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峡两岸交流会
切磋琢磨,相得益彰
——经济管理系海峡两岸学生学术交流会 经济管理系海峡两岸学生学术交流会于2016年4月7日晚六点半在办公楼四楼会议室举行。出席本次交流会的有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财经学院金融系主任林君瀌教授及学生一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燕晓飞主任、李淑玲书记、王明哲副主任、赵明霏老师、汪星余老师,以及来自经济管理系经济学、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三个专业20余名学生。
交流会由王明哲老师主持,燕晓飞主任代表经济管理系的全体师生对来自台湾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会增进两岸高校学生间的了解与友谊,深化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相关问题的认识,相互借切磋究方法,取长补短,提升彼此的研究能力。林君瀌主任在讲话中,也表达了对此次交流会的期望,并认为交流会取得的效果意义非凡,希望这样的交流定期举行。
交流会上,来自台湾的赖淑冠同学和何静宜同学分别以《2008年之后日本实施的政策是否能拯救失落的经济》、《信息不对称与现金价值的关系》为题发布了她们的研究成果,来自我校经管系的汪扶摇、徐智勇、于珊平、吴若茗和王雪娜同学分别做了关于《互联网金融》《P2P风险控制》《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对消费者消费理念及效应的影响》和《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主题发言。之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展示了对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最后李淑玲老师对交流会进行总结,表达了希望以后继续举办此类活动的愿望。
通过此次交流,海峡两岸的同学们既加深了友谊,又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进益,听取了双方对待问题的独到见解,交流会圆满成功。
第二篇:海峡两岸教案范文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能力目标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 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及方法
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
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
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打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让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设问: 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诗中最后一句“一弯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这种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一:思念故乡,渴望统一的情怀。学生二:台湾海峡。
学生三: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的状态。学生四:渡江战役后蒋介石带领残余部队撤往台湾,从此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开来。教师结合时事引导学生:有些台独分子叫嚣,台湾是独立自主的,谁能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同学们,你们能回击这些台独分子吗?谁能告诉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二、追根溯源,回顾一下台湾问题的始末:
1、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们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互相补充自己所知道的史实。教师巡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并加以指导。
学生一:从历史上说,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从三国时期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朝时,台湾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学生二: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三: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学生四: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补充: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美国历届政府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请看图片,这是美国历届领导人承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才同学们的回顾,我可体会到台湾与大陆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千古一脉、血浓于水的关系。教师: 从古到今,无论何时台湾与祖国分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同学们你们还记不记得《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那句诗?诗中怎样说?
学生: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教师:今天,两岸分离,发展两岸关系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可海峡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三、海峡两岸关系变化
看两岸关系变化表,由学生结合课本和图表,分析两岸关系的变化。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同学们阅读课本65页结合第15课的内容,阅读中总结党和政府在不同阶段对台湾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政策:
学生一: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学生二: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学生三: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学生自由讨论: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一:形成的原因不同:港澳问题是由于西方国家利用武力或欺骗的手段侵占中国领土,并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而台湾问题是由于中国内战而导致暂时性的两岸分离,完全是中国的内政;
学生二:解决途径不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是在中英、中葡之间进行谈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此外,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讨论,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
学生三: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与解决港澳问题有所区别。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2、两岸僵局的打破
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两岸的僵局是怎样被打破的?这些政策有什么意义? 学生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学生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学生三: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块,要求学生了解两会成立的有关情况(成立背景、时间、性质、目的),及两会达成的共识;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7面的小字资料,了解两岸的交往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从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看你有何感想?”(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的含义,特别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3.中美关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学生一:“三不政策”——美国敌视新中国,以台制华
学生二: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性的措施——中美关系缓和,并正常化。学生三:成立海基会通过海协会与大陆进行对话——中美关系良好发展 学生四:台独分子猖獗——国际反华势力抬头。
在这一块,要使学生认识虽然台湾对大陆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比较被动的,他是由我党的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决定的。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教师:同学们,至今两岸仍未统一,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现在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先说有利条件吧:
学生一: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学生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针,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三: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学生四: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两岸的人民都希望统一。学生五: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教师:不利因素呢?
