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3:2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

美术馆与中国近代社会的邂逅,于它初遇的那个颠簸的时代而言,尤其是和政权更迭、战火硝烟的种种状况相比,实在算不上一桩动人心魄的大事;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与美术馆的邂逅,于他们渴求拯救万民之道的心灵而言,却好似在开启民智的艰难途中高高矗立起了一座华美的理想丰碑。美术馆在中国走过的路,细探究竟,不过百年而已,然而中国从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踉跄投入现代社会,也不过百年。

已经腐朽的封建社会大厦确曾外强中干地维护着自身的社会制度,但是时间千年地流过,任是多么美好的韶光,也早被打磨成了枯骨,哪还配得起民脂民膏堆积起来的红妆?哪能不遭强权的觊觎?当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可能性被工业革命开发成现实,东西双方遥遥相望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科技武装起来西方按捺不住释放能量的冲动,露出了虎视眈眈的凶光&挣扎着的中国封建政府也打算努力医治自己千疮百孔的身体。于是,晚清的政府官员对西方世界经过盲人摸象式的考察之后,各种现代概念便被匆匆引入汉语世界,各种新的旧的物质文明成果也被依葫芦画瓢地实现到中国的土地上比如美术馆。

这个事件中的几个关键词是:中国晚清政府、西方的博览会、南洋第一次劝业会、美术馆。

已经被西方列强吓坏了的清政府开始有点明白过来,已然领教了落后挨打的痛楚,就打算在一些开明朝臣的主张之下向西洋、东洋学习些办法,至少做出个图谋强大的姿态比如1904年派溥伦贝子为正监督率团参加美国的纪念路易斯安娜购买100周年世界博览会比如1906年清政府准奏商部颁布《商部新订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从英国人赫德手中收回国际博览会事务承办权;比如1906年第一次商业劝工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再比如1910年清政府农商部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这些举措的大意倒是实业兴国,只不过手忙脚乱地张罗了一阵子,却连国内的报纸也抱怨南洋劝业会更像是赛珍会、聚宝会,搜罗了众多产品反倒集中展出了不实用的弊端。清政府参与到博览会原是见到欧美国家组织大型活动既扬国威又促生产,就起了效仿之心,可是却只学到了表面文章,只砸钱模仿了华丽的形式。威震全球的水晶宫博览会背后是工业革命的划时代成果,而大清国根本没有成规模的工业产品生产,反倒是一介商人张謇。不仅在实业上的建树有目共睹,而且于1905年创办了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博物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

不过我们对历史也不能一味苛求,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很多来自西方的概念都被本土化地实践了一番。展览场地上有不少镶了中式花边的西洋风格建筑,公园养着牛羊被演绎成了公园畜牧场,但还是像模像样地划分了很多展馆,其中就有美术馆。当然,这个美术馆更接近一次展览行为,因为它只有展览而没有收藏,只有小洋楼建筑而没有管理制度,但是它让所有进来参观的中国人都感性地认识了美术馆这种事物,也比当时社会已有的雅集行为和美术展览会更为全面甚至现代地诠释了美术这个概念,其首创之功是不容抹杀的,但是毕竟这个美术馆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清政府也很快就倒台,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和其中的美术馆便随之颓败了。

1911年,到中国拥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这几年就像一段酝酿期,条件逐渐成熟起来,各种因素也都在发酵。

中国现代美术馆事业起步的重要外围条件,就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在中国的真正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起源于欧洲,因为那里的传统和制度为这项事业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中世纪以前的欧洲一些地区已经有公共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萌芽,专门收藏珍宝和标本的地方也被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向部分学习者开放。而文艺复兴潮流兴起之后,重视科学成为一种风气,古物和标本收藏更受推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收藏与展示习惯,为博物馆系统真正建立积累了社会、物质和制度基础。时至17世纪,英法德等国已有数家重要的博物馆。而进入18世纪,启蒙思想已见效应,各国博物馆纷纷向普通人开放。科技加快发展的19世纪,欧美的博物馆除了具有基本的收藏展示职能,更被界定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们不仅已经成为现代博物馆,各国还成立了专门的博物馆协会,帮助更好地发挥其种种作用。

