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办学思路处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225、请简述我系目前形成的科研方向有哪些?[0][2004-10-27 9:08:08] 224、我系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是什么?[0][2004-10-27 9:06:01] 223、请简述我系师生规模现状。[0][2004-10-27 9:04:03]
222、系现拥有几个重点学科,几个硕士点,有几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0][2004-10-27 9:02:26]
2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前身是什么?成立于什么时候?[0][2004-10-27 9:00:58] 220、我校的迎评机构是怎么组成的?[0][2004-9-2 17:38:51]
219、我校的发展简史?[0][2004-9-2 17:38:10]
218、我校迎评指导思想是什么?[0][2004-9-2 17:37:28]
217、我校有多少个院系、多少学科门类? [0][2004-9-2 17:36:30]
216、我校有多少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0][2004-9-2 17:35:43]
215、我校的校风是什么?[0][2004-9-2 17:34:39]
214、我校的校训是什么?[0][2004-9-2 17:33:57]
213、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1][2004-9-2 17:29:10]
212、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0][2004-9-2 17:28:18]
211、我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0][2004-9-2 17:27:26]
210、学校自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0][2004-9-2 17:26:15]
29、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时采用的方式是什么?[0][2004-9-2 17:25:33]
28、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哪些评估指标?[0][2004-9-2 17:21:28]
27、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方法?[0][2004-9-2 17:19:45]
26、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特点是什么?[0][2004-9-2 17:18:39]
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知识问答
第一部分 重视教学评估 把握指标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是什么?
答: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评估的明文规定是什么?
答: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5、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从何时开始的? 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从1993年开始的,至今已有10年。
6、国家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教学评估的时间是何时?
答:国家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教学评估将在05年下半年进行,现在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已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我校的教学工作。
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适用范围?
答:高等教育司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该“评估方案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其中部分指标及标准,对国家重点建设学校,有特殊要求的将另行通知”。
8、今年下半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是如何部署的?
答:按教育部的部署,今年下半年有48所学校进行水平评估,其中综合大学8所,工科11所。
9、本次评估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什么?
答:今年的水平评估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高等教育司负责,评估处协调,专家委员会实施。
10、教育部评估一所高校,最主要是评估学校的什么?
答:教育部的专家认为,评估算一所高校,第一是看观念,第二是看建设。最重要的有三条: 第一条,看怎样转变办学思想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的问题,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也不仅仅是系主任的事,而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事。
第二条,高等教育评估,直接受益的是我们的老师,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社会的欢迎,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能够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三条,看怎样建立自己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这样的体系,经过多年运转以后,融合成学校的一部分。一所学校最宝贵的什么?是上百年学校形成的氛围。这个东西,或叫学风,或叫氛围,是学校长期建设形成的。
11、教学评估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答:教学评估工作是教学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监督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意义是什么?
答: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确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确保高校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3、教学水平评估的依据是什么?
答: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
14、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答: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15、200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中要求“各单位和有关高校运用评估工作推动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通过评估工作,促使高等学校自觉地、经常地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做好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起学校内部的评估系统,将学校内部的评估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相结合,并将评估工作融入学校日常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中。
16、教育部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是如何谈及本科教育质量的?
答: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1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各有多少个?
答:其中一级指标有七个,二级指标有十八个。
1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具体是哪七项?
答:分别是: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和教学效果七项,此外,被评为优秀的学校要进行特色项目方面的评估。
19、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具体是哪十八项? 答:分别是:办学指导思想中包含学校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两项,师资队伍中包含的队伍结构和主讲教师两项,教学条件与利用中包含的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经费两项,教学建设与改革中包含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三项,教学管理中包含的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两项,学风中包含的教师风范和学习风气两项,教学效果中包含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和社会声誉五项,共十八项。
20、《评估方案》的11个重要性指标是什么?
答:是办学思路、师资队伍结构、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专业、课程、质量控制、学习风气、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等11个。
21、在评估过程中,专家组重视学校的教学基本条件,更重视什么? 答:更重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的建立。
22、考核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活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加上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调查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什么?
答:考核教学质量。
23、评估工作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答:是“三个符合度”,即学校确定的目标(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实情的符合程度;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的目标的符合程度;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的符合程度。
24、评估结果会造成“千人一面”的后果吗?
答:实际上在“三个符合度”的原则下是不会的,更何况《评估方案》中还有“办学特色和传统”需要总结。
25、如何在整体上把握好评估?
