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安区科委推进六项工作 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闸北区科委推进六项工作“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为贯彻落实九届区委十次全会精神,深化区委、区政府《关于对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相关目标任务的落实,闸北区科委将着力推进以下六项工作:
1、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一是要完善政策环境。制订闸北区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细则。二是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制定闸北区支持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的扶持政策,组建闸北区孵化器及众创空间联盟,吸收10家以上创客空间加盟,打造2-3个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客空间品牌项目。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四是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全过程信用管理标准,年内初步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强制归集制度。
2、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发展。建立有利于园区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做优做强一批较具规模的优质园区,培育形成一批增长潜力大的园区,整合融合一批发展困难的园区,确保年内新增3个总税超亿元的园区。
3、创新型企业引进和培育,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要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创新带动力的旗舰型科技企业,培育具有千亿级潜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产业规模较大、创新能级较高的本土企业,年内要新增2家总营收入超10亿元的科技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
4、打造创新功能平台。要聚焦重点园区,培育或引进落地2-3个占据产业技术高端的研发总部、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功能性项目;聚焦检测认证服务业,打造形成初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检测认证公共平台,支持区内晶赞科技等大数据龙头企业组建中国大数据产业联盟,构建创新商业模式支撑、市场化运作的大数据交易平台,聚焦“5+x”重点产业,创建一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
5、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建立科技企业上市专项扶持会商机制,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试点委托第三方专门机构混合运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科技企业融资贷款政策性担保平台。要积极推进科技企业改制上市,年内力争培育5家以上科技企业在各类股权交易市场改制或上市。
6、积极推进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要着力支持科技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的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信息产业。二是要着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重点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基础软件、云计算、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项目和工程。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大数据交易及增值服务、物联网、智能电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提升承接国际国内服务外包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路径探讨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路径探讨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不仅是上海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利用上海优势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要求。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希望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
一、上海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有多远
科创中心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对其它区域具有明显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科创中心具有创新精神突出、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成果丰富、创新产业发达和创新环境优越等特征。具体地说,全球科创中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持续地产生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二是持续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三是每若干年就要产生一家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影响的企业。四是原创思想的发源地和汇聚地。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文化各异,以及评判标准不同,科技创新中心有不同发展模式。依据规模和地位不同,科创中心可分为世界级科创中心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区域科创中心城市(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墨尔本)和非中心科创城市群(日本关西创新城市群);依据主导产业不同,科创中心可为高技术制造创新中心城市(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中心城市(美国西雅图、日本大阪);依据文化背景不同,可以分为单元文化下的创新型城市(日本东京)和多元文化下的创新型城市(新加坡、香港)等。2012年12月Startup Genome公司调查全球5万家创新公司,从公司生产、资金、企业表现、创办人态度、技术发展趋势、后援网络、人才等元素,找出全球最热门的新创公司群聚的20个城市,分别是硅谷、特拉维夫、洛杉矶、西雅图、纽约、波士顿、伦敦、多伦多、温哥华、芝加哥、巴黎、雪梨(澳洲)、圣保罗、莫斯科、柏林、滑铁卢(加拿大)、新加坡、墨尔本、班加罗尔(印度)、圣地牙哥(智利)。
上海要建科创中心,而且是国际领先、有全球影响的,任务将是非常艰巨的。与世界科创中心相比上海差距主要有:一是缺乏世界一流的科创企业;二是缺乏以人才为核心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难以吸引国际一流人才;三是缺乏世界一流的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四是缺乏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五是缺乏持续不断产生重大科学发现和变革性技术成果的能力;六是缺乏学术传承和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二、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路径探讨
