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姓氏的社会文化内涵
姓氏的社会文化内涵
潘 守 皎
(菏泽师专,山东 菏泽 274015)摘要:姓氏作为生命个体的符号标志,是我们身边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然而,在这种普遍的文化现
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姓氏是一个民族悠久社会文明史的具体体现,是维系中国漫长的宗
法制度的纤绳,它还曾是阶级社会中贵与贱的标志。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数次民族大融合,姓氏文化便是
一种见证。同时,姓氏还折射出封建皇权的威势,它也成为历史上各部族人民寻根的渠流。
关键词:姓氏;社会文明;宗法;寻根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3)04-0117-02
一、姓氏—— 一个民族悠久社会文明史的体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早在传说
中的炎帝、黄帝之时,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姓和氏。“黄
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1] 因而黄帝
姬姓,属轩辕氏、有熊氏;炎帝为姜姓,号烈山氏,一作神农氏。黄帝又从其他姓族部落娶十二姓之女,并
分衍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 12 姓。到了周建立的时候,随着分封
制的实行和“赐姓命氏”,又产生了大量的氏(周人 有很多以国名、地名为氏),至秦汉以后,姓氏合一。
到了今天,我国有姓氏的历史已有数千年。而在亚洲,朝鲜等国约在 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而日本直到
1870 年为实行“壬申户籍法”才准许百姓取姓,甚至
于在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和民族至今仍不曾采用姓
氏。虽然古罗马在父系氏族时期就产生了姓,但实际
上,大多数欧美国家约在中世纪才开始采用姓氏,土耳
其在 20世纪 30年代人们才开始有姓。因此说,姓氏的
来历和使用的源远流长,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悠久 的具体体现。
二、姓氏——维系宗法制度的纤绳 宗法是中国古代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也是封建制
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而姓氏在维系宗法制度的过程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先秦时期,在有姓又有氏 的情况下,男子都称氏,而不称姓,妇人都称姓而不
称氏。之所以如此,便是明婚姻。《礼记·大传》等
规定,只要是同姓,毋论远近亲疏,虽百世而婚姻不能相通。其原因就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2] 和“同
姓不婚,惧不殖生。” [3] 这在发现和提倡“优生优育”的同时,对维护其统治赖以生存的宗法制度,可谓煞费苦心。正因为如此,在同姓与同姓、异姓与同姓之间,只
有通过同姓不婚并以族外婚的形式才能建立与维系同姓与非同姓诸侯国之间的联盟。由于同姓不婚,所以诸侯国 之间,同姓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这样,整个国家都有宗法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无所不在的血缘等级制的封建网络。对此,《诗经· 大雅·板》曾作过这样形象的描写:“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即大邦就是国之屏
障,同姓则为国之栋梁,施德就使国家安宁,宗子就是国之城疆。周代诸侯还根据他们与同王室的婚姻关系,分为同姓、异姓、庶姓之国。异姓和庶姓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世代与周王室通婚的姓族,而后者则没有这一层关系,由此可见,姓、氏制度在先秦不但避免了由于同姓通婚带来的嫡庶尊卑等级混乱与种族走向衰亡的厄运,而且起了维系和延续宗法制度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姓氏——贵与贱的标识
姓氏还是贵与贱的标识。在先秦时期,姓氏只属于周天子、诸侯国君、大夫和士层,奴隶们是不配享有氏称的。只是后来随着部分奴隶逐渐获得人身自由才有了以专业技术为氏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具有等级制的规定,使姓氏本身就有了高低贵贱之意。
作者简介:潘守皎(1963-),男,山东梁山人,菏泽师专。· ·118
当然,由于姓和氏在血缘关系上还代表了和周天子的亲
疏远近,同姓国、异姓国、庶姓国的不同等,同时又由于
国别的大小贫富存亡等因素,因而这些以国为氏的姓氏本
身也有贵贱之别。秦汉以来,姓氏合一,从天子至平民均
有姓氏。似乎姓氏没有了贵贱之别,然而,这只是暂时的。
另外一种形式的以姓氏标明的贵贱旋即产生,而且相沿成
习,它左右了社会,左右了政治,历时很久才渐衰退,这
就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末,历东汉至魏晋南北
朝而极盛。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姓氏具有高低贵贱之
别,望族大姓可左右政治、世代高宦。结果,在中央政府 及地方各级官吏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
局面,大批出身寒微而富才学的士人被拒之各级政权之外。
这些豪门世族还耻于与庶族通婚,这种风气甚至于沿习至
唐。象唐太宗这样一代英明的君主,还曾因新修的《氏族
志》最初不把李姓列为第一家而勃然大怒。当然,这种门
阀制度和重门第的风习,在中唐以后逐渐衰退,唐朝王室
甚至销毁了前代修订的《氏族志》,但这种门第观念,却仍
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存在。
四、姓氏——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今天的汉族是以华
夏民族为主体,由各兄弟民族长期交融汇合形成的。这
种交融在春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元清等时代
尤为频繁、明显,并且影响到姓氏文化。也可以说,某些姓氏的形成正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和见证。
在商末周初,国家的数目为 1700多个,而此前尚
有3000余个。在远古时期,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
域、洞庭湖、鄱阳湖区域等生活着不同的氏族部落,他们
通过各种方式最后融合形成华夏民族。北朝时期,北方五
族一并汉化;辽金时期,契丹、女真复归于中华;明、清
时期的“改土归流”,苗、夷各族的先后逐步同化,都是以 汉民族为核心和主体的。这些汉化的民族不仅说汉话,着
汉服,而且改汉姓。为了真正汉化,孝文帝甚至敦促皇室
成员聘娶汉人大姓之女为妻。当然,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中,也有个别汉人少数民族化的案例。如明朝将军顾良相
隐居苗寨,并不再姓顾氏,以苗族的父子连名制行世,并 娶苗家女子文氏为妻。
五、姓氏——皇权威势的多棱镜 姓氏有时还体现了政治意志,体现了统治者的奖惩,也有时表现了人们对皇权的畏惧和不安。为表恩宠和奖惩,皇帝有时赐姓给臣子,有时是赐国姓,也有时赐别姓。唐
朝时,徐、朱邪、鲜于等姓因有功被赐国姓李,还有汉代
