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探讨』听后感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探讨』听后感
朱一丹
中文学院 文秘1302班
学号:20130702719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多元化已成为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是的,多元化的社会造就了多元的世界观。没有一种价值观能够被称之为标准,也没有一种价值观应该成为标准,即使再窄的路亦有人偏爱。在这样千差万别的选择中,在巨浪席卷的时代大潮下,大学生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听完了教授的讲座,我对此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西方学者将当代主要价值观分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间,中国的现状显然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大学灌输给我们的,并不是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而是职业技能。我们学习财务金融,学习语言,学习计算机,这些都不是能够对我们世界观造成影响的东西,而是能够让我们拥有一技之长的知识。曾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灌输的知识,而是在很多年后,当你将所有一切的知识都忘记后,仍然留在你脑海中的东西。当然,这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但,这真的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吗?
在我的身边,我看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产生了许多困惑——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我们不禁想问:我们究竟该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职业该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选择赚钱多的,对未来的选择应该优先考虑自己还是社会?职业与未来的期许出入太大怎么办?
产生这种困惑是正常的,毕竟我们处于人生中变数最大选择最多的青年时代。但,这不也正反应了当代眼花缭乱的社会和价值判断吗?八荣八耻不是划分我们的唯一标准。每个人在心中有自己的判断。
讲座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小马要过河,想知道河水究竟有多深,于是它去问松鼠和老牛。但却从二者那里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价值观亦类似。因为价值观是充满矛盾的命题。故事给出了一个模糊却有用的答案。那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当然,是在合理回报社会的前提下。切不可享乐主义,否则就犯了极端主义的毛病。
在我看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永不过时,只有对价值观的表述会过时,爱 信念,努力,奉献,勤俭,信任,自由,平等,诚信„„等等,无论任何时代皆是指导人生的好品质。对于我们90后乃至00后来说,我们也积极,我们也阳光,我们管这种阳光正面的信念叫『正能量』,我们并不反对共产党,只是反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被肆意规定和篡改罢了。
作家柏邦尼曾在她『给妹妹的一封信』中说到,“妹妹,我要你相信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这些老掉牙的字眼。我不要你颓废,空虚,迷茫,糟践自己,伤害别人。我不要你把自己处理得一团糟。节制自己的感情。不是任何人都能要。体验生活,是另外一回事,并不意味着堕落和放纵。千万不要认同那些伪装的酷和另类。他们是无事可做的人找出来放任自己无事可做的借口。真正的酷是在内心。你要有强大的内心。要有任凭时间流逝,不会磨折和屈服的信念。” 这是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句子,远比共产党给出的二十四个字更能打动人心。
让我很高兴看到的是,我们并没有忘记这些正能量的词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我们虽不屑于这些词,但我们确实在做了。另外,网络上的正能量也在广泛传播。新媒体时代,网络上体现最多的是向善、向上的正能量。网民们善于发现问题,也勇于反思与纠错;不仅有对政府的批评,还有许多建议与呼吁。
这让我在当今的价值观方面看到一丝欣慰。大学生,对外弘扬向善的力量,对内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不以薪酬和价值为就业和未来发展取向的唯一准则,而是遵从内心的想法,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浪潮下仍顽强地坚守内心的一方净土。我们尽量避免为价值观贴标签,但有些价值观确实有值得历久弥新地弘扬的价值所在,它们永不过时。这也是我在听完讲座最有感触的一点。而对于我来说,大学,意味着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意味着高考前努力学习目标明确——考一个好大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在这其中,必须排除繁杂的外部世界,坚定自己的追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四年过得不后悔。
第二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并强调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前提是要确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化自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学习西方”的文化氛围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以某种程度的文化不自信为前提的。那么,当下我们如何才能坚定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化自信呢?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孕育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承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基因,具有厚重的历史优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以海纳百川的气魄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思想智慧,生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经过世代传承锤炼,汇集成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精神追求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不仅创造了对本民族发展壮大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辉煌,也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根本的文化遗传和精神基因。诚然,传统文化毕竟形成并适应于封建社会,确实存在某些需要加以摒弃的东西,但文化传统却是熔铸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是不断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流向。文化传统是我们文化固有的根本,割裂或忽视文化传统,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会导致“民族自我”的丧失和自身文化价值的不自信。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凝聚了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精髓,并赋予了时代性的创造转换,进而成为当代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基础。例如,“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精华和传统美德就是涵养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源泉。承接了文化传统根本精神基因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必将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文化认同,正如罗素所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推进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解放的先进思想文化内涵。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或民族进行文化借鉴时都有一个筛选、内化的过程,国情决定文化选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大工业开辟世界历史的结果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使觉醒的国人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历程。此后,西方许多思想学说陆续在中国登场,但都没能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终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壮丽的日出,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出路,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共产主义理想和崭新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小康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建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的诉求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近代以来“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实现了汇通与融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时代性、科学性等先进的思想内涵,使中国人民在精神思想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生成的,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先进的思想内涵。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延展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和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在艰辛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传统。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以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创造精神等彰显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是表征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丰碑。革命文化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民主自由等的实践探索和价值追求。它直接影响和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风尚、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这种影响和塑造的凝聚升华和思想结晶。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革命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文化先进本质和伟大精神的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无不是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理想信念、创造精神等先进本质和精髓的当代发展和弘扬。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生成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强大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精神体现。从根本上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不自信,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洋底”与“中国底”的差异,而在于文化、价值观念反映的经济、政治的差别。