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对小孩的教育

时间:2019-05-15 03:4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犹太人对小孩的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犹太人对小孩的教育》。

第一篇:犹太人对小孩的教育

犹太人对小孩的教育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拋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著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难许多。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 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谢克尔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著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捲。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捲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餛飩下麵条。

一天,当3 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著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著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度眨⒆觽冎形缇头艑W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著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

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捲,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捲去学校卖给同学。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捲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像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

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咦鳎瑧撊绾谓逃⒆印q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 “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著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於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著培养他们成為犹太人。

首先,我们家确立了 有偿生活机制,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 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捲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3个孩子卖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捲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儘管只有 200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的噱头就在於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捲,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 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眾,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间,以前只会黏著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老师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著什麼逃走?”对於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教育”。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他们很讚赏老师说的这麼一句话:“如果你想将来成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的……”

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產。然后,老大跟我说因為他给我提供了资讯,我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於决定把 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

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1年以后,他户头上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谢克尔。

儘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过,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老二以他14岁的年龄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週交稿 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每天晚上,她会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老三的点心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不过,这些点心不是免费的,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

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当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加上我的母语中文,我最后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

当我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為比较对象之后,我方才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像的还要优秀——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到民族服装甚至到子弹壳无所不有,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為,这是他们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因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 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做的在家售价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著告诉她:“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產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為优秀的人才……”

在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前提下赚取利润;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

回国以后,我发觉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於金钱——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 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於教育、学习都是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歷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第二篇:犹太人教育方式

做一個富豪的母親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谢克尔等于100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一天,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第二天是祈祷日,孩子们中午就放学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象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犹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邻居太

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首先,我们家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众,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间,以前只会黏着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老师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教育”。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他们很赞赏老师说的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将来成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的„„”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然后,老大跟我说因为他给我提供了信息,我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1年以后,他户头上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谢克尔。尽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老二也在如此做着,不过,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老二以他14岁的年龄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

2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老三是女孩子,因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每天晚上,她会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老三的点心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不过,这些点心不是免费的,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当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加上我的母语中文,我最后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当我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为比较对象之后,我方才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象的还要优秀——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产的物品。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到民族服装甚至到子弹壳无所不有,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为,这是他们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做的在家售价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着告诉她:“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产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在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前提下赚取利润;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回国以后,我发觉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第三篇:犹太人不容许小孩从事商业活动 以教育为本(定稿)

犹太人不容许小孩从事商业活动 以教育为本

李保东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年09月05日15:37字号:T|T

多年前,记者看过一位学者写的一篇文章,说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口袋里,犹太人之所以善于经商,是让孩子从小就从事商业活动,培养了过人的买卖本领。

在参观特拉维夫尤其在耶路撒冷老城时,记者看到卖水果或面包的一些小男孩,就和色列导游沈艾说起,有关犹太人小孩从小就学做生意的文章。

然而,在武汉大学学习中文的沈艾说:“他们不是犹太人小孩,犹太人不容许小孩去从事商业活动,人太小,做买卖,这对教育不好。”以色列全国人口800多万,其中犹太人约占80%,另外的20%人口,基本上是巴勒斯坦人。

仔细观察,记者发现犹太人孩子和巴勒斯坦人孩子,头发和眼睛的区别还是挺大。最明显区别是,犹太小男孩都戴巴掌大的小圆帽“基帕”。在犹太文化中,“基帕”表示对上帝的敬畏。记者注意到在旅游胜地卖东西的小孩,都没戴“基帕”.。

听了沈艾的话,记者才知道什么叫以讹传讹。

记者最早知道“犹太人”这个词是中学时一篇课文,课文节选的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把犹太人夏洛克的凶残和狠毒,狡猾和奸诈描写得淋漓尽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课上完后,老师布置作业,让我们写读后感,结果大家都在读后感中,说犹太人坏,商人奸,最后骂资本主义恶。

8月23日下午,在特拉维夫海边一个公园,记者看到几个人年轻人坐在一起在看书。原来是一个自发组成的读书会,他们聚集到一起,把手机关掉一起阅读,阅读的书是《卡夫卡传》。

