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片赏析之特洛伊木马屠城
特洛伊木马屠城
从古至今,人类发动战争的理由各式各样,有的为了权力,有的为了名利,有的为了荣誉,有的为了爱情.在古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爱人,特洛伊城的王子帕里斯,以及斯巴达的皇后海伦,两人的爱情引发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当帕里斯把海伦从斯巴达之王身边偷走后,对他造成了无法忍耐的羞辱。他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请求他的帮忙,阿伽门农正好也希望征服特洛伊,于是借此机会建立了一支希腊联军以讨伐特洛伊。在这支联军中,第一勇士自然是阿基里斯,桀骜不逊的阿基里斯并不打算向任何人臣服,他向特洛伊进发,是在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而在影片中,我们将会发现,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的,是爱。
这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也曾被写入《荷马史诗》中,现在被排成了电影,那么我们就先从电影本身来欣赏一下。
先谈一下画面效果吧,影片中古式战争的大场面拍的非常好,比武场面比较有吸引力。其中,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跳跃式打法,显然吸收了一些东方的功夫样式,但不会像其他一些大片里边,动作过于夸张,就想空中飞人一样,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屡次在乱军中勇战杀敌,真实感更强,有血有肉。到了双雄决斗,便达到了整部影片的高潮。希腊大军从海上登陆看上去更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的古装版,但效果却有待于提高。真正精彩的是特洛伊大军夜袭希腊大军营地,火攻情景设计独特,气势也是非常的磅礴。导演在整个影片中所有的设计都是以人类的自然力量出发,人力毕竟有限,尤其是人性中常有弄巧成拙的缺陷,所以影片中也存在很多令人扼腕的场景。影视作品嘛,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其实史诗中特洛伊战争长达数十年,并不像影片中那样,一夜变被成功屠城的。本片大大浓缩,这个浓缩只是对时间上的浓缩,精华被没有被删除掉,这也是值得人们欣慰的一点。本片中,从海伦与二王子私奔到木马屠城,从视觉上看来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整部影片在时间上的震撼强度恐怕还是不够的,何况只拍摄了城外的野战,全无正式的城头防攻。这也是整部影片的一个小小的遗憾之处。而本片改动最大的就是海伦与二王子,斯巴达及阿卡农国王的命运,跟原著相反。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
赫克托,是一位好王子,他一生只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尊敬神明,爱护妇女和儿童,为了特洛伊而战。他信奉这个原则,也用他的行为践行了这个承诺。阿基里斯,不为他人臣服,不为希腊而战,不为阿卡农而战,而是为了荣誉而战,为了名垂千古而战。而最终,也转化成了为爱而战。
斯巴达国王:开场的在欢迎特洛伊王子的酒会上的几句致辞很有意思,做为男人,作为一国之王,要做好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看好你的国土,二是看好你的老婆,不要让她在外边偷汉子。很简单,很朴实,有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感觉,但是却很真实的指出了作为一个男人活下去的目的。他为了报仇而战,为了洗去特洛伊王子给他的耻辱而战,并最终死在了特洛伊长王子的剑下,他也是光荣的。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可悲的角色。
阿卡农国王:头脑还真是灵活呢,可以说是曹操吗?枭雄。枭雄的定义是什么?不管是什么,总有种不正当的成分在里边,让人们有了可以褒贬的理由。阿卡农国王是为了什么而战呢?土地,权利,人类贪婪的欲望。。其实这都是有理由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世界终归是有情的,他会消融一些东西,他会让一些事情变得无所谓起来,也许到最后,他给你的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爱。阿卡农 国王在欲望的驱使之下,借替弟弟报仇的名义血洗特洛伊城,满足了人类最本能的冲动。不管过程如何,一些英雄成了牺牲品,狗熊最后却成了赢家,想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英雄总是会成为事情的牺牲品?
