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5章 第1节 光合作用练习 (新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将一颗1克重的樟树种子种到土地里几年后长城100多千克的大樟树,樟树能够增重,主要来自于()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阳光 C、氧气 D、二氧化碳
2.下图是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一个简图,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A、氧气 B、水分 C、二氧化碳 D、有机物
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色,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水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⑤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图中的叶片,是把盆栽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再夹上黑纸片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从植株上取下的,用酒精除去这片叶的叶绿素后,滴上碘液,叶片上仅在夹黑纸片的位置不呈现蓝褐色,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A、产生淀粉 B、需要二氧化碳 C、产生氧气 D、需要叶绿素 6.如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应选用()A、用酒精除去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叶 B、有白斑的叶 C、不含叶绿体的叶 D、全绿色的叶
7.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光照强度
B、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0﹣a内,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 C、光照强度在a﹣b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D、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8.下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只有乙 B、只有丙 C、乙和丙都是 D、乙和丙都不是
9.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A、水和光 B、叶绿体和光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叶绿体 10.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是()
A、1、5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和动物中的上皮组织一样具有保护功能 B、6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C、3叶脉为输导组织,里面既含有导管运输有机物,也含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2、4叶肉为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二.综合题
11.下列左边是光合作用的肥应式,右边是叶片横切图:(请在括号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文字)
(1)绿色开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合作用的场所[ C ] ________主要存在于图中的[ ② ]________组织和[ ③ ] ________组织内。
(3)光合作用所需的[ A ] ________和产生的[ D ] ________,都是由[ ⑥ ] ________进出叶片的。
(4)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由[ B ] ________转变而来的。12.如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
(2)、实验前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目的是为了将叶片内的___________耗尽。(3)、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另一部分不遮光,目的是设置__________。(4)、分析实验结果,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13.下面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具体步骤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一部分的正面和背面均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个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丢掉黑纸;
④将剪下的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直到叶片由绿变成黄白色;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并记录结果。
(1)该实验中有无对照实验___________(填有或无),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实验结束后,你观察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实验除了证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外,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14.下面是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①选盆栽的银边天竺葵放在黑夜处一昼夜。
②如图再将不透明的纸片用回形针夹在绿色部位,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
③ 剪下遮光的叶片,去掉不透明的纸。
④ 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在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________色变为_______色。
⑤ 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1)步骤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组成了_______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通过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隔水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2015-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单元 第1章 第1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第一章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3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创设情景,指导看书单元图、阅读,导人新课。
二、新授
师: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生: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师:强调安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生:引起注意。
师: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了解吗?
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师:给予表扬。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生:是光学显微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现在同学们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师:随机叫学号,指示显微镜不同部分提问,进行抽测。
生:回答问题。
师: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要求学生看书后进行操作观察(建议先观察透明纸标本,并提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压碎标本的现象。)
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师:巡视指导,注意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先生也指导。
师: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生:一名同学自告奋勇,边说边演示。先升起镜筒,再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用左眼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圈,完成对光。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完成观察。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有补充?
生:标本要正对通光孔;应先使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后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物像不够清楚,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
师:补充得非常好,同学们对此是否有疑问?
生:间为什么镜筒要先下降,后上升?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右眼要同时睁开?
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防止压碎玻片标本。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
师:回答非常好。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要用低倍物镜(也就是10′或8′物镜,即最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另外要注意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演示给学生看。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另外请同学们注意,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将标本压碎。
生:加深、记忆。
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
生:动手规范操作。
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主:小先生巡视,帮助。
师:观察后,同学们是否有问题要提出?
生:问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我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师:发动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线穿透的物体,从而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师:棒极了。现在我们换上另一个目镜再进行观察。
生:换目镜,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物像被放大了(或有的是缩小了)
师:现在谁来说一下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师:给予肯定。那么显微镜的使用应包括哪几步呢?
生:讨论,回答: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大步。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显微镜使用的录像。
生:认真观看。
师:鼓励学生按步骤规范操作。
生: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师: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三、小组竞赛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竞赛,中间这组站起来,其他三组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限定2分钟找到物像。
生:一组操作,另三组找错误。
四、练习(投影练习或小结)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其中
看到细胞数最多,看到细胞最大。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师:实验后,显微镜应如何处理?
