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做校长

时间:2019-05-15 03:2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请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做校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请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做校长》。

第一篇:请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做校长

■他是一位民办教师出身中学校长

■他擅长改造薄弱学校,他的学校专收被外学校开除的‚问题生‛,被称为‚垃圾收购站‛

■他的班主任争着要‚问题生‛,教师们都争着当班主任,虽然班主任月津贴只有8元钱

■他的学校吸引了方圆9个市县的20多个乡镇的学生就读,外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4还多

■他的学校基本上没什么制度,其办学经验被众多的参观学习者认为是不可学习的

■他不怕得罪领导公开抵制考试排队 ■他认为做领导工作不能一视同仁

■他为学校的异化、校长的‚官员化‛、德育的形式主义而忧虑

赵彬渊:请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做校长

本报记者 王占伟

教师发展第一

辉县市拍石头乡位于太行山深处,拍石头中学是全乡惟一的一所初中。1989年8月至1998年10月,赵彬渊任拍石头乡教育组组长兼拍石头中学校长。赵校长主持工作时,拍石头中学的教师主要是民办教师和中师毕业的年轻教师,师资力量差、基础设施差、生源差、教育教学质量差、社会形象差,是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

启动读书工程

赵校长认为,教师发展第一,应该是校长坚定不移的理念。一个好校长的标志就在于,他的教师整体发展快,教师中不断出优秀教师、出名师。他说:“我理想中的学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其中主要是因为这个学校不是一个只使教师出苦力,只讲‘奉献’的学校,而是一个‘高级教师进修学院’。”

在赵校长看来,教书的人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中小学教师不怎么读书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怪现象。他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思想上的铁锈病”。但当时学校的现实是,教师普遍没有订报刊、买书籍的兴趣,全校几十位教师没有属于个人的一份报刊。教师们工作之余,多是通过打扑克、看电视来消磨时间。为了激励教师学习,他在学校启动了一项读书工程。

他把自己多年学习教育理论的读书笔记,尤其是摘录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小原国芳等教育家有关论述的读书笔记,以及自己撰写的教育随感,借给部分青年教师,让他们读。一天,他把两名青年教师请到办公室,郑重其事地拿出自己摘录的笔记本说:“里面的内容是我很看重的,先借给你们俩看,别人

最好别看。”两位教师对校长的器重和信任非常感动,他们很投入地把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钻研了一番。从此,赵校长就经常邀他们散步,探讨教育家的思想,讨论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这两位教师也很快成了学校的骨干。赵校长采用同样的办法,在班主任中间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郜运安老师说:“赵校长喜欢邀青年教师散步,和我们探讨教育问题。但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害怕和他一起散步,主要是因为我们读的书少,对教育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赵校长对不上话。不仅害怕和他一起散步,而且害怕跟他一起吃饭,甚至出差都担心和他住在一个房间。总之一句话,跟着他干,你不学习根本不行。”

抵制考试排队 赵校长主张,从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让教师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众多的不必要的制度中解放出来,从各种计划、总结、统计、报表中解放出来,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

1998年10月,赵彬渊被调到以“乱”闻名的辉县市常村镇第二中学主持工作。当时,常村镇和不少地方一样,中小学每学期都要进行统一考试。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要按照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考试成绩和教师的各种利益挂钩。考试排队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教师间相互封闭、关系紧张,教学研究开展不起来。教师往往把自己搞到的外地试卷用完后烧掉,目的是为了不让同事看到自己用过的试卷。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往往不择手段,体罚成绩差的学生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作弊也成了公开的秘密。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流失严重,用赵校长的话说是“整个学校没有一点教育性了”。

学期末,统一考试的时间快到了。镇教育组通知学校,要求学校安排教师和其他学校轮换监考。赵校长明确表示,二中不参加镇里组织的统一考试,也不派教师到外学校监考。镇教育组组长亲自打电话也没能说服赵校长。镇里虽然对赵彬渊非常恼火,但教师们对这位出人意料的新校长却敬佩不已。赵校长摧毁了多年来的考试排队制度,一下子解放了教师。

