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台体验磨练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03: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发台体验磨练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发台体验磨练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的通知》。

第一篇:转发台体验磨练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的通知

转发台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的通知

转发台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路桥区各高中:

为切实做好2011年生物高考的教学和复习工作,增强第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经研究,决定召开2011年台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0年10月28-29日。28日下午2时前在椒江区洪家中学报到。

二、会议地点

洪家中学(椒江区东环大道,台州陶瓷城附近,台州汽车东站向东300米)。

三、会议主要内容

1、李世德老师对教师解题、析题比赛情况分析;

2、钱先武老师谈2010高考阅卷情况;

3、优秀教师高三生物复习课展示;

4、复习经验交流。

四、参加会议人员

各县(市、区)高中生物教研员、高三生物任课老师。

五、其它事项

1.请各县(市、区)高中生物教研员将本通知及时转发至有关学校,组织教师按时参加会议。

2.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与会代表的差旅费回原单位报销。

3.住宿联系酒店:银河星商务酒店(电话:88601766)、兰鑫宾馆(联系电话:88677388),酒店在台州市教育局旁边。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路桥区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年十月十四日

台州市路桥区教育局教研室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日

第二篇:天台中体验磨练学化学高考复习

天台中学化学高考复习

张慧敏

2010年的高考,天台中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里边也有化学老师的功劳。在这儿由我来介绍一下天台中学的化学高考复习是何做的。

一、2010年高考浙江理科综合化学卷的启示

2010年浙江理综化学试题很好地延续了2009年试题风格和考查的要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四大特征,即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突出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重视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整体难度较去年有所提升,但仍然很好地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鲜明特色。试题能充分考虑浙江省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有效地渗透了浙江省实施“3+综合”考试科目设置的成功经验,在试题编制上做到了创新、改革与传承、平衡的有机结合,在创新的同时也不忘给考生提供合适的解题台阶,以降低试题的陌生度,提升试题的亲和力。试题突出贡献了化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帮助考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高考的要求,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实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1、注重传统和创新并举 考试内容与考试说明一致,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样卷所提供的风格,主客观题各自所承担的的考试功能明确,试题所设置的知识台阶有效,能很好地帮助考生考生所设置的情景,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化学素养。选择题侧重考查元素周期律、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有机化合物结构和官团性质、原电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等知识。主观试题则把测试的重点放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辨析、评价、计算、表达等能力,以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的制备与提纯、有机化学等为知识背景,在更深层次上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的到头与思维品质,主观题十分有效地区分了是否在高中阶段学习中做与不做实验、搞与不搞探究,对于引导重视实验与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探究实践,具有很好的导向和指导意义。

同时,在试题的设计上更加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和方法,如与化合、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试题的的问题设计中更加符合化学逻辑思维。所考查的知识内容更凸现新课程的特色,特别是加强了对化学数据数据信息吸收、整合、应用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2、强化知识与思维的融合

试题所覆盖的知识面言广,考点的多,力求在单个试题中进行多层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考查。第8题将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晶体类型、水处理联系在一起综合考查。第13、25题融合了元素化合物、实验及探究。将化学计算融入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的试题中。第25题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推断物质。第26题将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与化学平衡常数(Ka,Ksp)的简单计算相融合。

2010年试题一个十分突出的亮点是重视了对《实验化学》模块相关知识与内容的考查,也十分有效地现了浙江省在必考内容上区别于其他新课程实施省市中所不同的内容。试题有效地体现 了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的基本方法,如研究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探究方法、模型方法、抽象方法等。25题中的探究中需要用到定量研究和模型。26题以弱电解质的平衡反应为载体,要求学生从数据和其他信息中接受、吸收和提取有效信息,检测考生化学核心知识掌握程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化学学科的思维能力。27题以硫酸四氨合铜制备流程图的形式给出实验方案,突出考查学生利用实验原理去实验过程,对实验方案和相关相关进行正确的分析各评价,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理解解释的能力。28题在有 物推断、官能团的转化、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中,突出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灵活性。

3、回归实验与情景的真实

2010年浙江理综化学试题的另一个亮点是持续了去年试题中所考查的实验与知识背景的真实性,从命题的角度引导化学教学走重视实验教学之路,和关注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与进步提供物质保障,让学生了化学科学对人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如在实验题的选材上,11题摈弃了以 一些“臆造”、“想象”、“虚假”的实验情景,在实验题的编制上抛弃了“试题型”的实验试题,让实验题所考查的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完整地回归到真实的实验,让考生领悟化学科学的真谛。如27题所涉及的硫酸四氨合酸合铜制备实验,是高等普通化学中具有很强教学功能的一个真实实验,试题在流程展示、操作要点、问题设置等方面,有效地保持了该实验的完整与原汁原味。再如,9题所涉及的原电池,特别是电池电极材料的介绍中,也保持了该电池电极材料的真实性,而且这样的真实性题目提供了一个十分艰巨有效的干扰项,加强了该题考查考生思维门板能力的考查功能。

4、关注化学与现实的联系

以试题背景材料的形式,适度地反映了化学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如7题所涉及低碳与环保、材料与能源、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史等,第10、12题保持了原有的高考热点,有机化学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考查;第9题涉及新型电池;第29题涉及汽车安全气囊的的工作原理;第27题涉及重要的染料与农药中间体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模块题突出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化工工艺考查。

试卷充分体现了新的三维目标要求,突出贡献化学学科思维方法,对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2011年化学复习策略

(一)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明确高考知识点

1、加强基础学习

以教材为根本,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重视基础与近几年高考精神相吻合。化学复习我们要切实改变观念,把教学的重心从“一味增新知识,新信息、搞题海战术”转移到“如何帮助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深刻把握化学学科的概念、原理”上来,回归课本,认真研究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和要求,不仅让学生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同时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复习每一节课时让他们根据要求阅读教材,理顺知识点。然后按照材料上的顺序,让学生感受经典示例,体验高考题目,再做强化训练。经过作业统计将有疑问的题目分考点归类讲解评,以带出知识点进行重点剖析,再让学生整理成错题集,随身身携带经常翻看。我们老师再将这些错题不理在单元测试和月考卷中,直到学生会做、做对为止,从而达到夯实双基的目的,这也是我一直贯彻的做法,中有这样,基础知识才能得到落实,学生水平才得提高,解决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我们不过早地下难题,而是在基础知识能力巩固提高后,让学生自己发觉难题不难。

2、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好化学就要掌握好实验。不仅要在学校动手动脑,更要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学校化学实验虽然不断被寇以“重视”、“加强”等词语,但现行的的高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学生实验,所以很多实验只是老师演示,学生多是停留在动眼、动耳、动嘴上,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在很多学校事实上被取消了,导致目前的考生面对新课程下的实验题时,感觉与平时的训练差别很大,心理压力增大,从而在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过程的完整性、实验观察的全面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论的科学性等方面都只能如镜花水月,无法企及。为此,我们认为实验复习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到整套装置的作用,一种仪器多种功能,一种装置可以抽取多种气体;多种装置同一用途,归类梳理,举一反三,注意从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四个方面巩固深化。