路径之一,调整发展指导思想。上海正在做面向未来30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编制,应把科创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定位,和“四个中心”建设并行。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都是产业中心。从城市发展趋势看,从“产业中心”必然走向“产业中心+创新中心”。上海要调整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更加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职责是制定政策、改革体制、增加投入、完善法治、培育资本市场。政府要从抓大项目转向抓科技公共服务,从重项目审批转向重市场培育;从重研发投入转向重政府采购,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由重前期立项转向重全过程管理,提高科技管理公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由重经费分配转向重使用绩效,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并不低,但带动社会投入不够。2012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达到5.9%,北京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为4.2%,而北京全社会科技支出量远超上海。2012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同时,要防止把科创中心建设当成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速度工程,当成是重大工程与项目的叠加;防止在体制机制未有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传统的分钱分物的模式再度重演;防止把科创中心建设理解为是要在与兄弟省市争资源抢项目中胜出一筹的招商引资大战;防止在风起云涌的创客中心建设成为房地产商、资本玩家的概念资源;防止政府忽视对存量资源的结构改造而一味上新的项目。
路径之二,创新科研体制,提高科研投入效率。深圳过去数十年,在一个建市之初只有两个工程师的城市实现了高科技产业的整体跃进,诞生了华为、腾讯、中兴、迈瑞、比亚迪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明星企业,PCT国际专利数量连续9年居国内城市之首。过去几十年,中国创新的制度设计基本上采用了“成果转化”的路径模式,深圳依靠“需求拉动”的模式,创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在人们推崇深圳模式时候,深圳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布局源头创新,实现“需求拉动”和“成果转化”并举的双引擎创新驱动战略。利用“民办非企”的公益性组织作为源头创新的组织实施主体,选择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针对性的布局,很快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型科研机构。如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国创新能源研究院以及大疆科技、超多维等公司等,并在短短几年内迸发出巨大能量的典型。2007年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成立,现在已成为全球生命科技领域具备引领作用的科研机构,连骄狂的美国人也关注着华大的一举一动;华大基因是基因测序能力和基因组学研究全球最强的科研机构。2010年成立的光启研究院,已在超材料领域,掌握全球的85%基础核心专利。光启团队在4年时间内,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成果,他们在空间科技、光子技术领域的颠覆式创新开启了全新的产业空间。华大、光启的快速发展得到深圳市政府的高强度投入。这种投入在深圳政府内部也出现过很多议论,政府对华大、光启的支持方式是“养事不养人”,而养事的方式也是竞争性项目申报,拿的钱多说明事情做得有成效。民办科研机构经过一段时间孵化后,市场回报将成为科研投入的主要来源,而传统科研机构会一辈子由政府养着。对民办源头创新机构的资助关键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团队从事的领域是不是国家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是否能够拉动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团队是否用正确的方式高效率工作;第三,团队自身是否具备国际一流团队的能力。民办科研“养事不养人”。民办科研机构自主经营,科研规划尊重市场规律和科研规律,不用看政府脸色;员工全员聘用,优胜劣汰,不沉淀庸员;立足于把产品做出来、卖出去是其基本生存之道,不搞论文导向,形式主义。
路径之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职责,防止创新主体错位。企业的职责是研发技术、创新产品,特别是注重原创性产品开发。目前,一方面是企业重视研发不够,上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弱。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里,大量人员不在做基础研究,而在做一些横向研究,做企业应该做的事,或者只能产生大量的论文和论证会。综合性大学职责是基础研究,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培养创新人才。上海综合性大学办了过多的校办企业。一流教授不上课,忙于做课题,培养的学生找工作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创新创业能力。全国只有深圳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上海本土企业没有成为研发投入主体。2013年上海市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1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R&D经费528.3亿元,其中国企35.48亿,占6.7%;有限责任公司86.77亿,占16.4%;股份公司73.5亿,占13.9%,港、澳、台企业48.94亿元,占9.3%;外资企业232.66亿,占44%。2014年华为销售收入2882亿,净利润279亿元。研发投入408亿元,占2014年销售收入的14.2%。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1900亿元人民币。2014年华为以3442件的申请数超越日本松下公司,又一次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华为一年的研发经费超过上海国资委系统数十家企业的总和。华为的专利申请数超过上海所有高校和科研单位。同时,要防止企业创新功能错位。上海规模以上企业发表的科研论文中,80%来自本地企业研发机构,外资企业只占20%,科研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更是凤毛麟角。科学论文,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教授研究员们的分内事。为什么上海企业搞科技创新,也在不断发论文,因为企业拿的不少是政府科研项目和资金,坐在工厂里绞尽脑汁“搞创新”,申请项目。最终,企业论文一厚摞、专利申请一大堆,项目验收通过后,文章束之高阁,专利在市场上无人问津。上海缺少像华为、中兴这样的科技民营企业。
路径之四,上海应继续开放,欢迎更多跨国公司的研发总部进入上海。截至2014年6月,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375家,占全国约1/4,其中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占比达全国1/3左右,上述两比例在全国最高。上海应建全球研发总部,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在上海投资研发。将跨国公司的研发纳入城市创新体系中。美国有大型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欧盟有大型光伏实验室,2013年10月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脑科学计划在瑞士洛桑启动。该项目由来自全球135个人脑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共同进行,并得到了欧盟12亿欧元预算的资助。上海也应有这类开放型技术研发平台。如果在申城涌现出几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那么“全球科创中心”就有实实在在的支撑点。建议高校和企业建立更多的联合实验室。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产品发布平台,吸引全球企业在上海发布他们的最新产品。纽约是国际上经济最开放的城市之一,美国2013年通过的《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像美国本国资本一样自由进入投资领域,但针对通信、交通运输、金融及国防工业等领域,有一定限制。上海在鼓励外商投资同时,对威胁到沪上本土科技产业发展的外资企业要进行特定阶段、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限制,为本土科技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必要的保护。
