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峡两岸的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汪辜会谈、九二共 识、江泽民八项主张等基本知识。
②??? 通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 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②自制多媒体课件。③网站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发的导学提纲,自学课本的第一个框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然后各组互相交流学到的成果。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回答: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提问: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回答:(见学生演示课件1)总结为一首诗──《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2.台湾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同学们的介绍十分全面,有些内容令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你们用大量的史实验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祖。说到宝岛台湾,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日月潭碧波在胸中荡漾,阿里山林海在耳边震响。”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论是秀美的风光还是诱人的水果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为。但是台湾作为祖国的宝岛,它的魅力不仅与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 台湾对祖国有多重要?
学生回答:台湾是中国21世纪的生命线。
政治方面:台湾回归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
经济方面:两岸的经贸利益;涉及领海及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从而涉及石油开采等经济利益。
军事方面:从战略角度讲,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扼守着中国的东南门户。
国际地位:和平统一台湾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教师总结并提问: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认识到台湾这方宝地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这是一块举足轻重之地。然而今天它却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回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收集的资料填充下面表格,归纳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什么? 学生填表并总结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和平统一。?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 间 政 策 新中国成立初 ? 毛泽东 ?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 改革开放 以后 ? 邓小平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 胡锦涛 四点意见
《反分裂国家法》
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整理资料,找出史实证明两岸交流日益密切。?教师提示学生:从四个方面找史实,一是两岸人员的交往;二是汪辜会谈; 三是两岸的经济交往;四是热点问题──连宋大陆行 ?学生回答并演示自制课件。?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并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师总结: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中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我们该如何应对: 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偌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 愿。
学生:设计宣传语,如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巩固练习(略)布置课后探究题
知已知彼──查询“台独”言论,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其进行批驳。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B.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33——34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完成[自我测评]。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64页连“练一练”,应选A(只有①②两项是文件上写明的,③④两项未见诸文字。)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历史填图册》第18页。
4.提醒学生作好期中复习迎考的准备——补足、订正所有的作业。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复习)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展示幻灯片1)(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展示幻灯片2)
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
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二 导入新课: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已经顺利回归祖国,如今对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就是台湾问题。
有没有同学知道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同学回答,教师总结)1近代史上台湾的分离与回归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2当今台湾问题的形成:(展示幻灯片3)
(1)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的长期分离
(2)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板书 二 新授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展示幻灯片5)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展示幻灯片6,7)(1)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2)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重点介绍其中一点“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使海峡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势头遭到破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为此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并且高票通过,它是我们制止台独,和分裂国家的行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法律依据。(展示幻灯片8)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教师过渡:
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教师板书)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学生阅读课文,(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展示幻灯片9,10,11)
政治交往:“汪辜会谈”,连宋大陆行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经济交往:台商投资大陆热点地区,热带水果,风味小吃
民间交往:台胞回大陆探亲
文化交流: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会,还珠格格,周杰伦等 三 巩固练习本课是上一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但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和澳门,她是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有以下认识: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今天海峡两岸骨肉分离是人为造成的任何分离祖国的图谋是不会得逞的我们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会越来越浓,统一的道路必会越来越近,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 组织学生根据68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展示幻灯片12)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3 见课本68页练一练应选A文件上写明的 四 小结(展示幻灯片13)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B、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3 反对台独,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日 益 密 切 的 交 往
在政治,经济,民间,文化各个方面 五 课后作业
(1)仔细阅读本单元三课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看课本69页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结合学过的知识,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提示:联系七年级学过的内容)参考(展示幻灯片14)
? ? ? ? ? ?
第二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掌握“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的朗读音频。
师: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提示:一是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台湾是一方宝地。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台湾——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示台湾地图:
2.教师: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我们有哪些史料可以证明?
