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为了西昌知青博物馆为了全国知青大聚会
从老叶的知青情结到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
何锦中
今年国庆期间去了趟西昌,好不容易见到了原矿工会副主席、矿文协会长、矿文学刊物《星海》趸主老叶。
我是午后从灵山寺返回时给他打电话的,到西昌时他说还在外面,到晚上近七点,他才来到我住的旅馆。他说,这段时间有点忙。
与他一聊才知,老叶的忙与中国的一段历史有关,与他的知青情结有关。一年来,他正与一帮凉山知青紧张筹备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
知青,是中国历史的产物。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 毛泽东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以邢燕子、董加耕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 于1955年――1962年上山下乡, 拉开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1964年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到1966年5月, 全国下乡知青人数已达120万人。在四川较有影响的有成都市下乡到凉山昭觉的孙传琪、巫方安等人。1968年12月21日, 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很有必要。”的指示,一夜之间, 上山下乡的旋风席卷神州大地。仅一年半时间, 以66、67、68届(老三届)学生为主, 全国知青人数已超过500万。这股旋风一直持续刮到1978年, 大约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或下放到各地农村插队落户, 或奔赴北大荒、新疆、内蒙、云南、海南等农场开垦种植。从1971年开始,有人以招生、接班、招工、病转离去, 最终以 1980年“大返城”的形式结束。
老叶当年上山下乡,是随成都知青于1964年4月8日告别蓉城的。那时还没有成昆铁路,是坐汽车辗转到达凉山州昭觉县南坪乡知青点的。从省城到彝乡,他先后过了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与彝族同胞一道改天换地,后来加入凉山民兵团为渡口(攀枝花)修建公路,再后来转入渡口4-16信箱(现攀煤公司太平煤矿)。
大凉山造就了老叶,大凉山的那段生活经历成了他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山那水那人,入乡随俗,酸甜苦辣,岁月沧桑,魂牵梦绕,成了他博客的主题,成了他那本专集《情系大凉山》的重要内容。
老叶把青春奉献给了凉山,他也与一位女知青成了家,并在那里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或许是上苍的安排,从攀枝花考取医学院的儿子如今又在凉山州府西昌工作,并娶了一位彝乡姑娘为妻。如今,老叶退休了,他又舍弃了成都老家和攀枝花阳光,长期在西昌住了下来。
人在西昌,老叶又把满腔热情和自己的才华,融入了月城的公益活动之中。在去年凉山知青45周年之际,老叶又积极参与发起了颇具规模的纪念活动。有知青来凉山州,他既以知青朋友身份叙旧,又以西昌主人招待。
自去年火把节以来,由广大知青提议,经西昌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于今年5月投资2000万元兴建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投资修建的知青博物馆。该博物馆将立足西昌,辐射全国,通过以博物馆为依托,充分展示西昌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努力成为全国研究知青文化、知青历史的重心。这是广大知青人心所向,也令老叶喜不自禁。凭着老叶的知青情结与他在知青中的广泛影响,中共西昌市委办和西昌“知青之家”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委托书》,委托他负责收集在西昌、凉山上山下乡知青的文物和有关资料。老叶在他的博客中表示:我被正式委任为“知青之家”文物资料征集人,从今日起,我将热情、努力、忠诚地投入到西昌、凉山上山下乡知青文物资料收集工作中。
西昌知青博物馆,建在西昌市月华乡新华村七组的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是四川省当年最大的知青农场,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占地面积109亩,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所有布展规划及内外部装修工程已于9月末全部完工,拟于11月20日(彝族年期间)正式剪彩开馆,届时将向广大知青和游客展示知青这段特殊的历史。此举在凉山州外已引起极大反响,11月19日,成都将开一趟2000人的知青专列,一路歌声奔赴西昌,当年返蓉的知青现正在火热报名中。说到这里,老叶已喜形于色。
“目前已围绕知青下乡、劳动、生活、返城四个时段收集了8000多件实物,市领导让按知青自己的想法布展,我们对此次展览充满了信心。”我对老叶是了解的,所以他说这话我信。因为他曾是太平矿的工会副主席,每年节庆活动都是他策划并领导实施的。尤其是春节,矿大楼、矿大门、舞台、舞厅、广场、花坛、灯展的布置,既井然有序又气势恢宏,透出欢乐祥和红红火火的气氛。有这样的经历,今天搞个展览,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但老叶还是兢兢业业,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他想到的是拓展和周全,在已有实物的基础上,他们又想到了音像资料,所以今天下午他就在忙着安排人采访几个有代表性的知青和知青所在村社的群众,说着老叶打开了几段录像: 一位知青在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数千万知识青年离开都市离开家乡,到了农村和边疆。而共和国广阔的土地上,却没有留下千千万万知青的足迹和历史。感谢西昌市委、西昌市政府为知青做了一件大好事,感谢西昌的父老乡亲为一代人的苦难青春、自强精神、人生足迹留下历史,为共和国留下历史!