生:收入箱内。看书39页注意事项,然后把显微镜放入箱中。
师: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给予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第三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6章第1节《食物链》教学设计(新版)苏科版
食物链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在交流中形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
1、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2、能书写完整的食物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
1、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这幅图讲的是哪个故事吗?
2、故事中谁被谁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箭头表示关系,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人)
3、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
4、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课件:链条)
师:所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课件出示)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食物链。板书:食物链(请生齐读)
二、谁被谁吃(认识食物链)
1、出示更多生物图片(草、兔、蛇、狐、鹰)。提问:在这些生物之间谁被谁吃?有哪几条食物链呢? 请你找一找。
2、反馈,请学生来说,课件展示。草→兔→鹰 草→兔→狐 草→鼠→蛇→鹰 草→鼠→狐 草→鼠→鹰
3、仔细看这些食物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找出食物链的特点。)
4、小结:
A、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B、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学生齐读)
5、介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
师:哪些是绿色植物呢?(指名说,师板书:花、草、树木等)
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生物学就把它们叫做——生产者。(板书)那么什么是消费者?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如:各种绿色植物---花、草、树木等是生产者; 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是消费者。
6、巩固: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又是是消费者呢?(指名说)
三、食物网
1、大自然中有许多生物,大家来看,在这张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呢?(课件出示多种生物)
2、这么多的生物在一起,有多少条食物链呢?请你用箭头像老师那样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3、交流你发现了多少条食物链?(投影学生的作业本,纠正不当之处)
4、一起来看看到底有多少条食物链(课件展示)
5、小结:
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生物学家把它们叫做食物网。
四、拓展
现在有这样两个情境,请你思考:
情境1: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蛇肉,有一天蛇群遭到人类攻击,被大量捕杀。你觉得会出现什么后果?
情境2:因为蝗虫会使稻谷减产,人们痛恨蝗虫,把大量的农药撒到蝗虫身上,蝗虫全部被消灭了,又会出现什么状况?
第四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3章第1节 植物细胞教案 苏教版
课题:第3章第1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课型:新授课
主备:jpfs2011 审核: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重点:
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学习难点:说出植物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回忆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
【自主学习】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合作探究】
活动
一、“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1、染色的方法是什么?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
2、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吗?
[补充]:生物作图的方法,铅笔做图,用点的密疏代表染色的深浅。活动
二、讨论
(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比较规则的长多面体形的细胞,细胞能保持这种规则的形态主要是什么结构的作用?
(2)能让有利的物质进入,而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的结构是什么?
(3)我们吃西瓜时流出的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哪个结构?
(4)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哪里?该结构中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
(5)控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的物质存在什么结构中?
【本章小结】
【检测】
1.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
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B.核糖体
D.内质网 3.活细胞中,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4.在细胞中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保持细胞各种物质的稳定和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的结构
是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核
5识图题:右图为植物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里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1)请写出各部分的名称:
[1] [2] [3]
[4] [5] [6]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叫[ ],起 和 作用。
(3)在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中有一层结构看不清楚,这层结构叫[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
(4)植物细胞中的叶是绿色的,主要是因为细胞中含有[
]。
学(教)后记: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章 第1节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教案2 北师大版
《第1节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出陈述性知识,培养概念内化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人体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及功能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60万亿个细胞的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尝试探究:
(自主探究)
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化的定义。
2、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3、人和动物有哪四种基本组织?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是什么?
(合作探究)
师: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下列较为疑难问题: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2、当你吃甘蔗时,首先你要把甘蔗茎坚韧的皮剥去;咀嚼甘蔗茎时会有很多的甜汁;那些咀嚼之后剩下的渣滓被吐掉。试从组织构成器官的角度,说一说甘蔗茎是由哪些组织组成的?
质疑互探:
师:就前面所学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踊跃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生1: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生2:结缔组织为什么分布最广?
