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时间:2019-05-15 03:3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第一篇: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2015年12月24日 历史渊源:14世纪末,高丽国士大夫改革派们从中国引进儒教礼书《朱子家礼》(也称《文公家礼》),佛教的国教地位开始动摇。李朝成立后,太宗12年(公元1412年)下令全国效仿《朱子家礼》,成宗16年(公元1485年)正式颁布《经国大典》,全面实行推崇儒教,排斥佛教的政策。从此,包括丧祭礼仪在内的国家的一切礼仪,都推行中国儒家的礼仪。在实行儒家丧祭礼仪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还掺和朝鲜民族很多传统习俗和理念,逐步形成朝鲜民族自己的丧祭文化。朝鲜族丧祭制度的沿革,按时代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史前到统一新罗时代,以本土理念为主,特点是土葬为主,火葬为副;第二阶段是高丽时代,以佛家思想为主,特点是火葬;第三阶段是李朝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特点是土葬;第四阶段是近代到现代,进入西方的宗教思想,东西方的各种丧祭制度并存。古代的朝鲜族先人们很崇拜人骨,认为人骨有灵气,人死只要保存好其骨,就可以和死人继续同气感应。统一新罗时期的寺刹文书中,有“纳骨墓”和“骨壶”的记载,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佛教火葬制度中,有的骨灰还是要埋葬保存的,那以后的儒家土葬制度的全面实施,与要完整地保存人骨的理念不无关系。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祖先是根,子孙是枝叶;根安于地下,枝叶才茂盛;根被烧焦,枝叶就枯死。这是古人反对火葬,提倡土葬的基本理由。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的基本理念是儒家的“孝道”思想,认为:父母去世,虽死如生,倍加行孝。由此,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丧葬制度和祭祀制度。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多是在1850年以后,自朝鲜半岛迁入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的,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中国朝鲜族在朝鲜半岛的本源地比较广泛,他们带到中国来的丧祭习俗,也按地方大同小异,他们在中国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朝鲜族丧祭礼仪文化。文革以前,中国朝鲜族基本上还是实行从朝鲜半岛带过来的传统丧祭制度,村村有“香徒月”、“丧舆契”之类的民间相助治丧组织,座上大人(村里最高年长者)严格监督村里举行的每次丧祭仪式,以此,治理家风、端正族风,保证民族传统代代相传。文革开始,朝鲜族传统丧祭文化中最先遭殃的是丧舆(朝鲜族传统葬礼中的运柩工具,别名:香徒),各地的丧舆都被当地的造反派当成“四旧”烧毁(后来以简陋的运柩牛车来代替),丧祭制度也大为简化,禁止一切所谓迷信色彩的程序。此后,在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各地的朝鲜族居民们,逐渐习惯上了一切从简的这种丧祭制度。文革结束以后,80年代开始,国家提倡火葬制度。初期,大部分朝鲜族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这种殡葬制度。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朝鲜族人还是接受了火葬制度。实施火葬制度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完全可以与新的“殡葬管理方法”结合,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没有得到社会的应有的重视。可是,中国朝鲜族的尊重父母,崇拜祖先的理念是根深蒂固的。改革开放已经30年有余,中国朝鲜族在城镇的居民还是顽强的保存下来了一些可行的传统丧祭习俗,有的山村葬礼中已经恢复使用丧舆,很多传统丧祭习俗正在逐渐恢复当中。基本内容:本材料以父母丧为例,按照传统丧祭礼仪的基本程序,分段进行说明。说明中尽量避免了烦琐的程序和深奥的理论,采取了简单易行的、曾经普遍习俗化的程序。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主要包括:

(一)初丧;

(二)安葬;