一位成都某俱乐部顾问在说:为了纪念我们曾经的青春,为了感谢第二故乡父老乡亲,让我们乘坐知青专列,在2010年彝族年的喜庆气氛中再度回到魂牵梦绕的大小凉山,回到金沙江畔,回到安宁河边,去感悟四十多年的风雨人生路,去品味四十多年的思乡不了情,去抚摩四十多年的沧桑岁月痕,去回望四十多年的青春悲喜地,去追寻我们人生永远不可忘却的足迹!
一位从当地成长起来的市领导在说:四十多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繁华的都市到凉山,把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带到了广大农村,为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知识青年创立的不朽业绩将永载史册,凉山人民将永远铭记。知青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将会激励着西昌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西昌跨越腾飞的建设中,希望广大知青朋友常回家看看,共同为第二故乡献计出力。
面对我们将从这座共和国最年轻的博物馆看到的成果,我认为是中国西昌的成就,也是像老叶这样的知青的成就,我衷心希望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取得成功。
第二篇:上海知青博物馆
上海知青博物馆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湾园,总投资13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达1536平方米,是一个反映40多年前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综合性大型展馆,于2011年11月建成开馆,2014年8月10日是正式挂牌。
2010年筹建时,许多上海知青踊跃捐赠相关资料和物品,“有上海知青在农村劳作生产用的锄头、铁犁、草鞋,有在简陋环境下用以生活的脸盆、热水瓶、煤油灯等,还有当时插队落户的通知书、乘车证、火车票等,非常珍贵。
知青博物馆的展览以真人真事为主,所采用的展览资料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字材料和知青收藏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形式反映上海知青所度过的岁月。此外,知青博物馆还将声、光、电与知青年代实景、知青时代文物、知青蜡像相结合,再现了知青下乡的场景。
上海知青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 400米展线采用科技含量极高的声、光、电及多媒体手段、以实物场景、文物资料、视频、图片组合、文字说明、影片放映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上海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还原了部分场景。馆内特地增加了表现后知青时代的一些感人故事和知青们深厚的知青情结。参观者在馆内,可与多媒体展示器互动,可自行翻阅与自己当年所在地农村或感兴趣的图片、资料。上海知青博物馆采用知青历史写实主义手法,将整个展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第二部分“广阔天地难忘岁月”,第三部分“顺应民心调整政策”,第四部分“知青情结永志难忘”,四个段落共同书写成一部完整的知青下乡生活,让每一位顾客进入博物馆都犹如重回知青年代一般。
展馆内容丰富,除了展出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以及图版、文字说明、数据外,还有大量的“知青文物”:当年的证件、票据、书籍、奖章、奖状;农田劳作的农具、农机;插队知青住宿的生活用品、衣物、住房的实景;业余生活的乐器、道具;典型知青人物的事迹等等,充分反映了当年奔赴祖国各地尤其是南北边疆的上海120万知青“战天斗地”的风貌,以及劳动、生活、学习、娱乐以及和边疆少数民族友好相处的点点滴滴。
从博物馆一直南行,就到达知青路、知青林、知青广场。知青广场占地2万平方米,呈现在绿树环抱,百花簇拥之中。其中心是近2800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北面是知青楷模金训华雕塑,广场正中则是一列当年接送知青上山下乡的《青年号》蒸汽机车及车厢。中国最长的知青纪念墙——作为知青广场最具纪念意义的一个主题工程,总长215.43米,高度为2.5米,由181块“山西黑”的花岗石组成。设计者将知青学习、劳动、“再教育”等各种场景的老照片,运用“影雕”的工艺方式予以表现,与镌刻着密密麻麻的知青签名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充满艺术元素的巨幅卷轴。沿知青墙的《星光大道》除了伫立着各式知青雕塑,地面还留下了老知青的脚印模,如照片拍下的著名作家叶辛的足迹。
