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陈瑞华刑事证据审查与应用
证据审查判断和运用授课内容(完整版)
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根据视频资整理)
授课人:陈瑞华 北京大学教授
授课时间:8月16日下午14:30至16:30 主要内容:
尊敬的各位检察官朋友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就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问题跟大家进行两个小时的交流,可以说在我们的公诉中工作,如果说定性问题,认定一个案件罪与非罪问题、此罪与彼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认定此罪与彼罪及案件的定性过程中,证据的运用、证据的审查与判断应该是一个意以贯之的问题。从一个公诉人、检察官拿到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笔录,一直到这个案件诉到法院,乃至在法院开庭过程中,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可以说,整个的审查起诉和公诉的过程,都贯穿着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问题。我们在座的资深检察官朋友们,可能都有一个经验和体会:案件拿到手,他在审查的时候,他总有自己一些固定的或者说久经考验的格式和样式,比如我们看到案卷,会把言词证据作一个分类;考察口供、证言、被害人陈述它前后变化情况;比如我们把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统称为实物证据,把它结合起来,观察它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把这些证据要跟五种证据笔录结合进来审查判断,我们会看到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存在是跟那五种笔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勘验检查笔录往往证明书证、物证的来源;搜查扣押笔录证明书证、物证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扣押清单证明书证、物证从何而来,它的存在方式如何等。证据提取笔录也能够向我们证明某一个证据从它的源头到最后法庭出示的时候,整个的提取过程来证明它的原貌;甚至象辩认笔录能够跟书证、物证形成很强的印证、佐证关系。大家可以简单地看一看,一个案卷拿到手里,言词证据审查它的变化情况;物证要与五种笔录证据结合起来审查,所以我们说资深的检察官眼里会形成一条一条的证据线索,有了这种证据线索,他在审查判断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章法,一些证据不足、没有达到公诉条件的案件就会被审查出来,乃至被剔除出去,这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诉质量,避免在公诉工作中陷入一定的被动。那么今天下午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们就证据的审查判断(主要是单个证据的审查判断)跟各位进行交流。今天下午讲四个问题。向弱者”,德国法有一条:疑问时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当证据的证明力有疑问的时候,做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请问这是逻辑法则呢?还是经验法则!都不是,这是价值系统、是人的价值判断、是人的良知系统,在社会的整个法律在判断的时候发生矛盾时,作一个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疑罪从无——价值判断,疑问时作有利于被告人解释——价值判断。讲到这里我们的死刑案件证据规则第四十条:关于被告人的年龄问题:用的就是良知系统、价值判断。当没有办法排除证据之间的矛盾,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已满十八周岁,他是否在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查不清楚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候经验法则、逻辑法则都失灵了,不能发挥作用了,那要作不能认定其犯罪时
已满十八周岁,作有利于被告人的推定。这一点现在看来为我们检察官、法官所接受,这个用的就是良知系统,一个价值判断的理念。时间关系第一个问题就讲到这里。跟各位讲什么叫证据能力?什么叫证明力?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以及判断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几个依据?理论性较强,为我们下面的讲课打下基础。下面讲第二个问题
二、证明力的审查判断
正如我们刚才给大家所讲证明力是个逻辑问题、经验问题、事实问题,尽管是一个逻辑问题、经验问题、事实问题。但是我国两高三部这次通过的《两个证据规定》考虑到我国司法实践、办案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在实践中经常发生问题和争议地方,总结了实践中经验和教训,我本人对很多条文都知道它的出处来自哪里,来自哪几个案件我都能找到。这两个规定中大量的规定对近二十年来是对中国刑事司法经验的总结,所以把相当多的证明力问题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形成了司法解释的条文,大家会看到证明力问题,不单纯是个经验问题、逻辑问题、价值问题,它也成了法律规范问题,把一些成熟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没争议的证明力准则吸收到法律条文之中,是这两个证据规定取得了较大突破。下面从物证、书证讲起,依次讲解审查判断证据的一些基本线索。1.物证、书证
物证、书证又称为实物证据,一般说来物证是以它存在的外观、形状、颜色、尺寸等物理属性发挥证明作用的物体和痕迹。书证是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发挥证明作用的文件和相关的物体。物证、书证它区分的关键不在于它的表现形式,而在于它发挥证明作用的方式,物证发挥证明作用,是以它的外观属性、物理属性发挥作用,而书证是以它的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发挥证明作用,物证、书证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出问题较多,特别是许多暴力案件:抢劫、强奸、杀人等传统的暴力案件,在我国执行死刑的也是这些暴力案件,那么物证、书证出现的频率较高,当然就书证而言。可能一些金融、票据经济类的犯罪也会大量运用,象金融诈骗罪、贪污贿赂罪也会经常出现书证的运用,它的物证的出现频率并不高,所以物证、书证因案而异,物证在暴力犯罪中大量运用,书证在经济类的犯罪运用比较多,一个案件如果说没有任何物证、书证只有言词证据: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这种案件比较少见,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受贿案件中,在证据运用中的难题是物证、书证出现的频率较低,主要靠言词证据,物证、书证在近期司法实践中出问题较多,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物证、书证经常出现复制品、复制件等传来证据和原始证据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个物证它的复制品究竟有没有证据价值,尤其是在复制品与原件不一致的情况下,究竟相信哪一个,是原件呢?还是复制件。再比如说一个书证,它的复印件或者它用录音、录像形式表达的书证,这种传来证据与书证原件的关联性怎么解决呢?尤其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这个在实践中困扰着我们很多的司法人员,比如在司法实践中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尤其在受贿案件中,一个证人把了解的案情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人继续传播,告诉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依次往下传递,我们办案人员把这所有的传播来源,一直被传播的对象一个个都找到了,在某省发生一起受贿案件中,一共找到十八个这样的证人,张某某说我给谁行贿了送了八万钱,那个人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等十八个人,这十八的人他们证据价值与张某某的源头证据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很多办案人员认为这些都是证据,都能证明案件事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你别忘记一条,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有一个重大问题,源头是同一个,所以它们从证据信息传播的来源上是孤证,传播哪怕有一千种都是孤证。今天下午我告诉同志们一个消息、一个事实,在座几十位朋友知道这个事实,假如这个事实成为某个案件中的证据,把我们所有证据提取过来,取了几十份证言笔录,请问这些笔录能相互印证、佐证吗?我们所有的证据从证据的载体上是几十个,但从证据的信息上来看就只有一个,源头是我,我错了你们都错了,因为你们没有第二个信息源,有点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一个倒了其他接着都倒了,除非你有新的信息源,否则你所传播的都是我转说的话,在物证、书证运用中存在类似的问题,就是物证、书证的复制品跟原件之间的关系怎么解决?下面给大家讲一讲两个证据第八条:确立了一个重要原则:物证、书证的复制件、复制品等如果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特征、不能反映书证原件内容的,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证据。换句话说你都不能反映你所复制你所传播对象那个源头的外形特征和它的内容的,一律不得作为定案根
据。我们确定了两个排除规则都规定在第八条(死刑证据排除规则):“原件、原物它的外形特征在复制件、复制品中得不到反映的,书证的内容得不到复制件反映的,该复制件、复制品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书证、物证传来证据的形式得到了一定滥用,出现了个别的冤假错案,吸取了这种教训,我们做了这么一个规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物证、书证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也是作出明确规定的,就是物证、书证的鉴真问题。什么叫物证、书证的鉴真呢?这是证据法学近五年在理论上出现一个大的发展。物证、书证要想发挥证明作用,具有证明力,一般说来它有两条线索。我们通常比较熟悉的线索就是物证、书证要对它进行辩认,如果辩认解决不了问题,对它的真实性、相关性常人用经验、用普通的知识难以解决的,怎么办呢?我们就要用专家的智慧、专家的知识经验和专门的科学技术设备来鉴定,我们把专家用科学的知识、技术、经验、设备对一个物证、书证的鉴别叫鉴定,鉴定等会还要专门讲解。我们通常对物证、书证的审查用鉴定的方式比较多,偶尔会用辩认,辩认它是否原件、原物,鉴定是鉴别它的真伪,鉴别它的相关性,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个问题,也是两个规定中三令五申提出 的问题,也是冤假错案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证据的原头如何?收集状况如何?提取的经过如何?法庭上出示的那个证据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证据?给各位举两个小例子:在某省发生的一起杀人案件中,由于案发的时间距离法庭审判的时间较长,过了二年多的时间,案件的一个重要的凶器——刀,当我们的公诉人把这把刀呈现在法庭面前让被告人辩认的时候,被告
人说不是这把刀,你们可以查看原来的勘验检查笔录和我的口供,原来我作案的那把是亮晶晶的,没有一点锈、没有一个豁口,是进口的一把钢刀,在我口供里有我对它的外观、尺寸的描述。现在再看这把刀,已经没有任何的亮色,锈迹斑斑,豁口很多,已经破损不勘,后来公诉人只好休庭,请侦查人员作一个情况说明:侦查人员说确实是这把刀,由于在证据库里保管不善导致的,虽然这个案件有惊无险,同时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这把还是不是原来的那把刀呢?如果不原来的那把刀,即使对它鉴定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我们所了解的一些案例中,当然都是带有教训的案例:在有一个案件里某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特大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盗窃的是某百货商场,一个珍贵物品的柜台里的瑞士的手表和珠宝,价值几十万,结果当时商场保安安装了一个秘密的摄像头,把整个作案经过给拍摄了下来,由于是24小时连续录像,不知道是什么人擅作主张把录像带剪接了,只留下作案的那一部分,而且录像的技术较差,整个也没办法说明作案的时间,当这份录像带出现在法庭的时候,就引起了法庭一系列的争议,是不是原来那个录像带?是不是录的是案发的经过?剪接的过程是不是让人觉得可信?是谁剪接的?是谁提取的?到法庭上的录像跟原来的录像是不是同一段?都无法说清楚。警方的勘验检查笔录、证据提取笔录也没有祥细的记载。所以这段录像它的真实性、它的来源成了问题。下面给大家概括一下:物证、书证的鉴真是指:在实际办案中物证、书证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的来源是可靠的。比如我们这里有个杯子,它是在现场提取的,你要向我证明它在现场什么地方提取的;它的源头是什么;它的来源是什么;要证明它的来源和源头,其次要证明提取的经过,谁把它提取过来的?谁提取过来的?提取的经过、收集的过程,然后还要向我们证明在整个案件从侦查到审判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完善的保全,最后一点还要向我们证明法庭出示的这个杯子就是原来那个杯子。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物证、书证的源头、提取、收集、保全、到法庭上出示的整个动态过程要得到充分的证明。让人相信没有伪造、和变造,是原来的那一个具有同一性。我们把证明案件的来源、提取经过、收集过程以及法庭上出示跟原来的证据是同一个的证明过程,叫作鉴真过程。所以这两个证据规定里面第九条用了三个条款强调,无非就是鉴真问题。换句话说要用相关的证据鉴别它的真伪,来源的可靠性、提取的合法性、收集的可靠性、法庭上出示的可靠性。那么我们用什么手段来鉴真它的真伪呢?司法实践中有这么几种证据:第一勘验检查笔录。其最大的证据价值是证明物证、书证的来源;第二证据提取笔录。其最大的证据价值是证明物证、书证的来源、提取经过。第三搜查笔录。是国家强制性的搜查手段所作的一个记载,搜查笔录里往往记载了搜查的经过、搜查的对象所得来的相关物证、书证。第四扣押清单。它是在搜查完毕之后,扣押物证、书证的一个清单。它能够证明某个物证的来源。我们国家的侦查制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多年来解决不了,就是赃款、赃物这个物证它们角色发生混乱,这是来源于我国财政政法经费拔款制度,由于多年来政法拔款归地方,中央财政对此控制力不强,尤其是公安机关,由于政法经费保障不足,所以
很多是物证、书证,明明是物证、书证在实践中被当成了赃款、赃物。忘记这是物证、书证,证据的意识较差,这也是实践中屡次出问题的原因。第四个辩认笔录。有时候对一个现场、物证、书证的辩认也构成了一个鉴真的过程,有庭前辩认、当庭辩认,这种辩认的过程是对物证、书证的鉴真,鉴别它的真伪,证明它是跟原来那个证据是同一个。所以第九条有二个排除规则:那就是物证、书证来源不明的,没有附有勘验检查笔录、证据提取笔录、搜查笔录、扣押清单不能物证、书证来源的,不能作为定案根据;还有一个对物证、书证的来源和搜集过程有疑问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各位检察官朋友们,第九条通过两个条款两次提出不能作为定案根据,都强调了鉴真问题,我们在证据的审查判断中要高度地重视鉴真问题,我这里再加一句话:鉴真高于鉴定。如果从物证、书证的证明力判断来看,先解决真伪问题,再来解决鉴定问题。鉴真解决的是样本、检材来源的可靠性;鉴定解决的是真实的检材、样本它的证明力问题、它的相关性问题。这几张纸首先作为鉴定的对象——检材、样本的来源,它的来源是可靠的、真实的,不能伪造、变造的,然后再出作鉴定,比如说笔迹鉴定。如果我侦查员给你检材本身来源不明,真实性存在问题,你的鉴定结论再高明、专家再权威也毫无价值。所以等会我们讲到鉴定意见还要再说。那就是来源不明的检材和样本得出的鉴定结论一律不得作为定的根据。有一次我到某省司法鉴定培训班讲课,中间休息的时候,有二位当地国家重点大学的著名的教授他们就问我:“我们所在领域中权威专家所做的鉴定结论难道还需要法
官审查吗?法官有我们权威吗?”,我跟他们讲了二个观点后。他们都接受了,我说给你的检材只要错了你的鉴定再科学也只能是错的,我们认为鉴定是在鉴真的前提下解决物证、书证的真实性、来源的可靠性后,运用科学的技术知识经验由专家做出一个鉴别叫物证、书证的鉴定。这们就把物证、书证的三条线索给大家进行了梳理。下面讲第二个问题:
