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的通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总部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总部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总部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南府发〔2010〕4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现将《南宁市总部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三日
南宁市总部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南宁市委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决定》(南发〔2010〕27号),规范总部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总部企业认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企业自愿申请、社会公示、政府审核、动态评估等制度。
第三条 由南宁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总部企业认定的审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投资促进局。市投资促进局负责总部企业认定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受理企业申请,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初审,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审核,发放总部企业认定证书等工作。
第二章 认定标准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总部企业,是指在南宁市注册并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对一定区域内的控股企业或分支机构(以下称“下属企业”)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企业法人机构,分为综合型总部企业、职能型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三类。总部企业的投资主体、经济性质不限。
第五条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注册地在本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企业发展方向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政策;
(三)在本市进行税务登记,实行统一核算,在本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下属企业不少于3个,其中在本市外的不少于2个(成长型总部企业可适当放宽);
(五)营业收入中来自下属企业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5%(新设立总部企业、投资性公司总部企业除外)。
第六条 综合型总部企业是指综合竞争能力强,具有决策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结算管理、研发管理、采购管理等总部综合职能的大型企业。申请综合型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现有总部企业认定:
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
2.注册资本或净资产不低于1.2亿元;
3.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6亿元;
4.上年度纳税并实际缴入本市地方库部分不低于3000万元(房地产企业不低于4000万元)。
(二)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
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
2.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0亿元;
3.母公司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1.5亿元;
4.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3个,且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合计不低于1.5亿元。
第七条 职能型总部企业是指行业带动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发展相对成熟、企业规模较大的总部企业。职能型总部企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制造业总部企业。符合本市制造业发展方向,以铝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子信息、化工、建材、造纸等产业的总部企业为主。
申请制造业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下列条件:
1.现有总部企业认定:(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2)注册资本或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3)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4)上年度纳税并实际缴入本市地方库部分不低于1000万元。
2.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2)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0亿元;(3)母公司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1.5亿元;(4)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3个,且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合计不低于1.5亿元。
(二)高端服务业总部企业。指设计研发、现代物流、品牌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总部企业。申请高端服务业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下列条件:
1.现有总部企业认定:(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2)注册资本或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3)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4)上年度纳税并实际缴入本市地方库部分不低于300万元。
2.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2)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5亿元;(3)母公司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1亿元;(4)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3个,且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合计不低于1亿元。
(三)商贸流通业总部企业。申请商贸流通业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下列条件:
1.现有总部企业认定:(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2)注册资本或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3)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4)上年度纳税并实际缴入本市地方库部分不低于500万元。
2.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第2项要求。
(四)投资性公司总部企业。申请投资性公司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下列条件:
1.现有总部企业认定:(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2)注册资本或净资产不低于2000万元;(3)上年度纳税并实际缴入本市地方库部分不低于500万元。
2.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第2项要求。
(五)一般职能型总部企业。申请一般职能型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下列条件:
1.现有总部企业认定:(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2)注册资本或净资产不低于8000万元;(3)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4)上年度纳税并实际缴入本市地方库部分不低于1500万元。
2.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第2项要求。
第八条 成长型总部企业是指尚未达到综合型和职能型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在各行业(产业)中占重要位置的企业。主要包括现代金融业成长型总部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型总部企业、现代物流业成长型总部企业、现代文化产业成长型总部企业、传统优势产业成长型总部企业等。申请成长型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
2.已在本市生产经营和服务三年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型总部企业须是经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3.上年度营业收入6000万元以上;
4.上年度纳税并实际缴入本市地方库部分达到300万元以上且比前一年度增长超过20%。
第三章 申报材料
第九条 申报认定的企业需提交如下材料:
(一)现有总部企业认定: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南宁市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2.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本企业上年度财务报表(复印件)、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本市外下属2个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隶属关系证明(复印件);
4.《南宁市总部企业税收贡献核算表》;
5.《南宁市总部企业需要解决问题信息收集表》,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填写,不作为申报必需材料;
6.其他相关文件材料。
(二)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南宁市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2.新设立总部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3.本市外下属2个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隶属关系证明(复印件);
4.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母公司上年度财务报表(复印件);
5.《南宁市总部企业需要解决问题信息收集表》,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填写,不作为申报必需材料;
6.其他相关文件材料。
