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3:5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创业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万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得以点燃。在新一轮创业潮中既有海归创业者、精英离职创业者,也有返乡农民创业者和大学生创业者,全民一起助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创业浪潮。

创业者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创业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与我们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MBA群体应成为“双创”引领者

1.有关创业的数据统计

据资料统计,80后是现在中国创业的主力,占近四成,其次是90后,而MBA创业群体主要分布在这个年龄段当中。

2014年MBA中国网针对国内MBA 毕业生进行过一个调查:国内MBA教育自1991年开办以来,有22%的MBA毕业生曾经有过创业经历,而这其中24%有多次创业经历,超过12%的MBA毕业生当时拥有自己的企业,并且这一数据在逐年递增,其显示出,MBA已经成为中国创业最活跃的群体,而这一点正是开展MBA创业教育的最大优势。

2.MBA群体基本特征分析

MBA学生创业具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创业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MBA群体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业背景。据前文调查数据显示,MBA群体具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创业起点相对较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推动力。

② MBA群体更加容易获得创业机会。在杰弗里?蒂蒙斯的创业模型中,包括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三个要素。由于MBA群体的年龄正值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段,都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一部分人甚至有过创业经历,大多数属于事业较为成功的人士,个人的资本积累、人脉关系以及专业技能等创业资源相对较完善。此外MBA群体的年龄相仿、志同道合,加之在学校中受到的教育理念及同学感情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一起创业的愿望,若能联手创业,可谓精英云集,强强联合,创业的成功率会大幅提升。

二、MBA是最可能获得创业成功的群体

1.创业成功的三个条件(函数公式)

创业成功E= f(创业能力、创业生态、机遇)

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的创业成功率仅有不到5%,在这样低的几率中,如何才能成为芸芸创业者中的佼佼者呢?想要创业成功应由多方面入手,其中创业能力、创业生态以及机遇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2.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首要关键因素,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自身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能力,二是创业的态度,也就是创业的心态和努力的程度,是一种以专业素质为基础、以自身能力为载体、以创业态度为标尺的综合能力。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创业者必须具备以下七种能力:

① 资源整合能力:创业者要有效的管理别人和各种其它外部资源,首先要能够有效的整合资源。只有认真谋划,整合有利资源,创业行动才能减少盲目性,多一些成功的希望。

② 机会识别能力:创业者要善于观察形势,能够认识和把握客观环境中的创业机会,不仅逆境中要主动应变,顺境中也需不断创新和求变。创业者一定要敢于尝试、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抢机遇。

③ 利用环境政策能力:创业者一定要研究政策,跟对形势。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对创业成败都有莫大关系。

④ 市场营销能力:创业者凭借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往往能抓住容易被别人忽视的市场机会,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⑤ 组织管理能力:从创业过程来看,创业者不仅是具体工作的实践者,也是各项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学习和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创业者必备的功课。

⑥ 筹资融资能力:创业者必须把握创业企业的现金流,学会运用资本、资金和人脉杠杆,聚集和运作好各类经营资源。

⑦ 领导能力:创业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团结带领一帮有本事的人才来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建设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是创业者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基础。许多创业者之所以最终难逃失败的厄运,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应的领导力。

3.创业生态系统分析

创业者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创业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凯瑟琳?邓恩(Katharine Dunn,2005)最先提出创业生态系统(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的含义。

创业生态系统有两个特征:一是每个创业生态系统元素都是独立存在的,同时表现出不同特征;二是各个元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不同对系统产生的效果会带来明显的差异。综合相关理论构建出MBA的创业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金钱、地位、个人价值是创业者的内部决定因素,创业教育环境、投融资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是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各个元素间亦可相互影响,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也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4.创业中的机遇把握

机会对于创业者是均等的,每个创业者都不缺少机会。不同的是,机会来了,有的人会抓住不放,创出了一番事业;有的人却无动于衷,错失良机。其中的关键就是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的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创业机会的偶然性:创业机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偶然形成的。尽管它存在于人们的创业环境当中,但捕捉到并非易事。在寻找创业机会的过程中,多数创业者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但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就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收获。

