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赫尔普曼及其对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及其对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贡献
胡
怀
国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是以色列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97年起),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他于1946年生于前苏联,1957年移居以色列,在特拉维夫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9)和硕士学位(1971)后,于1974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到特拉维夫大学任教,并多次在哈佛大学(1982-83、1988、1991-92、1996-97)和麻省理工学院(1983-84、1987-88)等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先后当选为经济计量协会会员(1986,2000年为会长)、以色列经济协会会长(1989-1991)、美国经济协会外籍荣誉会员(1991)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外籍荣誉会员(1993),并获得马哈拉诺比斯纪念奖章(印度经济计量学会,1990)、以色列奖(1991)和伯恩哈德-哈姆斯奖(1998)等多项荣誉。
赫尔普曼是一位博学多产、富有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经济学家,自1974年起出版或编辑了13部著作、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近来颇为活跃的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领域,赫尔普曼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尽管他所涉猎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但其脉络和研究方法却是相当清晰的:作为以色列的经济学家,赫尔普曼的学术研究大多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作为富有合作精神的学者,赫尔普曼的许多研究是合作完成的,从中不难发现他的研究脉络:在1980年前,他主要和特拉维夫大学的同事合作,研究重点是以色列所关注的财政理论、城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金融理论;在1980年以后,他更多地立足于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与美国一流经济学家合作创立新的理论体系,研究重点是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在80年代,赫尔普曼主要与克鲁格曼合作,先后出版了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融合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学术巨著《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1985)和论述不完全竞争下贸易政策问题的《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1989),从而确立了新贸易理论奠基者的地位。1980s末开始与格罗斯曼合作,提出了以有意识的R&D活动为创新的来源、以创新的垄断收益为动力的新增长理论,与罗默(1990)和阿洪&豪伊特(1992)共同构成了第二代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并以其对贸易、创新和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而独具特色。最近则与格罗斯曼一起研究政治经济学,出版有《特殊利益政治学》(MIT,2001)和《利益集团和贸易政策》(普林斯顿,2002)等。鉴于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重要性以及赫尔普曼的突出贡献,本文拟重点评述赫尔普曼在这两个领域的学术贡献;同时,由于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是它们的共同基础,我们拟结合赫尔普曼(1984)的论述,先对这些基本概念及相应的处理方式做概要的介绍。
一、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
在当代经济学文献中,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等愈益成为频繁出现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是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共同基石。以国际贸易为例,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学家注意到战后的国际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的巨大增加,而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为了解释这一经验观察,经济学家转向了收益递增或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而这必然意味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同时,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1977)和兰开斯特(1979,第9章)对产品差异的处理方法,为深入研究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提供了易于处理的分析框架。因此,发轫于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新贸易理论,与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等概念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在为《国际经济学手册》撰写的《收益递增、不完全市场和贸易理论》(1984)一文中,赫尔普曼对这些重要概念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分析了它们对国际贸易、尤其是贸易模式和贸易得益的影响。在这篇综述性、但不乏创新性的论文中,赫尔普曼对规模经济、竞争的类型、产品差异和进入限制等的处理方法及其对贸易理论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着重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规模经济(包括企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行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国家层次上的规模经济和世界范围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和国际贸易的不同含义。
(1)规模经济。赫尔普曼(1984)指出,规模经济包括内在于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外在于企业但内在于产业(或国家、世界)的规模经济。前者主要有两种度量方法:一是根据生产函数,一是根据成本函数。以规模收益递增为例,第一种方法意味着对于任何1有fvfv,其中f和v分别是生产函数和投入向量;第二种方法意味着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由于该方法能够度量每一点的“局部”规模经济性,赫尔普曼喜欢用这种方法)。对于外在于企业但内在于产业(国家或世界)的规模经济而言,如果企业的产出yfv,Y对产业(国家或世界)产出Y的弹性为正,则意味着在产业(国家或世界)范围内存在递增收益。根据赫尔普曼的论证,即使不同国家的偏好、相对生产率和相对要素禀赋等完全一样,世界范围的规模经济和一国范围的规模经济均能引起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
(2)竞争类型和市场特征。收益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涉及到关于企业行为的各种假定,这些假定对市场结构和贸易模式有重要的影响。赫尔普曼总结了两个方面:其一,企业的竞争类型,包括完全竞争、伯特兰(价格)竞争和古诺(产量)竞争;其二,市场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由进入或存在进入障碍、同质产品或差异产品、一体化市场或市场分割等三个方面。赫尔普曼认为,一旦将收益递增引入分析框架,第二个方面的假定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即使每个产业仅有一个垄断企业,“自由进入”仍会迫使企业采取平均成本定价,从而使得整个行业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根据赫尔普曼的分析,竞争类型和市场结构特征对贸易模式和贸易得益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假定存在两个规模不同但偏好相同的两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具有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两个行业。那么,较大的国家将进口垄断行业的产品、出口竞争行业的产品,而较小的国家则在垄断行业享有比较优势。
