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49年到1957年的社会心理
1949-1947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心理
一、农民的社会心理
1949年—1956年,在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中,作为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农民阶级,有其独特的心理,即认识到是农民养活地主,同时既有均平心理又有求富心理、既有发展个体经济的心理又有参加互助合作的心理。关键词:中国农民;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同盟军。农民阶级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所养成的社会心理既不同于工人阶级,也不同于其他阶级阶层,如保守、勤俭、安分守己、自私自利、平均与等级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6年。农民的心理变迁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谁养活谁
这是土地改革中遇到的第一个观念上的问题。按理说,农民对土地的盼望是最为迫切的。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压迫而导致生活困苦,最后无衣无食。揭竿而起的最大愿望莫过于分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从陈胜、吴广起义始,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止,这一点贯穿始终。农民起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其《天朝田亩制度》中给农民画的蓝图其中就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但是,几千年的封建压迫,却也使农民形成了另一种心理,即等级观念。这样,一些农民甚至觉得地主的田地养活了农民。这是一个矛盾,然而又是事实。当时参加土地改革的许多人都遇到这个问题。如冯友兰回忆:“在这次土改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谁养活谁‟。”地主认为,地主有地,农民有劳动力,农民种地主的地,是互惠的关系,公平合理。并且,土地有限、劳力剩余,地主可以选择佃户,地主选谁,是对谁“恩赐”、“赏饭吃”。这种观点,也在农民心里有同样的反映。“这本来是地主阶级用以欺骗和麻痹农民的思想,可是沿袭久了,有些农民果然就为这些思想所欺骗、所麻醉,觉得打倒地主阶级似乎不很„合理‟,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土地改革初期,许多地方土改工作进行得不顺利,农民发动不起来,甚至出现农民将分得的财物悄悄地送还地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民没有解决“谁养活谁”的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工作组在土改开始时,反复宣传:不是地主养活佃户,而是佃户养活地主。这样才解决 了这个问题。四川农民有歌谣唱这件事。
谁养活谁呀,大家看一看;
没有我们劳动,粮食不会往外钻。耕种锄割,全是我们下力干。
脸朝地,背朝天,一粒粮食一滴汗。地主不劳动,粮食堆成山!谁养活谁呀,大家瞧一瞧; 没有我们劳动,棉花怎能结成桃!纺纱织布,没有我们就作不了!
谁养活谁呀,大家来谈一谈;
没有我们劳动,哪里会有瓦和砖!
打墙盖屋,全是我们下力干,新衣褂、棉袄,全是我们血汗造,地主不劳动,新衣穿成套!
(二)求富与均平
求富是中国农民的特点之一,也是农民的心态,农民的“求富”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家庭。这也是小农社会中的“家”为单位生产、生活而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在建国初期,人们对于富的理解,首先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人认为这是农民保守的体现,但我以为并不能简单地如此分析。旧中国的农村,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农民尤其是贫雇农无地或少地。这样,追求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就成为农民的首要追求。所谓“三十亩地”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在东北不仅30亩,在南方达不到30亩,而是说农民对土地的向往和感情。在当时,追求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正是“求富”的首要目标和基础。这也是农民在被发动起来后,积极参加土改的原因。在土改中,人们对于土地的计较,包括在合作化时期对于入社的计较,都有求富的因素在其中。土地改革对于农民来说,获得了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求富的基础打下了,接下来的就是在这个基础进一步追求富裕了。这种心态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改革后中农化趋势。这种状况在全国都如此。据1951年东北的统计这一时期富农上升很快,白城3个村有中农212户(其中富裕中农32户),占总户数的63.85%;蛟河荒沟有中农186户。占总户数的58%;磐石团结村,有中农156户(其中富裕中农15户),占总户数的70.59%;凤城西小堡有中农43户(其中富裕中农3户,占总户数的51.2%),舒兰3个村中农581户(其中富裕中农59户),占总户数的73.10%;肇州发展村中农239户(其中富裕中农12户),占总户数的70.5%。
四川资中县长山村,村“大多数农民均以上升为中农,有一部分上升为富裕中农。”中农74户,占总户数的71.84%。除老中农29户外,佃富农变为中农1户,新中农44户,计雇农上升10户,贫农上升33户,手工业上升1户。在中 2 农化趋势的同时,两极分化也出现了,这就是土地开始集中。其他生产资料可以再生产,唯土地不能,所以土地集中最能反映贫富分化。山西武乡在1948年和1949年,出卖土地户数共139户,其中“因疾病、死亡、灾难等原因,造成生活上的困难,被迫出卖土地151.9亩(占全村出卖土地的百分之三七点一)。”山西忻县土改后,1949年以来,“已有八千二百五十三户农民出卖土地三万九千九百一十二亩,出卖房屋五千一百六十二间。”能卖出必有买进者,而买进者就是为了求富。这一点,文学作品中有更深入细致的描写: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是当时有影响的小说,其原因就在于小说刻画了贫农宋老定想买贫农张栓的地发财致富,最后在大家帮助下,认识到不能走地主买穷人的土地的路。宋老定的话很有代表性:“做庄稼人啥贵重,还不是得有几亩土!”
在农民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同时,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考虑用其他方式发财致富。这种情况亦在全国都有。如在东北,“肇州发展村农民张如富说:光种点地不行,非想其他来钱道不可”。宾县民强村公正屯劳动模范王富海说:“你看我除有五.三亩地而外,还有什么发财路呢?”为了致富,有的农民把余粮用到放利上去,“不干别的啦,光得利我的日子就不离了”。“用粮放利比种地省心,不费力”。有人投向商业。辽宁凤城小堡村中农杨恒春,1950年春投一半股份开药铺。“另外有三个党员干部卖了耕牛,亦计划和两个农民开制米所,因钱少没有开起来;另有两户到林口去卖花生。”“中农制办胶皮车劲大,这是普遍情绪,用以拉脚赚钱。”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后来认为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倾向,当时的农民是绝不会想到的,并且也没有那么高的认识程度。从当时农民的心理看,就是“发财致富”。否则,在土地改革大潮刚刚过去后,农民是不会冒险向资本主义路上前进的。“均平”是小农社会的特征之一。历代农民战争都把“均平”放在口号上或行动上。农民起义中的“太平”就含有平均的意思。太平者,大平均也。在论述“太平”的《太平经》中,对“太平”的解释是:“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农民对太平的理解,往往和平均是联系在一起的。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说:“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P534)农民在追求这种思想几千年而不得后,其愿望非但不稍减,3 反而愈加强烈。所以一旦获得实现这种理想的机会后,就不肯放过。这在土地改革中看得十分清楚。在土地改革中,不仅分到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就是走出农村在城镇从事各种职业者,也想到农村去获得一份土地。在费孝通的调查中,1949—1979年的30年间,苏南城镇人口的下降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而 1950年的土改前后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江浙两地,因为分得田地,许多原先已经脱离土地,以工商手工业为生的家庭又重返家乡,分得一块田地。”江苏昆山市周庄附近的铜罗镇,“1951年土改时为分得土地有60户老家在乡下的小店铺关了门,约150人下乡务农。”这种行为,除了说明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外,也说明农民想和别人一样,分得一块土地,是均平的心理。土地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满足了农民这种均平的心理。