② 创业机会的易逝性:创业机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易逝性,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由于创业机会往往是被社会所共有的,只要稍一迟疑,机会就会被其他创业者抢走。因此当我们发现创业的机遇时,一定要迅速决断,立马跟进,把握良机,实现创业从“0”到“1”的积累过程。

三、中传MBA创业教育实践及生态系统构建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简称中传MBA),是2010年建立的隶属于传媒大学专门从事MBA教育的单独建制的学院,在近6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紧紧围绕MBA创业者展开,通过课程体系与创业指导、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小组活动、学院整合各项服务于学生的创业平台及校友关系平台,形成对MBA创业者的支持作用,如图2所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① 课程设计:中传MBA从办学伊始就开设《创新管理》课程,灌输创新思维和理念。从2014级开始开设《创业管理》课程。

② 举办创业大赛:2013年,主办“创业精英大赛”,争取到中锐科技、滇虹药业30万元创业奖励基金;2014年,承办“经纬杯”全校研究生创业大赛,争取到经纬集团赞助的40万元创业基金。

③ 导师队伍建设:在学术导师队伍、实践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重视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截至2015年底,学院共聘任165位MBA实践导师,80位学术导师和10多位创业导师。

④ 建立产业联盟:2015年9月MBA校友会发起成立11个产业联盟,汇聚校友资源,助力学生创业。

⑤ 持续开展“学习分享创业实践小组”活动:从2011级开始,持续开展“学习分享创业实践小组”活动。其中一部分模拟创业的小组已开始注册公司,进行实体创业;一些创业项目已在学校孵化器入孵。实践证明,这一学生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⑥ 对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结合创业学生实际需求,MBA学院编辑、印制了《创业指导手册》,为学生创业提供切实帮助;学院多次举办中传MBA创业峰会和创业沙龙等,实现社会资源的对接和整合;成立创业WORKSHOP,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等。

中传MBA学院为MBA创业者做好“三借”并搭建“四平台”:“三借”即为借势、借智、借力;“四平台”即为搭建传媒大学校内资源拓展平台,搭建学术导师、实践导师、创业导师互动助力平台,搭建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对接平台,搭建校友资源整合协作平台。

四、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思考

1.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二个出发点――内驱力和系统驱动力

① 个人创业创新内生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思维、创业追求和个人职业发展三个方面。在创业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学会掌握正确思维观念引领团队不断前行,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规律不断地提升创业与创新的内生力。

② 优化创业教育方案设计,提高对创业工作的系统驱动力。创业教育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创业心态的教育与培养;市场机会的鉴定与识别的方法;商业运作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体系构建;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积累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技巧;整合资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创业思维和实践训练。

2.对创业者创业教育的着力点――价值观、心态与方法

创业是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创业者不仅要学习创业成功人士的优秀品格、良好心态与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勇于担当、服务社会、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让创业者掌握必要的创业思维、创业管理和整合资源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MBA院校创业文化建设

创业文化影响人们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技能。MBA创业教育中要弘扬“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对创业的“失败者”给予更多的包涵和理解。MBA培养单位要为创业者打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使创业者都能接触到各种关于创业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以及加强与成功创业者的各种交流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创业知识和信息得到传播,更能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带动人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去。

4.加强与创业教育系统外部的联系与交流

① 充分利用政府鼓励政策。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基本目标是减少创业障碍,促进创业活动,推动经济增长。MBA培养单位要为MBA创业者解读好政府政策,充分利用相关政策红利优化MBA创业生态系统。

②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要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校、企业之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鼓励企业与学校共享共赢,共同发展,把企业变成学生实践就业的培养基地,将学校打造成企业与学生沟通发展的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切实帮助。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我国MBA创业成功的条件函数,并在全面总结中传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从创业生态的角度去构建MBA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MBA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途径,同时为其他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我们相信,随着“双创”活动的深入开展,MBA也会创造出更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创业教育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