(2)查漏补缺,强化起始年级教学的薄弱环节及盲点。要尽量创造条件再现高

一、高二及实验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或重做或演示。

(3)加强实验设计训练。根据实验习题的要求,设计出实验方案,让学生限时限量训练。实验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从高考考查特点看,实验设计题型大致可以分为:制备实验方案设计、性质实验方案设计、物质鉴别实验方案设计等,其他题型不外乎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形翻新衍变非而来的。另外就是开放性的实验试题也已经在高考题材中被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并逐渐成为命题的新动向。其原因是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备性、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综合性、思维的敏捷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等特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高度重视。

3、加强规范训练,增强学科学科语言表达能力

化学用语的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贯穿在整套化学试题中,可以看出其重要所在。但是据统计,得分率并不高,这都与平常学习时书写不规范、态度不认真,或者说我们老师强调不够造成的,或者是我们强调了但落实不够。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时刻强调规范,要从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化学方程、离子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解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下功夫;从简答题的规范答法上下功夫;再在计算题中的格式、步骤、量纲和有效数字方面也要强化规范。我们不仅要随时给学生做出表率,还要时刻让学生口述、板练,经常抽查学生书写,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以便让学生知错、纠错,并在纠错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让学生会题会做,不在卷面上失分。

4、重视新增内容的复习

注意比较2010年和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对说明中新增的内容,当然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还有一些考点在语言描述上作了一些调整的,也都有一定的目的性。

5、选修教材的处理

选修模块在师生眼里,误认为高考选做的,选多了模块复习是负担,其实选修绝不是附属,而是凌驾于必修之上的,选修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整个化学知识框架,还对必修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大有益处。我们学校两个模块都认真地进行了教学,也将认真地进行复习。

(二)二轮复习突出重点,强化学科主干知识

二轮的复习老师的水平往往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轮,学会钻研,引领学生抓重点、练方法、作规范是二轮复习的核心所在。

1、研究高考试卷,寻找高频考点 认真研究上一的各省高考试题,寻找高频考点,研究上一年各地市模拟题,结合“考试说明”,搞清重点和热点,给学生以明确的复习内容,以免面面俱到,影响主干知识的复习。

在高考卷的研究上,我们根据试卷画出细目表,从试题考点和知识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逐一分析 考点的难度和易失分的原因,总结出高考中高频失分考点、高频得分考点,然后精心准备练习,让学生训练,查找到失分的原因,进行纠错。

不管高考卷如何出题,它肯定不脱离考试说明的要求,高频考点依旧,所以我们的二轮复习重点和主干知识的明确,只要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哪些主频的考点易失分和得分,做到主中有数,有的放矢。

2、比较样卷与高卷,寻思高考题型特点

研究上一考试说明样卷与高考试题的异同点,发现大同小异。从而分析2010年的样卷试题题型与考试方式,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选题,规范训练,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精心选题是关键,我们备课组在选题上做到

1、紧扣大纲,参照考点,在选题时将考过的知识作了记号,方便下次便命题老师参考,避免知识的多次重复和遗漏。

2、老师跳进题海,从各种信息来源中精选基础性强、思维灵活、重能力、有梯度的试题,进行改编、整合,使选编习题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习题要精选,训练更要规范。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语言表达到化学用语的的书写,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规范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训练氛围,将规范化训练寓于平常训练之中。

2、限时限量,对学生进行解题速度和准确率的规范训练。二轮复习,训练很多,但要多搞定时练习,形式不一,套题训练、专题训练均可。

3、结合高考评分标准及阅卷实际,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训练。如方程式、结构式、电子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简答题的语言表达式各描述,计算题的格式、步骤、精确度等。

4、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审题不严谨,是学生考试最常见最容易犯的毛病,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读、划、联、挖”四字审题训练法就是很常用、很具具实效性的一种方法,值得借鉴。

5、大考过后,要深化、细化试卷分析,开展反思活动,如开展“规范试卷”上墙活动,开展查失分原因活动,帮助学生改进陋习,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三、答题技巧

1、合理分配时间

拿到试卷后,先粗略将题目浏览一遍,了解题目的概况,然后再细读,一般是先做选择题,每个选择题用时不能超过两分钟,先做比较熟悉且觉得容易的题,遇到不熟悉或觉得不会做题目,请不要着急,这很正常,先把它放一放,在草稿纸上标好,以主漏题,待多数题已做完且情绪稳定时再返回头来,对题目的文字、所给已知条件、注解和图表关键之处,细心审读,就会找到思路,理化生三科题目可交叉做,先做易再做难,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抓紧时间忙而不乱,不要前松后紧,也不要慌乱做答非所问,要注意正确率,做到快、稳、准。

2、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型:审题型号是指 看清清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发球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审表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处理。

(2)审关键字;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和核心信息。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关键字都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也有看似与化学无关的。常见化学题中的关键字有:“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短周期”、“长时间”、“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流动的水”等等,对同分异构体的限制条件更应该注意。

(3)审表达要求: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如写“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数学表达式”“现象”“目的”,这些都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答非所问”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4)审突破口:常见的解题突破口有:特殊结构、特殊化学性质、特殊物理性质(色、4

味、态)、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枢图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5)审有效数据:①使用仪器的精度,如托盘天平(0.1g)、量筒(0.1ml)、滴定管(0.01ml)、PH试纸(整数)、精确PH试纸(0.1)等。②试题所给数据的处理,如“称取样品4.80g……”,根据试题所给有效数字进行合理的计算,最后要保留相应的有效数字。③题目的明确要求,如“结果要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就按试题要求去保留。

审题时要看清每一个字,特别是关键信息,谨防因粗心大意落入“陷阱”,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养成用笔在题目下作标记的习惯,才能防止落入“陷阱”。

3、轻松避开“陷阱”正确解题

(1)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基本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够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2)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物质的性质不能只停留于记住,关键是能够灵活应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3)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4)克服思维定势避开“陷阱”。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根据的这一弱点,常在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5)正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开陷阱。化学虽不象语文在语法上那么讲究,但正确运用语法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

(6)谨防因一字之差源程序陷阱。

4、高考化学答题技巧和准确(1)选择题答题技巧

在理综试卷中化学有7个单选题,解答时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仔细考虑各个选项,把选项与题干,选项与选项之间区别联系看清楚。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避免落入命题人所设的陷阱,迅速地找到所要选项。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做题,也 从选项出发验证题干作答,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快而准确地找到答案,将做选择题的时间尽可能压缩到最短,为解决后面的大题腾出更多时间。

(2)填空题答题技巧

在理综试卷中按照近几年的情况看,化学了是四道填空题,一般来讲元素周期律和无机化合物推断一题、化学原理一题、化学实验一题和有机推断一题、其他题目一个。对于填空题在答题时有些共性的要求。