经济、政治的巨大差异常常使我们处于文化不自信的状态,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就是这种状态的两种极端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尽管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但在经济方面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价值观念的文化自信还缺乏基本的物质支撑。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攀升、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伟大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自信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改变了西方人眼中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外某些政界要员和学者发生了从“中国不能输出价值观”到“世界文化东移论”的转变。尽管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还要走很长的路,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放眼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前景,我们坚信,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必将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时代内涵、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示出它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第三篇: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 讲座听后感
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 听后感
5月22日,3408人头攒动,6点刚过早已爆满,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陈丽娇老师从新中国60年的奋斗历程和60年的发展成就两个方面出发为我们讲授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的讲座。
第一个方面,她提到1840~2050的这200多年里,华夏子孙始终在为实现民族统一,国家富强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而这200多年又可分为两段,前100年即1840~1949年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生存问题,实现民族解放。后100年即1949~2050年,在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60年历史过程中有两件大事:前30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30年建立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首先来谈谈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为政体,以统一的多民族和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为国家的结构形式,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政党的立国之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其中多处有别于苏共所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仅没有给新中国带来来自国际世界预料中的失败,反而进一步推动新中国又快又好地全面发展,此处足见我们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再看新中国几次重要的经济改革。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革命使我们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说:“…毛泽东时代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我们能很清楚地从他们的话里提取出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新中国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推行的正确有效的经济制度改革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新中国从1978年到党的十六大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努力发展非公经济的战略经济方针。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了体制发展的源泉。
第二个方面,从新中国建立到6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历了五个主要方面的转变。分别是从积贫积弱向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大国的转变;从被动的门户开放向主动的全方位开放的转变;人民生活从贫困向总体小康的转变;从弱国外交向大国外交的转变。经济总量从2007年的世界第4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再到2010年的第2位,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科技实力从2000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军事实力超过传统强国俄罗斯跃居第2位;经济实力更是从195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7位;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外资吸引国并拥有近3万亿的外汇储备。诚然,随着中国经济在最近30年的不断高速发展,中国在全世界的国家地位持续升高。这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譬如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作一个假想敌,世界更是出现了以《中国不高兴》为代表的中国引领世界的论调。因为中国确实有自己傲人的资本,方方面面的数据显示中国如今的确有能力被称作“世界一极”,不过这并不是中国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想要看到。况且这些总体数据在我国13亿人口总数的现实之下显得也异常无力,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国家的总量大了,也并不一定代表我们的人均数据好了;即使我们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出口制造大国,也并不一定代表我们是出口制造强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认真务实的心态,继续谋求发展,开拓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各自的绵薄之力。
最后陈老师重申了我们要正确认识新中国的这60年发展。它是具有开拓性,同时具有复杂性的,因为前进、问题和发展、矛盾共存。矛盾主要体现在分配、民生、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我们要本着科学发展和共享原则极力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再者,它具有关联性,在理论上与现实紧密联系。
新加坡联合公报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言论:“中国的对外开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改变世界。”我坚信真的有一天,中国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会
越走会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引领世界前进的步伐。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调查报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学院 011210234 张建强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简析
价值观念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已成为各种思想信息的集散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更新,又使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深刻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样化的特点及其成因,改造和整合大学生价值观,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道德价值观的调查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宽厚仁义、诚实守信等为多数同学所认同。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45%的大学生认为公民的道德意识有待增强,35%的大学生认为急需增强,说明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道德意识,他们已经认识到,道德规范在这个社会的重要性。在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方面。他们关系集体和自己所属集体的荣誉,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更关心个人得失。但比较崇尚自我,强调在自我基础上和他人建立合作关系。对于学习观、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多是从自身的成才、发展需要发展出发,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而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考虑较少。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时尚,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他们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注重身份,讲究情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征和形成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取向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两重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价值观发生改变的因素概括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消费的商品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闲暇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增多,使人们享受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但是,某些生活方式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信息传播方式的变换诱发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信息传播的互动超越了时空限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追求新颖、真实、及时、富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不同文化形态、思想意识在网络上交融与冲突,再加上西方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前所未有的冲突局面。就业方式多样化对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因而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学院 011210234 张建强 运用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生在校表现的机制也就消失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化的学生甚至较差的学生,凭着人际关系,很快就落实了优越的工作岗位。
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结论
最后,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宋专茂.大学教育价值观与大学教育综合诌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
[3]田毅.论大学生价值取向整合对策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