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时间:2019-05-15 03:5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第一篇: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王志刚 马平川

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马平川: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认为,大学应该是指引社会的灯塔。依此说来,那么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灯塔。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品格,文化气质。是大学自己的“精神名片”。是展示大学形象、引领大学发展的内在力量。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立身于独特时代背景、地域环境、文风学风之中养成的文化个性。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几度岁月的风雨沧桑,数代人的敬业笃行,使大学精神在日渐沉淀中滋养、丰富而充盈着大学人的思想和个性,又在大学日新月异的创造中,主导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王志刚: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主要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大学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大学的硬实力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可以提高到较高水平。而属于软实力的办学理念、管理等文化精神层面的这些因素,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不懈奋斗。因而,软实力才真正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正相关影响因素。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当然,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大学综合实力发展中都不可或缺,有人指出现代大学的所谓“3S”即大师、大学精神、大楼,这也体现了软硬实力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在持续提升硬环境建设水平的同时,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优秀的大学文化,卓越的大学精神,敦厚的大学品性,对一所大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马平川:大学何以成其“大”?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也说过类似的话:“大学之大,乃求是“研究”之大。”虽然梅贻琦、竺可桢两位校长表述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学者要把学问做大,做强。一所大学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其学术的高度。大学培养大师,大师成就大学。一流的大学呼唤一流的学术大家、教学名师。高水平师的资队伍是大学人才工作的核心,大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领军人才。大学要努力造就自己的大家、名师。

王志刚: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有“十年磨一剑”和甘于寂寞的精神,还要有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社会前途,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大师总是寥若辰星的,但大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求实创新,崇尚真理的人格风范,应该是我们学者的精神典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大学才能成为学者和学子的精神家园。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建设一支敬业、务实、奉献的,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关键。

马平川:大学何以成其“大”?教育为大。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41年发表《大学一解》,文中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就是著名的“从游说”。这段话很有意思。就是说大学就像一片汪洋大海,老师是水里的大鱼,学生是水里的小鱼,大鱼带着一群群小鱼游,小鱼跟着大鱼游,游着游着,小鱼也就变成了大鱼。正是在从游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借鉴,理解,模仿,而最终成才。那么,“教师如何成为大鱼”,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王志刚:梅贻琦通俗的比喻其实深刻的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教师如何成为大鱼”这至关重要。因为“大鱼要带小鱼”。要播撒阳光到学生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此过程中,大鱼扮演着引导、保护、支持的角色。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教师的灵魂。教师要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出色的教育技能、良好的道德风尚感染熏陶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马平川:一个大学推崇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应该如何培育和发扬大学精神?这与大学校长有着直接关系,大学校长是大学发展的总设计师,是大学精神的代言人,大学精神的捍卫者、坚守者、倡导者和执行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精神就是大学校长的思想和品格的集中体现。一流的大学总是和一流的大学校长联系在一起。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十年时间中,塑造的北大精神,大力倡导并亲自实践,造就了北大的一代辉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蔡元培、竺可桢、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等著名大学校长的一系列办学理念和教育主张,至今仍影响着现代大学的发展。

王志刚:大学是大学校长教育理念与精神的实践地。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大学精神”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著名大学的校长都很重视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方针和办学目标。梅贻琦校长于1934年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紧迫的情形之下”,教育学生“从学问里研究拯救国家的方法’。1936年竺可帧先生在浙江大学阐明“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时,就过去历史和目前环境两方面来讨论中国和浙江省的地位,来证明本校“所负的历史的和时代的使命,”教导学生“致力学问”,以身许国”。从考察名校大学精神形成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大环境。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历史沉淀与现实的融合。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理念的孕育、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背后都必然有一个的文化支撑,体现了一种集体性思考,并以稳固的具有本文化特质的思维方式,大学同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环境之中,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传统内化滋养着大学师生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王志刚:“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立心立命、勇于担当”是宝文理的大学精神,也是一代又一代文理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生动写照,是宝文理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学风校风在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是师生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和提炼。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二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三是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怎样建设?四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要让每个师生真正从内心去领悟大学精神,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志及品质之中。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着大学精神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治学态度、严谨作风和模范言行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和耳濡目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细致入微的,其作用效果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