(三)祭祀。

(一)初丧(1.1)属纩:病人临终时,家人守护在其身边,注意听取其遗言,病人弥留,将一小块棉絮放在病人鼻底,若棉絮不动,断定病人已死亡。现在,病人死亡,由医生诊断确认,开具一份死亡证明书。(1.2)收屍:病人已经死亡后,由亲人用手轻轻抚摩死者的脸部,让死者安然闭上眼睛。而后,医生用消毒的棉花球堵塞死者的口、鼻孔、耳孔和肛门,盖上面帛。在上房间的西墙边靠南的地方安放屍床(俗称“七星板”,是用170多厘米长、30多厘米宽的木板做成,因木板上绘有如同北斗七星的七个圆圈,故得此名),把遗体移置在屍床上(头部朝南),用被子铺盖遗体,拉上一道屏风遮蔽遗体。屏风前面摆设小灵座,上面树立死者神位或遗像,摆上简单的酒和饭食,并且点燃蜡烛和香火。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习俗,病人在医院死亡,不设屍床和灵座。(1.3)使者饭:在一个大盘子上放置三碗使者饭、三杯酒、三只草鞋和三枚硬钱币,把这个大盘子放在上房门外台板上,意义在于慰劳前来认领死者的“冥府使者”。三碗使者饭,一日三恭。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习俗。(1.4)皋復:也叫招魂,由一名平时与死者的关系比较亲近的男子,站在院子或屋顶上,双手持着死者的上衣,朝西北方向挥动着衣服,先呼喊死者姓名或俗称,再喊声“袄-伽(ga)几伽奥!”(意为“把衣服拿走!),如此连喊三次,最后喊声“袄包-袄包-袄包!(自„復-復-復!‟演变的招魂叫法,意为„回去原来的地方。‟)”。招魂意义在于招呼离开躯体而游荡在空中的魂魄重新归附到死者的躯体里,希望死者能奇迹般的复醒过来(表示挽救死者尽到最后一次努力)。招魂过后,把招魂用的衣服保管好,安神祭后烧毁。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病人在医院死亡,在病房打开窗户轻声招魂。没有招魂,一般视为对死者没有尽到责任。(1.5)孝服:招魂过后,死者仍不复醒过来,丧主便换穿孝服,死者的长子为丧主,其他家属通称为丧制,死者的旁系亲属通称为服人。丧主身穿麻布孝袍,头戴麻布孝冠,腰系草麻绳孝带,脚穿麻鞋或草鞋。丧主换穿孝服后,一同陪丧主站在灵座前开始哀号,以哀号声向全村通报初丧。现在,除了个别山村以外,基本上不穿孝服,丧主也和其他丧制、服人一样,只戴丧章,以示戴孝。(1.6)哀号:也称号哭,在朝鲜族的丧葬和祭祀当中,死者的家属和亲属中有两种不同的哀号规范。死者的直系家属,即丧制们哀号时要号出“哀高,哀高”之声,死者的旁系亲属,即服人们哀号时要号出“哦咿,哦咿”之声。现在,农村丧礼中,依然保持此习俗。在城镇丧礼,一般不提倡哀号。(1.7)发丧:由丧主和护丧人(丧礼的主持人)商议决定丧期,由司书人员书写讣告,通知外地的亲属和亲友。护丧人掌管一切丧礼事宜。丧期一般定为三天、五天、七天。出殡忌讳双日,意为死亡之凶事不要成双。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出殡那天,丧家里不生火做饭(防止遗体受温腐烂),由左右邻居供食。在举办丧事其间,丧家的人和客人可以去左右和前面的邻居家,但习惯上忌讳去后面的邻居家,“后”意味着下一次,对后面的邻居不吉利。现在,亲人死亡,讣告基本上用电话来传达,一般丧礼,第二天就结束,也有当天结束的。很多传统忌讳已经基本不存在。(1.8)小殓:也称殓袭,给遗体穿上寿衣以后,包裹、捆绑的程序,由村里的年长者负责施行。施行人为死者净面,洗澡,穿上寿衣,戴上冥帽,戴上幄手(遮掩手背的一块白布,其一端系在手腕上,现在一般以白线手套和用一打棉线来代替),穿上冥袜(现在一般以白线袜子来代替),行饭含。寿衣一般是特制的,也可以是死者生前珍惜的民族礼服。饭含是死者口中放入米粒的程序,用柳木勺,分三次将米粒放入口中。放入米粒时,自第一勺起,依次叫“百石”、“千石”、“万石”,然后再放进三枚硬钱币,依次叫“百两”、“千两”、“万两”,这样作,意义在于为死者备足将在冥府用的口粮和费用。饭含完毕后,矫正口形,用一块棉花片和帛布掩盖死者的整个面部,用一条长有4米左右的整幅白布紧紧包裹遗体,再用白布带(俗称绞带)分别捆绑肩部、腰部、下腿部等三处(也有捆绑五处的,也有捆绑七处的,捆绑时不打死结,以绞拧的方式固定),包裹的遗体下铺垫地衾,包裹的遗体上铺盖天衾,而后放回七星板上安置。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代表朝鲜族丧礼文化的一种标志性习俗,程序多有调整。(1.9)大殓:就是入棺。朝鲜族的棺材呈矩形立方体。棺材的长度约有180cm左右;宽度约有50cm左右;高度约有40cm左右。入棺时先把地衾铺垫在棺底,把包裹的遗体放入棺材里,调整姿势,而后,用死者生前的衣褥和喜爱的东西填置空隙(有条件的地方用桦树皮包裹遗体,认为桦树皮有防腐功能),然后入棺的遗体上铺盖天衾,上天板(棺盖),打隐钉封棺,铺盖柩衣,安放在堂中。现在,山村土葬的地方依然保持此习俗。城镇实施火葬的地方已经不使用棺材,用殡仪馆提供的装尸袋来代替。(1.10)铭旌:顾名思义铭旌是写入死者功德的旗子,铭旌的材料是整幅二米多长的红布,上面用白色涂料书写死者的谥号、本贯、姓氏等。男性的谥号一般写“學生”(这已经不仅是字,也含有传统文化内涵,应该写繁体),女性的谥号一般写“孺人”。例如:死者是男性、金氏姓、本贯是金海,那么,他的铭旌上就写《學生金海金公之柩》(以此类推);死者是女性、李氏姓、本贯是全州,那么,她的铭旌上就写《孺人全州李氏之柩》(以此类推)。铭旌写完以后挂在屏风上,出丧时作旗幡,举在灵柩前引路;下棺时铺盖棺材上,一起埋下。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铭旌规格上多有调整。在城镇火葬的地方,已经不使用旗幡铭旌,现用铭旌材料是,宽30厘米左右,长150厘米左右的红布条,写法同上,用白石笔或白粉笔来书写,殓袭结束后铺盖在包裹的遗体上,一起火化。(1.11)祭桌:大殓结束后,撤下小灵座,屏风前摆设祭桌。祭桌上摆设祭物的分类顺序一般来说;第一行是饭汤类,第二行是副食品类,第三行是鱼肉类,第四行是果品类(可以调整)。祭桌上明太鱼不可少,禁忌狗肉、刀鱼和桃子。祭桌的最内侧中央树立死者的神位或遗像,神位旁边放置魂帛(死者魂灵的凭依物,用苎麻布或白纸折叠而成),祭桌也称谓正式灵座。祭桌的前面再放一张“上酒桌”,吊唁和祭奠时恭酒用。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程序和内容多有调整,魂帛一般不设。(1.12)成服:大殓结束后,丧制们换穿丧服:男丧制们都身穿麻布丧袍,头戴麻布丧冠,腰系草麻绳丧带,脚穿麻鞋或草鞋;主妇(死者之妇或丧主之妇)和其他女丧制们都解下头上和身上的饰物,身穿麻布丧袍,头戴麻布绳丧圈,腰系草麻绳丧带,脚穿麻鞋或草鞋;服人们一律戴丧章,男的戴左胸前,女的戴右头上。换穿丧服后举行成服礼,一同在祭桌前哀号一阵。现在,除了个别山村以外,基本上不穿丧服,丧家人不管丧主、丧制、服人,一律戴丧章,男的戴左胸前,女的戴右头上;前来参加丧礼,女的尽量穿白色民族服,男的尽量穿黑色西服。(1.13)吊唁:成服礼结束后,开始接待吊唁客人。男丧制们都出屋,拄着丧棍站在院子里迎接前来吊唁的客人。父丧时,拄竹杖;母丧时,拄柳木杖,当吊唁的客人走进院里时,男丧制们立即放声哀号。吊唁的客人们一律从正门走进屋里,客人一到门前,屋里的一同立即起身放声哀号。此时,护丧人在祭桌边主持,丧主和女丧制们都站在上房间哀号,服人们则站在正屋哀号。吊唁的客人进屋之后,默默地走到祭桌前,斟上一杯酒,向祭桌上的死者的神位或遗像跪三拜,再和丧主及丧制、服人们各对跪一拜,说些安慰的话,护丧人把酒倒在推酒缸里。吊唁客人退屋时,便把赙仪金交给丧家人,丧家把收到的赙仪金一一记录在《受恩簿》里。现在,农村丧礼吊唁习俗基本没有变,程序多有调整。城镇丧礼吊唁活动基本上在殡仪馆告别厅进行,程序按国家通用的吊唁程序为准。(1.14)守灵:丧主自从穿孝服起,全天不能离开灵柩,夜间也在灵柩前坐着守夜。子时简单上凌晨奠。亲属和亲友们陪他一起守夜。现在,此习俗在农村依然盛行。在城市,把遗体保管在殡仪馆遗体保管箱以后,一般不安配守灵人,以守侯在家摆设的灵座来代替,程序多有调整。(1.15)上食奠:早晨上朝奠,中午上午奠,晚上上夕奠;朝奠见日上酒上食,午奠正午上酒上食,夕奠落日上酒上食,意义在于虽死如生,给死者一日恭三餐。祭桌上给死者上饭、上汤、上菜,摆上勺和筷子,在哀号声中丧主和主妇出来祭桌前,给死者斟酒跪三拜,拜毕退下。护丧人宣布止哭,在祭桌前开始作照看死者用餐的动作,而后,侍立在祭桌旁边等候片刻,意义在于等候死者用餐完毕,最后,端来一碗水恭上。护丧人再斟上一杯酒后,指挥屋里的所有人一起跪三拜,本餐上食奠结束。每餐上食奠程序都差不多,每餐上食种类可按死者生前爱好所定。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类习俗,城镇有的家庭也保持此类习俗,不过为了不惊动邻居,不发出哀号声,祭奠在默默无声而严肃的气氛中进行。(1.16)夜奠:在即定的出丧日凌晨子时举行,意义是送冥府使者和死者一行上永久路仪式。祭奠由护丧人主持。祭奠开始前,先把三碗米饭恭上,每碗饭配备勺和筷子。子时一到祭奠开始,护丧人便半开上房门,宣布;“冥府使者入席!”,随即,屋内的所有人立即放声哀号。在众人的哀号声中,首先是丧主夫妻出来斟酒三杯,并向祭桌上的神位或遗像跪三拜,拜毕退下,护丧人把酒都倒在推酒缸。其余的丧制和服人们均按辈分的顺序,以此类推。特来吊丧的客人们也可以敬酒磕头。斟酒跪拜全部结束以后,护丧人再宣布;“开饭插匙!”,随即,屋里鸦雀无声。护丧人在祭桌前开始作照看人家用餐的动作,而后,侍立在祭桌旁边等候片刻,意义在于等候人家用餐完毕,最后,端来三碗水恭上。护丧人再斟上三杯酒后,宣布;“一行上路!”,屋里的所有人一起跪三拜,夜奠结束。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类习俗,城镇有的家庭也保持此类习俗,但是,不提倡号哭,允许自然哭,控制哭声,程序多有调整。