(3)产品差异。将产品差异纳入模型是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共同特征,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1977)提出的方法(D-S方法),它假定消费者偏爱产品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兰开斯特(1979)提出的方法,即假定每个消费者的心目中有一种最理想的差异产品,所有偏离其理想形式的差异产品在进入效用函数时要经过兰开斯特补偿函数的调整。具体而言,D-S方法假定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i的子效用函数形式为uiyi1,,yinnyk1ik1,其中yik是消费者对产品i第k种差异形式的消费量。显然,1产品i的差异形式越多,消费者从产品i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水平就越高(例如,假定消费者对各种差异形式的消费量相同,则uinyik,即n越大则ui越高)。兰开斯特(1979)则假定产品i产生的子效用函数形式为uiyi,diyihidi,其中di是产品i距离其理想产品的距离,hi是兰开斯特补偿函数(它是hi01的递增的凸函数)。这两种方法具有不同的含义:在D-S方法中,不同差异形式之间是完全替代的;但在兰开斯特的方法中,不同差异产品的替代性有所不同(取决于它距离理想差异产品的距离)。由于D-S方法能够产生不变的、由唯一给定的需求弹性(当n很大时),能够大大简化模型的分析,因此几乎所有新增长理论和大多数新贸易理论文献均采用了D-S方法。不过,赫尔普曼最初使用的是兰开斯特的方法,后来才开始注意D-S方法(也许归功于克鲁格曼)。
三、新贸易理论
早在赫尔普曼和雷辛(1978)一书中,赫尔普曼等人就针对经济学界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相互独立论述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立足于不确定性、融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并能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做出统一解释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初次显示了赫尔普曼构建庞大理论体系的魄力和能力。不过,赫尔普曼的成名之作仍是与克鲁格曼合作出版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1985)一书。该书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理论的最新进展,提出了融合完全竞争下的传统贸易理论和不完全竞争下的新贸易理论的新体系,是新贸易理论里程碑式的作品。稍后出版的《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1989)着重于对不同情形下的贸易政策进行分析,可视为前者的姊妹篇。
在论述新贸易理论的第一篇论文赫尔普曼(1981)中,赫尔普曼通过一个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两种产品(食品和制造品)和两个国家的2-2-2一般均衡模型,初次提出了综合传统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方法)和新贸易理论(即体现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张伯仑方法)的分析框架。不过在对产品差异的处理方式上,该文采用了兰开斯特的方法。这篇论文的基本结论包括:赫克歇尔-俄林原理可以解释产业之间的国际贸易,而产品差异、收益递增和张伯仑不完全竞争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两个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越大,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反之越小;如果资本和劳动的重新配置提高了资本富裕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降低了资本稀缺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且以国民收入衡量的国家规模保持不变),则国际贸易量将增加;同样,如果保持资本-劳动比率不变而各国的相对规模可以变化,那么减少各国规模差距的资源重新配置将扩大贸易量,而使各国规模差距变大的资源配置将降低贸易量等等。
因上述论文而在新贸易理论方面初露头角的赫尔普曼,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结识了卸职于总统经济顾问委员并返回MIT的克鲁格曼——他在1979年的论文中应用D-S方法提出了一个简洁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二人合作(1983-84)的结果是新贸易理论经典著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的出版。该书的主旨是将侧重于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新贸易理论与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融合,从而提出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在对传统贸易理论(要素比例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后,他们首先对处理收益递增的几种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篇,类似于赫尔普曼1981的分析)。第三篇是该书的重心和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在对D-S方法和兰开斯特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后,他们立足于差异产品提出了一套贸易理论,分别对差异产品情形下的贸易模式、贸易结构、贸易得益等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最后的第四篇中,他们对跨国公司及其对贸易问题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该书的基本结论是(国内已有中译本,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无法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和贸易的福利含义等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而一旦将差异产品、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贸易理论,就能大大简化、深化和扩展贸易理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尽管如此,传统的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和不变规模收益情形下仍然适用,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而非替代。也就是说,传统贸易理论将各国之间的差异视为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因,而新贸易理论则引入了另一个重要动因:规模经济和递增收益。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认为,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分析的贸易得益外,一个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世界的国际贸易还将提供额外的贸易得益:其一,贸易引起的收益递增产业的产出增加;其二,国际贸易在某些情形下将引起收益递增部门的生产在不同国家的集中,从而增加世界范围的产出、降低世界范围的价格而使各国受益;其三,国际贸易将加强竞争,在自由进入和退出的情形下将减少企业数目、增加每个企业的平均产出,并进而提供生产率;其四,由于消费者偏好消费种类的多样性,贸易能够通过增加差异产品的种类而提高社会福利。
在对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下的新贸易理论的“实证”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后,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在《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一书中基于同样的目的,对新贸易理论的“规范”方面(即贸易政策)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该书的重点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不存在战略性反应情形下(即完全竞争或国内和国外一方是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的分析(第2-4章),一是对存在战略性反应情形下(即国内和国外都是不完全竞争的)的贸易政策的分析(第5-6章)。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认为,不完全竞争情形下的贸易政策,通常具有不同于完全竞争下的贸易政策的结果;市场结构对贸易政策的实际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行为的不同:在完全竞争下,企业的最优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在不完全竞争下,企业将使得边际成本等于预期边际收益。由于企业的预期边际收益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斜率、而且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反应,因此贸易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具有更为复杂的内在机制。一般而言,自由贸易政策对于不完全竞争的产业不是社会最优的,适宜的贸易政策能够改进社会福利。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在这两部力作的结尾处均指出的,新贸易理论和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未来研究方向,是引入真正的动态理论。我们在下文可以看到,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1991)及一系列关于内生增长的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这一任务。
四、新增长理论