上海知青博物馆自建成以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做到年初有计划,阶段有重点,重要节日有活动。为了持续扩大宣传教育作用,上海知青博物馆在引进先进的数字化藏品管理规范,有效保护和开发知青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联合上海知青广场和上海知青关爱基金会,多次举办了“永恒的青春祭”、“知青摄影大赛”、“关爱贫困知青”“大、中、小学生参观知青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知青主题活动,使上海知青博物馆成为宣传知青历史和知青文化的重要阵地。2014年5月5日,上海知青博物馆正式成为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登记单位,并正式成为由上海市文物局业务主管的博物馆。10日,来自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社团局、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奉贤区民政局、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市知青历史研究会、复旦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及200位来自上海各区县的知青代表出席了本次揭牌仪式。
上海知青博物馆实行全年无休、常年对外开放的办馆制度,至今累计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国内外来宾、大中小学生10余万人次;举办临展、巡展、巡讲40余次,受众面超过25万人次;各类知青主题活动20余次,在各类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报导超过100余次。
博物馆总设计师是上海大学郭力教授,郭力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艺术主任、上海大学世博艺术与展示中心主任擅长装饰设计,196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曾在上海印刷四厂搞美术设计,后调上海美术学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紫砂壁画《郑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憩》、《文成公主》、《海滨》、《龙的传人》入选第二次新人新作展;《博》入选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
第三篇:2012上海知青博物馆
奉贤海湾知青博物馆
2010年9月26日上午8:30分我准时到达莘庄地铁南广场莘海线汽车站,在那里一直等到9:40李绍堂才到,我们只好乘10:00的莘海专线,11:30到达海湾旅游区。下车后我们先去了车站对面的东海观音寺,拜了观音菩萨。11:40我们走进海湾园,直接去了知青博物馆,进了知青博物馆,首先看到当年我们离开上海的时候在彭浦火车站上的景象:大红标语写着:“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革命”,穿着绿军装的知识青年们在车门口挥手,家长在站台上挥手,左面的墙上有上海各中学的校名,可惜我没有找到当年的青浦城厢二中。博物馆的前言写着:“有一百二十多万知青上山下乡,是上海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史无前例的现象。人们对它议论,总结,探讨,反思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广大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对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更是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特殊情结。”在前言的旁边有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及分布图,由于没有开灯,就没有看到具体的人数。