(二)安葬(2.1)掘圹:就是挖墓穴,由村里的相助治丧组织负责完成。葬地要在村里允许的公用墓地范围内选址。传统观念的所谓风水宝地的简单标准是“山环水抱”之阳坡,就是说,西北方以山丘环绕着,东南方以河川包围着的山坡,传统认为这种地方必有神气。葬址决定以后,北边修后土(小祭坛),摆设酒和简单的食品祭祀土地,而后,开始挖墓穴。墓穴一般是长度2米左右、宽度60厘米左右、深度80厘米左右为宜。墓穴的坐向一般以墓穴面的长中心线与东南方向的最高山峰成一条直线为准,意义在于;沿着那座最高山峰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就会到朝鲜半岛的死者的故乡,表现中国朝鲜族先民们的落叶归根之愿望,是中国特色的朝鲜族丧祭文化之一面。现在,此习俗在山村依然不衰,程序按地方多有调整。现在乡镇区域普遍盛行把遗体火化以后,埋葬骨灰盒修坟墓的习俗,而这种习俗与过去土葬的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过去掘圹时的一些***俗依然具有现实价值。(2.2)发引:就是出殡,是朝鲜族传统丧葬礼仪中最隆重的仪式。出殡日早晨,朝奠结束,把棺材装入丧舆(朝鲜族传统葬礼中的运柩工具,别名:香徒)后,举行发引祭,读发引祝文,丧主行发引礼。起灵后抬夫(抬丧舆的人,在丧舆两边各站一列或两列,分五排…)们抬起丧舆上下颠动两次,以表示行拜,而后,指挥人摇动铜铃起唱挽歌(香徒歌、丧舆哨哩),抬夫们齐声应唱,抬着丧舆跟着铭旌开始行走,一路上挽歌不断。若是好丧(老人长寿而终),遇桥梁、山岗或遇死者亲戚时,抬夫们便以路费不够为借口止步不前,直至丧主跑过来用钱和酒来满足抬夫们的要求方走(向寿终老人讨取祝福钱之寓意,认为这种钱很吉利)。在文革期间,中国朝鲜族葬礼中一律禁止使用丧舆,山村以运柩牛车来代之,城镇以灵柩汽车来代之,葬礼大为简化,禁止一切所谓迷信色彩的程序。现在,改革开放已30年有余,有的山村葬礼已经恢复使用丧舆,很多传统丧礼习俗正在逐渐恢复当中。(2.3)安葬:到了葬地,从丧舆里卸下棺材,解下铭旌铺盖棺材,再行简单祭吊,由四人用布带抬起棺材,头部朝西北,足部朝东南下圹,调整坐向。丧主先用自己的衣襟接新土,撒在圹中棺材的四角和中央,谓之“五方土”,意为聚来东西南北中的灵气。而后村里人齐声动锹添土埋葬。埋葬以后修圆坟,形状半球形,东南边修祭坛,立墓碑(墓碑可以不立,也可以葬后择日而立,一般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立碑,若有特因,可以在三三阳春、五五端午、七七七夕立碑。碑文一般用汉字,一般格式为;“故某某某之墓”,左边写“某年某月某日生”,右边写“某年某月某日卒”。),坟墓边的后土修理好,每年清明、端午、秋夕扫墓时祭祀土地用,定位后不再移动。现在,此习俗在山村依然不衰,程序按地方多有调整。在城镇,遵守新的“殡葬管理方法”的前提下,很多传统丧礼习俗正在逐渐恢复当中。

(三)祭祀(3.1)虞祭:是葬礼结束后的第一个祭祀,有初虞祭、再虞祭、三虞祭。虞祭一般在家举行,初虞祭是葬日当天下山以后日落之前举行,初虞祭结束后丧家人可以脱下丧服。再虞祭是葬日后第一个柔日(乙、丁、己、辛、癸等偶日)举行,三虞祭是再虞祭后第一个刚日(甲、丙、戊、庚、壬等奇日)举行。现在,很少见举行虞祭,一般在安葬成坟后,直接在新坟前举行安神祭来代替。(3.2)安神祭:也叫“慰灵祭”,葬日第二天重上新坟地举行。上山时准备三个半熟粘糕饼、豆油、小平锅和柴火若干,上山后在新坟附近点柴火,用小平锅油炸三个粘糕饼,谓之散发油香味(意为向冥府发出信息,招来游荡在空中的亲人的亡灵,曾经有位先民留遗言,冥府没有油类,只要油香味飘来,他就知道家属来祭祀他,立即过来享祭物。)。三个粘糕饼炸熟以后恭上祭坛上,一同跪三拜,意义在于安抚亡灵,祈祷死者冥福。传统安神祭中不斟酒、不哀号。现在,此习俗有所不同,一般在安葬成坟后,直接在新坟前举行安神祭。在新祭坛上摆设简单的祭物之后散发油香味,从丧主开始,丧制、服人各按辈分顺序每人斟酒跪三拜,安神祭结束后,把招魂衣服、丧章等烧毁。在城市,殡仪馆为了方便死者家属,在山坡上专门修筑了很多祭坛,遗体火化以后,死者家属以骨灰盒或遗像代替灵座,在祭坛上直接举行安神祭,程序多有调整。(3.3)小祥:周年祭就是“小祥”。死亡日的前一天晚上落日之际,在家举行夕前祭,死亡日子时举行凌晨祭,死亡日的白天上墓所举行墓祭。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调整。(3.4)大祥:二周年祭就是“大祥”,俗称三年祭。祭祀的程序基本上与周年祭相仿。三年祭过后,把魂帛烧毁或埋葬,不再举行下周年祭,服丧期结束。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调整。(3.5)清明祭:每年清明、端午、秋夕(中秋节)上山扫墓,现在端午可以不去。清明时准备一把铁锹,到了墓所动土之前,在后土上先祭祀土地。祭祀土地结束后,用铁锹轻轻整理坟墓(俗称“加土”)。把坟墓整理好以后,在祭坛上摆设祭物,按辈分顺序每人斟酒跪三拜。斟酒跪拜结束后,择一平地围坐,共享祭物(俗称“饮福”),交流吉利的话(俗称“德谈”)。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在城镇光荣馆里保管骨灰盒的人,这天把骨灰盒取出来,放在山坡祭坛上举行祭祀,程序多有调整。(3.6)秋夕祭:秋夕(中秋节)时准备一把镰刀,割除坟墓上长出来的杂草(俗称“伐草”),其他祭祀程序与清明祭时相仿。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调整。