上述文件材料注明为复印件的,在申请时应出示原件或在复印件上加盖企业公章,并注明与原件一致。上述文件材料未注明为复印件的需提供原件。非法定代表人签署文件的,需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依法设立的中介机构办理设立申请手续的,需出具由投资者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
第四章 认定程序
第十条 总部企业认定程序包括:企业申报、初步审核、审定、公示、发证等。
(一)企业申报。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向市投资促进局提交材料进行申报。企业从南宁市政务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市投资促进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申请表格或到市投资促进局设在办证大厅的窗口领取申请表格,并按要求进行申报,提供各类有效证明材料。市投资促进局负责指导企业进行总部企业认定。
(二)初步审核。市投资促进局根据部门职能,将企业申报材料转交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申报的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税务部门对申报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核算,提出核算意见;市投资促进局根据行业主管部门提交的初审意见、税务部门的核算意见,综合提出审核意见。
(三)审定。领导小组召开各成员单位参加的会议,审定企业名单。对审定未获通过的,由市投资促进局向企业作出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四)公示。将审定通过的总部企业名单在南宁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南宁日报》等进行公示。对公示有异议的企业,由市投资促进局会同有关部门重新审核。
(五)发证。对审定企业发放总部企业认定证书。
第五章 管理与调整
第十一条 申请认定的总部企业应承诺自认定之日起10年内不将注册地址迁离本市,不改变其在本市的纳税义务。
第十二条 总部企业认定按批次进行,以市投资促进局相关公告为准。
第十三条 单独达到总部企业认定标准且其上级企业注册地在本市的企业,建议合在上级企业一同认定。独立提出申请认定总部企业的,相关税收贡献不再重复计入在本市的上级企业。
第十四条 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及程序,定期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进行复核,并报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五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认定证书自行作废:
(一)因各种原因,不再符合南宁市总部企业认定标准的;
(二)以虚假资料申报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和享受政策扶持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五章第十一条规定的;
(四)有其他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十六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一个月内将相关情况报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汇总后报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公告并重新换发认定证书。
第十七条 被取消总部企业资格的企业,享受的有关优惠政策相应终止。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商贸特困企业认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商贸特困企业认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
(2006年1月26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商贸特困企业认定标准暂行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宁市商贸特困企业认定标准暂行规定
为做好南宁市商贸特困企业认定工作,结合商贸行业的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商贸企业。
二、认定标准南宁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商贸企业申请认定为特困企业的,要同时处于以下四种情况:
(一)资产负债率: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达到或超过100%,已无力向债权人偿还本息;如土地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超过50%以上的,可适当降低百分比。
(二)生产经营状况: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无法转产转行转业,连续三年以上出现严重亏损。
(三)待岗人员达到在职职工总数的40%以上;如离退休人员占在职人员的比例超过2∶1以上的,此百分比也可适当降低。
(四)在职职工年均收入:企业在职职工(包括在职、内退)中,连续三年人均收入达不到南宁市城镇居民最低工资标准。
三、认定机构南宁市商务局为牵头单位,南宁市财政局、南宁市地方税务局、南宁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南宁市经委、南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南宁市民政局为成员单位,共同组成南宁市商贸特困企业认定机构。邀请南宁市总工会参加商贸特困企业认定联席会议。
四、认定程序
(一)填报申请表。符合条 件的商贸企业先向本系统主管单位填报《南宁市商贸特困企业申请表》,并提交相关资料。
(二)初审。由各主管单位对申报企业的情况进行初审,并提出具体初审意见。
(三)联审。各主管单位将企业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南宁市商务局后,由南宁市商务局牵头召开认定机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进行联审,并提出具体的认定意见。
(四)报批。由市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对联审意见最终审定和批准。
五、附则
(一)本规定由南宁市商务局负责解释。
(二)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06年6月26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6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宁市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十五”农业发展回顾“十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战略决策和“1234610”工作思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落实农村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优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克服了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禽流感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完成了“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全市(六县六区)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农、牧、渔业生产取得可喜成绩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07亿元,农业增加值119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7元,同比分别增长821%、82%和851%。农产品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供需相对平衡。“十五”期末粮食总产18102万吨、糖蔗总产86093万吨、油料总产87万吨、蔬菜总产2685万吨、水果总产7182万吨、木薯总产5405万吨(干片)、蚕茧总量417万吨、肉类总产4648万吨、禽蛋总产163万吨、牛奶总产265万吨、水产品总量1673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建设32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累计实施标准化种植583万亩,养殖基地21个;有73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有24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高品质产品也有了较快发展。同时,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大对禁用禁销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体系,以蔬菜农药残留监控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蔬菜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位居全国首府大中城市前列,生猪“瘦肉精”合格率982%,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 件不断改善,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52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868万亩,农机总动力达2797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增加到944万台,农机作业量占农业总作业量的比重由45%提高到5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2%,全年农村用电量49364万千瓦时。2.科教兴农成绩斐然“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应用力度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共累计推广“三田工程”、“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三大免耕”技术(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马铃薯免耕技术)、农作物“三避”技术(避雨、避晒、避寒)、甘蔗机械化深耕深松、水果高接换种、测土施肥、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优质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等60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增加效益73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
3.优势产业及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在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各县区围绕龙头企业抓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等手段,形成了具有南亚热带特色及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八大优势农业生产基地,一个集城郊型、创汇型、生态型为一体的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其中:(1)粮食产业基地建设,主要围绕国营粮食系统加工企业、广西黑五类、广西快点河粉集团、广西农乐米业公司等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我市优质谷产业基地建设。“十五”期间,重点抓好25万亩优质谷生产示范基地,使全市优质谷基地由计划的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2)糖料产业基地建设,以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制糖龙头企业与农户实行蔗价与糖价挂钩联动,实行订单农业。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80万亩左右,产量86093万吨,位居广西第二位。