我们走进第一部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看见上海知青到江西共青城垦荒时获赠的锦旗,看见上海知青和毛泽东主席在一起的照片,我们走进第二部分广阔天地难忘岁月看见上海知青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蜡像,看见知青奖状墙,看见知青生活场景实物展示,知青们把珍藏了近四十年的珍贵藏品捐献给了知青博物馆。这些捐赠物品都是知青们当年生活、学习用品和劳动工具,有洗脸盆、搪瓷杯、棉大衣、皮帽子和蒙古袍;有镰刀、斧头、坎土曼;有书信、日记、奖状、边境证和火车票;有下乡 通知书、《农垦报》的创刊号、《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和疯狂年代的标志物品红袖章;有来自新疆和延边的印着汉语和少数民族两种文字的结婚证,有来自云南盛满了知青血汗的割胶杯,还有大量的纪念画册、知青书籍、回访第二故乡的录影光盘和百人签名的巨大横幅,催人泪下的老照片更是多得数不清,我看见知青捐赠的江川农场父老乡亲们赠送的象征知青精神的“青铜孺子牛”以及印刻1000多名江川上海知识青年“孺子牛纪念碑”的铜器铭文,黑龙江知青孙钜捐赠的照相机以及放大机等摄影工具,知青刘德保捐赠的电影放映机,知青捐赠的手扶拖拉机,黑龙江北安农场知青捐赠的碑石:知青精神永志不忘!上了二楼展厅我们走进第三部分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运动看见上海知青在广阔天地英勇献身的尾山农场七英雄、黄山十一烈士、金训华烈士、傅国资烈士等事迹,看见江西知青,原上海延安中学68届高中柏万青、毕东杰夫妇的事迹,上海咸家三胞胎姐妹的事迹,被誉为“火凤凰”的蒋美华是黑龙江知青熟识的救火英雄,当年她在一场与大火的搏斗中,用自己柔弱的双手托起被烧塌的房樑,保护了国家财产,并使二十余位战友逃离火海,而自己却被无情的烈焰吞噬了头部和双手,昏倒在火场上。虽经农场、齐齐哈尔和上海市瑞金医院的全力抢救,她活了过来,却被严重毁容,双手致残。然而,这位坚强的姑娘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伤残、劳动、生活,乃至下岗的重重困难,依然如塔如炬,挺拔如松,精彩耀眼等等,这不是一只普通的哑铃,它重达25公斤,市面上从未有过如此沉重的哑铃;它看上去粗粗糙糙,透过锈迹可以看出唯有抓手处曾被磨光过。它的主人,是一位黑龙江兵团战士、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上海知青。在那文化凋零的年代,哑铃的主人面对枯燥乏味的生活,利用连队废弃的旧钢铁,自己动手锻造出了这个超重量级的哑铃,在繁重的劳动之后坚持锻炼身体,并在返城时把它带回了上海。从1969年铸造出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远渡重洋,二十多年来这只哑铃每天都陪伴在它的主人身边,它上下翻飞使主人练就了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这位可敬的知青战友虽然客死他乡,同是知青的妻子于洋女士把这只哑铃视作丈夫最珍贵的遗物一直留在身边,睹物思人情意缠绵。当她听说上海要建知青博物馆,趁女儿归国探亲时,同女儿商量后忍痛决定将哑铃捐赠给知青博物馆,她们说:“也许这才是它最好的归属。”走进第四部分知青情结永志难忘,看见了1977年高考场景的再现和1977年高考准考证等实物,1987年知青作家叶辛和贵州青联领导向当时的省委书记胡锦涛汇报工作的照片等。还看见新疆知青林、黑龙江北安知青石以及知青回报和回访第二故乡的图片和资料……。总之我们所见到的都是以前见过的东西,看了以后就勾起我们知青年代生活的回忆,最后我们在一排模仿当时火车车厢的座椅上休息了一会就出了知青博物馆,在博物馆门口我们拍照留影。然后到莘海线汽车站,李绍堂打算吃方便面,五元一盒。我觉得不好,后来由我请客在车站小饭店吃了便饭。下午13:30我们又来到“海上名人纪念园”,纪念园是艺术化的陵园,其中有张闻天.郭沫若.陶行知.萧乾.蔡锷.冯玉祥.李德全.老舍.小白玉梅.邱岳峰.陆星儿.张宏根.张克侠.叶圣陶.等等知名人物,我还看到了许多知名的艺术表演家,影视界的名人等等。14:40我们来到海湾园“知青广场”,知青广场位于上海奉贤海湾旅游开发区内,南临秀丽的杭州湾,东侧是国家森林公园,碧海金沙近在咫尺,在这样的一条黄金海岸线上,与沸腾的奉贤海湾那旖旎的风光景致相毗邻的,是知青广场。那里有“青春祭”大型雕塑、金训华烈士雕塑、亡故知青纪念碑等。还有“青年号”火车头及车厢,我们分别在火车头前拍照留影。最后来到海湾园“知青广场”的“知青墙”。知青墙上主要内容为叶辛写的前言,上海知青全国分布图,知青的战斗经历等,知青墙下有许多知青生活经历的塑像和知青的脚印。下午15:30我们离开海湾园,直接去车站回上海,结束了上海奉贤海湾一日游。最后,我建议没有去过的知识青年们有机会还是值得一去的。交通也很方便,你可以乘莘海线(莘庄地铁南广场)公交直抵.近有观光旅游、亲近海水、品尝海鲜等休闲活动的地方。也可以乘地铁8号线到航天博物馆站下,公交---海湾3线到滨海古园站,或者航天博物馆站下换公交---沪海线坐到底。