路径之五,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创新创业环境短板。上海本土企业创新薄弱,尤其是“草根”的创新。2009年纽约科技企业24163个,上海2109个。上海要扭转科技企业以外资为主导的局面,从体制、机制上加大对本土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从人才供给、专利申请、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本土科技企业更多政策优惠,帮助企业树立自主品牌、深入开展自主研发,打造本土科技品牌。深圳已是国际公认的创客中心。“创客”一词,是“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2012年出版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创造的英文单词“Maker”,意指出于兴趣爱好,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人。创客是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深圳每年要举办全球性创客大会,创客之所以聚集在深圳,除了强大的硬件产业链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需求以外,更因为包括深圳对创新的保护以及深圳年轻人口结构和创新文化组成的生态系统,已经将创新的成本拉得极低。李克强指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深圳能不能起一个表率作用。2015年1月,李克强来到深圳的第一站,就造访“柴火创客空间”,柴火创客空间发起人潘昊,同时也掌管着全球第三大开源硬件制造企业(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过去几年,这家创办于2008年的深圳公司已经服务了全球约200万创客,其中95%的客户来自国外。
路径之六,必须在人才、企业、市场、开放、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新的动力、活力和合力。关键是要让创新人才在上海快乐生活,快意创业。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和程度,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应拿出更多的岗位,全球招聘国际一流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国外科研经费60%-70%都是用在人身上的,所以大家觉得做教授不仅是光荣的职业,收入也是非常高的,这样才能真正鼓励科技创新。上海应将陆家嘴金融区实行的人才所得税减免政策推广到科技创新领域。对认定的国际性高科技人才,所得税就是应该大幅度减免,对去临港工作的人才引入政策应更为精准化。政府对创新人才要提供必要住房保障,提供更多的人才公寓和住房补贴,切实解决创新人员的后顾之忧。上海过高的生活成本对上海科技创新人员带来巨大压力。相比之下,印度吸引了大量欧美非常有才华的印度人,不是57岁的人,而是27、37、47的人。因为印度有一个吸引他们同胞的计划,即使以前没有印度国籍,但只要父母曾经是印度人就可享受,比如不用签证可以回印度,可以成立公司,可以进行任何经济运作。子女上学有大量英语学校。而上海去一家国际学校读书非常贵,很多在欧美工作的中国人希望回国,子女读书成为最大问题。上海要借助自贸区文化开放的机遇,积极扩大义务教育国际化办学规模,降低办学成本。上海基础教育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上海学生在PISA考试中屡获佳绩,上海已有吸引国际学校办学的教育基础和市场前景。上海城市老龄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这对科创中心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路径之七,上海要切实解决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上海新募集的资金额度全国最高,但在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数量、资金额度等方面均少于北京。中关村的成功,一部分原因是与硅谷的人脉无缝连接。上海也必须与本行业世界最高端的地区创建快速链接。积极发展政府或国有资本参股、外资或民资控股、市场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基金管理公司导演,政府的资金要投基金的基金。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环境,让好的创业能够与好的资本结合起来,让有钱的人愿意投资,让优秀的人愿意来管理风险投资。政府支持而不控制,引导而不干涉。上海现有的国有风投公司应改造为投资管理公司,定位于风险投资者(LP),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而非风险管理运作者(GP)。然后组建与市场接轨的项目管理公司,按照“分散风险、专家管理、规范运作”要求,选聘优秀的风投人才来运作项目。
最后,综合运用技术预见,提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体现21世纪最新理念的前沿技术。考虑上海原来的科技基础,至少有几个方面上海在国内是靠前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高端制造业、基础材料等。上海应重点支持在这些领域里面成立有代表性的、开放的、面向产业的技术平台。北京有发达的物联网,深圳有通讯产业支撑,上海可以先从自主品牌汽车和大飞机等产业着手,打造科创型重点企业,寻求世界影响力。这些年上海在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由于生物技术培育期过长,目前还不能对上海经济产生足够的影响,目前应更多依靠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网络技术研发,着重研究各种传感器产业、微创医疗产业、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智能家居、门户/搜索、物联网、智能移动投影机、智能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和3D打印技术等,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作者:陈勇鸣,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胡雨斌,上海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上海科创中心莅临园区调研孵化器建设情况
上海市科创中心莅临园区调研孵化器建设情况
3月11日上午,上海市科创中心主任林旭伟、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秘书长姚福根、上海市科创中心交流合作部部长严雄、副部长张国忠莅临园区,对园区内动漫产业孵化器的的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并希望推行园区孵化器的运营模式。上海宝山区科委副主任杨物华、上海宝山科技园总经理郭军、副总经理顾瑾莹,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总裁周勇、副总经理史芸参与接待。
周总向市科创中心的几位领导对园区孵化器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工作汇报,郭总对于孵化器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陈述,特别提出建设国家级孵化器的工作目标,并将近期启动的孵化器工作进行了阐述。
听取汇报后,姚书记对于园区孵化器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孵化器成为上海市“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的模范试点孵化器,建议园区孵化器以“产业功能为目标、产业要素为抓手”,积极并努力的筹备下阶段孵化器工作。
调研结束后,林主任与姚书记等人一同参观了上海动漫游戏创业苗圃和动漫大场展示厅。
第四篇:推进科创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
——在嘉善县蹲点调研的报告 孟刚
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要求,7月上旬,围绕“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 高水平推进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这个主题,我带队赴嘉善县进行了蹲点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嘉善县审批中心、爱德曼氢能源装备、嘉兴景焱智能制造、智泓科技等单位,深入调研了嘉善中荷产业园、归谷智造小镇、上海人才创业园以及姚庄镇农房聚集点等,并召开了村民代表、企业代表、乡镇街道负责同志以及有关部门参加的4个小型座谈会。通过蹲点解剖麻雀,对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高水平推进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一、嘉善县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的主要做法