(3)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以金泰尔、万利来等6家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共建基地和保价收购的办法,直接带动了全市130万亩水果生产的发展。(4)外运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主要依托横县兴辉公司等4家蔬菜罐头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建设加工型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到1088万平方米。
(5)畜牧水产产业基地建设,一是依托广西温氏集团、凤翔公司、南宁漓源公司、广西富丰集团、广西桂柳公司、南宁正大公司的发展,带动建设了家禽养殖小区550个,带动规模养殖户13000,增加出栏家禽16777万羽,全市家禽出栏达822801万羽以上;二是建立罗非鱼加工出口养殖基地10万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为其配套的广西百洋罗非鱼出口加工有限公司已经在南宁高新区竣工投产。三是发展肉奶牛、黑山羊养殖小区,初步建成优良奶牛、优质肉牛和肉羊养殖基地。
(6)桑蚕产业基地建设,主要依托横县桂华茧丝绸公司、宾阳县蚕业工贸公司为龙头带动,着重抓好20万亩产业化标准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十五”期末,全市桑园种植面积达2985万亩,成为全区最大的优质原料茧生产供应基地和重要的茧丝加工基地。
(7)木薯产业基地建设,以明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43家木薯淀粉加工企业,直接带动了全市木薯产业化水平发展,面积逐年扩大,“十五”期间,全市种植面积达67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木薯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变性淀粉加工基地。
4.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三扶持、三增强”工作思路,认真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后劲,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经济组织94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带动农户65万户,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5.特色农业及品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县区通过示范推广,开展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扩大种养生产规模,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名、特、优品牌农产品,使横县茉莉花、武鸣“灵水”牌龙眼、江南吴圩西瓜、邕宁刘圩香圩、宾阳黎塘莲藕、上林明山优质米、马山黑山羊、隆安板栗、良庆南晓鸡鹅、西乡塘区香蕉等农产品逐步形成南宁品牌,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促进了我市特色农业及品牌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我市农业农产品的竞争力。6.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工程,加大了乡村公路建设力度,逐步解决部分村屯道路不通及行路难的问题;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好550个生态文明村。“十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达2677元。全市农民的居住条 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村医疗保障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仍然不强,表现在农业投入不足,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大,中低产田比例高,农田水利设施毁坏、老化、灌溉配套设施不全等,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装备水平差,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民增收难度大。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跟不上等原因,农民就业门路不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十分缓慢,全市约有52万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大受影响。
3.农产品还处在初级产品阶段,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较少,粗加工多,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农民经济效益低。
4.农产品的品质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长期形成的重数量、轻品质的农业增长方式,明显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制约。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投入。近两年来,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料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已连续两年以10-30%速度上涨,加上电力不足,燃油提价增加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投入,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6.科技信息不灵与提高科学种养的矛盾。近年来,农民种养积极性高涨,但科学种养水平却不高,由于农业科技信息不灵,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不全,使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优、特色不鲜明,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产不增收。
二、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市农业的发展有极好的发展机遇。
1.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将会引起党和政府更加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及“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把握,是我们党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这些战略思想,将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些战略思想和主要论断为进一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政策基础。
2.“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将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建立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越共同构建“两廊一圈”,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以南宁为核心的“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和新的契机。3.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通过连续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糖料、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主导产业。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已初步发挥出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
4.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三大会战”,我市水利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5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3%;农村用电已达到49364万千瓦小时,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大规模、高起点的农业综合开发为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畜牧水产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中国加入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市推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市畜牧水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我市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畜牧水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颇具国际竞争能力。
(二)面临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农业的承诺期限已到,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我市与东盟近邻国家农业生产结构非常相似,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农业生产条 件、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运销、农业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必须经过较长的时期的改革发展才会逐渐加以解决。
三、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五”取得成绩和经验基础上,牢牢把握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不断探索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方式,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县(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把名特优新品种、高产优质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增值为主攻目标,使我市农业在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上有新突破,创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新农村。