郦食其因向刘邦献计有功,被刘邦封为广野君,并赐姓“食
其”(此例是赐别姓),以上为因褒奖而赐姓。另外,还有
因惩罚而赐恶姓的情况。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令豫章
王综受命督军,镇守彭城,与魏将安丰王元延明相持。时
间久了,两军仍对峙,梁武王令王综退兵,综怕退兵
后受到责难,就投降了魏将元延明。梁武帝闻讯大怒,下令削去综的爵位,并把他的姓改为悖氏。除此外,蛸、莽、闻人、蝮等也属恶氏。另有些姓氏是因其它政治原因而改的。如东汉著名的隐士严子陵。严子陵本姓庄,应叫庄子陵,因避东汉明帝刘庄之讳而改姓 “严”,另外,荀姓在汉代曾被改孙,是避汉室帝刘洵(谐音)讳等等。姓氏还有因避祸而改的。如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便改姓后隐居乡里。哥哥在“司马”之“马”字左边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竖,改姓“同”,故而当地“冯”、“同”为同姓。
六、姓氏——族姓寻根的渠流
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即以传说中的黄帝
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一种对同一文化渊源 的认同意识与寻根情结。而这种寻根意识最终则以姓氏
为渠流达到百川归海,种姓一统。在今天华人使用的几千个汉姓中,都能从古姓中找
到它的渊薮。司马迁著《史记》,认为天下同姓,天 下一家。无论华夏族,还是东、南、西、北的夷、蛮、狄(即少数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根同一系,本出一源。这虽然是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但无疑也
说明了整个中华民族之间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历代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都认同这种关系。《魏书》开篇
即论述了一番鲜卑族与黄帝的关系:“黄帝有子 25 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于白土,国
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 原来鲜卑
族出自黄帝之子昌意。辽、金、元、清都也推崇中原文化,认同炎黄祖先。这在那些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讲,虽然也是
一种旨在消灭民族隔阂的政治策略,但他的所作所为对于
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建构,又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以上是各民族之寻根,至于百家百
姓,又自有其源流,而认祖归宗又须借助姓氏谱系为渠 流。
中国人的姓氏历史悠久,每一姓氏都有自己专门的家
族生命史。中国的家谱,导源于上古,延续于当代,上至
帝系,下至百姓,各有谱牒。背井离乡的千千万万的游子
正是靠着姓氏谱系连通他们与同宗族人的血脉,找到自己 的生命本源和文化之根。在海外,只要有华人聚集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同姓宗亲会”,他们不分贫富,不问亲疏,旨在体恤互助,共同发展,这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亲和力、凝
聚力的具体体现。他们还连属大陆同姓宗族,认祖归宗,捐
资助学,共办实业,造福桑梓,这对于民族统一大业,对
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都是起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3]国语·晋语[M].[2]左传·僖公 23年[M].责任编辑:崔月华
第二篇: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谢元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础英语学院,广东
435002)要〕 本文首先分析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1)忽视女性的存在;(2)把女性视为男 的附属;(3)贬低女性。然后从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三方面来分析造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背 的社会文化根源。最后说明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能只靠人为地对语言本身进行改变,而主
应该靠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来完成。键词〕 语言;性别歧视;文化内涵
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02)03-0040-05 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紧密相连(Trugill:7)。语言是社会的一面 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因此,社会上存在着较严重的性 观念,语言中便折射出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美国传统辞典》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 别成员对另一类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因此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 性的歧视。本文试图通过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途径。
一、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 忽视女性的存在
据许多文字材料的暗示,是男人创造了世界和语言,因此社会和语言把男性放在了中心的位 视了女性的存在。英语中用“he”及其相关的语法形式来指一个性别不明的人或泛指任何人就
很好的佐证。例如:
a.Everyone should dohisbest.b.When everyone contributeshisown ideas,the discussion will be a success.c.Each student will do better if hehasa voice in the discussion.类似的词还有:man(人,男人),man-to-man(人与人),prehistoric man(史前人),brotherhood 谊),chairman(主席)和policeman(警察)。现代汉语中的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也反映了“男性中 忽视女性的存在。“他”和“她”是汉语中唯一能显示性别特征的两个代词,在泛指时,人们往往
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来指称的。如:
1)人没有脊梁骨,是不能直立行走的;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
2)如果一个人从未经历过危险,我们就不能担保他有勇气。〕
2001—11—15 〕 谢元花(1965—),女,湖北武汉市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础英语学院讲师。·