嘉善县是习近平同志联系过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是我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嘉善县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平台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及苏南等发达地区,以园区整合、资源集中为核心路径,在规划引领、改革推动、政策引导等方面多管齐下,有序推进各类发展平台整合提升,以大平台承载大项目、以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引领大发展。
(一)围绕产业集聚,着力推进园区腾退和整合。对不符合产业布局及环境功能区划的村级工业园内企业全部腾退,加快整合市镇工业园。谋划打造新的产业大平台和科创大平台,打造环上海都市圈及杭州湾大湾区的高端产业集聚高地。以华夏高铁新城、归谷智造小镇、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基础,谋划建设嘉善科技新城,打造G60科创走廊的枢纽和长三角县域创新高地。
(二)围绕资源集约,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改造。围绕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城乡统筹先行区、生态文明样板区、开放合作先导区、民生幸福新家园“四区一园”的功能定位,嘉善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重整空间布局,引导村民自愿相对集中居住节约土地、企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腾退耕地。今年嘉善县全面开展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会战,全县土地流转率达到70.1%。已经启动了13个地块、超过两万亩的整治工作,预计可以直接产生规划空间指标1131亩。
(三)围绕政策集成,不断改善平台发展软环境。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嘉善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县451项事项“无差别全科受理”县镇村三级全覆盖,实现全县451项事项“一证通办”,让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建设网上中介平台和实体中介超市,建立与信用等级挂钩的奖惩制度。全面推进接轨上海,嘉善县社保市民卡在上海的公交轨交系统和医院基本实现“一卡通”。出台科技新政,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用地保障机制,推出“人才金卡”和“企业人才住房券”,引进国创长三角研究院、嘉善清创园等创新中心,建成技术市场交易大厅,启动运营嘉善科技大市场,增强创新发展动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支撑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的需要看,从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的要求看,嘉善县平台整合和高能级发展平台打造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平台布局分散,数量偏多,整治提升力度还需加大。由于嘉善县工业经济起步于“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乡办企业,历史上形成产业平台遍地开花问题。尽管经历了大规模的腾退和提升,嘉善县目前除了1个国家级、两个省级开发区外,还有23个乡镇工业园区和一批小微企业园。“多而散”导致承载力不强、集聚度不高,有的存在环保、安全等隐患。
(二)产业布局零乱,碎片化,没有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嘉善各类园区虽然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但同质度较高,导致一定程度的招商恶性竞争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链关联度不够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针对性的育链、强链、延链、补链的产业招商不足,除了木业和纽扣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内多数企业之间,没有产业协同和分工协作;招引的研究院所与优势产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互促互补关系,难以形成“滚雪球”效应。
(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不强,集聚不快,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与周边的海宁、松江等相比,嘉善知名高校数和科研院所集聚不够,引入上海、杭州、苏州高端创新资源不多,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亟待提升。与上海相比,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政策执行标准都存在差异,如科技创新券政策上,两地政策不匹配,创新券种类不同,平台接入受限,招引上海高端科研机构来嘉善开办分支机构就受到了影响和限制。
(四)平台配套服务不足,产城融合发展有待加强。交通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与上海接轨的通道除沪昆、申嘉湖两条高速外,只有320国道,嘉善北部与青浦区、金山区、吴江区间缺少高等级公路。城市配套服务有待提升,平台产城融合发展不够,工业区与生活区相对分离,园区生活配套服务普遍不足。对高端人才的配套服务有待提升,与上海在人才互认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就学就医等配套还不强,影响对上海等地高端人才的吸引。
三、对策和建议
要充分认识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的重要意义,以高起点的规划为引领,以园区整合提升和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为支撑,以标志性引领性大项目为带动,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加快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
(一)提高对大平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浙江要依托大湾区建设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重点就是抓好环杭州湾经济区“三廊四新区”建设。嘉善是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是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区的重要区块。嘉善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不仅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嘉兴全市乃至浙江全省都具有重要意义。嘉善也是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和桥头堡。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嘉善要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来谋划高能级平台建设,主动融上海、接杭州、连苏州,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用好周边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
