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文化[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3: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国社会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国社会文化》。

第一篇:英国社会文化

In the UK teams such as Manchester United and Chelsea compete in the Premier League.The Premier League, also called the Premiership, is the division where the twenty best English teams play.在英国,有诸如曼联和切尔西这样的球队在英超联赛里角逐。英超联赛又被称为英超,由英国最强的二十支球队组成。

英国的体育运动开展较好,历史也很悠久,曾于1908年和1948年在伦敦举行过两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英国各种体育组织很多。1965年英国政府设立了 3个独立的体育组织:英格兰体育运动委员会(兼管大不列颠综合性事务),苏格兰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威尔士体育运动委员会。1972年成立全国体育委员会。1973年在北爱尔兰也设立了北爱尔兰体育运动委员会

1905年成立的英国奥林匹克协会是全国性的体育组织。英国各个项目一般均有单项协会。

英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与活动。据统计,英国全年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节日有106个,在此我们来简要介绍几个主要节日:

1.元旦新年New Year's Day

元旦新年一般是圣诞节庆祝活动的延续。不少英国人会在圣诞节前开始一直放假到新年过后。

在伦敦,一个已经实行多年的做法是在除夕提供免费公共交通,方便人们迎接新的一年。在子夜将临之际,不少人会聚集在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河畔的议会大楼前等候“大笨钟”敲响1月1日零时零分的钟声。不少人会带备香槟酒,举杯迎接新年。

在苏格兰爱丁堡市的古老城堡下的公园中,人们也会聚集,庆祝新年的来临。在苏格兰,庆祝新年的活动称为Hogmanay,是苏格兰一个非常重要的庆祝活动。

2.情人节Valentine`s Day

每年的2月14日是所谓的情人节。这个日子原本是教会中的一个圣人的纪念日,纪念圣瓦伦丁(St Valentine)。这位圣人据信是一个公元3世纪的人物,他后来在罗马殉道。有传说说,他生前曾经极力协助一些有情人成眷属,因此他的纪念日被用作所谓的情人节。

无论此说是真是假,不少英国人都会在这一天发情人卡给心上人,但是,英国的 传统是,发卡人不得在卡上签名或者留下任何可以显示自己身份的印记,以免遭遇厄运。

3.薄煎饼日Pancake Day

薄煎饼日的真正名字是忏悔礼拜二(Shrove Tuesday)。这一天其实是基督教会在基督受难日前40天的“封斋期”开始前的最后一天。封斋期内一些虔诚的教徒会定期“守斋”,纪念耶稣基督的死。为此,在古代,人们会在忏悔礼拜二把家中的“美味”食物清除或用罄。由于以前鸡蛋和糖、黄油都属于较为难得的“佳味”,因此,人们会利用这些原料制成薄煎饼享用,后来成为了英国的一个传统。

4.圣戴维日St David’s Day

每年3月1日是圣戴维日。按照基督教传统,圣戴维是威尔士的所谓“主保圣人”,就是说,人们认为他特别照顾威尔士。这里所纪念的是公元第二世纪到威尔士传教的僧人戴维,并非《圣经》中的戴维王。这一天是威尔士的重要节日,不少公司、办公室都放假。

在这一天以及这天的前后,在英国街头上会看到不少人衣襟上有一朵黄色的水仙花,这是因为威尔士的标记是黄水仙和韭葱。

5.圣帕特里克日St Patrick’s Day

3月17日是爱尔兰主堡圣人圣帕特里克的纪念日。这天是爱尔兰共和国、北爱尔兰的假日,而英国,乃至欧美其他地方的爱尔兰裔人都会热烈庆祝这个纪念他们传统中的主堡圣人的日子。

圣帕特里克是公元第五世纪在英国西部或者苏格兰地区生活的一个人物。他在16岁的时候遭歹徒俘虏,卖到爱尔兰为奴隶。他后来逃脱,并且到欧洲地区接受教育,并成为传教士。在第五世纪初年,他回到爱尔兰开始传教工作,并且在短短10年内在这个岛屿不少地方兴建交通,成功鼓励人们信奉基督教。

传说中的圣帕特里克利用白花酢浆草(shamrock)有三片小叶的叶片来解释基督教中的天主是“三位一体”的概念,因此,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以白花酢浆草的叶作为爱尔兰的标记。

在这一天,爱尔兰人聚居的地方可能会组织游行,以示纪念。个别酒馆中也以绿色的啤酒奉客,因为白花酢浆草的叶是鲜绿色的,而绿色也是爱尔兰的标记。

6.“母亲节”Mothering Sunday

英国的所谓“母亲节”与美国的完全不同。在美国,5月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但是,英国的所谓“母亲节”是在基督教会的耶稣受难前的“封斋期”内的第四个星期日。据悉,按照古老的教会传统,这一天是信徒回到他们本来所属的教堂(mother church)的一天,因此,所谓“mother”,本意不是母亲,但是,到了大约17世纪中,人们开始把“mother”也包括了人们自己的母亲,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所谓“母亲节”。

在这一天,英国不少人仍然按照传统,准备一个称为“Simnel Cake”的蛋糕,带回家给自己的妈妈,或者送到教堂,与其他教友一起享用。

按照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留下的传统,这种用干果、果仁、香料、酒和鸡蛋制造的蛋糕上面有一层蛋白杏仁软糖,上面有11个用这种软糖造成的球,以纪念除了犹大以外的其他11位耶稣基督的门徒。按照《圣经》所载,犹大出卖耶稣,让他在犹太人手上受凌辱,最后钉死在十字架上。

7.复活节Easter

作为一个基督教国家,纪念耶稣受难后复活的复活节(Easter)当然在英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按照西方基督教会的传统,通常这个日子是在3月21日到4月25日之间。这是因为复活节好像一些其他个别的教会日子一样都是按照阴历计算的。复活节确实是3月21日或以后的第一个月圆日之后的星期日。

除了教会的庆典之外,英国有不同的活动或风俗,标记这个日子,其中,“蛋”是经常出现的。对小孩子来说,当然是所谓的“复活蛋”。这些一般都是巧克力制造的。比较简单的,在超级市场也可以买到,但是,在英国,不少高档的餐厅、咖啡厅,都会在每年这个时候推出自己特制的“复活蛋”,有黑巧克力制造的,有牛奶巧克力的,有白巧克力的,也有蛋白杏仁糖制造的。除了一般的蛋型设计外,也有不少是动物、鲜花、卡通人物等,款式繁多,就算是对吃“复活蛋”没有兴趣的也会在这个时候可以到这些餐厅、店铺外的橱窗一饱眼福。

除了吃“复活蛋”以外,英国不少地方每年复活节左右都有有关“蛋”的活动,例如:英国的一些慈善组织和旅游机构都会在这个时候在一些著名的花园或大宅的园圃内举办寻“复活蛋”的活动。最有趣的莫如一些地方在山坡上举行的“滚蛋”比赛。参赛者自备生鸡蛋,到山顶上把鸡蛋“滚”到山下,大家都会各出奇谋,希望取胜。

8.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每年的4月1日。这个节日的确实来源已经不大清楚,但是,有资料显示,在16世纪法国,一种类似的传统已经存在。无论如何,英国各地现在都有类似的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尽情的愚弄周遭的人,但是,最终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意。只不过,如果你在这天看英国的报纸,或者听天台广播,听到或看到有什么特别的消息时,你得千万小心,以免受愚弄。