性别或无必要指出其性别的一群人,汉语同样是用有男性特征的第三人称复数“他们”去称代。
因而中学生崇拜明星一点不不让人觉得意外。如此,谢霆锋、张柏之、萧亚轩们就会很自然的入 的偶像之列。
由于社会的急速转变,一般人只想让儿女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没有经验过任何挫折,因为父母 们承担„„
英语和汉语外,其它许多语言中代词的使用都有忽视女性的倾向。据统计,世界上女性的比例 0%,可文献中出现“he”和“she”的比例却只有4∶1(孙庆成,1993)。
语中并不带有形态标记的词,却明显带有语义性特征,即很多词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如果说 sin is the president of our country.大多数人包括女性的第一感觉是,句子中的my cousin是 为president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男性,象president这样的词,各个自然语言中都存在,如英语 octor,judge,lawyer,professor,汉语中的“科学家”、“法官”、“主席”、“总统”、“局长”等。女性若
上以上宝座,只好在这些词上加上形态标志以避免误会,如英语中的woman doctor,female 语中的“女劳模”、“女局长”、“女代表”等。英语中有许多“男人”统治的词,如spokesman, ssman,sportsman,man-made等。2 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
性婚后改随夫姓,在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风俗。女性在结婚后,不仅失去了从父亲那里继承的 氏,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经常一起丢了。例如:在讲英语的国家往往会听到别人称John Smith 为Mrs.John Smith,就连著名的居里夫人、撒切尔夫人、甘地夫人也不例外,很少有人知道她 的姓名。我国世界级乒乓球冠军何智利,嫁到日本后便成了“小山智利”。香港回归后首届特区
门重要成员“范徐丽泰”和“陈方安生”也是如此。在旧中国男子有姓有名,而女性或有姓无名, 呼之,如“王氏”、“张氏”;或无名无性,以排行称之,如“大丫头”、“二丫头”。与男性相比,女性的
受重视,女性婚后往往以夫姓加妻妾身份呼之。《红楼梦》中的“贾母”、“王夫人”、“赵姨娘”、“薛。
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还表现在男性名词是无标记的,而女性名词往往在男性名词上加以变通, 言的非对称(linguistic asymmetry)现象在英语中也存在。请看下表: ale
female tor actress nductor conductress ir heiress st hostess aiter waitress ro heroine 重大的会议上,列出参与者名单时,不加任何标记的是男性的名字,而女性名字后必定标出。另外,在语序上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如“夫妻、男女、子女、公婆、儿女”,英语中的husband and ost and hostess,Adam and Eve等。3 贬低女性
言有忽视女性的倾向,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而且也有贬低女性的成分。汉语中许多有“女” 字具有贬义,如“奸、娼、婪、婢、嫉、嫖、媚”等。倾向性很强的俗语也不少,如“妇人之见”,“头发
识短”,“女人当家,墙倒屋塌”,“儿像娘,苦断肠”等。以女性为辱骂语的也很多,英语中的 bitch,slut,heifer,汉语中“母老虎”、“母夜叉”、“他妈的”等。美国南部沿海一带经常有破坏力
飓风,却多以女性的名字命名,如Hurricane Besty,Hurricane Camilla。
anley研究北美英语时,他统计与“性生活放荡”有关的词,有220个用于女性,而用于男性的只
(Mckay &Hornberger,1996:226)。另外,据研究,英语中表示“性生活上乱七八糟的女子”的 ·41·
320个(孙汝建,1997:7)。几乎所有的指称女性的词都受到贬降,都可用作prostitute的委婉 housewife,lady,girl,mistress等,甚至nurse,spinster,mother,daughter等也由此用法。一些 的昵称,如Dolly,Kitty,Polly等也用词受到影响(孔庆成,1993)。而一部分关于男性的词则含 男子不风流”的容忍之意,如“追猎女性的人”、“老色鬼”、“放荡的骗子”、“玩弄女性的人”等大
有容忍之意(孙汝建,1997:8)。
来表示男女两性有些成对的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也不能有相等的语义色彩,指男性的词 变,表示女性的词词义却已经被污染,如governess一词,原意为女统治者,如Queen Elizabeth upreme majesty and governess of all persons(OED)。而现在仅仅是指nurse maid,相应的 or一词却未见其身份这样“跌价”。再如gentleman-lady,man-woman,咋一看,它们是对等的, 然。许多讲英语的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称别人为woman,因为woman常常与性有关。因此 成了woman的委婉语。试比较:
a.She′s only thirteen,but she′s already a woman.b.She′s only thirteen,but she′s already a lady.涵不大好,意为她只有13岁,可她不再是少女。b句是说尽管她只有13岁,可她的举止、气质 女士,含有赞赏之意。如果我们说:
He′s only thirteen,he′s already a man.子就明显含有赞赏之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lady也慢慢地含有贬义,与woman的地位差不 如果一个女孩的举止像个男孩,就称她为tomgirl(假小子),含有欣赏之意,而一个男孩像女孩 为C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含有贬义。
此,用指男性的词尽可以放心使用,而使用指女性的词时则要特别小心,这就是性别歧视的有。
二、造成语言性别歧视的因素
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反映一个民族。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此男女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有差异,语言便有所反映。1 社会分工不同
类早期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 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妇女的社会地位比男性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狩猎转向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男子在体力上比女子强,加上妇女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养 ,于是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获得支配权,而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比越来越 不依附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终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这种历史演变必然要反映到语言文。汉字在造字之初,“男”由“田”和“力”组成,意思是从事田间劳动的人,“ ”为扫地之人,大概