反对一视同仁 多年来,能一视同仁地对待“群众”,似乎成了领导者品德优良的一种标志。但在赵校长看来,这种标志是小农意识中的平均主义的反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锅饭”主义的反映。他说:“最有区别的是人,平均地对待绝对有区别的人,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与客观对立,是不承认客观现实和不尊重人才的思想方法。”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大张旗鼓地宣告:“人是绝对不一样的,必须区别对待。做领导工作,一定要‘看人下菜’,一定不要一视同仁。这才是实事求是,是真正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让优秀教师优先发展的做法,开始时也引起其他教师的羡慕、嫉妒甚至是非议,但优先发展的教师总能在教学改革、班级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很快地成为其他教师的榜样,很快地成为骨干力量。

不可学习的管理

赵彬渊担任拍石头中学校长后,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外乡、外县、外市到这个穷乡僻壤的拍石头中学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到赵校长调离拍石头前,周围的鹤壁、安阳、卫辉、林州等9个市县20多个乡镇的300多名学生在此就读,占学生总数的1/4还多。学校被新乡市定为“校长培训定点参观学校”后,来拍石头中学学习的省内外的考察者接连不断,但不少考察者认为,该校的管理没有模式,赵校长的管理经验是不可学习的。

思想领导高于行政领导

赵校长每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他一般不讲学校里的具体事务,尽是讲些教育思想、教育形势等“大道理”。开始,教师们很不适应,认为这是给他们“上政治课”。时间久了,听上瘾的教师越来越多。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教育思想的管理,这是赵校长最基本的理念之一。他每次给校长班上课,都要首先讲这个理念。他经常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铁一般的生活规律

赵彬渊在拍石头中学当了14年的校长,他每天生活的内容大体上是这样的:早上4:40左右,开灯,披衣,坐起,拿来准备好的笔和日记本,立即写昨天的日记。到学校起床钟响时,写完日记,立即跑操,(学校没有大操场,师生跑操都在校外的公路上)路程约3公里,返回师生跑操的终点,和师生一起跑回学校。洗梳后,站在校园当中看看早自习的情况。早自习钟响后,立即走进办公室写一篇教育随感。早饭、午睡后,在校园中踱踱步。白天的时间,与学校有关领导谈些话,处理些事务,或接见来访的家长,接着就是听课、评课或备课、讲课。晚饭后,到各教室转转,如果时间允许,会在某个班讲几分钟自认为要紧的话,或是简单说一些轻松的话题。晚自习时间,有时他会和某个班主任一起把这个班的自习变成活动,或演讲,或辩论,或文艺„„更多的情况下,他会在晚自习时间和学校领导议议当天的事情,或是找一些业务骨干谈谈教研、教改方面的情况,或是看报、读书。晚自习之后,他喜欢约几个青年教师到山间公路上散步,有时候竟然走出三、四公里,这是他最大的乐趣。睡觉前总要看几页书,不然就不容易入睡。到常村二中后,又增加了一项内容:每天早上5点钟,站在学校大门口,迎接陆续来学校的孩子们,并向每一个孩子问好。

他认为,好的校长,在学校的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很有规律的。他最好的佐证就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生活,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有铁的规律。他拿自己和苏霍姆林斯基相比:“我达不到苏霍姆林斯基一天必听两节以上课的高要求。”

班主任争着要“问题学生” 随着拍石头中学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外地转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被学校开除的“问题生”。当时,有人称拍石头中学是“垃圾收购站”。然而,拍石头中学的班主任却争着要这些“垃圾”。因为,在赵校长的引导下,66 班主任都把学生当做“一个宏大的世界”来研究,都把改造“问题生”当做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乐趣。

年轻的张文学老师在学年度的班主任总结中写道:“上学年真糟糕,全班没有一个捣蛋、调皮的学生,都是听话型的,使我少学了很多东西。现在这个班有意思,好几个男生的个子比我还高,班上情况复杂,什么性格的学生都有,尤其是刚转来的3个学生都很特殊。这个班使我有研究不完的教育现象,这是我提高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丰富教育思想的好机会。”

最痛恨形式主义的德育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一天,从拍石头中学调到辉县市第二职业高中的郭新海老师在校长办公室汇报工作,无意间通过窗户看到教学楼一侧的一个水龙头一直在流水,经过的学生虽然很多却没有人去关。校长想看看到底有没有学生去关,就通过窗户远远地看着。过了一会儿,一位经过的男学生把水龙头关了。校长想知道这位学生是谁,郭老师说,肯定是从拍石头中学毕业的。校长不相信就和郭老师打赌。结果一问,果然是拍石头的学生。