推断题要善于从已知信息中寻找题眼(即突破口),大胆假设,注意联想,运用正向推、逆向推,从中间往两头相结合同。

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无误。没配平、条件错、有机反应少写物质(水等)会造成该空不得分。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连接(等号、箭头、可逆符号)、气体沉淀符号要标清,点燃、加热、高温有区别,催化剂不能简写为“催”,这些问题出现都会扣分。

②专业用语不能错。化学上常用的专业词汇是绝对不能写错别字的,一字之差会使整个空不得分。如:砝码——法码、熔化——溶化、萃取——卒取、坩埚——坩锅等等。

③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

④对于语言叙述性题目答时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叙述准确,且环环相扣,才能保证不丢得分点,才能得满分。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拐弯抹角;表尽可能用唯

一、准确的主语,不要过多写无用的话,无用的话说错了就会扣分,5

作答要有明确的要点。

⑤对于计算型,要注意该该单位的要书写单位,或者是要注意空后面的单位是什么,不要因为没有书写单位或是数量级不对而丢分。

5、

第三篇:200体验磨练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

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

泉州七中 梁世能

我的汇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几个问题的认识,二是我校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整体安排,三是我校语文总复习的几个有益做法,四是我们对2008年高考有关信息的理解。

一、关于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几个认识

高考语文总复习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内容多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并取得应有的效益,首先取决于总复习的主持者——语文教师对总复习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定位,套用一句政治的话语,就是所谓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想先跟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们备课组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几个问题的认识。

1、对高考语文总复习性质目标的定位 我们认为,高考语文总复习是对学生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对学生初、高中语文基本能力的整合与提高,它十分依赖学生原有的语文功底。另外,高考语文总复习的目标直指高考,最终体现为分数,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应试教育,它不要求超越《考试说明》的范围作过多的扩展。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整个高考语文总复习可以分为“可为”与“不可为”两大部分。属于“可为”的是语文知识及有章法可循的显性内容,比如名句名篇、文言字词等知识性内容,以及散文诗歌的表现技巧、语言运用中的病句修改、作文的结构等显性内容;属于“不可为”的是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感、阅读兴趣等隐性的东西。对于“可为”的内容,我们要做实做稳,而对于“不可为”的内容,我们要尽可能化虚为实,给学生归纳一定的套路,如果做不到,我们宁可放弃。只有用这样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总复习,我们才能对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在总复习中体现出来的一些语文缺陷有正确的心理准备,既不轻言放弃,也不盲目乐观;我们才能从“可为与不可为”两个层面出发去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时间,既不做太多的无用功,也不轻视基本知识的识记。

2、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认识

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从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本意出发,能力题是用来拉分的,知识题是用来给分的。但是,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许多优生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能力题得分不高、知识题失分严重的问题,以至无法在语文学科中拉开与中等生的差距,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总分上名牌大学录取线,语文单科不及格的现象,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学生本人的原因,但语文老师恐怕也难辞其咎,起码,我们老师在督促学生掌握知识性内容方面,是有一定责任的。据此,我们认为,知识性考题其实反倒是高考语文拉分的重点,是语文总复习中不能放松的重点。根据07年《考试说明》的范围,我们可以把“名句名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文言阅读”划入为知识目标的范畴,它们的分值加起来达到35分,是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都能拿到的分数,也是高考取胜的关键。这里,我们把“文言阅读、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划入知识目标,主要是考虑到这三个板块在考试实践中的特点:

从文学名著的考查来看,虽然也有可能考查评论分析(2008年出现的可能性极大),但评论分析的基础是对情节、人物的识记,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的评论分析有可能无师自通,而缺少这个识记的基础,评论分析则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比如,要让同学分析评价《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刘备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同学如果能记住“煮酒论英雄”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自然能得出“曹操骄横霸道、踌躇满志,刘备小心机智、韬光养晦”的结论,而学生如果没能记住情节,不但在答题时无法分析,而且概括出来的性格特征也会歪得很远。

从文言阅读的考查看,涉及的实词、虚词大多是课本基本字词,其用法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范例,熟练掌握课本字词的同学并不会对文言阅读感到困难,至于文言阅读中的第三小题“对原文的分析概括”,看似考查分析能力,其实考点还在于文言翻译,因为该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对原文的串译,只要字词过关,看懂原文,解决它并不困难;

从文化经典的考查看,考查重点显然在于文言翻译,虽然有一道理解文意的题目,但实质只是要求我们找出文段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加以翻译或解说,也正是这个原因,这道题的题干往往还有一个附加要求——用自己的话,这简直就是提示我们,答案是可以从原文找到的,只是你不能照抄。比如,2007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题,第二小题的题干是这样问的——“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我们认真比对就可以发现,这个答案其实就是原文中心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解说,因此,我们认为,文化经典题对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另外,从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看过或者做过考试文段的同学,即使他的文言阅读能力不高,他的得分率也会比较高,反之,没看、没做过该文段的,即使文言阅读能力不低,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所以不管它是能力题还是知识题,多练多记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辨别争论的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泾渭分明,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能力完全可以在知识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用刻意去追求。比如说,诗歌鉴赏是典型能力考题,有时候我们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也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假如我们不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角度入手,而是扎扎实实做好诗歌有关知识的复习,讲透诗歌的章法和修辞,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诗歌鉴赏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具体举个例子: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tuo)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这是一道语文老师都很熟悉的试题,但许多学生却对这道考题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解答,更不用说答出参考答案所提的三个描写角度。分析学生失分的原因,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老师在复习时,并没有将有关描写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因此学生在面对“从哪几方面写景”的问题时,根本就没有思路,不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干什么。反过来,假如我们扎扎实实地把“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所涉及的知识,包括描写方法、描写角度、描写特色等,包括描写角度的具体内容,如正侧面、虚实、动静、点面、声色、视角、五官感觉等都详细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描写”表达方式的知识体系,那么学生在面对这道题目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从自已的知识储备中搜索到有关信息,并进而大致猜出命题者设问的意图,组织出与参考答案较接近的答案的。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复习中有必要花大力气做好各类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讲解,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各种文体、各个考点的知识体系。

3、对复习资料(练习、试卷)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复习资料,包括练习、试卷,肯定是数量繁多、鱼龙混杂的。在众多的复习参考资料中,选择哪些资料为好呢。我们备课组讨论后认识到,资料不在于多,关键要能为我所用;考题不在于新,关键要符合《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选择或使用资料时就抱定这么一条标准:知识性的习题或资料,比如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比较无所谓优劣,资料全面一点,数量略多一点,关系不太大,学生本身也会进行判别和选择;能力型考题,应当不求数量,但求规范准确,只有教师能做得下去、能解释得清楚的题目,学生做起来才会有收获。因此,即使是备课组统一使用的总复习教辅资料,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全做,一本教辅书,能有60%以上的题目适合我们的学生,就可以算是一本优秀教辅了。