9.圣乔治日St George’s Day

按照基督教会的传统,4月23日是圣乔治的纪念日。如果大家在这一天前后到英格兰地区,你会看到教堂、酒馆,甚或汽车外都会挂上有一个红色十字的白色旗帜,这就是圣乔治旗。每逢例如英格兰足球队出赛,或者凯旋而归的时候,这面旗帜更大量出现在球场内外。

从大约14世纪开始,圣乔治成为了英格兰的守护“主保”圣人;在此之前,英格兰的守护圣人是爱德华(St Edward the Confessor)。据信圣乔治是罗马帝国时代生活在近东地区的一位基督徒。他因为成功杀死一条遗害当地人的毒龙而深受爱戴。现在,在英国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位身穿盔甲的骑马武士屠龙的图案,这就是圣乔治。

10.仲夏夜Midsummer’s Eve

虽然每年夏至,即每年日最长夜最短的日子是阳历6月21日,但是,英国庆祝仲夏夜都是在6月22日晚上。6月23日就是仲夏日(Midsummer’s Day)。根据英国的传说,人们会在这个晚上有奇异的经历,可能进入魔幻世界。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写作了名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里面就有这样的一句:

Why, this is very midsummer madness.人类学家说,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英国的人会在夏至当日由巫师(Druids)举行仪式,迎接这个特别的日子。英国一些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巨石建筑据信与这种庆祝活动有关。位于伦敦西南面的著名的巨石阵(Stonehenge),以及附近的比较巨石阵更大的埃夫伯利(Avebury Stone Circle)据称就是例子。不少所谓的“新时代信仰”人士每年会长途跋涉,赶在夏至日破晓前齐集在巨石阵,举行庆祝活动。由于人数太多,英国警方需要出动,甚或实施限制进场措施,以维持秩序。虽然现场情况可能看似混乱,但是,不少人说,亲眼看到夏至日的太阳从巨石之间升起的景象,是毕生难忘的经验。

11.万圣节Hallowe’en

每年的10月31日是所谓的万圣节,其实这是11月1日基督教会传统中纪念所有圣人和殉道者的节日All Hallows的前夕。人们相信,在这个晚上,已逝的人会从坟墓中走出来,巫婆和鬼怪也会到处出没。

12.盖伊‧福克斯日Guy Fawkes’ Day

这并不是什么圣人纪念日,所纪念的是1605年发生的一次阴谋。在当年,一伙以盖伊‧福克斯为首的人密谋在英国议会底下安置炸药,行刺信奉新教的占姆斯一世,试图恢复罗马天主教徒在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失去的权力。但是,阴谋被揭露,密谋者判处死刑,而后来人们都在11月5日举行活动庆祝此事。活动包括观看烟火等。不过,包括英格兰南部东萨塞克斯郡(East Sussex)的刘易斯(Lewes)镇,人们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在这个晚上手持火把,上街游行,其中更有焚烧盖伊‧福克斯以及当年的罗马天主教教皇假人的环节。

13.圣诞节Christmas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会中的圣诞节,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节日的根源是古代人类庆祝冬季结束,期待春天再度来临的日子。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每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冬至–就在12月21或者22日。

传统的圣诞期在12月25日开始,一直到翌年的1月6日的所谓“第12夜”(Twelfth Night)结束。在这段之间之中,不少英国人会张灯结彩,装饰家居,以示庆祝。现在不少英国人可能在12月初已经购置圣诞树等装饰,放在家中,但是,按照古老传统,装饰是圣诞前夕才放在家中的。

不少人可能认为圣诞树是英国的产物,但是,这个其实是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的传统,是19世纪维多利亚女皇的德国籍夫婿艾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引入的。

按照传统,不少英国人都会在圣诞前夕到教堂出席崇拜或者其他宗教仪式,包括罗马天主教会在午夜举行的所谓“子夜弥撒”,以迎接圣诞节和纪念基督的诞生。

圣诞节的装饰会一直保留到翌年年初,但是,人们一般会在“第12夜”把装饰拆除,这是因为人们相信,装饰保留超过这个时间会带来厄运。

第二篇:英国社会文化资料

德国解释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伽达默尔将媒介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比喻成鱼和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媒介之中,媒介它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对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文化从广义层面来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丶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媒介与社会:

传递信息  认识社会

 建构社会意义、反思和过滤社会现实  形成社会共享的文化意义 

英国式的“自由”造就了相对别的国家或地区较为理想的媒介环境:英国 人在获得新闻自由之前几百年就有了国民自由,13世纪就《大宪章》和议会这现代英国宪政的两大基石;英国人的自由传统是一种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有的传 统,其自由传统是由贵族开创的,是贵族阶级为维护封建权利与国王进行斗争以保障自身的利益;他们的自由是实际的、历史的。在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之前,英国人 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多元的市民社会和话语社区了。在英国,媒介也好,文化也好,传播也好,只是一个研究对象,可以用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 等方法介入,其先进性和普适性不言自明。英国传播思想的独特性及其生成过程,值得研究。近20年来,英国人所面临的大面积、大规模的广播产业化、私有化和 全球化的过程,使他们发现,媒介的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媒介和政府以及受众的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媒介生态(环境)的种种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影 响着英国媒介以及媒介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英国留学生活,自然免不了与英国当地人交往。那么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留学生们该如何与他们和睦相处呢?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英国人也不例外,经过了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着与其它国家人民不同的品质和特点。概括起来,大致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1.大部分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国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从来 不谈论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会喜形于色。其它国家的人很难了解英国人的内心世界。英国人为什么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征呢?原因有二。第一,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割断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英国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欧洲人。第二,英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西方及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议会(Parliament)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祖国文明史使得英国人形成了现在的性格特点。

2.大部分英国人有守旧而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国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为世人所知,英国人却认为他们的做 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有人说,英国人需要20至40年的时间才能接受美国目前的新生事物,此话虽然有一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英国人直到现在也没有 采用世界通用的米制(metric system),仍然使用英里(mile),直到1971年才将货币单位改为十进制(decimal system)。英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保持君主制(monarchy)的国家之一,其保守性可见一斑。当美国人发明中央空调(central heating)的时候,英国人以对身体有害为由拒绝接受这种新生事物,继续使用壁炉(fire place)和电炉(electric stove)。

3.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讲究文明用语和礼貌的好习惯。英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他们不会要求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得不要求别人做什么事 的时候,说得非常客气,诸如:“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but would you mind„?”或“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麻烦别人,通常说excuse me,如果无意识地干扰了别人,要说sorry。要求别人重复,一般不说what,而是说pardon或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在公共场所人们不会大声喊叫,他们认为那是不文明的行为。

4.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的天性。也许是由于缺乏空间的缘故,英国人的性格特点中有喜欢独居(privacy)和个人自由(individualism)的因子。在英国,人们恪守着这样一句名言:My home is my castle。The wind can come in,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my permission。当英国人搬到新家,他会在自己的房屋周围树起篱笆(fence),以便和邻居隔开。