2、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证据种类,如果说被告人口供近年来在很多案件中出了问题:翻供现象、口供得不到佐证、印证问题,引起了我们很多公诉人、审判人员的高度警惕和警慎以外,证人证言应该说运用较高,几乎每个案件都有证人证言,但是证人证言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对它的规律性认识还不够,坦率地说我们作为搞程序法学和证据法学研究的人来说也是责无旁待的。首先证人证言要研究证人的资格。证人的资格是两个规定特别强调的内容,在我国这两个规定中第一次出现了对证人资格的一系列的要求,从刑诉法、民诉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要求来看,凡是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可以做证人,这似乎给我们一种印象,证人似乎没有什么资格要求的,只要了解案件情况都可以做证人,三大诉讼法只有两种人进行限制:一个未成年人、一个精神病人,除此这外对证人资格再无规定和限制。两个证据规定吸取近年来的经验教训对证人的资格作了五个方面的限制:第一原则上证人必须跟案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有利害关系的人(不是说绝不能做证人)原则上不能做证人,即使做证
人也要严格慎重的对待,不能轻信;尤其是死刑证据规定第四十条:认定被告犯罪时是否已满十八岁,一般以户籍为准,但对户籍证明有疑义的,可以由出生证明文件和无利害关系人证言来证明。下面概括一下,证人跟案件或者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容易导致证言的失真,所以我们把证人的资格里面加了一条与当事人无利害关系。第二点对于证人的精神状态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原来法律规定的是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证言不能做为定案根据。现在又增加了三种情况:明显醉酒、麻醉品中毒、精神药物麻醉状态下的证人提供的证言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规定在第十二条)。三是要求证人必须单个证明。(规定在十三条)一个证人旁听过案件事实,再来当证人就没有证人资格。四是单位的情况说明原则上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五是证人提供的意见证据一律不得作为定案根据。就是证人作的猜测性、推断性、评论性的证言,因为证人只能提供耳闻目睹的事实,而不能发表你的判断和推测(无法审查其真伪),以上跟大家的是五种证人资格新的限制和要求。以上情况下证人证言不具有证明力,如果涉及到证言笔录与当庭证言有矛盾时该怎么办呢?(规定在十五条)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言与庭前证言相互矛盾,如果证人能对当庭翻证提出合理解释并有相关证据印证的,应当采用庭审证言,而不采纳庭前笔录(当庭证言优先选择原则)。我曾经看过无数判决书,其中的表达:如果证人作了书面证言笔录,当庭又推翻证言作了新的证言,我们判决书的逻辑是,除非证人能证明当庭证言是真实的,否则优先采用庭前笔录。证言笔录里还有一条也非常重要,就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两个基本问题(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最近《两个证据规定》出台,各地检察机关都在学习证据规定,有人就说那么多的证据规定,比如《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定》十五条、《死刑案件的证据规定》多达四十一条,如此烦杂的证据规定,里面有没有一条线索或者叫“红线”,那么今天下午我们就来捋一捋这条红线,那就是单个证据首先要审查证据能力问题。它是法庭的准入资格;然后审查能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是证明力的问题;第二个内容是如何审查证据的证明力。我们将结合两个证据规定,新出台的一些具体规则,结合案例跟各位讲一讲从物证、书证到证人证言、被告人口供、鉴定意见;五种证据笔录:从勘验检查笔录、搜查笔录、扣押清单、辩认笔录、证据提取笔录以及视听资料、电子证据还有一些检察机关在公诉中遇到的侦查员做的情况说明,这些常见的证据种类,它的审查判断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证明力的角度给大家作个分析、梳理和概括。第三个内容是证据能力和非法证据排除问题,非法证据排除是一个小概念,证据能力是一个大概念,证据能力泛指证据在法庭上的准入资格,又叫证据的合法性。非法证据排除是指取证手段违法,要不要排除的问题,手段的违法性是它排除的前提,除了手段的违法性、合法性问题以外,还有主体的合法性、法庭调查方式的合法性,尤其在《两个证据规定》中这些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规则,我们结合两个规定谈一谈个人的一点认识,供大家参考。最后一个问题想讲一讲今后公诉工作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哪些应对措施。由于出台了两个证据规定,由于我国刑事案件出现了新的变化,整个
诉讼程序也要马上面临一个重大的改革,所以今后公诉工作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称作为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面临的成份更大一些,好下面首先讲第一个问题:证据审查判断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份证据拿到手里,一份案卷笔录摆在我们办案人员面前,我们如何从哪个角度切入审查判断它呢?通常说来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切入。一个是证明能力问题,一个是证明力问题。我这里把证据能力放在前面,把证明力放在后面,我们举三个小例子:第一个例子我们某省办理一个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中,侦查机关提取了一份笔录:被告人的口供笔录,提取笔录以后,法庭上围绕着笔录的合法性发生了争议,辩护律师认为:这份笔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这份笔录取证的手段应该存在一定违法问题,当时侦查机关对嫌疑人动用的是拘传手段,拘传是从第一天的下午16时50分开始到凌晨的4时50分,经过了十二小时,然后又从凌晨的4时50分开始又进行第二次拘传,又经过了十二小时,如此循环往复进行了十二次拘传,长达六天六夜,在案卷中出现了十二份拘传证书、拘传的材料,我们办案人员很坦率的把它写上4时50分开始、16时50分开始,由此辩护方认为:违反了我国规定的一次拘传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连续拘传的法律规定,通过这种违法得来的被告人口供不具有合法性,法庭应当把它排除于法庭之外。二是侦查人员一共拿到一份口供笔录,在案卷笔录中却出现了连标点符号、一些细节都极其相似的三份口供笔录,被告人当庭翻供,辩护人认为后两次讯问笔录根本就没有做,被告人只供述了一次,后
两次很显然存在着不合法的情况,它是否存在过都面临一些争议。三是当时动用的是拘传,拘传的地点在郊外侦查指挥中心,你是拘传却关在侦查指挥中心,剥夺了人生自由,实际上是变相的羁押和监禁。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在法庭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议,这个案件的结局最后我们不得而知。结合今天的讲课我把概括为第一个问题:拘传、羁押、讯问的合法性发生了争议。我们把这种由于证据取得的合法性问题,所产生的一些争议影响到证据的准入资格,我们把它称之为证据能力。下面看第二个案例:在某省发生的一起影响全国的大案中,嫌疑人被怀疑实施了杀人行为,杀人的现场有两个现场,一个是第一现场,在某地。另外一个现场在一辆昌河牌的警用客车,歹徒杀了人以后,把两具尸体放在客车里面,然后把车开到第二现场,侦查员有充分的证据怀疑歹徒开过这辆车,于是他们就对汽车的离合器和油门上的泥土进行了提取,然后又提取了嫌疑人裤腿和鞋底上的泥土,把这两份泥作为鉴定的样本、检材进行了相互比对,作了一个化学成份的鉴定,专家的鉴定结论表明,两份泥土化学成份高度吻合一致,几乎可以说是同一种化学成份,也就是说有充分的根据怀疑嫌疑人开过这辆车,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他的犯罪嫌疑程度。法庭开庭的时候公诉人面对辩护人,辩护人提出在法庭上出示汽车上泥土的来源,公诉人连忙查看案卷笔录结果发现侦查员忽略了对整个勘验检查对证据提取过程的记载,泥土的来源、提取经过没有任何的记载,于是案件休庭,过了一段时间请侦查员作一个补充说明,侦查员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情况说明,是由于当时工作匆忙没有来得及记录泥土的来源,但是泥土确实
是存在的,这个问题后来在法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按理说泥土的来源不明,意味着物证、书证源头不清楚,提取经过下落不清楚,如果来源不清楚,我们在鉴定科学中会称为鉴定的样品和检材来源不明;提取的过程不清楚,其真实性难以查清楚。它与证据的关联性难以得到证明,所以当时律师提出:这份泥土它是否存在过,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应当排除。最后法庭采纳了辩护方的意见。那么由于这份泥土来源不明,源头不清楚,导致它的真实性跟案件的关联性产生较大争议,我们把这种情况统称为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存在问题。你来源不明就是真实性不清楚,真实性是证据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是证明力的范畴。第三个案例是在北京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一起盗窃案,在审查起诉过程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本案的作案手段与众不同,这个案件与传统的入室盗窃都不一样,它是嫌疑人爬到几十层的高楼,从楼顶上拴上绳索,从最高层开始偷起,盗窃顶层的几家,通常的入室盗窃基本上从底层开始,而且容易被盗,而这个案件反其道而行之,本案的嫌疑人因五年前盗窃受到了有罪处罚,案件新的盗窃事实发生的时候,从他假释出来不到一年半,而我们办案人员查阅了以前的办案经过和相关的案卷笔录,发现以前十几起入室盗窃都是用这种手段的,这次与先前的案件很相似,嫌疑人不承认说没有偷,从他住的地方和他控制的地方也没有找到赃款赃物,在案发现场也没有经过技术人员的勘验检查,也没有提取有用的物证痕迹,于是我们办案人员就面临一个问题,以前同一个人实施的相似的行为,比如说作案手段、作案习惯等非常相似的行为,能不能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证据,这在证据法学上称为相似的行为对证明后来的行为有没有证明价值,我们把这个案件面临的问题称为相似的行为有没有相关性、有没有关联性的问题。刚才给各位检察官朋友们讲了三个案例,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我们面临的案件涉及到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问题,不外乎三个问题(三个模式):第一个模式证据的合法性问题。一个证据能不能符合法律所要求的证据资格,能够被允许在法庭上出示、审查和判断,我们统称为证据的法庭准入资格。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证明能力(证据效力)。就是一个证据被允许出现在法庭上的资格和条件。它主要解决的是合法性问题。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取证主体要合法。取证主体不合法,取来的证据就不具有合法性,不具有证据的准入资格。比如一个人不是侦查员,他所主持的一些侦查活动比如:辩认、鉴定、勘验、检查等活动,由于是非侦查人员组织的,所作笔录等侦查活动形成的相关证据材料,由于主体不合法导致不具证据能力。第二个模式取证手段要合法。刚才的一个案件中,某地反贪部门在侦查活动中拘传违法、讯问方式违法、羁押存在违法,于是我们就称它为取证手段存在争议,合法性存在争议。最近通过这《两个证据规定》,取证手段合法性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比如说你没有向证人讯问完让他确认证言笔录的内容,也没有向他确认笔录的真实性,后来他签字了,即使他最后签字了这个笔录也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这是《死刑案件证据规定》里面明文规定的一个新规则,至于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这是规定中明文把它排除在法庭之外的情形,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取证手段违法,它只是手
段违法,那为什么证据就不具有证据能力呢?这就是呆会我们要给各位专门分析的手段违法污染了整个取证过程,污染了整个证据,导致证据不具有证明能力给予排除。第三个模式法庭调查方式要合法。不是什么样的材料都要在法庭上出示的,必须法律明文规定的,符合法律要求的证据材料才能在法庭上出示。比如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没有出庭作证,公诉人宣读的是证人讯问笔录,我们把应当出庭的证人没有出庭,宣读的证人笔录称其为法庭调查证据的方式不合法。这种调查方式直属违背了直接和言词原则,不是证人亲自接受控辩双方的举证、质证和盘问,而是把侦查人员作的证言的书面记载在法庭上宣读和出示。这就违背了法庭上举证、质证方式的合法性问题。再比如说这次《两个证据规定》有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侦查员出示的情况说明能不能作为证据使用问题。我们这次作了新的规定:凡是只盖公章没有侦查员个人签名盖章的情况说明原则上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名义上是证言,而证言必须是自然人运用他的五个感官感知的事实,经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的内容,而情况说明一旦盖上公章没有自然人签字就无从查证它的真伪,没有人为这份证言承担责任,所以我们把单位盖公章的情况说明视为法庭调查方式不合法。这次增加了大量类似的规定,刚才给大家讲的就是单个证据法庭准入资格的第一个叫证据能力又叫合法性问题,第一个案例就是讲的就是证据的证明能力发生了重大分歧和争议,受到辩护方的挑战,在法庭上成了一个疑难问题,这个时候我们的公诉人就要应对它,要证明它具有合法性,而辩护方要证明它非法性,一个法律争议在法庭上
出现了。从刚才后两个案例中的情况可以看出,证据除了要具有合法性,法庭准入资格以外,还要具备一个特点就是可靠性、真实性、可信性。我们过去的证据法学教科书中把这一条叫做客观性,那当然我们认为客观性这种表述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是会有一定争议,绝大部分证据都办案人员提取收集过来的,都体现了办案人员主观印迹,比如说口供体现了办案人员记录的笔录,当然是主观的,证人证言那个笔录也体现了办案人员的主观印迹,侦查过程的记载,即使是物证、书证它的提取经过,勘验检查笔录的记载也完全要办案人员的主观努力、侦查的方向、侦查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一般不用客观性这个概念。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用客观性的概念它跟实际办案不相符,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可靠性、真实性、可信性,我们说一个证据是可靠的,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第一个角度证据的载体是客观的,证据的载体是指记载一个证据客观的存在物,又称证据的材料。比如一枝笔、一枚指纹、一个烟头它都要有一定物体、文件把它作为外在的载体,才记载下来,所以证据的第一个要求要有客观的载体。从载体的角度来说,真实性要求是载体必须是真实的存在的,不能伪造的、变造的。而且要让人相信它是真实性、可靠性。刚才在第二个案例中的泥土的来源不明,被辩护方提出了争议和挑战。我们在证据法学上把它概括为载体来源不明,难以让人相信它的真实性,所以说一个证据是真实的、可靠的除了载体真实性以外,还有一个要求它的内容和信息的可信性。任何证据只有载体,没有信息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一把刀除了它的外关、尺寸物理属性以外,还有这把刀所
