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国家科技文化建设

时间:2019-05-15 03:4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八.国家科技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八.国家科技文化建设》。

第一篇:专题八.国家科技文化建设

专题八--国家科技文化建设

一、【主要内容】

1、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2、科教兴国战略 和人才强国战略

3、建设创新型国家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主要知识点】

1.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新科技产品的问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类别: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空间科学。

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什么说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教育的重要性)

(3)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际形势)

(4)我国科技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情)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结论)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大力发展教育。

2、科技创新的意义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教育创新的意义(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青少年应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1)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2)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4)善于观察,展开想象,培养求异思维。(5)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3、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弘扬;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检测题

1、【2010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真题】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属于()A.经济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民主法治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开展()

①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③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10年广州市中考真题】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向世界,面向未来的,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化。

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B.民族的科学的高雅的 C.地方的科学的大众的 D.民族的大众的通俗的

4、【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中考真题】11.中宣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l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双百”优秀人物评选活动的意义是()

①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有利于感召人们自觉亲近和服务社会

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0年四川资阳市中考真题】10.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等九部门为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开展了铲除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互联网低俗信息的专项行动。这一行动()

①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③有利于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④能够彻底杜绝手机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真题】23.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于2009年9月20日晚在北京举行,裴春亮等55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陈荣超等262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有利于()

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10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真题】32010年5月25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我们青少年要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

①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②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③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勤动手 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学好语数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设立体现了党和政府()

①坚持把发展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0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

14、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成功研制出的杂交水稻于20世纪70年代推广至今,累计增产3.7亿多吨.创造经济效益3700多亿元,这表明()

A、生产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科学研究 B、农业科技是人类文名的标志 C、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2010年河北省中考真题】钱学森经常告诫科技工作者:“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这启迪我们()

A.没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B.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就一定能成功

C.国家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D.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答案:

11、【2010年四川资阳市中考真题】7.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作为一次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低碳”、“创新”的理念。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①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②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能力 ③有利于提升我国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④表明节能减排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0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真题】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状况,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创新。判断:()理由: 答案(2)判断:(√)

理由: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若回答“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同样得分)(2分)

东营统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判断;理由: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

2008东营中考试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就迫切要求广大青少年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判断:()理由:

判断:正确。(1分)

理由: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青少年要从转变学习方式做起,培养创新思维,打牢知识基础,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2分)

2010年达州市中考试题

材料一:世博会来了,这个百国同台万般竞妍的盛典开始啦!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欢聚一堂,享受不同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大餐。

材料二:本届世博会是一场“经济、科技、人文与生态奥林匹克”的顶级盛宴。很多参展方都带来了本国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芬兰馆白色“鱼鳞外墙”完全是新型纸朔复合材料;日本馆应用了最先进的循环式呼吸孔道技术,号称会呼吸的展馆;以色列馆展示了一种微型的胶囊,通过“人体漫游”的方式完成一次无痛苦的身体检查……

(1)[感受世博]世界文化有什么特点?(2分)

(2)[走进世博]假如你成为世博园的一名游客,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和眼光面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2分)

(3)[真知灼见]你认为在世界文化的融合中,中华文化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魅力?(3分)

(4)[引领未来]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作为当代中学生如何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呢?(4分)(1)丰富性,多样性

(2)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3)(1)我国的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分析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并不断发展创新。(3)对优秀的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我们要积极地借鉴吸收和学习。

(4)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坚实的创新能力基础;②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积极探索;③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勇于创新,勇于探索;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009年临沂市 中考试题

在向人们介绍自己的创新经验时,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说过: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联想,联想来自于博学广知和集体智慧;在一首打油诗中,他写道:“市场需求,兴趣推动,苦苦思索,趣味无穷;灵感突现,豁然开朗,发现创新,十分快乐……”

(1)“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联想,联想来自于博学广知和集体智慧”体现了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哪些观点?(6分)

(2)从材料中我们感受到闵恩泽创新并快乐着。无们青少年学生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享受到创新的快乐?6分

1、创新离不开想像、创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善于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团结就是力量等。

2、①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积累知识,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正确把握好奇心,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善于观察、展开想像、求异思维。③勇于实践,学以致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树立远大理想,担负起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2009河南中考试题

欣赏漫画“一字值千金”,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精神的重要性?(2)培养这种精神首先要做好什么?为什么?(1)这幅漫画说明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2)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做好教育创新。因为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010云南省昭通市中考真题】(10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的 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认识。