(二)总体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达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6%以上;创建1-2个农业主导产业突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或县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较大提高,创立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市场竞争力和创汇能力强、产品质量符合国际认证的名牌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完善;农村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一)农业总体实力指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增长率7%,2010年达26797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增长率6%,到2010年达1600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对
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6%,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2元。
(二)主要农产品指标1.粮食。保持年播种面积620万亩,生产能力185万吨,2010年优质谷种植占85%以上。2.油料。保持年播种面积在55万亩,产量9万吨。3.糖蔗。201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总产量达1100万吨。4.蔬菜。2010年种植面积发展到230万亩,总产量达300万吨。5.水果。2010年面积发展到14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其中荔枝20万亩,产量3万吨;龙眼32万亩,产量6万吨;香蕉28万亩,产量39万吨;菠萝8万亩,产量14万吨;柑桔14万亩,产量16万吨;其他38万亩,产量12万吨。6.木薯。2010年种植面积达80万亩,总产量64万吨(干片)。7.蚕桑。2010年桑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年养蚕种160万张,年产鲜茧55万吨。8.西甜瓜。2010年面积发展到55万亩,总产量82万吨。9.畜产品。2010年全市肉总产量60万吨,其中:出栏肉牛268万头,肉产量268万吨;荷斯坦奶牛养殖超过2万头,生产鲜奶38万吨以上,奶水牛存栏15万头,产奶量013万吨;出栏肉猪480万头,肉产量366万吨;肉羊出栏291万头,肉产量045万吨,家禽出栏2亿羽,肉产量20万吨。10.水产品。水产品产量年增5%,2010年总产量达215万吨,其中罗非鱼产量达6万吨。
(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指标“十一五”期末,建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八大优势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优势优质农产品生产格局形成。
(四)农产品加工业指标“十一五”期末,全市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30%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
(五)科技贡献指标“十一五”期末,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十一五”期末,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快速发展,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达30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达60家;基地产品销售收入占农产品销售总收入60%以上;有70%的农户(约77万户)纳入产业化范围。
(七)重大疫病防治指标“十一五”期间,建立南宁市养殖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市、县区动物防疫体系,检测体系和疫情上报网络体系,规模养殖户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村散养户的畜禽免疫密度达90%以上。
(八)农民工培训和转移指标“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转移就业10万人,到2010年,力争实现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标(含现在48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九)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十一五”期间,全市种植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35个,面积150万亩以上,产品认证30个,养殖业无公害基地认定300家,产品认证200个。
五、南宁市“十一五”农业重点发展产业和项目按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农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产业和工作:
(一)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我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开展连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定,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武鸣县和原邕宁辖区(包括邕宁区、良庆区、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连片推进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建设工作。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即要抓好生产发展和促进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方面:
第一,抓好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优化,每个行政村有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农业产值年增长10%以上。
第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70%以上农户,收购加工60%以上的优势特色产品。
第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5%。生活宽裕方面:着重抓好农民收入。进一步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二)做大做强八大产业
1.粮食产业粮食是我市第一大农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稻米需求大幅度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优质稻生产发展迅速,面积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粮食年播种面积保持620万亩,产量185万吨水平的情况下,重点发展优质稻,年播种面积占80%以上,其中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占三成以上,在品种安排上重点是扩大国家标准优质稻品种(组合)种植比例,加快形成优质稻优势产业带,提升稻米加工技术水平,主要布局在横县、宾阳、上林及武鸣等县。在加工方面依托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广西农乐米业等龙头企业,实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 龙的管理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和辐射农户70万户,总产值30亿元。
2.糖料蔗产业蔗糖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广西第二。随着国内外能源需求增加,作为生物质能源开发的重要原料之一,优势地位更加明显,发展空间、产业竞争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在稳固老基地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新基地。加强“吨糖田”建设,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测土施肥、优化品种结构等综合高产技术,主攻提高甘蔗单产和糖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蔗农经济收入。主要布局:巩固武鸣、宾阳、良庆、江南、邕宁、横县、青秀等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上林、马山、隆安等新蔗区。在产品加工方面依托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广西永凯糖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原糖蔗价和糖价挂钩联动的模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产值达100亿元。
3.水果产业我市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7182万吨,位居广西第二,主要品种龙眼、荔枝、香蕉、菠萝等。水果也是我市重要的产业之一,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量热带水果进口到我国,加上台湾优质亚热带水果的零关税开放,对我市水果业造成了重大的冲击,部分传统品种竞争压力大,因此,必须努力推进“优果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水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全面推广采后处理和果品加工。“十一五”期间,在稳定现有龙眼、荔枝面积,提高单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香蕉、菠萝、柑桔等市场竞争力强、潜力大的水果。区域布局是:香蕉以西乡塘、隆安、武鸣等县区为主产区;菠萝以良庆、武鸣、西乡塘等县区为主产区;柑桔以武鸣、隆安、邕宁、良庆、青秀、江南等县区为主产区。产品加工主要依托金泰尔、万利来等6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鲜果40万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产值15亿元。
4.蔬菜产业蔬菜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市蔬菜生产自然和社会资源丰富,生产技术集成比较完善,现有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40万亩,其中常年蔬菜面积30万亩,季节性蔬菜面积110万亩。“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扩大常年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蔬菜,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加快蔬菜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主要布局:常年蔬菜基地以江南、西乡塘、兴宁等区为主;季节性蔬菜基地分布于六县六区。“十一五”期末,建设无公害基地30个,面积25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100万吨;加工方面主要依托兴辉食品、齐旺食品等龙头企业,年加工蔬菜15万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产值30亿元。
5.畜牧产业畜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量、产值分别位居广西第三、第二位。近几年来,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引进国内八大养殖集团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保价收购,促进了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形成一批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规模化养殖小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扶持肉类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区域布局:家禽养殖以南北高速公路沿线为主;养猪业以武鸣、上林、横县、宾阳等县为主;肉牛养殖以武鸣、邕宁、江南、良庆、上林、马山等县区为主;奶牛养殖以隆安、宾阳、横县、邕宁、武鸣、良庆等县区为主;羊的养殖主要以马山、隆安、武鸣、宾阳等县为主。“十一五”期末,全市规模化养殖大幅度增加,其中家禽和奶牛分别占80%以上,形成“公司+基地+农民+养殖+加工+销售”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达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