马平川:大学是一个文化场,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作家老舍曾经说过,“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是大学生活那一段,它是清醒的、意识的、自动的、努力向上的生活,而且是后半世生活的根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活开启了通往真正意义上的求知的大门。大学精神能对培育健全的人格力量,树立卓越的人生目标具有熏陶和教化的作用。大学精神能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团结一支队伍,坚定一种信念,凝聚一股力量。王志刚: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时和后世知识分子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Space of NAU!R!M_t k a_n.}6U_m8}这四句话最能体现出儒者的境界与襟怀。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知识分子操行的标准。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张载的“四为句”涉及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所体现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神圣使命。其意义深远,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很大。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是张载开办书院讲学的地方,是关学思想发源地。宝鸡文理学院起源于在宝鸡,发展在宝鸡,崛起在宝鸡,张载的“四为句”作为我校独特的大学文化资源,对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非常重视,把“立心立命,勇于担当””作为是宝文理大学精神的的核心,励其志﹑明其行。把教师和学子的向往、憧憬和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培养教师和青年学生懂得感恩、乐于回报、胸怀天下、勇担责任的使命意识。

马平川: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也就是说大学发展到今天,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外,还有第四个职能:文化传承创新。这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和新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西部地区高校怎样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区域优势,如何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有所作为?

王志刚:我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区位优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和关学思想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挖掘研究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校神圣的历史使命。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眉县横渠镇横渠书院著书立说,授徒讲学,是关学的创始人和宋明理学奠基人,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总结和吸取了中国古代关于“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并详细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存在的学说。张载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关学,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已成立了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并且与眉县政府实行校地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马平川:恢复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新思路,为大学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这是对现行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新突破和有益补充。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独有的教育组织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宋朝时得到空前发展、在晚清开始衰落。胡适先生曾经就感慨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书院这一古老的、已经消失了的教育形态,在现代大学里复兴和新生,使传统的书院文化精神再次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不言而喻。

王志刚: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传统书院教育是大学宝贵的文化传统和资源。横渠书院的成立将有助于发挥我校特有的文化和人才资源优势,挖掘书院文化的优秀传统,有助于探索现代大学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探讨张载关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使大学教育呈现出新的气象。同时也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做出贡献。对提升大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精神文化水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平川:大学精神文化引领大学风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引领文化创新。大学的发展找准了精神支点,前进的步伐更加自信。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熔铸于大学灵魂的精神血脉中,是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代表了一个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大学精神融入在育人的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的不可低估的精神价值,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人们所需要和认可的。王志刚:我们正经历着国家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文化及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不仅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使命,还要更加自觉地站在文化创新的前沿,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重在建设,贵在践行。要弘扬和践行大学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大学精神内化为全体师生的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以此加强大学科学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者,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文化是一种力量

文化是一种力量

记第三党支部“文化的力量”党课有感5月9日下午14:00七楼会议室里聚集了当天到岗的所有党员同志,可谓是座无虚席。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会场屏幕上赫然显示的几个大字“文化的力量”标题上,安静的等待着刘总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文化之旅”精彩讲解。刚开始,刘总首先为我们讲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两句话我特别喜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安天乐土,求真务实的态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随时而化的民族精神!没错,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极力保护和弘扬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时许多人的回答是 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接下来是这次党课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这是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定义,在企业文化里可以分为三层:形象—制度—价值观。其中价值观就是核心部分,每一个企业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交行也不例外!交行的精神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拼搏进取、责任立业、创新超越。其实企业文化常常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会产生极为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对付自己的竞争对手,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它都能使企业采取快捷而协调的行为方式,也能引导掌握知识者欢歌笑语中跨越经营的险滩。刘总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一年发展靠领导,十年发展靠制度,百年发展靠文化。可见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跟何况交通银行倡导的是“责任文化”,我们的企业使命是要提供跟优金融方案,持续创造共同价值。实现我们两化一行的愿景跟是我们的使命,这些都需要依靠我们诚信永恒稳健致远的经营理念来一步一步实现。做为交行人,为了迎合企业的文化真谛,中心也制定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理念:敬业、进取、互助、成长!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涵的确是我们两千多名员工为交行未来建设拼搏的动力。最后,是“我们的银行”内容。刘总主要讲了八句真言,在这里希望能够给大家今后工作中带来跟多的启示。