对于农民来说,“均平”和“求富”有时是矛盾的。“均平”是将别人的拿来均分,而“求富”是希望自己过得比别人好。一旦自己不如人或无法满足自己“求富”的心理后,他们最希望的是“均平”。这一点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凸现得更加清楚。从农民自身来说,合作化比较积极者,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其中经济状况不如人者居多。这是由于土地改革虽然对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行了重新分配,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不平等的状况,并且如前所述,这种状况还有所发展。这样农民中的一部分人就把合作化当成重新分配资源的手段。黄宗智对松江县薛家埭村的研究发现,土改时分得了一些远离水道的零星土地的农民,合作化的积极性比其他人要高。东北局在1950年1月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说:“经济条件较差的,仍有农业社会主义平均思想,有的人欠了别人600斤粮食,还说:我虽欠你粮食,但过不几年,还不是一同和你走入„共产社会‟;甚至看到别人买马,他说,将来走入社会主义,你还不是一样没有马。”表现出对“均平”向往的心理。山西忻县失掉土地的农民“经常幻想着再斗争,再分配,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薄一波后来总结这一时期的情况时说:“不仅当时的实际材料而且后来的实践发展也证明;我们曾经高度赞扬的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不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属于„合伙平产‟的平均主义„积极性‟”。
(三)发展个体经济与参加互助合作
这是一对矛盾。当时的农民的确存在着这样两种心理,而这两种心理存在于不同的农民群体中。从总的情况来看,发展个体经济的心理占主导地位。发展个体经济的心理是与发财求富联系在一起的。东北局在1950年给中央的报告中反映这种状况:“在农民群众中:少数经济上升比较快的要求买马拴车,其中许多人要求„单干‟,对单干对旧式富农感兴趣,对组织起来感苦恼。他们说:“这个国家好,就是组织起来不好”,“共产没啥意思,地也没有个干净埋汰的”。“他们认为只有单干才能„侍弄‟好地。他们觉得„单干才能发财,有穷有富才能发财‟”。报告将这种现象说得很清楚。实际上,中农以上者多数都要求单干以发家,而东北的情况到1951年中农占了多数,所以是多数人要求单干。就是贫农中的一些人,也是愿意单干的。这就出现了在互助合作的初期的强迫成立的互助组一有适当条件就解散的事。中共山西省委在给华北局的《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意见曾经引起广泛争论,甚至导致中央上层的不同意见。在这个意见中,对于山西的情况作了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民自发力量是发展了的,它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的方向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心理。几十年后,薄一波对此作了更明确的说明:土地改革后,“真正具有互助合作积极性的人为数当时并不很多,而相当多的农民都愿意先把自己的一份地种好”。互助合作也是部分农民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农民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然后再单干。有些人愿意参加变工,“因为不参加地就种不上。但他们有些人希望在变工组把自己发展起来,将来买马拴车,实现单干”。[11]另一类是由于贫困,坚持走互助合作的道路。除去部分干部和积极分子外,有互助合作的人都是土地改革后经济状况不好的人。
曾被毛泽东称为“五亿农民的方向”的河北省平安县南王庄贫农王玉坤、王小其和王小庞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们入社的原因都是因为贫困。王玉坤在解放前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贫农,土地改革后,有十几亩地,可是什么农具也没有,牲口也只有半头,生产搞不好,生活不富裕。王小其土改后什么农具也没有,牲口呢,只有一条牛腿。他年纪又小,不会种地,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王小庞在土地改革后因为缺这少那,经营不好。所以他们坚决要求互助合作。[15]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入社农民的状况,及其入社的心理原因。那么,曾经被党和政府估计农民的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我以为是建立在个体经济上的互助合作。这种状态就是互助组阶段。因为互助组既保证了农民的个体经济,又可以使农民互相调剂,互相帮助。并且这种互助组是自愿参加,不是强迫,农民有互助的自由,也有不互助的自由。这就满足了农民两方面的要求。不急于过渡到初级社、高级社,情况会好一些。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总结说:“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16](P316)
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时,农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裹进了公有制的行列。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并非出于自愿。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并没有出现反抗,甚至没起什么波澜,怎样理解农民的这种状况呢?
第一,农民出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心理而加入合作社。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尤其是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赢得了广大农民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与拥护。虽然农民对基层干部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对党中央尤其是毛泽东是信任的,对于党的指示,他们是执行的。正如有的农民说的:“毛主席总冒哄过人,这回叫走新道路也冒得错,走就走吧!”有的干部也注意到这一点:“只要打起毛主席的旗帜,一切都会顺利”。习仲勋在《关于西北地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说:“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这个大发展,又是农民群众对党和人民政府高度信任的结果。农民听到说是毛主席号召他们组织起来,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话没错‟”。
第二,经济的动机使部分人愿意参加合作组织。这就是前面说的部分及经济状况不佳者想利用互助合作再一次分配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这是“均平”心理的作用。
第三,政策和措施上的导向。如在东北,1950年春高岗就宣布5条奖励互助合作组织同时也是歧视单干的政策,在农贷、新式农具、良种及劳模奖励的发放和购买一律优待变工组,松江省的一些地区规定对单干户不贷款、不贷粮、不贷农具,合作社也不卖给东西。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后,在征粮方面制定不利于单干户的政策。在浙江农村,干部们为了鼓励农民入社,公开宣布:“入了社可以少派粮食征购任务,不入社就要多派。”而邓子恢当年就知道 6 中农哭哭啼啼要求入社是为了少卖粮,而不是出于什么“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基层组织有威胁强迫农民入社的,有的组织开会,“不报名不散会”,有的采取“订合同按指印”的办法,限制农民退社,有的说“不入社就是不爱国,不爱国就是想美国”。有的威胁退社的农民:“你退社影响别人,咱村办不起社责任放在你头上”。
第四,政治上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上层。土地改革时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已经使富农甚至中农感受到政治上的压抑了,而在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时,又强调“树立贫农的优势”,与地主富农斗争,在《谁说鸡毛不能上天》的按语中,又说:“在富裕中农的后边站着地主和富农”,“在合作社的这面站着共产党”,而贫苦农民和富裕中农的斗争,“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斗争地主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中农岂敢抗拒入社。“至于原本已经威风扫地的地主和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的富农,能同意他们入社就是一种政治待遇,岂能再有讨价还价之理?”