(二)高起点编制大平台建设规划。高质量推进大平台建设必须以高水平的规划为引领。要抓紧编制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嘉善要主动参与规划编制,谋划提出嘉善在G60科创走廊中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规划编制要突出全省战略导向,以大战略布局大平台,主动对标国内国际高端产业平台,从支撑环杭州湾经济区和“四大建设”的高度来整体谋划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要有大项目作为支撑,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已经布局了一些标志性项目,如之江实验室、国家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大装置、西湖大学等,G60科创走廊如何引进和布局标志性项目,要在规划编制中认真谋划。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要提交省里批复实施,要加强科创走廊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科技创新等各类专项规划的调整衔接。
(三)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就全省而言,要以高水平打造环杭州湾经济区为先导,先行开展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6市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园区整合,强化协同创新、产业链整合、集群化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相结合,率先打造一批省级战略平台。嘉善县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大力整合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姚庄开发区以及有关乡镇工业园等现有产业平台资源。平台整合,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并转一批功能与范围重合的平台主体,裁撤一批“低小散”开发平台;标准要进一步提高,平台整合的同时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并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机制要进一步创新,整合后的平台要实体化运作,对跨乡镇(街道)的平台要探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推进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谋划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谋划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产业上要聚焦,瞄准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物科技、前沿材料等前沿领域;布局上要集约,以存量用地“腾笼换鸟”、提质增效为主,也可利用未开发的集中连片空间,优先支持亩均效益高、总规模超千亿元的平台;功能上要融合,充分兼顾就业、生活、公共服务,把经济、生活、环境纳入同步提升的轨道。嘉善县要依托整合后的发展平台,聚焦1~2个优势产业,大力招引国内外高端研发、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调研发现,嘉善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氢能源等领域已经集聚了一些优势企业,万亩千亿平台主导产业可以聚焦这些方面,也可以聚焦其他领域,要根据嘉善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实事求是确定。要借鉴国际先进开发管理模式理念,以“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来构建产业群、研究群和基金群,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和运营机构,灵活采用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基金主导型、政企合作型等多元化开发模式。
(五)强化大平台建设的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支撑。打造大平台,必须要瞄准面向未来的重量级产业,大力培育引进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就嘉善而言,要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充分分析现有产业优势,充分考量项目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培育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要更加重视创新资源集聚,大力引进上海大院名校在嘉善建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积极对接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创新资源,积极对接、招引苏州的外资资源,推动沪杭苏等地众创空间在嘉善设立分支机构。创新资源引进要与特色产业培育无缝对接、良性互动,构建“平台+智库+资本”模式,实现资金、人才、项目(技术)对平台发展的立体带动。
(六)积极营造大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就嘉善内部而言,关键是以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各领域改革,完善中介服务平台,强化中介服务信用评价和奖惩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便民高效的政务环境。对外,关键是主动接轨上海,对接苏杭,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认真分析嘉善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政策差异,找准突破口,自下而上寻求突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接轨上海、对接苏杭梳理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快构建现代“大通道”。
【作者为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第五篇:浦东科创中心建设五年行动方案
浦东科创中心建设五年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 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功能作用,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发展,现 提出如下行动方案。
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
总体定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模式,坚持以开放引领创新,以改革激发创新,以人才支撑创新,以产业带动创新,加快建成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有效、创新创业活力最显著、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最灵活、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努力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近期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基本框架,具体标志:
基本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级科研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战略性科研项目,引进、培育、发展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功能对全市乃至全国、全球的辐射,提升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基本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成果转化地,聚焦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断提升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的规模和能级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和海洋装备、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商用飞机研发设计及制造试验技术、大数据、云计算、面向5G的物联网应用等关键技术,不断产生前瞻性、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综合实力。基本形成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活力的制度体系。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制约创新创业的管理瓶颈和准入限制基本破除,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高效透明、符合国际惯例、适应创新需求的科技创新服务规则基本建立。