(2)你认为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应怎样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答:①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④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有;⑤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竞争;⑥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5分)(评分说明:本大题答案具有开发性,考生围绕上述参考要点回答,言之有理,表述清楚,即可酌情给分)【201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中考真题】2009年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六十载奋斗创业,一甲子春华秋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迎来了六十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检阅受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经典回放】(1)请例举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3分)【调查途径】(2)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到祖国巨变的资料的?(3分)【睿智析理】(3)请分析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4分)【感悟精彩】(4)国庆阅兵式上展示的某些武器装备,经历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你有何感悟?(3分)【抒发情怀】(5)请你写一句祝福祖国的话。(2分)答案:.(1)①神舟飞船系列成功发射②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③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④香港、澳门顺利回归⑤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⑦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2)①上网搜集②查阅资料③走访④I司卷调查⑤实地调查⑥座谈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3)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③坚持党的领导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坚持科学发展观⑥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⑦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⑧坚持保护环境的国策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4)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我国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⑤勤于思考⑥善于动手实践⑦敢于质疑、敢为人先、敢于向权威挑战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5)祝福祖**亲明天更加辉煌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2010年泉州中考试题

2009年11月12日,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也是世博会的灵魂”。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科技世博”为主旨,全方位展示了新能源使用、低碳排放、高效照明、水科技、“三网融合”及安全高效管理等全新科技,打造一场“由科技发展引领低碳新生活”的盛会。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谈谈对“科技创新是世博会的灵魂”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2)结合资源、环境国情,谈谈倡导低碳新生活的现实意义(5分)

(3)在“由科技发展引领低碳新生活”的今天,你如何践行低碳生活?(4分)(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在创新;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2)①我国的资源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②我国环境形势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③倡导低碳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

(3))节约资源、一水多用;少用或不用塑料袋购物;多步行、选择骑自行车出行;不用电器时,立即拔掉插头;随手关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草、积极参与植树活动等等(2分)

第二篇:国家科技规划

科技规划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5年09月23日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力争取得重要突破;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健康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知识创

新工程,整合研究实验体系,建设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职责,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要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中国是一个五年规划制国家,政府每五年制定一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

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中国已经编制了10个“五年计划”。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十一五”(2006—2010)开始,中国政府将编制“计划”改为编制“规划”。

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七次科技发展规划。各部门、行业和地方也相应制定了自己的“科技发展规划”,如《机械工业“十五”规划》、《广东省科技发展“十五”纲要》、《上海市科技发展“十五”规划》等。除科技规划外,中国政府还根据科技发展需要,制定科技发展专项计划。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中短期科技计划,是中国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组织科技活动的主要工作方式。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有利于长远科技工作的安排,如对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学科调整等需要长期稳定支持的工作进行总体设计和指导。

1956年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它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是一个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的规划。它的实施对中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形成和发展、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整个科技体制的形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深远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又先后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及《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等以时间为基础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中国政府在2004年开始制定新世纪第一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对新世纪这些年的科技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中选择了68项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

能源领域的优先主题为:工业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

水和矿产资源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节水、海水淡化、资源勘探增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综合资源区划。

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有: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

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畜

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现代奶业。

制造业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基础原材料,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交通运输业的优先主题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优先主题为: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高效能可信计算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是: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

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先主题为: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生物安全保障、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

第三篇:专题八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专题八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它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2.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立足本国又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四篇:八、科技综述

(一)科技综述的定义和作用

科技综述是对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科技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进而归纳整理之后写出的综合性叙述和评论。

与科技动态相同的是,科技综述也是一种科技情报文体。但科技动态是单一性的报道,科技综述的最大特点在于综合性。所以,科技综述的篇幅一般要长于科技动态。

科技综述与科技论

文也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区别是,科技综述不是直接反映科学研究的成果,而是以科技文献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对科技情报进行考察研究之后产生的成果。在写作上,科技综述不强调理论论证,而着重强调的是客观的叙述、综合的分析和评论。

科技综述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某一专题或学科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它能以少量的篇幅给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一般而言,综合的文献量越多,综述的价值就越大。有的综述文章参考的文献资料多达300~500篇。综述和评述的作用是为科研人员和科研、行政部门的领导提供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科技发展水平、概况、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趋势等重要情报,它对科研人员的选题定向和文献检索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作用,对领导部门进行预测、规划和决策可以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

(二)科技综述的特点

1.情报性

科技综述是对某一个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发展概况、未来趋势进行全面介绍和系统评价的一种科技文书,它的责任不是研究开发出新的成果,而是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评述,为这一专题的研究人员提供可资供鉴的情报。任何人的阅读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许多应该掌握的情报和信息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掌握,科技人员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有人经常做一些综述性的文章,供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阅读,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方便。

