PPP项目进行到一半如何继续,新一届领导是否会修改政策?此外,项目如何实施、政府对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如何制定,也需要在项目开始之前详细确定。不能仅凭几张纸就草率开工,事后若项目进程中的所作所为无凭无据,也给政府违背最初约定意志的可能。
其次,企业需要具有契约精神。在PPP项目合作中,政府占主导地位,私人部门看似地位较弱,但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私人部门也存在一定的自主空间。因此,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制,对PPP模式中合作双方进行监管,严格规范项目进程和绩效评定,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才能使PPP模式顺利发展,得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作者:刘雨萌(前瞻网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
原文网址:http://
微信公众号:qianzhancy 前瞻产业研究院于1998年成立于北京清华园,主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具有战略参考价值的细分产业竞争决策支持系统、细分产业研究、专项市场解决方案、产业园区规划、区域3(城市)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数据库营销服务等以及为满足企业学习和提升经营能力的世界级经营管理智慧。
第四篇:工业项目落地难推进慢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区近年来工业园区项目落地和推进情况,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根据区委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通知(广利委办发〔2018〕9号)文件要求,我单位对园区未落地项目及推进缓慢项目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了“一区五园”,规划总工业用地9.86平方公里,已开发整理工业用地6856.16亩,工业园和工业园基本建成,实现项目满园入驻,完成了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现正在进行机电产业园和工业园建设。园区现入驻企业91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7户,在建项目7个,初步构建起以食品饮料、机械电子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体系。
受经济下行、土地储备不足、资金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园区项目落地难、推进难现象比较突出。截止2018年5月,园区招商引资未落地项目21个,推进缓慢项目11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实力不足,资金链短缺。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有限,对项目市场发展前景预估较差,市场经营、合作意向等因素变动改变了业主的投资意愿,导致项目无法推进。如未落地项目中的精炭、康华、牛肉干加工项目受资金影响迟迟不能落地;推进慢项目中的木本油、科粮贸易、山葵食品、新大地等10个项目受业主资金短缺影响推进举步维艰,其中科粮贸易、快消食品、原美邦乐项目业主对市场前景预期差,导致项目停滞。究其原因,一是银行放贷审批难度加大,加上各级担保中心资金规模较小,支持企业融资的力度有限,难以满足项目的信贷担保需求,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有效抵押不足。银行抵押放贷只认可固定资产投资,很多项目用地没有办好土地证,拿不出有效的抵押资产。
(二)土地要素制约,拆迁难度大。一是园区项目闲置土地有限。现已建成工业园和工业园,基本已满园入驻,如致顺化工等项目选址地块尚未启动征拆和供地程序,新项目入园需排队等地,影响了项目落地;新型特种玻璃生产加工项目由于迟迟未供地,导致企业将项目资金投资在甘肃省的建设项目上。二是征地拆迁工作难。居民拆迁安置工作难度大,不可预见因素多,制约了工程建设进度。如日航工业园蜀亨机电加工项目和电子电器生产项目,由于拆迁问题导致园区场平及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进行,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三)基础建设滞后,项目入园慢。在建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度跟不上,缺乏产业平台支撑,一旦有好项目、大项目无法短期内落地。如日航工业园营昇机电、金创电子和太阳能电池背膜等项目,因联广公司负责实施的园区道路、场平、边坡治理未完成而无法开工建设。
(四)发展环境不优,服务不到位。一是项目落地前期工作环节多,耗时长,再加上法律障碍无法突破、中介服务缺乏规范和充分竞争,项目审批存在冗长复杂的情况,如金创电子项目由于地勘、设计等前期工作进展缓慢,项目迟迟无法落地。二是后续服务不到位,热衷于招商签约,忽视了项目的落地推进。针对已经落地的项目,各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没有及时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致使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三、措施建议
(一)提高项目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切实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补充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促进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二是加强跟踪服务。项目引进单位要实行三年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和投产;对破坏招商引资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厉追责。三是涉及到对项目和企业的服务,希望相关部门在思想上更重视一些,工作上更主动一些,服务上更高效一些,推动政府十二大机制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厘清职责和边界,让企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抓建设、谋经营上。
(二)突破土地制约,加强土地供给。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园区的土地状况,对闲置、抛荒的土地,按国家规定一律予以收回;对征而未用、征而少用,土地闲置超过规定期限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或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对尚不构成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通过整合、调剂、置换等各种手段加以盘活,做到“寸土必尽其用”。
(三)依法做好搬迁,推进项目建设。在安置、拆迁中,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被征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切实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征地补偿费要确保足额到位,杜绝因搬迁带来的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建议结合中心城区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训失地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文明、技能素质,实现农民向职工、村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加强舆论宣传,积极争取民心,依靠群众,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以支持重点建设为荣的社会风尚。