载明的信息:这把刀的形状有人在被告人家里看到过,属于被告人家里的那把刀,这就是信息。这把刀上有一枚指纹,经过鉴定属于被告人所留,这就叫信息。于是这把刀的背后就体现了一定案件事实的信息,所以任何证据都是载体和信息的结合。从载体来看具有客观性,从信息来看具有主观性,所以有人说证据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就是指这个意思。刚才我们讲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载体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信息是可靠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包括《两个证据规定》里有大量这样的语言:被告人口供要得到其它证据的佐证和印证,它就是指口供的信息得到了其他证据的印证和佐证。它的真实性得到了印证。一个证人证言要得到其他证据的印证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相互印证是证明言词证据是真实、可靠的有效手段,下面我们看证据除了真实性、可靠性、可信性以外,它还要具有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就是指一个证据跟案件事实之间的具有逻辑上的联系,又叫关联性。刚才第三个案例提到的一个人以前实施的相似的行为跟这个案件是不是被告人所为,两者之间我们认为它可能真实的、可靠的,这个信息是可信的,真实性是没争议的,但是由于它能不能证明案件事实本身这一点发生了疑问,我们说它不具有相关性,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经常有个别侦查员对相关性原理掌握不清楚,出现了侦查过程中侦查方向的失误。比如在很多案件中侦查员认为被告有作案的动机,我们认为在犯罪构成要件中犯罪动机不是必备要件,犯罪的故意里不包含动机,即使没有动机,能证明你故意杀人照样能够证明犯罪是成立的。一个人没有没作案动机、作案动机是什么,它有多大的相关性呢?我
们认为相关性很弱,一个著名的华裔刑侦专家李镐钰在很多著作中提出从犯罪动机来看,谋杀罪的动机是开放的,在美国有几百种之多,可以说是上不封顶的。这说明我们对犯罪动机的判断有的时候没有研究它的规律。我们经常说情杀、仇杀象近期发生几个重大的冤假错案,从杜培武案件到佘祥林案件惊人一致的冤假错案之源都是动机发生了错误,都认为是情杀好象他们之间都有一致性判断。结果我们发现这种犯罪动机是存在,但它不是这种动机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动机关联性甚弱。所以我们把一种证据跟案件事实这种逻辑联系的大小称为证据的相关性。证据的相关性有很多原理和规律,这里概括两点:首先一个证据的相关性大小跟它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成正比;换句话说包含的信息量越大、提供的证据事实信息越多它的关联性越强。从这个角度来说,言词证据的相关性最强,当然它可靠性不稳定,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我们要客观地认识言词证据,它的相关性是最强的,它可以提供大量的证据信息,尤其被告人口供,从犯罪前后的表现、从行为过程中主观方面、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它都提供,信息量是最大的。但是客观性较弱,可靠性不够,容易出现反复,这是它的缺陷。相反有些物证、书证它提供的信息较小,相关性较弱,但是可靠性较强,稳定性较强。其次,是相关性大小跟一个证据提供的信息能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成正比,案件主要事实也就是犯罪是否发生,犯罪是否为被告人所为,凡是直接证明犯罪主要事实的我们称为相关性最强;凡是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跟其它证据结合起来加以推理判断的,这种证据相关性较弱。我们把证据分为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就说明直接证据相关性较强,间接证据相关性较弱。这一点可能在《两个证据规定》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以上给各位讲了证据能力真实性、相关性,下面我们概括一下:我们把证据的合法性、法庭的准入资格统称为证据能力,我们把一个证据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结合统称为证明力,一个证据既是真实可靠的、又是相关的两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为相关性(又叫关联性)。一个证据在真实性上和相关性上出了一个问题,都说明它证明力出现了危机或者不具有证明力,刚才把两个概念概括起来了,是三个方面概括为两个大的范畴,证据能力是法律问题,合法性问题;证明力是逻辑问题,经验问题、事实问题。我们把两者关系给各位进行一个梳理,下面讲课就比较容易了。总体上来说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法律对每个证据能不能转化为定案根据两个同等重要的要求,又被称为双重资格审查的标准。但尽管是同等重要的,它有个时间先后顺序,判断的先后顺序。在诉讼法学中有个原理和规律,待会非法证据排除重点讲解。我们非法证据排除它有个原理这是符合世界惯例的,叫程序审查优先原则,在诉讼过程中程序审查具有优先性,证据能力是证据法中的程序问题;证明力是证据法中的实体问题。证据能力是否具有合法性,有没有法庭准入资格,这在证据法中是个程序问题,根据程序审查优先原则,我们单个证据出现在法庭上,首先要审查它的合法性,证据能力是否具有法庭准入资格,只有确定它具有证据能力之后,才谈得上是真实的、相关的下一步的审查判断问题,所以今天讲的是证据的审查判断,它在这里有个时间先后顺序,先审查证据能力之有无,符合不
符合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在这个问题和争议解决之后,再来解决证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问题,也就是证据的证明力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证据能力作为程序问题优先于证明力问题,所以我在讲课大纲中给大家列的是:单个证据能不能具有法庭准入资格——证据能力问题;它能不能作为最后的定案根据——证明力问题。你只有先具有法庭准入资格,才能谈得上是否作为定案根据,这是第一个它们的关系。第二个关系证据能力是法律问题,旨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审查判断,法律不明文规定就不存在证据能力问题,在诉讼法学上有个概念:无明文则无无效。没有明文规定就不存在程序有效无效的问题,这是在二次大战前,各大陆法系国家都普遍采用的基本的准则,那这是证据的证据能力以明文规定为前提,到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仍然遵循这条原理,目前我国两个证据规定也采纳了这么一个逻辑,以明文规定为前提,把非法证据排除,不具有证据能力排除于法庭之外,以明文规定为限制,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在此限。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有些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出现了另外一个概念:无权力则无无效,无利益则无无效。什么意思呢?它是指没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受到侵害就不存在无效问题,就不存在证据排除问题。证据排除以侵害重大利益为前提,象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都吸收了这样一个理念,以侵犯利益、侵犯重大法律理念作为判定一个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基础,无明文则无无效仍然是主流,但是出现了变化,比如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对象大量是违反宪法的规定,即使没有明文规定,只要违反宪法了也可以排除,这是给各
位概括一下,什么是法律问题?法律问题就是违反了程序法,违反了证据法所带来的证据准入资格被排除于法庭之外,所以证据能力是证据法、证据规则规范的范畴。下面看证明力,证明力包含的两个要素:真实性和相关性,在证据法学理论中基本认为它是逻辑问题、经验问题、事实问题,大陆法律国家有个内心确立或内心确信原则(自由心证原则),对证据证明力大小强弱,法律不做明文规定,由司法官员根据经验、理性、良心来加以判断,顾名思义叫自由心证原则,自由心证的对象是证明力,不是证据能力。证据能力是法律明文规定的,那么真的是自由吗?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吗?有无限的自由裁量权吗?回答是否定的,从世界各国的惯例来看,它受三方面的限制:一是逻辑法则。逻辑法则是人类认识事物、发现事实进行逻辑推理的基本准则,我们说一个不符合逻辑、非理性说的是一个意思,你的结论是不信的因为不符合逻辑法则。我们举个例子:这也是两个规定确立的逻辑法则。被告人口供和辩解发生反复,在开庭前供认有罪,又翻供了,作了无罪的辩解,出现了反复,被告人当庭不供认有罪的,如果供认有罪的口供笔录得不到其它证据的佐证和印证,法庭不得将其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一点规定在《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二十二条最后一款,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注意到这一款。这三十年最大的突破,这也是在十几年前在辽宁抚顺创立的“零口供”规则在两个规定中得到了确立。供了翻、翻了供出现了反复,当庭又不供认的,这个时候如果庭前供述笔录得不到其它证据的佐证和印证的,庭前供述笔录视为不存在。这又从何而来——逻辑法则。同一人对同一件事判断出现了
矛盾的说法,一会说有罪一会说无罪,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实的描述相互矛盾,从逻辑上看不可能同时成立,一个为真一个为假,根据逻辑上的排中率和矛盾率两个自相矛盾的陈述对同一个事实不可能同时存在,你排除不了其中一个,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结论是两者都不能采用。这条来自逻辑法则,这是我们认定证明力的基础,你说我作为一个法官可以随意的自由心证,那是不允许的,自由只在法律明文规定,法律不限制你,但你不能违背逻辑法则,违背了公诉方就会提出抗诉,辩护方会提出上诉,对证明力的判断还有一个法则叫经验法则。在我们两个规定中出现了多次表述,所谓经验法则:指认定案件事实和证据它是否真实的、相关的要符合基本的社会生活的经验和常识。违背了经验和常识这个证据就不具有证明力,比如:在我们这次两个规定中物证、书证来源不明的、提取、搜集过程有疑问得不到合理解释的一律不得作为定案根据。我不认识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法则的运用,这是经验法则,来源不明的物证、书证你要用它,就非常危险,大量的经验教训表明,来源不明物证、书证它的真伪不明,有时候是伪造的或变造的。刚才讲的那个案例,泥土来源不明,在近来年我参加了一些检察院、法院的案例讨论中,我本人都接触了好几类似的案例,比如在犯罪现场找到了一枚指纹,经过鉴定是被告人所留,但这枚指纹来源不明,勘验检查笔录没有记载,又没有照片、也没有相应把它固定下来的证据,一句话该指纹不知道从何而来。大家想一想一枚指纹不知道从何而来,把它鉴定是被告人留下的,而且是留在犯罪现场的,那个指纹如果是伪造的怎么办呢?那这不就是冤假错案
了吗!在我们某省发生的一起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的案件,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一个律师给他辩护,当时一个最大的问题:烟蒂的来源不明。在尸体旁边,发现了一枚过滤嘴的烟蒂,经过切割烟蒂上残留的唾液证明它的血型是阳性,被告人血型也是阳性,另一半烟蒂经过做DNA鉴定证明跟被告人的DNA的分子结构统一认定率高达99.95%,这是某省公安厅比较先进的技术侦查部门所做的鉴定结论。大家想一想在被害人的尸体旁边,找到了这枚烟蒂,如果证明血型确实跟他一致的,DNA的分子结构跟他一致的,我想他的犯罪嫌疑程度大加深,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法庭开庭的时候,公诉人查遍了整个案卷找到烟蒂的来源的任何说明,没有原件、没有照片、勘验检查笔录没有任何提取说明,这说明我们极个别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有待提高。所以根据经验法则来源不明的物证、书证有可能被怀疑是伪造的、变造的、不真实的予以排除。这次确立下来了。第三个判断一个证据的证明力还有一个法则——良知法则(经验、理性和良知)什么叫良知?它是指人的价值系统,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除了要符合经验法则、逻辑法则以外,还要符合一般的法律价值观,要符合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比如在价值判断中有几项非常重要的要求:凡是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需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凡是认定被告人无罪的证据和事实,相对来说就不是那么严格。在德国法中有一个概念叫严格证明,严格证明平主要针对定罪量刑,对被告人不利用严格证明;对被告人有利的(包括在程序法上的一些事实、量刑上的一些事实)用的是自由证明。相对简单、要求不高、标准较低。大家看这背后是
什么?背后体现的是良知系统,价值判断,我们通常称之为“天秤倒是证言笔录发生矛盾怎么办?(规定在十五条)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大量的证人不出庭作证,法庭宣读的是证言笔录,对未出庭证人的书面证言出现矛盾的,如果无法排除矛盾,该书面证言一律不得采用。它体现了立法起草者的一种指导思想。接下来讲被告人口供。口供号称“证据之王、证据之源”,尽管我国在刑事政策上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但口供在实践中仍然是很重要的,它运用的频率仍然是广泛的,由于口供问题非常复杂,涉及的问题较多,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讲解,我这里结合两个规定给大家讲三个问题:一是口供与辩解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特征:它既包括庭前的陈述,也包括法庭上的陈述;供述与辩解是二种方向性的陈述,一个有罪的陈述,一个无罪的辩解;我国特别强调被告人对事实问题的陈述和对法律问题的辩解都是证据。我们的两个规定中采用了一个原则:口供与辩解同等看待原则。如何看待翻供问题。在翻供问题上(第二十二条),一是被告人庭前供述一致,法庭审判中翻供的,作无罪辩解的,在两种条件下,可以采用庭前供述,不理会翻供。第一个条件:被告人不能当庭说明翻供的理由,而且其辩解与全案其他证据相矛盾;第二条件:庭前供述与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我们很多侦查员在取得口供后,就不去做对口供的印证工作,他忘记了侦查学上的在取得口供时也是最容易翻供的时候。二是被告人庭前供述辩解出现反复,叫供述与翻供交替出现,但是法庭上仍然供认的,如果法庭上的供述能与其他证据能相互印证的可以直接采信法庭上的供述。这
反映出了我们的两个规定中的思路的变化:当庭供述具有优先选择。被告人庭前供述出现反复,法庭上又拒不供认的,除非庭前供述得到了其他证据的印证,否则一律不得采信庭前供述。这样的案子近期发生很多,南方一个省份,曾经发生一起杀人案,这个案件最后法院判决无罪,被告人一共供述了五六次,每次供完就翻,法庭开庭的时候直接翻供,最后法庭对庭前笔录不予采信,一个重要的理由没有任何理由佐证它。他供述杀人的手段都不一样,一会说用电线勒死的、一会说是用手卡死的等,公安对死尸进行各种检查,死因都不符合。这也是“零口供”在我国两个规定中的具体落实。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在对零口供的认识上存在争议,零口供不是没有口供问题,如今《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二十二条最后一款:被告人供述反复,当庭又不供认的,除非能印证、佐证庭前供述的真实性,否则口供笔录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3、鉴定意见
接下来讲鉴定意见。刚才也提到了物证、书证需要鉴定意见加以印证,特别是普通人用肉眼难以审查清楚的,需要用专家利用他的智慧、经验、知识、技术手段、专用设备来作鉴别,我们常用的法医鉴定、物证技术鉴定、精神病鉴定、笔迹鉴定、会计鉴定等等,时间关系给大家概括一下,鉴定意见反映出了三个道理:一是司法鉴定不是科学的结论,它只是一个普通证据而已,它不具有权威性,终局性。二是鉴定意见完全可以出现多份。三是鉴定意见与鉴定结论两字之差,还表达了一种观念,那就是鉴定意见完全可以被排除于程序之外,《死刑