2.综合性

科技综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个“综”字,它将一个专题之内众多的、散乱的相关资料和成果汇聚在一起进行整体性观照,通过分析、厘定、梳理、排序,再重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篇结构谨严、层次分明、意义清晰、表达流畅的文章。这种综合跟科学研究一样,也是一个艰难的劳动过程。

3.评论性

科技综述的重点在述,但也不能只述不评。不仅要叙述各家研究状况和主要成果,还要适当地对这些状况和成果的意义、价值、作用、前景进行评价和预测。写作中要注意“述”和“评”的关系,“述而不评”会降低文章的认识价值,评得过多又会失去文体以“述”为主的本性。

(三)科技综述的分类

1.综述

一些科研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为了总结本单位、本地区的科研成果,汲取经验以利今后科研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向社会宣传自己的科研成绩,采用以为单位的办法撰写科技综述。如珠海市科技局在珠海信息网上发布的2001年珠海市科技综述,由“九五时期科技发展回顾”、“2001年科技发展现状”两大部分组成。

2.专题综述

这是对某一个科技专题所作的综述,针对性更强,内容更为集中,本章所附例文《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一文就是这种类型的科技综述。

(四)科技综述的写作

1.标题

科技综述的题目通常采用《××综述》的写法,如《××市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综述》。专题科技综述的标题通常通常采用《××研究进展》、《××研究现状》等写法,也可采用另辟蹊径的写法,如《引人注目的全球问题研究》、《生物工程研究向纵深进展》等。

2.前言

简要地陈述编写该科技综述的原因、目的、意义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背景情况,如资料来源、科技形势等。

3.历史状况

本专题内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成果,如果对目前的研究仍有影响,要在综述中加以反映。另外,历史上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原有的基础、水平、条件等纵向的回顾性资料,凡必要的也要写入综述之中。

4.现状的陈述与评析

这部分要广泛、系统地叙述该科技领域的已有成就。如理论科学研究建立的新概念、新公式、新理论、新假说,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出现的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新技术;获得这些成果的途径、方法、条件以及它们的效应、效果等等。对于不同学派观点和争论的意见以及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进行客观的反映。

5.发展趋势的预测

这部分用来反映研究工作的新动向,对本专题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对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6.结语

简要表述作者对这些文献资料研究所得的概括性结论,本专题研究存在的分歧意见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这部分加以表述。

7.参考文献

这是科技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便于读者查对原文。参考文献要按规

定格式列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科技综述要像一般的科学论文一样,在文前加上摘要、关键词,并要提供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的英文翻译。

【 例 文 】

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林善枝 肖基浒 张志毅(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

摘要 杨树是世界

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已成为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植物。目前在杨树的抗除草剂、抗虫、抗病等生物抗性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成功,但在非生物抗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杨树抗性基因工程育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杨树 抗性 基因工程 遗传改良

杨树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我国是杨树资源丰富的国家,从新疆到东部沿海,从黑龙江、内蒙古到长江流域均有分布,现已成为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杨树因速生丰产、实用性强、分布广、无性繁殖能力强,且基因组较小而成为研究林木生理和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进行遗传改良的理想模式植物。但由于杨树具有生长周期长、树体高大等特点,极大地限制了杨树传统育种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用常规育种的技术要在短时间内培育出人们所希望的杨树新品种是很困难的,尤其在改良杨树抗性性状方面更加困难。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以及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杨树抗性育种显得更加迫切,已引起国内外林木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因此查明杨树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遗传因素,寻找提高抗性措施,尤其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杨树抗性育种(包括抗病虫、抗寒冻、抗旱、抗盐碱等),是当代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在基础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植物抗性研究已有130多年历史,但林木抗性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真正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杨树抗性育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自从1986年parson等人证实了杨树可以进行遗传转化和外源基因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表达以来,林木基因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杨树的基因工程进展最为迅速。

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杨树进行抗性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1 国外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1.1 生物抗性方面

1.1.1 抗除草剂

fillatti(1987)首先将除草甘膦抗性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导入银白杨×大齿杨无性系nc5339中,所获得转基因植株具有抗除草剂效应。随后又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美洲黑杨,这是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的开端。