古代中国并没有这样向公众开放的收藏和展览机构,我们的传统是私人鉴藏,这种活动的对象基本限于书画珍玩,活动的主体也只是物品的拥有者及受到邀请的亲朋好友,活动方式主要是雅集。古代中国最有能力组织鉴藏活动的就是皇帝,因为封建体制中的皇帝拥有整个国家。皇帝会在高兴和有政治需要的时候,邀请亲信的朝臣欣赏秘藏起来的书画珍玩,甚至把其中一些赏赐给他们以达到笼络的目的。普通百姓根本无缘得见那些传说中的宝贝。由于欧洲人在中国进行商务和传教活动,在清朝统治时期他们也在中国南方设立了一些私人博物馆,但是毕竟不如清末张謇的南通博物苑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影响深远。晚清以来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的热衷和对民主社会的向往,凝聚成了中国博物馆事业最初的灵魂。不过,在这个领域内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还是民国建立之后才迈出的,那就是1912年开始筹备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开了这个头之后,兴建发展现代博物馆成为一种趋势。1913年,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博物馆创立;1915年,南京古物保存所成立;1925年10月10日,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1926年10月10日,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并举办专题陈列;1933年4月,规模甚大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正式成立。时至1936年,中国境内公私博物馆已有62处。在战事时起的情况下,这样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更令人欣慰的是,其中折射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表达了对大众教育和现代学术研究的热情。

怀着对外边世界的好奇和对中国落后现实的不满,更带着救亡与图强的抱负,自晚清开始就屡有中国人走出国门游历和学习,希望为国家和民族寻求到新的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用来描述这个潮流中的现象十分贴切,有过海外经历的知识分子们带回了各自认为有益于中国的东西。不过他们的想法也有一些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对于国民素质低下的忧虑与悲哀;另外一个共同的体验,就是遭遇西方人鄙夷神色时内心泛起的酸楚。所以开启民智并且重建文化上的自信,被归结为培养大众民主精神征途之上的两项重要任务。

第二篇: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之路

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之路

一座城,要有文化气息,必得有几座精妙的美术馆。馆里除了完美绝伦的艺术品这外,还包括让人赞叹的文献式建筑(Documentary Architecture)或者是新锐建筑师构建的妙想空间,以及室内设计师和园林师们的完美协作和搭配。像法国巴黎,咖啡馆里的香颂,蜿蜒流转的塞纳河,再加上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才是完美的一座城,方显出一座城的文化与风骨,一个国的雍容和气质。所以美术馆是一座城的文化符号和向征,是一个国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宣传名片。

中国,在美术馆的构制和建筑上都无法与欧美相比。因为,中国原来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有经济占主导,艺术更没有私营这个领域和概念,美术馆都是由国家创办的。而历史总是在前进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也陆续出现。

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之路,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8年前后,成都的上河美术馆、沈阳的东宇美术馆和天津的泰达美术馆,三家美术馆由企业赞助,开始了民营美术馆在中国的探索之路。也可以说是一种勇敢的美术馆探险之路!不过探险最终以三家美术馆经营不善,或者倒闭,或者歇业关张。

进入二十世纪后,中国各地又迎来了民营美术馆的第二次浪潮。2002年北京今日美术馆成立。2003年之后,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也纷至沓来。2007年更是加入了天津泰达(微博)当代艺术博物馆、鄂尔多斯美术馆、四川青城山美术馆群、宋庄和静园艺术馆等多家民营美术机构。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如春风中的野草一样在大地之上快速的蔓延生长。

2010年4月18日,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馆以“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为题,携八十多位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一百余幅重量级作品,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西路红坊艺术园内隆重登场。而这才只是民生美术馆大业的序幕刚刚揭开。紧接着2011年年底,民生美术馆馆长何炬星先生对外又公布了全力打造民生银行北京馆的计划。北京的民生美术馆新馆选址位于原北京松下显像管电子厂,与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只有一街之隔。新馆在建成之后,面积将接近6万平方米。这两次大手笔的行动,无疑在向外界宣布,民生美术馆上海馆和即将启动的北京馆计划,代表着中国民营美术馆的第三次浪潮。这第三次比前两波来的都从容坚定,成竹在胸。

