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晏书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3:3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邬晏书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邬晏书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

第一篇:邬晏书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

邬晏书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它是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加强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1、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史实,用榜样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就是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对未知的世界表现为好奇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而历史教材中敢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多不胜数。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创新榜样制作成鲜活的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其次以评价历史人物的留白艺术为手段,引导学生发展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人物的事迹是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最基础的标准,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结合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并根据自己兴趣所向的不同收集大量资料对人物进行评价论证。给学生留下教学的空白,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亲生体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去填补历史。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创造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2、科学情感的培养情感是一种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同时要把这些情感付诸于行动,才会形成个人的品格、个性。这样,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有用的。

3、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公德意识、人生价值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三大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

4、美育的培养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欣赏美、感受美,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他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为现在的教育担心;作为一位薄弱学校的老师,我深深为学生的前途忧虑;作为一位母亲,我为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而烦恼。

在我国,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的概念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片面的强调分数,因此这个目标形同虚设,这真是本末倒置。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培养人,培养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一个有德行的人,而人的德行的培养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强调人文素养的教育。但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

历史学科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沉淀着多少是非成败的故事,多少舍生取义的人物。做为今天的人,我们可从中得出多少经验教训以及生活的智慧。但现在历史教育的现状让人担忧,历史教育学已偏离了它的方向。

那么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呢?以下是鄙人的一下拙见,贻笑大方了。只希望反映一线老师的一点心声,如有僻漏之处,还请大家指正。在此只想用自己的一浅陋之说,来抛砖引玉。

一、只重视形式的改革,而忽视内容的丰满。

教育改革以来,义务阶段的教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获得了很多的成功。如在教育观念上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以往注重教师的教,现在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如以往教师是一支粉笔打天下,现在注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完善教学。这些新的气象同样也出现在历史学科,现在的历史学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教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特别是一些历史资料、图片、影视和动画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不再是一个让人乏味的学科。

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内容呢?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来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对人成长的教育作用。人文素养更多的应该是从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以及他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中去寻找。在他们 身上寻找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所以,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与价值,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局限的情感、意志、精神的人物和事件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之中,甚至成为主要内容。

同时相对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他们的知识储备还很难通过现象去把握本质,更很难谈得上掌握规律。但初中阶段却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时期,而此时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的或书上的言论。因此在此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极其必要,他们更需要从那些德高望重、襟怀坦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

二、在重视国家意识的培养的同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

义务阶段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太多,在此就不做节选。对于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另一方面就是培养人的个体素质。

人类自诞生之初就是社会的人,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热爱这个民族的继承人和接班人;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脱离世界闭门造车。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社会、国家、国际意识的培养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要强调与注重的。但我们在强调对国家情感和社会责任及世界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素养的提高。

社会、世界、国家都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存在的细胞、分子,大多数人的素质将决定整个社会的素质。所以个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国家以及世界意识培养的基础。而我们的初中历史教书中这方面的内容片幅极其有限。而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把历史肢解一个个的片断,然后根据这个片断去断章取义。这样的教学会造成学生的误解,这种误解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中会起到反作用,也不利于他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

比如唐太宗,我在讲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喜欢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千古一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给予他这样的一个评价不仅是因为他在位时期的雄才伟略,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个帝王,他有着超越常人的宏大心怀,他有着不同市俗的民族观念,他怎能不受万世景仰呢。但课本中只有他的治国方略,只有他的民族政策,而对他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故事却少之又少,无法让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唐太宗,无法在他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

三、片面强调历史的功过评价,缺失道德评价。

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种客观的评价我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全面的评价。自教改以来历史学科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相对客观如对武则天的评价,如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这些都体现了教改的成果。

但同时我们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基本是功过评价,而缺失了对历史现象及人物的道德评价,还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而言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无辜的印第安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血腥的殖民掠夺和扩张的过程。而法国大革命中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在当时来讲这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解决土地问题方式,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它对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只片面看到它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缺失的道德评价会给学生一种成王败寇的错觉,这种错觉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我们历史教学中,对历史现象与人物的评价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让学生在评价历史现象与人物时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为了更好的在历史教学中关注人文素质教育,提以下两点建议:

一、增加历史教科书的人文素养的内容。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历史教科书人文素质内容,这可以是一些人物的小故事,小的历史事件,可以做课后阅读的方式出现在历史教科书的后面。这样可以让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也能了解到一些课外知识,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这是他们了解知识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二、教师加强自身的素养,不仅是知识上的,还个人格魅力上的。

历史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先决条件是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内涵。在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在注重知识修养提高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有趣和生动;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会更多的东西。

教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姓名

陈 安 菊

单位

板桥初级中学

第三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学校: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庐江县魏岗学校王泽维

人文素养是一代新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是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的理性、感情、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多种渠道,阅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形成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是指阅读主体体悟文本关于人的感情(如同情、愤慨、憎恶、喜爱、崇敬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呢?