农民一直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不能忽视农民,当然也不能忽视农民的心理。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是和农民的心理相吻合的。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则和农民的心理不完全一致。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是信赖的,对社会主义是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的,同时又对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发家致富有着更迫切的要求与愿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考虑农民的这种心理,从而制定出既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又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确是一件重要的事,同时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步骤、措施也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在速度、模式等问题上对农民心理的考虑是不够的,是有教训的
二、1949年—1956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之变迁
在1949年到1956年这一段时间内,在国内各阶级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心态最为复杂。这是因为这个阶级处于最复杂的变动之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分别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和主力军,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已经决定了这两个阶级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中,将获得本阶级历史上从未获得过 的利益。因此,他们的心态是兴奋的,虽然农民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有过这样那样的心态变化,但是从阶级利益来说,是得大于失的。同为被消灭的阶级,地主阶级一直是民主革命的对象。这个阶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短的时间内,经过土地改革就不存在了。从某种角度看,地主阶级还未来得及在心态上有什么重大变化,就已不存在了。农民阶层中的富农,也是被消灭的阶级,但是中国的富农是缺乏政治意识或者说政治意识不强,在经济上不但不能左右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影响也不很大。
民族资产阶级则不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有着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许多人是信奉实业救国的;在经济上,他们一度在中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的工业企业在世界上有影响;在中国革命中,他们一直作为革命的同盟军,并且在某一时期是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主要是国共两党都在争取的对象。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这样,在阶级一步步不复存在的过程中,这个阶级的成员的心态变化最为复杂也就不足为怪了。大致说来,民族资产阶级的心态经历了疑惧——兴奋——较量——服从这样一个过程。当然,不同的人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大趋势如此。
(一)从疑惧到兴奋
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这时,国民党的统治大势已去,人民解放战争已近尾声。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的首先抉择是选择共产党还是选择国民党,还是双方都不选择三种出路。选择国民党,就意味着将企业、资财移到台湾;选择共产党则意味着企业、资财、人员留在大陆。中共两党都不选择,则可以把企业、资财转移到香港或国外。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他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这个选择是痛苦的。一部分选择了第一条、第三条道路。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二条道路。选择留在国内的人,也有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和共产党早有来往,对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没有太多的犹豫;另一种情况是对共产党没有了解或了解不多,但对国民党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和跟国民党走没有前途,到国外去也非上策。有“火柴大王”、“煤炭大王”、“企业大王”之称的刘鸿生说:“过去四十年的经验使我深知蒋介石是长不了的,跟着他跑只有死路一条。我也并不想流落海外作白华。”无独有偶,荣氏家族的荣德生在上海解放前夕家人议论该怎么办时,也认为“跟国民党走有什么出路?共产党再坏也坏不过国民党!”“吾 等始终从事工商业,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我决不离沪离乡,希望大家也万勿离国他往。”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在国外没有门路,或自己企业小资金少,到国外没有发展前途,还不如留在国内。
虽然留在了国内,但民族资产阶级并不平静。他们对共产党是怀着疑惧心理的。刘鸿生说:“我那时不但不能相信共产党,而且怕它。怕共产党来了要清算我。”荣毅仁说的更形象:“又听得谣言四起,说什么共产党来了要共产共妻,要弄得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在外表上还要故作镇静,免得厂里一些同事惶惶不安,内心却好似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在解放较早的东北,也有这种情况。中共辽西省委在《关于私营工商业问题初步检查总结》中,也认为东北的“资本家不摸底,有顾虑,除了普遍存在着怕‘树大招风’,怕将来‘共产’的顾虑之外,还有少数怕斗怕分”。山东资本家苗海南“对国民党早已失去信心,对之不抱任何幻想,但本人是资本家,对共产党的政策又知之甚少,走吧又惦记着企业,留吧前途未卜,真是忧心忡忡,如坐针毡,心情处于极其复杂和迷惘困惑之中”。他在当时写的一首诗描述了当时的心情:徒倚江南路,嗟麟识道穷。三春浑夏日,一雨信秋风。青乌书难寄,黄梁梦正中。孤云何所托,舒卷任西东。“孤云何所托,舒卷任西东”,形象地表达了当时民族资本家主张不定、犹豫彷徨的心态。疑惧什么?主要是疑惧自己的财产被清算,疑惧作为剥削阶级,共产党是否能放过自己?武汉的徐雪轩道出了自己的顾虑,“一是我的商店还能不能经营;二是我个人有没有出路;三是我的子女有没有前途”。这是当时民族资本家的普遍心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稳定市场物价后,民族工商业出现萧条,也使得民族资本家心神不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民族资本家疑惧心态的延续。当时的工厂减产、商品滞销、工厂银行商店倒闭,工人失业,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对于自己的企业能否继续存在产生怀疑,认为共产党的政策变了。因此,有的坐观等待;有的消极经营;有的转移财产,抽逃资金;有的关闭企业,解散职工;还有的弃厂出走,跑到国外去了。“一些从香港回到上海的资本家,这时有的又跑回香港去了。”更有的要把工厂“献”给国家。上海的刘鸿生就给陈毅市长写信,要求把企业献给国家,因为企业实在难以维持了。
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疑惧心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首先明确:“和资产阶级合作是肯定了的,不然《共同纲领》就成了一纸空文,政治上不利,经济上也吃亏。‘不看僧面看佛面’,维持了私营工商业,第一维持了生产;第二维持了工人;第三工人还可以得些福利。当然中间也要给资本家一定的利润,但比较而言,目前发展私营工商业,与其说对资本家有利,不如说对工人有利,对人民有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党和政府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经过调整,民族资产阶级渡过了难关,生产恢复、市场活跃,民族资产阶级也由疑惧转为兴奋,纷纷欢呼“黄金时代”“难忘的1951年”。他们对于党和政府的措施是拥护的。“一般工商业者,对我党平稳物价、调整公私等各项政策,表示热烈拥护。他们说:‘共产党的政策变好了,今后买卖好做了,利虽不大,可是稳当。’”
民族资产阶级从疑惧到兴奋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这个心态的变化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共产党有了信任感,但是还不能改掉资产阶级本质中的一些东西。这种兴奋的心态也没有保持多久,因为紧接着的“五反”又使资产阶级的心态发生了一次变化。
(二)由慌恐到服从
这是“五反”前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心态。
1951年12月,“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党和国家机关、公营企业、事业,各人民团体中迅速展开。在“三反”过程中,发现了不法资本家通过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资骗国家资财、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手段,向工人阶级和共产党进行猖狂进攻。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资产者为了多赚钱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装满自己的钱袋。”这是资产阶级的本性。中国资产阶级的情况比较复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但这种本性仍然存在。党和政府于1952年2月开始进行“五反”运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受到的第一次大的冲击。在运动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是慌恐的,这又表现为各个方面:其一,担心政策变了,认为“五反要消灭资产阶级”,“政府不要资产阶级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是地主隔壁”。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建国初期民族资产阶级疑惧心理的再现。在资产阶级的脑海深处,共产党迟早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的,所以一有风吹草动,这种念头就会浮上来。其二,对于经济状况的担忧。这种担忧在五反过程中表现得最清楚,他们认为“三反五反还不是政府要钱”,“今后生意不好做了,赚了钱就是五毒嫌疑,要来二次五反。”对于党和政府停止“五反”,有的工商业者认为“‘五反’暂停是因为‘油水不足’,要等‘猪养肥’了再‘五反’”。这种心态在“五反”运动以后还在部分民族资本家中存在着。如上海某茶行老板资金有16亿,“五反”前原想到杭州开设分行,“五反”以后说:“不开分行可以吃到社会主义,若去开设分行就吃不到了”。其三,对个人前途的担心。有人认为“五反”后共产党不再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了,所谓“国家前途光芒万丈,个人前途暗淡无光”,有人担心“到社会主义共产党还是带我们去,还是踢我们出来”,有的甚至说资本家两不如:“一不如反革命判刑还留生活出路,二不如地主土地还分一份,我们赚了钱算暴利,赔了本职工要斗争。”
中国共产党进行“五反”斗争并不是要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在“五反”运动的后期处理中比较宽松,守法户约占总户数的10%—15%,基本守法户占50%—60%,半守法半违法户约占25%—30%,严重违法户约占4%,完全违法户约占1%,并在补交漏税和退回违法所得的工作中执行了从宽的政策。这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山西的报告说,在宣布停止“五反”,多数免予退补后,立即“解开了心上的圪塔”,认为“人民政府说啥是啥,结束‘五反’的办法真是对症良药”,“背了半年的包袱一晚上解掉了”。表示“知宽感恩”、“高呼万岁”。并表示“今后要好好从事正当经营,再不敢犯‘五毒’了!”“再犯简直对不起良心”,“再犯了罪该万死”,“政府宽大为怀,咱们做事太坏!咱们说的是身体安康,做的是男盗女娼!”杭州市反映:资本家在结束“五反”后,人心大定,相互奔走报喜,“这样处理,真像吃了个凉西瓜,定心了”。“政府、工人对我们这样宽大,料想不到。”有的当即向毛主席像行三鞠躬礼。