这件事曾被教育局的领导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提起。这也是赵彬渊校长和他的教师们引以自豪的一件事。

德育要生活化,要从“近、亲、实、小”做起,这是赵校长的主张。记者在王保山老师的工作笔记上看到了学校的德育内容,其中有一项是“三个轻轻”:说话轻轻:与人交谈不喧哗,迎客送友温而雅,学习讨论不扰人,师长问话恭且亲。走路轻轻:上下楼梯脚放轻,不追不跑靠右行,列队做操快齐静,坐立行走体态正。举止轻轻:游戏活动不吵闹,收拾文具静悄悄,用物还原无碰撞,打扫卫生轻不慌。

赵校长认为,形式主义是学校德育低效的症结。有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弊大于利,比如某些爱国主义主题班会。流行的做法是,提前安排好了发言人,准备好了发言稿。发言人自然是班上那些口才较好的学生,发言的内容多是列举古今中外爱国人物的例子。发言者慷慨激昂,都能博得掌声。如中间再穿插些文艺节目,气氛就更热烈。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教育孩子去爱国,而是教育孩子去喊爱国”,让青少年从小就学会“根据形势需要发表演说”。他说:“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当学生对某一词语的内涵还没有真实感受的时候,就千万不要让他用自己的嘴巴把这个词喊出来。他特别强调,在学校里要‘珍惜词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赵校长认为,德育的最根本途径是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使学生不断地进行适宜的情感体验,其道德品质才能不断升华。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听到两件事。

一个叫胡俊岭的学生生病了,在学校越治越重,当时任班主任的刘光华老师便护送他回家。胡俊岭家住新乡市北站区李士屯村,从拍石头到辉县再到新乡,67 由于病得厉害再加上晕车,胡俊岭浑身痉挛、口吐白沫。在新乡下了车,刘老师便背着他走。背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刘老师的汗水和胡俊岭的泪水混合在一起,8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个小时。这件事在当地成了新闻,被群众广为传诵。

三年级一班的任艳枝同学得了癌症,病危期间同学们不断到家看望她。她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同班同学自发买了水果、鲜花等礼品,和班主任张红军和姬爱军一起到家里看望任艳枝。当他们走到离任艳枝家还有1公里的一个山村时,听说任艳枝已经离开了人世。同学们的心一下子凉了,反应过来时,几个女同学早已泣不成声。经过一番考虑,同学们要求前去吊唁。在任艳枝家中,在向任艳枝同学举行的默哀仪式上,同学们个个泪如泉涌,泪水滴湿了地面。悲伤的场面使班主任、村干部、村民和任艳枝的家长都说不出话来。

赵校长说:“这就是具体生动的德育课。”

把学校建成精神王国

学校的本质是精神的王国。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也是赵彬渊校长最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说:“学校应该是一个精神丰富、思想先进、追求真理、尊重人权的精神王国,应该能占据人的心灵,在精神上强于教堂、胜过布道士,应该是新文化的策源地。学校最怕的是思想贫乏、精神空虚。”

目前在拍石头中学主持工作的刘校长,以前是赵校长的助手。他对赵校长工作的评价是“人格+情感+活动,带给师生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让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幸福”。他说:“赵校长在拍石头中学时,我是一名民办教师,当时我每月的工资是110元,班主任津贴每月是8元,后来增加到了12元。每月就这点钱还经常拖欠,但我和其他教师一样激情飞扬。当时,我们上课没有课时补贴,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新乡市一所中学的课时补贴是30元,但其教师仍不愿意多上课。这所中学和我们学校成为友好学校后,每年都有教师来我们学校体验生活。”

农村的孩子淳朴憨厚、勤劳勇敢,但也有粗俗野蛮的一面,为了使他们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赵校长到常村二中后,每天早上5点钟准时站在学校大门口,迎接那些陆续来早读的走读生,并向他们问好或微笑致意。时间长了,换来的是师生碰面时的一片问好声。