1、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追求;

2、直面竞争,善于打硬仗豪情;

3、勤勤恳恳,踏实先干的品格;4引领创新,追随远见的胆识;

5、爱行如家,甘于奉献的境界;

6、好学善思,严谨细致的作风;

7、稳健规范,诚信可靠的气质; 8忠诚交行,重视团队的意识。

刘总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文化力量”的党课,生动的为我们讲叙了一场“那些年,我不曾体会的交行”的发展历程。课上每个党员都听的十分投入并且很认真的做着每一处笔记。做为一名老党员,我很荣欣参加了这次课程,它让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文化

力量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领会到交行在这100多年的发展以来背后闪耀的那一种强烈的光芒。我相信,那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第三篇:一种精神、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种精神一种前行的力量

----我谈“柳州精神”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厂江倩

摘要: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和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精神,并成为生成和支撑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今中外历史悠久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基本特征的体现,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升华。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认为:“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关键词:城市精神柳州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柳州精神的作用及对青年的影响

我们向往憧憬一座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为这种城市的精神气质吸引。有位作家曾说过:“在巴黎,我们为其浪漫高雅的精神气质所陶醉。在罗马的黄昏,目睹台伯河的静流和即将为暮霭所吞没的古罗马废墟,我们为其精神中历史的苍茫感而感动。在伦敦,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源于英国文化传统的绅士风度,甚至它满街的出租汽车安着现代的发动机却保持19世纪的老式模样。”一座城市精神便是一种文化的缩影,便是这个城市儿女特质的折射。纵使被现代科技层层包裹住,只要它具备它独有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味道也会经久不衰,被人牢牢记住,并将其内涵与城中儿女互相辉映,相得映彰。

一、城市精神的定义

西方著名学者宾格勒认为:“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在向世界展示她的人文与自然风貌的同时,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内在的风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应该是这个城市中各个群体的一种主体风貌。城市精神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精彩的,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现在的精神风貌,还将充分体现这个城市的底蕴和未来图景。"的确如此,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城市精神的背景是文化,城市精神应该说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着这个城

市的个性,哪怕是些微的个性。而文化又应该是一种有凝聚力的东西,如果这个城市没有文化凝聚力,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寄托与这个城市关系不大,就说明这个城市没有城市精神,只有功利主义的交换。

城市精神也是一种城市文明。其形态一方面是静态的,表现为城市的天质,城市的形象,城市的环境,城市的品位;另一方面又是动态的,它表现为在大街小巷流动的市民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精神底气和精神力量,它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一种象征,现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就是通过市民的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来展示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座城市同样需要一种特定的精神,一旦有了这种特定的城市精神,就有了一种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也就有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城市定位决定城市发展方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城市作了深入浅出的定位:“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人为了过上好日子、方便的日子。”为此,祖祖辈辈的柳州人凭借着“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斗志,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耕织于这片广袤的土地。

二、柳州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城市精神是一个地方发展演进中历久形成的群体气质禀赋,是通过历史积淀而成的精神品格,是建立在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之上的精神丰碑。柳州拥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孕育着勃勃生机的新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曾用“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这样来描绘这里美丽的山水。正是这秀丽的山水形成了柳州人特有的善良、正直、执着的特征和品格,形成了柳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也酝酿了柳州精神“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