特洛伊长王妃:借用长王子的一句话,是你成就了以为可以捍卫特洛伊的赫克托王子。因为她是长王妃,所以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男人战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并任由敌人把自己心爱的男人作为祭品拖走。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呢,难道只是因为她是王妃?难道只是因为她的男人是特洛伊的王子?所以她就要失去自己的丈夫,自己可爱的孩子的父亲?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也有太多的文人墨客来谴责这个为了一个跟很多人的幸福都无关的目的来牺牲掉太多东西的世界。
海伦:他们清楚的知道,她的一个决定将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这样的一个选择让一切都显得荒唐起来,一个人的幸福到底可以关乎到什么,影响到什么?如果,海伦选择斯巴达国王,那么她便会整天生活在自杀欲望的边缘;如果她选择帕里斯,那么等待她的便是一场战争,不仅仅是两个男人之间为了争夺女人的战争,也是异常关系到两国生死存亡的战争,更是一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战争。下边再谈一下喜欢这部影片的几个理由:
1、字幕不多,却都堪称经典,比如阿基里斯的妈妈说的话。
2、阿基里斯不为权势臣服,不会为了任何人而去愚蠢的战争,他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不论是帮助阿卡农进攻特洛伊还是后来为了自己心爱的人放弃名垂千史。
3、看了这部电影,更加激起了我对希腊神话的兴趣。
4、西方神话彰显的是自然之美,彰显的是力量之美,不是中国的窈窕淑女,不是中国的环肥燕瘦,也不是中国的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希腊 神话宣扬的是自由,是对自我的挑战,为此可以不惜放弃性命,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惜摒弃一切的无谓,他们可以为了爱轻松的发动一场战争,也可以为了爱结束一场战争。他们的爱是最原始的,最本能的,(褒义词)。在这部影片中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一点。
6、西方人有信仰,只要不与他们的信仰发生冲突,一切就都会遭到认可。中国讲究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中国的神话也讲礼讲仁讲义,相比之下,东方人则更多的认为西方神话则是野蛮、粗鲁、原始、性欲、丑陋的代名词。西方神话有着很多东方人不可言喻的东西,表达了很多东方人极力掩藏的一些东西,一些本能的东西。西方人有信仰,他们很多信仰便是基于希腊神话。
影片只有两个多小时,他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影像只有几分钟,但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却会久久的挥之不去,留下的是一种对希腊古神话的一种怀念,用更较为准确的一个词来形容我对希腊神话的感觉则是痴情。
第二篇:心理学影片赏析
心理学影片赏析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影片大概讲述的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婴儿被落在了一艘高等船舱里,被下等人捡到,并一直在抚养他。可爱的孩子便从自此有了一个不太像名字的名字,1900.在1900未成人时,养父便在船舱里出了意外而身亡,1900便在众工人的照看中长大。一个有风浪的日子却成了1900成名的开始!
1900,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但是,这里的“陆地”更多的则应是一个隐喻。陆地上纵横交错的令1900感到“恐惧”、“崩溃”的城市街道,不可确定的种种,是人类的欲望。这没有尽头的欲望,正是使艺术家们迷失自我的真实原因。但他表示拒绝,不愿陷于着巨大而虚无的漩涡。“欲望没有尽头”——1900下船时摘掉头上的礼帽并将之抛了出去,如果下了这个船,他将会拥有一切:金钱,名望,地位,巨大豪华的房子,美丽高贵的妻子„„种种种种。但他将失掉灵感,失掉他赖以驱动敲击琴键的灵敏手指的灵魂的敏感。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处身于无尽而不可知的欲望深渊之中,便失掉了真实的自己,也失掉了真正的音乐。于是便失去了其作为钢琴师的价值,这是他不惜决定与船共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继而1900返回到了船上。他对Max说,我再也不下船了。自此,他与世界失之交臂。