案件证据排除规则》列举了九种。那么鉴定意见如何审查判断。第一首先要审查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资格和鉴定的范围。不在它的法定范围之内的一律无效;第二鉴定人应当回避的没有回避的所做的鉴定一律无效。第三鉴定的程序方法有重大错误的;第四鉴定意见与证明对象没有关联的。第五送检的检材或样本与鉴定对象不一致的、来源不明的、被污染不具备鉴定条件的。举个例子:一个驻马里共和国的援外工程人员五年后,援助期结束准备回国,在当地象牙黑市买了六根象牙,经当地技术从员切割成三十多片象牙制品,经过伪装放到行李之中托运回国,在首都机场海关被当场查获,最后庭审中出具了一份盖公章的鉴定结论:六根象牙每根价值二十五万。这个问题就出在鉴定结论上,由于鉴定人也没签字只是单位盖公章,鉴定的样本就出问题了,送检是三十多片象牙制品而不是六根象牙,对象发生了错误,最后做行政处理。第六违反有关鉴定标准的,鉴定文书缺乏签名盖章的,还有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现象。在这里跟大家补充二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结论也好、鉴定意见也好,有二点值得我们公诉人参考:一是鉴定方法程序有没有错误,是否违反鉴定标准,我们一般办案人员都无法进行判断,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就提出一个观点,利用专家的智慧对鉴定意见的科学性进行鉴别,我们把称为对鉴定结论的鉴定。二是在实践中还有一个现象,个别鉴定人由于普遍的阅卷,给出的结论超出了鉴定范围,比如对案件的实体法律适用问题,给出了结论这是非常可怕的。北京某法院今年四月份审判的一个贪污案,那个鉴定结论给我看了以后让我吃了一惊,最后一行字:结合本
案的情况,被告人董某某他的行为属于贪污行为。似乎鉴定人成了法官了。勘验检查笔录、扣押清证据提取笔录等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鉴真。4.视听资料、电子证据
这次最大的变化就 是把电子证据独立出来了,把电子证据作为视听资料另外的一个种类。这两种证据具有相似性,那就高科技手段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这里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不管是录音、录像视听资料或电子证据都要充分证明提取、收集、传递、出示得到其他证据的印证。二是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的内容上出现剪辑、伪造、变造的情形,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三是对视听资料、电子证据一旦出现争议,要运用专家的智慧,对它进行鉴定,结合鉴定结论和电子证据能不能把矛盾的部分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5、情况说明、破案经过材料。
主要发生的几种情况:一是立功自首情况下侦查员要出具一个情况说明,破案经过,一个就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况下,侦查程序的合法性提供一个情况说明,这种证据在证据法学上与普通证据不一样,我们作三种概括。它属于证人证言不是书证,它形成于案发后;二是作为证人证言它不同于传统的证人证言。传统的证人证言是证明案件的事实,而这种情况说明它所证明的是案件的侦查过程,比如破案的过程、抓捕嫌疑人的过程。嫌疑人投案自首、立功有没有得到证实的过程,比如非法证据排除涉及到它要证明侦查程序是不是合法,它证明的不是犯罪事实的经过。而是证实案件办案的过程及其合法性问题。三是
如果涉及重大问题,一般情况下他可以不出庭作证,提交一个书面的情况说明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涉及重大问题:立功、自首问题、侦查程序是否合法问题。在用其它手段无法查明真相的时候,他就要出庭作证。
三、非法证据排除问题
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它涉及到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证据的合法性问题、法庭准入资格问题,所以非法证据是属于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的一种,叫取证手段违法导致非法所得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被排除于法庭之外。为了使大家认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在这里把非法证据排除的四个规则作一个概括:第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它针对的对象是违法侦查行为。当然从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来看,特别是第十三条如果是辩护方收集的证据,取证手段违法的也在我们非法证据排除适用之列,到目前为止非法侦查行为包括:刑讯逼供、暴力威胁取证、违法法律程序取得物证、书证。第二由于取证手段的违法导致取得的证据受了污染,成为非法证据;第三非法证据排除的后果是宣告侦查行为无效,连带宣告非法证据无效。这里出现一个概念——宣告无效在法学理论上来源于民法,宣告无效等于行为无效、结果无效。第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旦启动,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非法证据启动在程序上有两种:一是因职权启动。法院因职权主动审查侦查行为的合法性;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公诉阶段对侦查员出具某一个证据的合法性主动审查,二是诉权启动。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申请检察机关、法院将某一非法证据排除于法庭之外,由当事人通过申请排除
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的适用叫诉权启动。以诉权启动为主导,就意味着一旦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就带来了以下几种后果:一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就成了程序上的原告。他要控告侦查员违反法律程序,要求将非法证据排除于法庭之外。二侦查员成了程序上的被告;三是法庭的裁判从实体裁判变成程序裁判,程序审查优先原则,法庭要审查程序的合法性问题。四是诉讼标的由被告人刑事责任问题就更为侦查程序合法性问题。下面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取得了几个重大的突破,第一个非法证据的范围。我们这次把非法证据的范围界定为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实物证据。其中非法言词证据包括刑讯逼供等手段取得的口供,暴力威胁手段取得的证言陈述,这里特别强调了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口供、证言、陈述。物证、书证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大体上用的概括式的表述: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影响公正审判的物证、书证。象非法搜查、非法扣押、非法窃听、非法勘验检查等等。我认为非法证据的范围目前是比较笼统的,高度概括的,需要看今后的中国刑事司法实践,未来的公、检、法机关,未来的法庭审判如何界定,这个处于不确定阶段,会逐步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来明确非法证据的范围。非法证据排除的三种效果。这里面有进展、有突破、有妥协,在《两个证据规定》里面大量的排除的规定用的这样的语言:叫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不得采信,凡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强调证据不得作为定案根据,不得采信,我们在理论上概括为:绝对排除。绝对排除意味着法官没有太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受控辩双方诉讼观点的影响,整个的排除是不可补救的,直接排除。其后果是自动排除,没有太大 的附加条件,比如刑讯逼供得来的口供绝对排除,不得作为定案根据,规定中的第十四条:涉及到物证、书证。确立的是相对排除。所谓相对排除是有条件的排除,给法官一定自由裁量权,要考虑多个因素结合起来作出是否排除的裁定,比如要考虑违法法定程序的程度、带来的严重后果再决定是否排除。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相对排除大量的都是不排除,最后一种可补正的排除,凡是有两种表述的,办案人员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或是办案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正,可补正的排除是指某一种违法不严重,最多是技术的瑕疵。这种情况下就不要排除了,要办案人员进行必要的补救,给出合理的说明或者重新做一份笔录。下面给各位介绍一下,申请排除的阶段,到目前为止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阶段都可能排除。发现违法排除,不得作为批捕、起诉的根据,在法庭审判阶段,被告人送达了起诉副本以后,一直到法庭辩论结束前,都可以申请排除,如果这种申请没有得到法院许可的,二审程序中还可以申请。举证责任的分配。这是它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在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上,举证责任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很多法官、检察官朋友们认为:举证责任应该谁主张谁举证,谁排除非法证据谁来拿证据来证明是非法证据。许多法学界的人士认为举证责任应当倒臵:被告人只要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就要有公诉方承担证明责任,证明是合法的。证明不了合法就推定为非法。十年来两种观点争论不休。这次两高三部出台的两个规定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争论。确立了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理念和原则。非法口供的举证责任分配:有三项基本要素;第一、被告方承担证明非法取证证据线索的
责任,其后果没有提供的法庭一律不采纳。第二、启动非法证据排除听证会条件是什么?对被告人审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就可以启动听证程序。公诉方正式承担举证责任,主要有二个:一是要证明侦查活动是合法的;二是即便是侦查行为有违法之处,有关口供也不在排除之列。为了承担举证责任公诉人有三种手段:第一、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必须是全案讯问笔录;第二、原始的录音录像资料;第三、通知相关人员出庭作证(讯问时在场的人、其他证人、讯问人员)。非法证据排除的听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程序审查优先原则;只要听证会一旦启动,实体法律的审查立即终止。二是法庭有必要对审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三是必要的时候庭外调查核实。第四、公诉人提供的加盖公章的说明材料,需要讯问人员签名盖章,必要的时候出庭作证。
四、如何应对公诉工作中的新挑战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以及新时期刑事司法改革给公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任何一个证据规则的出台,证据审查判断标准的严格,首当其冲的是落在公诉人身上,公诉人受到更严格的要求,有的人这样说约束的是侦查员,我同意,但是我国侦查员长期不出庭作证,法庭对他约束不是那么直接,受影响的还是我们公诉人员。所以我们认为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对公诉工作的影响有这么几条:第一、尤其强化证明力的规范性上提出了大量规范要求;第二、对证据的合法性提出极其严格的要求。第三、公诉人可能要做好程序上应诉的准备。第四、公诉人可能还要面对量刑
问题的挑战。对策,归根结底要与进俱进,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未来的改革,来研究它、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熟悉它。二是学会掌握应诉的技巧,我们认为公诉人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要善于运用相对排除,一般情况下相对排除一般不排除,要善于运用那些可补正的排除。三是要跟侦查发生密切的联系,四还是要树立程序法的意识。
第二篇:陈瑞华-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
陈瑞华: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
尊敬的各位检察官朋友们,下午好。
非常高兴就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问题跟大家进行两个小时的交流,可以说在我们的公诉中工作,如果说定性问题,认定一个案件罪与非罪问题、此罪与彼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认定此罪与彼罪及案件的定性过程中,证据的运用、证据的审查与判断应该是一个意以贯之的问题。从一个公诉人、检察官拿到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笔录,一直到这个案件诉到法院,乃至在法院开庭过程中,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可以说,整个的审查起诉和公诉的过程,都贯穿着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问题。
我们在座的资深检察官朋友们,可能都有一个经验和体会:案件拿到手,他在审查的时候,他总有自己一些固定的或者说久经考验的格式和样式,比如我们看到案卷,会把言词证据作一个分类;考察口供、证言、被害人陈述它前后变化情况;比如我们把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统称为实物证据,把它结合起来,观察它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把这些证据要跟五种证据笔录结合进来审查判断,我们会看到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存在是跟那五种笔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勘验检查笔录往往证明书证、物证的来源;搜查扣押笔录证明书证、物证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扣押清单证明书证、物证从何而来,它的存在方式如何等。证据提取笔录也能够向我们证明某一个证据从它的源头到最后法庭出示的时候,整个的提取过程来证明它的原貌;甚至象辩认笔录能够跟书证、物证形成很强的印证、佐证关系。
大家可以简单地看一看,一个案卷拿到手里,言词证据审查它的变化情况;物证要与五种笔录证据结合起来审查,所以我们说资深的检察官眼里会形成一条一条的证据线索,有了这种证据线索,他在审查判断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章法,一些证据不足、没有达到公诉条件的案件就会被审查出来,乃至被剔除出去,这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诉质量,避免在公诉工作中陷入一定的被动。
那么今天下午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们就证据的审查判断跟各位进行交流。今天下午讲四个问题。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份证据拿到手里,一份案卷笔录摆在我们办案人员面前,我们如何从哪个角度切入审查判断它呢?通常说来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切入。一个是证明能力问题,一个是证明力问题。我这里把证据能力放在前面,把证明力放在后面,我们举三个小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们某省办理一个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中,侦查机关提取了一份笔录:被告人的口供笔录,提取笔录以后,法庭上围绕着笔录的合法性发生了争议,辩护律师认为:这份笔录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这份笔录取证的手段应该存在一定违法问题,当时侦查机关对嫌疑人动用的是拘传手段,拘传是从第一天的下午16时50分开始到凌晨的4时50分,经过了十二小时,然后又从凌晨的4时50分开始又进行第二次拘传,又经过了十二小时,如此循环往复进行了十二次拘传,长达六天六夜,在案卷中出现了十二份拘传证书、拘传的材料,我们办案人员很坦率的把它写上4时50分开始、16时50分开始,由此辩护方认为:违反了我国规定的一次拘传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连续拘传的法律规定,通过这种违法得来的被告人口供不具有合法性,法庭应当把它排除于法庭之外。
二是侦查人员一共拿到一份口供笔录,在案卷笔录中却出现了连标点符号、一些细节都极其相似的三份口供笔录,被告人当庭翻供,辩护人认为后两次讯问笔录根本就没有做,被告人只供述了一次,后两次很显然存在着不合法的情况,它是否存在过都面临一些争议。