6.桑蚕产业桑蚕业是我市新兴优势产业,现有桑园种植面积30万亩,蚕茧产量407万吨,分别位居广西第二和第一位,产值82亿元,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新亮点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市现有7家缫丝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15万吨,占总产量36%。随着东蚕西移战略实施,蚕茧价格的稳定上涨,“十一五”期间我市桑蚕业将有较大发展。重点是围绕提高蚕茧质量为主题,加强蚕种基础设施改造和扩建,增加蚕种供应量,大力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普及应用方格簇,建立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体系,强化质量监管,推广标准化生产,大幅度提高蚕茧质量水平。主要布局以横县、宾阳、上林、邕宁等县区为主要产区,扩大武鸣县、良庆区等新县区。“十一五”期末,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鲜茧产量55万吨。蚕茧加工主要依托桂华茧丝绸等4家龙头企业,年加工鲜茧30万吨以上,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以上。7.木薯产业木薯产业是我市区域性优势产业,也是广西乃至全国的木薯主产区,在品种繁育、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等方面都处于广西领先地位。木薯全身都是宝,广泛用于食品、化工、医药、养殖等各个领域,在世界性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作为再生能源开发的木薯,其优势地位更为突出。“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加快优良品种的普及应用,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进行产品深加工,燃料酒精开发等。主要布局在武鸣、西乡塘、隆安、江南、良庆、宾阳等县区,在产品加工方面依托明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30多家淀粉加工企业带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
8.水产业水产业是我市新兴优势产业,淡水总产量居广西首位,“十一五”期间在巩固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罗非鱼、斑点叉回鲴、南美白对虾,加快标准化罗非鱼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实施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末,在横县建成万个连片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同时,在全市建成水产品出口养殖基地30个,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15万吨。水产品加工依托百洋集团开展罗非鱼深加工出口,加工量占全市罗非鱼总量80%以上,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总产值20亿元以上。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1.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把不断进步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加强农业科技培训,鼓励、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密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联系,搞好科技扶持,鼓励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通过有偿服务和开发示范,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科研、示范推广和开发一体化服务机构,整合科研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2.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体系建设,整合农业和农村信息平台,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引导农民按国内外市场需要安排生产和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培育壮大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信息、营销服务。
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收购价、按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巩固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到2010年,我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快小河流治理步伐,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5676万亩;加快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010年前全面完成农村改水工作,使农村饮水全面符合卫生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程度。
(五)加速生态文明村及小康示范村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加速以改水、改厕、改电、改路及普及沼气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通过推广普及使用沼气,实现种植与养殖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生产条 件和农民居住环境。增加文化活动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到2010年,80%以上村屯进入生态文明村行列,生态家园比例达70%。同时,加强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指导,做好规划,增加投入,使小康示范村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到2010年,每个乡(镇)都有2-3个小康示范村。
六、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农业及农村工作的领导全市上下要加深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尤其是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因此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不能放松。要大力营造社会重视关心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贯彻中央各项惠农政策。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中力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多渠道争取国家对农业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业生产,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业机构和基层组织的稳定是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县、乡农业机构发挥着贯彻农业方针、组织工程实施、推广科技和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应该进一步稳定和完善。
(四)制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政策一要加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要将现有市级财政和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优势产业聚集,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统筹安排产业与地区间投资渠道,提高产业的项目整合力度。二要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的开发利用,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链式开发技术体系,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三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乡镇企业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产品加工上来。四要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优先在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建设和培育发展若干个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并根据条 件和需要,在这些市场设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门交易区,并尝试实行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
(五)加大项目引进工作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通过项目的带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东盟贸易区建立的机遇,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的战略,在多上、快上项目上下功夫。各级政府要制定措施和优惠政策促进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搞好投资环境建设,在税收、土地使用、水、电、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从严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扣押财产和“吃、拿、卡、要”等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按照现有基础和物流流向,以建设中心批发市场、产销地批发市场为重点,加快集贸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连锁商场建设,规划建设南宁市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重点建设信息交换、分拣包装、仓冷链运输设施,实行会员制、保证金制、代理制,建立统一结算、大宗农产品拍卖、产品评级、质量检测、纠纷仲裁、品牌设计、包装、宣传推广等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投入机制,实行投资商从事市场开发建设。
第四篇:规定》的通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门牌管理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门牌管理规定》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门牌管理规定》的通知