1.开明开放、敢为人先

“开明开放”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精神的显现,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昭示。“开明”意味着思想开通,不僵化、不保守,明智宽容,与时俱进。“开放”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是柳州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对龙城广大市民和各级干部来说,开放意识也是必备的素质。“开明开放”在柳州的历代传承当中相揉并济,造就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人文色彩:这里有“柳江人”的人类史前文明;有柳宗元的文化积淀;有刘三姐的歌声飘荡;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有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还有闻名遐迩的柳州品牌„„柳州人用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璧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博大胸怀,博采众长、不断吸收他人的长处,使我们的城市发展更快更好。我们的龙城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用人氛围,我们敞开双臂热情欢迎那些“敢为天

下先”的科技、经济英才来这里创业,吸纳那些来自于海内外的技术、资本、管理、人才等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营造一种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和城市精神,同时也培育了柳州人友好亲善、大度包容的胸怀,一起撑起了柳州创新的一片天空。

“敢为人先” 是一种过人的胆识、是一种创新创效的方式.“敢”就是果敢,“先”就是先行。敢为人先,在于思考.正因为有了博涉群学,勤于思考的精神,才捍卫了这个广西老牌工业城市柳州工业城市的地位。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凡事思考周密和独到,不断探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也要超前学习,勤于思考,领先一步,超越自我,培养求索精神。敢为人先,在于创新.正因为有了学以致用,敢于创新的精神,才造就了柳钢、上汽通用五菱、“世界柳工”的响亮品牌,敢为人先,在于实干。正因为有了不屈不挠,勇于实干的精神,才铸就了2011年6月11-12日这个引以为豪的时刻。2011年6月11-12日这个被载入中国摩托艇历史的时刻,中国摩托艇发展的新纪元将从柳州站正式启动,回首中国摩托艇发展65年的历程,这一刻的到来,对于投身于中国摩托艇运动老中青四代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感动的时刻,这份感动来自柳州这个真实精彩的城市为中国摩托艇运动发展的强劲给力,重新为中国摩托艇运动发展点燃了飞速向前的引擎。我市成功地利用2009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较好地展现了“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业创新、自强不息”的柳州精神,提升了柳州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较好地是展示柳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的城市形象,也提升了城市文明、城市文化价值尺度。

作为一名服务于企业的“柳工青年”我更看到了“开明开放、敢为人先”的旗帜在柳工国际化的发展版图上迎风飘扬。多年来,面对着硝烟四起的市场竞争,柳工在全球化的战略高度,艰苦创业、敢为人先,以博大的胸怀和超人的胆识,谋篇布局;发扬“团结、求实、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科学管理和精心定位,打造出一件件工程机械精品去应战市场,并成为全世界响当当的品牌。

通过努力,柳工形成了品种、产能、技术装备、开发能力、质量、效益等优势,树立了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企业从传统的装载机专业制造商,发展成以装载机为主导,以挖掘机、路面机械为两翼,向相关产品延伸的业务多元化的工程机械企业,形成了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路面机械、小型工程机械、起重机等产品线布局,技术水平始终保持行业前列。其中,柳工研制成功的填补世界空白的高原型装载机,获得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2005年,柳工被CCTV评为“中国50家最具价值上市公司”。2007年,在国家名牌产品评比中,“柳工牌”装载机再次蝉联“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获“CCTV网60年60品牌”

大奖。至今,柳工人坚实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史册上,柳工的发展史构成了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的重要篇章,被誉为“中国装载机行业排头兵”。

企业是现化城市最具活力的细胞,企业精神展现的是昨天城市的背影,今天城市的品牌,明天城市的动力。从企业即企业员工身上映射出我们柳州,这一代人,从来不缺乏担当奋进的勇气和襟怀,他们的血液里流淌并沸腾着先民们奋勇抗争、执着追求的精神基因,“一次创业”中形成的“政企通和、敢为人先,产业报国、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为柳州城市活力闪耀投射了更为精彩夺目的一面。