上述为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共“五反”的心态。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通过“五反”,民族资产阶级认识到只要老老实实地接受共同纲领,按共同纲领的要求去做,合法生产、合法经营,还是有出路的。“工商业者只要遵守共同纲领,在国营经济和共产党领导下,老老实实的经营,政府政策不但过去而且在今后也是保护与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对有利于国 11 计民生的工商业,确是积极扶助的,工人店员确是大公无私团结资方搞好生产经营的,今后的生意是可以做,也应该做。”民族资本家纷纷表示:“今后决心在工人阶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经营生产,诚心诚意永远跟共产党走。” “永远要跟上毛主席、共产党走”。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经过稳定物价和“五反”的较量后,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和共产党对抗,都是要注定失败的。他们从内心服从了共产党的领导。荣毅仁在解放初期说:“我赞成共产党只举一只手,如果两只手都举起来,那是投降。”后来他说:“举一只手赞成共产党是我错了,现在要举起双手拥护共产党。”
(三)大势所趋,接受改造
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心态。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既是总路线的“两翼”之一,又是执行总路线的侧重点。对于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在心态上是既有准备,也没有准备。说有准备,是他们对于共产党一定要消灭私有制的认识是清醒的;说没有准备,是他们没有想到中共会如此快地消灭私有制。“没有想到1953年已经‘过渡’了4年”,觉得“未免太快了一点”。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呈现出不同的心态。
第一部分人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在这部分人中,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心理也不一样。其一,有些人是真心拥护,主动要求社会主义改造,他们看清了改造是大势所趋,愿意靠拢国营经济。“猪鬃大王”古耕虞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过如下想法:
‚我读过《资本论》,我完全知道解放以后,共产党绝不会再让我当垄断资本家。何况,对外贸易事关国家经济命脉。我应当设身处地地站到共产党这一边想一想。工人、农民流了那么多血,牺牲了那么多人,艰苦奋斗几十年,好不容易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难道今天我还要共产党在猪鬃贸易上来仰我古耕虞的鼻息吗?建国初期,共产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确实还很糟。但是,靠我这点‘本钱’,难道就能难住共产党吗?‛ 所以他很早就要求公私合营。
如果说古耕虞在解放初期就把问题看得如此清楚属于特例的话,那么当时还有一批人如荣毅仁、乐松生、孙浮凌等,是在“五反”后更一步认识到公私合营的必要性的。武汉的陈经畲认为:“过去总认为自己的资本是克勤克俭挣来的,解放后才弄懂是剥削来的。这笔钱拿在手上,真是如坐针毡。早一天交出,早一天安心。”当然,这部分人的思想也比较复杂。周恩来在谈到荣毅仁的状况时说:他是全国第一号的资本家,他在这个地方讲,他那个阶级应该消灭,可是,另外碰到的一个人又跟他说:你祖宗三代辛辛苦苦地搞得这点工厂,在你手里送出去实在可惜呀!他也眼泪直流,这是很自然的,合乎情理。其二,在无可奈何中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些人中,虽然舍不得自己的企业,但是又不能阻挡社会主义改造的大潮,所以还是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他们说:“总路线就是社会主义潮流,水要往东流你非往西走,早晚淹死”,“谁不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谁就玩不转”。“今天有贡献将来不会亏待”,“毛驴下磨,不会不给吃喝”,“今天好好干,将来有个安身”。其三,有人拥护社会主义改造是籍此丢包袱。他们认为:“私营生意做的越多,犯错误也越多,不如合了了事。”第二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改造犹豫、彷徨。他们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把自己的企业交出来。山东艾鲁川的想法很能代表这部分人的心态:“我愿意跟共产党走,可企业是我的命根子,国家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怎么个改造法、改造后是什么样子?心里不踏实。老是担心企业和个人的命运。”也有人担心社会主义改造如何改法,“是不是像地主一样的也要斗一下”。
第三部分人悲观、失望、不满。他们认为:“过去是利用阶段,现在是限制阶段,今后是改造阶段。”有的说:“利用我们的钱,限制我们不拿钱,改造我们不做生意”,有的说:“税收加总路线——两个完蛋”。有的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诬蔑为“过刀时期总路线”,有人说:“不跟着总路线走就是犯法,只有附合潮流,拖到什么时候,就算什么时候。”因此,有人采用各种方法抽走资金;有人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有人买房产,认为工厂、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后将归国家,而房产则是自己的。
到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心态又发生了倾斜。他们既要面对改造中的具体问题,更要考虑改造后的问题。这一时期大资本家考虑的是待遇 13 和利益问题,他们关心公私合营后自己的职务,争人事安排,说“人事安排是演封神榜(封纱帽)各就各位”。同时关心的是定息几厘、几年取消,担心收入减少,生活下降。中小资本家担心合营后困难解决不了,说“社会主义好是好,但我们是玻璃柜里面的苍蝇,看见前途,找不见出路”。出现了“有前途(指社会主义光明前途)、无中途(指当前实际困难)的说法,所以争安排、争待遇;小生产者出生的资本家,要求搞帽子,改变成份,归队当劳动人民;资本家的代理人,要求明确阶级成份,当“公家人”;青年资本家认识到自己“三分之二的日月在社会主义里,积极主动争取早日改造成劳动者”。
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心态有过波动,各个阶层的情况也不一致,但毕竟最终还是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薄一波在总结这一点时说:“一九五五年冬天,敲锣打鼓、申请公私合营的滚滚人流中,虽然心情复杂,难于一概而论,但是希望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却是许多人的共识,这是抹杀不了的。”这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当然,民族资产阶级的心态肯定和工人阶级不一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使用多年的一件器物忽而不归自己所有,在情绪上都要发生波动;自己甚至几代人苦心经营的企业一朝易主,在感情上产生一定的痛苦,是不难理解的。”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资本家之所以顺应了形势,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增长,使民族资产阶级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无限生机。认识到和社会主义经济争高低是没有出路的。第二,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安排得很好。在政治待遇上,给民族资产阶级一张选票;在工作待遇上,给民族资产阶级以适当的职务安排。北京市1954年到1956年对上层资产阶级人士的安排情况:1954年市财协副主席1人;1955年有副市长1人、副厅(局)长4人,市财协副主席1人;1956年副市长1人,副厅局长5人,市财协副主席1人。1956年公私合营私方人员安排:工业方面总人数5387人,在专业公司担任经理副经理10人;担任正副厂长经理314人,生产股长及分厂长752人;工程技术人员104人;从事生产工作的人员2813人;职员1394人。商业方面共5071人,其中在专业公司担任经理副经理共22人,在区商店任主任、副主任630人,商店经理副经理2512人,商店科股长630人,职员1277人。这种安排他们是满意的。在经济上,14 定息5厘也出乎资产阶级的意外。荣毅仁原本想定息大概不会大,多少有点算了。“事实上政府宣布定息5厘,七年不变,远远超过了一般工商业者“坐三望四”的希望”。第三,榜样的力量,这种榜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榜样,尤其是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大资本家纷纷赞同公私合营,这对全国的中小资本家是一个榜样;第二是有些地区实行公私合营后,对其他地区来说就是榜样,如北京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武汉《长江日报》发表社论:《向北京看齐》,社论说:“北京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激动了武汉人民。”这种追先进、从大众的心理是不能忽视的。
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心理,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这一点和党对农民心理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属性不同,由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对农民阶级的态度不同,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了解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心理后,仍然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社会主义的目标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党要消灭资产阶级这一剥削阶级的政策所决定的。值得总结教训的地方在于,如何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心理,制定出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方针、政策。这是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都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XX年6到9月思想汇报
XX年6到9月思想汇报
汇报一:XX年6到9月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入党校前的我,虽然被推选为积极入党分子,但是对于人生的考虑更多的还只是尽最大可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对周遭的事物真诚友善,不给人和社会带来伤害,努力把自己人生过得完美便好。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活着又有什么错呢?诚然,为个人的未来努力着并没有什么错,那是在积极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但是经历这将近一年的学习,让现在的我明白了曾有的想法是多么肤浅。身在这个国家,身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有志青年都不可能单纯地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我们的努力联系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我们需要行动起来,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关爱社会,回报国家。
因而为了及早在行动上入党,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于6月参加了天津市商务委组织的“xxx志愿讲解员”选拔,在上海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志愿讲解服务工作,也为这次万国博览盛会添上了自己的一笔。在上海服务期间,我始终牢记自己的“入党积极分子”身份,以饱满的工作状态和敬业守岗、热心奉献的服务态度圆满完成任务,得到了天津市商务委、中外游客及贵宾的一致好评,展现了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
如今,20xxxxx即将闭幕,它历经夏日热浪、人山人海的考验,终于要在世人的称赞中画上完美的句点。从试运行到今天的172个日日夜夜,世博会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千百万上海市民一起,以成功的盛会、精彩的盛会、让世人难忘的盛会为目标扎实推进。作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文明盛会,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巨大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在这种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世博精神感召下,上海世博会才获得了如今世人的赞誉。
我们的世博精神是一座堪与世博会媲美的精神富矿。如今大力弘扬世博精神,不仅对完成世博会最后的冲刺阶段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更对于我们即将规划和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而这样的世博精神,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一种体现和延伸。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是世博精神的基本内容。“不埋怨、不急躁、不掩盖、不掩饰、不回避”作为世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我们解决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所应采取的积极态度和正确方法。“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一直改到10月31日晚上十一点半!”这是上海市委领导俞正声同志提出的明确要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和态度,上海世博园才做到了“日日新”,每天都有细节在改变。以热门场馆的排队为例,世博园的安保等部门先后作了5次改进,最后摸索出了“直行自由排队、间歇波次放行、蛇形绕行排队”相结合的创新有效方案;小的热门场馆则开放了“预约参观”的新方式,游客在志愿者的解释与带领下积极配合。“预约参观”大大缓解了场馆的参观压力和游客的排队压力,得到了游客的广泛赞赏。