第二篇:MBA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mba教育作为高校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大学商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mba文化建设工作,对于提升mba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总结中国传媒大学mba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对mba的文化特色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如何加强mba文化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 继承 借鉴 创新

一、引言

mb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商业人才,建设企业家队伍。随着李克强总理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活动的开展,对我国mba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mba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建设特点:开放、包容、创新、创业、共享等,全面总结和提炼mba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积极探索和研究mba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mba办学品牌内涵,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办学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mba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mba文化是mba教育的灵魂。mba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办学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提高育人水平,增强学校竞争软实力的必然要求,积极探索和研究mba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mba人群基本特征

mba人群有如下基本特征:(1)有一定工作经验,年龄以30岁左右为主,专业方面已经有所建树,希望通过学习mba来解决实际管理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2)打算创业或已经创业,希望通过学习mba来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3)希望通过学习mba来提升自己学历和工资待遇,成为自己的升职加速器。

2.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首先提出“corporate culture”(企业文化)概念,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企业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逐渐成为管理经济学的热门话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价值体系,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积淀而形成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等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所在,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

3.mba文化建设概述

mba教育在全球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在中国发展也已经有25年历史了。在mba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院校办学特色和细分领域不同、以及地域差异等原因,使各院校的mba文化在兼具了mba文化共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在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商学院已经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mba文化。以创新文化和感恩文化为特色的哈佛商学院、以强调校企合作文化为特色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以国际化为特色的中欧工商学院,以严谨科学、“综合+专业”的培养特色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等等。

4.mba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mba文化建设对学校、学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对内,mba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师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对外,mba文化建设有助于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品牌内涵、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学校行业竞争能力。

mba文化是mba教育的灵魂,是mba教育生命力之所在。加强mba文化建设是现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社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传媒大学mba文化建设的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2016年5月已更名为商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下,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以组织文化、公益文化、创业文化、分享文化、康怡文化为特色的中国传媒大学mba文化,获得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认可,斩获多项殊荣,学院品牌深入人心。

1.学院发展历程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传媒大学mba教育中心。2009年9月,经中国传媒大学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学院对内整合全校资源、对外与市场充分接轨,采取企业化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进行运作。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以“夯实管理基础,彰显传媒特色”为指导方针,坚持“用管理诠释成功,借传媒改变世界”的办学理念,在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继续强化“文化传媒”的教育特色,依托学校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优势学科平台,着力培养懂传媒、善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凝练课程特色,采用“学术导师+实践导师+创业导师”三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2.学院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从2009年创立自今,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灵魂、以塑造学生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为出发点,与时俱进,遵循“传承、借鉴、创新”的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创新的“开学第一课”新生导入环节,囊括了树立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的拓展训练、展示学生才艺、管理组织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的迎新晚会,以及包括帮助失音儿童在内的公益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的文化氛围,并迅速融入其中。2010年到2011年7月,属于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初创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传媒大学mba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更加侧重于物质文化的建设,包括学院的各种教学、科研、娱乐、体育等各种硬件设施的配备,专用图书室的设立,制定培养方案、初步建设师资队伍等。在培养方案的设定上,2009年,学院立足于学校的优势学科,设置了媒体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广告战略管理、新媒体经营管理、影视动画项目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六个专业方向。2011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此阶段,学院各项硬件配套设施已经完成,在师资力量上,已经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mba学院在全校范围内选聘教师,聘请了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在内等的中传名师。此外,mba学院还积极引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校外教师及外籍专家进行授课。除了进一步加大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外,mba学院还加大了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力度。3.学院文化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文化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mba学院文化核心体系;mba学院基本观念;mba学院各个部门工作理念。

4.学院文化特色

在经过了6年的发展和积淀后,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组织文化、公益文化、创业文化、分享文化、康怡文化已经成为中传mba学院文化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学院文化。