另外,我们还认为,高考语文总复习要始终坚持“讲、练、考”一致的原则,语文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具有成绩提高缓慢、容易反复的不利因素,一旦出现“讲、练、考”三者的脱节,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大受打击,对整个语文总复习是十分不利的。当然,要做到“讲、练、考”的一致,首先要保证 “讲”的质量,要避免“讲”的片面性,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交流碰撞来加以解决。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备课组的作用不能仅仅用来统一进度和统一习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备课组组织的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思想碰撞等,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专业成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但长期坚持备课组活动的“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而且积极倡导组内的“常态”听课和教师课后整理教案的习惯。

4、对学生“语文投入”的认识 语文虽然号称三大主科之一,但在高考总复习中,它的地位却有些尴尬。学生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见效慢、易反复的语文学科,不太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总复习中“自作多情”或“自寻烦恼”,也才不会因为时间和作业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给语文总复习造成更大的损失。当然,我们不对学生的“语文投入”抱太大的希望,不等于放弃对学生的要求和督促。我们的意见是,正是考虑到学生在“语文投入”上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语文教师更应当合理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课堂时间、早读时间,更应当精选精讲习题。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必一节课上满45分钟,留下一点时间供学生反刍消化,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我们还应当每周安排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读书,把阅读名著、经典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课余时间,最终收获的可能是更多的失望。至于早读课,我们的认识是,与其手拿“棍棒”盯着,不如给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让任务去驱动、让测试去驱动。

5、对教材(课本、读本)作用的认识

2007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考题,考试文段出自《语文读本》第五册,与考前专家“因为有些学校没有订读本,为了避免不公平,名著和文化经典会避开读本出题”的预料有较大出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我们无从得知,但起码说明了,读本的文章是精彩的、重要的,完全具备进入考题的基本条件。我们不提倡猜题押宝,但应该由此看到读本文章在总复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至于课本,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既是部分考题的直接来源,也是命题和答题的重要借鉴,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既有《考试说明》中“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也有近几年出现的可在课本中找到踪影的高考试题,更有巧用课本素材而倍受青睐的满分作文。所以,我们不能在文言文复习结束之后就开始远离我们的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开发利用,要让课本和读本成为高考制胜的一把利刃。

二、我校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安排和策略

1、三轮复习

和许多兄弟学校的做法相同,我们学校的高考语文总复习也是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扎实双基。主要工作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大概要花费22周的时间。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课本和读本的文言知识梳理,大概花10周时间,其他板块的复习大致这样安排:文言综合阅读2周,现代文阅读5周,诗歌鉴赏2周,语言运用3周。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名句名篇和作文不单独安排复习时间,采用穿插进行、贯穿全程的方法进行复习,比如,三部文化经典著作,我们就大致这样安排:上学期1—12周读《孟子》,13—21周读《庄子》,下学期读《论语》,每周一节课,或评讲有关练习,或指导阅读。第二轮:专项提高。主要思路是针对学生比较害怕的几个板块,比如诗歌、散文、文化经典、作文等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力求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时间安排6周。

第三轮:突破难点。主要思路是分析学生在省市质检中的答题情况,并综合考前信息的提示,就几个重要且薄弱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目标是提高答题规范性和准确性。这一轮我们大概安排3周时间。

2、瓶颈和对策

分析我校这几年来高考语文的得失,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高分(优生单科上120分)不多,二是单科薄弱(总分优秀者单科不上100分),为此,我们这一届的高考总复习还专门就解决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研讨,力求有所突破。

高分不多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师能够操控的分数只能是110分左右,上120分的确有运气的成份。因此,人数不多的问题只能通过培养上110分的后备团队来加解决,我们设想,如果每班稳定能上110分的人数达到一定的比例,让这一定比例的同学自由发挥,去碰运气,上120分的人数也应当会有增加。为此,我们要求,各班要重视对有可能上110分段同学的培养,要想办法解剖他们的弱项,让他们的成绩能基本稳定在110分以上,而后,在下学期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得分亮点,比如作文的文采、答题的规范、书写的工整等,争取每个大题都能提高1分,从而使他们的分数更加接近120分。

总分较好且语文单科薄弱的同学在理科班中人数更多,这一些同学往往对语文兴趣不高,进步缓慢,是我们老师很头痛又不能不关注的对象。分析过去我们对这一些同学的督促,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有起步较晚,没有长期坚持,手段不够强硬等三个,因此,我们建议,总复习开始时,应当联合班主任对这些同学进行单列管理,长期坚持检查督促他们对语文基础考题的掌握情况,比如,天天抽查默写,隔天检查名著阅读或文化经典阅读,重点批改作文基础等级等,在手段的使用上既要动之以情理,更要有过硬的强制要求,对这一些同学,可以不必过多考虑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因为语文不上,对他们的影响更致命。

三、我校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几个具体做法

1、识记性内容化整为零、以练代记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对知识性的内容,我们是十分重视的。为了能够把这种重视转化为实践操作,我们采取了“化整为零、以练代记”的做法。对名句名篇,我们由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把课本背诵内容分三轮整理成小测卷,贯穿整个高三总复习,其中第一轮小测全面涉及,第二轮关注重点,第三轮强化薄弱,每张小测卷20个句子,限时10分钟,主要利用早读课完成,前20分钟背,后10分钟默写。由于每张小测卷都备注有下次检测范围,所以学生早读课目标明确,时间利用效率都会比较高。对文化经典的内容,我们也由备课组老师专人负责,将三部著作中所有可能出成题目的文段都筛选出来,整理成练习卷,每周一张,按照我们事先规划的时间安排,逐一推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老师选编的习题肯定会与学生手头中的复习资料重复,但假如我们真的要将文化经典当作知识性的内容来加以复习,我们其实是不必理会这种重复的,重要的文段,做它两三遍也不为多,07年高考所选的《孟子》文段,许多同学都做过有关习题,但得分也不是十分理想。对于文学名著,我们的做法也是定时定篇,以练代记。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特意把这些识记内容分割成几个小块,分派到各次考试,范围都提前两周公布给学生。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不怕你知道考什么,就怕你知道了不去落实。

2、强化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的高考改卷笑话:有的考生移花接木,把现代文阅读的内容拼接到作文中,改卷老师不小心还真给了高分。这样的事例其实正好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系。为了强调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就近、就熟取材,进而丰富充实作文内容,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做法:一是通过教师课堂的示范,让学生逐步养成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习惯,像我们备课组庄月芳老师昨天所上的公开课,就是这一种做法的一个范例;二是通过短评和周记来实现对学生的强化训练,我们要求,课内文言文复习时,每个单元都要选一篇课文写一则短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事例,并由事例引申观点的能力,短评题目由教师自主确定。比如,我就曾经要求学生针对《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写一篇200字的短评,然后在讲评时再把07年高考全国一卷的满分作文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在满分作文中有多少人使用了这一个课本素材,他们都怎么用(07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题是一幅漫画,标题是“摔了一跤”,画面上是一个孩子踩到到西瓜皮,摔了一跤,结果学校、社会、家庭都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整个漫画的主题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能因为过分关爱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恰好与“父母之爱子”与很紧密的联系)。在散文诗歌阅读复习时,我们还要求或学生摘抄优美文段、诗句,或写作短评感悟,并把这些内容整理到周记中,教师定期或不期检查。第三,我们还组织编写一些课内素材化用到作文的范例,提供给学生参考,并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同时提供有关课内素材使用的写作提示。