三是当时动用的是拘传,拘传的地点在郊外侦查指挥中心,你是拘传却关在侦查指挥中心,剥夺了人生自由,实际上是变相的羁押和监禁。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在法庭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议,这个案件的结局最后我们不得而知。
结合今天的讲课我把概括为第一个问题:拘传、羁押、讯问的合法性发生了争议。我们把这种由于证据取得的合法性问题,所产生的一些争议影响到证据的准入资格,我们把它称之为证据能力。
下面看第二个案例:在某省发生的一起影响全国的大案中,嫌疑人被怀疑实施了杀人行为,杀人的现场有两个现场,一个是第一现场,在某地。另外一个现场在一辆昌河牌的警用客车,歹徒杀了人以后,把两具尸体放在客车里面,然后把车开到第二现场,侦查员有充分的证据怀疑歹徒开过这辆车,于是他们就对汽车的离合器和油门上的泥土进行了提取,然后又提取了嫌疑人裤腿和鞋底上的泥土,把这两份泥作为鉴定的样本、检材进行了相互比对,作了一个化学成份的鉴定,专家的鉴定结论表明,两份泥土化学成份高度吻合一致,几乎可以说是同一种化学成份,也就是说有充分的根据怀疑嫌疑人开过这辆车,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他的犯罪嫌疑程度。法庭开庭的时候公诉人面对辩护人,辩护人提出在法庭上出示汽车上泥土的来源,公诉人连忙查看案卷笔录结果发现侦查员忽略了对整个勘验检查对证据提取过程的记载,泥土的来源、提取经过没有任何的记载,于是案件休庭,过了一段时间请侦查员作一个补充说明,侦查员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情况说明,是由于当时工作匆忙没有来得及记录泥土的来源,但是泥土确实是存在的,这个问题后来在法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按理说泥土的来源不明,意味着物证、书证源头不清楚,提取经过下落不清楚,如果来源不清楚,我们在鉴定科学中会称为鉴定的样品和检材来源不明;提取的过程不清楚,其真实性难以查清楚。它与证据的关联性难以得到证明,所以当时律师提出:这份泥土它是否存在过,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应当排除。最后法庭采纳了辩护方的意见。
那么由于这份泥土来源不明,源头不清楚,导致它的真实性跟案件的关联性产生较大争议,我们把这种情况统称为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存在问题。你来源不明就是真实性不清楚,真实性是证据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是证明力的范畴。
第三个案例是在北京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一起盗窃案,在审查起诉过程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本案的作案手段与众不同,这个案件与传统的入室盗窃都不一样,它是嫌疑人爬到几十层的高楼,从楼顶上拴上绳索,从最高层开始偷起,盗窃顶层的几家,通常的入室盗窃基本上从底层开始,而且容易被盗,而这个案件反其道而行之,本案的嫌疑人因五年前盗窃受到了有罪处罚,案件新的盗窃事实发生的时候,从他假释出来不到一年半,而我们办案人员查阅了以前的办案经过和相关的案卷笔录,发现以前十几起入室盗窃都是用这种手段的,这次与先前的案件很相似,嫌疑人不承认说没有偷,从他住的地方和他控制的地方也没有找到赃款赃物,在案发现场也没有经过技术人员的勘验检查,也没有提取有用的物证痕迹,于是我们办案人员就面临一个问题,以前同一个人实施的相似的行为,比如说作案手段、作案习惯等非常相似的行为,能不能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这在证据法学上称为相似的行为对证明后来的行为有没有证明价值,我们把这个案件面临的问题称为相似的行为有没有相关性、有没有关联性的问题。
刚才给各位检察官朋友们讲了三个案例,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我们面临的案件涉及到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问题,不外乎三个问题(三个模式):
第一个模式证据的合法性问题。一个证据能不能符合法律所要求的证据资格,能够被允许在法庭上出示、审查和判断,我们统称为证据的法庭准入资格。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证明能力(证据效力)。就是一个证据被允许出现在法庭上的资格和条件。它主要解决的是合法性问题。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取证主体要合法。取证主体不合法,取来的证据就不具有合法性,不具有证据的准入资格。比如一个人不是侦查员,他所主持的一些侦查活动比如:辩认、鉴定、勘验、检查等活动,由于是非侦查人员组织的,所作笔录等侦查活动形成的相关证据材料,由于主体不合法导致不具证据能力。
第二个模式取证手段要合法。刚才的一个案件中,某地反贪部门在侦查活动中拘传违法、讯问方式违法、羁押存在违法,于是我们就称它为取证手段存在争议,合法性存在争议。最近通过这《两个证据规定》,取证手段合法性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比如说你没有向证人讯问完让他确认证言笔录的内容,也没有向他确认笔录的真实性,后来他签字了,即使他最后签字了这个笔录也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这是《死刑案件证据规定》里面明文规定的一个新规则,至于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这是规定中明文把它排除在法庭之外的情形,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取证手段违法,它只是手段违法,那为什么证据就不具有证据能力呢?这就是呆会我们要给各位专门分析的手段违法污染了整个取证过程,污染了整个证据,导致证据不具有证明能力给予排除。
第三个模式法庭调查方式要合法。不是什么样的材料都要在法庭上出示的,必须法律明文规定的,符合法律要求的证据材料才能在法庭上出示。
比如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没有出庭作证,公诉人宣读的是证人讯问笔录,我们把应当出庭的证人没有出庭,宣读的证人笔录称其为法庭调查证据的方式不合法。这种调查方式直属违背了直接和言词原则,不是证人亲自接受控辩双方的举证、质证和盘问,而是把侦查人员作的证言的书面记载在法庭上宣读和出示。这就违背了法庭上举证、质证方式的合法性问题。
再比如说这次《两个证据规定》有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侦查员出示的情况说明能不能作为证据使用问题。我们这次作了新的规定:凡是只盖公章没有侦查员个人签名盖章的情况说明原则上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名义上是证言,而证言必须是自然人运用他的五个感官感知的事实,经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的内容,而情况说明一旦盖上公章没有自然人签字就无从查证它的真伪,没有人为这份证言承担责任,所以我们把单位盖公章的情况说明视为法庭调查方式不合法。这次增加了大量类似的规定,刚才给大家讲的就是单个证据法庭准入资格的第一个叫证据能力又叫合法性问题,第一个案例就是讲的就是证据的证明能力发生了重大分歧和争议,受到辩护方的挑战,在法庭上成了一个疑难问题,这个时候我们的公诉人就要应对它,要证明它具有合法性,而辩护方要证明它非法性,一个法律争议在法庭上出现了。
从刚才后两个案例中的情况可以看出,证据除了要具有合法性,法庭准入资格以外,还要具备一个特点就是可靠性、真实性、可信性。我们过去的证据法学教科书中把这一条叫做客观性,那当然我们认为客观性这种表述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是会有一定争议,绝大部分证据都办案人员提取收集过来的,都体现了办案人员主观印迹,比如说口供体现了办案人员记录的笔录,当然是主观的,证人证言那个笔录也体现了办案人员的主观印迹,侦查过程的记载,即使是物证、书证它的提取经过,勘验检查笔录的记载也完全要办案人员的主观努力、侦查的方向、侦查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一般不用客观性这个概念。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用客观性的概念它跟实际办案不相符,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可靠性、真实性、可信性,我们说一个证据是可靠的,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第一个角度证据的载体是客观的,证据的载体是指记载一个证据客观的存在物,又称证据的材料。比如一枝笔、一枚指纹、一个烟头它都要有一定物体、文件把它作为外在的载体,才记载下来,所以证据的第一个要求要有客观的载体。从载体的角度来说,真实性要求是载体必须是真实的存在的,不能伪造的、变造的。而且要让人相信它是真实性、可靠性。
刚才在第二个案例中的泥土的来源不明,被辩护方提出了争议和挑战。我们在证据法学上把它概括为载体来源不明,难以让人相信它的真实性,所以说一个证据是真实的、可靠的除了载体真实性以外,还有一个要求它的内容和信息的可信性。任何证据只有载体,没有信息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一把刀除了它的外关、尺寸物理属性以外,还有这把刀所载明的信息:这把刀的形状有人在被告人家里看到过,属于被告人家里的那把刀,这就是信息。这把刀上有一枚指纹,经过鉴定属于被告人所留,这就叫信息。于是这把刀的背后就体现了一定案件事实的信息,所以任何证据都是载体和信息的结合。从载体来看具有客观性,从信息来看具有主观性,所以有人说证据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就是指这个意思。刚才我们讲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载体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信息是可靠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包括《两个证据规定》里有大量这样的语言:被告人口供要得到其它证据的佐证和印证,它就是指口供的信息得到了其他证据的印证和佐证。它的真实性得到了印证。一个证人证言要得到其他证据的印证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相互印证是证明言词证据是真实、可靠的有效手段,下面我们看证据除了真实性、可靠性、可信性以外,它还要具有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就是指一个证据跟案件事实之间的具有逻辑上的联系,又叫关联性。
刚才第三个案例提到的一个人以前实施的相似的行为跟这个案件是不是被告人所为,两者之间我们认为它可能真实的、可靠的,这个信息是可信的,真实性是没争议的,但是由于它能不能证明案件事实本身这一点发生了疑问,我们说它不具有相关性,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经常有个别侦查员对相关性原理掌握不清楚,出现了侦查过程中侦查方向的失误。比如在很多案件中侦查员认为被告有作案的动机,我们认为在犯罪构成要件中犯罪动机不是必备要件,犯罪的故意里不包含动机,即使没有动机,能证明你故意杀人照样能够证明犯罪是成立的。一个人没有没作案动机、作案动机是什么,它有多大的相关性呢?我们认为相关性很弱,一个著名的华裔刑侦专家李昌钰在很多著作中提出从犯罪动机来看,谋杀罪的动机是开放的,在美国有几百种之多,可以说是上不封顶的。这说明我们对犯罪动机的判断有的时候没有研究它的规律。我们经常说情杀、仇杀象近期发生几个重大的冤假错案,从杜培武案件到佘祥林案件惊人一致的冤假错案之源都是动机发生了错误,都认为是情杀好象他们之间都有一致性判断。结果我们发现这种犯罪动机是存在,但它不是这种动机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动机关联性甚弱。所以我们把一种证据跟案件事实这种逻辑联系的大小称为证据的相关性。
证据的相关性有很多原理和规律,这里概括两点:首先一个证据的相关性大小跟它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成正比;换句话说包含的信息量越大、提供的证据事实信息越多它的关联性越强。从这个角度来说,言词证据的相关性最强,当然它可靠性不稳定,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我们要客观地认识言词证据,它的相关性是最强的,它可以提供大量的证据信息,尤其被告人口供,从犯罪前后的表现、从行为过程中主观方面、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它都提供,信息量是最大的。但是客观性较弱,可靠性不够,容易出现反复,这是它的缺陷。相反有些物证、书证它提供的信息较小,相关性较弱,但是可靠性较强,稳定性较强。其次,是相关性大小跟一个证据提供的信息能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成正比,案件主要事实也就是犯罪是否发生,犯罪是否为被告人所为,凡是直接证明犯罪主要事实的我们称为相关性最强;凡是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跟其它证据结合起来加以推理判断的,这种证据相关性较弱。我们把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就说明直接证据相关性较强,间接证据相关性较弱。这一点可能在《两个证据规定》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以上给各位讲了证据能力真实性、相关性,下面我们概括一下:我们把证据的合法性、法庭的准入资格统称为证据能力,我们把一个证据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结合统称为证明力,一个证据既是真实可靠的、又是相关的两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为相关性(又叫关联性)。一个证据在真实性上和相关性上出了一个问题,都说明它证明力出现了危机或者不具有证明力,刚才把两个概念概括起来了,是三个方面概括为两个大的范畴,证据能力是法律问题,合法性问题;证明力是逻辑问题,经验问题、事实问题。我们把两者关系给各位进行一个梳理,下面讲课就比较容易了。总体上来说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法律对每个证据能不能转化为定案根据两个同等重要的要求,又被称为双重资格审查的标准。但尽管是同等重要的,它有个时间先后顺序,判断的先后顺序。
在诉讼法学中有个原理和规律,待会非法证据排除重点讲解。我们非法证据排除它有个原理这是符合世界惯例的,叫程序审查优先原则,在诉讼过程中程序审查具有优先性,证据能力是证据法中的程序问题;证明力是证据法中的实体问题。证据能力是否具有合法性,有没有法庭准入资格,这在证据法中是个程序问题,根据程序审查优先原则,我们单个证据出现在法庭上,首先要审查它的合法性,证据能力是否具有法庭准入资格,只有确定它具有证据能力之后,才谈得上是真实的、相关的下一步的审查判断问题,所以今天讲的是证据的审查判断,它在这里有个时间先后顺序,先审查证据能力之有无,符合不符合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在这个问题和争议解决之后,再来解决证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问题,也就是证据的证明力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证据能力作为程序问题优先于证明力问题,所以我在讲课大纲中给大家列的是:单个证据能不能具有法庭准入资格——证据能力问题;它能不能作为最后的定案根据——证明力问题。你只有先具有法庭准入资格,才能谈得上是否作为定案根据,这是第一个它们的关系。第二个关系证据能力是法律问题,旨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审查判断,法律不明文规定就不存在证据能力问题,在诉讼法学上有个概念:无明文则无无效。没有明文规定就不存在程序有效无效的问题,这是在二次大战前,各大陆法系国家都普遍采用的基本的准则,那这是证据的证据能力以明文规定为前提,到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仍然遵循这条原理,目前我国两个证据规定也采纳了这么一个逻辑,以明文规定为前提,把非法证据排除,不具有证据能力排除于法庭之外,以明文规定为限制,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在此限。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有些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出现了另外一个概念:无权力则无无效,无利益则无无效。什么意思呢?它是指没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受到侵害就不存在无效问题,就不存在证据排除问题。证据排除以侵害重大利益为前提,象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都吸收了这样一个理念,以侵犯利益、侵犯重大法律理念作为判定一个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基础,无明文则无无效仍然是主流,但是出现了变化,比如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对象大量是违反宪法的规定,即使没有明文规定,只要违反宪法了也可以排除,这是给各位概括一下,什么是法律问题?法律问题就是违反了程序法,违反了证据法所带来的证据准入资格被排除于法庭之外,所以证据能力是证据法、证据规则规范的范畴。