赵校长在听课的过程中观察到,上课、下课老师与学生互致问候时,学生声音洪亮,但有些教师在学生向自己问好后,并不是虔诚地鞠躬还礼,只是微微点头示意甚至只是简单地打个手势。为此,赵校长在教师会上专门谈到这一现象:“育人要以尊重人为前提。这种现象看似小事,实则说明了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是和自己一样的需要得到尊重的人。学生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更是我们的职业所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主人。我们吃的是学生饭,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在赵校长看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是学校生活的单调和枯燥。备课?上课?作业?考试?成绩排队?备课„„教师缺少生活的情趣,缺少创造的灵性,缺少对学生、对学校的热情。而教师应该是精神生活最丰富的人。

为了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赵校长积极引导教师读书。他托人在高校图书馆和省图书馆先后借到30多种市场上不容易买到的书籍。他不是私下把借来的书直接分发给教师,而是召开全体教师会,隆重地举行发书仪式,先拿20本分发给20名骨干教师,并要求他们写出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再举行仪式,把更多的书分发到更多的教师手中。

逐渐地,学校教师中形成了学习教育理论的风气。如果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不读陶行知的书、不读魏书生的书,就会在教师中“低人一等”。赵校长在引导教师读书的同时,还鼓励教师人人写读书笔记和教育随感,并定期交流。学校提供笔记本,写完了可以随时领。

引导教师读书的同时,赵校长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的办学理念。

郜运安老师很善于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的理念。农历腊月22日上午,郜老师在自己的班召开家长会。会议由一个女学生主持。第一项内容是学生代表向家长汇报情况。先由班长代表班主任向家长作总的情况汇报,接着是11个学生分别代表11类同学向家长汇报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情况。每一个学生都至少受到了一次表扬,却没有一个受批评的。第二项内容学生家长代表发言。第三项内容是赵校长讲了《关于家庭教育的几个问题》。最后是学生自由向家长提问题。整个过程形式活泼、气氛热烈,学生和家长都很满意,尤其是那些“问题生”受到表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他们的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有那么多的优点,真是百感交集。

李二勇是从拍石头中学毕业的,现正在河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读书。李二勇虽然快要大学毕业了,但每年放假,他都会和拍石头中学毕业的校友一起到赵校长和班主任家里坐坐。去年,他还给母校的学生作了一场报告。李二勇说:“赵校长在拍石头工作时,每到元旦,总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重新回到母校和师生们一起联欢。”得知记者要“宣传”赵校长,他很高兴,在给记者的信中,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年老的海明威曾这样回忆巴黎: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对我来说,拍石头中学就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采访后记

传声筒式校长时代何时终结

赵彬渊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有三:激情、好学和无畏。

他对教育有超常的激情。从1984年开始主持学校工作到现在,他已经干了近20年的校长。近20年来,尤其是在拍石头主持工作的14年里,他每天早上4:40左右起床,写教育观察日记、和师生一起跑操、上课、听课、评课、和教

师谈话、接待来访家长……晚自习后,喜欢和青年教师一起散步,谈谈教研、教改方面的情况,睡觉前总要看书,不然就不容易入睡……

他是民办教师出身的校长。读书尤其是读教育名著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近20年来,他每天必写读书笔记或教育观察日记。曾在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现正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博士的李醒东是他的校长助理。李醒东的评价是:‚赵校长是一个和你接触后一定会把你的‘东西’全部榨干的人。‛

他为了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不怕得罪领导,公开抵制考试排队……他的无畏也许正是来自对教育的理解和热爱。

赵彬渊是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一个特例,他的出现使我们在‚千校一面‛的农村教育中看到了生机,也丰富了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思考。

过去,学校的自主权非常小,一个校长的任务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他们不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更不需要创新,否则就有丢‚乌纱帽‛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代又一代校长形成了跟着形势搞‚形式‛的工作习惯。活生生的孩子被分成三六九等,师生的精神世界狭小,读书不能成为大多数师生的精神需要,甚至教师和学校成为学生憎恶的对象……对此,赵彬渊感受很深,痛苦也很深:‚我们这些教育者可以说是‘文刽子手’,我们在做着错误的事情,但我们的良心却一点也不受到谴责,我们甚至还因此而受到嘉奖。‛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三级课程政策的实行使学校拥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力,校长有了较大的创造空间,但‚千校一面‛能迅速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吗?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能否迅速为学校松绑,二是校长的角色能否迅速转换,即由侧重行政领导向侧重思想领导转型。