基本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创新人才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效释放市场化服务机构的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有效衔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度提高,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总量实现倍增,实现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比、创新创业人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创新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额和实现上市家数等指标达到国际创新地区水平。
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张江科技城
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争取和承接更多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张江,推进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上海科技大学等创新型大学建设,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建成国家科技创新之城。实施张江研发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工程,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民营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在集成电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信息通信、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开放型应用研究平台及联盟,有效支撑创新需求的适应性研究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全面提升科技城形态规划和发展品质。规划建设张江创新创业集聚区,推进一批重大功能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一流的专业创业服务机构入驻。推进张江中区国际商务区建设,建设若干集创业孵化、学术交流、科技展示、科技金融和中介服务等多元功能的科技创新综合体和园中园,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性高端国际会议、论坛和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展。实施张江综合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推进教育、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科技、产业、人才与空间有机耦合,成为科学家和全球创新创业人才宜居宜业的理想地。
着力推进科技城改革创新试点。建立张江科技城建设市区联合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市区各类科技创新管理资源,统一规划张江科技城建设工作,完善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的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城目标,在张江园区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先行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激励创新投入、促进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创新等改革创新试点,完善一流的制度配套、运行规则,着力提升张江科技城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与国际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优化功能联动互补的创新空间布局
打造以张江科技城为核心的中部创新走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完整创新链。以张江科技城为核心,向北依托金桥和外高桥,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和跨国公司总部、研发等功能性机构的集聚优势,促进研发成果高效转化,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向南依托康桥、国际医学园区、南汇工业园、临港地区等,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空间资源优势,加快创新成果落地,成为产业转化的承载地,形成国内规模最大、创新链最完整、集聚和辐射能力最强的浦东百公里中部创新走廊。
张江核心园区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领域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聚焦集成电路、软件等领域的集群优势,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装备的发展,推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依托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优势及高端医疗服务资源集聚优势,推动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推进国际医学园区高端医疗机构和医学研发教育机构等项目落地,打造国内领先的集临床研究、研发制造、医学教育、保健护理、交流展示等多元功能的大健康产业基地;依托张江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强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丰富张江的文化氛围,提升张江文化底蕴。积极推进康桥工业园电子消费终端产品制造、高端汽车电子、机器人等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级。
北部重点依托金桥和外高桥地区,重点聚焦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视听、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与战略前瞻产业,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等制度创新,鼓励发展保税研发,重点发展创新医药研发服务。
南部重点推动临港地区工业4.0示范产业园、IC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园、航空配套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承接燃气轮机、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中心等一批国家重大专项,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南汇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重点聚焦新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启动祝桥航空城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民用航空总装及其配套产业领域的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结合陆家嘴、世博、高化等沿江地区和御桥等地区城市更新的功能拓展,重点发展互联网新兴金融产业,推进互联网与金融、航运、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以及孵化服务等跨界融合发展。以建设张江科技城为契机,全面提升改造周边镇级工业园区,根据扩容创业空间、承载产业溢出效应、发展配套服务业、建设特色细分产业成果转化应用基地等需求,进一步创新开发管理模式,打造若干精品科技园区。
四、增强创新主体的集聚辐射效应