近年来,mba学院贯彻学校“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和模式,强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组织一系列有特色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mba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心与责任心”的双心教育贯彻整个中传mba教学和活动始终,为公众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公益文化在中传mba人心中生根发芽并不断壮大。

为响应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号召,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近年来一直将推进建设“中传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不但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创业者的需求,邀请了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及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的授课老师,更积极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设置孵化器,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分享文化是中国传媒大学mba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包括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分享、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分享、校友间的分享、师生之间的分享。这种分享不仅仅限于知识的分享、对待同一事件、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分享,也包括人脉资源的分享、行业信息的分享。mba校友会根据校友的工作行业进行划分,发起成立了11个产业联盟,使兴趣爱好或职业相同的校友们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分享资源。

四、关于mba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mba文化建设必须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灵魂

大学精神是指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对校园文化的高度凝炼和提纯,是校园文化的精髓。mba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子文化,其建设必须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灵魂。即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做到:第一,强调以人为本。将学院老师和学生作为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确立学院老师和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师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及归宿。“以人为本”意味着大学教育要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最高尚的目的,也是评判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第二,弘扬创新精神。大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但要在教学制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创新,也要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不断创新,我们不仅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创新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适宜创新型人才生长的土壤。

2.牢牢把握mba文化建设出发点――完善mba学生的人格和践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明确并牢牢把握我们为何要建设mba文化,其出发点是什么。mba文化建设应该以完善mba学生人格和弘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完善人格体现了人类处境的有限性与其理想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张力。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mba学生而言,完善人格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第二,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独立性行和创造性是对学生丰满人格的创造,是学生独特个性的创造,对未来生活的创造。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第四,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具备生态伦理良知和生态美学共感能力品性的人格。

3.mba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遵循“传承、借鉴、创新”的基本原则

mba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mba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但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继承高校在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体现在人才培养、学术活动、内部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是学院凝练办学精神的基础和来源,是学院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西方mba发展100多年,国内一些知名的院校开展mba教育也有20多年的历史,他们在mba文化建设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有选择性地吸收,并根据学院自身特点进行进一步优化,进行创新。

4.全员参与是根本,组织推动是关键

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学院和领导的责任,更与全体师生员工息息相关,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唯有大家共同参与,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全体师生员工对mba文化建设的理解,增进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其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推动mba文化建设的发展。而mba文化建设除了全员参与之外,也需要得到学校学院领导、党委的支持,发挥其导向作用,成为mba文化建设强大的推手。

五、结论与展望

mba文化建设由于各自院校的自身地域、培养特色不同,在具体实施起来也会有不同。但是只要把握好mba文化建设“传承、借鉴和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完善mba学生的人格和构架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灵魂,与时俱进。号召全体mba人共同参与,由组织进行进一步推动,结合学院自己的特点,就可以形成具有自己学院特色的mba文化。mba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打磨,并在mba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学院发展的发展需求进行改进。但是“更加开放、包容和共享”将是 mba文化建设的趋势所在。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教育已经为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来说,应正确认识我们高校的大学生以及目前所进行的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教育;素质教育

The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f Enterpris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QIAN Xi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nterprise education have already been more and more thoughtful in universities.To start a business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it can build up the students's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To our university and society, we must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bring it into quality education, then the intention of the enterprise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erprise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时代意义

“创业教育”具有比较大的包容量和比较强的概括性,就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进行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业教育涵盖行为与心理两方面的内容:即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其培养的人才将影响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就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就我国来看,加入WTO后,当代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世界范围的全面竞争。正是这种背景迫使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和加强创业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顺势而为,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正确认识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

如同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样,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也就是广大的大学生们。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现状,对于创业教育的正确定位与顺利实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薄弱使得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中缺乏主动性,并且不能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各种压力与竞争,甚至出现大学生因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竟然精神失常,甚至犯罪、自杀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机制的不断完善,也确实推动着学生走向市场,并在市场中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念,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已经形成。虽然高校在不断鼓励学生创业,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创业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风险投资规模小并且有效的资本投资与退出机制还没有建立等等,都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客观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创业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深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与心理体验,为真正的大学生“创业潮”的到来做好储备。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