(四)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一是整合、利用好各类政策、资金,在使用好目前争取到的资金、政策的同时,积极向省上争取更大的政策、项目支持,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利用好现有担保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对招商引资有益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扩大民间投资,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空间。三是促进银企合作。积极组织金融部门与园区企业对接,召开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窗口会议”,促进银企合作沟通更顺畅。
第五篇:20150529_合理设计基金方案破解PPP项目落地难_刘冰、李夏雨
合理设计基金方案破解PPP项目落地难
中国建设报
2015-05-29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此后,各地政府重新探索新的融资模式,由财政部和发改委大力推行的PPP模式开始进入大规模、规范化的实施阶段。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各省市PPP项目签约率大多在10% 20%之间,远低于各方预期。究其原因,PPP项目具有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有限、风险较高、投资退出渠道不成熟等特点,使得社会资本不敢贸然进入。
2015年4月,由6部委联合下发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鼓励以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PPP项目,提供项目资本金,为PPP融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渠道。自去年起,多省市已经开始组建产业基金入股PPP项目。2014年8月,重庆市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将以45.5亿元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共约155.5亿元对工业、科技、现代服务业等6大领域进行股权投资。2014年9月,由北排集团与国投创新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北排水环境与中国工商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共同发起规模为100亿元的国投水环境(北京)基金,引起水务界巨大反响。2014年底,河南省政府与建行、交行、浦发银行分别成立“建信豫资城镇化建设发展基金”、“交银豫资城镇化发展基金”和“浦银豫资城市运营发展基金”,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2015年3月,平安银行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合作发起产业基金,支持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旧”改造等重大发展项目。国家发改委近期将设立一个总规模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支持PPP行业建设。预计今年各式PPP产业投资基金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
PPP基金的设立,从资金上真正为PPP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解决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从而实现政府、社会资本、企业三方的利益共赢。那产业基金方案究竟应该怎样设计,才能更好地推进PPP项目的落地呢?
PPP基金的投向
PPP项目投资额大、收益有限、周期长,一直以来均以财政补贴和传统信贷模式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传统的信贷模式更青睐于高
利润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中低利润的项目一直处于融资难的境地。PPP基金的介入有助于提升中低利润项目的盈利能力。结合国外的成熟经验,PPP基金有助于解决基建项目融资缺口巨大的难题,重点投向融资需求大、收益稳定、融资难的重点城镇化基建工程。可考虑配置一揽子涵盖高、中、低利润的项目,通过各类项目的合理设置,达到基金整体的稳定收益。
PPP基金的结构设计
降低融资成本。就目前已成立的PPP基金而言,大多以基金、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募资对象,资金主要来自理财资金池,回报要求较高,该回报要求远大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的利率。为降低融资成本,可考虑引进保险、社保基金等具有长期稳定的资金;同时可由政府部分出资作为基金劣后,在吸引金融机构投资的同时,降低基金价格。
延长基金期限。PPP项目期限大多在20 30年,如市场上信托通常3 5年赎回的特性,无法支持PPP项目长期运营的需要。为了加速PPP项目的落地,降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需通过扩大基金来源、政策配套等多种途径延长基金期限。
丰富基金支持形式。政府可引导基金以多种形式支持PPP项目的推进。以笔者正在进行项目所在某省份设立的PPP基金为例,其主要以前期费用补贴、项目入库奖励和资本金支持3种形式给予该省PPP项目支持,通过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优质项目顺利落地。
合理的回报机制。为了增强基金投向PPP项目的积极性,需对基金的回报机制给予明确。依据现有政策,建议以项目经营性现金流作为基金还款的主要来源;当项目收益无法覆盖本金和回报时,可将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纳入还款来源。同时,依据基金构成,可采取优先与劣后的形式,将其他投资人作为优先级,政府出资人作为劣后级,优先保障其他投资人权益,以增强基金筹资吸引力。
完善的退出机制。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基金对退出机制要求较高,一般会要求在PPP全生命周期的前段时间退出。为了吸引基金投入PPP项目,可在项目前期工作中,与社会投资人达成一致,在基金到期的情况下,由社会投资人优先回购基金股权或适当考虑由政府方回购基金股权。
基金管理机制
PPP基金应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选择有丰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经验的机构
担任基金管理人。通常来说,基金管理体系由基金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监控委员会、托管银行等组成。PPP基金管理机制重点应建立项目筛选、审核和基金拨付机制。近期,多地已开始建立当地PPP项目库,可考虑直接在项目库里对有资金需求的项目进行初审,提出推荐项目名单后,由基金管理人和投资人组建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来进行最终的基金投放决策,最后由基金管理人对通过审批的项目进行资金拨付和后续资金管理等工作。
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超过42万亿元,可见PPP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现阶段而言,PPP基金作为政府引导基金,具有较大的示范意义,但未来趋势究竟如何,是否能真正推动PPP项目的落地,取决于产业基金结构的设计,以及对具体项目风险的甄别和控制。假若能真正建立起产业基金的法律环境,借鉴国内外成熟PPP产业基金的运作模式设计出符合我国实情的操作模式,相信PPP产业基金会代替城投债成为各地政府主流的融资工具,实现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推动PPP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刘冰李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