三、应用示范: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A、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 B、细胞数目的增多 C、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工业 D、营养状况的好坏
2、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
A、保护组织 B、基本组织 C、上皮组织 D、分生组织
3、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的是()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上 D、神经组织
4、植物体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与其相关的是()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生长 C、细胞的增值
四、训练深化:
1: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
这说明皮肤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学生讨论后检查)答案:皮肤分布在人体表面,有保护作用,说明皮肤中有上皮组织,如果皮肤被划破,我们会感觉疼,说明皮肤中有神经组织,皮肤划破会流血,说明皮肤中含有结缔组织。
五、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以及植物体也有四种主要组织。【板书设计】: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
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
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2、技能掌握与指导: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图像。画出分裂图像中的几个典型图像;用显微镜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并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用显微镜观察到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并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生物科学探究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内师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生物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从细胞分裂,分化至个体成长的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尊敬父母的情感意识。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生物实验课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的分化现象及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类型的形态结构特点。让学生直接获得许多感性知识。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激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阅关于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资料,查阅有关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
(3)学生亲自体验番茄的果皮、果肉的区别,考虑其不同的原因。
(4)考虑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关系。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材料用具
(2)制造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课件、植物细胞分化课件和分裂过程中几个典型图像剪贴图。
(3)准备植物的几种组织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4)制作植物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剪贴图。
(5)查阅书籍了解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资料,查阅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录像。
一粒种子萌发,生长,慢慢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许多粒种子萌发生长成一片森林。另一图像:一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逐渐发育成小鱼、大鱼。
通过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植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有关)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是怎样造成的?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相似吗?
二、探究过程
(一)细胞分裂
步骤一:展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课件:
1、一个细胞出现,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以着丝粒连接在一起,即染色体出现;
2、染色体逐渐排列在细胞中央;
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原来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并向细胞两端移动;
4、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分别解旋松散成染色质,核仁出现,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
5、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学生观看图像,对细胞分裂的连续性的过程有个清晰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同学观察、讨论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你能给细胞分裂过程分几个时期?如何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细胞分裂与生物长大有什么关系?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形态、结构相似吗?
步骤二:
学生4人一组。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并结合教科书中的示意图,划出细胞分裂的区域,并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教师提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位置怎样?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2、照教科书的要求,画出细胞分裂过程中1~2个典型图像。教师提示绘图要求。步骤三:
教师:取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剪贴图,找学生代表认识并排序。本组学生纠正其识别、排序中的错误,并细心观察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位置与形态上有什么不同?选择几个典型图像进行比较,然后尝试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二)细胞成长
教师演示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变化(许多小液泡逐渐长大,合并为一个大液泡,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生长了),导致整个细胞体积增大。
学生讨论:细胞体积越大,需从外界吸收的营养物质越多。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出植物生长在什么环境下,细胞体积会明显增大?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与生物体的生长有什么关系?
(三)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步骤一:
展示植物细胞分化课件:种子萌发生长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随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后来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仍具有分裂能力,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展示)根、茎、叶表面的一层细胞群,即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出示)叶、果实的叶肉、果肉,细胞壁薄,液泡大,属于基本组织,具有营养功能;(出示)茎、叶脉根等处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属于疏导组织;那些仍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分生组织,最后这些不同组织组合再一起。展示根、茎、叶、花、果实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细胞刚分裂完毕,形态、结构上有变化吗?随着细胞的逐渐生长,形态、结构还与最初的细胞相似吗?在不同细胞群中的两个细胞形态、结构相似吗?这些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组织。
步骤二:
用显微镜观察叶表皮细胞,找出表皮细胞的相同点:形态相似,结构相同,讨论相同,讨论其功能如何?得出叶表皮是保护组织,同时识别其他几种植物的组织,讨论其分布、功能。
番茄的果皮与果肉,用手摸一摸,用牙咬,尝尝它们的区别何在?表皮具有什么功能,果肉具有什么功能?
步骤三: 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观察时,可对照教科书中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学生讨论:人体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滑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你考虑一下皮肤中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
教师:出示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剪贴图。
生:结合教科书中的人体的基本组织示意图,识别人体的四种组织?区分它们的特点、分布、功能。
步骤四:
教师展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最后植物体由小长大;一受精卵经细胞分裂,逐渐长成婴儿,慢慢成长为一名中学生,而在他周围是鸡蛋、面包、牛奶、蔬菜等食物。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成长中对父母的索取,从而唤起学生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感意识。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细胞分裂—细胞成长—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植物的四种组织,人体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