第二篇:传统礼仪之【祭月祭文】

传于先古,达于王侯。春朝咏日,秋夕拜月。时际八月,适值望夜。天高路远,月白风清。逢中秋之节,诵太阴之章,翩翩归姝,独将西行。食神药奔蟾宫,携月饼于屋脊。纵力无穷,砍伐往复几何?然孝心盛,捣药终有可期。庶民少文。道食月之事;前贤多墨,藏桂树之故。皎月当空,映万里空明,盛友相聚,举庭筵言欢。亲人存乎一堂,享天伦之乐;游子飘居海外,诵思亲之情。

迁客骚人,多善明月之章;将军都督,亦为长夜捧卷。红颜月下舞长袖,使容庭中挥青霜,红尘往事,俱成云烟。山河俱夜,明月长忆。太白高洁,举杯邀明月共饮;苏子置惘,低首思今夕何年。苍茫云海,长风吹度,野旷天低,江清月近。子寿执笔,画明月长升海上;摩诘绘卷,携玉轮轻挂松间。张继言月落乌啼,李煜道新月如钩。诗中月长存,月照凡尘人。武穆念天下苍生,马蹄催趁;元素喜征伐德胜,求匙蟾宫。然侠客佳人,俱为冢中黄土;纵文人良将,亦成诗书往事。江山人才辈出,终成云烟过客。光阴白驹过隙,人生韶华易逝。天下兴亡,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明月依旧。

良辰美景,赏心悦事,适中秋佳节,颂千古明月。望赐福天下,佑庶民疾苦。月光长明,照世间失路之人;蟾宫长存,存天下离别之众。举文拜月,愿祈月佑。离子同聚一堂,阖家共享;情人终成眷属,比翼双飞。学者术有所成,名题金榜;权贵清正廉洁,心怀苍生。

弟子困窘,无以为拜。倾举身财粮,凑钱帛数贯,诚备瓜果时蔬,以飨太阴,佑皓君长存,赐万民鸿福。

伏惟尚飨!

第三篇:寿丧礼仪

寿丧礼仪

寿丧礼仪

2010-11-14 09:04:46| 分类: 地方史研究 | 标签:死者

出殡

老人

长子

寿衣

|举报 |字号 订阅 寿礼

旧时称,人到60岁以后,即为上了年纪的人,逐渐开始为其筹办生日寿礼、制作寿衣、打制寿棺、修筑寿坟等,据说这些做法是为了老人的健康长寿。

寿诞

民间称60岁生日为“大寿”,80岁生日为“高寿”。旧时富户人家为60岁以上长辈过生日时,设寿堂。寿庆时族人亲友和来宾,先与寿星见面祝贺,送赠贺寿礼。平常家庭为老人祝寿,只是在家里老小相聚小范围设宴祝贺。旧时以天干地支纪年,60为一个轮回,故人到六十岁为“满花甲”,简称“花甲”;70称“古稀”(人生七十古来稀);80、90称“耄耋”;百岁称“期颐”。传统习俗人活到100岁以上,一般不提及岁数,如果要提到只能说“祝贺99岁大寿”或祝“期颐千秋”。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故到了这个年龄一般是说虚岁或周岁,躲过这两个年岁数;为老人祝寿,出嫁闺女给老人买新衣。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老人的生日礼仪,常有子孙三代聚集一起到酒店安排生日酒宴,女儿女婿为老人购置蛋糕,制作新衣,孙子、外甥为老人买小件纪念品,席间向老人敬酒祝贺,唱生日快乐歌、许愿、吹蜡烛等。

寿衣

家庭为长辈60岁老人筹做死后穿戴的衣物,俗称“寿衣”或称做“送老衣裳”。寿衣包括衣裤、鞋袜、帽子,60岁以前亡故的老人,寿衣均为临时赶制。缝制寿衣所用衣料、数量、样式,因家庭贫富差别而有所不同。传统习俗无论亡故于什么季节,都要以棉衣为主,兼用棉、绢,取“绵绵”和“眷眷”之意。衣料忌用皮制品、毛织品。寿衣布料颜色男女有别,男性多为天蓝色,以示死后能着蓝色衣服升入天堂成仙;女性则以青蓝、古铜、豆绿等颜色为主制作裙子,寿衣忌用黑色。寿衣套数,一般只做单数,忌讳双数。衣裤一般有三套,即内衣、中衣、外服,多者可达五套、七套不等。男性寿衣,上身为棉袄外衣、夹袄内衣,经济宽裕的可做棉袍、外套马褂;下身为棉裤,另有裤头、衬裤;帽子为棉帽,多为西瓜皮形的六页瓦单帽,顶部用线缩口;脚穿白棉袜、浅口鞋,系蓝色鞋带,鞋底绣有云彩或莲花,叫“登彩云”,表示乘云上天。女性除穿带大襟棉袄和裙子外,其余与男性基本相同。缝制寿衣选取黄道吉日或在闰年、闰月。暗示寿衣的使用者会健康长寿。儿女做寿衣时,不能啼哭流泪。缝寿衣时的线,末端不能系疙瘩。无论内衣外衣,只用布带绑系不使用纽扣。

寿棺

旧时人70岁之后打制的棺材,称“寿棺”或“寿器”。民间老人70寿龄后,无论日子多么艰难,都要提早积攒钱为老人打制寿材。民间把寿棺看作长寿的信物。还有的认为“一咒十年旺”,老人重病久治不愈时,做喜棺冲冲病就会好。提前备好棺材,一旦老人去世,应付繁琐的丧葬仪式可少些麻烦。无儿送终的老人,更是早早为自己做好棺材。寿棺木料以柏木、桐木为最佳,结实耐沤,经久不烂,可长久保护尸体。楸木、椿木、红松、黄花松次之。杨木、柳木最次。寿棺忌用槐木、榆木。寿棺多以黑漆或枣红色,在漆里调入粗细瓷粉,分期油漆数遍,乌黑锃亮。打制好的寿材存放于厢房或草棚内,常在棺材前头挂一红布条,以示为“喜棺”。放置寿棺最忌敲打棺盖,民间认为敲棺盖会惊动判官小鬼来此摄走老人的灵魂,折老人的寿。故不想活下去的老人往往自己去敲打棺材盖。盛放寿棺的厢房或草屋时间长了鼠狼、狐狸等常有卧居,加之油漆的味道怪异,平时大人小孩不敢靠近,尤其到了夜间漆黑,放置棺木场所周围,以其阴森恐惧的氛围,令人望而生畏。20世纪70年代后,改革旧的丧葬习俗,提前打造寿棺的习俗消失。