3、作文多练快改,分项突破

作文训练是高三语文总复习的老大难问题,不训练不行,写多了老师又改不完。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的做法是多练少改,分项突破。多练就是要求要保证每两周至少一次的完整作文训练,有时间,还再辅以片断写作训练,学生的笔头如锄头,不经常使用,就容易生锈,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心灵手拙的毛病;快改就是要求作文批改隔天不隔周,要用尽快的速度把作文发给学生,为了达到快的目的,我们一般采用摸拟高考打分的形式,不进行详细的旁批和总评,对于不及格的同学,则尽可能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三言两语,略加点拔,效果可能比写一堆评论文字要好;分项突破就是要求每次作文都要就作文基础等级的某一项目进行指导和规范,在批改时用一定的记号标记教师对学生这一专项落实情况的评价,然后再用分数表示对整篇作文的总体评价。比如,这次作文是专门针对结构完整的,批改时,能做到结构完整的作文就先打个“Ⅴ”,然后再给出一个总评成绩。

4、归纳答题模板,强化答题规范

诗歌和文学文品阅读是高考中比较难的板块,我们曾经对各班总分前几名的同学做过调查,其中对“自己没把握的题目”的回答,几乎都是诗歌和散文阅读。学生,特别是优生,对这两块内容没把握,主要问题还不在于读不懂文本,他们更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对此,我们觉得,可以通过对典型高考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整理出各考点常规的答题模板,以便学生在答题时套用。比如,我们对目前正在复习的散文阅读,就整理了十几种模板,大的比如有表现手法鉴赏题模板——手法+原文例子+效果+主题情感,小的比如有象征性词语含义题模板——原指(物象义)+实指(人以及精神品质)等,这些模板的存在,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并在实际答题中有良好的效果。昨天,我们听到的,我们备课组陈国扬老师的公开课《现代文阅读指导》,就是我们这种复习理念的一次实践操作。当然,我们不能保证这样的模板对任何一道考题都有效,但有套路总比放任自由来得好。

5、分主次布置课外练习

前面我提到了学生语文投入的问题,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解决它既要做到课堂精讲,腾出时间给学生,又要注意课外练习的量和质。我们比较提倡的做法是:分主次布置课外作业。这里所讲的“主次”指的是作业本身的重要程度,不是指学生的成绩层次。具体说,就是把要布置的课外作业尽可能分成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的量少而精,选作可以量稍大、面稍广。必做题因其量少,完成可能性较大,学生就愿意去做,质量也较有保证。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布置作业法,也有它的好处:作业那么多,必做的才这么一点,不做好像对不住老师;做完必做题,再做选做题,心理上也可能会有“超过了其他同学”的优越感,做起作业来可能也会比较有动力。

四、对2008年高考信息的理解

在参加今天会议之前,我们先后参加了几次语文高考研讨会,从中也获得了一些信息。对于这些信息,我们组织老师进行过讨论,结论是:在2008年高考说明出台之前,所有的信息都是假的,不能信以为真,但必须引起关注。因此,下面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只是我们备课组在各种小道消息的基础上,从我们对高考语文的理解出发而形成的一些主观臆测,纯属一家之言,老师们也只能姑妄听之,不宜信以为真。

1.我们认为08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应当是平稳过渡,在题型、题量和难度上会与07年高考基本一致。

2、对于文学名著题,有人预测,会采用出两组题,一组评论分析型,另一组是复述情节型的,每组两题,都是两选一。对这种猜测,我们较为赞同,已经在这学期的考试中进行过几次尝试。另外,要更多地关注名著题的改卷难度,要提防出现常识性填空。还有人预计,文学名著的范围会有所扩大,我们的理解是,不必着急去扩大范围,一切等到考试说明公布再作打算,目前还是应当重点抓好十部长篇。

3、文化经典的题目,我们认为可以关注一下三部著作多文段交叉的题目,因为《论语》和《孟子》同属儒家经典著,有许多内容和观点是一致的,分别选一段内容、观点相近的文字是很容易的,而《庄子》有不少内容则是反驳儒家学说,特别是反驳《论语》的,各选出一段内容相关但观点有别的文字,用以考查对两种哲学思想的认识,在理论上也是存在可能的。

4、关于现代文阅读,我们听到的信息大多数都提到弱化小阅读的问题。对于这个信息,我们觉得应重点关注,现代文小阅读,特别是科技文,历来为语文教师所憎恶,2007年高考说明公布之前,还传过小阅读全部退出考卷,选择题仅剩下9分的说法。08年高考,假如真的让科技文退出考卷,那多出来的分数呢?会不会有一部分跑到文学作品阅读中,整合成大分值的短评短论题?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福建语文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阅读后的写作,认为阅读后没有写作,阅读任务并没有完成。

5、关于作文,我们觉得,其实完全可以不理会任何考向猜测。因为作文关键还在于文章本身、文章整体,忽略了对作文的全面训练,即使你猜中了考向,学生也无法写出一篇完整的、能自圆其说的作文。福州一中的林志强老师曾经提到这样一件事,07年高考前,有的学校出过“缤纷季节”的话题作文,自以为是命中了高考题,但考后的成绩证明,写过这个话题的同学并没有都得高分,有的还反受其害,束缚了思维。在作文命题形式上,我们认为,福建高考的作文题历来以新意著称,04年是话题作文,十个形象、人物选一个作为话题;05年是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图画;06年是三选一的的话题作文,07年是命题作文,08年的作文题肯定也会有新意,至于新意体现在哪里,那就见仁见智了。我们的理解是,凡是在福建自主命题以后尚未出现的作文题型,都可以拿出来作一定的训练,比如,新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第四篇:200体验磨练9高考语文黄金复习指导

2009高考语文黄金复习指导

自由复习阶段,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在复习前首先应该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对前面所进行的复习加以整理,包括所有的复习材料、考试卷等,对其中的典型题目、错的题目应该着重进行复习; 严格按照高考的时间和要求,有计划地做一定数量的题组练习,使自己时刻保持一种临考的紧张状态,以免松懈。注意练习中不要贪图数量,而要注重质量,争取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注意自由复习阶段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不要去做偏题、难题、怪题;复习要全面,不要猜题、押题。

总之,这段复习总的指导思想应是“重在整理,学思结合,有点有面”,以对知识的整理和回顾为主,有适当的练习又有必要的思考和总结,既有个别考点的补充强化又有整体的题组操练。