作为民生艺术机构的总负责人——何炬星先生在谈起建立美术馆的目标时,异常的果断和自信。他谈到,“成立民生现代美术馆,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要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语言体系。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作品都在国外,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我把中国当代艺术比喻做一颗完整的大白菜的话,不论是希克、尤伦斯还是萨奇,毫无疑问他们拥有的只是合他们口味的其中一片叶子,这颗大白菜的根和心还在中国。我们关注在微观探寻和个性突破领域的当代艺术家,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语言体系,这将是民生美术馆在未来工作中相当具有价值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重建。” 民生银行以民营资本的活跃和自由,时时关注和呵护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这种关注之外,我们不无巧合的发现,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先锋性与创造性,恰好与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两相吻合。民生现代美术馆也是中国民间资本社会责任自省的产物,它没有再像一般的慈善和公益项目那样,捐学校修医院,捐钱了事,不知下文。民生正在自觉生成一种价值观,它一方面成为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启示,另一方面成为民间资本和创业者精神修养和道德建设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中国民营金融资本与艺术产业合作的一种全新的创造体验。我们期待中国的银行业可以像瑞士银行、花旗银行那样,发展出拥有专业从事艺术品投资的私人银行部门。也同样期待着民生现代美术馆可以真正的培育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体系。也就是那棵众望期盼的“完整大白菜”。

在艺术圈,收藏家们碰面时,总爱互相打招呼寒暄,其中最常聊起的就是——你最近又收藏了什么好作品?而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希望民生给出的答案是: 为明天,为民族,收藏一座美术馆。

第三篇:中国美术馆

“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隆重开幕

中国美术馆3月8日讯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财团法人台湾美术基金会、中国美术馆、台湾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于2011年3月7日至4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展厅举办。该展是海峡两岸两个美术大馆深化两岸美术交流联合举办的当代艺术展,力求呈现两岸当代艺术新的共同特征。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主题由“复感”和“动观”两个关键词构成,旨在探讨艺术本体中语言与观念之间关系的学术命题。海峡两岸当代艺术从较为单一的艺术样式发展到现在丰富多元的状态,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与观念的嬗变。越来越多的艺术思考与创作回归到艺术本体的研讨之中,艺术语言和观念维度的表达趋于更为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当下性。“复感”是一种语言状态,也是一种新观念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多种媒介的介入和超越视觉传统表达方法及现实的语言运用,艺术家采用跨媒介、多媒材的方式创作作品,是一种在艺术方法论上新的实践和突破。观念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艺术语言不能全面满足艺术家的创作,纷繁且新型的语言表达不但给予艺术家完善观念的形式支持,也在新的层面上丰满观念的本身,为作品内部扩容建立起跨界的循环链,为公众提供了“复感”语言的体验。“动观”意指具有交叉性和实验性的新的艺术状态。也界定了很多无法被观念归类的的艺术形态,提示出一种当代性的文化衍变。艺术家无论采取“以大见小”或“以小窥大”作为自我与外在关系的切入点,不外乎是个人对生活历程的再现与诠释。当代艺术创作除了敏感的体现当下生活的诸多现象,也努力以艺术的观念与语言作为介入生活的媒介,以超越现实的局限。以“复感·动观”作为“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学术主题,一方面隐喻进入21世纪的当代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瞬息变化的惊人速度与复杂过程,全面牵动两岸社会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活动,并对人们最亲近的日常节奏与景观产生出结构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复感·动观”也标示着两岸当代艺术家超越西方样式和植根地域文脉的态度,通过对日常生活本身的反省与探讨处在全球语境中的文化特殊性,引动更深刻的理解与关怀。

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侯湘华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致辞