下面看证明力,证明力包含的两个要素:真实性和相关性,在证据法学理论中基本认为它是逻辑问题、经验问题、事实问题,大陆法律国家有个内心确立或内心确信原则(自由心证原则),对证据证明力大小强弱,法律不做明文规定,由司法官员根据经验、理性、良心来加以判断,顾名思义叫自由心证原则,自由心证的对象是证明力,不是证据能力。证据能力是法律明文规定的,那么真的是自由吗?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吗?有无限的自由裁量权吗?回答是否定的,从世界各国的惯例来看,它受三方面的限制:
一是逻辑法则。逻辑法则是人类认识事物、发现事实进行逻辑推理的基本准则,我们说一个不符合逻辑、非理性说的是一个意思,你的结论是不信的因为不符合逻辑法则。我们举个例子:这也是两个规定确立的逻辑法则。被告人口供和辩解发生反复,在开庭前供认有罪,又翻供了,作了无罪的辩解,出现了反复,被告人当庭不供认有罪的,如果供认有罪的口供笔录得不到其它证据的佐证和印证,法庭不得将其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一点规定在《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二十二条最后一款,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注意到这一款。这三十年最大的突破,这也是在十几年前在辽宁抚顺创立的“零口供”规则在两个规定中得到了确立。供了翻、翻了供出现了反复,当庭又不供认的,这个时候如果庭前供述笔录得不到其它证据的佐证和印证的,庭前供述笔录视为不存在。这又从何而来——逻辑法则。同一人对同一件事判断出现了矛盾的说法,一会说有罪一会说无罪,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实的描述相互矛盾,从逻辑上看不可能同时成立,一个为真一个为假,根据逻辑上的排中率和矛盾率两个自相矛盾的陈述对同一个事实不可能同时存在,你排除不了其中一个,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结论是两者都不能采用。这条来自逻辑法则,这是我们认定证明力的基础,你说我作为一个法官可以随意的自由心证,那是不允许的,自由只在法律明文规定,法律不限制你,但你不能违背逻辑法则,违背了公诉方就会提出抗诉,辩护方会提出上诉,对证明力的判断还有一个法则叫经验法则。
在我们两个规定中出现了多次表述,所谓经验法则:指认定案件事实和证据它是否真实的、相关的要符合基本的社会生活的经验和常识。违背了经验和常识这个证据就不具有证明力,比如:在我们这次两个规定中物证、书证来源不明的、提取、搜集过程有疑问得不到合理解释的一律不得作为定案根据。我不认识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法则的运用,这是经验法则,来源不明的物证、书证你要用它,就非常危险,大量的经验教训表明,来源不明物证、书证它的真伪不明,有时候是伪造的或变造的。
刚才讲的那个案例,泥土来源不明,在近来年我参加了一些检察院、法院的案例讨论中,我本人都接触了好几类似的案例,比如在犯罪现场找到了一枚指纹,经过鉴定是被告人所留,但这枚指纹来源不明,勘验检查笔录没有记载,又没有照片、也没有相应把它固定下来的证据,一句话该指纹不知道从何而来。大家想一想一枚指纹不知道从何而来,把它鉴定是被告人留下的,而且是留在犯罪现场的,那个指纹如果是伪造的怎么办呢?那这不就是冤假错案了吗!在我们某省发生的一起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的案件,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一个律师给他辩护,当时一个最大的问题:烟蒂的来源不明。在尸体旁边,发现了一枚过滤嘴的烟蒂,经过切割烟蒂上残留的唾液证明它的血型是阳性,被告人血型也是阳性,另一半烟蒂经过做DNA鉴定证明跟被告人的DNA的分子结构统一认定率高达99.95%,这是某省公安厅比较先进的技术侦查部门所做的鉴定结论。大家想一想在被害人的尸体旁边,找到了这枚烟蒂,如果证明血型确实跟他一致的,DNA的分子结构跟他一致的,我想他的犯罪嫌疑程度大加深,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法庭开庭的时候,公诉人查遍了整个案卷找到烟蒂的来源的任何说明,没有原件、没有照片、勘验检查笔录没有任何提取说明,这说明我们极个别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有待提高。所以根据经验法则来源不明的物证、书证有可能被怀疑是伪造的、变造的、不真实的予以排除。这次确立下来了。
第三个判断一个证据的证明力还有一个法则——良知法则(经验、理性和良知)什么叫良知?它是指人的价值系统,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除了要符合经验法则、逻辑法则以外,还要符合一般的法律价值观,要符合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比如在价值判断中有几项非常重要的要求:凡是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需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凡是认定被告人无罪的证据和事实,相对来说就不是那么严格。在德国法中有一个概念叫严格证明,严格证明平主要针对定罪量刑,对被告人不利用严格证明;对被告人有利的(包括在程序法上的一些事实、量刑上的一些事实)用的是自由证明。相对简单、要求不高、标准较低。大家看这背后是什么?背后体现的是良知系统,价值判断,我们通常称之为“天秤倒向弱者”,德国法有一条:疑问时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当证据的证明力有疑问的时候,做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请问这是逻辑法则呢?还是经验法则!都不是,这是价值系统、是人的价值判断、是人的良知系统,在社会的整个法律在判断的时候发生矛盾时,作一个价值选择、价值判断。
疑罪从无——价值判断,疑问时作有利于被告人解释——价值判断。讲到这里我们的死刑案件证据规则第四十条:关于被告人的年龄问题:用的就是良知系统、价值判断。当没有办法排除证据之间的矛盾,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已满十八周岁,他是否在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查不清楚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候经验法则、逻辑法则都失灵了,不能发挥作用了,那要作不能认定其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作有利于被告人的推定。这一点现在看来为我们检察官、法官所接受,这个用的就是良知系统,一个价值判断的理念。时间关系第一个问题就讲到这里。跟各位讲什么叫证据能力?什么叫证明力?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以及判断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几个依据?理论性较强,为我们下面的讲课打下基础。下面讲第二个问题
二、证明力的审查判断
正如我们刚才给大家所讲证明力是个逻辑问题、经验问题、事实问题,尽管是一个逻辑问题、经验问题、事实问题。但是我国两高三部这次通过的《两个证据规定》考虑到我国司法实践、办案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在实践中经常发生问题和争议地方,总结了实践中经验和教训,我本人对很多条文都知道它的出处来自哪里,来自哪几个案件我都能找到。这两个规定中大量的规定对近二十年来是对中国刑事司法经验的总结,所以把相当多的证明力问题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形成了司法解释的条文,大家会看到证明力问题,不单纯是个经验问题、逻辑问题、价值问题,它也成了法律规范问题,把一些成熟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没争议的证明力准则吸收到法律条文之中,是这两个证据规定取得了较大突破。下面从物证、书证讲起,依次讲解审查判断证据的一些基本线索。
1.物证、书证
物证、书证又称为实物证据,一般说来物证是以它存在的外观、形状、颜色、尺寸等物理属性发挥证明作用的物体和痕迹。书证是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发挥证明作用的文件和相关的物体。
物证、书证它区分的关键不在于它的表现形式,而在于它发挥证明作用的方式,物证发挥证明作用,是以它的外观属性、物理属性发挥作用,而书证是以它的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发挥证明作用,物证、书证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出问题较多,特别是许多暴力案件:抢劫、强奸、杀人等传统的暴力案件,在我国执行死刑的也是这些暴力案件,那么物证、书证出现的频率较高,当然就书证而言。可能一些金融、票据经济类的犯罪也会大量运用,像金融诈骗罪、贪污贿赂罪也会经常出现书证的运用,它的物证的出现频率并不高,所以物证、书证因案而异,物证在暴力犯罪中大量运用,书证在经济类的犯罪运用比较多,一个案件如果说没有任何物证、书证只有言词证据: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这种案件比较少见,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受贿案件中,在证据运用中的难题是物证、书证出现的频率较低,主要靠言词证据,物证、书证在近期司法实践中出问题较多,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物证、书证经常出现复制品、复制件等传来证据和原始证据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个物证它的复制品究竟有没有证据价值,尤其是在复制品与原件不一致的情况下,究竟相信哪一个,是原件呢?还是复制件。再比如说一个书证,它的复印件或者它用录音、录像形式表达的书证,这种传来证据与书证原件的关联性怎么解决呢?尤其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这个在实践中困扰着我们很多的司法人员,比如在司法实践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尤其在受贿案件中,一个证人把了解的案情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人继续传播,告诉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依次往下传递,我们办案人员把这所有的传播来源,一直被传播的对象一个个都找到了,在某省发生一起受贿案件中,一共找到十八个这样的证人,张某某说我给谁行贿了送了八万钱,那个人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等十八个人,这十八的人他们证据价值与张某某的源头证据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很多办案人员认为这些都是证据,都能证明案件事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你别忘记一条,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有一个重大问题,源头是同一个,所以它们从证据信息传播的来源上是孤证,传播哪怕有一千种都是孤证。今天下午我告诉同志们一个消息、一个事实,在座几十位朋友知道这个事实,假如这个事实成为某个案件中的证据,把我们所有证据提取过来,取了几十份证言笔录,请问这些笔录能相互印证、佐证吗?我们所有的证据从证据的载体上是几十个,但从证据的信息上来看就只有一个,源头是我,我错了你们都错了,因为你们没有第二个信息源,有点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一个倒了其他接着都倒了,除非你有新的信息源,否则你所传播的都是我转说的话,在物证、书证运用中存在类似的问题,就是物证、书证的复制品跟原件之间的关系怎么解决?
下面给大家讲一讲两个证据第八条:确立了一个重要原则:物证、书证的复制件、复制品等如果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特征、不能反映书证原件内容的,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证据。换句话说你都不能反映你所复制你所传播对象那个源头的外形特征和它的内容的,一律不得作为定案根据。我们确定了两个排除规则都规定在第八条(死刑证据排除规则):“原件、原物它的外形特征在复制件、复制品中得不到反映的,书证的内容得不到复制件反映的,该复制件、复制品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书证、物证传来证据的形式得到了一定滥用,出现了个别的冤假错案,吸取了这种教训,我们做了这么一个规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物证、书证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也是作出明确规定的,就是物证、书证的鉴真问题。什么叫物证、书证的鉴真呢?这是证据法学近五年在理论上出现一个大的发展。物证、书证要想发挥证明作用,具有证明力,一般说来它有两条线索。我们通常比较熟悉的线索就是物证、书证要对它进行辩认,如果辩认解决不了问题,对它的真实性、相关性常人用经验、用普通的知识难以解决的,怎么办呢?我们就要用专家的智慧、专家的知识经验和专门的科学技术设备来鉴定,我们把专家用科学的知识、技术、经验、设备对一个物证、书证的鉴别叫鉴定,鉴定等会还要专门讲解。我们通常对物证、书证的审查用鉴定的方式比较多,偶尔会用辩认,辩认它是否原件、原物,鉴定是鉴别它的真伪,鉴别它的相关性,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个问题,也是两个规定中三令五申提出 的问题,也是冤假错案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证据的原头如何?收集状况如何?提取的经过如何?法庭上出示的那个证据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证据?给各位举两个小例子:在某省发生的一起杀人案件中,由于案发的时间距离法庭审判的时间较长,过了二年多的时间,案件的一个重要的凶器——刀,当我们的公诉人把这把刀呈现在法庭面前让被告人辩认的时候,被告人说不是这把刀,你们可以查看原来的勘验检查笔录和我的口供,原来我作案的那把是亮晶晶的,没有一点锈、没有一个豁口,是进口的一把钢刀,在我口供里有我对它的外观、尺寸的描述。现在再看这把刀,已经没有任何的亮色,锈迹斑斑,豁口很多,已经破损不勘,后来公诉人只好休庭,请侦查人员作一个情况说明:侦查人员说确实是这把刀,由于在证据库里保管不善导致的,虽然这个案件有惊无险,同时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这把还是不是原来的那把刀呢?如果不原来的那把刀,即使对它鉴定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我们所了解的一些案例中,当然都是带有教训的案例:在有一个案件里某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特大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盗窃的是某百货商场,一个珍贵物品的柜台里的瑞士的手表和珠宝,价值几十万,结果当时商场保安安装了一个秘密的摄像头,把整个作案经过给拍摄了下来,由于是24小时连续录像,不知道是什么人擅作主张把录像带剪接了,只留下作案的那一部分,而且录像的技术较差,整个也没办法说明作案的时间,当这份录像带出现在法庭的时候,就引起了法庭一系列的争议,是不是原来那个录像带?是不是录的是案发的经过?剪接的过程是不是让人觉得可信?是谁剪接的?是谁提取的?到法庭上的录像跟原来的录像是不是同一段?都无法说清楚。警方的勘验检查笔录、证据提取笔录也没有祥细的记载。所以这段录像它的真实性、它的来源成了问题。
下面给大家概括一下:物证、书证的鉴真是指:在实际办案中物证、书证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的来源是可靠的。比如我们这里有个杯子,它是在现场提取的,你要向我证明它在现场什么地方提取的;它的源头是什么;它的来源是什么;要证明它的来源和源头,其次要证明提取的经过,谁把它提取过来的?谁提取过来的?提取的经过、收集的过程,然后还要向我们证明在整个案件从侦查到审判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完善的保全,最后一点还要向我们证明法庭出示的这个杯子就是原来那个杯子。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物证、书证的源头、提取、收集、保全、到法庭上出示的整个动态过程要得到充分的证明。让人相信没有伪造、和变造,是原来的那一个具有同一性。我们把证明案件的来源、提取经过、收集过程以及法庭上出示跟原来的证据是同一个的证明过程,叫作鉴真过程。所以这两个证据规定里面第九条用了三个条款强调,无非就是鉴真问题。换句话说要用相关的证据鉴别它的真伪,来源的可靠性、提取的合法性、收集的可靠性、法庭上出示的可靠性。那么我们用什么手段来鉴真它的真伪呢?