现代社会,年轻人大都用手机看书了,参加读书会的年轻人更是少的可怜。其中一位戴眼镜年轻人告诉记者,传统的读书与手机阅读是不同的,大家在一起讨论书中内容的氛围,手机阅读做不到。“最是书香能致远”,犹太人的确聪明过人。据报道,全世界人均读书最

多的是犹太人。

人不容许小孩从事商业活动 以教育为本【2】

李保东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年09月05日15:37字号:T|T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自古就特别重视教育,有崇尚智慧的传统。犹太教经典规定,学习和钻研是信仰的组成部分,是神圣的使命。因此犹太人坚持教育和学习是终生要做的“家务”。

在过去,犹太人经历了炼狱般的磨难,但其始终追求教育至上,相信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他们始终精神乐观和自信,似乎本能地具有挑战逆境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这种高贵的品质,无疑得益于其独特的教育和文化传承。

看看现在的以色列,犹太民族在亡国2000多年后,历经无数磨难,不仅没有倒下,最后还奇迹般建立了新的国家以色列,并把以色列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微型超级大国”。

据悉,世界研究犹太人的学者有一个共识,犹太人之所以能最后复国,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比其他民族更重视教育,是世界上教育最成功的民族。一个民族的存兴、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许多方式,但犹太人是以严格的教育为本,来延续民族命脉,富强国家。

犹太人非凡的业绩与其严格的教育密切相关。总人口约1500万的犹太民族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级伟大人物,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说5个犹太人改变了世界,其理论至今还在影响世人的生活。

第一位摩西,他说一切都是律法;

第二位耶稣,他说一切都是苦难;

第三位马克思,他说一切都是资本;

第四位弗洛伊德,他说一切都是性事;

第五位是爱因斯坦,他说一切都是相对的。

第四篇:犹太人亲子教育读后感

犹太人亲子教育的读后感:

一、唯一神论,只允许有一个神,心中只有一个唯一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这应该从刚出生的孩子开始,也就是说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这项教育。

二、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不要只为了生存而选择自己不需要或者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

三、尊重老师即尊重智慧。延伸到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正所谓:“高人,即比自己某方面强的人即为高人。”

四、不会问问题是因为曾经问问题被骂,所以以后不再喜欢问问题。所以,不论孩子问出什么样的问题也不要去骂他,而应该首先表扬他好问的精神,但需要注意如何问才是好的发问。

五、启迪式的思考,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一个故事或者其它间接的方式去启迪,从而启发小孩子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

六、不过份追求分数,而是追求他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积极思考的行为要予以表扬而不应该去指责或武断地告诉他的行为的是错的,而应该抓住他的思维中的闪光点去表扬。

七、解决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本身有没有问题:如两个人受命出去清理烟仓,结果两个人出来后,一个白脸,一个黑脸,问哪一个人会去洗脸。事实上,去清理烟仓,不可能一个白脸一个黑脸,也就是说,出题的时候那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

八、智慧帮人作正确的选择,作正确的决定才会有正确的生活。从小让孩子知道:“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九、历史教育让人有危机感。给孩子讲些他喜欢听的历史故事,让他不断地去接受历史教育,从而明白没有危机感就会“挨打”。

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读完了那个国家所开设的学校回来以后还要读犹太人自己的学校。学校教知识,为人处事,品格的形成很多时候还得父母的言传身教。

十一、要教孩子看天空绿地以及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学习如何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去发现身边的人的闪光点。

十二、赏识教育的盲点:不是他本身不好也说好,要不他会只有三脚猫的功夫却高傲得不得了。犹太人的赏识教育是怎么做的呢?简单地说就是赏识他的品格而不是他的行为。做得好应该告诉他好在什么地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好品格,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不是一种什么好的行为。如果做错了,不要直接地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而是要告诉他错的根源在哪里,是一种什么样的错误思想或者说是一种什么样不好的品格,不能犯重复的错误。

十三、宁可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要输在终点。意思就是说要赢在终点,结果至关重要,结果由什么决定:由心态,品格决定,而不是由他的分数,以及暂时的成绩来决定。