5.大部分英国人具有感情不外露的冷淡和缄默性格。英国人一般不会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他们高兴时不会喜形于色,当他们悲伤时也不会愁 容满面,这一特点在上层社会中非常明显。在早晨上班乘坐的地铁中人们彼此不说话,只是在看自己的报纸,车内鸦雀无声,偶尔能听到下车的人因为不小心踩到别 人脚时说sorry的声音。下车后,人们只是走各自的路,彼此不会交谈。另外,即使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也不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情 况,因为他们从不谈论这些事情。

6.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自我嘲笑的幽默。英国人很幽默,不过都是一些自我嘲弄的幽默。他们喜欢嘲笑自己的错误、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尴尬境地等。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多年来形成的,对别人并没有什么恶意。

英国人的贵族精神:

许纪霖:第一个是教养,第二个是责任,第三个是自由

在英国,广播技术引发的广播业的相关制度设计打破了原先世界范围内由商业化和市场化主导的媒介运营方式而所代表的公共服务理念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媒介作为公共 资源来为公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出现改变了英国乃至世界的传媒业格局, 它的出现是世界传媒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无线电技术产生于世纪末, 由于广播媒体战略上的重要性与其发送信息的可读性,英国政府首先将其作为军事和政治手段来开发使用。因此,甚至在一战期间对业余无线电通讯爱好者 的活动也加以禁止。这期间英国通过了表明国家拥有电波管理权的无线电信法和 年实施的广播执照制度。私营的试验性质的广播一直被军方权威人士密切关 注,广播和无线电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到子年,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协会和收音设备的制造商们迫使

政府允许他们建立广播电台,而那些己经拥有收音机的人们因为想要听到更多的 音乐和娱乐节目,也支持他们的行动。这时,邮电总局才尝试对“两种”无线电 技术加以区分,即向指定接收者发送的“点对点”的技术和向所有拥有设备的 接收者共同发射的“点对面”的“广播”。年在伦敦和曼彻斯特,真正的广 播电台诞生了。同年月,英国邮电局召开了由所有相关制造商和团体参与的 有关建立一个广播公司的问题讨论会。由于频道资源的有限性,邮电总局不可能 给每个运营商都分配频率。同时,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招致了民众的普遍不满,直 至世纪年代一战结束后,人们认为一定能有一种更好的资源配置管理方法。“以公共所有权作为手段,求能良善经营公共资产的传统,正在发展。”而

政府和民众不约而同的认为广播的巨大告知功能足以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甚至 政治变革,因此广播这一技术不宜像美国那样,由私人来管理,这样也同时可以

避免美国商业经营带来的空中信号相互干扰。再加上英国文化中所推崇的妥协与 中庸,政府也力图避免对广播的直接控制,因此,由邮局颁发执照,广电业向政

府负责的制度设计就初步形成了。它由家大无线电广播公司和电器制造公司联合组成,被称为

英国广播公司其运营资金来源于三个方面

原有的股份,出售设备的收益和由邮电总局从听众那里收取的接收许可费。这样 就有效地屏蔽了商业利益的侵袭。

而瑞斯的个人贡献不容忽视。从年担任总经理一来,瑞斯一直在奋

力批判大众报纸的低俗,他从道德的视角呼吁广播媒介脱离商业公司而独立。瑞 斯的理想是使广播服务超越利润和娱乐的局限,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性的节 目体系,并使它免于商业公司和邮政部门的控制。在这里,免于商业和政府的控制 是问题的关键,瑞斯给这个理想起名为“公共服务广播”。并且,建构了一套维

系系统公共服务、资金稳定和道德的义务感。年月日,英国政府委派克劳福德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毫不迟

疑得接收了广播必须垄断的观念,并建议成立一个“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公共委员 会”执行全面管理。年初,英国政府将英国广播公司收归国有,于是,一个

新的公营的英国广播协会取代了早期的英国广播公司。作为一家公有的国家广播 公司,政府对其有很大的管理权限,但同时又对的日常业务,包括节目在内, 一贯采取承认其独立性运作的原则。瑞斯的理想成为的指导原则,之后在世界 范围内获得了广泛支持。对于英国广播和后来的电视媒介的独占经营模式直 到世纪年代才被独立的商业电视系统打破,但是,以其高质量的节目内

容一直备受全球传媒业界关注。协会在政治上只是半独立的,因为它的经济基础

是政府规定的收听收视费政策但在运作上,它基本上是非商营的,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播广告。

由成立之初到年的独家垄断时期年到年代的双元垄断期,即 的公营体制与独立电视局的商业体制“双头垄断”自进入年代以 来在自由市场冲击下的竞争时代。

成立于年的英国广播协会以国家授权的公营性质独占性的经营着英 国的广播,年依照经营公营广播的模式开始负责英国电视媒介的经营 包雷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 郑超然程曼丽等《外国新闻传播史》, 《社会学研究》年第期,第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一页。

管理从此开始的多年里,在英国广电领域一直是享有独占模式的经营 管理权。自年起,保守党和整个国家内部就是否结束的垄断地位进行 了激烈讨论,年,电视法案以票赞成票反对的微差勉强通过,它

确定了商业电视在英国电视业中的地位并承诺保证商业竞争体制中公共广播的 质量标准。这样的独占模式在年被英国第一家商业电视的诞生而打破 了,从此,从节目内容、经营方式、内部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走向了 市场竞争。

首相撒切尔夫人所尊奉的货币主义政策和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思想主张私

有化和市场竞争,这本身就与抵制市场化的公共广播理念构成冲突。货币主义与 自由经济确实为英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利益,然而这种经济政策却引发了一系列社 会问题,如失业率犯罪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编辑方针 指导下新闻报道的常规素材,这势必引起与当时政府的矛盾。年弗兰 克战争中的相关报道使这一冲突升级。撒切尔认为的报道充斥者叛国色 彩,而之后有关北爱的新闻报道使这一冲突全面升级。认为自己有义务悟 守公正的立场,将信息告知公众,因为公众享有获知的权力,而首相却认为“将 信息全部公之于众本身就是为恐怖主义提供氧气”。弗兰克战争之后,撒切尔 任命皮考克大法官组阁“皮科克委员会”,开始对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的财 源问题进行调查,她试图通过这次调查证明更像一个官僚机构,效率低下, 不受观众欢迎,从而重新制定政策,改变的执照费制度,允许播放广告, 将其推向市场,降低它的影响力和领袖地位,以便畅通无阻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取 得主动,使自由市场竞争的理念在英国成为主流。

然而,皮考克委员会的调查结论却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凯文威廉姆斯认为, 皮考克报告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报告建议保留的执照费制度与运营方式, 直到新一轮皇家宪章到期之时。因为,“公共广播电视在制作高质量、低成本的 节目方面比商业电视更为成功。在委员会所面对的整个广播电视市场上,观众情 愿以纳税人和公民的身份,而不是直接以消费者的身份,接收公共广播电视提供 的节目,公共广播电视扮演着为公民而不是为消费者生产节目的角色。”另一 方面,报告确实为英国广电体制由强调公共服务走向注重商业盈利打下了基础。报告指出二元体制对工业的限制过大,使得它的运作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 此,政府应当减少管理,使广电业能够相互竞争。