自驾车交通指南:卢浦大桥——浦星公路到底——海湾旅游区(碧海金沙水上乐园)——金汇塘路(向西)——海湾旅游区(渔人码头景区)
联系方式:haiwanyuan@126.com(知青广场专用邮箱)
联系电话:57120000-8019 ***
严隽圻2012年9月26日写于上海闵行美邻苑
第四篇:《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的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的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乞丐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2、师:在许多人眼里,乞丐是被人看不起的,是不被人尊重的。被人看不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板书:尊严)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和尊严有关的故事。(板书完课题)请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品读感悟,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打开书,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弄懂哪些问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并提出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2、对比学习他前后不同的外貌描写。
课题中的他就是故事中的(板书:乞丐),他长得什么样呢?请从文中勾出描写他样子的句子。
(1)学生勾画、汇报。
(2)师课件出示句子: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
男生齐读此句,师问:他让人觉得怎样?(板书:可怜)怎样可怜?(板书:独臂)
师:当乞丐挨饿受冻是常事,遭人白眼、被人打骂也是常事。他活得没有一点尊严,真是太可怜了。谁能读读这句,读出他的可怜?
(3)可是,若干年后,他却变了一副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请女生读:(课件出示句子)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这时的他让人觉得怎样?(板书:体面、董事长)句中哪些词写出了他的体面?(指导学生理解西装革履,气度不凡和自信、自重,并从中体会到此时的他已拥有了做人的尊严。)
指导朗读这两句。
(4)师引导学生质疑:同一个人,原来是那样的可怜,现在却是如此的体面。此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生:他为什么会由一个可怜的乞丐变成一个体面的董事长呢?)
3、学习第1321自然段
同学们到一个感人的场景中去找答案吧。(课件出示第1321自然段的文字和配音朗读)
(1)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2)指名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读相应句子(并板书:妇人帮助自己拼搏)
4、学习第112自然段
若干年前,妇人是如何帮助乞丐,以致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呢?现在我们就通过品读妇人的语言来认识她吧。(课件出示妇人的四次语言)
(1)师:有一天,一个独臂乞丐来到一个妇人家里乞讨。她却是这样说的
请第一组同学读句子:(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屋后去吧。)
师:妇人怎样指着砖对乞丐说话?谁来读出妇人的毫不客气?独臂乞丐向她乞讨,她却毫不客气地说了这样的话,让人觉得她(太狠心、太没有同情心)
(2)师:乞丐生气了,责怪女主人捉弄自己,可女主人并不生气,还动手搬起砖来。
请第二组同学读句子:(她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师:妇人这样做,这样说,是为了告诉乞丐什么?