创业教育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并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充分发展个体的创造能力,从死啃书本转移到思考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创业教育的宗旨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最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展得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

3.1 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体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这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的创业教育要从新生入学时抓起,促进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然后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上把教育活动从向学生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延伸到使学生掌握实现人生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如创业能力上,对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进入高校教育课堂可以是作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教育,也可以将创业教育的内容纳入其它专业课或基础课内。

3.2 加深学生对创业的体验

高校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把目标定在培养几个企业家上,而更应重视加深全体大学生对创业的体验。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树立更加长远的思想观念。首先,创业教育涉及面十分广泛,要求所有的教学科目均体现创业教育思想,因而,高校应注意对师资的培养与培训,所有科目的教师应该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将创业教育内容渗透至每一门课程中,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其次,注重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其三,在创业教育中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创业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规模,创业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3.3 建立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所以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嘴上的说教,而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训练才行。为此,高校应在一套完善的“产学研”结合的体系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立一批可从事创业活动的实践基地,基地可以建在校内也可以建在校外。学校应努力在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为创业的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并积极争取利用社会资源为创业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引导学生创业活动向长期化、阵地化发展。高校要充分利用创业基地现有资源和设备,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参加科技创业实践提供便利,并在实践中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整合校内各部门的学生科技创造资源,不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3.4 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与环境

高校应重视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将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同时,把创业活动和专业、学科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舞台。这样,学生就在创业活动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应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制订统一的大学生创业培养计划,增加必要的技术课程并在指导教师安排、培训计划的制定、配套政策的落实上也要高度重视。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批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师资。

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体现层次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在学生中创立多种形式的创业团队,并为团队的建立和活动构建载体,通过报告、研讨、辩论、科研竞赛、创业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营造创业的氛围。同时,学校应努力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在校内设立启动基金[5],以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等。在资金上有了保障,创业教育就能扎实地开展,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项基金大力支持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一个企业家主导社会经济过程与经济效率、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世纪。面对新的世纪,高校应积极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人才,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新世纪高校所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蒋义丹.创业教育——高校面临的新任务[J].教育发展研究, 2003,000(002):87-89.[2] 朱军,符涛.新世纪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1):123.[3] 邓建生.中美两国大学生创业主客观条件之比较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 2001,(3):9-11.[4] 刘志明.素质教育要落实到教学中[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1):85.[5] 汪宜丹.论研究生的创业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2,16(2):23-23.[6] 马 刚.我国现代企业家的职能与培育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2,(2):64

第四篇:MBA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11年中国MBA教育迎来二十周年。值此之际,研究探索MBA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引领MBA教育教学发展:适应现代与时代发展的MBA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力求提升MBA学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以培养实战型和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为MBA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MBA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开拓思维与扩展探索为MBA教育教学的延伸功能。

关键词:MBA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07-0040-05

MBA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2011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从国外引入MBA教育的第二十周年。我们在MBA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改进和完善MBA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引领MBA教育教学发展

MBA的办学体制构筑了培养青年学员、管理干部和职业经理人的教育平台。多年来我国MBA教育取到了显著的成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管理、能担重任的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结合中国特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现实与发展要求,加快培养更多出色的MBA学员,是我国培育造就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路径。

培养和选拔经济管理人才要注重素质教育与评价,在MBA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提升MBA学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以培养实战型和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为MBA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MBA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开拓思维与扩展探索为MBA教育教学的延伸功能。

在这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引领着MBA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由国务院正式颁布。《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包括MBA在内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教育规划纲要》中的这一系列重要导向精神,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并落实到MBA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

二、MBA教育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实战型和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MBA属于经济管理应用性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因此,在MBA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战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MBA的培养目标,是要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经济管理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为推进和加快国际化进程,培养造就胜任和出色的中高级经济管理人才;要积极探索应用型、实践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合理选择适用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