正是因为拼命工作、努力前进、敢于创新汇成的世博精神,上海世博会的组织工作才一天比一天顺畅,上海世博园才一天比一天漂亮,游客的赞赏才一天比一天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前进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难题等待我们去克服和化解;而经过实践检验的世博精神,正是我们战胜困难的一种重要的力量之源,它将领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上继续努力奋进。
现在,我已经从“世博的舞台”回到学校,回想自己两个月的世博经历,我深刻地赣州到,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地付出努力,做出的努力不能是盲目的,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和完备的先决条件——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综合素质。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明确的人生方向。近几年来,我更是不断地以这一目标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学习和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所面临的是进一步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的问题。工作离不开学习,要不断在磨炼自己的处事能力的同时兼顾好自己的专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我会把“世博精神”铭记在心里,用它激励自己在大学的舞台乃至人生的舞台上都坚持奋进、不断攀登,及早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符合党的要求,成为一个真正的“先进性”的代表。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汇报二:XX年6到9月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去年,我光荣的参加了《党校培训班》的学习。在这次课上,我明确了当代党员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掌握了发展党员的基本知识及应具备的基本材料,使我们受益匪浅。在20xx年6月到20xx年9月这段时间,我继续自觉学习、认真工作,不断加强自己在党性方面的锻炼,时时处处都能以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疾控中心中共预备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不断激励着我,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动力,回想着自己被支部批准为预备党员的的激动时刻,让我感觉到有了一种新的归属感,在这个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集体中,我不断成长。在这段时间里,经过党的教育、培养,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从心里感觉到自己整个人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视野广阔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增强了。现将本阶段我在各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思想政治上: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们是无产阶段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全面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力争做到从思想政治上时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现阶段,我通过书籍认真学习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讲话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是对党员先进性表现的一种概况,是一篇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文献,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对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极度重要的指导意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通过认真工作进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漫长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够获得的。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二、在工作学习上:
一年来,本人在工作上始终如一地做到扎扎实实、兢兢业业。能够服从组织安排,听从领导分配,认真负责地把各项工作做好,从未出现任何问题。一是能够虚心向领导和同志们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更好地做好工作夯实基础。二是能够认真配合各部门,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三是能够吃苦在前。在工作中,本人能够服从工作需要和领导安排,只要工作需要,本人都能坚持工作,任劳任怨。四是能够服从工作安排,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认真做好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及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有了全面的发展。但我知道我离一个优秀的员的中共党员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自身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业务水平还不完善。对于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我将在今后继续加以克服和改正。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克服不足,更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搞好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以新的更大的成绩来回报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和培养,切切实实将入党向往转化为给钢铁事业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以上是我近期的思想汇报。希望党组织及时给于我批评指导,我会虚心接受意见,不断改正缺点和不足,从思想上、行动上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汇报人:xxx
汇报三:XX年6到9月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进入大学将近一年了,大学的生活对我来说是精彩而又丰富的,在这近一年中,自己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现将本人近期各方面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思想方面,通过学生党校初级班的学习,我对党的性质,党的方针路线,纲领,政策以及党员权利与义务等党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对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在课余时间也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史》等书籍,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使我认识到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荣的政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也只有加入到这个政党中才能将自身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进步,共产主义的实现结合牢牢地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20xx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当时即将期末考试,在紧张的复习阶段我时刻关注新疆人民的安危,从各种途径了解到,乌鲁木齐“7·5”事件这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一起妄图在我国境内煽起民族仇恨,造成名族分裂的丑恶阴谋。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情况下,这种丑恶的阴谋活动一定会遭到各族人民的唾弃,敌人的分裂破坏活动必将失败。从古到今,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注重团结,喜欢安定的民族,任何妄图分裂我民族,伤害我人民的阴谋活动都注定是失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于XX年向世界献上了亘古未有的奥运盛会,同样这次,中国共产党必将挫败反动势力的阴谋,还包括新疆在内的2100多万各族人民一安定与和谐的生活,并且也只有团结一致,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才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选择。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在这时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为祖国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学习,生活,工作方面:在过去的近一年里,我参加了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通过培训,我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同时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发展了自己的人脉,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大一下学期我又跟随李莉老师系统的学习了c++语言编程,对软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另外计算机二级也已经顺利通过,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由于自己努力,大一两学期两次获得一等奖学金,一次自强奖学金,以及“优秀团员“称号。作为一名特困生,我时刻记着自己的身份,记着自己来这里上学的不易以及给家庭增加的负担,生活上一直坚持勤俭节约,从来不敢奢侈浪费,乱发每一分钱。同时经常和班级中那些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的同学,帮助他们能够迅速融入到自0803这个大家庭中。工作方面,作为特困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在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在外文阅览室帮助管理员老师整理图书,以及借还图书,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快,更准确的查找所需的图书,为自己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明白了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体会到了工作人员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让自己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是尊重自己。