(3)师:乞丐怔住了,然后搬起砖来。砖搬完了,妇人给了他20元钱。他感激地向妇人道谢,可妇人这样说请第三组同学读句子:(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凭你自己的力气挣的工钱。)
师:与第一句对比,你现在对妇人的看法改变了吗?说说理由。(妇人是为了让乞丐明白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活得有尊严。妇人是在真正地帮助乞丐。)
指导朗读这句。
(4)师:妇人的孩子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叫乞丐搬砖。母亲对他说请第四组同学读句子:(母亲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师:一样又不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为了理解这句话,请同学们把独臂乞丐和文中其他乞丐比一比,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先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再请学生汇报。
(相同:他们都是乞丐。不同:独臂乞丐只有一只手,文中其他乞丐双手健全;独臂乞丐搬了砖,双手健全的乞丐没有搬砖;他们的命运不同。结合学生的回答,品读独臂乞丐搬砖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他搬砖的不容易。)
再来理解妇人对孩子说的话。(一样指砖放在哪里对妇人来说是一样的。不一样指搬不搬砖对乞丐的命运不一样。因为搬就意味着把握一个机会,让乞丐有可能认识到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唤醒他们的自尊意识,脱离乞讨生活。)
如果乞丐向妇人的孩子乞讨,他会怎么做? 师:妇人的孩子代表了生活中许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的慷慨施舍只能满足乞丐的一时之需,却无法改变乞丐以后的生活。这样,更反衬出妇人通过让乞丐搬砖而使他受到教育的方法太巧妙了。
指导朗读母亲对孩子说的话。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指板书):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妇人改变了独臂乞丐的命运。此外,改变他命运的还有他自己的拼搏。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独臂乞丐拿着妇人给的20元钱和那条由白变黑的毛巾离开妇人的家后,又经历了一些什么事,使他最终成为了董事长?
(1)小组讨论。
(2)请学生汇报。
2、师总结:是啊,只有拥有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依靠自己的拼搏,才能取得成功。老师送几则名言给大家,齐读(课件出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只要愿意做,人无所不能。
(3)弱者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强者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帮助
独臂乞丐-董事长
(可怜)自己拼搏(体面)
第五篇:为了他的尊严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了他的尊严>优秀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抓住重点句,并以此辐射全文,以点带面,提升阅读整体性,提升阅读品质。以妇人的话为突破口,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心理、语言、身份等的不同进行比较、感悟,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独臂乞丐的言行、神态,体会其由不情愿到搬砖后的复杂心理变化,懂得劳动可以使人获得尊严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乞丐搬砖前后心理发生变化的语句,懂得妇人所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这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2005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特别精彩的节目得到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你们猜猜是哪个节目?(千手观音)对了,(出示图片)这就是千手观音。谁来说说当你看完这个节目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5生答)
2、那些表演千手观音的人都是一些连音乐都听不见、听不懂的残疾人,但他们之所以获得人们的肯定,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可以说他们身残志不残。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理解,也获得了自己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尊严的文章。(板书:为了他的尊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提出疑问,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为了谁的尊严?他是谁?为了他的尊严发生什么事?谁为了他的尊严?)