以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和李嘉图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一幅悲观的经济增长画面,新古典增长理论通过把资本、而非劳动置于理论的核心而提供了不同的增长图像。不过,由于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长期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于神赐之物——外生的技术进步。所谓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不外乎从经济本身寻找某种内在机制,使得资本收益递减不至于下降得太快。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假定,这正是AK模型的做法;不过,大部分内生增长模型则是围绕技术进步或知识积累的内在机制展开的,并以此克服资本收益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由于新思想的生产往往具有很大的固定成本和较小的边际成本,因此生产过程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知识积累或新思想的生产视为经济个体进行有意识投资的结果,那么就难以保留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反之,如果保留完全竞争的假定,则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对知识积累提供补偿。在这一重要问题上,有两种基本的处理方式:一是将知识积累视为其它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即其它经济活动具有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从而不需要对知识积累进行补偿;一是放弃完全竞争的假定,把知识积累视为R&D投资的结果(垄断利润构成了对R&D投资的激励),从而在模型中明确引入创新和技术进步。这两种处理方式,分别是第一轮内生增长理论和第二轮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赫尔普曼提出的新增长理论基本属于后者。赫尔普曼对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和格罗斯曼合作完成的(从1990年开始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多数内容总结在《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一书中。现主要根据这部力作,简要介绍赫尔普曼等人关于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明确指出,《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试图建立一种以内生创新为基础的增长理论,其中,创新源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进行的有意识的R&D投资,创新带来的垄断利润是企业进行R&D投资的基本动机。在对经济增长事实和传统增长理论进行了概要的回顾后,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分别在第三、四章中提出了以产品种类增加(可以理解为新行业的开辟)和产品质量改进(可以理解为同种产品的升级换代)为创新表现形式的增长模型。二者的区别在于:在产品种类增加模型中,新产品独立于原来的产品;但在产品质量改进模型中,新产品是旧产品的替代者,即新产品的出现意味着旧产品的过时。尽管存在这种不同,二者具有近似的结论:经济中的资源基数越大、R&D活动的生产率越高、人们越有耐心(贴现率越小)、社会对创新性产品的评价越高,则创新率和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福利性质上:在产品种类增加模型中,创新率和增长率总是低于社会最优水平;但在产品质量改进模型中,创新率和增长率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同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1985)一样,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1991,第五章)也试图对重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传统理论和他们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进行融合。他们认为,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间存在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事实上,资本积累之所以能够产生的真正原因,是技术创新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从而使得资本投资有利可图;技术创新不仅驱动了经济增长,而且驱动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从第六章开始,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转向了开放经济情形,以七章的篇幅详细地分析了创新、贸易和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首先研究了一个小国开放经济,其中创新发生在非贸易的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则以外生给定的世界价格进行国际贸易。他们发现,国际贸易对创新、从而对增长具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由于贸易能够促进国外技术的传入,因此国际贸易的直接效应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创新和增长。同时,由于中间品部门(从事创新活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都需要人力资本投入,因此进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家将发现贸易减少了最终产品部门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从而能够降低研究部门的创新成本;在这种情形下,贸易的间接效应能够促进创新和增长。但在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家,由于从事出口的部门(最终产品部门)从研究部门拉走了人力资本,因此国际贸易将阻碍创新和增长。在第七章中,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分别运用第三、四章中提出的增长模型,对两个均从事创新活动的大国经济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创新部门和高技术的制造业部门都密集地使用熟练劳动,因此人力资本富裕的国家将比原始劳动富裕国家具有更高的创新率和增长率;长期贸易模式由各国的相对要素禀赋决定。之所以得到这种类似于赫克歇尔-俄林命题的结论,主要是因为他们假设知识溢出是世界范围的。在第八章中,他们对知识溢出局限于一国范围的情形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如果知识溢出是一国范围的,那么就存在“一旦落后,永远落后”的命题,即任何一个起步于较大知识存量的国家都将享有初始的创新优势、并能够在以后阶段一直保持这种优势。只有在如下两种情形中,才能打破“一旦落后,永远落后”的命题:一是落后国家远远大于它的贸易伙伴;二是落后国家的政府利用政策干预来促进本国的创新活动(这会出现“临时的政策能够产生永久性效应”的有趣情形)。
第九章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分别分析了四种影响机制:第一,国际贸易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新的渠道;第二,国际竞争促使每个国家的企业追求世界范围的创新,从而减少了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第三,国际贸易扩大了企业面对的市场规模,这一方面增加了给定市场份额的销售额和利润量,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竞争者;第四,不相似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会引起国内资源在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以及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从而对贸易模式、创新和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一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其创新和经济增长,但也存在贸易损害经济增长的情形。例如,当知识溢出局限于一国范围且各国在规模上存在差别时,国际贸易将降低小国的创新和增长;研究生产率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加入国际竞争后,其创新和增长速度都会下降;贸易将使得非熟练劳动充裕的国家集中于传统产业的生产,从而减少其创新率和增长率等等。在第十章中,他们就各类政策对长期创新率和增长率的影响、以及政策的国际传导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们的基本结论是:当各国运用适宜的政策工具促进该国的创新和增长时,它们一般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通常以损害贸易伙伴的创新和增长为代价。