南府发〔2010〕4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南宁市门牌管理规定》已于2010年8月3日经市十二届人民政府第九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一日
南宁市门牌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的门牌管理,实现门牌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管理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门牌,是指标示院落、独立门户房屋的地理位置标示牌,包括建筑物门牌、楼(栋)牌、室(户)牌、单元牌、楼层牌。
本规定所称门牌的设置包括门牌的登记、编制和安装。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建筑物门楼牌的设置、维护、更换行为,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市、县级公安机关是本市门牌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市、县级民政、国土、建设、房管、规划、工商、邮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规定。
第五条 本市的建筑物有独立门户的,均应编置门牌。建筑物的每一个门牌号码只是一个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仅代表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不证明其实体已具有合法性。
第六条 门牌的式样、规格和制作技术、安装规范,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名 标志》规定。
第七条 门牌设置、维护、更换遵循统一有序、尊重历史、方便群众、方便管理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
(一)对市人民政府已命名的道路、街道,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市内往市外的起始排列。
(二)对在道路、街道中无街名不贯穿的小巷,按“n”形线排列,即从入口处按其靠近的门牌号顺序编入巷内,编完巷内转出道路、街道再顺序下排。
(三)在原来排列顺序房屋中增建房屋或增设门面商铺的地方取子母号排列方式,如在10号12号之间增加设为10—1号、10—2号、或12—1号、12—2号。
(四)在城市改造中由于拆迁而造成缺号(即部分号码消失了),为了保持整条道路、街道号码不变,可直接跳到后面的号码。
(五)在编号过程中遇到中间有空地带,可估计有几个门牌号而预留下几个号码,然后继续编号。
(六)对超过10千米以上的道路,为方便查找,可采取保持路名完整,增加路段标示的方法。如江北大道,编号可采取“江北大道河堤段”、“江北大道临江段”、“江北大道石埠段”等,每段号码独立设置。
(七)对于不形成道路、街道顺序,排列无序的农村住房,按就近的原则依次排号,采取“s”形线排列,原则达到方便易找的目的。
(八)对一个村有数处较分散居住的,可加一个方位字,如东1号、东2号、南1号、南2号,如此类推。
第八条 需要设置、变更、补领门牌的,由建筑物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到建筑物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
(一)居民或单位申请门牌号码的,由居民或单位向所在地段的派出所提交申请报告,派出所接到申请报告后由社区、驻村民警实地察看,确定该房屋或单位建筑的所在地和位置后编排号码,填写《申请门牌呈批表》报主管所领导审核,报县公安局或辖区公安分局审批。
(二)房地产开发,大型的国有、集体或股份制企业,重要机关单位申请门牌号码的,派出所接到申请报告后,由社区、驻村民警实地察看核实后,填写《申请门牌呈批表》报派出所主管领导、辖区公安分局签意见后送市公安局审批。各县由县公安局审批后报市公安局备案。
(三)从公安派出所接到申请报告起,社区、驻村民警3个工作日内实地勘察核实上报,5个工作日内派出所审核上报,10个工作日内县公安局或辖区公安分局签署意见或审批,需要报市公安局审批的应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门牌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门牌管理信息系统,供公众及相关管理部门共享。
第十条 因建筑物门面装修暂时拆除门牌的,门牌的使用人应当在门面装修完毕三个工作日内,重新将门牌安装在原来的位置。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门牌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2006年6月28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6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南宁市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我市体育工作回顾“十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继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体育局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市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体育事业取得了新成绩。
(一)规划完成情况1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加大。每年我市均组织开展2至3次全市性全民健身宣传活动,组织各类文体表演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开展体育宣传版报评比展示活动及现场派发体育宣传单。为扩大对体育赛事的宣传,积极打造南宁体育品牌,近年来,每年年初我局均在南宁晚报、八桂都市报等媒体刊登当年全市体育竞赛及群体活动计划,进行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十五”期间,在各级报刊、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体发布各类体育报道累计965篇(条),增强了南宁市体育的宣传效果。此外,局内部交流刊物《绿城体坛》也对宣传我市体育工作情况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十五”期间,我市以元旦邕江冬泳、端午节龙舟赛、解放日长跑赛和三人篮球赛四项传统体育赛事为主线,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全市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活动576次,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单项比赛等群众性健身活动1723项(次),参加比赛活动1182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年平均达27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24%。群众性体育团体及健身点也逐年增多。目前,我市已成立单项体育协会13个,体育俱乐部11个,各级老年体协组织812个,晨晚练点322个,建设全民健身广场5个,全民健身路径55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3228人,我市每万人口拥有社会指导员人数为215人。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6%,学生体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组织举办了第八届、第九届市中学生运动会,第七届市小学生运动会。支持和帮助学校开展体育教改活动,完善和改进了课间操活动,促进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的蓬勃开展。农村体育稳步推进。围绕争创全国、全区体育先进乡(镇)和市委、市政府开展创建文明县城、城区、乡镇、村屯活动,抓好体育进村(屯)示范工程,先后投入100万元在乡(镇)、村(屯)兴建和改造了52个标准篮球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观。组队参加自治区第五届农民运动会。目前,全市有农民体协组织机构92个,乡(镇)、村(屯)篮球场1267个,全国体育先进县2个,全区体育先进乡(镇)68个。社区体育深入开展。各城区利用辖区体育设施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兴宁、青秀(新城)、西乡塘(永新、城北)、江南等城区文体局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篮球、气排球、健身路径等各项体育健身比赛活动。加大对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和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兴宁、青秀(新城)、西乡塘(永新、城北)、江南等城区主要路段和部分学校、住宅区铺设了55条 全民健身路径,不断满足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老年体育十分活跃。目前,全市有各级老年体协组织812个,各类体育辅导站、晨晚练点
322个,98%的城市社区和100%的乡(镇)都建立了老年人体育组织,老体协会员14万人,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达17万人。“十五”期间共举办各类活动(比赛)204次,参加活动人数达27万人。举办了南宁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组队参加自治区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对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老年人体协被评为2001-2003全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民族体育得到加强。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活动,挖掘、开发了数种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举办了南宁市第七届、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队参加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残疾人体育得到重视。“十五”期间,我市十分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把扶弱助残与发展体育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为残疾人的体育训练和比赛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我市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全区残疾人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我市选手俞湘红入选国家残疾人代表队参加国际远南残疾人运动会,获得女子羽毛球单打第二名。2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业余训练工作得到加强。我市加强对全市10所业余体校,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指导和管理,重新调整确定了40个单位为市青少年体育训练网点。扶持社会力量创办业余体育学校3所。目前,全市业余训练项目20多项,受训运动员10300多人(次)。竞技比赛成绩优异。“十五”期间,我市组队参加全区、全国、国际各类比赛和市籍运动员参加全国、国际性各类大赛,共获得金牌13474枚,银牌11135枚,铜牌91667枚。其中:参加全区比赛获金牌1197枚、银牌1008枚、铜牌824枚;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90枚、银牌77枚、铜牌74枚;参加国际性比赛获金牌604枚、银牌285枚、铜牌1867枚。南宁市籍运动员周蜜、雷素芬、黄绍华代表中国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周蜜夺得羽毛球女子单打铜牌,雷素芬获得女子手球第八名。2005年,我市射击运动员杨东明参加世界杯韩国站比赛,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个人和团体冠军。谭东妹获得世界杯女子摔跤第三名。