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一)识记现代汉语的字音和字形

字音和字形是各考点中比较零散的一项,因此在复习中可根据这一特点,用零散的时间去记忆,现在大部分复习材料上都有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的简表,可根据这些,列出计划,每天记10个左右,并不断复习。要特别注意平时常用常见的字、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写法,落在口头上和笔头上,因为准确是“识记”这一层级最起码的要求。

这一部分功夫在平时,在于坚持,临考之前不必再下太多功夫、用太多时间。

(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二是成语的正确使用,三是现代汉语虚词的使用。

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可以从词义的轻重、适用对象、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褒、贬、中)、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词性及语法功能(在句中可以做什么成分)、搭配对象等方面来辨析,做题时应该做到“抓住差异,适当联想,紧扣语境,善用排除”。成语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望文生义,二是对象误用,三是轻重失度,四是褒贬颠倒,五是功能混乱,六是谦敬错位,七是逻辑脱节,八是语意重复。在成语的使用中,一是要特别注意平时常见常用的成语用得是否正确,二是要注意不要单纯从语法角度去判断,而是要从前后句的语意角度去判断,有的成语必须联系全句才能看出它使用得是否恰当。

此外,还要注意一些似是而非的成语,有些词语容易被视为单纯的贬义词或褒义词,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绵里藏针”、“胸无城府”、“乐不思蜀”、“如虎添翼”等等,使用时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现代汉语虚词的使用可遵循如下步骤:一是熟悉加点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二是分析虚词所在的前后句之间的关系,三是把虚词用法和前后句关系加以对照,一致就说明使用是正确的。

虚词数量不多,但用法极度为灵活,应该积累一些常见的、习惯性的固定搭配。

(三)辨析并修改病句

《考试说明》中提供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判断病句,首先要查找“病因”。常见的语病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用词方面的错误,包括用错实词(词与语的界限不明确、误用单音词、生造词语、选错同义词、词性误用等)、用错成语、代词选用不当、用错介词(滥用介词或介词结构、用错了介词、有介词但是缺少介词的宾语、有介词的宾语但是缺少介词等)、连词使用不当(选错连词、缺少连词等),这类错误同词语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

2、造句方面的毛病,包括成分残缺(主语[中心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其它成分残缺等)、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附加成分和中心语搭配不当等)、结构混乱(词序不当、句式杂糅、分合不当等),这是同句子结构的把握最为密切的一类病句。

3、语意表达效果方面的毛病,包括重复多余、歧义、费解等,这往往与修辞、语言规范、清晰、连贯、得体有关系。

4、逻辑错误,包括概念使用不恰当(用错了概念、暗中偷换了概念、大小概念并列使用等)、判断不合理(自相矛盾、一面与两面意思不协调、否定不当、判断当中前后的概念不能配合、主客倒置等)、推理不正确等,这主要是从逻辑学来分析“病因”。其次,在辨析病句时,要掌握一些方法:

1、单句语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紧缩法和类比法两种。紧缩法即找句子主干,类比法即按原句的格式仿造几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上否符合语法习惯。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应对一个完整的句子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一据语法,二凭语感,二者互为结合,反复辨析、比较,从而把句子正误弄清。

2、复句则可以从分句之间关系的辨析入手,由此也可见衔接、搭配、表达等多方面的情况,为判断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此外,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看到介词开头,注意其是否主语残缺。如: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渐消。

2、看到并列短语,注意其是否彼此失应或包容。

如: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官兵放弃休息,坚守岗位。

3、看到反问、否定词,注意其是否否定不当、正反颠倒。

如: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又如:雷锋精神当然要有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雷锋呢?

4、看到成对的关联词语,注意其是否搭配不当或位置失当。

如:不论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们还是胜利到达了山顶。

5、看到双面词,注意其前后是否照应失当。

如: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事。

6、看到数量词,注意是否搭配失当或语序失调。

如:据科学统计,蜜蜂每酿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又如:如何迅速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7、看到数量词加名词加“的”和“或”,注意其是否有歧义。如:局长吩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又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钱分别存入两家银行。

8、看到“对”、“对于”、“关于”等介词,注意其是否虚词用法不当。如:雷锋这个名字对青少年并不陌生。

又如: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件事都做了详尽的报道。

9、看到过长的定语,注意其是否缺少宾语中心语。

如:为弥补用水不足,只好开展用河水来代替自来水的使用,以缓解供需的矛盾。

10、看到“否则”,注意其是否赘余重复。

如:要不是老赵及时提醒我一些要注意的问题,否则,签合同时我一定会出错。

11、看到表因果的关联词,注意其是否强加因果。如: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对于病句的辨析,每一种类型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典型例子

(四)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的主要题型是设定两个不同的语境,要求以某一个词语为重点,扩展成30—40个字的语段。做这类题,关键是重点一定要突出,在字数上是最多的,对它的修饰成分也是最多的。还有一种情况是续写出一个语段,一般要求和开头的意思一致,这时注意和仿写的区别。

压缩语段的主要题型包括一句话新闻、导语、概括要点、添加标题等,其解题思路与技巧可参考如下: A、解题思路:

1、审题干,明要求。看一看题干涉及到哪些内容,有什么要求,是拟写新闻标题,写一句话新闻、导语、要闻,还是表明作者的主张、认识、观点、字数限制多少,认真辨析题目干中的字眼,从而确立压缩的重点、方向和思维方式。

2、审语段,析义理。即审查该语段是什么样的材料(新闻材料还是一般材料),由几段(几句)组成,每段(每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或说明了什么道理,然后再分析一下段与段(句与句)是怎样的关系。

3、审话题,立主体。清楚了语段的材料及其关系,紧接着就要分析一下该段(句)围绕着什么话题、以什么为主体展开,分清主次,权衡轻重。从而确立信息的主体和重点,为压缩做最后的准备。

4、审语体,定表达。在压缩之后整理答案时,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的陈述句或被动句来表述,这是最省劲、最保险的做法。B、解题技巧:

1、合并同类,并举异义。一一筛选之后,将同类的进行大合并,相关的进行小合并,不同的并列到一起。

2、摘中心句,打叶削枝。有些语段的信息是由中心句和关键句组成的。关键句是为中心句服务的,或从反面或从侧面,但都属旁敲侧击之句,而语段的中心句就是内容的核心。压缩时只需将这个中心句摘取出来,然后根据要求将多余的枝叶去掉。

3、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掉对某个关键信息的阐释、说明、补充、扩展、引申等。(五)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这一项的考查重点是句式的仿写和变换。句式的仿写一般和修辞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做此类题的关键在于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要与原句子的意思相衔接(这一点题目中往往有很明确的要求),形式上首先要找好参照的句子,仔细研究句子的形式特点,确定仿写时必须保留的句子的格式,以及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在仿写时要注意在格式上尽量与参照句子贴近(但不是单纯的重复),这样更稳妥更保险。