这样,在年代管理、经济和技术变化带来的相互作用下,公共服务理念遭 到质疑,人们将之理解为“放松管制”。原来被当作广电业者应该提供给公众的 李书藏《英国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反商业化传统的对峙》,《新闻与传播评论》 公共服务信息,现在则被当作了市场中的商品'媒介不再从政治的角度去对待 受众,也就是说不再把受众当作国家社会群体的公民,而是将他们当作经济实体, 当作消费市场的组成部分公共服务理论中那些对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考虑一一包 括对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对民族文化和同一性的考虑一一都渐渐地被看作是制 约拓展媒介新市场的因素了。

除了来自保守党的调查外,工党也不支持。工党认为走的是高雅的

精英文化的路线,这与工党的本质不相符合。年代英国主要两大政党均不支持 , 最后在多方折中之下,政府宣布成立第四频道,也就是继台、台和独立电视台之后的第四家无线电视台。它致力于服务小众,并以文化多元及政

治社会自由为归依,资金来源与商业电视台的广告搭配。这样,英国广电业 市场多增加了一个竞争者,从而保住了公共电视的原貌。

BBC是公认的公共广播电视的典范。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早期的化身——乡绅阶层逐渐形成,逐渐确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趋向。

一战前英国国内政局动荡,失业人数日增,工人的生活越发艰难,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导致了1911到1912年的大罢工。一战中广播英国群众深刻意识到广播的影响力。年实施的全民选举使民众意志的重要作用再次凸现,此时的公众舆论已经能够对政治

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与此同时,广播能够向任何人传递任何信息这一特性变 得日趋明显,政府对收听广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关注。具备向公众传播 观念、知识和情绪的广播被认为是对政治与社会稳定最具潜在威胁的一种力量。在国内政治动荡不安时期产生的无线电广播注定了政府会在其未来发展中扮演 重要的角色。而战争的爆发更加深了人们的这一认识。

在战争中,大众传媒和政府的操作在控制新闻传播和形象构建方面均被赋予

了多种角色。可以赢得上百万不同文化层次观众、并激发情绪反馈的报业成为政 府关注的焦点,并显示了其强大的功能。不少人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 国“在战场上胜利了,但是被宣传打败了”。马克斯·韦伯在《作为职业的政治》 中也提及`断然巧妙的敌国的宣传',论述了民众的指导者一一作为煽动者的新 闻记者对大众民主主义的影响。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效果的观念在社会上广为 蔓延。

美国的反例:

美国,广播发展正在起步阶段。到了年春, 美国广播设备的销售量达到狂热的地步,销售量达到百万美元,之后销售额进

一步增加,各地纷纷组织电台。告混乱、播出内容混乱与通俗低级相互纠葛。同时,由于地广人稀的缘故,美国 的广播组织形态是先有地方性电台,然后串连成为全国性的广播网,这就致使政 府的统一管理遭遇重重困难。这给当时主张公有制、新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提供 了一个很适时的反面案例,而苏联广播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做法被认为会对民主政 治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成为必然。由于自由市场竞争的作用与收音机用户的增加,电磁频谱上密密麻麻

地挤满了各个电台,它们彼此竞争,水火不容,讯号彼此间的干扰非常严重,而 听众也因此受害非浅加之各个电台争夺听众的商业竞争导致的市场混乱与广告混乱、播出内容混乱与通俗低级相互纠葛。同时,由于地广人稀的缘故,美国 的广播组织形态是先有地方性电台,然后串连成为全国性的广播网,这就致使政 府的统一管理遭遇重重困难。这给当时主张公有制、新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提供 了一个很适时的反面案例,而苏联广播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做法被认为会对民主政 治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成为必然。因此, 采取的是居于完全市场导向商业化运作的美国广播体制与完全政府控制集权化 运作的苏联广播体制之间的一种折中方案。这样的组织形态,一方面可以解决由 频谱资源有限带来的空中讯号冲突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商业经营带来的广 播内容庸俗化的倾向,以及政府控制媒介所带来集权政治对民主的威胁。

从一之间的大约五年,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英帝国 的辉煌正在逐渐暗淡,社会动荡复苏,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 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年的

罢工运动,使当政者开始重新思考公众舆论对国会制定政策的影响。就在这时, 无线电广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有了广播之后,人们在家中就能获得信息。这样, 市民团体、咖啡店、青少年组织、学校、劳动者和业界工会等获取信息的网络与

物质性场所中传统关系的解体,在极大程度上动摇了归属集团的传统架构。怎样理性的使用这种媒介,使它为国家统一

与社会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而建立全国境内皆可接收到 的广播系统似乎成为维持国民认同感的必然选择。

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遗留下来的清晰的阶级分野、上流社会主导的精

英文化氛围、对帝国的骄傲与强烈的民族怀旧感依然占据着英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领域,这使得英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技术和战争的冲击下发生变化的同时 相对比美国而言依然倾向保守。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所产生的那种“事业” 一,油腼咙 弃 尽, 左腾卓己日《现代传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李书藏《英国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反商业化传统的对峙》,《新闻与传播评论》 年第期。

观念,即资产阶级不断寻求道德上的完美,并自视为“公仆”,即

为民族利益与公共利益服务的人,经过了二百多年资产阶级渐进式的改良和发展 之后,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以公共所有权作为手段,求能良善经营公共 资产的传统,正在发展”。也就是说,英国民众普遍存在着一种希望社会更加 公平、公正的要求,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大众,都不愿意看到社会的稀 缺资源逐渐地更加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因此希望新兴的一些技术产业诸如电 讯、铁路、用水系统等应该由国家拥有并且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希望建立健全社 会福利制度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其时,英国工党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夺得了第三大政党的席位。然而从根本

上来说,任何一个政党与政治团体都不愿意看到广播媒介落入任何一个内阁部或 政府手中。特别是对在野党来说,如果广播媒介落入敌对党的操控之中,那么在 野党就会永无执政的机会。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党愿意看到其他政党因当政而控 制广播,至使广播组织在报道与评论政治事件中有所偏颇。因此政界各方都支持 广播组织应独立于政府,由公共所有,由公共控制。这种设计同时也体现了政府 对收听广播所形成的对公共舆论以及政治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和顾虑,因为广播这 种传播工具能够几乎同步传播政治要闻并由此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鉴于这样的 考虑,被要求在报道中保持中立,并保持一种全新的基于公共服务理念的新 闻编辑独立方针。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成立多年之后,不被允许报道政治演 讲与政治上矛盾对立的观点。

对那些世纪

初的报业大亨来说,报纸只是向读者出售观念的工具,这与出售日常消费品没有 任何区别。詹姆斯·卡瑞分析说,报业大亨控制下的报纸不再是社会公器,而成 毗,肠孟口刀`动,甜, 郑超然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一页。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年版第一页。

了老板们为满足政治野心,实现政治操控的纯粹的宣传机器。在这些报纸上,公 共事务新闻成为了一种装饰品,居于次要地位。报纸为争夺广告客户而需获取最 大读者群的压力导致了政治新闻水准的不断降低,公共事务新闻篇幅不断减少。负责任的严肃报刊水准下滑,成了报道琐事的通俗报刊。因为,对商业竞争下的 报业来说利润比政治要重要的多。

媒介普遍媚俗与堕落带来了人们对媒介的负面影响的基本认识。这一时期的 英国社会广泛讨论着商业机制中的大众化报业对政治与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人们 的共识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完全商业化运作的大众通俗报业所提供的文化产 品不可避免的有趋于低俗化的倾向。