参加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我市派出了由650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在桂林市举行的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夺得金牌1014枚,银牌1055枚、铜牌9767枚,获团体总分552987分,团体总分、金牌数分列参赛各地市第一、第二。其中游泳、田径、举重三个项目有4人1队15次破9项全区青少年组最高纪录,共有12队荣获精神文明运动队称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我市派出了79名运动员参加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有55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夺得2金1银2铜、两个第四名、4个第五名、4个第六名、2个第七名、3个第八名,在整个城运会78个代表团中排名第34位、西北部城市中排名第7位、首府城市中排名第18位,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南宁籍运动员代表广西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张园、杨光明获得田径项目4100米接力金牌,黄绍华获得游泳项目男子100米银牌、200米自由泳铜牌,覃义福获得举重项目62公斤级铜牌,周蜜获得羽毛球项目2枚铜牌(以获奥运会1枚铜牌计入),梁明声获得体操项目男子双杠第五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我市每年向自治区体育运动院校和体工大队等区(省)级以上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40多人,五年共输送233人。他们当中有不少已成为我区各项目运动队的主力尖子,有11人成为国家队队员,涌现出周蜜等一批世界级运动健将。成功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我市抓住广西南宁市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外体育交流,成功承办全国、国际性重大比赛30余项,参赛运动员2万余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全国田径大奖赛、全国举重冠军赛、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全运会竞走预选赛、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首届中国南宁—东南亚国际围棋邀请赛、中国—东盟(10+1)国际汽车场地越野赛暨2005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广西南宁分站赛等,进一步扩大了南宁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锻炼和培养我市体育管理人才,办赛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得到国家体育总局、自治区体育局和各省、市参赛队的充分肯定。3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五年来,我市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重点抓好体育场馆的综合开发经营,尝试发展体育培训、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咨询、体育彩票等经营活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体育场在保证体校正常训练和全市性群体、竞赛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场馆的优越条 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导市民参加体育锻炼,年接待锻炼人数达70余万人次,年创收130万元。南宁手球训练基地在业务上坚持组建专业团队,精心锻造专业品牌意识,奋力开拓体育事业后勤服务领域,年创收190多万元。体育彩票销售成绩喜人。全市共开设体育电脑彩票销售点350个,经营即开型体育彩票销售和电脑体育彩票、足球彩票,销售总额28558万元,平均年销售额为57116万元,公益金总收入2129万元,交纳税金总额3825万元,为筹措体育发展资金,改善我市体育场馆设施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社会体育经营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社会体育经营企业达573家,涉及溜冰、游泳、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棋牌、竞技麻将、康体、健身、技能培训等项目,体育经营从业人员约3000余人,体育经营总产值约达15亿元。4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新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十五”期间,我市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全市有体育场地7924个,其中:标准场地6138个,非标准场地1786个。在标准场地中,体育场17个、体育馆7个、游泳跳水馆5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195个、其他场、馆、房、室5914个、全民健身路径48条,全市场地总面积8181万平方米,人均127平方米,按系数推算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063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四个一”要求(即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标准训练馆房、一个标准灯光球场)的县、区有2个,达到有小型体育场和不少于600平方米体育活动场所的乡镇、社区有120多个,达到有一个篮球场的村委会、社区有1267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兴建和改造了52个标准篮球场,铺设了30条 全民健身路径,对现有场馆设施进行改善维修,使场馆现有功能得到不断完善。期间,马山县体育馆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受援项目,并已动工建设。机关办公条 件得到改善。“十五”期间,我市投入400多万元修建一栋8层2950平方米的市体育局机关办公大楼,完善了局域电脑网络与机关科室及局属二层单位的联网运行,逐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电脑网上无纸化办公。5体育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机构改革圆满完成。我市根据市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全面开展了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执法和行业长效管理力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实行竞聘上岗用人机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优化了人员配置,实现了管办分离。南宁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南宁市体育局,建立了8个二层事业单位,编制人员202名。目前,全市设市级体育局1个,县、区文化体育局12个,市、县体育事业单位15个,在编体育工作者360人。社团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目前,我市有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信鸽等单项体育协会13个,各级体育学会和各类单项体育协会以及行业体育协会930个。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经常深入各单项协会,从业务上进行具体指导,从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使他们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体育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我市切实加强体育队伍的政冶理沦和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共有高级教练员6人,中级教练员45人,助理教练员55人;一级运动员25人,二级运动员122人,三级运动员544人;一级以上裁判员65人,二级裁判员322人,三级裁判员686人。“十五”期间,全市体育系统有24个集体被评为全国、全区先进单位,有25人被评为全国、全区先进个人。
二、“十一五”期间南宁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
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继续深入、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使全市各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增强我市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能力,力争在区运会、城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确保我市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排在全区前列;加强城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扶持、资助建设适应农民需要和符合当地特点的体育设施,改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 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复合型体育管理人员力度,着力提高体育队伍素质;以改革为动力,继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努力创新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体育文化交流,积极承办国内外体育赛事,努力推进南宁与世界尤其是与东盟各国的体育文化交流。
(三)主要任务1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普及群众体育,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各级各类运动比赛活动。以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全市每年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1次,每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运动会、单项比赛等活动500项次,参赛人数年平均150万人次。以社区为单位每季度组织1至2次体育比赛活动。城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8%,农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38%。建立南宁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青少年、儿童体质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市体育辅导站增至410个,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加1500人,达4728人。逐步完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体系,打造小康体育,全面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加强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工作,会同市民委、市残联做好运动员训练和后勤保障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表1南宁市群众体育“十一五”规划任务表
序列指标名称指标
单位“十五”完
成情况“十一五”