在党组织的不断关怀下,我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但也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比如,平时不经常锻炼,身体不是很好,另外脾气有些暴躁,容易让身边的人生气。在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虚心向身边优秀的党员请教,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在思想,学习,工作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请党组织继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第三篇:XX年到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XX年到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我们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家,和他们拉拉家常,倾听他们的诉说,他们会感到很高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XX年到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200字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老年人历经风吹雨打,千辛万苦地培养出下一代,现在我们理所应当去关心照顾他们。然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愈加丰富的时代里,中年一代的人们工作日益繁忙,无暇顾及到身边的父母,所以,现在的社会有了很多内心孤独无依的老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非常有义务来担起这个社会责任,继续发扬这个延绵千年的传统美德。
一首《春天里》唱出多少人的心声,面对老我们无法逃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老子的《道德经》有云:“为民上者,躬行节俭,力尽孝慈,为天下先。”信奉中庸之道的中国,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贯穿于我们的成长。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今年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一行八人来到了位于福建路的“银杏树老年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七天的义工生活,看望并照顾那里的老人们。在七天的实践活动开展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活动:
1、关心慰问养老院里的老人们
第一天,我们利用半天上午熟悉了养老院托养中心的基本环境,养老院分为三层,第一第二层大多为生活半自理的老人,第三层分为客房及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们小队根据养老院的格局,迅速分为三个小队,每两人一组,负责一层楼的工作。
保持养老院的卫生是护工阿姨每天必做的事情,因此我们最先开始做的工作就是将养老院的卫生打扫干净,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组员们互相帮助,认真仔细地将院内垃圾清扫干净,然后擦拭窗台扶手,以及桌子板凳。老人们看着我们这些小丫头细心地做着活,都投来赞许的目光,而我们也从老人们的微笑中体会到了这次打扫的意义。
有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多年瘫痪在床,我们所做的内容之一就是给这些老人喂饭,他们的饭都是特制的流食,这就考验了我们的耐心,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耍的小青年来说,耐心是最大的挑战。而在喂饭的过程中,我们的组员都表现出了对老人们极大的关爱和耐心,没有人半途而废,也没有人中途退缩,更没有人表露出不满的情绪,大家喂饭时还能很细心的给老人擦嘴,这让很多老人都很感动。就连平时护工阿姨说的吃饭最慢的那位奶奶在那几天里,吃饭的速度也不亚于别人,这让我们的内心充满自豪感。
2、开展关于银杏树养老院老年人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
从第四天起,我们就开始着手对养老院的老人们组织一些问卷调查。老人们看见我们拿着白色问卷,显得很拘谨,生怕说错什么话,有的老人甚至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随后我们改变了策略,以聊天的轻松方式,将问卷中的问题带入了轻松的氛围中,这样问卷才得以顺利地进行。
我们的问卷主要从老人自身情况,养老院条件,以及老人们对养老院相关问题的看法等方面进行。老人们都如实相告,基本反映了老人内心真实想法。面对这一群年过古稀的老人,我们很难想象出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充满活力,甚至还有的老人曾经是教授,工程师。他们在过去的青春岁月里都曾为社会做出过大大小小的贡献。现在他们年迈体衰,已经无力发挥余热,最是需要社会关怀的时刻。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老人都是因为由于长年生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子女们住得也比较远,很难照顾所以才来到这里的。但是他们的子女也会经常来看他们。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老人缺的不是物质上的资源,而是内心精神上的陪伴。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希望我们这些子女能够经常去看他们,和他们聊天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总的来说,老人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
3、收集并整理素材以便完成实践报告
我们此次取材主要以照片为主,而此次活动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那两天给老人们拍照了,有的老人忸怩着不愿意拍照,总是摆摆手“老了老了,照了不好看。”而这时,我们所有人又会齐齐上阵哄着他们,给他们信心。虽然有的老人觉得自己老了丑了,可又会情不自禁换上自己觉得最漂亮的衣服走到我们的镜头前。拍完后还会反复询问我们会不会把照片洗出来,得到确认后还会不放心。等到我们把洗好的照片送到每个人手上时,他们脸上露出的喜悦的表情就告诉了我们他们内心里有多开心。所有的照片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位老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双手还孩子似的举出V字型,从他的笑容里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了在晚年里得到的关注与爱护对一个老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实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此次社会实践,我们都感到收获很大,也为我们日后的踏上工作岗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保持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对工作的热情。
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要做一些繁琐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的耐心与细心。比如说给老人们喂饭,我们需要端着碗,每次用勺子舀少许的流食,悉心吹凉后再喂给老人,并要注意时不时用纸巾给老人擦拭嘴巴,保持清爽。再比如,我们跟老人谈话时,必须要有十足的耐心,因为他们的听力并不十分好,有时候简单的一句问候,我们甚至需要重复好几遍。但我们的队员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时刻拥有一如既往的面对工作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不同的乐趣,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
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善于与伙伴们合作。
有句名言说得好:“成功在于合作”。身处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之中,我们要拥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与同事团结合作,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节省人力物力。在养老院的这一周里,我们几个队员们都是两两一组,分工合作,拿最简单的清理打扫工作来说,一位同学用泡沫清洁冰箱的部件,那么另一位同学就会紧接着清水过滤,再一位同学负责用干毛巾擦拭等等。这些过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如果不是我们分工明确,那么我们将至少多花费几十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些工作,而不像我们原来那样省时省力。当然,这是我们相处久了而自然产生的默契,一开始,我们的合作也是晦涩的,渐渐地才拥有了默契。俗话说“兄弟一心,齐力断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拥有合作,才能拥抱成功。一人之力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需要风浪的推动;一人之力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需要朝霞的映衬;一人之力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需要母体的滋养。我们需要不断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再次,是要学会与他人良好的沟通。
学会与他人沟通并能很好的沟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然而,我们此次养老院社会实践中在沟通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队员们因为都是女孩子从而都有些内向害羞,在问卷调查时的最开始,大家都有些“放不开”,十分依赖队里善于沟通的队长。
XX年到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200字
摘要: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句歌词吟唱出的几乎是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期待。中国以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被送进敬老院安享晚年。老人需要的是子女的关爱,在敬老院的生活条件相对而言很好,但是老人也少不了孤独。每到雷锋月来临时,泛滥而至的爱心使他们惶恐不安,因为他们很怕,怕这个月过后他们周围没有志愿者的笑脸,只有冰冷的安静。
关键词:孤寡老人 敬老院 爱心 陪伴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尊老、敬老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多少敬老、爱老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关注老人,关心老人,关爱老人,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是我们的理想。
敬老院总会迎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捐赠,泛滥而至的爱心是他们惶恐不安,因为他们很怕活动过后他们周围没有志愿者的笑脸,只有冰冷的安静。笔者曾在网上看见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关于奇家岭敬老院志愿者招募的宣传视频,其实老人需要的就是平时的陪伴,一些些的小礼物足以让他们开心好久,学生们的到来总会让敬老院充满阳光,充满欢声笑语。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平时多去关心关心他们,在雷锋月之后的日子里让他们同样感觉到温暖,我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这些老人谱写生命中最后的美好回忆。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尊老尚老以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为发扬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德,为寒假中孤独的老人送去一丝凉风,我们来到了株洲的一家敬老院。我们这次的目的主要是慰问敬老院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让他们老有所乐,感受社会对老人的关怀。
二.敬老院基本状况
1.敬老院定义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又称养老院。西方国家的养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机构主办,接收靠福利救济或低收入的老人。苏联的养老院,收养没有法定赡养人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生活的老年人。养老院的全部费用由国家负担,个人还可以按规定领取原来享受的养老金或抚恤金的一部分。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1988年,全国农村已有敬老院36665所,有756个县(县级市)在乡镇普遍办了敬老院。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
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许多地区还为优抚对象的孤老兴办光荣院,吸收符合条件的对象入院。敬老院贯彻集体事业集体办的原则,入院老