十四、终身学习作孩子学习的楷模。人,很多时候不是在听,而是在看。孩子回家后看到的都是父母在玩,而不是在学,即使你有学习的时间和事实,但孩子没有看到,所以,在孩子的心目中也会以玩乐为主导,其次才是“不得不”地去任务式地完成家庭作业。如果,我们能把学习的事情当作终生的事情,孩子自然也会效仿。

十五、父亲的威严不可丢,孝顺从实际开始,从小事开始。教育要从实物开始,吃什么最好能看到实物。永远不去要求孩子为自己做事,那么孩子长大了只知道为了自己而生活,不知道为了别人服务,更不知道去孝敬父母。

十六、先说服自己为什么要赚这些钱,自己能做什么才去赚什么钱,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应该是为了某些的而赚钱。如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而赚钱。

十七、要有饶恕的精神。做人要大度,当然,如果身为父母,对小孩子都没有饶恕的精神,那孩子要学会宽恕也是很难的。

待续„„

读后感:黎勇

2014年7月13日星期日

第五篇:犹太人的教育方式

犹太裔华人的故事(可见犹太人一脑子都是赚钱,可怕啊)

朋友传来的文章,读完后,感觉应该贴出来和大家分享!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

> 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生下我。

> 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

> 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

> 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

> 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难许多。

> 我不懂得那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

> 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

> 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 > 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谢克尔等于100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

> 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

> 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

>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一天,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

> “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

>“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

>“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

> 可是,老大说: “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 第二天是祈祷日,孩子们中午就放学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

> 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

> 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像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犹太

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

> 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首先,我们家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

> 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

> 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

> 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200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去;

> 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噱头就在于可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是需要买入场 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众,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 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间,以前只会黏着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 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 老师问过他们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 >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教育“。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 > 他们很赞赏老师说的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想将来成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的……“

> 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

> 然后,老大跟我说因为他给我提供了资讯,我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

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1年以后他户头上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谢克尔。

> 尽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 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 老二也在如此做着,不过,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老二以他14岁的年龄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 老三是女孩子,因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每天晚上,她会 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老三的点心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两个哥哥都很喜欢。

> 不过,这些点心不是免费的,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

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

> 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当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加上我的母语中文,我最后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

> 当我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中国孩子作为比较对象之后,我方才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像的还要优秀——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产的物品。

> 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到民族服装甚至到子弹壳无所不有,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为,这是他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

> 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

> 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做的在家售价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着告诉她:”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产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

> 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前提下赚取利润;

> 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 > 回国以后,我发觉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

> 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

> 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下载犹太人对小孩的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犹太人对小孩的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犹太人最重视教育

    犹太人最重视教育:“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 学希伯莱语的以色列孩子。 一位《托拉》经抄录员和他的儿子一起学习。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这样......

    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

    犹太人怎样教育孩子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都是给多灾多难的民族,虽然有 5000 多年的 历史,但有 2000 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而且屡遭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上。但是,犹太人......

    我对犹太人的看法

    我对犹太人的看法 对反犹现象的思考: 从犹太人的历史可以看出,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反犹活动给犹太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反犹的根源很复杂,我归纳为......

    犹太人这样教育孩子[五篇]

    犹太人这样教育孩子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上的蜂蜜.接着,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犹太......

    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重视教育,一个是华人,一个是犹太人。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它民族的一百倍......

    正确对待小孩教育

    缺乏自信的原因 自信缺乏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自信不足而感到烦恼,其实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从孩提时开始逐渐养成的。 自信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对自己做如何评价,看来是自......

    小孩教育感悟

    看了忍不住要贴出来分享: 1、孩子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重视 ,也可以不重视他。你可以说孩子自有天命,你也可以说:不要太关注孩子,这是你的看法;但是你要明白:重视孩子、关注孩子的......

    他山之石,对犹太人尊师重教的思考

    他山之石,对犹太人尊师重教的思考 犹太人是世界上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犹太人尊师重教,有“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的古训。犹太人以教育传承民族苦难和文化,进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