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教育资源。制订有利于高端研发资源及研发环节集聚辐射的扶持政策,支持引进和设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端研发机构,加大对全球性研发中心、独立核算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围绕浦东高科技产业需求与特点,对接国际顶尖高校,引进高等级教育资源,加强政府、名校与名企的合作,探索建设跨国型产业创新研究院。大力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在浦东进行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与浦东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或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集聚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加大对新引进或新设立的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及其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企业总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发展能级。对互联网+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总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承担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总部开展兼并重组、跨国并购、风险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跨国战略技术研发合作等。
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企业。积极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创新创业基本载体、配套基础设施、研发中试及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环境,吸引、培育、壮大一批研发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聚焦“四新”经济、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发挥“双自联动”示范作用,出台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区级认定工作,比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给予支持。
五、加快营造汇聚全球智慧的人才发展环境
建设国家人才改革试验区。在人才体制机制、管理制度、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突破,打造全国人才工作先行区和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使浦东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制度。争取试点完善人才引进户籍制度,探索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更加灵活的高端人才落户机制。争取试点放宽企业外籍人才申请外国专家证资格,增设外国人专家证、就业证、居留证“三证一口”受理点。开展在沪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探索海外执业资格认定机制,试行对国外领先的特定专业领域执业资格便捷认定,推动境内外执业资格互认合作。试点建立人才引进“单一窗口”,建立人才引进协同服务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的对接,鼓励国家和市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浦东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处置、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制订自主创新人才股权激励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股权和期权奖励,企业科技人员取得股权、期权奖励以及股权分红的,对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补贴,建立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青年人才的梯度奖励。完善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加对创新创业企业及自主创新人才的奖励。
建设更加适宜创新创业的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引进国际高端教育资源,探索多模式培养路径,满足外籍人才、归国留学人员子女的教育服务需求。打造国际化人才社区,在新建商品房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配建人才公寓,建设一批科学家国际公寓、青年创新创业社区和外籍人才创业社区。鼓励与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合作,在浦东成立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技术项目等提供中介服务。
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投入体系
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以市场化选择机制为前提,探索建立“投贷保奖补”五位一体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优化整合各类区级科技专项,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投入力度, 聚焦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组织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加强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降低政府采购和国企采购门槛,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首购政策,通过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鼓励采取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非招标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
完善以功能为导向的股权类基金支持体系。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更加聚焦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加大统筹力度,整合优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与市场机构的合作机制;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吸引国家和市级产业投资基金聚焦浦东重点产业发展领域。整合国资相关产业资源,确立代表浦东新区政府的引导性投资基金运作载体,承担科技创新政府功能性任务,为初创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科技信贷、融资担保等一体化的科技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市场竞争类国有企业向科技创业投资方向转型发展,形成国资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建立促进股权与债权融资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一定规模的天使投资风险补偿资金,建立对社会天使投资的风险分担机制,对投资早期创业企业的创投机构给予规模奖励和风险补偿。设立一定规模的区级政策性科技信贷风险代偿基金,与银行、政策性担保机构等按照约定比例承担信贷风险,对科技信贷业务加大风险分担比例,提高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参与度。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做大规模,支持发展科技保险,共同分散、化解创新创业风险,降低创业成本。
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积极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落地,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完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服务机制,为企业上市提供切实有效的协调、指导、规划等政策服务,支持和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战略。