了这样的社会分工(孙汝建:144)。因此,长期以来外面的世界基本上是男人的天下,男性外出 到统治国家,小到养家糊口。而女性的活动范围一般局限于家庭,男性逐渐代表着权利、地位、。女性的社会作用仅仅是点缀和装饰。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女性的从属地位便从语言中反。文化因素
于男性的天下是外面的世界,所以男性也创造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创造了科学、哲学、文化和艺
造了甚至操纵着语言。因此,在《创世纪》中编造这样的神话:上帝造出的第一个是男人“亚 dam),而亚当需要帮助时,才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Eve)。夏娃是亚当睡着的时候,上帝在 体内取出一条肋骨而创出来的。当上帝把夏娃带到亚当面前时,亚当说:“这是我骨中骨,肉中 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体内取出来的”(This is now hone of my bone and flesh of my ·
he shall be called‘woman’,for she was taken out of man)(Bible:29)。因此,女性从一开始就 于男性的,所以语言中的“性”范畴就将阳性置于首位。
语堂先生在《中国人》(P146—149)一书中说明中国妇女的从属地位时说,始自原始时代,中国 中,妇女就没有占据过自己应有的地位。他说在《诗经》汇集的民歌中,就已经有性别不平等的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的年代比孔子要早几个世纪。然而,妇女在其被文明驯化之前并没有遭到束缚,她是随着儒学 一步一步被束缚起来的。儒家学说强调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承认社会统治者的权利,主张社会 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女性的道德要求都是从男性的观点出发。妇女的这种从属地位在语言中
反映,如在名词排列时,总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如前文所讲的“男女”、“夫妻”、“公婆”、“子 然男性把女性放到了从属地位,但是他们又认为女性神秘莫测,既具有诱惑力又具有威胁力。的未知事物的恐惧,形成了男性对女性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于是他们就编造出神话来贬低女 神话中常常将女性描写成万恶之源。《圣经》中的夏娃不仅自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且 丈夫亚当吃,违反了上帝的禁令,结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因此夏娃对人类的堕落负有不可 责任。古希腊众神之王宙斯,为了报复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创造了美丽动人的少女潘 潘多拉打开了神赐予的装满灾难的禁盒,释放各种罪恶贻害人间。夏娃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
一个女人,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她们都是万恶之源的形象。因此在不同文化的 ,女性被视为邪恶、堕落、虚伪、狡诈的形象,这类有损女性形象的神话是大男子主义的产物。而
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各种语言中都有贬低女性的成分。3 社会心理因素
于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已经根深蒂固,演变成一种社会心理。在英美国 上妇女常常被人问道:“What does your husband do?”但是决不会有人冒昧的询问一位男子
does your wife do?”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被询问的男子一定会很惊异的回答说“:She′s e,that′s what she does”(陈松岑:123)。这说明把妇女放到从属地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仅男性有这种心理,女性也从心理接受了这种从属地位的事实,即使是事业上与男性同样杰出 从心理上讲也是把第一位让给了男性。著名的哲学家萨特的爱侣波娃给自己关于女性的书取 二性——女人》。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学说主张的女性必须遵循“三从四德”是女性从属地位 表现,而《女戒》的作者班昭是“三从四德”的竭力倡导者(林语堂:146)。可见,以男性为中心,女
属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民族心理。
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消除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岁月里,男女两性从来就没有平等地分享过这个世界,也 等地分享过语言世界。几乎在每一个文化中女性都受到男性的支配和约束,在语言中表现为对 歧视。语言的性别歧视因语种的不同而有差别。英语中对性别歧视研究得比较充分。在美国, 动主义者和教育出版部门几十年一直不断有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案提出,并逐步付诸实施。但是
微。这说明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只靠改变语言本身是不够的。
20世纪60年代末妇女解放运动以来,为了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美国的一些报刊杂志出现 兼指男女两性的名词,如用chairperson代替chairman,用preistoric people代替prehistoric fireman改为firefighter,将stewardess改为flight attendant等。除了chairperson被广泛的 ,其它的均未见流行。
代英语中缺少一个男女兼指的单数人称代词,为了弥补这一“缺欠”而作的种种努力已延续了 ·43· 年。从18世纪中叶开始,语言研究者便感到有必要创造一个男女兼指的人称代词及其所有格 形式,据1884年8月7日出版的New York Commercial Advertiser所述,大约在1850年便出 格人称代词ne(主格),nis(所有格),nim(宾格),而后有人仿照his和her创造了hiser,但均为 来,因此自从1850年以来共出了新创的通格人称代词及其相关的语法形式有八十多个(秦秀 6)。虽然有的已经被辞典收录,但均未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建议改造一些带“女”字旁的“坏字眼”,但是并没有得到响
为从汉字的构造来看,汉字具有内部形式意义,而内部形式意义总是勾勒出汉语特征。例如:从
式而言,“菜刀”是切菜用的刀,“马路”是跑马的路。当然“菜刀”除了切菜外还有其它的用途, 并非一定要跑马。而“菜刀”、“马路”并不因此而更名。“女”字旁的“坏字眼”也是这样的。虽然
有对女性的歧视,但是大可不必另造新字来取代原字,因为汉字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具有社会 ,如果人为地对原字加以改造,只会影响汉字的交际职能。我们相信,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字 变,特别是在汉字规范化的过程中,“坏字眼”是能够逐渐趋向消亡的。但是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成,在短期内人为的改造是无济于事的。