在MBA课程体系方面。应当根据和紧扣对MBA学员的培养目标,经过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构建和设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题研究课等,并协调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互补、递升、呼应、融合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系统完善、制度健全、动态提升的,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MBA课程体系:同时合理选用适宜的教材。

在MBA教学方法方面。应当提倡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MBA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提高学员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信息多样化和载体现代化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环境和新优势,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MBA的教育教学中带领学员适应实战和开拓创新。

在MBA教学模式方面。应当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思路与运作相结合、现实与发展相结合。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前瞻性地引导学员认识到,今天讲授的知识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但是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现实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动态变化的,将来在管理实战当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作为胜任的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要从容应对变化和挑战。这四个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当要求承担MBA教学的教师能够搞好教学、注重科研;任课教师应具有企业实践经验或企业项目研究经历,在中高层经理培训方面富有实战经验;通过深入企业进行管理实践探索,实地考察并获取信息资料,取得管理的实际经验:MBA教师应当做到“教学引领科研”、“科研推动教学”:应当从更大范围遴选优秀教师为MBA学员任教,同时还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造诣强厚的资深专家学者承担教学任务:科研成果要融入到教学中去,将二两者形成有机结合;全力打造MBA教育教学品牌;使得我们培养的MBA学员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能够以“十力”支撑实力,这“十力”包括方向的引导力、形势的判断力、趋势的洞察力、向心的凝聚力、组织的感召力、团队的亲和力、无形的影响力、刚性的控制力、危机的应对力和开拓的创新力等。

在MBA教学管理方面。同样应当根据和紧扣对MBA学员的培养目标,在学习管理、学时分配、学分设置、考核方式、奖励制度,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如对于课程讨论、教学互动、案例分析、专业实习、调研报告、实地考察、现场管理、实务操作等实战性较强的教学环节,赋予适当的考核方式和权重,建立以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与考核体系。

三、MBA教育教学的主导模式: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深化探索

培养具有实战性和创新性的MBA学员,就要强调理论密切联系实践: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强化实践应用为基本导向,贴近现实经济活动,引导学员在学习理解课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收获实效:进而在专业学习中上不断向广度和纵深挖掘探索。

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贴近度,形成教与学的知识信息直观感。以案例解读理论、以案例讲解方法、以案例观察现实、以案例扩展思路、以案例引发探究等;在案例教学中再贯穿以纵向、横向和多向的教学方式则更有助益。这里的纵向指的是教师与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内容和教学专题所

进行的互动交流;这里的横向指的是学员与学员、各学习小组之间,针对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实问题的互动交流;这里的多向则是指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各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可以邀请来自一线的企业管理者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员就管理学科的有关理论与实务问题展开多层面、多视角的分享与探讨。这样可以取得更生动、更务实的教学效果。在MBA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思维实践、模拟实践、情景实践和现场实践等方式进一步展开。

思维实践。这是指在MBA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时,有意识地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加强引导。如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分析思考问题的总体方向要明确,思维角度要准确,运筹脉络要清晰。面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管理实务,可以从管理决策思维层面概括出一个基本点和两个切入点,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为基本点:以任务已定(广义任务),希望成本最低,以及资源已定(广义资源),希望收益最高为切入点。如在新产品研发的功能成本分析中,既要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满足经济的合理性;这样的思维方式会有助于学员深化认识和把握企业在技术经济分析、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系统规划。

模拟实践。这是指在MBA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模拟的手段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引导,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比较典型的有沙盘式教学,可在教学中首先给出模拟的初始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模拟组建和注册公司,设计公司组织架构,确立企业规划目标和经营策略,剖析挖掘企业拥有的各项资源,并加以整合运用:在模拟的市场格局与企业竞争中博弈较量,洗牌出牌,竞争制胜;还可以在商务洽谈和谈判的课程教学中模拟参加的利益各方,进行模

拟实务谈判:在财务会计的课程教学中,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进行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提交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会计信息;在经济法规的课程教学中,设计模拟法庭,围绕涉及经济法律规章的实务案例,组织进行法庭辩论和审判等。