人们同时也在极力尝试寻找另外一种能够提升公众品味,对社会文化能够产 生积极影响的新的传播形式,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正在起步阶段的广播。观察者 们很快发现无线电广播具有大众传播的许多优势,应被利用起来,通过改进信息 内容,拓展公众视野,达到教育公众,并使他们在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承担明确而 英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年版,第一页。

积极的角色的目的。如果将广播这种影响巨大的媒介在制度上设计成为与报业一 样的商业企业,那么作为私人盈利机构的广播就会不可避免的为争取广告商投资 而盲目扩大听众人数,而娱乐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便捷的途径。那么英国的上空 就会充斥着大量大众化,娱乐化的信息,这些信息与报纸上的廉价信息一同作用 于社会,必定会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出于这些考虑,英国广播体制就不能走纯 粹商业化竞争的道路,必须要有一种制度设计,使其能够为公众提供理性的,有 品味的节目内容。

公共服务广播的核心价值 英国自由民主的传统

自由报刊理论:在西方,学者们公认的占主流地位的媒介理论是自由主义报业理论,被丹尼 斯·麦奎尔称为“昂格鲁·萨克逊自由报业理论”。它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形 成的一种新闻理论传统,同时也是西方各国新闻体制的基石和主导性理论。在 这一理论中,最基本的论点就是报业自由与表达自由的等同。在1880年代,英国报刊的产业化与商业化使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报业越来越趋向于私人掌控,也越来越趋向于集中与垄断。约翰·瑞思的个人作用

瑞思认为,广播创造了一个具备全新技术的、前所未有的

传播活动领域,因此它会带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影响,它是世纪促成真正意义

上的全国性公众成长的技术上的关键因素。广播这种媒介使民众第一次真正意义 上在同一时间被联系起来,这一点绝非报刊可比。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使广 播有效的回避政治与商业的双重压力,它就可以在民主社会中成为一种积极的力 量,提升公众对高品味文化的追求。因此,瑞思和他的同事们毫不犹豫的对抗着 被称之为那个年代不可避免的趋式一一商业化。

瑞斯所确定的几十年来坚持不变的传播理念,即传播

新闻、教育大众、提供娱乐视受众为公民而不是消费者、引导受众而非迎合受 众拒绝商业化和私有化运作保证节目的高质量、高品位。这些囊括了瑞思所 有有关广播理念的精华。瑞思指出那些自诩为公众提供了“想要的内容”的人 实际上创造了一种低水准的虚假需求。正如斯坎勒和卡迪夫所说的那样,瑞斯提 出的令人信服的公共服务理念是将广播作为文化,道德与教育的力量来促动知识 的传播,品位的提升与行为态度的改进,而这已经成为理解瑞思广播理念的中心 环节。所以,无论是的音乐节目还是其他,都体现着中产阶级的品味与中 间路线。

激进民主主义理论中所还包含的“同一国家”的主旨也在 的实践中得到体现。作为一名政治上的联合主义者,长老教会员,瑞思提倡

在一个国家内建立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广播体制,以提高社会成员的认同感与政治

上的团结统一。也就是说,利用全国统一的致力于公众服务的广播体制,发展得到启蒙的公众舆论,无疑会将英国公民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

做出贡献。而从这种角度而言的国家利益特别涉及到的是国内的政治稳定,这一 点对在年席卷全国的大罢工中支持政府的立场做了很好的说明。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BBC(英国广播协会)公共性的形成政治、社会、文化与理论认同的转换及分析》,张妤纹

第三篇: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

公共文化体系和公共文化制度建设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和公共文化制度建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残疾人的文化参与何在以及其参与文化活动如何实现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文化建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离不开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公共文化制度建设。

残疾人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乡镇残联组织状况来看,很不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乡镇社区残疾人工作方面长期存在着不和谐的社会音符,从而导致残疾人不能参与共享社会文化成果。

一、残疾人基层组织资源的缺失。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只是发文成立乡镇残联,并没有按规定召开代表会议选举主席、副主席,没有推举出执行理事会理事长和理事,乡镇社区和村委会也没有残疾人组织,上层组织需要汇总材料时往往由文书随便应付。正是由于残疾人基层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便无法建构起承载“代表、服务、管理”的残疾人组织网络,致使残疾人工作失去了基础,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社会事业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二、乡村残疾人利益诉求渠道的缺失。由于残疾人基层组织资源的缺失,进一步又导致乡村残疾人利益诉求渠道发生“肠梗阻”现象。正是由于残疾人基层组织资源的缺失,造成农村残疾人状况的底数不清、资料不详、问题不明,如究竟一个乡镇有多少残疾人?各种类别的残疾人有多少?其身体、生活、就业状况如何?其合法权益有没有保障?他们有着怎样的需求?各级残联组织在最基层的残疾人资料无法获取的基础上,何以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何以让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与残疾人的服务需求不协调。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残疾人特殊群体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平等、参与、共享”需求日益增长,从而对残疾人联合会履行相应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尤以基层组织为甚。以往乡镇残联工作人员一般由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兼任,而农村民政方面的工作十分繁忙,相关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残联事务,更无暇兼为残疾人服务。

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残疾人基层组织资源的缺失。很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涵盖城乡社区所有社会群体的大系统,任何不和谐的社会音符都会影响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伤害和谐社会的健康肌体,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将残疾人文化生活融于公共文化生活,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发展,把握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前提。因此,我们在讨论残疾人的价值实现问题之前要先弄清楚人的价值的问题。人的价值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个体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人对社会、对他人或自身需要的满足和肯定,包括人对社会的有用性以及人对自身的有用性;而人的个体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存在、人格尊严以及人的自由、自主、平均、权力等方面的价值。

人的价值实现,其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人的价值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社会交往方面,他们相对于正常人在实践活动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对残疾人的价值实现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古今中外无数伤残人士的事迹告诉我们,残疾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要,经过自己的选择和实践,创造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如此,他们在格外艰辛的条件下战胜厄运创造奇迹的过程中,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为人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实际上,身体有特殊困难只是意味着有了特殊的需要或者需要进行特殊的选择,并不等于人的价值本身。事实证明,特殊的需要经过特殊的选择和实践可以形成特殊的价值。

二、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化的必要性

(一)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

人的价值“取决于人在自己的具体关系中的选择和创造”,这意味着残疾人与其他社会群体在价值关系中是一律平等的。因此,无论是谁,他的个体价值如何,都取决于他自己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及自我实现的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价值都有其得失长短,问题的实质在于“人有什么价值和怎样有价值”。对残疾人另眼相看,认为他们的价值实现问题是个难点,其实是对人生价值问题思考不充分所致。事实上,残疾人由于特殊的境遇和心态,往往会非常注重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到的那样,残疾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前提下,开始了对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追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残疾人也强烈地要求与健全人一样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履行义务,享受权利,贡献力量。另外,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曾提出:“由于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其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在另一个方面,它还能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正是由于一方面的缺陷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所以一部分残疾人开始了他们的“超越行为”,表现为对自我身体缺陷的“反抗”。同时,残疾人也有着参与社会、体现人生自我价值的主观愿望。相对于健全人来说,残疾人的这些愿望表现得更加迫切。所以,他们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懈努力,超越自我,从而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为残疾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残疾人救助政策开始由收养救济型走向劳动福利型。其显著特征是残疾人开始作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公民生活在社会上了。至此,他们的需求层次实现了由追求福利到追求事业的转变,他们也要求像健全人一样,在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求在事实上享有宪法赋予他们的公民权利。