在第十一和十二章中,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针对南北贸易情形,分别在“技术模仿”和“产品周期”的题目下考察了南方的模仿对创新和增长的影响;其中,对前者的分析采用了产品种类增加模型的框架、对后者的分析则采用了产品质量改进模型的框架。与前面的结论不同,在南北贸易和南方模仿的情形下,这两种模型对创新和增长具有非常不同的影响。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的研究结论,非常不同于人们通常的直觉:南方的模仿很可能促进北方的创新和增长。南方的模仿对北方的创新激励有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直接的负效应(即南方的模仿减少了北方创新者的垄断期间和预期垄断利润),一是间接的正效应(模仿减少了北方企业的竞争者数量并为幸存者释放出更多的资源,因而幸存的北方垄断者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出)。一般而言,在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的产品种类增加模型中,正效应将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南方的模仿能够提高北方国家的创新和增长。但在产品质量改进模型中,如果南方模仿者的效率较低,那么正效应将占主导地位;反之,如果南方模仿者的效率较高,那么负效应就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总之,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通过提出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改进的两类内生增长模型,大大方便了人们对有意识的创新、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和结论。不过,他们提出的新增长理论具有不同于其他新增长理论的显著特点:其一,它侧重于开放经济情形,着重分析国际贸易、创新和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的产品种类增加模型和产品质量改进模型不过是为分析这些问题提供了工具;因此,与其说他们试图提出一种新增长理论,不如说他们提出了一种对新贸易理论进行动态化处理的方法。其二,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使用的方法与多数增长经济学家也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采用国际贸易、微观经济和产业组织理论惯用的数学工具和几何图形;就我个人感触,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远不如罗默等人采用的、类似于索洛总量生产函数的宏观分析方法精练优美和计量检验的方便。
参考文献
1.Elhanna Helpman & Assaf Razin,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under Uncertainty, Academic Press, 1978.2.Elhanna Helpma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esenc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 Chamberlin-Hechscher-Ohlin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1981), pp.305-340.3.Elhanna Helpman, “Increasing Returns, Imperfect Markets, and Trade Theory”, in Ronald W.Jones and Peter B.Kenen(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1(Chapter 7), pp.325-365,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1984.4.Elhanna Helpman & Paul R.Krugman,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The MIT Press, 1985.5.Elhanna Helpman & Paul R.Krugman, 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 The MIT Press, 1989.6.Gene M.Grossman & Elhanna Helpman,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MIT Press, 1991.7.Gene M.Grossman & Elhanna Helpman, “Endo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8(1), Winter 1994, pp.23-44.(原文载于《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7期,第89-93页)
第二篇: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
第三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理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理论,首次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文化同经济、政治发展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突出强调了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物质的丰富,还要有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文化的发展,小康社会就是不完全的。文化不仅是促进发展的精神动力,还是现实的生产力。经济发展越快,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越大,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凝聚力。同时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是潜力巨大的增长点,对优化结构,扩大就业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随着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支持文化建设、扶持文化事业的力度必将逐步加大;随着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建设的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宽;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将为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这些积极因素综合起来,不仅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当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更好地发挥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从着眼“小文化”向发展“大文化”、从就文化抓文化向经济文化一体化转变。牢固树立抓文化工作就是抓导向、抓动员、抓管理的思想,同本乡镇、本部门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为全县的三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实现良性互动。
第四篇:打造西海岸蓝色经济新引擎(青岛日报理论文章)
打造西海岸蓝色经济新引擎
王志军
在蓝色经济战略的指引下,董家口港区按照第四代港口的先进理念,把建设现代物流交易港和蓝色港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西海岸蓝色经济的动力引擎。作为国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一个时期将适应国际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第四代物流交易大港的建设步伐,带动山东半岛港口群的有效整合,形成半岛港口群的整体优势,在全国港口竞争中赢得先机,建成与周边港口城市联动发展、协同并进的青岛南部新港城,最终实现以青岛为龙头尽快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大宗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的重要使命。
随着今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新开发的青岛西南翼的董家口港区,成为我市西海岸区域最具备承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蓝色经济先行示范区的载体和平台。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建设一个崭新的世界一流第四代深水大港,打造西海岸蓝色经济新引擎,成为青岛港口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率先突破,推进南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世界港口及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对青岛港口提出迫切要求
青岛是一座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港口各项生产指标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港口吞吐量、外贸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3.5亿吨、2.57亿吨和 1201万标准箱,分别位居全国第五位、第三位和第五位,成为世界前十位的大港。但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百年之城的青岛港口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界船舶大型化趋势对青岛港口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为适应航线、主枢纽港及进出口贸易等各方面需求,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船舶大型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航运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各大航运商积极开展对超大型船舶的研究和制造,纷纷加快了运输船舶的大型化进程。超大型船舶的顺利靠泊已成为决定一个港口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对全球港口提出了新的挑战。港口作为运输服务企业,只有紧扣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建设深水泊位是青岛港口顺应国内外运输需求的必然选择,但青岛港口百年发展依托的胶州湾已很难适应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近年来,虽经多次挖潜改造,但目前最大仅能够靠泊30万吨级船舶,仍达不到40万吨级船舶的通航条件,并且湾内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产业集聚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这对青岛港口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岛南翼的董家口港区是目前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单体港区,具备充足的陆域堆存空间,经济腹地辐射七省三区,规划的112个泊位,均为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特别是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矿石和原油码头,能够迅速带动整个青岛港口升级换代,推进青岛港口向深水化迈进,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