句式变换就是指同义句式的变换。基本要求是:①符合改句的句式特点;②变式不变意;③变式不漏意。

句式变换主要有以下三个考查重点: ▲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长句是指修饰语多而复杂,词数多,形体长的单句;短句的修饰语少,结构简单。长句变为一组短句可先找出句子中的主干,然后把长句中的几个修饰语变换成几个并列的修饰语分别修饰中心语,构成一组排比;同时要兼顾独立出来的几个短句之间的顺序。一组短句变为长句可以其中一个短句作主干,把其余的短句变成这个短句的修饰语,其中关键是弄清哪个修饰语是修饰哪个中心语的。▲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包括排比、对偶或相当于排比的句子。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在一起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散句互变时要注意重复性用词,整句改为散句是将整句中的重复性词语去掉;散句改为整句则是加上重复性词语。此外还需考虑字数。▲句子的重组

句子的重组是把句子变成以某个词语(短语)开头的句子,这类题目要特别注意句子中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

(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连贯即句子要能顺当地衔接,是高考的必考内容。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做此类题可根据以下步骤:一是审清题干,辨明要求。要注意题干中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音节和谐”一般就会单独提出来特别强调。二是对比选项,找出差异。如在成组出现的备选句中,如果只是顺序上的不同,一般应考虑以下情况:句中各短语(或分句)之间是否应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总分、递进);各短语(或分句)与原语段中某些成分在顺序上的对应关系;某个短语(或分句)与和其相邻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照应,等等。三是选定角度,确定答案。主要的判断角度有句式结构的一致、前后语意的照应、前后句子的勾连、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意境的统一、语气的一致、音节的和谐等等。总之,在做语句的衔接题时应该考虑到以下的四个角度:一是“照应”——前后句、上下文、关键词;二是“一致”——话题、重点、句式、语气、主旨;三是“和谐”——音节(字数、押韵)、语境;四是“逻辑”——顺序、概括、总结。

(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主要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应该明确其表达效果及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可能出现。

这一考点通常和句式的仿写结合在一起考查,近年来一般不单独命题。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对于名句名篇的记忆应该落在笔头上,力争做到准确二字。在复习的过程中,首先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包括现代文)背诵熟练,然后适当扩展。

这一部分功夫在平时,在于坚持,临考之前不必再下太多功夫、用太多时间。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一)诗歌的鉴赏去年首次改为主观表述题,但其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思想内容、艺术技巧、语言特色、形象等。

主要的答题思路是:

1、读懂诗歌。(1)品味标题,弄清注解,逐句通读,了解大意(诗歌写了什么人、事、地点、景物、时节、事)(2)弄清表达技巧。

2、读题审题,明确鉴赏角度。

3、用一句话概括说明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主要表现手法。

4、引用具体诗句加以分析说明,这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一步,不能把“理解”当成鉴赏,诗歌鉴赏不是单纯地翻译,而应该是诗歌本身的客观内容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的评价。近年主要考查点如下:①表达方式,包括记叙(叙事)、描写(白描、工笔、正面、侧面)、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事抒情、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叙议结合、卒章显志等)、说明等五种。②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想象、联想、铺陈、渲染、衬托(正衬、反衬)、象征、对比、实写、虚写、虚实结合、静写、动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寓褒于贬、形褒实贬、以乐景写哀情等。③写作顺序,包括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等空间顺序及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④修辞格。⑤对诗歌意境、语言风格、感情基调、主旨的体味和评点。⑥相关的典故、历史掌故和人物等。

还应该注意:

1、如果题目是很笼统地要求分析艺术特色,应该尽可能多的把诗歌的特色都写出来并加以简析,以免遗漏得分点。

2、语言表述上应该讲究些文采,多用一些鉴赏的名词术语,力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可以增加你答案的“含金量”。

3、思路要清楚,观点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字数要够用。

(二)文言文阅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树立信心,高考考的是浅易的文言文,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并非要求你把文章的每个词句都弄深弄透,只要不影响文意的把握,不涉及后面的问题,一些句子尽可以“不求甚解”。

2、在阅读文章之前,可先大致地看一下后面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意把握的题(最后一题,它有75%的正确率),这样或许对理解文章有一定的帮助。

3、对于某种品质与某些行为对号入座的题目,善于运用排除法。(同时还需注意“直接表现”的字样)。

4、文言文第一题通常是对重点实词的点译,做此类题时,可把它对各词的解释分别代入句子中,如果通顺,则说明解释可能是对的。

5、文言文中对虚词的考查通常是四组句子中相同虚词意思的比较,每组句子中的一句是教材中的原句。做此类题时,可先确定其中一句的意思,然后代入另一个句子,如果通顺,则说明二者是一样的。

6、自由复习中在复习做过的文言文时,可重点看前三道题(实词的点译、虚词的比较、古今异义等)。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社科类文章阅读和散文阅读。

(一)社科类文章阅读:

1、阅读后、做题前应该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包括主要观点、援引材料、论证思路(每段大体写了什么),这可以为你做题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考范围;

2、认真读题,注意选项和题干的关系,有些题目,单纯看选项都是正确的,但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干限定的,如“下列说法中最恰当的一项”中的“最”,“下列可以作为„„说法的根据的一项”等;

3、在做“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推断必须真正读懂文章,把握文章观点,沿着文章已有的论述(无论是正面肯定,还是反面批判)往前推断,切不可主观臆断,更不可只看选项本身有无道理,进而认定有道理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此外还要注意,文章中明确说出的内容不属于推断;

4、科技类的文章应做到“咬文嚼字”,应尤其注意“已经”“将要”“或许”“前景”“部分”“预测”“估计”“几乎”“差不多”等词语以及因与果、先与后、陈述对象、大概念与小概念、大范围与小范围等逻辑关系。

在干扰项的设置上,通常有以下方法:

1、扩大或缩小: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扩大或缩小;

2、提前或延后:指从时间上对内容提前或滞后;

3、减轻或加重:指在程度上对内容减轻或加重;

4、混同或游离:指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进行混淆或强拉硬扯;

5、曲解或矛盾:指从与原文关系看曲解了原文内容或与原文意思矛盾;

6、离题或非问:指从选项与题目关系上来看选项内容游离于题目之外或答非所问。

(二)散文阅读: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意蕴通常比较含蓄,因此需要细读细品才能谈到较准确的把握。

2、注意审题,确定答题范围和考查重点(内容、形象、技巧、语言等),由此确定答题方向。

3、按顺序答题,由易到难。

4、按分答题。一般来说,分数较多的题要求答得较为充分,应适当展开;同时,答题时应注意条理性,最好标清序号,工整明确,思路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5、回答有关表现手法的题目时,切忌笼统,应该在阐述该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的基础之上,把重点放在结合文章具体来谈上,要有针对性。

6、不能一味地“以多取胜”,要注意文面的工整。

7、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组织答案。

8、有字数规定时,要注意不能超过所给的字数。

第五部分 作文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审好题。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近几年高考的趋势是在开放性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而限制主要是内容上的限制,这实际上对审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开放性的话题作文,内容的选择相对自由,但绝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在审题上要注意两点:一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而不要只着眼于局部,不要仅凭材料中的一两句话就以偏概全;二是要求“准”,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创新,创新不等于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味地求奇求怪,或言语偏激,或观点错误,我们提倡有自己的观点见解,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绝不能含糊。