1.1.2 抗虫

mccabb等(1987)首次将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基因(pin-ⅱ)导入杨树nc5399无性系。1988~1989年,美国依阿华大学成功地将bt基因和马铃薯中提取的蛋白酶抑制基因(ti),以根癌农杆菌ti质粒为载体对杨树杂种进行转化并获得杨树抗虫转基因植株。1991年mcown b.h.等人利用电激法将抗虫bt基因导入银白杨×大齿杨和欧洲黑杨×毛果杨杂种中,均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klopeenstein等(1991,1993)分别将马铃薯创伤反应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与nos,pin-ⅱ与gus,pin-ⅱ启动子与cat组成的嵌合基因转入杨树nc5399及p.xeuramerimna,并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1995年法国森林育种实验站gills pilaee领导的研究小组将切割蛋白(protein-cutting)酶基因导入杨树,所得转化植株使食其叶片的昆虫致死率达40%。

1.1.3 抗病

在杨树抗病工程的研究中,harvey研究小组(1987)对创伤反应基因在毛果杨×美洲黑杨无性系中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杨树创伤反应产生了3种新的转录子mrna,其中转录子win6和win8所编码的几丁质酶可以降解浸染杨树的真菌或细菌的细胞壁,win3转录子所编码的多肽与豆科种子的蛋白酶抑制剂相似具有抑制昆虫的功能。他们已将win6基因与gus报告基因融合,构建了能在杨树细胞中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系统,用于杨树抗病基因的遗传转化,但尚未有抗真菌病基因转化成功的报道。

1989年rradshaw已从杨树中克隆出了类似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和几丁质酶的损伤激活基因的cdna并进行了转化研究。另外,cooper研究小组(1993)成功克隆到杨树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pmv-cp)并导入杨树,在杨树体内所产生的cp蛋白对杨树pmv的浸染起到一种类似疫学的交叉保护效应。

1.2 非生物抗性方面

1996年日本有关报告指出,把来自大肠杆菌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导入杂种杨,已培育出抗活性氧的转化体。1998年arisi等将拟南芥的fe-sod基因导入杨树,增加了转基因杨树的习化能力和耐冻性。另外,法国inra的lise jouanin实验室已将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导入杨树,降低了转基因植株对低温的敏感性。

2 国内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杨树基因工程育种是林木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在体外定向进行基因重组和基因改造,通过相应的载体实现基因转移。我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杨树抗性遗传改良起步虽晚,但进步较快,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

2.1 生物抗性方面

2.1.1 抗虫

我国已成功地将抗鳞翅目昆虫的bt毒蛋白用根癌农杆菌导入欧洲黑杨,并获得转基因植株,这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林科院(1993~1997)成功地将苏云金杆菌bt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欧洲黑杨、欧美杨和美洲黑杨,获得对舞毒蛾有毒杀作用的杨树转基因植株,并进入田间试验。郑均宝等(1995)用含有完全改造的bt抗虫基因表达载体pb48.7和部分改造的bt抗虫基因表达载体pb48.6转雄性毛白杨,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中国林科院用不同长度的bt基因转化欧洲黑杨获得成功;中科院上海植生所和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将bt基因和马铃薯的胰蛋白酶抑制基因导入毛白杨和美洲黑杨×小叶杨无性系nl80106,得到了一批转基因植株,目前正在进行分子检测。1996年中国林科院和北京大学合作开展了抗菌肽lci基因转化杨树的研究,试图培育出一批抗蛀干害虫天牛的转基因植株。

另外,郝贵霞等(1999)已成功将广谱抗虫基因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导入毛白杨,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现已进入大田检测。

2.1.2 抗病

1999年赵世民等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毛白杨,结果发现转基因植株组织提取液对枯草杆菌、农杆菌和立枯病原菌等多种微生物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2 非生物抗性方面山东农业大学温尚昆等(1997)由根癌农杆菌介导毛白杨导入与抗旱有关的激素合成基因建立转化系统,获得再生植株。1994年我国已获得耐盐转基因杨树。1999年白根本利用mrna差异显示法从胡杨中克隆到几个耐盐基因片段,现已开始进一步筛选和转化杨树的研究。另外,通过转化山菠菜碱脱氢酶(badh)、磷酸山梨醇脱氢酶(gutd)基因获得耐盐杨树的研究目前也正在进行之中;同时,南京林业大学还与日本合作开展了抗二氧化硫和臭氧污染的转基因杨树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现已从耐极端低温(-20℃)的甜杨中诱导出与抗冻性相关的特异蛋白,正着手分离克隆其相关抗冻基因。

3 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问题

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同农作物相比,仍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去研究解决。