城市发展和产业调整对青岛港区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从青岛城市发展趋势看,由于历次城市发展战略的视野始终没有离开胶州湾,沿湾周边聚集的经济量越来越大,过去的部分县域经济地带也迅速向湾边靠拢,成为实际上的城区经济带,整个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狭小,截至2010年底主城区建成区面积仅约282平方公里,在国内所有城市中建成区排名第27位。因此,实施港口重心战略转移,拉开城市发展框架,进行产业布局调整,成为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加快推进青岛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城市的内在要求。将原来以工业为主的胶州湾岸线,调整为生态岸线、旅游岸线、生活岸线,拓展港口与城市新的发展空间提到了青岛发展的日程上。从青岛产业发展趋势看,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需对老城区上百家传统产业进行调整迁移,环湾工业带布局将重新调整优化。其中大部分化工、钢铁等涉及大宗货物进出的产业调整到青岛南部——六大重点工业功能区之一的董家口区域。新的布局不是简单地搬迁转移,而是依托新的发展平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对照国际上先进港口城市成功发展理念和做法,青岛港口发展要抓紧转变发展方式,及时调整港区功能结构,老港区逐步“退港进市”,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产业,前湾港区矿石煤炭装卸逐步迁往董家口港区,限制发展油品化工产业。因此,无论从青岛城市发展还是产业发展现实看,董家口港区无疑是青岛的绝对资源优势,是未来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产业转移升级的最大平台。
国内外港口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青岛港口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延伸服务功能、提升产业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先进港口发展航运服务业的主要趋势。相比之下,受传统港口长期“一装一卸”运输模式的影响,青岛港口发展仍局限于“吞吐量为王”传统理念,大宗物资简单过境虽然为码头企业带来了吞吐量及作业收益,但对城市GDP贡献甚微。由于现代航运产业链尚未形成,出现了航运业相对较弱的发展局面,与港口吞吐量3亿吨相比,青岛航运服务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发展环境上都与先进港口差距较大,发展层次低,船舶注册、船舶代理等低端服务业比较多,航运金融、保险、信息等高端服务业比较少。在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航运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数”报告中,青岛的全球排名仅为四十七位,在亚洲排名为三十一位,不仅远远落后于东京、釜山等东亚主要港口城市,甚至与天津、大连、宁波等国内港口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而新开发建设的董家口港区相比我市那些成熟的老港区更容易实现转型,其从零开始的后发优势能够与世界先进港口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是在短期内实现反超甚至引领世界港口潮流的一次绝好机会。
国内外港口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对青岛港口提出了新要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必须始终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是青岛港口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切实加强胶州湾水域及近海岸线保护”的议案,针对议案,市委、市政府组织国内权威部门编制《胶州湾内航运资源保护利用方案》,明确指出:为保护胶州湾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胶州湾的保护力度,对现已开发、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项目,采取市场机制结合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并辅以技术手段进行整合与调整。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可将胶州湾内污染较严重的矿石、煤炭和液体化工等货种迁移到董家口,通过设备更新、工艺改造及新技术的利用,有效控制污染,建成现代化绿色生态港口,实现青岛港口结构布局优化升级。
二、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从青岛长远发展考虑做出的重要选择
向建设物流港目标迈进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综观世界主要港口发展趋势,物流链的发展已在现代港口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与传统港口商流不同,物流是一种追加的生产活动,它通过时间和空间等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来创造效应。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成为衡量港口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大多数都凭借宝贵的港口战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英国伦敦是建设现代物流港口的成功典范,其集装箱年吞吐量虽然在世界排名前100位之外,但依靠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拓展航运相关产业,成为了航运服务业方面的世界品牌,拥有数千家各类航运服务企业,聚集诸多国际航运组织,凭借其规模巨大的航运服务产业仍保持着全球顶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美国新泽西港近90%的收入依靠港口服务业提供,装卸收入不到港口总收入的10%。国内的深圳港航业每年不仅至少为深圳贡献约2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其对经济的间接贡献近千亿元,港口产业体系已成为深圳经济社会的支柱之一。
从世界先进港口的发展方向来看,从单一的装卸港口转变为综合性物流港口,从初级的货物装卸提升为现代的货物交易、金融和信息服务,已成为我国港口“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董家口港区拥有深水资源、中心区位、充裕空间、广阔腹地、便利交通等组合优势和先进的开发建设体制优势,完全具备建设一个新型物流港口的基本要素。正在建设中的董家口港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就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港口发展经验,在规划时便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利用从零开始的后发优势,以发展物流交易港作为主导方向,坚定不移地走港口转型之路,完全能够承担起中国港口转型先行者的重要角色。
建设第四代港口是港口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推行,全球正在进入第四代港口发展阶段。第四代港口在兼容前三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相关港口物流活动之间的互动,提供精细作业和敏捷服务。港口功能由传统的货物运输节点向以物流中心为载体,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集散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港口发展;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延展新的领域。从第四代港口主要发展趋势来看,一是港口建设呈现向深水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二是港口与经济腹地、所在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三是港口功能多元化,向物流分拨中心发展。四是港口服务信息化。