图丨上海证券交易所
支持建立张江科技银行。突破现有的商业银行运营体制,探索投贷联动,实施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模式。
七、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技综合服务体系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众创空间及孵化器。出台支持孵化创业空间发展的综合政策,支持创投机构、著名天使投资人、跨国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按市场化机制创办、运作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孵化创业空间。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新离岸企业注册、离岸业务税收和知识产权认定等方面的制度,支持海外人才设立离岸研发、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等创业企业,探索双向离岸创业模式。鼓励张江、金桥、临港等地区根据各自产业优势设立创新型、专业型孵化器,推进国有孵化器运营管理机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运营机制的孵化器。结合城市更新、园区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和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等契机,规划打造一批创业服务资源集聚、生活配套完善的众创空间。
建设一批重点领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争取上海市支持,发挥浦东现有产业优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海洋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制剂平台、太阳能光伏检测认证平台、临港软件园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出台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综合政策,支持对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改造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类企业参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公共研发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平台使用费用补贴、绩效奖励等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在浦东新区设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重点培育一批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提供分析检索、交易见证、鉴价评估、保险担保等服务支撑模块的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引导,打造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基于诚信基础的科技企业服务制度。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委托社会化机构实施企业信用星级评定计划,突出信用产品在银行信贷决策、风险管理及企业认定中的作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加大对信用等级良好的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信用等级良好企业提供优质融资服务;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发挥企业信用产品在企业认定中的作用,试行基于诚信基础的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项目备案管理制度等。
建立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金融创新服务机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开设和使用自由贸易帐户、境外本外币融资、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金融创新服务。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团出境投资,跨境并购境外技术成果、研发机构、企业股权。探索利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QFLP等方式引入境外创投基金直接投资境内科技企业。
建立多元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协作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知识产权监管执法。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举报投诉“一门式”统一受理、集中处理平台,建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快速响应及处理机制。建立司法保护、行政监管、仲裁、第三方调解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社会参与机制,建立自由开放、鼓励创新、与市场经济环境契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机制。
八、建立灵活高效的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优化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制。建立区政府层面统一高效的综合性科技创新管理协调机构,对重大科技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创新项目、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及大张江范围内浦东各分园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综合协调和统一决策。探索成立科技企业服务机构,整合分散在相关部门的企业服务职能,逐步改变政府部门直接管理项目的做法,引入若干个第三方专业机构,打造系统、高效、便捷的更贴近科技企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和集成服务平台。建立科技计划绩效评估、监督检查机制,并根据评估和检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建设全区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将各类科技专项的管理集中到统一平台上,实现资金、项目、企业信息有效共享。进一步放宽准入、减少审批,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管理服务方式。争取涉及市属科技创新服务的各类机构的外事、奖励等事权下放,营造更为开放、便利的创新环境。
完善园区和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围绕“开发区管委会主导、开发集团公司参与”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模式,建立以创新发展功能为导向的园区分类考核机制,从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投入、重大创新成果产出、新兴产业孵化培育等方面建立对园区管委会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健全任期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类国有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突出研发投入占比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功能开发类国有企业考核机制,结合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突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功能性任务指标,完善园区直属企业业绩考核体系;进一步鼓励国有参股控股企业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企业研究和开发支出等影响当期利润的成本、费用经认定可视同考核利润,建立容错机制,投资损失经认定可补回考核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