寿坟

人死之前修建的墓穴,亦称“寿坟”。民间人过了60岁开始筹划营建寿坟。修造寿坟,最重要的是挑选墓地(也称“阴宅”)。坟墓被视为死者居住的房屋,民间认为墓地风水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家运及子孙后代的命运,所以富家在修坟之前必请风水先生勘选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地,而且还要苦心经营墓地和墓室。寿坟墓穴一般为帮砌建造形式。帮砌墓穴呈长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入葬后用砖发券掩埋。墓穴长宽要大于棺木,留出下棺的空间。寿坟修好后,里面放入石头,将坟丘的土埋成平顶,表示这是寿坟。坟墓的建筑用料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发旋式砖坟,即用砖砌槽,坟顶用砖砌发旋。一种称“窜棺坟”,墓穴四周用砖垒砌,并在一侧垒出灯窝,再用石灰掺以青色涂料摱平雕饰图案,顶部起悬用三和土夯实,一头留门,下葬时将棺材从开门处推进去;还有全部用石头砌成,下棺后用石板盖住者。破孝

俗语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要提前准备死后子孙穿戴的白布料,农村俗称“破孝”。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通常要为子女、侄孙等准备孝服。孝服包括上衣、裤子、布带、表鞋布等,折合成两丈白布料,分给小辈们自己制作成衣,一旦长者死后,即可穿用。孝衣

用白色棉布作底料缝制成的服饰和头饰。通常是死者的年龄越高,繁衍子孙的人数就越多。为了区别丧礼期间死者与后代子孙的关系,除了鞋均挂白布外,孝衣、孝帽的样式因辈份与男女而有所不同。子(侄)穿戴的孝衣最为讲究,通常是粗白布做成有带无扣且无下摆的上衣和裤管不缝边的白裤,外罩白长袍,腰系一根粗配麻绳,头戴白布缝制成的圆筒尖顶孝帽,扎一条长约2米的孝带,系结后垂于后背;儿媳穿斜襟白褂、白裤,腰系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女儿(侄女)则穿戴斜襟白色无扣白孝衣与白裤,腰系麻绳,头戴用白布折成的尖顶搭头帽,后背垂下系于腰间;孙子(堂孙)穿白衣,头戴伞状抽顶圆形帽;外孙穿白衣,头戴圆筒扇形帽;孙女与外孙女穿白衣,戴搭头帽,毛尖缝制红蓝三角形小布块,红色为孙女,蓝色为外孙女;女婿只扎一条白带,系于腰间。

丧礼

将死去的人按照传统习俗所办理的各种复杂的善后事宜。平度民间历来重视丧葬礼仪,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养儿送终”,还有“坟前断了香火„”,丧葬礼俗是随着灵魂不灭观念在古老的埋葬习俗中诞生的。所谓葬礼的程序主要有洗身换衣、拖魂下炕、发倒头马、报庙祭奠、盛殓盖棺、送盘缠、报丧吊唁、出殡下葬、圆坟、“烧七”、过三周年等。土葬曾是平度地区历代延续的传统丧葬形式,其旧式礼仪过程复杂而繁琐。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提倡“彻底废除土葬,实行火花”。此后平度改变了由土葬向火葬转化的丧葬习俗。但死者长逝、生者举哀,这一民间传统葬礼习俗仍在延续。

主丧人

亦称“扶丧人”。死者家属在病人危重之时,就要研究确定主丧人。主丧人,通常是请族中威望较高的人从事,由于服丧期间儿女们没有心思处理家务。因此丧者家庭所有日常生活安排和礼仪打点,都有主丧人与家中长子与弟兄商量确定。更衣下炕

老人病逝后,要对死者擦洗身体,化装整容。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儿媳妇、女儿料理。为死者洗理主要有擦洗脸面、身体、手脚,修剪指甲、理发、梳头等。然后进行更衣,脱去生前穿戴的衣袜,将事先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寿袜、寿帽等一层一层地给死者穿戴身上。寿衣订布带作扣子,系活结。并在死者手中置放面食和其它信物,以示“不空手”。所有子女围在死者面前,呼唤着各自的称谓,将死者的遗体抬到正间地,然后将死者头朝东安放在提前搭好灵床的被褥上。主丧人用高粱杆夹一黄纸,在死者住的炕上反复地拖拉后,由家中长子,在炕下呈背负状,将象征灵魂的黄纸背到正间地死者的遗体旁放下,然后用黄裱纸盖住死者脸。灵床前放置一张供桌,桌上摆放香篓、蜡台、长明灯和一日三餐更换的饭菜等供品,供桌前放一只青灰色陶盆,一切置摆妥当。开始烧纸钱、点长明灯、焚香。挺灵期间严禁狗、猫从灵前走过,以防死者“起尸”。安顿好死者挺灵后,子女披头散发,更换白色孝衣,扎孝绳、戴孝帽、穿白鞋守护一旁。

烧倒头马

病人死后,主丧人到纸扎店买来纸马(倒头马),带领丧家子女拿到街头点燃谷秸草和纸钱,然后由长子站在高凳子上“指路”,其他人跪卧在地上哭泣,浇点磕头后返回灵堂,儿女分两边为死者守灵。主丧人为死者挂纸幡,纸幡是根据死者岁数选择纸张的多少,将白纸裁剪成连在一起的一串串钱状长条钉在一起,用长杆挑起挂放在街门一旁,随风飘荡,死者男性挂放左边、死者是女性挂放在右边。报庙

长辈死后,儿孙一日三次到土地庙“报庙”(俗称“送浆水”)。第一次报庙时,要将亡灵牌位同时送往土地庙。报庙时儿孙等持“孝棒”按年龄大小排成一行,由主丧人夹着盘子,带上香、纸、水酒,挑着浆水罐子(用担杖挑着灰陶罐,从井中打上清水,放入上米、面),去时一路哭泣,回来的路上则不用哭。到土地庙后主丧人点燃香纸、浇点磕头,倒出浆水,儿孙围绕土地庙跪卧哭泣后,磕头返回。孝棒,是由主丧人砍一柳树大枝回家,再将分支截成若干枝条,在柳枝中端用麻绳裹以黄纸,长子持主枝,依次排列,人手一枝。报庙时男性在前,女性排在后。报庙又分一般报庙和报“全庙”。前两日一般是由子女、儿媳、堂侄、侄媳、孙子女上庙;发盘缠和第三日出殡时报全庙,所有家族成员和亲戚等都要跟随其后去报庙,以显示家族人丁兴旺。送盘缠