2、现在同学们四人小组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提到的问题。
3、读完课文,谁知道课题中的他是谁?——乞丐(板书)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乞丐,是哪两个呢?(板书:健全、独臂)课文中的他指哪个?那么,谁为了他的尊严?——妇人(板书)为了他的尊严让他干什么?——搬砖(板书)
4、那么课文讲了什么事?——(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5、现在同学们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一起讨论。
6、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的?(母亲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为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乞丐把这条毛巾留作纪念?为什么妇人不要报酬而且说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呢?)同学们很会读书,能在读书时提出这么多问题。
(三)深入探究,读中感悟。
1、我们都知道妇人要乞丐搬砖,独臂的乞丐开始愿意搬砖吗?(不愿意)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独臂乞丐不愿意搬砖的?(1)(生1:从第2自然段。生1读出第2段。)对了,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这个乞丐很生气,他为什么这样生气?(生答:他认为妇人在捉弄他。/看到我这样可怜,还要我搬砖。„)
(2)大家都知道那个乞丐只有一只手而且样子很可怜,谁能最快找到描写他样子可怜的句子?那么这个独臂乞丐样子怎么样?(生答:“这个乞丐很可怜„„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这个同学很认真,回答最快。大家也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个乞丐真的很可怜,谁碰上他都会慷慨施舍的,那么“慷慨”是什么意思?(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对,“慷慨”是“大方、不吝惜”的意思。
(3)同学们,假如你看到这么可怜的乞丐,你会怎么做呢?(我很想帮助他,因为他太可怜了。)
(4)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女主人怎么做?(要他搬砖)有没有搬呢?(搬了)他开始不愿意搬砖,那么后来他为什么搬了?(因为他看到了女主人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并说:“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5)当那他看到女主人只用一只手搬砖,表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答:乞丐怔住了„„滑动了两下。)出示句子,齐读。从乞丐表情的变化,我们想想乞丐在这个时候会想些什么呢?(6生答)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乞丐心情的变化。(6)师引读:终于他俯下身子搬起砖来,用()。他一次()。他累得()。从乞丐搬砖的过程,你体会到什么?(我感到他非常的累,辛苦,一次只能搬一块。)同学们把这几句话读一读,体会乞丐劳动的辛苦。
(7)我们知道女主人要他搬砖,一开始他是很生气的,现在还生气吗?(不生气)反而怎么样?(他很感激妇人。)对。师读: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了一句——生答:“谢谢你。” 小结: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乞丐真心实意地感激妇人。“谢谢你。”虽然只有短短三个字,但是却饱含深情,满怀感情,你们在来读这句话。(8)引读:妇人却对他说:“(你不用谢我,)”妇人用了“工钱”这个词,谁知道“工钱”是什么意思?(这是靠他自己的能力挣来的钱。)
(9)小结:这并不是对他的施舍,而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到的工钱。他靠自己劳动挣工钱,别人就不会看不起他,他得到了做人的尊严。
(10)下面我们找些同学分角色读(5—8),组1读乞丐的话,组2读妇人的话,组3、4读旁白。乞丐和妇人身份不同,我们在读乞丐和妇人的时候语调一样吗?(不一样)很好,这也是书本上金钥匙介绍给我们的朗读方法。大家想想乞丐和妇人的话该怎么读,你们读给老师听听就知道了。大家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
(11)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师述:这个乞丐告别了妇人,他带着希望,带着尊严上路。一路上,他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了些什么呢?(10秒停顿)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说他想了什么?(想到以后用自己的劳动挣钱。/做个有用的人。/将来回报妇人。6生答)你想得很好。那个乞丐后来怎么样?(成了董事长)
(12)小结:这个原来可怜的乞丐最后成为了一个董事长,取得了成功。(板书:走向成功)
4、我们再来看看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有没有搬砖呢?从哪儿看出来?(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鄙夷”是什么意思?(轻视、看不起)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鄙夷地走开,没有搬砖,那他后来会怎么样呢?(他流浪街头,什么也没有。)小结:那个乞丐只求别人给他施舍,自己不去劳动,最后他一无所获。(板书:一无所获)
5、若干年后,这个独臂乞丐又来到妇人家里,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16—21)男同学读乞丐的话,女同学读妇人的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问题,妇人为什么不要报酬,还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呢?有没有同学知道呢?(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很好,你们觉得这个妇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她很善良,有爱心,也有做人的尊严。不会随便接受施舍,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四)感情升华。
1、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不劳而获的人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懂得用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的人一定会获得成功。(出示格言,齐读)希望同学们以后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独臂乞丐自立自强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独臂
走向成功
妇人
搬砖
乞丐
健全
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