之,语言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紧密相连的,社会上存在着性别歧视,语言便有所反映。语言本身是 辜的。但是语言的使用者却可以按照其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赋予语言一定的语用色彩。如果 语言中抛弃对自己不利的词,可这些词的所指仍然存在,语言中也会有新词来表达这些意义, 也不能改变旧观念。因此社会问题应该主要靠社会手段解决,不能由语言手段代劳,若要消除 性别歧视现象,首先需要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语言的变革只能在社会的变革的基
能实现。
〔参 考 文 献〕 kay,S.L.& H.N.Hornberger.1996.Socia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s.dgill,P.1995.Socia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New Edition)〔M〕.The Penguin up.Student Bible,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1992.The Zondervan Corporation.堂,郝志乐.沈益洪译.中国人〔M〕.学林出版社,1994.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两面观〔J〕.外国语,1993(5).建.性别与语言〔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白.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评介Grammar and Gender〔M〕.现代汉语.1996(2).·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话语 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妇女一直处于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与性别价值观念的 强化有很大关系的汉字,在教导女性服从性别制度、低视女性地位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主导与渗透作
用。汉代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煦的《释名》、魏晋成书的雅书、韵书都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妇”字:“妇,服也。妇人伏于人者也。” [2 ]2 59
意思是妇女顺服、服
从、屈服于男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一种象征意义符号,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意
义,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性别气质和性别关系的想象和定义。从“男、女、妇、嫁”等词源上看,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关系和性别制度都隐含在其中了。“男”字是
由“田”和“力”组成,“力”指一种古代农具“耒”,“男”是指在田间耕作、使用农业器具的人。“女”字
是一个跪着的人,双手温顺地放在胸前,这意味着跪着并听话的人是“女人”,象征着妇女的从属地
位。通过进一步考察使用“女”字结构的其他文字的词源学含义,可以看到语言中所包含的性别不
平等以及父权结构的历史演变。女人一结婚必然走入夫家,所以“女”字加上一个“家”字便成为 “嫁”字。“嫁”字的原意是“回家”,女子出嫁意味着回家,即女性注定是丈夫家的人,她为夫家而生。
在早期中国社会,女孩出生后没有名字,统称为“氏”,她们像是暂时被寄养在娘家的人,她们的身份
和地位取决于夫家的身份和地位。女人婚后成为妻子或妇人,所以妇女的“妇”字便是由“女”字和
表示扫把的“彐”字组成,它代表着妇女的从属地位及必须做家务的事实,同时还代表了一种性别的
劳动分工,妇女的职责被形象地固定在操持家务的领域。既然女人婚后要受丈夫的庇护,所以在文
第三篇:社会文化调研
社会调研个人总结
在假期里,我们四人组成一队对麻涌,特别对水乡,麻二社区的文化进行了调查。在假期,我们进行了通过实地考察和到网上找资料,更深一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在做调查前,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讨论出要了解的资料,做好笔记,做好准备,然后我们就进行实地调查,看看现在麻涌麻二的现状,在通过当地人的口述和网上的资料了解以前当地的状况,然后综合地对当地做总结。
我们四个分工合作,家在麻涌附近的几个就进行实地调查,远的就负责在网上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大家分工鲜明,共同合作,完成了这个假期的社会调研。我们在做调查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就是做实地调查的时候,找目的地曾几度走错地方,浪费了很多时间,然后当找到了目的地,我们想上门找当地的村民去询问一下,可是有被拒门外的,有的虽然愿意回答问题,可是资料不太准确或提供得并不多。一开始我们真的很迷惘,但是回到家以后,我们在群上进行了对这次行动的分析。发现出现了很多漏洞,我们虽然准备好要问的问题,准备好了地图,可是我们没有找好询问的对象,导致实地考察没有得到想要的资料。分析过后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处,我们再一次去踩点,这次是先去找了社区的有关人员去询问社区过去到现在的发展状况。接着再通过一些朋友的家里了解一些比较民间的资料,综合起来,获得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为我们这个调研作出很大的贡献。
我们这个组队完成社会调研,不紧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重要的是增长了友谊,虽然我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麻木地按照原计划去办事,而是分析问题所在处,改正错误,继续把任务完成,这次社会调研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第四篇:社会文化科工作制度
社会文化科工作制度为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干部队伍,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进一步推动全市社会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按时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促进各项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
(一)全科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业务知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严格遵纪守法,清正廉洁,遵守各项制度,按时上下班,严守岗位。做到不早退、不迟到,上班时间严禁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本科室负责人工作外出时,应向分管领导说明。科室人员外出时,应向科室负责人打招呼,说明去向,以便及时联系。