2、精心设计标题和开头。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应该尽量不用话题做题目。

3、选好材。在选材的标准方面,除了要典型这一基本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一是要力避单一,即既要有事实材料,又要有理论材料,一味是事实会使文章有堆砌之感,一味是理论会使文章显得空洞;二是力避平面化,即要多角度地选材,如正反对比,这样可使材料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结构,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三是要力避陈旧,要尽量地选用较新的材料,或对较普通的材料有新的见解,挖掘得深刻一些。

4、说好话,即要有好的语言。如写记叙文时少叙述,多描写,且描写要高于叙述,有点睛之笔;写议论文时,可多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或恰当地引用优美的歌词、诗句及有文采的精美文段等。

5、书写规范、标点准确、谨慎修改、字数够用。卷面是作文的“脸面”,它的好坏可影响作文分数5——6分。文字未必写得要“好”,但应力求“整洁”。

6、慎选文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适合它的文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地去写散文或记叙文,因为它们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如果写,应该特别注意有中心、有文采,主题、立意深刻。

7、要善于“化大为小”,要“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选好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说深说透。

8、还要善于“以小见大”,即由小的方面,身边事、平常事去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样更容易动人、感人。

9、注意“以„„为题(目)”和“以„„为话题”的区别。

10、力求文章有“闪光点”,它可以是几个形象传神的词语,可以是一句含蓄深刻、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的警策之语,可以是巧妙的构思等等,一处神来之笔,往往价值连城。

11、作文应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写什么文体,都有它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不能不要的。写作时要量力而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议论文】A、总要求:论点简洁明确,论据充分典型,论证严密有力(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喻证等等)。B、给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引材料提论点(论点用一个简洁明确的判断句表述)→分析材料→举例分析论证(正、反)→联系实际、总结。

【记叙文】A、夹叙夹议 B、塑造人物的方法:心理、肖像、动作、细节„„ C、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散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联想丰富、能放能收、语言含蓄。

第六部分 考场时间分配

第一题: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一)(1--6):约10分钟; 第二题:社科文或科技文阅读(7--10):约20分钟; 第三题:文言文阅读(11--15):约15分钟; 第四题:古诗文翻译、鉴赏、默写(16--19):约15分钟;

第五题:文学作品或社科文阅读(16--19):约25分钟;

第六题: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二)(23--25):约15分钟; 第七题:作文(26):约50分钟。

第五篇:高考语体验磨练文专题复习学案_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考点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技巧属于诗歌的形式,它是指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景情关系、情理关系、虚实、动静等等各种表现手法,也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诗歌的表达技巧应该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服务,也为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服务。比如,《诗经·硕鼠》中比的手法运用,将奴隶主比喻为硕鼠,是为了表现对奴隶主的痛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篇托梅花之名,言词人之志,收到了含蓄蕴藉的效果;又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演奏琵琶后所见所闻有力地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

表达技巧是古人所讲究的除语言外的诗歌的又一个亮点。古人写诗非常重视,读诗也应该特别重视,高考的考查也特别看重,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问题。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应该成为高考复习的重点。

【高考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山东)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р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这是一首写边关征战的诗,这一类诗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的特点无不与征战生活、边关景色、作战决心、思念家乡有关。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考虑诗句的艺术手法,分析时注意马前、马后的照应,桃花和雪颜色的对比。

[答案]⑴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⑵“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解题指导]词的上片前三句写“聚”,写出了相聚时的情景;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的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作用不言自明。“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用了两个比喻,说明别后的孤苦和漂泊不定。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词的下片写别后之思,头三句先用设问提顿,直抒胸臆,点明“伤情”再说明如何“伤情”。后三句化用苏轼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和贺铸的“明月多情随柁尾”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样全诗层层深入,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深刻地表现出来,扩大了词的意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对即可)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指导]宜阳,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为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所在地。境内女儿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太平时期,这里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涧水东流复向西”了。“芳树无人花自落”,强调“无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之感。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规律总结】

一、掌握古代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诗歌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双关、对比等等。比喻的作用在于使抽象的物体形象化,语言生动化,如【高考金题】第二题中““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比拟是把物人格化,将甲物乙物化。使描绘更加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如“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将南风人格化,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人的心情的闲适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等进行夸大,从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能够更鲜明地表情达意,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三千丈的白发来比愁,可见愁思之深重。对偶能够使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更加集中含蓄,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浑圆自然,不见斧凿痕迹。“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意境更显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感受到杜甫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借代的使用能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双关使诗歌表达的含义更加丰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晴”既指天气之“晴”,又指感情之“情”,把女孩子对爱情既担心又欢喜,既有疑惑又抱有希望的复杂心理表达得贴切含蓄而又富有情趣。对比能使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特点区别更加明显,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统治者的骄奢荒淫与百姓的贫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表情达意很有帮助。

2、抒情方式 ⑴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态度。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⑵情景关系:包括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也就是诗人带着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景物遂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参考学案一对形象鉴赏的讲述)

⑶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道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⑷用典: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讽刺时事,包括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典能使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用典达六个之多,盼望得遇明主,能够施展才能,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⑸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这是咏史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三国赤壁之战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与当时唐朝藩镇割据、唐朝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很大关系。

3、表现方法

⑴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是一种浓墨重彩的描写。比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⑵白描:不用任何技法,不加渲染,只用纯线条勾勒的写作手法。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用白描,写出自己心甘情愿归隐田园过闲适生活的自得其乐心境。

⑶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从而使要表现的形象更加突出的手法。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种。所谓“正衬”是用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相衬,李白用桃花潭水烘托汪伦对自己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即是此种。所谓“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鸟鸣山更幽”是以响衬静,即是此种。

⑷虚实:在诗歌中,所谓“实”是指具体的、实在的客观物象;所谓“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虚实相生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人将前两句所写的眼见的耳闻的实景与三四句所写的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为读者创造了亦实亦幻的巨大空间,引导读者由现实到虚幻产生了美丽的想象。

⑸抑扬: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的意图,加以赞扬。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爱到人们的青睐。

⑹照应:指诗中对前边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包括内容照应诗题,结尾照应开头等等。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濛濛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要整体上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把握。快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所用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考虑诗歌的意境氛围。然后对诗词的构思进行分析,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情况。因为诗的形式是为诗的内容服务的,考虑诗歌的表达技巧,必须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入手。一般而言,这类题的答案应该由三部分构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怎样运用的;效果如何(从结构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谈)。但在答题时还要考虑题目的具体要求,依点作答。

【限时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重庆)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湖北)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西)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①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

5、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早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黄昏;月黄昏,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4、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5、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与境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下载转发台体验磨练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发台体验磨练州市高考生物复习研讨会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