学生一: 外国反华势力进一步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做台独分子的靠山。学生二:台湾当局和台独分子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蓄意制造分裂。学生三:两岸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五、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台湾形势
背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外国反华势力进一步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背弃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断鼓吹两个中国,蓄意制造分裂。让我们看屏幕上的资料:教师演示99年到03年的台独表现。在这一块向学生展示一些台独的行径,帮助学生认识台独的真面目,如陈水扁的“公投新宪”、变更国名、推行“台湾主体性”教育、入联公投等,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1.看图片,用事实表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2.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
甲同学说: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乙同学说:都是中华民族。引导学生回答: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 学生一: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学生二: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
学生三:党和政府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等。教材上的两个同学说得都对,他们所说的是两个有利因素或内在因素。
还有更重要的是:
学生一: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学生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堂小结
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本课知识点。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B、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五、我们的美好祝愿
祝愿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
六、作业布置:学生收集更详细资料发布在校园网上指定网站。
第三篇:海峡两岸三句半
海峡两岸三句半
神州大地气象新,海峡两岸人民勤。团结合作好心情,同感恩!
一祝人民身体好,健康长寿不显老。干起事来有精神,挺直腰。
二祝祖国大繁荣,和谐美满又昌盛。科学发展好处多,有干劲!
三祝世界多和平,地球家庭显温馨。全球人民共命运,好感情。
两岸实现大三通,客流货运变轻松。乡愁不再显凝重,真感动!
和平发展又创新,顺应时代向前进。唇齿相依不离弃,要永恒。
两岸民间多互动,增加温度和感情。关系紧密都受益,更安宁。
同根同源同期待,发展进入新境界。现实就是指南针,好便捷。
喜庆大鼓咚咚敲,五星红旗迎风飘。-2-
两岸人民齐欢笑,多友好。
多年梦想终实现,共建和谐路子宽。欢欣鼓舞艳阳天,笑开颜。
同甘共苦多关联,积极进取现向前。多彩生活记心间,享平安。
曲曲折折向前行,坎坎坷坷来推进。两岸友谊长相存,珍重!
2011年8月20日-3-
第四篇:海峡两岸观后感
海峡两岸观后感——血浓于水海峡情
开发区中学八年级一班韩锐
从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到今天2008年3月22日国民党赢得选战,5月20日成为台湾地区的执政党,两岸关系才开始正常化,而在此之前,两岸关系长期处于分裂、敌对状态。
当年被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国民党籍老兵,在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协会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身在台湾,心在祖国”这句话不恰恰写出了他们的乡愁吗?一句“我要回家”足矣!
身为“亚洲四小龙”的成员之一,台湾在2000-2008年之间,在民进党的错误领导下,在“亚洲四小龙”中屈居末座,经济不景气。而今天的台湾是新的台湾。在新的执政团队的领导下,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台湾雄起”。它的美丽会再次展现给每一个人,它的魅力将会足以与香港媲美„„
不错,大陆越发重视台湾问题,本着为两岸人民谋福址的方向,国台办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措施,比如:台湾学生在大陆上学,享受和大陆学生一样的待遇;允许台胞在大陆参加会计师、公务员等机制考试等措施,给台胞带来了不少实惠。
而陈水扁执政时,竟然提出了“一边一国”“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口号,令海内外华人为之愤懑。正如我们所预料的一样,“入联公投”以35.8%的支持率未通过„„同样,“去中国化”也不得人心。
可以这样说,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只是一些插曲!