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松绑就是要转变管理方式,即使在‚指示‛的时候也不能那么具体。在这种情况下,校长不得不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得不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提出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

教育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淘汰传声筒式的校长,否则教育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最后,再次重复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原载《教育时报》2003年6月21日,第1560期,第六版。

第二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校长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校长

三年前,组织安排我到张家楼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如何让自己迅速转变角色,经营好这所学校呢?我在用心研究学校的历史、人文背景的基础上,也把目光扩散到了国内外众多名校和名校长的著书立传中,想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思想。但在众多的学校管理书目中,我还是选择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系列著作。因为读着他的作品,就如同跟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对话,长者诚恳的忠告与叮咛不绝于耳。有多少疑惑恍然大悟,有多少困顿柳暗花明,有多少纠结豁然开朗,有多少担忧烟消云散……于是,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校长的祈望发自心底,并随之践行,矢志不渝。

一、校长要用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自从踏上校长工作岗位之后,我更是深深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有道是:“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团队必须先把人心(思想)聚在一起,才能实现一切美好的愿景。于是,我们从“建设真、善、美学校,做幸福的楼小人”这个共同愿景出发,提出了“至真、至善、至美、立德、立行、立言”的办学理念。展开了办学理念大讨论,统一了全校师生的思想,使“真、善、美”的办学理念铭记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校师生新的文化理想。使全校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享受到了幸福,体验了快乐。提升了师生的生命质量,得到了全体师生的欢迎。

二、校长要用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来到新学校之后。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一所有道德的、充溢着幸福的现代化理想学校”的办学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12个主题月和9大校园节日”,以及丰富多彩的少年宫活动为依托,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课程,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奠定至真、至善、至美的品质人生,为社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公民。我们开发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少年宫课程体系已经涵盖思想品德教育、中华经典诵读、体育健身、本土文化、科技实践、传统艺术、学科文化等七大领域: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个层面,共有28个小项目。通过一系列少年宫个性课程的开设,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启迪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三、校长要引导教师从事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他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认为“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也是受益如此。自己从一名普通的教师一步步走到校长岗位上,就是得益于不停地读书、研究、写作。因为“读书可以滋养底气,思考可以带来灵气,写作可以造就名气”。为了引领教师也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我们在全校启动了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阅读”工程,在学校成立了“三至”读书社。设立了“读书节”、规定了“读书日”。通过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和读书人物,营造起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其次,我们还带领教师潜心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学校先后申报了全国、省市级课题4项,其中1个省级课题和1个市级课题已经结题。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老师们用心读书,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感悟和反思。先后有多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期刊杂志上发表。教师们也尝到了读书、科研、写作的甜头,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先后有1名教师被评选为省特级教师。有5名教师获得青岛市级荣誉称号。

四、校长要激发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

一个好的团队,必然是所有团队成员把自己置身于主人地位,把集体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把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将集体的成败链接到个人的成败上。这样的团队才有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创造辉煌的底蕴。为此,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培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首先,实行民主管理,完善教代会制度。让教师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中来,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财务,都让各类教师代表参与其中。评价结果及时公布,校务情况及时公开,消除了不必要的误解与隔阂。其次,我们还注重实施情感管理。一方面以关爱凝聚人心,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对家庭困难、生病等教师,学校集体探望,尽最大努力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以人格魅力凝聚人心。我们认为,一所学校要有凝聚力,形成的关键在校长。为此,在工作中,我总是率先垂范、以德服人,用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来影响教师,并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管理境界。

五、校长要把工作中心放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也是检验教师业务素养的主要平台。更是点燃学生生命之火的灯塔。为此,我们认为,不管学校管理者到底有多少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为此我给自己和学校管理层定出一条规则:每天必须听两节课。如果某天碰上特殊情况,那么,就得移到第二天来补上。为了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还大力开展真善美生态课堂的研究。通过教学质量提升年和课堂教学改革年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引导教师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健康发展。目前“真、善、美生态课堂研究”已经立项为青岛市级科研课题。学校已有十多名教师展示了区市级公开课或优质课。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经验丰富、理念鲜活的典范校长,是指引校长们前行的“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他的著作被称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阅读、学习和实践!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中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新丽]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