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是的,我想影片的成功所在就是让人们知道了信仰比欲望要珍贵得多。至今无法忘记1900那孤独却不颓废的眼神,无辜,彷徨,令人同情。说同情1900,我们真没有资格,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可以没有信仰,但必须要有信念。
我们可以矫情,我们可以绝望,我们可以充满希望,我们可以哭泣,我们可以微笑,我们可以嘲笑命运不济。海上钢琴师让我真正的明白了信仰才是人类最值得付出的东西!市营1133班于波洋
第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赏析
没有春天的故事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赏析
1、这里没有春天。这是一部没有春天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颂莲嫁人的时候就是个夏天,但那是个怎样的夏天呢?出嫁哪天,颂莲独自走在去夫家的路上,了无人烟,没有生机,一片萧瑟,只有一排排白扬和哪吹锣打鼓出嫁的队伍。在一片萧条出嫁队伍显现出来的红色特别显眼。要知道颂莲今天也出嫁,本应该要有花轿,在众人的簇拥下,要吹锣打鼓的行进。而颂莲却是独自一人,只有一个行李箱陪衬着,孤零零地一人一步一步地走向哪些条条框框里,束缚的不能动弹深渊。这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没有春天,也不会有春天也不可能有春天。因为这不仅仅是颂莲她一个人的悲剧,并不只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幸,当又一个夏天来时五太太又在重夏颂莲的故事。所以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颂莲是个女学生,有着新思想,是新文化的代表,有着不肯屈服的倔强的性格。然而还是逃不出封建社会里女人悲惨的命运。陈家就像一个牢笼,束缚着每一人。“府上的规距”,“祖上的规距”,是人们在这所府里每天生活的全部。这里除了规距还是规距不允许有任何跨越规距的存在,不能容忍有反叛的精神,它会一点一点地把你给磨灭直至同化掉。管家取名叫陈百顺,百顺,百顺就是让你千依百顺,照着规距做就行了。
“点灯捶脚”、“谁点灯谁点菜”这就是规距。那哗哗的捶脚声,被捶的人无比享受,然而没有被点灯的呢,哪每一次的响声都牵引着太太们的煎熬啊!点灯点菜被拿来看作是一种炫耀,当作是一种荣耀。因为它代表着在这个大院里的地位,代表着一种可悲的秩序,那屈辱的宠幸,甘愿做一个被统治者宠幸过后的一种施舍!哪么谁是规距呢?真的是府上的?祖上的?哪么府上的,祖上的又是谁制订的呢?是老爷。老爷就是一个统治者,是这些太太们整天争风吃醋的中心。老爷就是天,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打下地狱。老爷可以纵容三太太在他新婚之夜大闹,但也可以把三太太送进楼顶的小孤房子里上吊而死。谁点灯了,谁就是规距,你就有话语权,就有点菜的权力。只要那个大院的灯亮着,哪么她就可以变成发号施令者,她就可以在这个高宅里做她想做的事情。颂莲假装怀孕,全府上下都得围着她转,可以不用到饭厅吃饭,吃到自己喜欢的菜甚至可以把饭菜拿到自个房间去吃,这就是很好的佐证。
这就是这个大院的生活。这就是封建的礼制,不允许其他有思想,就算有也不能表现出来,不然就会给自己带来惨痛的代价。所以这是个没有春天的故事,也不会也不可能有春天。
2、囚笼下的痛苦 2、1新思想的命运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良心是路人。颂莲是个反叛者,是上过大学生的有着新思想洋学生。但无奈也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只能中途放弃学业嫁作人妇。起初她也对这些礼数很不满,对它很不适应并时不时地反抗着。她敢当着管家的面说大太太“她有一百岁了吧,看起来哪么老”;敢在三太太院里不屑一顾的扭头就走。对于这一切的一切她都是表现的那么淡然。然而当她指着雁儿大喊:“府上规矩知不知道”的时候,已然成了这个阴暗的大院里封建势力的代表了。或许她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自个也融入了这个曾经让她讨厌的生活里,并成为了这里的一分子,被人打击同时却摧残着别人。自以为算计得了别人,没想得自己却被别人摆了一道。她慢慢地也被这条条框框封建制点一点一点的蚕食。最后也被同化掉,加入了太太们的争宠行列中。当她对着雁儿喊出“府上的规距”的时候严然成为这个礼教的守护者,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为什么。