正所谓失聪者目明,失明者心灵。残疾人可以通过进行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参与的能力,扬长弊短,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作出其应有的贡献。我们可能会从一些残疾人身上看到某些生命负重现象,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他们的生命负重现象只是生理上的残缺,而不是精神上的。正因如此,我们才从司马迁、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甚至到现代表演千手观音的众多残疾人身上,看出他们由精神生命的完满而激扬的生命之力,焕发的生命之美,并体现出光华璀璨的生命价值。而这些对于社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必将对人们起积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对那些已经完全丧失了或从来没有任何贡献能力的人来说,只要他还活着,就不能说完全没有任何能力,最起码他的生命存在的能力还在。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没有人的生命的存在,人对社会或他人需要的满足和肯定即人的社会效用价值就无从谈起。”仅此一点,即使他自己不做任何事,他人和社会也可以赋予他各种意义,使他仍可以作为一个“人”而有“贡献”。如人仅存的生命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尝试挽救和延续人的生命、创造医学奇迹的机会,或用以检验和发展人类战胜病魔的能力等等。因此,我们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残疾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力量,这不仅体现着残疾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进步。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在看到一些残疾人的某种辉煌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残疾者的人生价值其实是和所有人一样的,大家都面临着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社会的选择问题,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如实地区分残疾人自己的权力与责任、社会的权力与责任,通过具体的分析作出具体回答。在实践中属于个人权力和责任的,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属于他人和社会的权力和责任的,应该由大家和社会承担起来。在这方面,曾经有学者提出:“残疾,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没有各类事故,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残,就不会制定科学的安全作业规程;没有先天愚型即失明、失聪就不会懂得优生优育即近亲何以不能配婚;没有药物致盲、致聋以及其它中毒疾病,就不会有预防这种疾病的‘糖丸’问世,正是一部分人的残疾,换来了更多人的躯体和心智的健全、健康、秩序、科学,换来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因此,在以人的能力、作用、贡献作为主要价值衡量标准的社会里,把残疾人看作是整个人类进步过程中支付的代价,他们正是为健全生存下来的人们支付了他们的牺牲。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应当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并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谈到这里,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管理学中常用的“木桶理论”。残疾人事业就好比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它决定了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这要求我们应把和谐社会的建构着眼于实现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给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以足够的重视,并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应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化的途径探析

(一)促进残疾人内心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比较落后,逐步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些消极的残疾人观念。比如认为残疾即残废,或认为残疾是某些个人命运中注定的悲剧和灾难,不可违抗,或因残疾人某些能力上的缺陷而往往不把残疾人看作是事实上的公民,而剥夺或忽略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随着残疾人生活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越来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奋斗。因而,残疾人的教育问题成为扩展他们价值实现的直接手段,成为残疾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德育可以培养残疾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智育可以提高残疾人的多种智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推进社会的进步;通过体育可以激发残疾人的竞争和进取精神;通过美育可以发展残疾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唤起残疾人的创造天赋,最终实现其价值。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市场对劳动力的选择越来越严格,残疾人的教育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事实上,由残疾造成的功能障碍,是可以通过残疾人与残俱来的代偿和社会的补偿而得到缓解的。所以残疾人完全可以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无数的事实证明在他们中间也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作家、画家、音乐家、诗人、歌手以及众多的自强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民营企业家。这些例证都说明了残疾人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其价值的。因此,残疾人要勇于转变观念,改变旧的观念,要有求生存、图发展的志气;要热爱生活,乐观进取,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履行应尽的义务,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培育有利于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化的外部环境

1.政府和公众的服务和支持

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来说,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并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在贯彻好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在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增加更多的有关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因素。例如,提供基本的教育、卫生条件,从而确保残疾人机会均等,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等方面拓展,有力地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从而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我们普通公民还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助残活动,发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给予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关心。

2.不断完善残疾人法规建设

联合国1969年颁布《禁止一切无视残疾人的社会条件的决议》,1975年颁布《残疾人权利法案》,1982年颁布《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93年颁布《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我国也相继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规。这些条例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残疾人的各种权益,促进了残疾人生存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关残疾人的有法不依、社会歧视等方面的事情还时有发生。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再次出现,首先要健全相关立法,并保证立法的有效执行。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对弱势群体开展法制宣传,使其有维护自己劳动权利的意识。最后,要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关心残疾人,为他们创建良好的生存环境。

3.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心议题,会议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的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享受公共文化既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我国还通过参加国际公约的方式,确认了文化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性质。这表明,我国人人都平等享有文化权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着力推动“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消极的残疾人价值实现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残疾人的生存现状和残疾人价值实现要求不甚了解所致。所以我们说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要依靠残疾人的自强自立,但教育与就业等价值实现机会的提供则更多地来自于社会。如果没有社会舆论方面的认同,我们所做的工作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通过大众传媒等方式宣传残疾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实现其价值而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精神的报道,使公众增进对残疾人的了解,拉进与残疾人的距离,唤起对残疾人的爱心,并且通过对个体心理、心态的影响,逐渐实现由点到面、由面扩展到整个社会影响的渐进,为残疾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重要的推动力。呼吁人们能够关心、爱护和支持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的内心诉求,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以期为残疾人创设一个良好的公众舆论环境,推进残疾人价值的实现。

4.完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价值实现过程中任务的艰巨。我们必须着眼于8000余万残疾人口,尤其是生活状况极为恶劣的残疾人在其生存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为保证残疾人能够在其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应有的物质帮助,这就要完善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及以社区服务等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救助为基础,成本低廉的社会福利体系。比如,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一全国的养老保险、事业保险、医疗保险政策,扩大其覆盖范围,并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具体规定下来,充分挖掘公益组织的社会保护潜能。在这方面,全社会应把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服务落到实处,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将其作为衡量与评价社会文明的标准之一。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经验,努力促进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有机统一协调起来,为残疾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撑。

第四篇:流行语与社会文化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是流行语与社会文化。

何谓流行语,是指在某段时间中,某一地域里广泛流行的特殊用语,在一段时间过后,这些用语会被另一些语言所代替或消亡。

一般来说,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它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人群当中流行后,就会消失。如果没有消失,而在这个流行层面达到一定的普遍性,并逐渐失去新鲜感,使用的频率相应降低的时候,流行语就进入了地域语言,成为当地方言的一个普通词语,已不具有流行性。比如“二百五”“没戏”“雄起”等,这些当年的流行语早已成为一般词语,就如“你”“我”“他”一样,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作为一般词语继续普遍使用。可见,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说,长盛不衰的流行语是没有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把新言换旧语,老的流行语总要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如表示一个男子长得“好”的流行语由“俊”到“帅”到“酷”,被替代的流行语或消失,或进入一般词汇,这是流行语必有的命运归宿。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关联。经济社会发展越快,社会流行语的出现和更迭也就越频繁。当人们还在惊叹“EMS”的快捷时,没有过多久,“伊妹儿”便迅速取代了它的地位;一个流行语,无须经过多长时间,就会成为历史资料,这种更替往往是一年一个样,甚至一个月就会翻新一次,因此对这种语言现象要作系统研究,也就有很大的难度。流行语总是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和发展的事件,正在兴起的事物,用生动的词语反映出来,丰富人们的口头用语。流行语之所以它能够流行,是因为它也迎合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同时不断推陈出新、高速能产,这也成为了流行语生命力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我组调查表明:年龄较长者对贴吧等交流平台不是十分熟悉。绝大多数人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但是有一小部分人紧跟时代步伐,对流行语最为了解。网络流行优点多样,大多数人都认为网络用语会与汉字与时俱进,扩大汉语词汇量。但网络用语有利有弊。流行语的缺点在于,在流行语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的语法,句法逐渐淡忘,影响汉语的修辞。