(三)强化责任意识,提倡创新意识,发扬协作精神。积极、认真、主动做好本职工作,禁止拖延、推诿所承办的工作事项,凡领导交给的任务,要按时按标准完成,并要事事有交待,件件落到实处。
(四)本科室要做到年初工作有规划,目标责任明确,各项业务工作,坚持实行责任分工与协作的原则,由本科室拟定工作方案,及时向分管局领导汇报,征得同意,并负责组织实施。
(五)凡上级下发文件(简报)或上报材料、简报,由科室拟办人拟出初稿,交分管领导审阅后,报综合科室把关、编号,然后由领导审核、签发。定期编发文化艺术简报,及时上报文化工作信息。
(六)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搞好本科室各项工作。按时参加工作例会会议(每周一上午),提倡献计献策,广纳合理化建议,及时总结改进工作。
(七)依据实际,认真拟订全市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八)指导、协调群众文化、未成年文化和老年文化
工作,指导、管理、服务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事业。组织、协调全市文化艺术展、演、赛等重大社会文化活动,组织参加省级以上艺术赛事。负责文
化信息资源共享、古籍保护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的组织实施。
(九)负责市级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的资格审查、业
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十)拟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组织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承办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组织实施全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十一)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熟悉掌握基层实际
情况。加强与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等单位的对接联系,抓好各项工作指导和落实,确保年终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第五篇:社会文化与市场营销
社会文化与市场营销
——社会文化因素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营销环境作为一种动态性极强的外部因素,对企业制定营销决策和开展营销活动来说至关重要,环境的变化不断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都必然要受到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企业营销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良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而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复杂宏观环境因素。因此,无论是国际市场营销还是国内市场营销,企业都应重视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
一、主要要素
社会文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要素:物质文化、关系文化和观念文化。首先,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以物质资料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以生产力为首要。
其次,关系文化是人们在创造、占有和享受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还包括为维护这些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和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规范等。
再次,观念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文化,包括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性格等,以及社会有意识地宣传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精神和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
任何一个社会文化就是这三方面的统一。其中,以价值观为内核的观念文化是最深沉的核心文化,有高度的连续性,不会轻易改变。营销者应分析自己的市场营销活动将涉及哪些层次的文化因素,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主要影响
企业营销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宏观环境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华人的春节和西方人的圣诞节是有着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高峰期,不同的节日风俗使他们的节日消费各具特色。另一方面,营销者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经商习惯和风格。
国际市场营销决策不仅必须了解和考虑各国的文化差异,还要着重调查研究亚文化群的动向。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态度或看法、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和外商洽谈生意时必须了解和考虑各国的文化差异。如,市场营销人员与外商洽谈生意时必须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和
商业习惯。像美国人较直率、开朗,谈生意时喜欢开门见山,答复明确。在商谈时,一般只简短寒暄几句,便会进入正题,坦诚地探讨业务问题。而日本人则喜欢长时间闲聊。
亚文化,即一群人居住在一起具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及环境,而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不同的亚文化群体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与消费行为。企业利用亚文化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好效果。
社会文化一般由某一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核心文化和某一社会不同群体特有的亚文化组成。即使在核心文化相同的社会,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差异性,不同群体会形成亚文化,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观念、购买方式及消费习惯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亚文化群的信念、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既与整体社会文化相符合,又因为他们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这些不同的人群也是消费者群,根据各亚文化群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消费行为,营销人员可以选择这些亚文化群作为他们的目标市场。