答:接受评估的学校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专家看一个学校是优、良、合格、不合格,不仅看它的硬件和目前的情况,更要从总体上看学校是否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思想、能力和机制,是否建立了自主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26、评估工作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分为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考察后的整改三个阶段。
27、什么是评估工作的主体? 答:学校是评估工作的主体。
28、什么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 答:学校自评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
29、如何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
答:办好一所学校,硬件固然重要,软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有效地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和改革,科学、规范地进行教学管理,树立良好的学风等,学校才能办好,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30、如何以“平常心”和“自然状态”对待评估工作?
答:教学工作的水平评估应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评估,准备时间较短,主要看学校平时工作的基础,因此被评学校,尤其是学校的领导一是平时多练内功,在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上多下功夫。二是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评估工作,不要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真实地提供数据和材料,不必要刻意地准备背景材料,更不要犯所谓的“低级错误”。
31、学校定位主要是指什么?
答:主要是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2、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条件(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33、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什么?
答: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业)。
34、培养目标的层次是指什么?
答:培养目标的层次是指: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人才的类型是指:研究型的、应用型的、研究应用型的。
35、服务面向有两层意思,具体指什么?
答:为行业服务,还是为区域经济服务,还是服务全国;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做基层的实际工作。
36、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撑),要遵循教学规律。
37、教育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
38、教育的观念是什么?
答:是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39、为什么说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答: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说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0、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答: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职能部门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度;育人工作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41、《评估方案》中“师资”专指什么?
答:专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教师。非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和外聘教师,即使担任教学工作,也不作为教师基数统计,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
42、在《评估方案》中,青年教师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指35周岁以下的教师。
43、研究生学位指的是什么?
答:研究生学位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参加各种研究生班学习的、研究生班毕业的、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的、现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尚未取得学位的,均不统计在研究生学位中。
44、何谓主讲教师资格?
答: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职务,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
45、在《评估方案》教学基础设施观测点中,“各类教室满足教学需要”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指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教室等都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能给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计算生均教室面积用学生当量数。
46、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内涵是什么?
答:教学仪器设备是指直接面对学生、用于教学的仪器和设备,不含行政机关、教学管理、科研等使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值是指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值。计算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所用学生数为当量数。
47、四项教学经费指什么、源于哪里?
答:四项教学经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经费来源:事业费拨款,自筹经费,主管部门专项投入,其他投入等。
48、何谓“新办专业”?
答: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明确充分;有否相应学科作依托;新办专业的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新办专业是否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习条件、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文件等)。
49、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什么?
答: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50、实践教学内容是什么?
答: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顺序、时间分配等方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和相关课程相匹配。
51、实践教学内容革新有两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一是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是指教学计划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包括列入选修课或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学环节。
52、教学管理队伍是指什么?
答: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学校主管教学校长、教务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教学院长、主任、教学秘书长和教务员。
53、教学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答:教学管理的职能可归纳为20个字:决策、规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评估、激励;研究、创新。
54、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及重点是什么?
答: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是: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不断深化;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开展教学评估的重点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评估、院系教学工作评估等。
55、教师风范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学校的名牌实质是教师风范的名牌。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风范主要内容是:敬业与乐业、爱生与奉献、竞争与合作,为人师表与言传身教、育人与自育。教师风范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
56、何谓“教书育人”?
答:“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57、“学习风气”的内涵是什么?
答:学习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58、“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内涵是什么?
答:基本理论是指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基本理论程度与应用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等。
59、如何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答: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提高的总体设计(培养计划)、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了解选修课程、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试卷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考试改革,实现考试“三严”为前提)、在可比较的考试和竞赛中的成绩、专家组调查中的成绩和实地考察的结果等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质量提高程度。
60、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素质?
答: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诚信守法、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能力。道德素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处理与他人利益关系的内在枢纽。
61、社会声誉指什么?
答:是指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该校学生的反映;家长、中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校友的反映与资助。
62、如何理解特色?
答: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1)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人才特色;
(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63、如何在整体上把握好《评估方案》的要点?
答:教学工作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评估方案》中包括了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教育载体、媒体以及运用这些媒体的方式方法)的要求,又包含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估。评估的内容、范围、所涉及的人和事,都是一种整体性要求,指标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部分 遵循教育规律 遵守教育法规
64、国家根据什么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答: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65、国家按照什么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答: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66、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能力?
答: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67、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能力?
答: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68、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能力?
答: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69、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应当具有什么规模?
答: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设立高等学校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制定。
70、高等学校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怎样开展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等学校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自主开展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71、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中怎样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答: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72、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起什么作用?