而在二十到三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大多数人都会使用网络交流平台,并且对流行语有较多的认识与关注。在生活中,也会经常使用,但是绝大多数还是认为流行语对于传统汉语有着一定影响,尤其是在汉语的基础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退化方面。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流行语有利有弊。

流行语即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流行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流行语是词汇丰富发展的一条管道,也是某种社会文化和情绪宣泄的通路;但从消极一面来说,由于流行语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包括着大量糟粕。有些流行语低俗,黄色,甚至污染心灵。因此流行语除了通过社会的过滤,还要求大众传媒不能以民俗民风、地方特色和丰富词汇等借口。对流行语中糟粕的传播和污染语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要审慎把关,严格使用,使流行语得到健康的发展。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的流行语除了较多的颂言赞语,也还有讽喻和微词。常能听到看到的就有“边腐边升”、“几十个图章管不住一张嘴”、“形象工程”,以及那句人所共知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极为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不满和反感。这说明,生活中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尚需进一步完善。这些不满的词语得以流行,得益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倘若政府容不得不满情绪、听不得不同的声音,这些不满的词语又怎能成为“流行语”?

让我们携手,共创文明的流行语,让社会文明风气和文化越走越远!

第五篇:社会文化与市场营销

社会文化与市场营销

——社会文化因素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营销环境作为一种动态性极强的外部因素,对企业制定营销决策和开展营销活动来说至关重要,环境的变化不断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都必然要受到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企业营销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良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而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复杂宏观环境因素。因此,无论是国际市场营销还是国内市场营销,企业都应重视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

一、主要要素

社会文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要素:物质文化、关系文化和观念文化。首先,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以物质资料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以生产力为首要。

其次,关系文化是人们在创造、占有和享受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还包括为维护这些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和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规范等。

再次,观念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文化,包括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性格等,以及社会有意识地宣传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精神和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

任何一个社会文化就是这三方面的统一。其中,以价值观为内核的观念文化是最深沉的核心文化,有高度的连续性,不会轻易改变。营销者应分析自己的市场营销活动将涉及哪些层次的文化因素,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主要影响

企业营销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宏观环境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华人的春节和西方人的圣诞节是有着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高峰期,不同的节日风俗使他们的节日消费各具特色。另一方面,营销者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经商习惯和风格。

国际市场营销决策不仅必须了解和考虑各国的文化差异,还要着重调查研究亚文化群的动向。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态度或看法、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和外商洽谈生意时必须了解和考虑各国的文化差异。如,市场营销人员与外商洽谈生意时必须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和

商业习惯。像美国人较直率、开朗,谈生意时喜欢开门见山,答复明确。在商谈时,一般只简短寒暄几句,便会进入正题,坦诚地探讨业务问题。而日本人则喜欢长时间闲聊。

亚文化,即一群人居住在一起具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及环境,而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不同的亚文化群体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与消费行为。企业利用亚文化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好效果。

社会文化一般由某一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核心文化和某一社会不同群体特有的亚文化组成。即使在核心文化相同的社会,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差异性,不同群体会形成亚文化,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观念、购买方式及消费习惯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亚文化群的信念、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既与整体社会文化相符合,又因为他们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这些不同的人群也是消费者群,根据各亚文化群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消费行为,营销人员可以选择这些亚文化群作为他们的目标市场。

企业营销决策的选择,必须适合目标市场、社会文化的需要,任何有悖于社会文化的营销举措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详谈

1.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指生活在某一社会环境下的多数人对事物的普通的态度和看法,它的形成与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时间观念已经对变革和对生活的态度有关。

不同价值观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方式、不同的追求这就必然导致不同的消费便好、不同的购买行为。因而,营销人员应了解目标市场的价值观念状况,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措施。一家美国公司在日本市场推销某产品时用的鼓动性口号是曾风靡美国市场的“做你想做的!”,但没有达到效果,颇感意外。调查后得知,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很大差异,并不喜欢标新立异、突出个性,而是非常强调克己、规矩。后来,这家公司更改口号为“做你应做的!”市场反应转好。口号中虽一字之差,引发的思考却耐人寻味。

2..教育水平

所谓教育水平,是指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一致的。不同的文化修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观,购买商品的选择原则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讲,教育水平高的地区,消费者对商品的鉴别力强,容易接受广告宣传和接受新产品,购买的理性程度高。因此,教育水平高低影响着消费者心理、消费结构,影响着企业营销组织策略的选取,以及销售推广方式方法的差别。例如,在文盲率高的地区,用文字形式做广告,难以收到好效果,而用电视、广播和当场示范表演形式,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又如在教育水平低的地区,适合采用操作使用、维修保养都较简单的产品,而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则需要先进、精密、功能多、品质好的产品。因此,在产品设计和制订产品策略时,应考虑当地的教育水平,使产品的复杂程度、技术性能与之相适应。另外,企业的分销机构和分销人员受教育的程度等,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对音乐、艺术、形状、色彩、等的鉴赏与便好,这对产品的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色彩是人们辨别和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还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世界各民族、各宗教对颜色都有所喜好和禁忌,营销工作者在商品包装以及广告画面上要注意这一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我国春节期间向台湾推出了一部广告片:红墙红瓦的闽南式建筑,身穿中国蓝色小长衫的胖男孩儿,红色墙上写着巨大的福字,在可口可乐诱人的泡沫中叠映出贴春联、烧佳肴、亲朋好友开怀畅饮的画图。这部广告片的成功在于它的文化创意,其中对色彩的准确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对红与蓝中国传统色彩的认同,才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古老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得到认可,并愉快地表现出来。这样的广告一定会达到良好的促销目的,目前台湾饮料市场的90%以上占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色彩禁忌在世界各国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如白色在亚洲一些国家常与死亡有关,成为丧服色,但在欧洲它却代表着纯洁、神圣;黄色在欧美、阿拉伯地区成为禁忌,是绝望和死亡的象征,而在亚洲一些国家它则是一种高贵的颜色,代表着智慧和财富;红色在阿拉伯地区、非洲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以及美洲的墨西哥不受欢迎,被认为有晦气之义,但在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国红色则是吉祥色,意味着喜庆和幸福;蓝色在阿拉伯地区是死亡的象征色,在欧美基督教国家则是天国的象征色;紫色在拉美地区大多数国家不被喜欢,因为它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但在亚洲的中国和日本紫色却是高贵而庄重的颜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4.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图腾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图腾是一种极其古老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原始社会作为个部落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动物或植物等。古老的图腾文化渗透到现代文化中,形成各种风俗习惯和禁忌,进而形成特别的消费习惯。例如,由于古文化中对牛的崇拜,一些民族至今不吃牛肉;由于古文化中对猪的厌恶,伊斯兰教徒们不食猪肉。再例如,中华民族对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的美好祈盼,在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包装、商标、色彩和推销方式的特殊心理偏好上都有反映。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一些认为吉祥或忌讳的数字,也有一些图好听、吉利的数字。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将给营销工作带来方便。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忌讳数字"13"。因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叛徒犹大是第13个人。因此,西方人处处避开“13”,楼房没有第13层,房间号码没有13号,一包物品不能装13个,13号这天不办喜事,等等。