没有话语权,没有点菜的权力,甚至可以给她带来点欣慰笛子也被毁掉了,整日的生活圈就是在这个院子里,跟牢笼没有实质的区别,只不过里面关着地是一群老爷为了满足欲望和传宗接代的罢了。到最后,她失去了一切。雁儿死了,虽然对于雁儿的死不能完全归咎于颂莲,但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梅珊也死了,只因死于颂莲醉酒后的告密;笛子没了,只因时常拿出来端详被老爷看见了当是以前情人的礼物给毁了;灯也被封了,只因争风吃醋假装怀孕被雁儿告发了。她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者、抛弃者。终于,在重重压抑之下,最后只能用疯掉来摆脱这泯灭的社会。或许用疯掉才是对她最好的解脱。2、2戏做得好可以骗别人,做不好只能骗自己
三太太也是对这个囚禁人身自由的陈家大院怀有深切不满的人。面对这一切满怀抱怨,但对于这一切也并不是无能为力。她试图走出困境,想过要自己想的生活,或许是想在这完全没有生机的生活里找点乐趣。但却走上了一条没有光明的路。她有与任何一位太太争宠的资格,以至二太太三翻二次设计陷害她。她敢在四太太新婚之夜把老爷叫过去;敢在天蒙蒙亮就在楼台上大声高唱;敢叫高医生他们一起在闺房打麻将;甚至和高医生偷情等等这一切,她就是一个叛逆者。但她又无法改变眼前的这一切。她在房子间挂满脸普,把自己的声音录在留声机里来回味自己的过去。一人在大院里唱曲独自陶醉,“什么好不好,本来就是做戏,做得好可以骗别人,做不好只能骗自己”正是她自己目前的生活,唱得再好己没有了听众,只能用来安慰一下自己的心。
2.3失去真心的笑容 而二太太完完全全就是这所封闭的大院里同化的产物,是一个毫无生机不能有自己思想的大院里的必然产物。她己然成为“菩萨脸蝎子心”的人,为了争风吃醋,不惜给三太太下堕胎药;为了比三太太早生,不惜重金买来催产针。她还甚至怂恿雁儿做布娃娃诅咒颂莲,她可以背地里一套当面一套的虚情假意,她可以领着一众人去捉三太太的奸 还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她早失去了真心实意的笑容,每每笑来都是哪么的带着不怀好意,笑里藏刀。这是一个可恶的人,但在男权社会下又是一个可悲的人。或许她最终的归宿也会像大太太哪样淡泊尘世吧。2、4丫环的命
雁儿是心比天高,可惜是命比纸薄。她敢于追求,她梦想摆脱做丫环的命希望有朝一日能做上太太,享受做太太的风光。她不断地想博取老爷的好感,在自己的房间里挂红灯笼,渴望着有一天红灯笼真得能在她的房间里点起来,她渴望成为老爷的一位太太,但是老爷却娶了四太太。但她并没有绝望没有死心,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跟老爷亲昵。可惜或许是她真就没有做姨太太的命,自己守护的最终却得来这么一句“尽管用好药,不要让别人说,咱家不管下人死活„„”。原来她只不过是老爷的一个消遣,老爷从没拿她当过回事,更别说考虑纳她为妾——而这是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丫头的一辈子的希望。2、5无奈的守护者
大太太是所有太太中地位最高的一个,是这个封建制度的守护者,是老爷不在的时候的老爷。我想这才是封建制度中太太们的最终归宿吧——以念经诵佛来消遣。她自己本身就身受这规距的毒害。花容月茂不曾复返不再被老爷所宠幸,没有了与其他太太们争头的资本,只能靠着念经来安慰哪空虚的心灵,以此来找到其中的心灵慰所。她本来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被这规距的压迫下的无奈,可她却反过来成了这制度的守护者,捍卫者。2、6悲剧的廷续
影片的结尾,四太太疯了,穿着嫁人时的学生装,站在门口看着刚被迎入门的五太太,呆呆的望着,毫无眼神地,仿佛似想说些什么,但是欲言而止,只是慢慢地走向了漫天的飞雪里。这正是非剧的廷续,只要人还是哪样的人,规距还是原来的规距,哪么戏还会继续演下去,但人己谢幕,新的一场戏又继续开始了
3悲剧的根源
影片最有意思的一处是老爷没有一次是给我们展现出清晰面孔,几次的出现者是给我们模糊的感觉,到影片最后我们连老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这给我们一个展现出老爷的神秘感,老爷就是背后的统治者。他虽然看不清,但他无处不在,他身边呆着一群有反抗精神的女生,但他却主宰着这个大院的女生,甚至掌握着她们的生死。他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他就是一切,不能容忍还有其它与他无关的东西。这个大院严然就是一个小王国,他就是这里的主人,掌握着他哪几个姨太太的命运,他让她们为了他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因为他乐于此。他可以辜负所有人,不所下人当人看,可以为所欲为,但只要有一点,就是绝对不可以发生有对不起他的事情发生,否则他就会消灭一切对他没用的东西和背叛他的人,让你死你必须得死,你只能千依百顺!