答:在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可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73、高等学校怎样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答: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74、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答: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内涵是: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经认定合格,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75、高等学校的教师取得教师职务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
(一)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三)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教授、副教授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
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具体任职条件由国务院规定。
76、高等学校怎样实行教师聘任制?
答: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任。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77、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具有哪些行为规范?
答: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78、高等学校的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答: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79、教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答: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80、国家怎样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答: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81、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对教师业务培训有什么规定?
答: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第二篇:研究思路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 观察法.⑵ 调查法.⑶ 测验法.⑷ 行动研究法.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⑺ 个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6)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7)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二、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三、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四、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经验的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2.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五、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六、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七、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关于案例含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二是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二是这个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成为一个案例。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
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一项练习、一个难题、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于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础,都是个人或一个单位在实际情景中所面对的事实,若把虚拟的材料、没有任何问题或疑难包含在内的材料也纳入案例的阵营,案例的主要特征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结构(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③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了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④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八、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想”: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2.试验法的特征:“验证假说”和“控制条件”是一切实验方法所具备的共性。但教育实验还有伦理原则、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过程是很有价值的)等特征。
教育实验的几层含义:首先,教育实验必须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教育教学实验必须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再次,教育教学实验也必须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亦即应不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经过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3.什么叫“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研究之前
预先做出一个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理论构思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初步假设——形成假说。4.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①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因子或实验因素因素)。它由实验者操纵,由实验者自身独立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变量发生变化。举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再如我校构建“‘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验„„。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比如两个组、两个班级等等)才能进行比较(如上所举就必须至少要有两种教材)。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②因变量。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反应变量,或曰“输出”。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③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这些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关系,以确实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控制无关因素,使实验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它条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5.实验的操作(严密控制实验过程至关重要):——形成假说
——研究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被试、确定对比组、实验方法过程的设计、实验材料和工具的选择、研究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的阶段划分、原始过程性资料积累的方案与分工、成果形式的确定等等)—— 按照方案实施实验
—— 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 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教育科研的方法当然不只是上述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师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第三篇:人才引进方法和思路
人才引进方法和思路
人才引进就是本地紧缺人才通过外出招聘、短期聘用等形式引进外地人才开展工作,不断推进本地某些领域、某些行业快速发展。
人才引进的关键在于留用,重赏只能吸引一时,能否留用重在做好后期服务保障。如何抓好服务管理、激励保障是人才引进的关键,也是保持引进人才稳定的重要因素。
注重人才使用。结合专业特长,合理安排岗位,使其发挥特长,体现人生价值。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轮岗等方式,盘活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注重服务保障。及时落实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待遇,并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同时,做好住房保障、安家费用、户籍落户、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注重人文关怀。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随时掌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解决各类困难,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848100****县委组织部办公室杨银财
电话:***0903-6565361