提示: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3.老师通过展示表格,增强学生的印象:
历史时期 | 史料 |
三国时期 | 东吴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即台湾 |
元朝时期 |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 |
明清时期 |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 |
4.史料展示: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5.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认同。
6.引导学生回答:台湾最后与祖国分离与前两次分离以及香港、澳门与祖国的分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提示:前两次分离以及港澳的分离是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的内政。
(二)对台政策
1.读课本第68页的内容。
2.提出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大陆对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教师讲述:1958年到1979年的对金门炮击政策。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炮战持续64天。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开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4.读教材,分析讨论:1979年后,两岸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979年开始,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三)两岸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看上图,图中左右角显示的是什么会?它们成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示:海基会和海协会。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中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引导学生回答:两会在历史上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提示: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4.教师讲述:之后,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化,不断取得进展。
目标导学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图片展示:《还珠格格》剧照、周杰伦、林志玲、王力宏等影视明星的照片。
2.教师讲述: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3.史料展示:
材料一:
2008年大陆赠送给台湾一对大熊猫
材料二:2007年,两岸投资贸易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据商务部统计,全年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299项,实际利用台资17.7亿美元;全年两岸贸易额为1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大陆自台湾进口10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大陆继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4.读材料,提问:材料列举了哪些方面的交流?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呈怎样的态势?在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今天,还有哪些势力在阻碍我们的统一大业?
提示:文化和经济。两岸经贸日益密切。“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5.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否实现统一呢?为什么?
提示1:能实现统一,因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收复台湾提供了坚实后盾。
提示2: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的指导;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统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
6.教师总结:作为青少年不仅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要心系天下。下面请你们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提示:学生自拟。
三、课堂总结
本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60多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政治性很强,台湾问题又是我国当今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的也很多,所以学习本课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来龙去脉学生不易理顺,在备课中从台湾在历史上与大陆的分分合合梳理起,再到两岸之间的恩恩怨怨的发生,再到为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大陆实行了哪些对台政策,最后到两岸之间走向缓和,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海峡两岸走向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最后使学生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充满信心。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和组织答案的能力欠佳,需要老师深入其中,多方位地提示,因此老师得不到解放,讲的就显得多了。
第三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能力目标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
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及方法
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
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
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打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让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设问: 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诗中最后一句“一弯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这种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一:思念故乡,渴望统一的情怀。学生二:台湾海峡。
学生三: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的状态。
学生四:渡江战役后蒋介石带领残余部队撤往台湾,从此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开来。教师结合时事引导学生:有些台独分子叫嚣,台湾是独立自主的,谁能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同学们,你们能回击这些台独分子吗?谁能告诉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二、追根溯源,回顾一下台湾问题的始末:
1、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们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互相补充自己所知道的史实。教师巡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并加以指导。
学生一:从历史上说,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从三国时期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朝时,台湾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学生二: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三: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学生四: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补充: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美国历届政府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请看图片,这是美国历届领导人承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才同学们的回顾,我可体会到台湾与大陆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千古一脉、血浓于水的关系。
教师: 从古到今,无论何时台湾与祖国分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同学们你们还记不记得《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那句诗?诗中怎样说?
学生: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教师:今天,两岸分离,发展两岸关系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可海峡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三、海峡两岸关系变化
看两岸关系变化表,由学生结合课本和图表,分析两岸关系的变化。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同学们阅读课本65页结合第15课的内容,阅读中总结党和政府在不同阶段对台湾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政策:
学生一: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学生二: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学生三: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学生自由讨论: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一:形成的原因不同:港澳问题是由于西方国家利用武力或欺骗的手段侵占中国领土,并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而台湾问题是由于中国内战而导致暂时性的两岸分离,完全是中国的内政;
学生二:解决途径不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是在中英、中葡之间进行谈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此外,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讨论,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学生三: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与解决港澳问题有所区别。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2、两岸僵局的打破 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两岸的僵局是怎样被打破的?这些政策有什么意义?(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学生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学生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学生三: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块,要求学生了解两会成立的有关情况(成立背景、时间、性质、目的),及两会达成的共识;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7面的小字资料,了解两岸的交往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从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看你有何感想?”(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的含义,特别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
3.中美关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学生一:“三不政策”——美国敌视新中国,以台制华
学生二: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性的措施——中美关系缓和,并正常化。
学生三:成立海基会通过海协会与大陆进行对话——中美关系良好发展 学生四:台独分子猖獗——国际反华势力抬头。
在这一块,要使学生认识虽然台湾对大陆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比较被动的,他是由我党的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决定的。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教师:同学们,至今两岸仍未统一,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现在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先说有利条件吧:
学生一: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学生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针,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三: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学生四: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两岸的人民都希望统一。学生五: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教师:不利因素呢?