亦称“发盘缠”。长辈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到土地庙前焚烧车马。送盘缠前,要准备所需的包袱、钱褡子、车马、车夫(亦称童男)。为童男、马开光。开光时,边念开光词,边用针刺其部位。开光词一般针对车夫、马的“五官”、“四支”与“心脑腚脐”等部位。开光后,再为童男起名,一般称为“顺手”、“金童”等,名字起好后,用纸条贴在童男背后。到土地庙送盘缠时,主丧人端着放有灵位、香、纸、供品的木盘走在前面。子孙们手持谷秸草、纸钱和提前扎制的车、马、车夫等。在土地庙前,将扎制的车马“套”起来,将带来的纸钱写好封皮,装入车内,车夫(童男)置于车前;由主丧人主持在庙前烧香、烧纸、祭酒;家中子女、儿媳围跪在土地庙前,反复叫喊亡灵的称谓“吃饭!上车!走吧!”等语。然后将象征灵魂的黄纸片,由长子用托起的长袍慢慢移动送到车上;子女面对车马,呼喊着童男的名字“要听话。一路走好!不用害怕”等劝慰词。一切安顿就绪,由主丧人服侍其长子站在高凳上为亡灵“指路”,同时点燃车马。指路,是由长子(长子不在由长孙代替),手持红缨枪长约两米,站在高板凳上,面对西南方向,大声呼喊,“爹(娘)!上西南走!光明大道,苦处使钱,甜处安身”,连呼三遍。念一遍,用枪杆在地上捣三下,念完后,儿孙们开始放声大哭。车马焚化后叩头作揖,从原路返回。送盘缠以后不再每日三次报庙,只在殡葬前报一次庙。

盛殓

将死者的遗体装入棺内,称“盛殓”。盛殓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天黑之前,将棺内被褥、枕头铺垫周全,一边将遗体往棺材里移放,一边反复呼叫着对死者的称谓“上炕安身啊!”等安慰词语。入棺后,为死者盖上被子,放入生前喜爱的宠物等。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得不到娘家人的认可是不能入殓的。盛殓盖棺之前,子女们要为死者举行象征性地洗脸仪式,子女们轮换用棉球在死者的脸上反复擦洗(照量)几下,然后将用过的棉球随手放在一侧。入殓仪式就绪后,将棺盖置放一侧。

铭旌

铭旌是由约高2米,宽0.8米的绸帛作底料。正中旌表是用金粉加白酒调合成墨汁状染料,用毛笔竖写标有死者姓名、身份、年龄等的铭文。一般有“故先考(妣)*(姓)公讳**(名字)享年**(岁数)之铭旌”文字组成;铭文两边为直立的龙蟠立柱,下方为“八仙图”图案。因死者的年龄不同,旌表的写法也不一样。迎旌,出殡当日在街头设供桌摆祭品,如用鼓乐时,吹响鼓乐提醒家中子孙,出来接旌。接旌时先有主丧人扶持长子与弟兄在街中祭奠磕头,然后将写好的铭旌展开置于接旌者头顶与背上,哀哭着缓缓进入灵堂,将铭旌高高挂放在灵堂之上。出殡时,将铭旌竖掛在“旌罩楼”正中,由前后两人抬着把手,走在灵柩的前头,为死者开路,一直抬到死者的坟边。当死者的棺材下葬到坟穴后,由专人将旌铭从旌罩楼中取下,平铺在坟穴中死者的棺材上,随棺埋入坟中。

报丧

人死以后,主丧人指定专人到死者亲戚家中告知某人于何年月日“老了”或称“归天”。亦有用讣闻,讣告等书面形式者,报丧者要说明已故之人何时去世、何时发殡等内容。嫡系亲戚接到报丧通知,立即整理梳妆赶到死者家中,如是闺女即换白衣、散发,一路哭到灵前;稍远的亲戚赶到后,要在灵堂之前放声大哭一会,然后由主丧人将其扶起。凡是有亲戚朋友灵前吊唁者,守灵之子女均要伴随哭泣。吊孝

葬礼当天上午,亲戚朋友对死者悼念的一种祭拜礼仪。吊孝之前要先进行“登礼”。登礼,是亲朋好友向丧家捐送的金钱。丧家在出殡这天专门搭建“登礼棚”,设专人接受前来登礼的亲戚朋友,然后到灵堂叩拜亡灵。吊孝通常是在上午10时前,亲戚朋友到齐后开吊。吊唁之前要燃纸、烧香、点燃白蜡烛,儿女、儿媳跪拜灵堂两侧。主丧人安排来自各方的吊唁者,轮流磕头吊唁,吊唁行三拜九叩大礼。儿女随之恸哭,长子要向吊唁者一一换行跪拜礼,俗称“谢孝”。

开夼

葬礼当天早晨未出太阳之前,由主丧人带领身穿孝服,手捧木盘的家中长子,来到本族茔盘,放下牌位、焚烧纸钱、祭酒叩头。然后手握大镢,在选中的坟地上,一边刨着土,一边念道着开夼词:“一镢金,二镢银,三镢刨开俺爹(娘)的门”。刨完三镢后,将镢转交给开夼做坟的工匠,由他们根据指定尺寸、方向将墓穴掘好,用砖石垒砌。砌坟时,在坟坑的四角放上一枚铜钱垫基,以示房基安在钱堆上,有用不尽的钱财,享不尽的富贵荣华。坟坑一般朝着江河等有风水方向,这是约定俗成的开夼习俗,并在中午之前将坟修完。提前修好寿坟的死者,也要在日出前将坟上的土石掘开打扫净坟内的泥土或积水,由丧主亲家老人“望坟”。守灵

老人死后到出殡的这段时间里,子女、儿媳等,要日夜守候在灵前。守灵时不间断地在火盆里烧纸焚香,随时迎接陪伴前来吊孝的人一起恸哭,以尽孝道。邻世百家常常以子女哭声大小评论是否孝顺。民间传说,如果老人死后子女不哭,哪么后代就会出现哑巴。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有许多子女在老人生前并不孝顺,而在其死后却恸哭动情。出殡