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集体承担,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的敬老院,集体组织供给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补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养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经常组织一些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有的乡镇把敬老院办成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乡、镇社区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三.调研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敬老院的老人
2.方法
寒假期间,笔者曾和自己的高中同学多次拜访敬老院,每次拜访都给老人们带去一些吃的或者小礼物。在访问期间,我们先拜访了副院长,了解到敬老院的基本情况,然后在副院长的带领之下分别拜访了各位老人。向老人询问基本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想法。回家整理资料并且上网了解更加具体的敬老院以及老人的信息。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
1.老人孤独感的产生
(1)老年期病理或生理的变化,如脑动脉硬化,体内激素平衡失调等,这些生理变化引起老人的心理变化.使有些老年人性格变得孤独、怪癖。
(2)社会地位的变化。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原来的集体.生活节奏减慢,活动天地狭小.与人的交往也相对减少。对于这一变化,许多老年人不能立即适应.在一些老年人的心理上,会产生被社会抛弃、冷落的感觉。同时,子女、周围邻居忙忙碌碌,而自己却无所事事,使他们感到生活上无所适从。精神上无比空虚。在这一点上,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更为严重。
(3)家庭地位的变化。在我国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是一家之主,在家庭中负担重要角色.作为父母、长辈,他们受到小辈的尊重,很有权威。但是,现在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儿女结婚后组成小家庭,即使与儿女在一起,也常常由于两代人的代沟,使他们之间在兴趣、爱好方面大不相同.相互问共同语言也很少;此外,老年丧偶,无子女等都会造成老年心理上的孤独感。
(4)敬老院老人无子女。从古至今,中国人有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对于没有儿女的老人来说,就只能在敬老院安度晚年,尽管敬老院不愁吃穿,但是没有子女的陪伴,没有孙子孙女在膝下嘻耍,老人们只能聚在一起聊天,没有其他的活动,敬老院缺少了活泼的气氛,老人难免会感到孤独。
2.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原因
一种是孤身老人,无儿无女;一种是有儿有女,但他们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的;一种是有儿有女,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不愿照顾老人的;一种是有儿有女,儿女们远离父母,照顾不到老人的;还有一种是老人们自愿呆在养老院的,这种情形很少。
五.思考建议及案例
(一)思考建议
入住敬老院的老人一般属于孤寡老人,他们生活单一,缺少活力,大、中、小学生经常敬老院的陪伴能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温暖。陪伴老人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与老人交谈
(1)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脸上常带微笑,让老人能感受到的亲切
感;
(2)位置:不要让老人抬起头或远距离跟说话,那样老人会感觉高高在上和难以亲近的,应该近距离弯下腰去与老人交谈,老人才会觉得与平等和觉得 重视他;
(3)用心交流:交谈时眼睛要注视对方眼睛,视线不要游走不定,让老人觉得不关注他,同性间可以摸着对方的手交谈;
(4)语言:说话的速度要相对慢些,语调要适中,有些老人撞聋(弱听),则须大声点,但还要看对方表情和反应,去判断对方需要;
2.与老人接触时的注意
(1)安全:永远要摆在第一位!要小心地滑,扶好老人,掌握正确扶法;轮椅,老人坐上去时,一定不要让轮椅动而导致坐空,推轮椅动作要缓慢,老人的叫要放好,双手一定要放在大腿上,不要离开扶手的范围!
(2)老人记性行多数不好,避免问:“ 还记得 吗?”,老人家不愿别人说他记性差,改说:“ 又来看啦!”,老人家觉得被重视了,会高兴很多。
(3)尊重老人的习惯:不要动老人房里的摆设和其它物品,如老人院扶婆婆就爱把剪刀、药油摆在床上,提醒她注意安全就行啦,有一个婆婆爱把钱夹在报纸里等等。
3.对老人的人文关怀
对老人的人文关怀,是心与心的对话,是情与情的交流,是爱与爱的互动。
(1)服务人员与老人之间的亲情互动,这是心与心的对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它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博爱思想。“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了,就会成为象尧舜那样的圣人!
俗话说“老小老小,三岁看老,八十看小”,其实说的就是老人跟小孩一样,要人呵护要人关爱。爱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颗热情相待的心。在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的情感陪护,是对爱的最好诠释。爱一个人,原来就是永远把他当做一个孩子。
(2)老人与老人之间的真情互动,这是情与情的交流
人是群居动物,喜欢群体生活是人的天性。远离了群体,就远离了社会。但他们渴望交流。我们可以组织文体活动,让它成为展示老人情趣的平台。在歌声里老人们回忆过去、抒发感情、展示风采、联络友情、锻炼身体,在歌声中他们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在歌声中他们熔炼着自己金色的晚年。有了文体活动这个平台,才会拉近老人与老人间的距离,才会使老人乐观、开朗,增加晚年生活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3)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友情互动,这是爱与爱的互动
我们现在将传统节日重阳节定为敬老人节,就是表达了对老年人群体的尊重和关心。我们理应让他们的合理要求得到实现,让他们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哲人说:“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依偎着才能飞翔。”老人渴望交往,而公益活动能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社会各界群体一点善意的小事,送去的可能就是真诚的祝福。
第四篇:XX年4到6月思想汇报
XX年4到6月思想汇报
“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钢花在淬炼时迸射,彩虹在风雨后飞扬,青春之光在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中会更加夺目。下面是XX年4到6月的思想汇报,欢迎阅读参考。
XX年4月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
党课结业了,大二下半学期又要开始了。虽然我现在已经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但我不但不会止步不前。还要更加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形式上和思想上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借着全国两会召开的东风,不断在追求思想进步的道路上探索着。
理论上的成熟是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自己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党章》以及两会等内容材料,并且通过第一期初级党课培训班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了主义的信念,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航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市场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特别是学习了《党章》以后,对党员标准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觉得,这一规定反映了党员条件的本质,明确规定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加强改造自己,努力争取具备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如果不按这个标准,不管什么人只要想入党就可以随便入党,那么党就会丧失它的先进性,就不成其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了。具备共产主义觉悟,是党员思想入党的集中表现,也是与一般群众区别的重要标志。共产主义觉悟,主要体现在对工人阶级的地位、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有正确的认识,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要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
其次,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李医生缔美专卖店,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阶级的利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共产党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个党员在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是要在思想上时刻想着人民,在政治上时刻代表人民,在行动上时刻为了人民,真正做人民的忠实公仆的。
入党目的和动机,绝不是一个用某段时间可以一次性作终身解决的问题,它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深入的,没有止境。因为党员的入党目的和动机是与党员对党的认识紧密的。党的根本性质、宗旨等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内涵。党员如果不能或不善于从对发展着的党的现状的认识上,来纯洁自己的入党目的和动机,就很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化,甚至迷失方向,从而丧失一个共产党员所应该保持的先进性。同时,为什么要入党的认识问题直接决定和支配着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目的和动机决定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目的和动机都是主观性的范畴,所以在以后的中我定要加倍认真学习,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此致
敬礼
XX年5月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5月4日,是中国青年的节日。
XX年前,五四运动的爆发,像一道闪电,撕裂了窒息的黑暗;像一点星燧,引燃了燎原的烈焰。直到今天,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光芒仍灼灼其华,烛照神州,激励青年。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重温90年前青春的热血与激昂、理想与目标,我们更加期待站在新起点上的青年一代,传承荣光、开创未来、勇于担当,交出无愧 于时代和人民的历史答卷;更加企望处在崭新世界坐标中的古老国度,在一代代青年的拥簇推动下,焕发青春光彩,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巍然屹立。“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青年,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奋斗中更显意义和价值。
一个富有智慧和远见的民族,总是把信任的目光投向青年,总是把千钧的担子交给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赢得了期许与信赖,挑起了重担。而新的时代又赋予青年以新的使命和责任,五四精神也必定在青年的承继中丰富更新内涵。
这份责任与使命,概而言之,是为科学发展再立新功,为民族复兴开创伟业,为祖国统一不懈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具而言之,是在 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贡献智慧力量,创造优异业绩。极而言之,是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宏伟蓝图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服务 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洪流中去。
梦想是青春的花环,空有梦想却难以担当重任。成长中难免会有困难和挫折,前进道路从来都不尽是平坦,改革发展也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钢花在淬炼时迸射,彩虹在风雨后飞扬,青春之光在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中会更加夺目。