学生一: 外国反华势力进一步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做台独分子的靠山。学生二:台湾当局和台独分子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蓄意制造分裂。学生三:两岸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五、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台湾形势
背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外国反华势力进一步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背弃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断鼓吹两个中国,蓄意制造分裂。让我们看屏幕上的资料:教师演示99年到03年的台独表现。
在这一块向学生展示一些台独的行径,帮助学生认识台独的真面目,如陈水扁的“公投新宪”、变更国名、推行“台湾主体性”教育、入联公投等,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1.看图片,用事实表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2.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
甲同学说: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乙同学说:都是中华民族。引导学生回答: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 学生一: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学生二: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
学生三:党和政府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等。教材上的两个同学说得都对,他们所说的是两个有利因素或内在因素。
还有更重要的是:
学生一: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学生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堂小结
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本课知识点。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B、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五、我们的美好祝愿
祝愿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
六、课后反思:
第四篇:海峡两岸的交往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新颖,多角度
教学过程
将本课主要分三个板块去学习:
回顾历史——寻根
探究现实——求解
总结过往——成效
以诗词贯通各环节:
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 成效篇:二十年余来往,密切 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 卫温赴夷洲
隋通流求岛
元设巡检司
成功收台湾
清置台湾府
本是同根源
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 “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时间 领导人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新时期
江泽民
八项主张
胡锦涛
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打破两岸僵局(主要事件)
1979年:金门炮击停止
1987年:38年隔绝打破 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 1993年:汪辜会谈举行 奈何也,寒流来袭
通过展示以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主张及台湾人民对待台独的态度,举行良心审判台:审判李登辉、陈水扁。通过审判让学生认识到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却又见,融冰契机
关注时事:通过连战、马英九近年来动向及陈江会谈。说明从连战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国民党现任领导人马英九宣布2008年在七月四日达成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两项政策,到2008年11月3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领团踏上美丽宝岛台湾,显示两岸交往已进入制度化协商阶段,它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表明两岸关系已有实质性突破。“汪辜会谈”过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段蹉跎岁月。两岸在走过一段近九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雨过天晴”的“陈江会谈”。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正如一道弯弯曲曲的长江之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三)总结过往——成效 二十年余来往,密切
设问:你能介绍一下两岸交流的具体事例吗?然后图片展示民间来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往情况。
(四)结束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盼期归,我们共同期许!
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让我们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成为了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两伤。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设计宣传语,如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我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倾听张明敏演唱的《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这首歌,来虔诚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课后习题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决定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A.一国两制
B.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C.武力解放台湾
D.“三不”政策 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三不”是指 ①不接触
②不谈判
③不妥协
④不合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一个中国 B.两种制度 C.和平谈判 D.互补互利
4、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A.“三不”政策 B.海协会决议 C.海基会决议 D.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5、台湾同胞“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这一想象出现至少在哪一年 A.1949 B.1950
C.1977
D.1989
6、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1997年3月26日江泽民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说 请回答:
⑴说出近代史上列强侵略台湾的史实?
⑵目前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⑶新中国建立后美国是怎样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的?
⑷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问答题
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D
5、D
6、D
二、材料解析题
⑴19世纪60年代美国侵略台湾;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1884年法国侵略台湾;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⑵新中国成立前,蒋介石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从此陷入与祖国分裂的局面。⑶美国派第七舰队侵略台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
三、问答题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进程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板书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2、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
3、成效篇:二十余年来往,密切
4、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第五篇:第1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殷世新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分析认识趋势: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资料史论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反对台独: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让学生以诗读史,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从而引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
3.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美国历届政府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媒体展示美国总统访华画面),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
展示自学内容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B.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
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多媒体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
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三、课堂检测:(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辅导)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军事制度
C、两种社会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2、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本质不同在于()A、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B、属于政党政治问题
C、属于外交问题
D、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回答:
⑴、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⑵、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措施有何不同?
⑶、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四、台湾风光欣赏
五、课堂小结: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利用温总理的一句话进行结课。(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国殇,浅浅的海峡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温家宝)
六、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播放台湾歌曲《爸爸的草鞋》和文字背景,让学生感受台湾游子渴望回家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B、九二共识、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3、台湾政局的变动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