2.“创新创业、自强不息”

创新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种时代精神。《易.系辞》中有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提示了东方哲学的精髓,反映了炎黄子孙变革求新的渴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融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具体实践,是一切工作能否取得进步的关键。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只是对以往规范和标准的一种沿袭和继承。在循环流转的体系中没有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过程。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只有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创新,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和发展,很多成功的经验就是来自于思想的火花,然后付诸于实践后得来的。创新但不等于蛮干,不等于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不考虑成本和效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做到创新与务实的高度结合。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遥看我们的柳东新区,不正是市领导们高瞻远瞩的“创新创业”精神推动的成果吗?这“破茧成蝶”的美丽助推着柳州更好更快的发展。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工业基础雄厚。如何发挥柳州工业经济在广西工业化进程中的排头兵作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产业聚集群体,提高支柱产业整体竞争力,是摆在柳州市决策者面前的一幅战略蓝图。审时度势谋发展,柳州市的决策者们瞄准了柳江东岸偏僻一隅的那片杂草丛生的荒原之地,在这里设立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图以高新技术为驱动,将其建设成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基地和示范区,以及培育柳州市未来新兴产业基地。

自强:《易经》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座有着58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经济低迷及困境时,自强不息的柳工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而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大战“899”的经典佳话更是赢得了同行、众人的好评、赞许。当柳工面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持柳工这个民族品牌,发展壮大企业,唯有自强不息,以自身的变革和努力来求得发展。随着众多国际工程机械企业的大量进入,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柳工人认识

到他们在技术、管理上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于是,他们决定引进国外的合作伙伴,以求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但是柳工与多家行业国际巨头都进行了多次谈判,依然没有更深的合作。从中,柳工清醒地认识到——“很多跨国公司并不一定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互利合作、共赢共存,而是在合作中设置了很多东西,希望能够控制我们。因此,即便合作有很多好处,甚至不合作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也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我们的民族品牌。通过那几次谈判,我们内部有了一个共识——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来求得发展才是出路。”

柳工经历坎坷历程、不断艰苦拼搏直至顽强崛起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透视出广西成功企业的主流精神,是广西优秀企业的真实写照。柳工的创业史是一部广西企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一部柳州企业“自立自强、争创一流”的创业史,一部柳州“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造史。

三、城市精神的作用及对青年的影响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就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凝聚和激励作用。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在长久历史过程中的积累,它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是一面凝聚全市人民力量的旗帜。城市精神渗透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成为鼓舞广大群众的前进号角,对城市的持续发展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城市不能没有精神。一个精神缺失、文化贫瘠、境界庸俗贫乏的城市,即使拥有发达的经济、过硬的现代化硬件设施,也不能成为现代化城市。

批判和引领作用。城市精神对克服城市现存的缺点具有明确的批判性和起到引领作用。城市精神可以针对城市市民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方面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缺点,进行批判和矫正,从而引领城市自觉克服落后于时代、有碍城市发展进步的思想和观念,扬长避短,形成褒奖进步、摒弃落后的社会舆论氛围和追求卓越的群体意识。

在这激情四溢的时代,在这催人奋进的柳州精神面前,我们—柳州的新青年,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柳州仔”还是五湖四海的兄弟朋友都深受柳州精神的熏陶及影响,用着柳州人不服输的干劲勤勤恳恳于平凡的岗位中,为柳州市的“二次创

业”“再造一个工业柳州”贡献力量。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正因我们青年一代身负见建国强民的重任,我们更应发扬“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话看柳工青年们,当目睹国外的优秀企业的迅猛发展及给予我们新的挑战时,柳工青年们秉承老一辈柳工人的精神暗下决心,与世界行业巨人同台竞技,用“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品牌常青的驱动力。即使是在面临整体形势严峻时,年轻的柳工人毫不畏惧,更是迎难而上,取得了柳工挖机“E系列”挺进“世界杯”赛场、CLG855N装载机荣获“2011中国工程机械产品TOP50技术创新金奖、公司获“全国文明单位”奖等骄人成绩。这些都离不开柳州精神的影响和带动。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和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精神,并成为生成和支撑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今中外历史悠久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基本特征的体现,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升华。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践行我们的柳州精神、发扬我们的柳州精神,用柳州精神伴我们前行,共筑我们的美好家园!。