将时钟拨回至2001年,台北举行了“海峡两岸长跑”活动来支持北京申奥,一点一滴在表达着台湾同胞心系祖国,支持和平的心意。
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看到了一个铁的中华民族,两岸统属中华民族。在此时,两岸真正做到了“搁置争议,共创双赢”。在5月15日晚上8:25分准时到达成都双流机场,这是两岸第一次直航运输,在大灾面前有大爱,不错,飞机上110吨救援物资是岛内同胞的心啊!而面对这一切,有谁会不感动的说声谢谢呢?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倘若有人说,俄罗斯不也给中国许多救援物资吗?那台湾还值得特别一提吗?是,可是俄罗斯并没有像台湾这样捐款:截止17日上午10点,台湾各界捐款24亿新台币,合6亿人民币,这又算什么呢?台湾经历了1999年9·21大地震,他们对于四川人民经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失去亲人的痛他们了解。所以,台湾红十字会派2批救援人员分别于16日、20日从台北出发,在灾区进行2个为期5天的工作,这又算什么?
简单的说,这些是国际义务,而针对两岸关系来说,这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两岸同胞永远割不断的同胞情,永远不怕考验的血浓于水的情谊!两岸历史即将重写!
海峡两岸有真情,血浓于水留真情!
第五篇:海峡两岸汉字节
海峡两岸汉字节
汉字节,2006年1月17日,陕西16家寺院住持与山西忻州福田寺,以及西安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联合发出的《“敬惜汉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中,就建议设立“汉字日”,以号召全民敬惜汉字。该倡议书同时提出,把汉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以保护汉字体系。白水仓颉庙竖立“中华汉字节倡议碑”。
汉字节的由来
“节”系华夏 1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汉字传承文化、传播文明,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在国家对外汉语办公室的推动下,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学习汉字。
2汉字节之源缘:为汉字立节同年2月18日,中国汉字网曹卫民先生等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组织了“敬惜汉字签名活动”,同时散发了《关于复兴汉字文化的建议(讨论稿)》,其中建议将谷雨设立为“汉字日”,还建议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长里村的“仓颉造字台”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恢复每年农历“谷雨”祭祀先祖仓颉的传统,建立“中国汉字博物馆(苑)”,从而发掘西安人文古都的旅游资源开发”。
2009年7月18日,新西兰《海峡两岸同胞汉字座谈会》上,海峡两岸同胞和当地华人华侨联署倡议:在“谷雨”设立“中国汉字节”。
2010年秋,中国汉字网常务主任于朔与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周胜鸿在上海会务,确定在“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在仓颉故乡白水召开,联合陕西仓颉文化研究会共同倡议“中华汉字节”。并策划立“中华汉字节”倡议碑。
2011年4月19~20日(谷雨节),由陕西仓颉文化研究会、中国汉字网、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新西兰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共白水县委、白水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汉字节‟ 筹备工作会议”,在白水县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一致倡议:设立“中华汉字节”,并在白水仓颉庙竖立“中华汉字节倡议碑”。
汉字节的由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每年的2月21日作为“世界母语日”,其宗旨就是向全球宣传保护语言的重要性,促进本**语传播运动。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语言消失。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日。而我国学者多次提出的以仓颉故里谷雨节为“中华汉字节”,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据史料记载,早在黄帝时代,仓颉作书是一件“泣鬼神、天雨粟”的大事件,古时白水县也因此被命名过粟雨县,粟雨县是因为仓颉作书而得来的,我国传统的“谷雨节”也是因为这件事产生的。白水县还早在东汉延熹年间(162年),就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目前,白水县仓颉庙是我国仅存最早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仓颉庙古柏、古槐群与黄帝陵的古柏群遥遥相望见证了这一历史壮举。2001年6月,仓颉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19-20日(谷雨节),由中华仓颉文化研究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汉字网、新西兰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共白水县委、白水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汉字节‟ 筹备工作会议”,在仓颉故里白水县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一致倡议:设立“中华汉字节”。
“节”系华夏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在贺电中指出:“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青春常在,经久不衰。而这一切,都与“中华文字始祖”白水的仓颉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琨在贺电中指出:“仓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创制汉字的始祖。中华文明起源与发达,厥功最伟,彪炳千秋。”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接到函告后,心潮澎湃,他在贺函中指出:“义承仓颉丰功,弘扬汉字文化。勇继造字伟绩,服务和谐社会。”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在贺电中指出:“仓颉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在汉字创制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功绩。成立“中华汉字节”,为我国文字文化研究与交流搭建了又一广阔平台,也必将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字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