传统港口只负责货物的装卸、仓储和转运,将货物转运出港口就算完成了任务。而第四代港口将码头作为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朝着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发展。第四代港口作为世界港口的发展趋势,也是董家口港区建设发展的目标。董家口港区从规划到建设都遵循第四代港口的发展理念,码头仅是港区物流链中货物装卸节点,港区承载着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外连接着矿山、油田、气田资源和国际运输等,国内连接着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实现由一个装卸点向一条产业链的延伸,再通过产业聚集把产业链扩展为产业面,推动临港产业区、城市生活区快速形成规模,成为汇集国内外客货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区域经济中心。因此,突破传统港口“一装一卸”生产模式,建设一个以大宗物资交易为核心,以发展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为重要特征的第四代深水大港,是青岛港口“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也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环境友好型的高品质港口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港口快速发展及货物贸易量的不断增加,港口生产建设对海陆域的环境影响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好港口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成为保障港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绿色港口建设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港口普遍认同,在港口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对环境影响的预防和保护工作,促进港口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董家口港区紧紧围绕低碳环保目标,以“绿色港区”发展理念为指导,认真借鉴国内外绿色港口建设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新科技、新工艺、新能源,积极探索绿色港口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绿色示范港区。在工程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港区运行过程中资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做到防治污染的设施、设备、环境绿化及美化设计与港区工程主体设计同时进行,从源头控制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在港区开发建设中,采用了绿色技术与管理,把港口的防治污染措施纳入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设施与港口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产使用。在运营管理中,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与法国苏伊士环能集团合作,积极探索雨、污水综合利用新模式,将港区的雨水、污水全部引入循环系统,处理后用于散货堆场喷淋;与中交水规院等单位合作,大力推行半地下式堆场,并利用生态防风墙,避免扬尘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加大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新能源应用范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与第四代港口相适应的生态环保港区环境。
港口与城市的联动发展是保持港城活力的重要中枢。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引擎,腹地城市是港口发展的依托。纵观国外著名港口城市,都有一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史。世界港口已进入港城同步规划的阶段,国外先进地区港口在建设初期,均提前对港区、产业区、生活区等进行综合规划,但国内城市和港口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一直是难以突破的问题,“港带动城,城促进港,港污染了城,城限制了港”成为一个怪圈。因此,需要将港口和城市作为有机整体,对港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既要着眼于当前,更应当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城协调发展。
当前,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建设大青岛,正在谋划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新开发的董家口港区面临青岛新一轮科学规划与布局发展的难得机遇,急需将港与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适当超前和高起点统筹规划。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经济区都必须有自身的增长极或发动机。董家口港区作为西海岸区域的一个世界级深水大港,正在按照第四代港口发展要求,打造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新型港区,将辐射拉动周边区域物流、金融等数十个产业快速发展,形成钢铁、海洋装备制造等庞大的现代港口产业集群。通过以港口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托,以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港口提供更多的货源保障,以城市建设的水平提高为港口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成为经济新区发展的新引擎,带动西海岸崛起。预计三到五年内,港区可达到亿吨能力,至2020年,通过能力将达到3.1亿吨,人口可达40—50万人。只有把董家口港区这个增长极做起来,做大做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港口对产业区、生活区带动作用,构筑起港口、产业、城市、生态四位一体、互动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新港城。
三、一个崭新的第四代新型港口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已展现雏形
坚持以科学规划指导发展是建设第四代新型港区的前提条件。规划是一个区域开发的基本依据,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港区总体规划方面,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环抱突堤式及双向分线航行的设计理念,设置了四大专业港池,最大限度利用岸线资源。为保障建成绿色生态港区,注重功能合理布置,道路、闸口及交通布置畅通,实施轻重车分离,大小车分道,提高运输效率,实现区域大节能;专题编制土地集约利用和区域用海规划,科学利用资源,控制使用强度,提高资源效益,避免过度占用岸线、土地资源;注重港区生态规划,港区规划绿化率指标位居全国乃至世界港口前列。围绕建设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第四代港区目标,在港区总体规划阶段就为物流园区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设置大宗干散货物流区、综合物流区、铁路作业区等,规划了世界一流的保税物流园区,在园区内建设绿色堆场、分拨中心、加工和中转基地,并辅之以期货交割库、电子交易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统一调度等综合服务功能。其中,大宗散货物流区是港区码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单一的货物装卸、中转运输功能向集运输、存储、配选加工、分拨、信息为一体的多功能转变,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综合物流区主要是为集装箱物流服务,作为港区后期开发建设与经济活动的主要发展方向;铁路作业区将码头作业区、物流区与后方集疏运系统有机链接起来,将现代铁路物流系统引入港区,有助于发挥海陆多式联运的优势。通过对港区资源和功能分区进行科学合理划分,保证了货物在港区各环节的畅通。
充分借鉴国内外港城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创新规划理念,高目标定位,高起点编制董家口港城建设规划。在港城规划方面,确定了由欧洲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开展港城战略规划编制,借助自身全球资源库优势和世界先进港城的经验,将科技、信息、绿色、低碳、蓝色经济等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中;由国际顶尖规划大师实施的港城城市规划研究,结合青岛西海岸战略布局,将董家口港城作为大青岛城市群中一个功能完善的新城市来定位,并对港区、临港产业区、城市生活区和生态区四个区域布局进行充分考虑,为港城今后百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总体性、长远化的规划,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借鉴意义的现代化港口和城市融合的典范。
坚持以基础配套设施带动发展是建设第四代新型港区的重要保证。
目前,董家口港区进港航道、防波堤、查验中心、指挥调度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涉及基础设施总投资额达百亿元,4个泊位实现试靠泊,已从单纯的开发建设阶段转入建设与运营并举的新阶段,在一片荒滩礁石上开创了国内同类建设施工速度的新纪录。在海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超大型矿石和原油码头等提供良好泊稳掩护条件的东、西防波堤工程总投资15亿元,全长6262米,西防波堤一期主体工程完工,东防波堤口门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目前已初步具备掩护条件。为超大型船舶进出港区提供保障的进港航道工程总投资13亿元,全长14400米,目前已基本完工。在陆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投资7.5亿的中心路工程全长22公里,其中港区内一期工程已完工,成为目前进出港区的主要通道。口岸查验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商务中心已建成并具备功能,为来港企业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此外,港区供水供电、雷达导航、工作船码头、污水处理等工程全面启动,基本满足了当前港区运营的需要。