第四篇:战斗精神 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战斗精神 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在我开始讲课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三幅图片:

这是幅百万红军过长江的图片,画面上,硝烟四起,浪花冲天,骁勇善战的红军们奋不顾身,直冲向前。

这幅照片展示的是当代军人,在野战环境中,深入密林,苦练本领,锤炼硬功。

这幅照片我想对于我们都不陌生,这是在汶川特别大地震灾害中,我空降兵15名战士,为了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从5000米高空跳伞的场面,他们用无所畏巨的精神,创造了我军乃至世界空降兵跳伞的奇迹。

三幅图片,三个时代,三种场景,却给了我们同一种震撼。我相信,大家此时的心里,肯定会被一种力量、被一种精神所触动,所感动。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什么样的精神呢?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

战斗精神,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一、什么是战斗精神?

我的理解是,新时期当代军人的战斗精神:是革命加拼命的拼搏精神,是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律己精神,是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是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求实精神,是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开拓精神。

我们的军队,从物质条件极度溃乏的战争年代一路走来,无数次战胜了强敌,靠的是什么,就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无畏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个革命政党、一支革命军队,必须要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这股正气、这种精神,党和军队就会失去影响力和战斗力。

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惜舍生炸碉堡;邱少云将纪律看得重于生命,宁可葬生火海,不肯暴露同伴;黄继光为了人类正义,与敌人血战到底,以身堵枪眼。无数先辈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不惜舍生取义,靠的是什么?就是精神力量的支撑。

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张思德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苏宁为国防事业而献身,凭的是精神;

孔繁森,作为山东的援藏干部,两次赴藏,历时十年之久。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用工资资助藏族孤儿,为藏民送医送药,最后因公殉职,凭的是精神;

李向群,这个在改革开放环境中长大的富家子弟,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特大洪水威胁的时候,在抗洪前线上,这位只有8天党龄的共产党员,先后5次投身水火抢救灾民,用生命书写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凭的是什么?还是精神。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一个参战的美国将军在回忆录中不无感慨地写道:“我们最怕与中共的军队交战,他们不仅善战,而且太不怕死了。”志愿军们为什么可以不顾一切,将生死臵之度外,冲锋陷阵,取得异国作战的胜利,伸张了正义,扬了国威、军威?靠的就是一股气,这股气是什么?就是战斗精神。

二、为什么要坚持战斗精神?

很简单战斗精神是现代军队、现代军人所必须要有的精神。

战斗精神是战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战斗精神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常说:危难之中见精神,两军相遇勇者胜。越是危难,战斗精神就越能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看看我们党、我们军队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是怎样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概,排除万难,用行动演绎出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精神。

长征,可以说是一个举世无双、震惊中外的奇迹。在长达12个月的时间里,红军靠着两只脚,每日里顶着天上几十架飞机的侦察轰炸,躲着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就这样爬雪山、过草地,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用不屈和毅力书写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就连外国人都忍不住钦佩赞叹,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他所著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写道:长征,是任何美国领袖所无法经受的历程。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奋力拼搏的动力源泉。

面对百年不遇的98长江洪流,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战胜了肆虐的洪魔。

中国首位“太空使者”杨利伟,在失重、宇宙辐射、高真空等恶劣的太空环境中,成功飞行了21个小时,完成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面对这些恶劣环境可能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紊乱、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位中国军人,承受住了超负荷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带着义无反顾的坚定,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这就是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