目标备注1举办运动会、单项比赛及活幼项次172325002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口万人27542903城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总人口比例%424484农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总人口比例%33385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322847286全国体育先进县、区个237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社区个488全区体育先进乡、镇、社区个68789国民体质监测体质达标人口万人708010中小学校推行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611中小学校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712基层老年人体育协会个81285013老年人体育协会会员万人142014各类体育辅导站、晨(晚)练点个3224102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所增强。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加强对全市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网点的管理,进一步建设完善中等体育专业运动学校和单项运动学校。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业余体校,兴建南宁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1所、单项体育运动学校1至2所,力争各城区建成一所业余体校或单项运动学校。成立南宁市体育总会,健全单项协会组织,发展体育俱乐部。做好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对全市业余训练网点进行战略性调整,在现有市属各训练基地、训练网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再增设重点项目网点。到2010年,全市业余训练网点增加到60个,力争等级运动员比“十五”时期增加20%。力争平均每年向上级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及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50人以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力争有2至3名南宁市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比赛;在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上力争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
动会上运动成绩保持全国城运会参赛城市中上水平,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保持全国城市中上水平。恢复举办每四年一届的南宁市运动会,2006年举办第七届南宁市运动会,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我市体育训练的科技含量。
表2南宁市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任务表
序列指标名称指标
单位“十五”完
成情况“十一五”
目标备注1南宁市体育运动学校所012业余体育训练学校所9103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学生人数人10300150004传统项目学校及训练网点所(点)36565各类单项体育协会个13206体育俱乐部个11207向区(省)级以上输送体育人才人2332508参加区(省)级以上比赛获金牌枚1347415009参加区(省)级以上比赛获银牌枚11135120010参加区(省)级以上比赛获铜牌枚9166710003加快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南宁体育公园、李宁水上公园等项目,配合自治区做好广西南宁体育中心建设。南宁体育公园和李宁水上公园项目是“十一五”时期我市招商引资项目之一,包括了健身、休闲、竞技体育、旅游、会议等诸多功能,工程概念投资1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我市的体育主题公园。加大县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计划在部份县区建设250个体育场所,完善部分乡镇篮球场及相关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70%的乡镇拥有小型运动场和不少于6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80%的村委会、社区所在地建有一个篮球场或一处体育活动场所。新建居民小区要规划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要面向社会开放,力争全市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建设环南宁市体育项目服务基地和体验基地,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街头广场、公园和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休闲体育项目小场地,以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的多样性。
表3南宁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任务表
序列指标名称指标
单位“十五”完
成情况“十一五”
目标备注1体育场(田径场、足球场)个17222体育馆(训练馆、房)座7123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个1952504游泳馆、房个385其他场、馆、房、室个770280006全民健身路径条 48807全民健身广场个5108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四个一”要求的县、区个279有小型体育场和600平方米以上场地的乡镇个12014010有一个篮球场或体育活动场所的村委会、社区个1267140011体育场地基础设施总面积万平方米81818401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1271313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06
31表4南宁市重点体育项目“十一五”规划建设任务表
项目名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南宁体育公园签订项目协议,做好前期规划。完成征地前期工作、总平规划和初步设计总体规划、征地、拆迁等前期筹备工作。建设施工,部分工程完工。工程完工,投入使用。李宁水上公园落实项目用地、完成征地手续、完成总平、规划以及设计完成征地、通平工程、给排枢纽工程和主体框架、绿化进行主体建
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施工,部分工程完工。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南宁市体育运动学校落实项目立项及规划设计落实征地手续,完成征地、通平工程、给排枢纽工程进行主体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施工,部分工程完工。工程完工,投入使用。4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规范体育市场活动。培育体育市场,推进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到2010年,体育产业经营户达650户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3万人,力争产业总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使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依法行政,出台体育活动相关的法规、条 例,引导体育市场健康发展。
表5南宁市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任务表
序列指标名称指标单位“十五”完成情况“十一五”目标备注1体育部门体育场馆年平均创收万元6307602体育彩票年平均销售额万元478067363社会体育产业经营户户5736504社会体育经营总产值万元***体育产业总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比例%1525加强体育队伍建设。扩大教练员人才队伍规模,多引进和培养广西重点项目和我市优势项目的教练员,如乒乓球、羽毛球、摔跤、跳水、体操、武术、跆拳道、田径、游泳等,力争到2010年教练员达到150人。加大培养复合型体育管理人员力度,争取多培养高层次裁判员;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到2010年力争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加1500人,使全市人口与指导员比例达到5000:1;实施队伍建设“素质工程”,着力提高体育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体育人才发展机制,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保障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积极性;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6加强体育文化交流。每年力争举办1至2次国际体育赛事,承办2至4次全国体育赛事。积极参与境外体育活动,推进南宁与世界尤其是与东盟各国的体育文化交流。
(四)保障措施1继续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把“建立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抓紧抓好。各级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体育产业,重视农村体育,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建立市、县、城区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市民体质监测状况。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市中小学校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体育经费,改善体育设施,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 件。2坚持竞技体育优势发展战略,加强对全市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训练网点的指导和管理,着力培养三线运动员,努力为自治区体校和各项目管理中心输送优秀体育苗子,进一步提升我市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力争在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和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加强体育业务骨干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练员、裁判员和复合型的体育管理人才。3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推动体育消费和经济增长。放宽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体依照法律法规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进一步扩大体育彩票销售规模。4继续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业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训练体制和运动机制,建立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和高级人才培养一条 龙,运动项目训练、竞赛、裁判和科研工作一体化的管理体制。5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