一般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亦有五、七天者)出殡,夜里12点以前咽气者,为小三日,也算一天。晌饭过后,参加出殡的亲友全部集中到死者灵柩前,向棺中死者的遗体作最后告别。所有参加葬礼的族人与亲戚朋友,到土地庙报完最后一趟庙,同时将土地庙内象征死者灵魂的牌位由主丧人取回。负责殡葬的主持人指挥盖好棺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盖棺论定”即在此时。四边用长棺钉钉死,贴上缝纸。死者的长子手拖孝棒,头顶“火盆”,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带领男性亲友走在灵柩前带路;女儿、媳妇等女性亲友则跟在死者灵柩后面,一边哭,一边跟出家门。帮忙者将死者的棺材抬到大街安放在早已备好的棺梯上,用绳索固定住棺材后,扣上棺罩。随着起棺的三声长号始出殡,遇到路口时,落下丧舆,主丧人从长子头顶放下火盆朝地上事先准备好的砖块上使劲一摔,将“盆子”摔碎。一次摔不碎时,不能摔第二次,只能有扶丧人用脚跺破。随着“盆子”落地破碎的声音,所有参加出殡的亲友,一齐朝着死者的罩棺跪拜。帮忙者,提前将祭器、食品、纸钱等送到墓地。女婿抱着锅饼,走到村外调翻锅饼,从另路返回。吹鼓手随丧舆前行,遇到路口、桥梁时,吹响长号以示落舆,子女们跪卧恸哭。在出殡的同时,家中料理丧事的人,要点燃死者睡过头枕内芯的“秫毛子”,将一只铜脸盆放在上面,盆里盛水放金属硬币,有出殡回来的子女,先用盆子里的温水洗脸,然后从盆里捞出硬币,回家藏进自己的衣箱中,意喻财源茂盛,日子发达。下葬

当死者的灵柩抬到坟边后,死者的亲友子孙要全部集中跪到坟穴的四周,男性在坟前,女性在坟后,亲友列跪两边。长子要手拿预先备好的扫炕苕帚,到死者的坟中为死者扫坟,点“长明灯”。由主丧人点燃坟壁小窗户中铜制古式香油灯。儿女们将手中的栗子、红枣,投放进墓穴后。帮忙者将棺罩取下解开绳索,在坟穴四角各放一砖块,然后有四人手持绳索将棺材徐徐落入坟穴中,放稳后抽出抬棺绳索。棺顶上覆盖“铭旌”,置放“五谷囤”(一种用细竹篾编制的像征粮囤形的祭品)。然后儿女往棺木上抛撒三把细土,以示子女与死者的恸哭决别。主丧人将提前备好的钱褡子、包袱、纸钱及死者的牌位和童男、童女,在坟前焚烧祭酒。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首先对死者行跪拜礼,而后儿女子孙等分别向死者叩头礼拜。一切祭拜完毕后,儿女们将头上扎的白孝带,按男左女右扎活结系于一侧,顺着来路不回头地回家。由帮忙者发悬垒坟、封土形成坟丘。然后垒好火池,并将孝棒插在新坟之上。如果坟中埋的是夫妻两人,则要把坟堆成尖顶。如果夫妻仍有一方健在,或有一方健在,那么,坟头只能埋成平顶,以示对活着的长辈的尊重。

摆茶店

送殡路上客人专门为死者临时搭建落脚歇息的客饯称茶店。摆茶店时,提前将桌椅与供品置于丧舆经过的路右,丧舆到达落座后。由摆茶店者掀开丧舆门帘,叩首行礼将亡灵请出,引坐安顿在椅子上,面对供桌烧香浇点,行三拜九叩礼,然后再将亡灵缓缓送会丧舆。如果摆茶店的亲戚朋友很多,可以在一个茶店同时举行同一仪式,但供品必须是自己携带的。

圆坟

死者埋葬第二天早晨,子女上坟第一次祭奠,称“圆坟”。圆坟时,子侄、女儿媳妇身穿白衣、头扎活结白带系于一侧。肩扛木锨、大镢、扫帚和盛放谷黍、高粱、苞米等种子的升等祭品。来到坟前摆上供品,由长子在前,手持大镢,呈刨土动作,次子抱着盛有杂粮的升,并将种子洒向坟墓,依次用扫帚朝坟墓上扫土,用铁锨往坟墓上培土。子女们一面围绕新坟左三圈,右三圈,刨土、撒种、扫土;一面口中反复念叨“圆坟辞”。圆坟仪式结束后,开始点香烧纸,呼喊死者的称谓“出来拿您的钱!”。

烧七

老人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要到坟前祭奠,俗称“烧七”。通常从“一七至七七”都是祭日。其中“五七”为大祭,俗称“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烧五七”时要事先通知亲戚朋友参加。同时还要扎制“宅子”、“金山”、“银山”、“摇钱树”、“地库”、“地柜”、“聚宝盆”等纸扎。午前所有参加祭奠的亲友,带着扎制祭品和纸钱、食品、水酒到坟前祭奠焚化。如果烧七时的日期正好与农历的“七”相重,则提前一天。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五七”祭日时增加了扎制小汽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活人常用的电器具,死者一应俱全。且在纸钱外还增加了冥钱。死者三周年时亦要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

第四篇:中国朝鲜族形成历史

中国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迁徙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自中国朝鲜族迁入中国时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于内 忧外患我灾多难的年代。在这样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朝鲜族人民同汉族、满 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道,为开发东北边疆,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祖国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

◆中国朝鲜族的迁入

中国朝鲜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概念,是指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朝鲜族,而不是泛指居住在中国的一般朝鲜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始于19世纪中叶,这是形成中国朝鲜族的历史 源头。当时,腐朽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便不断向中国发起武装侵略,迫清朝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 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向清政府索取巨额赔款和种种特权。沙俄也通过《 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去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进而又把侵略魔爪伸到图们江沿岸。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加 重对人民的压榨,1843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为了镇压这一落千丈革命运 动,清政府自咸丰十三年(1852年)起,在东北征调频繁,致使东北地区户口凋 零,家室凄苦。边防空虚。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和增加财源,不 得不逐渐放松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禁,开始默认乃至允许朝鲜垦民越江垦殖和居 住。现时在这个时候,正赶上朝鲜国内边年灾荒,赋税繁重,若政如虎,民不聊生,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求生图存,朝鲜灾民只好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到我 国东北。他们来到这广袤的土地,披荆斩棘,饱经沧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双 手和血汗把这个荒芜的迷茫大野,开发浇灌成稻香四溢,物足年丰的富饶之地。

朝鲜族在近代和现代迁入中国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1 9世纪中叶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这一时期迁入的人们,主要是经济 原因迁居的自由移民;第二阶段为1910年“日韩合并”至1931年“九一八” 事变,这一时期迁入的,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迁移到中国来的反日爱国的人们;第 三阶段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这一时期迁入 的,主要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政策而被迫迁来的强制移民。1945年“八· 一五”光复后,强制移民和由于政治原因而迁居的一部分人又回归朝鲜,而现今的中 国朝鲜族则是以第一阶段迁入的自由移民为基干,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迁入而永居 中国加入中国国籍的人为主体的民族群体。

◆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国朝鲜族作为民族共同体,是有其形成民展阶段,有一定历史条件的,并不是 朝鲜垦民(包括流民)一到中国就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的。

中国朝鲜族,是在近代和现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民族,是长期在中国独特的 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民族特征上看,具有朝鲜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族固有的民族传统和基本特征,又在继承朝鲜民族传统和 特征的基础上,带有中国色彩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第二,从国籍和法律上看,它 是由珍有中国国籍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成员组成的并为中国宪法肯定的一个少数民

族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朝鲜族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共性——它是

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共同体的一分支;另一方面,又具有个性——它是整个朝鲜民族