此外,还有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无不彰显了精神的力量。

也有人会说,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光靠精神是行不通的。生活中,我们就常常听到官兵们谈论武器装备,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未来战争不再是阵地争夺、短兵相接,打的是高科技,拼的是新装备,能否取胜主要取决于武器装备。这话并非毫无道理,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给了你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可是没有人会用,我们只看得懂上面ABCDEFG这样的字母,但是一旦把字母组合起来,就是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了。所以说,即使武器装备再好,再先进,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它的战斗力还是没办法发挥出来。

说到装备,同样,我们还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相信大家都听过一首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为什么没枪、没炮,因为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一缺资金,二缺技术,是没有能力自已去制造武器的。那么,我军最初用的武器装备是什么呢?长矛大刀。弹药的来源主要靠缴获。我这有组数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当时生产手榴弹的兵工厂有20多个,平均月产出为2-8万枚,被人民军队缴获的就有2万枚之多。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步行翻山越岭,伴随炮兵携带的迫击炮炮弹非常有限,而且朝鲜的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只有9.7`C,炮管容易受冻收缩,炮弹根本放不进去,轻机枪必须时常拨动枪机击针才能保证随时都能打响,相对于美军的自动武器和坦克装甲车,志愿军的武器可以说太不起眼了。用美军的话来说就是a piece of cake。

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屡次战胜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敌军呢?靠的就是顽强的战斗意志。无数战例都证明,装备决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只有人才是最终决定者。

我再给大家看一组数据对比:土地革命战争中,三万红军成功反击了十倍之敌的“围剿”;抗日战争中,我军凭借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又打败了以美帝国主义为靠山的蒋介石80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就说明了同一个问题,谁拥有战斗精神,谁就能最终赢得胜利。这就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三、新时期海防战士应该具备怎样的战斗精神?

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和发展,对军人的素质和战斗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指出,战斗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因数的乘积,这两个因数就是现有手段的多少和意志力的强弱。”“军人的勇气和士气在过去各个时期都曾使军队的物质力量成倍地增强,今后也仍然会这样。”打赢战争,最根本的就是对敌军意志力的征服。

据美国军方统计,海湾战争中,空袭战的军事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伊军损失飞机10%、装甲坦克18%、火炮20%,而心理打击(含武力战的心理打击效应)却造成伊军士气下降了40%-6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日益深入,舆论战、心理战越来越成为相对独立的重要作战样式,精神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对我军来说,强化战斗精神是实现“以劣胜优”的先决条件。我军尚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阶段,信息化装备比较薄弱,要想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以劣胜优”,就必须充分发挥精神、思想优势,包括选定正确的斗争策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全体官兵的战斗胆魄。

我认为,新时期海防战士就应当具备无限忠诚的正气、打赢必胜的勇气、有我无敌的豪气、坚贞不屈的骨气、藐视艰险的锐气、敢于胜利的霸气。

五月份,我连装备了03式自动步枪,要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尽早形成战斗力。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是我们当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士气,在各自具体的岗位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战斗作风,常思不足,常补差距,常想办法,把本职工作干好。把战斗精神作为动力支撑,树立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做好随时能战的意识和准备,实现人、岗位和武器的最佳结合。在实践中练智能、练技能、练体能,确保随时能战,随时能上,随时能用。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平时过得硬,战时才能打得赢。和平时期,我们就要把训练演习当战场,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练自己,靠比武竞赛激励自己,用优良传统熏陶自己,在平时训练中锤炼自己英勇善战、顽强不屈的战斗作风。

同志们,相信有了战斗精神作为动力支撑,有了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随时能战的意识和准备,有了人与岗位最佳的结合,只要我们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我们的军队就一定可以无往而不胜。因为,战斗精神,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同时,也是我们这支军队勇立潮头的不竭动力。

第五篇:一种力量

一种力量

——观《5·12汶川不相信眼泪》有感

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使他们深埋废墟底下却依旧高歌;是怎样一种力量,让他们坚持了整整48个小时„„这样力量,叫做坚强,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挺过了4天的废墟生活。