第四篇: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四大问题:)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教育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 “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县农村学校的教室教学设施虽已基本能达到“两机一幕”(电视机、投影机、投影屏幕)的条件,但利用率普遍较低;教室中黑板报、“学习园地”、“队角”等教育宣传阵地不齐全,或是没有形成定期出版、更换和专人负责的制度,从而难以达到宣传、影响的效果。由于农村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而农村小学生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使得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相对较差。)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民族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很多农村小学的班级中找不到“个性文化”,除了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忽视外,还因为教师缺少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更缺少为此思索的空间。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班级观念文化形成缺乏有效载体。班级观念文化,是在班级成员(教师和学生)相互的学习生活相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里的交往活动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活动外还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作为载体来为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起推动作用。目前,就了解到的情况看来,农村小学班级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讲都还很欠缺。主要表现为:活动经费的支出不足,不少班级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预算经费;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也就使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
二、有效改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法:、学校方面应从学生出发,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创建校园文化大环境。学校要树立学生终身发展观,追求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不求“短期效应”。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文化”育人的队伍中,大胆尝试“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校领导确立文化建设总目标,教导处、共青团、少先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拟定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计划,再由各班级对照计划中涉及到的内容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浓厚的整体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大环境带动班级小环境的建设。、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加强“家校”文化共建。开办有亲和力、有实效性的家长学校,为家长送去正确的教育指导方法、前沿的教育信息,使他们看到教育的方向。此外,配合班级活动,请来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使“班级文化建设”触手得到延伸,促进“家校”共建。如,举办“我和爸爸比童年”主题会,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来体会生活的变迁、祖国的进步;组织学生与家长共植“亲子树”,在劳动过程中体验亲情的甜蜜,在小树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进行“大手牵小手”交通知识竞赛,在紧张的“学生----家长”竞答对抗中,增强彼此的交通意识,沟通了家长与孩子、学校和家庭。而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又是班级文化形成的有效载体。、完善班级文化制度,保证制度奖励经费,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个浓缩的社会,也需要有一定的“规矩”以成“方圆”。这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之为班级制度文化。它的制定和执行,应遵循“自主”原则和“正面鼓励”原则。组建起一支能力强、作风严的学生督察、监管小组,进行“自评、自查、自治”;同时,尽可能发挥制度的正面鼓励、嘉奖作用,避免其消极惩处作用。其中,在解决奖励经费问题上,除了学校拨给班费途径外还可以每月开办一次“跳蚤市场”,把学生不需要的书本、文具、生活用品等拿来义卖,将筹集的资金作为本月的“嘉奖基金”,用于奖励为班级作出成绩或在某方面取得荣誉和进步的学生。、明确班级文化主题,指明文化建设方向,办出班级文化个性。“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整齐的步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利用班名、班旗、班号的设计、征集,调动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集中体现了一个班的精神风貌。如,“蜜蜂”班、“雏鹰”班、“小荷”班、“火炬”班、“水手”班,以形象的事物象征了班级的精神,“诚信”班、“智慧”班、“上游”班则大胆地提出了班级的奋斗目标和班级优势。不同的班名、班旗、班号体现出了班级文化个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为接下去的班级工作指出方向。当这些凝聚了学生创意和心血的标志出现在黑板报、运动场、宣传窗、校刊和每个学生的书本上时,学生怎能不为此而自豪呢?而这份自豪感也正是作为班级小主人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动力。、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文化氛围,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与学生“对话”。农村学生身边的文化环境相对城镇学生是有差距的,学校图书室的规模有限;逛书店书市不便,家中少有藏书;在网络、电视等众多信息渠道面前吸收信息时,又普遍缺乏家长的指导。所以班级中更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书画角”、小名士挂像、“图书角”等来补充学生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是渲染一种文化氛围。另外“荣誉角”、“队角”等还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促进了班级文化的交流。环境文化其潜在的教育性,能使师生都受到陶冶和感化,它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使学生易于接受,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终身受益。而创建环境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过程,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
第五篇:重庆市居住问题及改进方法
重庆市居住问题及改进方法 梁超 土木13试 2013443609 摘要:重庆市这些年的尝试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市中心区域的景观无论远瞰还是鸟瞰,充满气势且繁华,城市景观,市建设固然取得不小的成就,同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的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现在的城市道路系统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过于复杂;城市中心绿地空间空地少,日照通风,游戏运动条件太差,严重影响市民的居住,这就成了重庆市城市规划要改进方法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居住问题 改进措施 一,居住问题调查
近几年,重庆市坚持建设五个重庆的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质和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大幅改善,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切实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为市民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卫生、文明的宜居城市环境。下面我就结合《雅典宪章》对重庆市居住问题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
最近我对重庆市的居住问题的调查发现,重庆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噪声干扰;公共服务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因而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重庆市拥有三千万人口,人口密度大,必须在城市中心修建大量商业住房,便人们的生活出行,而大多数商业住房都是沿街修建,住房旁边就是公路,对于车流量巨大的重庆市,显然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噪音干扰,尾气的排放对于居住环境是个极大的影响。许多工业厂房位于市中心,居民住房接近工业区,这对于市民来说是严重影响居住环境的,就以以前的重钢来说,位于市中心,工业排污给居民带来极大不便;位于九龙坡区的电厂,工业生产使得周围居民不敢开窗户。城市中心,用于商业运作的设施太多,而有利于居民的公共设施就显得太少,当然有些地方还是专门建有许多公共设施,但大多数地段是没有的,如此的分布不均,也紧紧是服务于一小部分人,对于三千万人口的重庆来说还差得太远。例如重庆朝天门附近,重庆朝天门附近类似批发市场,周围建筑物密集而且人口众多,加之外来购货人数多,导致朝天门附近人口密集。而且由于太过密集导致朝天门附近连饭馆都少,很多人更是直接在路边卖起了食物,卫生一点得不到保证。由此可见重庆居住存在多大的问题。二,改进措施
我认为应该把工业区搬离市中心,迁于郊区,郊区生活的人口比较市中心人口来说就少很多,能解决大多数人受污染问题,居民住房修建应尽量远离公路。同时应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科学定位,不要盲目跟风,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
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应按全是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按居住、工作、休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要多从居住者的要求出发。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两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