5.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多数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它不具有强制力,但是它对人民的行为却一般性地深层次的影响,这就影响同样作用与对他人的行为评价。中国儒家学说对道德规范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

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在一定的程度上人们的行为受到最深层次的影响。

6.宗教信仰

在人类社会,宗教是一种很突出的文化现象。在具有宗教信仰的目标市场上,宗教信仰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着人们的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宗教不仅只是一种信仰,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消费者的某些理想、愿望和追求。天主教强调礼拜和圣餐仪式,要求教徒绝对依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新教则否认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差别,主张人们通过努力工作来愉悦上帝。古兰经上没有允许做的事情,穆斯林绝对不能去做。佛教的核心思想与追求财富和成就的思路是格格不入的。佛教和印度教强调精神价值,贬低物质欲望,这些都对市场营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世界各地的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节日期间商品销量通常都会大增。所以出口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宗教有一定的理解,避免触犯禁忌,造成失误,做到有的方矢地开展营销活动。

例如,在佛教中有所谓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其核心价值观是恬淡无欲,清静无为。可见要唤起佛教徒的消费热情,是多么的困难。

7.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即使同一国家,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即使语言文字相同,也可能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不同。语言文字的不同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巨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由于其产品命名与产品销售地区的语言等相悖,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例如,美国一家汽车公司生产了一种牌子叫“Cricket”(奎克脱)的小型汽车,这种汽车在美国很畅销,但在英国却不受欢迎。其原因就在于语言文字上的差异。“Cricket”一词有蟋蟀、板球的意思,美国人喜欢打板球,所以一提到“Cricket”就想到是蟋蟀,汽车牌子叫“Cricket”,意思是个头小,跑得快,所以很受欢迎。但在英国,人们不喜欢玩板球,所以一说“Cricket”就认为是板球。人们不喜欢牌子叫板球的汽车。后来,美国公司把其在英国的产品改为“Avengex”,意思是复仇者。因为这个名称不是说明它小,而是说明它很有力量,结果很受欢迎,销量大增。同样,美国汽车公司的“Matador”(马塔多)牌汽车,通常是刚强、有力的象征,但在波多黎各,这个名称意为“杀手”,在交通事故死亡率较高的地区,这种含义的汽车肯定不受欢迎。

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尤其是市场营销时,应尽量了解市场国的文化背景,掌握其语言文字的差异,这样才能使营销活动顺利进行。可口可乐进入我国市场时,起初将名称翻译成“可渴可蜡”,后来改译为“可口可乐”,仅从字面上,“可口可乐”就赢得了我国消费者的好感,使它在我国市场的销售如日中天。可口可乐在我国推出12生肖产品包装,“大阿福”贺岁包装、“阿福”小姐妹怀抱可口可乐贺岁广告等营销方式完全适应了我国文化风情,产品也自然深受消费者青睐。

四、社会文化策略在营销中的运用

宏观环境是一个企业所处的大环境。一般来说,宏观环境改变的频率较慢,它只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产生影响。比如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条文;人口地理分布;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当企业制订出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以后,这种规划只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规定大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当宏观环境改变时,企业相应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时,也不会对现实的营销活动产生剧烈影响。但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国家对某些商品的管理放松还是加强,在某一时点上会使企业产生被动局面。这时,就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策略:

1.协调性策略

所谓协调性策略就是企业利用自身的潜在力量化解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与宏观环境变化的步调协调一致,也叫做改变策略。采用这种策略时必须做到:(1)务必保持企业原有市场占有率没有大的降低;(2)企业从整体上看没有大的损失;(3)企业的长期发展不致因改变策略而受到大的影响。若做不到这三点,改变策略则不适用,这时应考虑采取其它策略来对付环境威胁。

2.抵制性策略

企业力图限制或扭转那些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叫做对抗策略,比如通过某种方式来阻止或促使政策立法部门通过某项法令或改变某项法律条文、制订某项策略来对已经形成的不利因素进行抵制等等。应当指出:实行对抗性策略必须具有相当的实力和社会影响,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和实力不很强的大企业不宜采取这种策略。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必须注意:(1)在现行政策法规范围内进行,决不可做出违法行为;(2)切不可使企业的对抗行为给公众留下不良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3)不影响企业的经济收入。如做不到上述三点,则此策略不适用,应考虑采用其它方法。

3.多元化策略

在宏观环境的改变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时,将受到不利影响或威胁的产品暂时或永远停产、停销或转移到其它市场,或重新考虑自己的市场定位,或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生产其它产品的行业或部门。比如某些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烟、酒的生产和销售往往受到限制,有时国家还会发布一些法律条文来规定其生产品种和销售范围,这时就应该把企业的经营范围拓宽,生产一些连带产品或不受限制产品,或把受限产品销往那些管理较松的国家或地区。

五、参考文献

1.新浪博客:社会文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研究——苏超

2.周庆举 《市场营销》学习指导

3.陈兵 《现代市场营销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

4.张保林 《中外最新市场营销案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5.孙秋云 《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 2004年12月

6.各类网站

下载英国社会文化[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国社会文化[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文化科工作制度

    社会文化科工作制度为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干部队伍,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进一步推动全市社会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按时完......

    社会文化调研(大全)

    社会调研个人总结 在假期里,我们四人组成一队对麻涌,特别对水乡,麻二社区的文化进行了调查。在假期,我们进行了通过实地考察和到网上找资料,更深一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在做调查......

    婚庆司仪与社会文化

    “首届闽南婚庆文化节”于10月4日到10月6号在厦门人民文化宫隆重举行,这次文化节是由厦门总工会、共青团厦门市委、厦门市妇联、福建省民俗学会主办,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承办的......

    2013年社会文化大事早知道

    2013年社会文化大事早知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我们走进2013年。接下来的这部精彩365天的大戏,我们将有哪些可以期待的美好?我们的生活中又将有哪些社会事件的热闹、文化活动的......

    服装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服装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2008-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调研及投资咨询报告简介:2007年纺织服装行业面临了诸多困难:人民币升值超过6%、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上调幅......

    广州市社会文化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发布单位】81904 【发布文号】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第10号 【发布日期】1991-02-05 【生效日期】1991-0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州......

    社会文化考试复习表

    新西兰: 地理:1. two largest islands 2. the special animals and plants 教育:1. the largest school 2. the private school 人民:1. environmental protectors 2. Maori 政......

    姓氏的社会文化内涵

    姓氏的社会文化内涵 潘 守 皎 (菏泽师专,山东 菏泽 274015) 摘要:姓氏作为生命个体的符号标志,是我们身边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然而,在这种普遍的文化现 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