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

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研究对教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曾经以为,教育研究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和大多数职教教师一样,对教育研究认识上普遍存在这以下几个的误区:1.无用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无用,是自己的分外事,因而对教育研究不予理睬。2.神秘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是专职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人员或教研人员的任务,离自己很远,很神秘,因而对教育研究敬而远之。3.随意论。认为教育研究是很随意的一件事情,不认真对待,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

曾经以为,自己有着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对于教材早已烂熟

于胸,只要备好课就可以把课上“好”了,只要满意率过了80%就够了,现在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

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

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变的最重要影响来自老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程序,也许老师们会说,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财富。他认为,教学与教育必须统一起来,必须遵守“教学的教育性”。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她的心灵实施教育吗?”他认为单独的教育是不长久的,效果是不好的。只有把教育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影响才是深刻的长远的。是呀,教育无处不在,而课堂又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应该让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应有的教育。将二者巧妙融合,潜移默化,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当前这种教育形式下,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为了求高分数,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只给知识,不注重发展智力,强塞硬灌,既捆住了孩子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也会将富有朝气,积极活跃的人变成了只会复制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而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他突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统一。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反观自己,曾几何时,为了班级的排名,为了考试卷上那鲜红的分数能略高一筹,很多知识,虽有心引导,怎奈学生干启不发,只好强塞硬灌,告诉学生,只要记住,这种题型就这么解就能拿高分,不用明白到底为什么。考试过后,只要成绩高,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工作很出色,很优秀了。殊不知,这样做,只能说达到了底线,基本合格,距离优秀还差一大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拓展,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又有几人敢说自己心目中装有两套教学大纲呢?没有发展的眼光,更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只要自己所教阶段能取得高分,能令那些目光短浅的家长眉开眼笑,自己就很胜任了。不去考虑孩子走向高的学段后,知识是否衔接得上?教学是个延续的过程,到我们这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我们应该想办法传好自己的接力棒,别让自己成为不完满的终结。苏霍姆林斯基额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实践教学思想。他

说,“有些教师持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的越深刻。”“知识只有在触动

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产生需要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从而变成他的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才能被学生掌握。„„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房子,那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而砌砖垒墙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只有让学生去实践,他才会掌握知识。”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现在倡导的构建主义思想相吻合,让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他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能教会学生思考。好的教师是先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解决问题,并且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指点。这样,才既不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也不会让学生完全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看来,费尽心思为学生学习道路扫清障碍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果能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巧妙地创造点困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也不白费心思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教学思想贯穿于他的赏识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理论中,同时也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没有方向,只能原地打转,有了方向,才便于前行。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

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最后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警句来结束我今天的读书交流:

才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我们教育者发掘出来的,就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教育技巧,明智的塑造人的心灵,正像雕刻家使用刻刀去雕刻一块大理石那样,如果没有雕刻家的智慧和创造,大理石仍不过是一块不成器的石头而已。

第五篇:苏霍姆林斯基摘抄

摘抄(1)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摘抄(2)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你的科学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摘抄(3)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要使学生的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摘抄(4)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复习时要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观察是思考和记忆知识之母。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

摘抄(5)

1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2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该引以为荣的事。

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3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4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他们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5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正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6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摘抄(6)

7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时间。

8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

9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10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

11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12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

13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

14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15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摘抄(7)

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学科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b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象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用一辈子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d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摘抄(8)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摘抄(9)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 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摘抄(10)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下载请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做校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请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做校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 》后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都是哭着来到的人间,每个人从来到尘寰到升入天堂,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一本书,至于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成都三十三中周子琪如何为人师?这是一个常思且常新的问题,没有人能给如何为师定一个最完美的标准。最近,怀着一种迫切追寻答......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一)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

    读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在我的眼里,陶行知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是乌克兰的陶行知,大家的心灵相通,思想共融。我们在中国苏南的一个小镇践行着乡村教育的伟......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金色童年——读“苏”有感应该说,孩子们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孩子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自由合理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生活一定是......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 一个孩子就是一棵小草——一颗等待阳光照射,雨露滋润的小草,而父母恰似那温暖的阳光,班主任则是那滋润万物的雨露,给孩子......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初登教坛时,为了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曾读过许多教育论著,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人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人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人名言1 1、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2、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数学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3、没有时间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