上述基础设施都是由政府投资主导开发建设,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港口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程度高,投融资体制多元化,港口建设资金比较充足,可迅速形成港口规模,见效明显;三是能够保证对港区资源拥有公平公正的控制力,统一调度使用航道、疏港道路等公共资源,实现市场充分竞争,防止形成垄断,搭建公平公正的经营平台。为保障航道水域、疏港道路的正常运输秩序及安全运营要求,专门组建了港区指挥调度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安全有序的原则,对使用航道、锚地水域的船舶和进出港区的车辆实施统一调度,统一负责港区通讯、引航、调度等管理。自今年4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顺利保障20多艘船舶靠泊港区。
坚持以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是建设第四代新型港区的关键举措。“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港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来港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了前提条件,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资源丰富、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的世界级码头运营商、物流贸易商集聚港区,特别是中石化LNG接受站、摩科瑞原油及通用码头、华能集团热电联产等三个投资额均超过百亿元的项目,为物流交易港区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规划与定位,港区按照矿石、石化、煤炭等大宗物资分类打造了三大交易平台。其中,矿石交易平台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由国际大型矿产商、国际航运企业、国际矿石贸易商等共同建设超大型矿石码头、矿石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及矿石电子交易平台,形成国家矿石集散中心,实现传统矿石运作模式向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的转变。石化交易平台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由中石化集团、全球最大的独立能源贸易商、全球最大的液体化工罐区运营商等共同建设超大型原油码头、罐区、LNG接收站、原油期货交割库及原油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由传统油气装卸向能源储运中心的转变。其中将建成全国首家原油期货交割库,增加港区在全国原油价格形成体系中的话语权。煤炭交易平台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由国内知名电力企业大唐电力集团与华能集团等共同建设大型煤炭码头、煤炭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及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形成国内沿海电源点的煤炭运输配送中心,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煤炭上水口岸,实现由单一的煤炭供应向国家煤炭资源配置中心的转变。
截至目前,港区三大平台已入驻招商项目19个,总投资额超过700亿元,其中中石化LNG接收站、大唐通用码头、苏伊士集团环境能源等9个项目的投资主体为世界500强企业或大型央企,中石化LNG接收站、大唐通用码头、华能通用码头、青岛港集团矿石码头等项目已获国家批复并开工建设,物流交易大港的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三大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吸纳充足的资金共同参与港区开发,为港区提供基本运量保证,带动相关板块业务的发展,同时还将围绕各自核心业务产生集聚效应,在董家口形成大宗战略物资集散中心与国家能源储运中心,进而将现代物流企业、航运企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等各相关板块上下游环节集聚至港区及周边区域,成为资源配置中心及经济中心,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干散货波罗的海指数——董家口指数,增强我国对铁矿石和能源定价的话语权,抢占全球战略物资调控的制高点,更好的参与国家战略、服务全国经济发展,成为西海岸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本文载于《青岛日报》2011年10月22日第5版)
第五篇:第三管理站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试题新2
第三管理站迎庆建党90周年
“明党史”党的历史和基本理论知识试题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
3.中国共产党以()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A)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B)立党之本、强国之基、力量之源;
(C)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5.发展是我们党()的第一要务
(A)以法治国;(B)执政兴国;(C)以德治国。
6.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是:坚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A)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德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7.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制度。8.按照()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A)“一个国家、两种机制”;(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体制”。9.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A)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日俱进;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10.党在任何时候都把(),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A)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B)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C)干部利益放在第一位。
11.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A)脱离群众;(B)权力腐败;(C)以权谋私。12.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的问题。(A)兴衰成败;(B)生死存亡;(C)执政地位。13.党的领导主要是()的领导。
(A)政治和思想;(B)思想和组织;(C)政治、思想和组织
14.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A)牺牲自己的生命、财产;(B)牺牲个人的一切;(C)为国捐躯
15.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是党员的()。
(A)责任(B)权利(C)义务
16.党员的义务之一是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A)大局需要(B)组织分配(C)集体利益
17.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A)民主生活;(B)组织生活;(C)学习活动。
18.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A)一年;(B)九个月;(C)六个月
19.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
(A)一年或二年;(B)两年或三年;(C)三年或四年。20.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A)行为规则;(B)最高准则;(C)行动准则。21.中国共产党党徽为()组成的图案。
(A)镰刀和锤头;(B)镰刀和斧头;(C)镰刀和榔头。22.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23.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历史大事件是()。(A)“八七“会议;(B)三湾改编;(C)文家市决策;(D)井冈山会师。24.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
(A)求真务实的精神;(B)真抓实干的精神;(C)实事求是的原则;(D)“三个代表”的要求。25.“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的集中体现。(A)先进性;(B)革命性;(C)进步性;(D)战斗性。2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在上海举行。
(A)1912年 7 月 1 日;(B)1921年 7 月23 日;(C)1921年 7 月31 日27.第一个提出把7 月 1 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的人是()。(A)毛泽东;(B)董必武;(C)刘少奇