1.把“情感”作为组织教学的主线。

语文教材,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状物的,但所有的人、事、景、物,都必须与“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吸力与张力。教学时,先以情导入,再载情读文,读中悟情,最后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2.让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考虑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还得积极调动学生的认知领域。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情感活动能促使感知,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促进认知的深化。反过来,认知的深化又会使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情感会被深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将化为生命的激情,语文教学临近至美状态。例如教学《月光曲》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历程。学生随着课文,在情感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感受到了贝多芬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情感历程。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世界,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使之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在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夯实人文素质基础。

传统阅读教学受急功近利驱使,单科独进,单项独练,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的广闻博览。许多学生读书不多不精,积累不丰不厚,还有些学生因知识面狭窄,基础不牢,导致智商未能很好发挥,而难于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更难实现。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个性化阅读无疑是一良方,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急切需求走向课外去广闻博览,天文地理、文科理科、课堂内外兼收并蓄,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弥补生活资源的不足,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从而也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作阅读中的领航者,而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科学的引导,使班级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一个主流,由老师的引导带动文学欣赏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去鉴别、挑选课外读物,确定阅读内容。另外,在主流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各条支流,容许多种读物并存。学生阅读后,考虑到他们的认识往往较为感性肤浅,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一个小小研讨会,课前五分钟读后感演讲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实现阅读的终极目标——认识社会人生,培养高尚品格。

五、注重人文阅读手段更新

借助媒体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文字为可感形象。对于一些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文字很难想象其画面,此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物象,让学生凭借感官,通过联想与想像,领悟景美情更美的情趣。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和音乐都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字的品味和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阅读教学中,可在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烘托与渲染,使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有时还可音、画同时呈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

借助美读的手段。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画面有时会冲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春》是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和春草用课件是无法展示出来的,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春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语文教材中充满词汇丰富、文句优美的佳作,充满情感饱和、意蕴深刻的美文。通过美读,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通过美读,可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和情味。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作者向善向美内驱力的推动下,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将逐步得以提升。

借助移情的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怎么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呢?这是大诗人杜甫移情于物。可见移情就是人将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界的客体上,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性格、具有感情。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助移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展开想象,由景生情,进行审美感知。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移情,进入审美活动。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更新阅读手段,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阅读,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五篇: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采用史料探究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上海市历史名师培养基地教学研讨活动在我区举行

开学伊始,历史名师培养基地的学员们已在凤光宇老师的安排下开始了新学年的学习活动。9月9 号下午,炎热的天气、不便的交通都未能阻止学员们的脚步,他们偕同闵行区历史教师,来到七宝中学听季骎老师开设的高一历史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并围绕着“采用史料探究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史料是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史料教学是历史老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学习方法的最佳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方法之一。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人文素养内涵广泛,包含创新精神、科学情感等等,历史学科因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已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鉴此,历史名师培养基地专设了这一研究主题,旨在为学员们提供研究的机会,推动历史教学更好发展。

根据实验班的学情,季骎老师执教《古代希腊城邦制度》时,以“ 雅典民主政治”为重点,分析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希腊城邦政治中的突出地位,结合书本材料和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使用材料进行讨论,进一步认识雅典民主政治。课后,凤光宇导师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讨论,老师们认为季老师的教学从整体到细节,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和培养。对于历史地图运用的引导、对于分析历史的角度的引导、对于材料的来源和思考目标的关注,无不体现教师的身体力行,在引导学生注重史实、尊重历史的原则下,于无声处浸润和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他也进一步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那就是史料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扩大学生的参与度,以求更大的教学效益。

供稿工会三组2010、9、14

下载邬晏书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邬晏书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穷人》教学反思 棠溪小学陶牡青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

    开展手抄报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开展手抄报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朱蕾蕾 颍上一中摘要: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大,都想把他们培养成材,而高中阶段的教育更是把学生当成......

    充分发挥情感作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充分发挥情感作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内心世界对客观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由人们的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反映。作为一......

    浅谈利用文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浅谈利用文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一、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强调英语教学必须......

    建设英语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建设英语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作者:岑晓玲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9期 一、对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认识 人文素养......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及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仅注重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写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接着从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全5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