司法实践中有这么几种证据:第一勘验检查笔录。其最大的证据价值是证明物证、书证的来源;第二证据提取笔录。其最大的证据价值是证明物证、书证的来源、提取经过。第三搜查笔录。是国家强制性的搜查手段所作的一个记载,搜查笔录里往往记载了搜查的经过、搜查的对象所得来的相关物证、书证。第四扣押清单。它是在搜查完毕之后,扣押物证、书证的一个清单。它能够证明某个物证的来源。我们国家的侦查制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多年来解决不了,就是赃款、赃物这个物证它们角色发生混乱,这是来源于我国财政政法经费拔款制度,由于多年来政法拔款归地方,中央财政对此控制力不强,尤其是公安机关,由于政法经费保障不足,所以很多是物证、书证,明明是物证、书证在实践中被当成了赃款、赃物。忘记这是物证、书证,证据的意识较差,这也是实践中屡次出问题的原因。第四个辩认笔录。有时候对一个现场、物证、书证的辩认也构成了一个鉴真的过程,有庭前辩认、当庭辩认,这种辩认的过程是对物证、书证的鉴真,鉴别它的真伪,证明它是跟原来那个证据是同一个。
所以第九条有二个排除规则:那就是物证、书证来源不明的,没有附有勘验检查笔录、证据提取笔录、搜查笔录、扣押清单不能物证、书证来源的,不能作为定案根据;还有一个对物证、书证的来源和搜集过程有疑问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各位检察官朋友们,第九条通过两个条款两次提出不能作为定案根据,都强调了鉴真问题,我们在证据的审查判断中要高度地重视鉴真问题,我这里再加一句话:鉴真高于鉴定。如果从物证、书证的证明力判断来看,先解决真伪问题,再来解决鉴定问题。鉴真解决的是样本、检材来源的可靠性;鉴定解决的是真实的检材、样本它的证明力问题、它的相关性问题。这几张纸首先作为鉴定的对象——检材、样本的来源,它的来源是可靠的、真实的,不能伪造、变造的,然后再出作鉴定,比如说笔迹鉴定。如果我侦查员给你检材本身来源不明,真实性存在问题,你的鉴定结论再高明、专家再权威也毫无价值。所以等会我们讲到鉴定意见还要再说。那就是来源不明的检材和样本得出的鉴定结论一律不得作为定的根据。有一次我到某省司法鉴定培训班讲课,中间休息的时候,有二位当地国家重点大学的著名的教授他们就问我:“我们所在领域中权威专家所做的鉴定结论难道还需要法官审查吗?法官有我们权威吗?”,我跟他们讲了二个观点后。他们都接受了,我说给你的检材只要错了你的鉴定再科学也只能是错的,我们认为鉴定是在鉴真的前提下解决物证、书证的真实性、来源的可靠性后,运用科学的技术知识经验由专家做出一个鉴别叫物证、书证的鉴定。这们就把物证、书证的三条线索给大家进行了梳理。下面讲第二个问题:
2.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证据种类,如果说被告人口供近年来在很多案件中出了问题:翻供现象、口供得不到佐证、印证问题,引起了我们很多公诉人、审判人员的高度警惕和警慎以外,证人证言应该说运用较高,几乎每个案件都有证人证言,但是证人证言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对它的规律性认识还不够,坦率地说我们作为搞程序法学和证据法学研究的人来说也是责无旁待的。首先证人证言要研究证人的资格。
证人的资格是两个规定特别强调的内容,在我国这两个规定中第一次出现了对证人资格的一系列的要求,从刑诉法、民诉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要求来看,凡是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可以做证人,这似乎给我们一种印象,证人似乎没有什么资格要求的,只要了解案件情况都可以做证人,三大诉讼法只有两种人进行限制:一个未成年人、一个精神病人,除此这外对证人资格再无规定和限制。两个证据规定吸取近年来的经验教训对证人的资格作了五个方面的限制:第一原则上证人必须跟案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有利害关系的人(不是说绝不能做证人)原则上不能做证人,即使做证人也要严格慎重的对待,不能轻信;尤其是死刑证据规定第四十条:认定被告犯罪时是否已满十八岁,一般以户籍为准,但对户籍证明有疑义的,可以由出生证明文件和无利害关系人证言来证明。下面概括一下,证人跟案件或者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容易导致证言的失真,所以我们把证人的资格里面加了一条与当事人无利害关系。第二点对于证人的精神状态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原来法律规定的是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证言不能做为定案根据。现在又增加了三种情况:明显醉酒、麻醉品中毒、精神药物麻醉状态下的证人提供的证言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规定在第十二条)。三是要求证人必须单个证明。(规定在十三条)一个证人旁听过案件事实,再来当证人就没有证人资格。四是单位的情况说明原则上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五是证人提供的意见证据一律不得作为定案根据。就是证人作的猜测性、推断性、评论性的证言,因为证人只能提供耳闻目睹的事实,而不能发表你的判断和推测(无法审查其真伪),以上跟大家的是五种证人资格新的限制和要求。以上情况下证人证言不具有证明力,如果涉及到证言笔录与当庭证言有矛盾时该怎么办呢?(规定在十五条)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言与庭前证言相互矛盾,如果证人能对当庭翻证提出合理解释并有相关证据印证的,应当采用庭审证言,而不采纳庭前笔录(当庭证言优先选择原则)。
我曾经看过无数判决书,其中的表达:如果证人作了书面证言笔录,当庭又推翻证言作了新的证言,我们判决书的逻辑是,除非证人能证明当庭证言是真实的,否则优先采用庭前笔录。证言笔录里还有一条也非常重要,就是证言笔录发生矛盾怎么办?(规定在十五条)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大量的证人不出庭作证,法庭宣读的是证言笔录,对未出庭证人的书面证言出现矛盾的,如果无法排除矛盾,该书面证言一律不得采用。它体现了立法起草者的一种指导思想。接下来讲被告人口供。口供号称“证据之王、证据之源”,尽管我国在刑事政策上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但口供在实践中仍然是很重要的,它运用的频率仍然是广泛的,由于口供问题非常复杂,涉及的问题较多,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讲解,我这里结合两个规定给大家讲三个问题:
一是口供与辩解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特征:它既包括庭前的陈述,也包括法庭上的陈述;供述与辩解是二种方向性的陈述,一个有罪的陈述,一个无罪的辩解;我国特别强调被告人对事实问题的陈述和对法律问题的辩解都是证据。我们的两个规定中采用了一个原则:口供与辩解同等看待原则。如何看待翻供问题。在翻供问题上(第二十二条),一是被告人庭前供述一致,法庭审判中翻供的,作无罪辩解的,在两种条件下,可以采用庭前供述,不理会翻供。第一个条件:被告人不能当庭说明翻供的理由,而且其辩解与全案其他证据相矛盾;第二条件:庭前供述与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我们很多侦查员在取得口供后,就不去做对口供的印证工作,他忘记了侦查学上的在取得口供时也是最容易翻供的时候。
二是被告人庭前供述辩解出现反复,叫供述与翻供交替出现,但是法庭上仍然供认的,如果法庭上的供述能与其他证据能相互印证的可以直接采信法庭上的供述。这反映出了我们的两个规定中的思路的变化:当庭供述具有优先选择。被告人庭前供述出现反复,法庭上又拒不供认的,除非庭前供述得到了其他证据的印证,否则一律不得采信庭前供述。这样的案子近期发生很多,南方一个省份,曾经发生一起杀人案,这个案件最后法院判决无罪,被告人一共供述了五六次,每次供完就翻,法庭开庭的时候直接翻供,最后法庭对庭前笔录不予采信,一个重要的理由没有任何理由佐证它。他供述杀人的手段都不一样,一会说用电线勒死的、一会说是用手卡死的等,公安对死尸进行各种检查,死因都不符合。这也是“零口供”在我国两个规定中的具体落实。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在对零口供的认识上存在争议,零口供不是没有口供问题,如今《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二十二条最后一款:被告人供述反复,当庭又不供认的,除非能印证、佐证庭前供述的真实性,否则口供笔录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3.鉴定意见
接下来讲鉴定意见。刚才也提到了物证、书证需要鉴定意见加以印证,特别是普通人用肉眼难以审查清楚的,需要用专家利用他的智慧、经验、知识、技术手段、专用设备来作鉴别,我们常用的法医鉴定、物证技术鉴定、精神病鉴定、笔迹鉴定、会计鉴定等等,时间关系给大家概括一下,鉴定意见反映出了三个道理:一是司法鉴定不是科学的结论,它只是一个普通证据而已,它不具有权威性,终局性。二是鉴定意见完全可以出现多份。三是鉴定意见与鉴定结论两字之差,还表达了一种观念,那就是鉴定意见完全可以被排除于程序之外,《死刑案件证据排除规则》列举了九种。那么鉴定意见如何审查判断。第一首先要审查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资格和鉴定的范围。不在它的法定范围之内的一律无效;第二鉴定人应当回避的没有回避的所做的鉴定一律无效。第三鉴定的程序方法有重大错误的;第四鉴定意见与证明对象没有关联的。第五送检的检材或样本与鉴定对象不一致的、来源不明的、被污染不具备鉴定条件的。
举个例子:一个驻马里共和国的援外工程人员五年后,援助期结束准备回国,在当地象牙黑市买了六根象牙,经当地技术从员切割成三十多片象牙制品,经过伪装放到行李之中托运回国,在首都机场海关被当场查获,最后庭审中出具了一份盖公章的鉴定结论:六根象牙每根价值二十五万。这个问题就出在鉴定结论上,由于鉴定人也没签字只是单位盖公章,鉴定的样本就出问题了,送检是三十多片象牙制品而不是六根象牙,对象发生了错误,最后做行政处理。第六违反有关鉴定标准的,鉴定文书缺乏签名盖章的,还有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现象。在这里跟大家补充二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结论也好、鉴定意见也好,有二点值得我们公诉人参考:一是鉴定方法程序有没有错误,是否违反鉴定标准,我们一般办案人员都无法进行判断,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就提出一个观点,利用专家的智慧对鉴定意见的科学性进行鉴别,我们把称为对鉴定结论的鉴定。二是在实践中还有一个现象,个别鉴定人由于普遍的阅卷,给出的结论超出了鉴定范围,比如对案件的实体法律适用问题,给出了结论这是非常可怕的。北京某法院今年四月份审判的一个贪污案,那个鉴定结论给我看了以后让我吃了一惊,最后一行字:结合本案的情况,被告人董某某他的行为属于贪污行为。似乎鉴定人成了法官了。勘验检查笔录、扣押清证据提取笔录等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鉴真。
4.视听资料、电子证据
这次最大的变化就是把电子证据独立出来了,把电子证据作为视听资料另外的一个种类。这两种证据具有相似性,那就高科技手段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这里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不管是录音、录像视听资料或电子证据都要充分证明提取、收集、传递、出示得到其他证据的印证。二是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的内容上出现剪辑、伪造、变造的情形,一律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三是对视听资料、电子证据一旦出现争议,要运用专家的智慧,对它进行鉴定,结合鉴定结论和电子证据能不能把矛盾的部分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5.情况说明、破案经过材料。
主要发生的几种情况:一是立功自首情况下侦查员要出具一个情况说明,破案经过,一个就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况下,侦查程序的合法性提供一个情况说明,这种证据在证据法学上与普通证据不一样,我们作三种概括。它属于证人证言不是书证,它形成于案发后;二是作为证人证言它不同于传统的证人证言。传统的证人证言是证明案件的事实,而这种情况说明它所证明的是案件的侦查过程,比如破案的过程、抓捕嫌疑人的过程。嫌疑人投案自首、立功有没有得到证实的过程,比如非法证据排除涉及到它要证明侦查程序是不是合法,它证明的不是犯罪事实的经过。而是证实案件办案的过程及其合法性问题。三是如果涉及重大问题,一般情况下他可以不出庭作证,提交一个书面的情况说明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涉及重大问题:立功、自首问题、侦查程序是否合法问题。在用其它手段无法查明真相的时候,他就要出庭作证。
三、非法证据排除问题
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它涉及到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证据的合法性问题、法庭准入资格问题,所以非法证据是属于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的一种,叫取证手段违法导致非法所得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被排除于法庭之外。为了使大家认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在这里把非法证据排除的四个规则作一个概括:
第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它针对的对象是违法侦查行为。当然从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来看,特别是第十三条如果是辩护方收集的证据,取证手段违法的也在我们非法证据排除适用之列,到目前为止非法侦查行为包括:刑讯逼供、暴力威胁取证、违法法律程序取得物证、书证。
第二由于取证手段的违法导致取得的证据受了污染,成为非法证据;
第三非法证据排除的后果是宣告侦查行为无效,连带宣告非法证据无效。这里出现一个概念——宣告无效在法学理论上来源于民法,宣告无效等于行为无效、结果无效。
第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旦启动,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非法证据启动在程序上有两种:一是因职权启动。法院因职权主动审查侦查行为的合法性;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公诉阶段对侦查员出具某一个证据的合法性主动审查,二是诉权启动。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申请检察机关、法院将某一非法证据排除于法庭之外,由当事人通过申请排除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的适用叫诉权启动。以诉权启动为主导,就意味着一旦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就带来了以下几种后果:一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就成了程序上的原告。他要控告侦查员违反法律程序,要求将非法证据排除于法庭之外。二侦查员成了程序上的被告;三是法庭的裁判从实体裁判变成程序裁判,程序审查优先原则,法庭要审查程序的合法性问题。四是诉讼标的由被告人刑事责任问题就更为侦查程序合法性问题。
下面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取得了几个重大的突破。
第一个非法证据的范围。我们这次把非法证据的范围界定为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实物证据。其中非法言词证据包括刑讯逼供等手段取得的口供,暴力威胁手段取得的证言陈述,这里特别强调了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口供、证言、陈述。物证、书证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大体上用的概括式的表述: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影响公正审判的物证、书证。像非法搜查、非法扣押、非法窃听、非法勘验检查等等。我认为非法证据的范围目前是比较笼统的,高度概括的,需要看今后的中国刑事司法实践,未来的公、检、法机关,未来的法庭审判如何界定,这个处于不确定阶段,会逐步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来明确非法证据的范围。非法证据排除的三种效果。
这里面有进展、有突破、有妥协,在《两个证据规定》里面大量的排除的规定用的这样的语言:叫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不得采信,凡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强调证据不得作为定案根据,不得采信,我们在理论上概括为:绝对排除。绝对排除意味着法官没有太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受控辩双方诉讼观点的影响,整个的排除是不可补救的,直接排除。其后果是自动排除,没有太大的附加条件,比如刑讯逼供得来的口供绝对排除,不得作为定案根据,规定中的第十四条:涉及到物证、书证。确立的是相对排除。所谓相对排除是有条件的排除,给法官一定自由裁量权,要考虑多个因素结合起来作出是否排除的裁定,比如要考虑违法法定程序的程度、带来的严重后果再决定是否排除。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相对排除大量的都是不排除,最后一种可补正的排除,凡是有两种表述的,办案人员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或是办案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正,可补正的排除是指某一种违法不严重,最多是技术的瑕疵。这种情况下就不要排除了,要办案人员进行必要的补救,给出合理的说明或者重新做一份笔录。下面给各位介绍一下,申请排除的阶段,到目前为止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阶段都可能排除。发现违法排除,不得作为批捕、起诉的根据,在法庭审判阶段,被告人送达了起诉副本以后,一直到法庭辩论结束前,都可以申请排除,如果这种申请没有得到法院许可的,二审程序中还可以申请。
举证责任的分配。这是它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在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上,举证责任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很多法官、检察官朋友们认为:举证责任应该谁主张谁举证,谁排除非法证据谁来拿证据来证明是非法证据。许多法学界的人士认为举证责任应当倒置:被告人只要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就要有公诉方承担证明责任,证明是合法的。证明不了合法就推定为非法。十年来两种观点争论不休。这次两高三部出台的两个规定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争论。确立了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理念和原则。非法口供的举证责任分配:有三项基本要素;第一、被告方承担证明非法取证证据线索的责任,其后果没有提供的法庭一律不采纳。第二、启动非法证据排除听证会条件是什么?对被告人审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就可以启动听证程序。公诉方正式承担举证责任,主要有二个:一是要证明侦查活动是合法的;二是即便是侦查行为有违法之处,有关口供也不在排除之列。为了承担举证责任公诉人有三种手段:第一、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必须是全案讯问笔录;第二、原始的录音录像资料;第三、通知相关人员出庭作证(讯问时在场的人、其他证人、讯问人员)。非法证据排除的听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程序审查优先原则;只要听证会一旦启动,实体法律的审查立即终止。二是法庭有必要对审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三是必要的时候庭外调查核实。第四、公诉人提供的加盖公章的说明材料,需要讯问人员签名盖章,必要的时候出庭作证。
四、如何应对公诉工作中的新挑战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以及新时期刑事司法改革给公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任何一个证据规则的出台,证据审查判断标准的严格,首当其冲的是落在公诉人身上,公诉人受到更严格的要求,有的人这样说约束的是侦查员,我同意,但是我国侦查员长期不出庭作证,法庭对他约束不是那么直接,受影响的还是我们公诉人员。所以我们认为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对公诉工作的影响有这么几条:第一、尤其强化证明力的规范性上提出了大量规范要求;第二、对证据的合法性提出极其严格的要求;第三、公诉人可能要做好程序上应诉的准备;第四、公诉人可能还要面对量刑问题的挑战。对策,归根结底要与进俱进,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未来的改革,来研究它、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熟悉它。
二是学会掌握应诉的技巧,我们认为公诉人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要善于运用相对排除,一般情况下相对排除一般不排除,要善于运用那些可补正的排除。
三是要跟侦查发生密切的联系,四还是要树立程序法的意识。
第三篇:刑事证据分析
三、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自诉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如果是被害人,他们的陈述也是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通常也称为“口供”。内容主要包括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当是口头陈述,以笔录的形式加以固定。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请求或办案人员的要求,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亲笔书写供词。严禁刑讯逼供或以欺骗、引诱等方法套取口供。
刑诉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特别提示】共犯相互之间就共同犯罪的情况相互举发与个人的罪责相关,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而单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或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非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属于证人证言。
五、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鉴定人有法定的回避理由,应当回避。
鉴定结论与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在产生的程序上有原则的区别。
【特别提示】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当告知当事人,当事人有权提出重新鉴定和补充鉴定的要求。鉴定结论必须当庭宣读,鉴定人应当出庭,对鉴定过程和内容、结论作出说明,接受质证;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
六、勘验、检查笔录
(1)勘验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痕迹、尸体等勘查、检验中所作的记载。勘验笔录可以分为现场勘验笔录、物证检验笔录、尸体检验笔录、侦查实验笔录等。
(2)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生理状态,而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验和观察后所作的客观记载。检查笔录以文字记载为主,也可以采取拍照等其他有利于准确、客观记录的方法。
【特别提示】勘验、检查笔录由办案人员制作,鉴定结论则由办案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制作;勘验、检查笔录是对所见情况的客观记载,鉴定结论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的分析判断意见;勘验、检查笔录大多是解决一般性问题,鉴定结论则是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
七、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或其他高科技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特别提示】讯问、询问、勘验、检查时所作的录音、录像不是视听资料。
第三个问题刑事证据分类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凡是来自原始出处,即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叫做原始证据,也称第一手材料;凡是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称为传来证据。
【特别提示】原始证据材料的证明价值大于传来证据材料的证明价值。在传来证据材料中,中间环节少的材料的证明价值大于中间环节多的材料的证明价值。
不能忽视传来证据的作用。
二、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凡是可以肯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可以证明犯罪行为轻重情节的证据,是有罪证据。
凡是可以证明犯罪事实不存在,或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是无罪证据。