共同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形成中国朝鲜族的两个重要条件,两

者缺一不可。

可见,中国朝鲜族不只是族源血统的概念,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中国

朝鲜族的形成,是同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史,经过了一个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说,是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前后大约经历100年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曾有过

几个阶段性的演变。1881年(清光绪七年),清政府对近代迁入中国的朝鲜垦民

实行“归化入籍”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同化政策),对接受中国政府管理的朝鲜垦民

实行户口编甲,熟地升科纳租,还要“雉发易服”才能加中国国籍。1908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地朝鲜垦民中,加入中国国籍的约有4500人。1909年(宣统元

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国国籍条例》和《大清国国籍条例施行细则》,从此,清

朝政府不再推行“雉发易服”政策。后来,到了民国时期,在1918年2月5日,也颁布了《中华民国国籍法》和《国籍法施行条例》,到1929年,据不完全统计,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垦民有10979户,55723人。尽管如此,不论是清朝

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对待朝鲜垦民并没有改变其限制、岐视和排斥政策。国民党政府

则从来没把朝鲜族作为少数民族来对待。

自从有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人民,才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早在1928年6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指出:

“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问题对于革命有重大意义,特委托中央委员会于第七次大会之前,准备中国少数民族问题材料,以便第七次大会列入议事日程并加入党纲。”

中共满洲省委于1927年10月成立后,为更好地团结、领导60万朝鲜族人民同其他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

反日斗争,于1931年成立起“少数民族运动委员会”和“少数民族部”。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

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决议中号召“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蒙、回、韩、藏、苗、瑶、黎、畲等)的兄弟民族们!大家起来!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

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与红军与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

义勇军一块,组织全国统一抗日联军。”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政府对朝鲜族在中国的地位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观点。1947年1月10日,在中共吉林省委召开的群工会议上,周保中同志在报告中指出:“1928年以后,中共东北党组织,把

东北的特别是延边的朝鲜居民列为东北境内的少数民族”,“在‘八·一五’东北光

复以后,东北中朝人民关系与在中国的朝鲜居民的地位问题又重新提起,朝鲜人究竟

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呢?或是外国的侨民呢?1945年9月末,中共中央东北局

就已经注意到东北的朝鲜民族问题,认为除参加华北抗日战线的朝鲜义勇军,在东北的朝鲜居民一般的视同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重要的是,迁入中国境内的广大

朝鲜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同汉族、满族等各族人民一道,不仅参加了边境开发

建设,而且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斗争,逐渐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民族聚居区,并且继续保

留着朝鲜民族固有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消除了民族 隔阂,得到了汉族等兄弟民族的帮助和支持,汗水和血水把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同中国

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战斗在一起。尤其是从1946年至1948年间,东北

解放区的朝鲜族和各族人民一道参加了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兄弟一样分

得了土地,成了中国土地上的真正主人。这样,作为中国朝鲜族民族共同体的内因条

件已经成熟,但外因条件还具备,因为这时从全国来看还没有完全解放,许多地区还

被国民党占领着,中民党政府是不承认朝鲜族为中国的少数民族的。

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以后,明

确规定: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成员,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这样,中国朝鲜族才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真正加入了中华民族的行列,成为新

中国的主人,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参与管理国家的事务,至此,便完全形成了中国

朝鲜族民族共同体。在1952年9月3日,根据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共同纲领》精神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批示成立了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后于1955年

根据我国第一次宪法规定改为自州)。从此,中国朝鲜族便成为拥有自己的自治区域,享受自治权利,并受到中国法律保护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第五篇:朝鲜族传统体育与娱乐项目

朝鲜族传统体育与娱乐项目

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的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摔跤和足球则是男人的运动。延边素有“足球之乡”的美誉。跳板

跳板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朝鲜族聚居区,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节举行。参加者多为女子,比赛进行时以2-4人为一组,分别站在一块长约5米的跷跷板两端,其比赛形式有“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在跷跷板两端各置一团线,抽出线头系于比赛者的脚踝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比赛者弹跳时所抽出的线的长度、高度,来判定胜负。“表演”则有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两种,主要根据比赛者的跳动动作难度和姿势进行评分。荡秋千

荡秋千尤其受到朝鲜族妇女们的喜爱,她们经常进行荡秋千比赛。比赛时评定优胜者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着或咬掉树叶(花朵)者为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挂一根长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高者为胜;还有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两根树杆,杆上横拉一根系有铃铛的绳子,荡秋千者以碰铃次数多少决定胜负。朝鲜象棋

也称为“高丽象棋”,属朝鲜族传统娱乐活动。与汉族象棋近似,略有区别,士的走法不同于中国象棋,未开局前,象、马地位可以互易;双方相、象照用字角过河,充当进攻子力;一方的炮不能吃对方的炮,如隔子打子、中隔一炮时,不能发生打子及照将的效力。朝鲜族摔跤

素称摔跤之乡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摔跤具有悠久的历史。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给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服装,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起立比高低,经过多局较量,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铁连极

朝鲜族武术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武术套路以器械为主,其中“铁连极”为著名器械。铁连极类似中原传统武术的大梢子。在一根齐肩高的棍端,有一圆环,环上套连着三根并列成放射状的短节,长度尺余,双手握棍舞动起来,风格勇猛,控制范围大,有砸、抡、扫、缠、盖、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种身形,异常精彩。顶瓮竞走

顶瓮竞走也是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常在劳动之余举行,参加者均为女子。比赛开始前,参加者先头顶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发线上,裁判员发令后,即快步疾走,每次赛程为100米或200米。走时,以瓦瓮不倒、水不溅出和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下载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使用筷子的传统礼仪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求职礼仪常识,仅供参考!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如何正确的使用筷子?一般......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共5篇)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吉林省延边称之为朝鲜族自治州。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

    朝鲜族服饰、礼仪、饮食文化的调查

    朝鲜族服饰、礼仪、饮食文化的调查 一、朝鲜族服饰的特点 白色是朝鲜族的服装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的意义,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

    践行传统礼仪

    “践行传统礼仪,做文明大学生”班会总结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礼仪,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提高本班学生的文化素质,本班于11月7日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和班委的组织......

    传统礼仪手抄报

    传统礼仪礼俗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承担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动员社会、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传统礼学也蕴涵着人文意蕴和终极关怀的内容。社会生活、民......

    朝鲜族传统的民俗游戏有好多种

    朝鲜族传统的民俗游戏有好多种,其中常见的有掷栖、投壶、射箭、跳板、荡秋千、摔跤、跳绳、拔河等等。1、掷栖。掷栖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民俗游戏,在延边,随处可见朝鲜族妇女......

    祭奠礼仪程序(客祭)

    祭奠礼仪程序(客祭) 参事者:主持人、副主持人、内外孝子。 1、主持人:宣告祭奠礼仪开始,灵堂内外请肃静。 2、副主持:内外孝子各就其位,整冠、理服、拍尘。 3、主持人:击鼓三通,鸣锣......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摘要:了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及民俗文化,更多的了解朝鲜族,有利于发展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