情境实践。这是指在MBA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大纲。专门给定情境,组织在一定经营背景、特定情景或实景录像下的教学活动。如设置企业集团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特定任务,给出集团公司的相应的背景情况和相关资料,组织学员探讨如何结合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组织架构、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环境现状、经营模式、制度建设、管理基础等,为集团公司确立和编制十二五规划提出框架思路、愿景规划和政策建议等。MBA教育教学要体现现实性与实变性,如产业重组和资本运作中的企业并购,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塑造与博弈竞争,公司理财中的资金运营和成本控制,财务分析中的会计报表信息的识别与运用,内部控制中的体系构建、状况评估、危机预警和风险防范等,都可以在MBA教学过程中,组织符合经济活动情境特征的教学活动。

现场实践。这是指在MBA的教学过程中,争取和创造条件,建立学员实习和实践基地,教师带领学员深入管理实践的现场,组织进行课程教学;从工作的着眼点和入手点的确定,到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加工利用,以及咨询意见和诊断报告的编写等都由MBA学员根据理论知识,运用所学方法来解决处理,促使MBA学员在现场实践中,进行实地体验和考察,以其现场观察和操作,获得一手资料及亲身感受,使得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管理现场得以印证,同时又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化理解和具体应用。如在现场实践的活动过程中,还可实地观察、学习总结生产现场中的低碳模式的场景体现和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实现方式等。各类企业(如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及其职能管理部门、高新技术园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企业单位均可以作为重要的实战现场和实践基地。

在MBA教育教学中需要强调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知识贯通,形成立体分析思路,如组织MBA学员开展对企业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讨论。某企业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就体现了立体思路结构,如图1:

上图(图1)可以体现出从宏观到中观(区域和产业),再到微观(某企业集团),形成了贯彻实施企业集团中长期规划的立体构架思路,并体现了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员将所学理论投人实践,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还有助于加快学术理论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和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运行,并在实践中深化、升华和完善学科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成果、生产、实效的良性循环和不断跃升。

所谓开发性教学,即在教学中结合经济改革和学科发展,提出一些开放性和开发性课题,即使MBA学员在学校学习期间不能深入开展研究,但可以引发他们的思索,留待在工作实

践中探讨,也许收效更为长远。在校期间和毕业后都可以组织一些延续性的专题探讨,如开展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及分析、经济政策与制度安排、区域经济格局与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企业管理创新、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领导力、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市场开拓与客户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科技创新与新产品研发、生产运营与安全保障、物流规划与供应链、公司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与薪酬体系设计、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塑造、品质保障与品牌战略、经济法规建设与实施、金融市场与运行监管、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资本市场构建与资本运营、会计信息与审计监督、公司理财与成本控制、企业资源整合与内部控制、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下的企业经济活动新环境、城市建设与公共事业管理、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步深化研究等,都是具有开发深拓性的、论坛式的课题,适时提出、预留思考,有助于MBA学员综合分析潜能的提升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扩展探索。

要积极开展学术理论交流,为MBA学员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学术理论交流,如组织更广范围和更宽视野的专题研讨、开辟学术园地、举办沙龙论坛等项活动,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广视角、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国际化管理创新人才等。

总之,未来教育将要面对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时代;MBA教育教学应当培养出更好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与创新的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

第五篇: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与优化思考

(一)风险管理及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各地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过程。

(二)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遏制偷税行为的发生。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三)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法律适用过当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管理在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提供的确定性与税收管理不确定性是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大部分管理分局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仍采取传统的以人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拉网式、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陷入什么都想管,但什么也管不好的怪圈,所谓管理只停留在催报催缴、日常巡查、纳税评估等表面工作上,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日常管理有的放矢,突出税源管理重点,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少数重点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应放在这些重点税源上。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管理,堵塞其税收管理漏洞,可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能,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有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需要