在立案或侦查阶段,如果犯罪嫌疑人尚不明确,则说明有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就是有罪证据。
三、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凡是通过人的陈述,即以言词作为表现形式的证据,是言词证据,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
凡是以物品的性质或外部形态、存在状况以及其内容表现证据价值的证据,都是实物证据。证据种类中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以及勘验、检查笔录均属此列。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这是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的不同所作的划分。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实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
凡是可以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属于直接证据。直接证据不必经过推理过程就可以直观地说明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发生和是否是正在被追诉的人实施的。例如,证人某甲目睹某乙持刀杀死某丙的证言,或者某乙供述自己持刀杀人的口供,都属于直接证据。
凡是必须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属于间接证据。例如,被害人的尸体,只能证明发生杀人或者重伤致死的案件,但不能指明何人是凶犯,所以是间接证据。
【特别提示】孤证不能定案。
完全依靠间接证据认定有罪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必须严格遵守运用证据的一般规则。即:一切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2、间接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3、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以及间接证据相互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如果存在矛盾,应当继续收集新的证据,使矛盾得到合理排除。
4、间接证据的证明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惟一的。
第四个问题刑事诉讼证明
一、刑事诉讼证明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狭义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运用证据来确定有无犯罪,是谁实施了犯罪,犯罪人的罪责轻重以及其他有关事实的诉讼活动;广义是指,除了上述人员以外,还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提供证据,运用证据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活动。
二、刑事诉讼证明对象
证明对象是指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
最高法院《解释》第52条规定:“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一)被告人的身份;(二)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三)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四)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五)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六)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七)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八)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
【特别提示】概括起来,刑事诉讼证明对象包括实体法方面的事实和程序法方面的事实两大类。
实体法方面的事实主要有:(1)有关犯罪构成要件方面的事实;(2)作为从重或者从轻、减轻、免除刑事处罚的事实;(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犯罪后的表现。
第四篇:刑事证据复习资料
刑事证据学复习资料
一、直接言辞严责的适用原则
1. 法庭审判必须在被告人、检察
官等亲自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即“在场原则”。除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缺席审判的特殊情形外,诉讼各方尤其是被告人必须出庭。
2. 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所有提供
言辞证据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被告人必须出庭作证,并且提供的言辞证据只能经过控辩双方的直接盘问和交叉盘问,才具有法律效力。
3. 法官必须以直接采证的方式
获得证据
4. 起诉书内不得附送任何足以
使法官和陪审官发生预断的证据,法官和陪审官在开庭前亦不能阅览有关证据材料,以免先入为主。
5. 直接审理案件的合议庭或者
陪审团对案件的事实所做的裁判,除非上级法院法定程序变更或者撤销,任何人都无权直接更改。
6. 法官采纳的证据,一般应当是
原始证据。
7. 法官审判必须持续而集中地
进行,一般不得间断,因为法庭审理一旦中断,法官对已经进行的法庭调查和采纳的证据的印象就会日渐减弱。
8. 诉讼各个方以言辞方式进行
陈述、攻击、辩护、调查、询问和审查。
二、直接言辞原则适用的例外
1.直接言辞原则并不能适用所
有刑事审判程序和程序之各个阶段,它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
2.直接言辞原则只适用于普通的刑事审判程序,而一般不适用于各种为提高诉讼效益而设立的简易程序。
3.直接言辞原则只适用于一般
场合,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下并不适用。
三、刑事证据学的“三性说”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刑事证据事实必须是伴随着案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产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2.关联性,关联性又称相关性,是指刑事证据必须与待证的某种案件事实有关联,与案件事实无关联的材料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该案证据。
3.合法性,合法性是指刑事证据只能由法定的主体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收集与认定。
四、刑事证据学的“两性说” 两性说主张者认为,刑事证据的基本属性就是客观性和关联性。合法性不是刑事证据学的属性,只是刑事证据在收集和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认识问题。证据是第一性的,证据的收集和认定是第二性的,证据先于收集和认定而存在,没有证据的存在,也就谈不上证据的收集和认定。两性说的主张者进 一步认为,如果认为法律性也是刑集传来证据。事证据的属性,那就是给刑事证据2.在运用传来证据时,应当采取传 本身硬塞进某种主观因素,势必会闻、转抄、复制次数最少的证据。动摇和削弱刑事证据的客观性。3.对传来证据的审查更为严格,一
五、刑事证据学的“新两性说” 般而言,对原始证据只需审查其证 这种观点认为刑事证据的属性只据的来源与证据提取的过程,而对 包括关联性和合法性,而不包括客传来证据的审查更为复杂,严格。观性。这种观点否定了刑事证据具4.对于来源不明的传来材料,不得 有客观性的属性,认为只要与待证作为证据使用。案件事实关联,并且刑事证据的形5.只有传来证据时,定案必须持慎 式和收集是合法的即属于刑事证重态度,对案件事实不能轻易做出 据的范畴。结论。
六、形式证据的种类及优缺点。
九、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区别1.物证、2书证、3、证人证言、41.两者的外延不同,传闻证据仅指 被害人陈述、5犯罪嫌疑人、被告传闻陈述,不含物证,书证,视听 人供述和辩解、6鉴定意见、7勘资料等。而传来证据则囊括了所有 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在原始证据的基础上产生的证据,8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包括物证,书证,认证,视听资料 各类刑事证据的优缺点分析 等。1物证:优点:物证的客观性,使2.两者的划分标准不同,传闻证据 其可以成为检验其他证据(尤其是是英美法系国家以审判为标准,坚 言辞证据)真伪的试金石。缺点:持直接言辞原则的结果。凡在审判(1)物证具有不可代替性,物证前和审判外取得的言辞证据,只要 一旦消失,就无法再生。(2)物证未能在审判中以言辞方式提出,则 属于间接证据,某一物证不能直接无论其内容是否为陈述人亲身感 说明犯罪行为是由谁实施的。知,均为传闻证据。而判断一个证 2书证:优点:比较客观真实,且据是否为传来证据的标准则是证 往往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缺据的来源,即是否直接来源于案件 点:易于销毁。事实或者与案件事实具有直接的 3被害人陈述:优点:较为客观、联系。因此,传闻证据既有可能是 全面地反映案件事实。缺点:利己传来证据的一种,也可能是原始证 性。据。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3.两者的目的不同,英美法系国家 优点:(1)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注意到传闻证据具有易于失真的 相(2)可以确定侦查范围,提高特点,所以英美法系国家设立传闻 侦查效率(3)可以起到串联、印证据规则。而我国的原始证据和传 证全案证据的作用。缺点:(1)利来证据划分仅仅是学理上的分类,己性(2)多变性。它并不涉及司法实践中刑事证据 5.鉴定意见。优点:客观,真实。的可采性问题。区分两者唯一的目 缺点:权威性经常遭到质疑。的是提醒公安司法人员应当注意 6.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不同来源的刑事证据具有不同的 优点:真实权威。缺点:容易出现证明力。疏漏
十、言辞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概念7.视听资料:优点:全面、客观、言辞证据是指以人类语言为内 真实。缺点:(1)清晰度往往不能容的表现形式的证据。言辞证据就 达到证据要求(2)易被修改。是人的语言陈述,又称人证。在我 8.电子数据。优点:技术保障日益国刑事诉讼中,言辞证据具体包括 完善。缺点:易销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
七、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概念 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鉴定意见 原始证据,又称原生证据,是指直和辨认笔录。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原始出处实物证据是指以实物为内容和表 的证据。所谓直接来源于案件事现形式的证据,又称广义上的物 实,是指证据是在案件事实发生的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实物证据 过程中或者案件事实的直接作用具体包括物证,书证,勘验检查笔 及影响下形成的;所谓直接来源于录,侦查实验笔录,视听资料和电 原始出处,是指证据直接来源于证子数据。据生成的原始环境。言辞证据和实物证据划分的依据 传来证据,又称派生证据,是指并是证据是否以陈述为内容的表现 非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原始形式,凡是以人的陈述为内容和表 出处,而是经过复制、复印、传抄、现形式的证据称之为言辞证据;反 转述等中间环节后生成的证据,是之以实物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证 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形成的证明据,称之为实物证据。材料。
十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八、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适用规一般认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则 是依据其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 1.原始证据优先,无论是在侦查取作用为标准进行划分的。所谓直接 证阶段还是法庭审查环节,对刑事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 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都应当坚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应具备以下 持原始证据优先规则。能够收集到三个条件(1)是一个单独证据(2)原始证据时,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收是能够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3)
1刑事证据学复习资料
证明方式是直接的,无须经过推理的过程。
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必须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并借助于推论的方式才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也称为环境证据或者情况证据,与直接证据相比,单个间接证据只能证明案件中的个别事实,而不能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十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直接证据的运用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不得以刑讯、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取证。(2)孤证不能定案,即使是直接证据,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也必须依赖其他证据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3)重点审查直接证据的真伪。直接证据自身具有的易变易失真的特点,决定了对其真伪必须重点审查。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1)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都必须查证属实。
(2)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3)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4)据以间接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结论是唯一的,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5)运用间接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罗杰判断经验。
十三、刑事证据收集的基本原则 1法定程序原则,法定程序是公安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调查收集证据应当遵守的步骤、时间、顺序和方式、方法。
2.全面收集原则。全面收集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能够证明所有案件事实要素的证据,公安司法机关不仅要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的证据材料,也要收集能够证明其无罪、最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处罚的各种证据材料。
3.严禁非法方法取证原则。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4.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公安司法人员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回答可能使自己陷于有罪境地的问题。
5.依靠群众原则。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打消其顾虑和企图包庇犯罪的念头,让知情人如实提供证据。
十四、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的审查判断
1审查判断的内容:(1)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人身份,人数以及讯问方式等是否合法合规(2)讯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注明讯问的具体起止时间和地点。(3)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是否通过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其法定代理人员或者有关人员是否到场。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时候前后一致,有无反复以及出现 反复的原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法》第79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的所有供述和辩解是否均已随按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移送。(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辩解内容是否符合案情的常理,有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无矛盾。(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的供述与辩解,与同案犯罪嫌疑(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2)有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以及其他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证据能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秩序的(3)可能伪造,毁灭证据,2 对讯问笔录瑕疵的审查判断:讯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4)可问笔录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做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不能做打击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出合理解释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跑的” 据(1)讯问笔录填写的讯问时间,3.起诉阶段。我国现行《刑事诉讼询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等有法》第168条和第172条规定:人误或者存在矛盾的(2)讯问人没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有签名的(3)首次讯问笔录没有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记录告知被询问人相关权利和法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应当做出起律规定的。诉决定。3 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的供述。4.审判阶段。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具有下列法》第53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1)讯问笔录没有经被告人核对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陈述,没有确认的(2)讯问聋哑人应当提供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而未提供的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陈述,证(3)讯问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的被告人,应当提供翻译人员而未罪和处以刑罚。提供的。
十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程序、十五、影响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因意义及影响。素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54在分配形式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时,应当考量以下因素: 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1.无罪推定原则。对犯罪嫌疑人、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被告人所控的罪行要有充分的证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据加以证明,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人、被告人有罪,犯罪嫌疑人、被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告人应当视为无罪。所以刑事诉讼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做出合理解中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即在释,不能补正或者做出合理解释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不负证明责任,证明责任由公诉人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规定:1.承担。提起非法证据排除动议的主体。非2.利益权衡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法证据能否排除,排除动议是关的刑事案件中,基于其他各种综合键,只有提出某项证据为非法而要因素的考虑而将部分或者局部的求排除的动议,法定机关才能对该证明责任分配给被告人一方,从而证据展开调查,并加以排除。2.证使刑事案件“一边倒”的证明责任据收集合法性的证明主体。当某一分配模式得到适当平衡。将部分证证据被提出非法证据排除之争议明责任分配给被告人主要是基于后,如果证据收集人员不能证明证以下考虑:(1)刑事政策,为了体据收集的合法性时,法庭就会排除现立法机关严厉打击某种犯罪的该证据。3.非法证据的排除主体。意图。(2)证明难易,在被告人易非法证据的排除主体有三类,即公于取得证据和证据在其控制和掌安机关、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而人握之下时,仍要求控方承担证明责民法院是非法证据排除的中心主任,不勉强人所难,有失诉讼公平体或者主要主体,公安机关、检察之理念(3)诉讼效率。机关的排除只是一种控方的自我3.诉讼便利原则。是指根据经验法排除。则判断在某种刑事案件中一般由非法证据排除的意义影响。1何方当事人举证更便利,或者根据有利于司法机关严肃执法,有效制对盖然性的预测,让主张不符合通止司法人员非法取证行为。建立非常情形的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法证据排除规则,使执法人员在实
十六、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立法规施违法行为之前,就想到其后果。定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利于彻底纠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正违法行为,防止或减少冤假错在不同的诉讼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案。3非法证据规则有利于切实保立法上的具体规定如下: 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力,能促进公1.立案阶段。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制观法》第107条规定:“公安机关或念的转变。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2.批捕阶段。我国现行《刑事诉讼2
第五篇:刑事调取证据申请书
刑事调取证据
申请书
申请人:
刑事调取证据申请书
(本范本仅供参考,并非适用于任何情形,请在专业律师指导下起草、修改使用。)
申请人: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文化程度: 电话: 工作单位: 住址:
申请事项:依法调取 案相关证据。事实与理由:
。关于 一案,申请人认为需要向证人 调取证据,特请贵局(院)予以批准。
此致
申请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