3.1 抗性基因工程研究存在局限性

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目前仅局限于抗除草剂、抗病和抗食叶害虫等生物抗性,例如bt基因植株仅能对鳞翅目的少数虫种产生杀虫效果,各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表达量不够理想。因此,利用转抗性范围广的双价抗性基因(甚至多价抗性基因)的累加效应是克服上述这些问题的希望所在。同抗病虫基因工程相比,杨树抗寒冻、抗旱及抗盐碱等抗逆基因工程的研究相对薄弱,至今未见成功报道。

3.2 有利于杨树抗性遗传改良的外源基因来源贫乏

目前能有效地利用在林木基因工程中的基因寥寥无几,而这些基因又都是从农作物上引用来的,许多有用的抗性基因还不能识别和分离出来被利用。已成功地向杨树导入的为数不多的抗病虫及抗除草剂基因大都是来源于细菌(或放线菌)的控制单一性状的简单基因,而杨树需要赋予的性状(如抗寒冻、抗旱及抗盐碱等)大都是多基因控制的,仅靠细菌等少数生物材料提供基因很显然是难以满足的。因此,要根据林木自身的特点研究发掘适合于杨树抗性提高的主基因,这是解决杨树抗性育种的关键。

3.3 抗性基因构建、转化及检测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

杨树基因组结构存在某些特殊的地方如重复序列多、不易提纯等,使杨树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相对比较困难。目前常用的天然载体一根癌农杆菌ti质粒虽然能转化杨树,但转化率还很低,即便是已获得了转化细胞,分化再生成植株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因此进行目的基因构建,寻找更有效的基因载体,进一步完善转化技术和加强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提高杨树抗性基因工程成功率的重要方面。

3.4 其他问题

从事杨树抗性研究的专业人员缺乏,科研经费不足,技术设备条件落后;在育种目标上仍局限于杨树的速生丰产方面,对杨树的抗性(尤其是非生物抗性)育种重视不够。因此,今后的杨树遗传改良应在速生丰产和抗性上进行联合改良,特别要加强生物抗性育种转向非生物抗性育种的研究,才有可能不断提高育种水平。

综上所述,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已在杨树抗性改良中得到了应用,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毒能力的转基因植株。虽然在其实际操作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然而随着现代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一些常规育种技术难以解决的育种问题(抗逆性与抗病虫育种)有可能得到解决,也为杨树抗性的进一步改良提供了依据和机会。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物种间的界线,从各种生物材料中分离提取到有用的抗性基因,通过合适的基因转移技术改良现有的杨树品种,这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而且有望提高杨树抗性改良效果。

(文献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6):85~88)

第五篇:国家科技发展指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在编制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时,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2%,到2020年达到2.5%以上。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要求目标:

——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

2.2%。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2010年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比例为1.75%,2015年目标2.2%。

——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产业技术创新明显加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8000 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2010年实际比重为13%,2015年目标18%。

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扣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些因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技术发展或工艺改进,还包括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该指标是衡量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该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的测算结果。

对外技术依存度:有两种等价的测算方法。第一种方法直接测度技术引进经费与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之比,即技术依存度= 技术引进经费 / R&D经费支出。第二种方法用技术引进经费占总的科技经费支出的比重来表示技术依存度,公式表达为技术依存度 =技术引进经费 /(技术引进经费 + R&D经费支出)。

下载专题八.国家科技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八.国家科技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根据国家科技部2006年1月17日印发的《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计字[2006]23号)规定,国家科技部门十一五期间,科技计划项目主要有重大专项和五大基本计划项......

    合肥八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 合肥八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一家以北斗/gps为核心专业从事GPS定位监控服务平台的研发和北斗/GPS定位终端的硬件开发测试,以及相关产品研发为主的高科技公司! 经营内......

    关于国家文化建设的认识

    关于国家文化建设的认识一、 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首先引用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一句话:“小企业管理靠老板,中型企业管理靠制度,大企业管理靠文化”。其实军队管理也具有相似性,中......

    国家信访局大力加强信访文化建设

    【56】国家信访局大力加强信访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2-02-22 09:11 国家信访局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大力加强信访文化建设......

    国家科技项目培训总结

    培训心得 本次培训专家组通过对培训内容的精心挑选,选材基本涵盖了省重大科技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很多案例令人耳目一新,问题分析起来让人豁然开朗,可操作性强。本次省重大科......

    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加快建立统......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附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英国国家概况(八)(中英文版)

    英国国家概况(八)(中英文版) 第八章 Justice and the law 法律与司法机构 There is no single legal system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feature common to all systems of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