企业营销决策的选择,必须适合目标市场、社会文化的需要,任何有悖于社会文化的营销举措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详谈
1.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指生活在某一社会环境下的多数人对事物的普通的态度和看法,它的形成与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时间观念已经对变革和对生活的态度有关。
不同价值观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方式、不同的追求这就必然导致不同的消费便好、不同的购买行为。因而,营销人员应了解目标市场的价值观念状况,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措施。一家美国公司在日本市场推销某产品时用的鼓动性口号是曾风靡美国市场的“做你想做的!”,但没有达到效果,颇感意外。调查后得知,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很大差异,并不喜欢标新立异、突出个性,而是非常强调克己、规矩。后来,这家公司更改口号为“做你应做的!”市场反应转好。口号中虽一字之差,引发的思考却耐人寻味。
2..教育水平
所谓教育水平,是指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一致的。不同的文化修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观,购买商品的选择原则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讲,教育水平高的地区,消费者对商品的鉴别力强,容易接受广告宣传和接受新产品,购买的理性程度高。因此,教育水平高低影响着消费者心理、消费结构,影响着企业营销组织策略的选取,以及销售推广方式方法的差别。例如,在文盲率高的地区,用文字形式做广告,难以收到好效果,而用电视、广播和当场示范表演形式,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又如在教育水平低的地区,适合采用操作使用、维修保养都较简单的产品,而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则需要先进、精密、功能多、品质好的产品。因此,在产品设计和制订产品策略时,应考虑当地的教育水平,使产品的复杂程度、技术性能与之相适应。另外,企业的分销机构和分销人员受教育的程度等,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对音乐、艺术、形状、色彩、等的鉴赏与便好,这对产品的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色彩是人们辨别和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还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世界各民族、各宗教对颜色都有所喜好和禁忌,营销工作者在商品包装以及广告画面上要注意这一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我国春节期间向台湾推出了一部广告片:红墙红瓦的闽南式建筑,身穿中国蓝色小长衫的胖男孩儿,红色墙上写着巨大的福字,在可口可乐诱人的泡沫中叠映出贴春联、烧佳肴、亲朋好友开怀畅饮的画图。这部广告片的成功在于它的文化创意,其中对色彩的准确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对红与蓝中国传统色彩的认同,才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古老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得到认可,并愉快地表现出来。这样的广告一定会达到良好的促销目的,目前台湾饮料市场的90%以上占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色彩禁忌在世界各国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如白色在亚洲一些国家常与死亡有关,成为丧服色,但在欧洲它却代表着纯洁、神圣;黄色在欧美、阿拉伯地区成为禁忌,是绝望和死亡的象征,而在亚洲一些国家它则是一种高贵的颜色,代表着智慧和财富;红色在阿拉伯地区、非洲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以及美洲的墨西哥不受欢迎,被认为有晦气之义,但在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国红色则是吉祥色,意味着喜庆和幸福;蓝色在阿拉伯地区是死亡的象征色,在欧美基督教国家则是天国的象征色;紫色在拉美地区大多数国家不被喜欢,因为它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但在亚洲的中国和日本紫色却是高贵而庄重的颜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4.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图腾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图腾是一种极其古老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原始社会作为个部落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动物或植物等。古老的图腾文化渗透到现代文化中,形成各种风俗习惯和禁忌,进而形成特别的消费习惯。例如,由于古文化中对牛的崇拜,一些民族至今不吃牛肉;由于古文化中对猪的厌恶,伊斯兰教徒们不食猪肉。再例如,中华民族对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的美好祈盼,在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包装、商标、色彩和推销方式的特殊心理偏好上都有反映。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一些认为吉祥或忌讳的数字,也有一些图好听、吉利的数字。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将给营销工作带来方便。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忌讳数字"13"。因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叛徒犹大是第13个人。因此,西方人处处避开“13”,楼房没有第13层,房间号码没有13号,一包物品不能装13个,13号这天不办喜事,等等。
5.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多数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它不具有强制力,但是它对人民的行为却一般性地深层次的影响,这就影响同样作用与对他人的行为评价。中国儒家学说对道德规范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
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在一定的程度上人们的行为受到最深层次的影响。
6.宗教信仰