28.最先在中国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的是()。(A)李大钊;(B)威经斯基;(C)蔡和森
29.邓小平多次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A)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C)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0.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1.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实现共产主义32.()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A)发展;(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3.《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A)基础(B)细胞(C)核心(D)战斗堡垒
34.“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章对()的表述。
(A)党的组织路线(B)党的政治路线(C)党的群众路线
35.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C)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36.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批评与自我批评
37.要把()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解决问题是否彻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
(A)干部;(B)党员;(C)群众
38、我国新一届领导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奔小康,请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A、全面发展;B、可持续发展;C、以人为本
39、党章规定,()是唯一而正确的入党动机。A、增加择业竞争砝码,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 B、具有政治资本,使自己早日成才;
C、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0、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
A、实现共产主义;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A:象征B:标志C:象征和标志
42.在党员必须履行的学习义务中,现行党章增加了学习()的内容。A.邓小平理论B.党的基本知识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3.中国共产党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上都是
44.“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章对()的表述。
A.党的组织路线;B.党的政治路线;C.党的群众路线45.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来体现。
A.党员的先进性;B.先进生产力; C.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46.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A.治国能力B.执政能力C.治党能力4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坚持经济建设,实事求是C.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48.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创新B、发展C、拼搏4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A.党的群众性;B.党的阶级性 ;C.党的先进性
50.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A.以德治国B.加强基层组织C.依法治国5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什么()
A 党管理党员队伍的能力;B 党管理国家政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能力 ;C 党领导发展的能力52.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A.调查研究的作风B.自我批评的作风C.艰苦奋斗的作风53.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A.生活水平和质量 B.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C.富裕程度
54.党章指出,到建党一百年,建成惠及()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A、几亿;B、十亿;C、十几亿;D;几十亿
55、我们要坚持()、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A、与时俱进;B、开拓创新;C、党要管党;D、民主集中制
56、党章指出,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A、互相监督;B、互相批评;C、互相促进;D、互相提醒5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A.历史方位B.历史地位C.执政地位
58.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A.思想理论B.政治理论C.作风
59.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A.领导核心B.组织核心C.政治核心
60.第一次把党的誓词载入《党章》是在党的()大。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七大D、中共十二大
61.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A:全部组织和工作B:全部工作和战斗力C:战斗力和凝聚力
62.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
A:增强凝聚力B:增强团结C:提高效率
63.第一次将党的建设称为一件“伟大的工程”的领袖人物是()。A、毛泽东B、刘少奇C、邓小平D、江泽民64.“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
A、全党服从中央;B、下级服从上级;C、少数服从多数。65、现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生效时间是()。
A.2002 年 11 月 13 日 B.2002年 11月 14 日 C.2002 年 11 月 15 日 D.2002年 11月 16 日66.三大战役按作战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辽沈、淮海、平津 B.淮海、辽沈、平津C.平津、辽沈、淮海67、加强和改进党建设的方针是()。
A、严惩腐败B、党要管党,从严治党C、增强党章意识68、()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
A、奉献社会B、廉洁自律C、无私奉献D、遵守党纪
69、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A、团结稳定; B、改革发展; C、三个文明建设 ;D、经济建设
70.1921年 7 月23 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全国只有 50 多名党员。目前,经过85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党员的大党。
A.5000 多万B.6000 多万C.7000 多万
71.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中央苏区执行正确军事战略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朱德B.王明、博古C.周恩来、朱德72.()会议的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洛川会议73.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是在()。
A.1937 年8 月B.1937年 12 月C.1938年2 月
74.既参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是()。A.叶剑英B.周恩来C.王若飞
75.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的是()。A.新中国成立B.抗美援朝的胜利C.土地改革完成76.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建设的重点是()。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
77.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A.关键B.源泉C.保证
78.“十一五”规划的灵魂和主线是()。
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和谐社会建设;C.科学发展观;D.节约型社会建设79.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是()。A.二七大罢工;B.维新运动;C.五四运动
80.1920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制定了(),以此作为接纳党员的标准。A.《共产党宣言》; B.《中国共产党宣言》; C.《社会主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