立志报效祖国、希望有所作为的青年一代,惟有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惟有长存永不言败、永不言退的锐气,惟有永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朝气,惟有凭借 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才能真正孚得起人民信任,担负起历史使命,让五四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惟有如此,待到白发苍苍、年华老去,我们才能真正无悔地说:我已经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满腔的热忱,奉献给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也才能真正无憾地回味:自己的青春闪耀过的那夺目的瑰丽之光。
此致
敬礼!XX年6月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一名不断向党靠近的入党积极分子,我始终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党章为指导,牢记党的教育,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端正自己的态度和思想,保持自己始终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使自己得到不断的成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句话在我第一次看它的时候,便早已深深的引入了我的脑海之中。事实上,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个人,都在不断的经历一个成立、发展、消亡的过程。历史上的很多国家、政党,甚至是盛极一时的大帝国,都在最后的时候,因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失去民心或者是自身存的过多问题影响下,渐渐衰落下去,消际在我们的实现之中。
我们的党成立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际,发展于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的时代,兴盛于如今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大建设的这个时代,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那颗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心。
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渐渐成熟起来,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大任。我们党的成长,使我党的先进性与国家实际国情的紧密结合所决定的,更是由我党那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所支持的,正是这种思想,使我党长成一个肩负了再现中国辉煌的大党,我党取得着一些成绩,靠的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标准,这体现在 “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
但是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我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人民群众过上日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同时,党内也出现了一些与党性所不相符的问题,它们的存在渐渐影响到我们在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所以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也是我们党所必须面对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失去谏臣魏征之后的言有心发只谈,也是我对党保持自身先进性与凝聚力的重要法宝,我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反思历史,正视现状,才能得以更好的把握未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始终肩负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起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密切的团结和联系人民群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为人民群众服务,当然最主要的在于党内要继续历代先烈所流传下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这是我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持我的先进性的重要法宝,只有敢于面对现实,重视现实,才能妥善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党员是我们整个中国共产党的组成细胞,党员的先进性是维持整个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保障,是整个社会得以获得不断地新鲜血液的源头,我们只有不断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一切重实际出发的原则,才能使我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保持我党在国家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就当前形势而言,我党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暴露出了我们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一些同志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诱惑,在这个过程中,纷纷落马,失去了自己的先进性,对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更影响到了我党在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所以此时此刻,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传统的作用刻不容缓,只有在这一法宝的作用下,我党才能适中的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党内的同志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更好的发挥我党在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坚持以这一法宝,督促和完善自己,及时的端正自己的行为与态度,使自己不断地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谨以此作为思想汇报,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此致
敬礼!XX年第二季度(4到6月)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走向繁荣富强。建国后,我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向强国道路前进。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才奠定了中国今天的局面,作为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有责任由义务建设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引导和确保全党同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拓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以胡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下面我主要谈谈我对党建的看法。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要加大党组织党成员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并注重党组织成员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在党的内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体制。一切利益坚决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人权。
近几年,社会上官僚腐败事件日益渐增,是个人道德素质不高和党监督力度不足所致。所以我认为应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的建设机制,严厉杜绝腐败事件的发生,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设一个绿色中国共产党。
要真正实现有力的监督,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可或缺。我认为要抓紧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体的做法可以有如下几点,加大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的宣传力度,落实在人民群众的不同阶层的知情权,在社会上建立合适的奖惩制度,对积极参与党建的群众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反抗或阻挠党的积极建设的人民加以惩罚,让人民群众对党的建设与发展有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并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一来,便能做好群众监督的工作,非常利于我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其次,还要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一方面,新闻媒体的言论能直接且广泛地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来自新闻媒体的舆论压力能有助于党内部的和谐发展和清廉作风的树立。新闻媒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与党沟通的一种途径,人民群众不仅可以从舆论中获取党发展和建设的信息,并且,社会舆论力量是对党监督的一种有力力量。例如,党的重大事件都是以新闻信息的形式发布到人民群众中去的,这是人民群众从党获取信息,而通过新闻媒体的直接接触,群众又可以对党进行时刻的监督,是否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的现象。这就是社会舆论的力量。
党要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此致
敬礼!
第五篇:社会心理效应
社会心理效应
被誉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界取得最高成就的早期学者,也被誉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第一人的孙文本认为:社会心理学应以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的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社会的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
如果说上面说的是社会心理学,那么下面讲的就是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当今的社会中更加普及并且更加的适合被运用到社会中,现如今的上班族面对每天的交际、应酬有着许多困扰的地方,同样的,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也有这许多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认识。想要更加好的去与人交流,就要更好的去学会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形式的交往方式。
人若期待别人对自己有好的印象,就会认真表现自己;反之,就会很随便。把人比成龙,他就会像龙一样得表现;把人比作马,就会像马一样地表现。“比马龙效应”是一种高期望的激励方式。在现今的社会中,多数被老板或是上司用来激烈底下的员工的话语,对于被激励对象来说,如果仅仅考虑让其力所能及地做事,往往很能激励其创造力。而拔高激励,可以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不但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团队做出贡献,更加能够的是使老板散发出那种与众不同、知人善用的优点,能够使大家对老板的目光独到表示倾慕之意,更加好的让老板这个身份得到大家的认可。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是被贴上了一些有色的标签的,有些人或许会为这有色的标签而搞到困扰,但是也更多的人会为了这些标签而改变自我本身,从而为了能够达到与这些标签所符合而做出一些超出自我本身价值的事情,这就是有名的“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