在人类社会,宗教是一种很突出的文化现象。在具有宗教信仰的目标市场上,宗教信仰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着人们的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宗教不仅只是一种信仰,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消费者的某些理想、愿望和追求。天主教强调礼拜和圣餐仪式,要求教徒绝对依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新教则否认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差别,主张人们通过努力工作来愉悦上帝。古兰经上没有允许做的事情,穆斯林绝对不能去做。佛教的核心思想与追求财富和成就的思路是格格不入的。佛教和印度教强调精神价值,贬低物质欲望,这些都对市场营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世界各地的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节日期间商品销量通常都会大增。所以出口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宗教有一定的理解,避免触犯禁忌,造成失误,做到有的方矢地开展营销活动。
例如,在佛教中有所谓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其核心价值观是恬淡无欲,清静无为。可见要唤起佛教徒的消费热情,是多么的困难。
7.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即使同一国家,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即使语言文字相同,也可能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不同。语言文字的不同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巨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由于其产品命名与产品销售地区的语言等相悖,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例如,美国一家汽车公司生产了一种牌子叫“Cricket”(奎克脱)的小型汽车,这种汽车在美国很畅销,但在英国却不受欢迎。其原因就在于语言文字上的差异。“Cricket”一词有蟋蟀、板球的意思,美国人喜欢打板球,所以一提到“Cricket”就想到是蟋蟀,汽车牌子叫“Cricket”,意思是个头小,跑得快,所以很受欢迎。但在英国,人们不喜欢玩板球,所以一说“Cricket”就认为是板球。人们不喜欢牌子叫板球的汽车。后来,美国公司把其在英国的产品改为“Avengex”,意思是复仇者。因为这个名称不是说明它小,而是说明它很有力量,结果很受欢迎,销量大增。同样,美国汽车公司的“Matador”(马塔多)牌汽车,通常是刚强、有力的象征,但在波多黎各,这个名称意为“杀手”,在交通事故死亡率较高的地区,这种含义的汽车肯定不受欢迎。
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尤其是市场营销时,应尽量了解市场国的文化背景,掌握其语言文字的差异,这样才能使营销活动顺利进行。可口可乐进入我国市场时,起初将名称翻译成“可渴可蜡”,后来改译为“可口可乐”,仅从字面上,“可口可乐”就赢得了我国消费者的好感,使它在我国市场的销售如日中天。可口可乐在我国推出12生肖产品包装,“大阿福”贺岁包装、“阿福”小姐妹怀抱可口可乐贺岁广告等营销方式完全适应了我国文化风情,产品也自然深受消费者青睐。
四、社会文化策略在营销中的运用
宏观环境是一个企业所处的大环境。一般来说,宏观环境改变的频率较慢,它只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产生影响。比如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条文;人口地理分布;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当企业制订出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以后,这种规划只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规定大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当宏观环境改变时,企业相应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时,也不会对现实的营销活动产生剧烈影响。但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国家对某些商品的管理放松还是加强,在某一时点上会使企业产生被动局面。这时,就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策略:
1.协调性策略
所谓协调性策略就是企业利用自身的潜在力量化解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与宏观环境变化的步调协调一致,也叫做改变策略。采用这种策略时必须做到:(1)务必保持企业原有市场占有率没有大的降低;(2)企业从整体上看没有大的损失;(3)企业的长期发展不致因改变策略而受到大的影响。若做不到这三点,改变策略则不适用,这时应考虑采取其它策略来对付环境威胁。
2.抵制性策略
企业力图限制或扭转那些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叫做对抗策略,比如通过某种方式来阻止或促使政策立法部门通过某项法令或改变某项法律条文、制订某项策略来对已经形成的不利因素进行抵制等等。应当指出:实行对抗性策略必须具有相当的实力和社会影响,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和实力不很强的大企业不宜采取这种策略。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必须注意:(1)在现行政策法规范围内进行,决不可做出违法行为;(2)切不可使企业的对抗行为给公众留下不良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3)不影响企业的经济收入。如做不到上述三点,则此策略不适用,应考虑采用其它方法。
3.多元化策略
在宏观环境的改变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时,将受到不利影响或威胁的产品暂时或永远停产、停销或转移到其它市场,或重新考虑自己的市场定位,或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生产其它产品的行业或部门。比如某些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烟、酒的生产和销售往往受到限制,有时国家还会发布一些法律条文来规定其生产品种和销售范围,这时就应该把企业的经营范围拓宽,生产一些连带产品或不受限制产品,或把受限产品销往那些管理较松的国家或地区。
五、参考文献
1.新浪博客:社会文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研究——苏超
2.周庆举 《市场营销》学习指导
3.陈兵 《现代市场营销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
4.张保林 《中外最新市场营销案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5.孙秋云 《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 2004年12月
6.各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