当指针不偏不倚地定格在14时28分,教学楼便猛烈地摇晃起来,还没等学生全部逃走,大楼“轰”地一声,就像漏了气的气球顿时软了下来,一回头,已成了一片废墟。那一刻,自己的心猛地抓得很紧,揪心的痛。

废墟底下的生活毕竟是痛苦的,地面上的一个个笑脸,顿时变成了哭脸,一句句“坚持到底”真的唤起了同学们内心的坚强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废墟中却不见任何光亮。极度的干渴和麻木的四肢已将同学们大脑里的养分抽干;一次次的点名后,生命却一个个地逝去,死神一次次的敲打着同学们坚强而又脆弱的心。没有人知道自己究竟还可以支撑多久,严重的脱水和已动弹不得的双手、双脚,忍受这巨大痛苦的脆弱生命究竟还可以再抵挡住几次死神的骚扰。但他们却没有放弃,心中力量的源泉始终控制着他们的思想,他们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所以那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重新振奋起来。

而我们呢?这群生活在蜜罐里,不曾经历过挫折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我们面对一点困难时,无论是否有希望,就只想着退缩,只想着怎样逃避残酷的现实。却从未想到过自己去克服,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如果,我们尝试着用主观的态度去面对,结果就截

然不同了:在努力的过程中,或许我们可以超越自我,可以收获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随时激起我们的信心,让我们走向成功。

但是我们已经生活在他人为我们创造的生活中太久太久了,已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忍耐与宽容。所以,我们才能大言不惭的我行我素。我们只生活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依赖和接受,我们不懂得坚持,不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

遇到困难,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准备放弃,要知道“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浑浑噩噩的一生是枯燥的,只有努力,才有结果,才会成功。古往今来,多少伟人,他们的成功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失败和努力中徘徊,他们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我们所不知道的辛勤劳动和坚持不懈的过程中。我们从没想过,因为,我们只注重那已不重要的结果。真正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成功并不是想要向世人证明什么,他们的成功是为了证明他们自己,证明他们自己的辛勤努力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终于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这是一种多高尚的想法啊!但我们却扭曲了他们的思想,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到达了某种地步就成功了,这可谓是大错特错。神圣的音乐家贝多芬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是一个饱受命运折磨的音乐家,他所任何的痛苦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得到的,但他还是成功了,是坚强和努力,使他终于名垂青史„其实还有很多人,他们都在这样顽强的拼搏着。对比起来,我们实在太渺小了。

屏幕渐渐变黑,电影虽结束了,但片场却出奇地安静,或许每个

人的心里都在深深地为他们祝福吧!同学们,我们还年轻,还有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让我们用实际行为证明这一切吧!

下载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为王瑛精神的一种象征

    作为王瑛精神的一种象征,红叶始终贯穿全剧。从上任之初在红叶下留影开始,到红叶漫山红遍时猝然离去,王瑛走过了绚丽的一生。她是“人民嘴里的好大姐,百姓心中的活菩萨”;她“生若......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 有一种力量叫进取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 有一种力量叫进取 ----争做雷锋式员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有人说:“现在都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人人都想着怎样为自己,谁还会发扬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呢......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

    乐观一种力量

    乐观一种力量 人要善于自我开导,自我激励,学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同一件事情,切入角度不同,所持心态不同,形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就说遇到重大挫折吧,悲观的人只往坏处想,结果......

    把学习李林森精神作为一种习惯

    把学习李林森精神作为一种习惯 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优先品质体现在“牺牲在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吃苦在前”;改革开放的今天,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体......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肖文楚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作为......

    培育一种精神、彰显一份力量(农信演讲)

    培育一种精神,彰显一份力量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培育一种精神,彰显一份力量》。 那是一个落霞满天的黄昏,在静谧与安闲中,我读了一个撼人......

    鼓励是一种力量

    鼓励是一种力量 很久以前的一个晚上,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洗碗,她才几岁的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