那么导致这个社会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这正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导演似乎有意的引导我们去思考究意这个不幸的根源发生在哪里。颂莲最终的发疯、三太太被上吊而死、大太太念佛拂尘等等,导演就是想引导我们去探讨封建社会的罪恶,对其进行猛烈的批判,揭示出恶的来源——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
引自《百度百科》影片赏析
引自蒙山点点愁微博《高墙大院里囚禁的人性》
第四篇:观《特洛伊之木马屠城》有感(模版)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
阿喀琉斯说:“神嫉妒我们,她们嫉妒我们是凡人,因为任何时刻都有可能成为生命的终点,世间事物因为死亡而变得美丽。你不可能比‘此刻’更美,我们再不会重回‘此刻’”。这是影片《特洛伊》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其实我不是一个多么崇拜英雄主义的人,可当他说出这些的时候,却不自觉的被他展现出的英雄气魄和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
《特洛伊》改编自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对特洛伊战争的部分情节。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相貌俊美、风流成性,在一次到希腊斯巴达和谈时,他与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相遇,两人陷入爱河,并在返回特洛伊时悄悄将海伦带走。不堪夺妻之辱的斯巴达国王请兄长迈锡尼国王帮助夺回妻子,自此展开了一场宏伟的持久战。据希腊神话记载,特洛伊战争的根源在于奥林匹斯诸神相互间的嫉妒。
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服从于神的意志,而影片诠释的特洛伊战争完全源于人性。无论是阿伽门农对领土和霸权的欲望,还是帕里斯对美色的追求,战争的诱因终归是人性的自私和贪婪。阿伽门农在赛瑟里国王面前将自己的企图表达得无比直白——“我喜欢你的土地”。当弟弟墨涅拉奥斯请求他帮助夺回妻子时,他表面一副情谊当先的的样子,内心却在为这一攻打特洛伊的完美借口而窃喜。首战结束后,阿伽门农欣然接受各邦首领进献的财务,还派人抢走了阿喀琉斯的战利品和阿波罗神庙的侍女,因此激化了与阿喀琉斯的矛盾。从各方面看他都不像一位王者,更像是惟利是图的小人。而帕里斯的一己之私更具灾难性,它直接导致的是国破家亡。与此相反,希腊和特洛伊对的英雄人物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可以说是体现体现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典范。影片最终让我们感受到的并不全是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是细微中震撼心灵的人性的柔情。阿喀琉斯堪称希腊第一英雄,战场上骁勇强悍,但对女俘虏布里塞伊斯的呵护、对表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情谊、对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同情与尊重,这些都为阿喀琉斯这个英雄人物增添了更丰富的人性色彩。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在影片中更是完美形象的体现,在战场上是无畏的英雄,在家中是慈爱的父亲、忠诚的丈夫、宽容的兄长和孝顺的儿子,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似乎都集于一身。正因为如此,赫克托尔在特洛伊城下,在家人和同胞面前殉难的悲壮结局使人物更具感染力。
影片《特洛伊》以它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历史。在影片中我们仍能看到,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体现了早期西方文化所颂扬的英雄主义思想,但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早期氏族的英雄主义,在阿喀琉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式的英雄形象并不是有着集体主义思想,从一开始,阿喀琉斯就是在为自己而战,他不服从于他的国家。他天生有着好战的个性,他的桀骜正是他自由意志的张显,个性的张扬。他虽然曾想因爱而退出这场战争,但最后阿喀琉斯受到了命运的摆布,他为复仇而战。当他对着赫克托尔的尸体流泪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正如他所说:“我们很快就会见面的,兄弟。”英雄还是没有摆脱命运的审判。最后这一片段也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悲壮的色彩,想必也是他的英雄主义能感染到我们的原因吧。
第五篇:经典英文影片赏析
《经典英文影片赏析》考查课程论文
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094 姓名:李静学号:2090322118(周二晚班)
《狮子王》观后感
这部电影成为了历史的经典,取得巨大的成功,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深深的刻在我们心灵深处,这无疑使2D电影的伟大著作。
传统的迪斯尼风格我们可以发现,木法沙的伟大,他的特点是方形的下巴,松散的红色头发以及饱满的身躯,在动作设计上也体现出王者风范,与之相对应的刀疤虽然都是狮子在外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瘦削的身体造型,黑色的头发等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动做上也和刀疤的性格相符。
在音乐方面上也是非常成功的,音乐的节奏和画面配合的很好,音乐在着部影片中是一个不缺少的一部分,跟着音乐画面不断的变化,渲染气氛,带领着观众畅游。
故事开始以很动听的音乐开场,描述了辛巴的诞生,王国的强盛,动物们欢快生活的盛世情形。中途叙述了年少的辛巴被刀疤算计,到无奈的背井离乡。然而他的叔叔刀疤并不是一个好国王。于是他决定回去,当一切都真相大白,愤怒的辛巴看到自己的杀父仇人就是自己的叔叔,忍无可忍在决斗中把刀疤蹄下了山,最后刀疤被豺狗吃掉。战后完的一场雨预示着被刀疤所统治的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了狮子王国即将迎来他的黎明,就这样狮子王国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勃勃。故事情节非常有戏剧性,虽然与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的《哈姆莱特》的剧情有点像,但却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觉,因为它是以喜剧收尾的,让人看到了希望,感到了幸福,在现实中给了不少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