纳税人故意偷逃税款,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不高,是导致税款流失,出现税收执法风险的两个重要因素。借鉴风险管理理念,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依法准确纳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有效引导税务干部正确执法,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风险。另外,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对象不同特点,分行业、分规模,分别制定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行业税负的公平,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合理有效配置征管资源,形成税源管理合力的需要

目前基层税务部门普遍存在一高一低,一多一少的矛盾,即上级税务机关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高,而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却相对较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增加人力资源来加强税源管理已无可能性。通过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按照纳税人风险度,实施差别化管理,集中优势力量应对高风险,能够使有限的征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税收管理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不够科学,法律级次低、变动频繁,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3、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4、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工作中的深化和探索

(一)完善税源信息共享沟通机制

夯实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基础。税收征纳系统的信息化既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所有办税事项的信息化,也包括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所有征收管理事项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税收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应充分运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努力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大力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推进完善财税库银联网和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及时采集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的第三方信息;探索建立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区税源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税源控管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提升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税收征管工作夯实数据基础,推进“信息管税”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关注企业重大事项监控税务风险

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变更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高管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以及行政、运营、人事、财务、市场、销售、信息、技术、质量、公关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的变更等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三)建立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注重将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强化税收风险识别和衡量排序。目前以省为单位的统一征管系统的建立,已实现全省范围的数据集中,也为加强对税收数据的集中分析、评估和利用提供了少量而准确的基础信息。但是,税务机关的信息量还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信息虽集中但共享性不够,外部因获取途径不足而大量流失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因此必须拓宽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收集渠道,县局级可利用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收集其他各部门占有的纳税人信息,基层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收集纳税人信息,同时利用基层管理平台中疑点库实现分类整合和共享,可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加强信息比对分析,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识别。利用估算技术,预测风险的概率和预测风险的强度,衡量排序风险度,针对不同级别风险度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以风险管理步骤设置运行节点,形成互控机制。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从整个过程上看,表

现为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风险应对调查和复核;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风险成效评价。就县级税务机关而言,可按照控制原理,将上述事项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分别设置运行节点。事前控制包括: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由县级局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事中控制包括:风险应对调查和处理,由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分别承担;事后控制为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由业务科室和监察室负责。风险成效评价由机关业务部门负责,这样风险确定、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分别由不同部门实施,形成有效的内部税源监控机制。

(五)建立完善各环节操作规范强化执法监察

健全的岗位职责体系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要通过合理分权、规范工作流程,形成一个管理严密、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税收管理体系,确保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对偏离执法责任制及岗责权限的内部人员亮出“红灯”,实施内外环节的“双重监控”。当前,要重新思考修改和完善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要求对管理员的税收执法权进行合理分解和有力监督,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为“责任明确,监控到位”,最大限度地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下载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戴艳,朱雄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321007) 摘要:随着创业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改善和丰富,高职创业教育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能......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福建医科大学从1981年开时招收研究生,至今经历了31年的发展历程,研究生数从开始招生时硕士研究生4名(1981年)、博士研究生2名(1991年......

    生态学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

    生态学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2011-02-17杨劼 赵吉 周延林 朴顺姬 梁存柱 王艳荣 牛建明一、生态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

    税收风险管理的初步实践与优化思考

    税收风险管理的初步实践与优化思考 ——无锡市国家税务局《风险管理》课题组 导论:追求征管成本最小化和绩效最优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与破解征管资源瓶颈,实现税收征管效能最......

    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欠发达地区运用互联网优化语文教学的 实践与思考 摘要: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制约,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配备不足,校园网或网络教室等硬件设施较少,但电信业务和国际互联网却有一......

    中国MBA创业的激情与梦想

    《中国MBA创业的激情与梦想》 刘范美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主持人(刘范美):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章元军):我是人民大学MBA联合会主席章元......

    “开心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开心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老年大学网 2012-06-19 14:02:33 作者:吴忠扬 李 兵 来源:四川省资中老年大学资中老年大学成立于1988年。24年来,学校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参加“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陈福2010年8月30日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