台湾美术馆馆长黄才郎致辞

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尹秀珍将过去的经历与当下的体验和状态编织在一起。观众可以走进用衣服编织的“人脑”,作品试图传达 “记忆”与“经验”的融合。杨福东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时尚杂志的编辑拥有神奇的魔法,具备常人所不能的力量,讲述了在无穷无尽的幻想、回忆和转瞬即逝的故事。慕辰把来自甘肃、青海、江西、安徽、北京等地不同颜色的土,用中国古老的夯土法夯成香奈儿、路易威登、Walkman的标志,展现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消费生产的现场。陈文骥的作品《涵》系列和《其实》系列通过色彩的幻觉传达把语言和观念得以提升。缪晓春用数码技术营造水墨和油画语境,形成崭新的数码艺术,探索数字与精神相结合的新语境。王迈通过一个感性的语法来表达今天魔幻的现实,当我们在体会他的作品时,似乎比文学作品还要魔幻,艺术家通过作品试图把我们引导到魔幻的现实之中。卓凡的作品是对“重复”和“界限”的双重认识,用机械与艺术表达艺术家对生命边界的思考:“这是我们因此而存在的原因。”黄彦用各种奇怪的形象幻化为离奇、怪诞、神秘、恐惧,这种偶然的形象,又像是必然的结果。它既是艺术家童年的记忆,也是人们的经历和感知的生命迷局。陶娜的作品把她眼中原本真实的事物变得数字化,通过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共同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启迪。建筑师卜冰在美术馆的平台上建成了一个风吹翼动的建筑装置,让观众在风动影幻中远望景山,感受人在《云屋》中复感与动观。

参展两岸艺术家

第四篇:评价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之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国民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他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精卫两人,均为孙中山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以中山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的显著不同在于一是通过其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

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所以,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摘 要 本文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分为近代学徒制以及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学徒制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为中国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推动学徒制的变化发展。我们要在学习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关键词近现代 学徒制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06

2015年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转型升级、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开展新阶段、掀开新篇章的一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5]),加强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引导和推动,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政策解读及培训。

中国学徒制的历史悠久,从封建社会艺徒制的师徒关系逐渐演变成现代企业组织的雇佣关系,几经沉浮变迁,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世界的关注。

中国近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学徒制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古代手工技艺、知识的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一直没有受到正统教育的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徒制非但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跟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革新。近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众多学徒群体的存在,并且学徒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1.1近代学徒制发展的社会背景

1856年清政府在英国人的大炮中被迫打开了国门,传承了几千年封闭锁国的小农经济也趋向解体,中国的经济发展被拉入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过渡,生产方式也由家庭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就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

清政府在1866年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即中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实业学堂,这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开端。政府开始介入学徒教育,具体表现为增加设场授徒的场所和学徒数量。晚清时期,学徒制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原有的学徒制也得了改造,学徒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政府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大力推行这一制度,而且在法律方面也得到了支持。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工厂法》,其中第11章(共12条)就涉及了学徒制的立法问题。同时对学徒教育的一般规定和具体培养环节都做了相关规定:对学徒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等都做出了规定。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传统的学徒制正在逐渐现代化。

1.2近代学徒制的一般规定

(1)年龄、地域的规定。包括招收学徒的年龄、地域、文化素质等。首先,学徒的入学年龄比较灵活,“近代学徒年龄,小则十二、三岁,大不过十七八岁,是为最佳学艺年龄”。①其次,招收的学徒一般为本地域的学生,一般由保荐人推荐,这样做是为了对招收学徒的家庭有所了解,避免招收品德不合格的人。最后,对学徒的个人素质有着简单的要求,一般行业没有特殊的背景要求,只要学徒勤奋好学、行为端正即可。但也有一些特殊行业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如刻字店招收会基本的读书识字的学徒,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因为不懂文字而胡乱刻画的人。②

(2)招收人数、修业年限的规定。随着行会制度的发展,招收学徒不再是师傅的私人事情,招收学徒的同时不仅仅是培养行业的继承者,还是同行的竞争者。如果招收学徒过多,可能带来市场的失衡。一方面徒弟多,则生产的产品多,会导致本行业的市场失衡,因为商品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学徒不可能一直是学徒,总会有出师的一天,到那个时候,市场上会出现过多的竞争者,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各行各业对学徒的招收人数都有着自己的规定,一般要求“一出一入”或者“二出二入”,即一个师傅一次招收一个学徒或者两个,大部分行业修业年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学徒出师以后,师傅才能招收新的学徒。”③

(3)学徒出师的规定。学徒学习期满,意味着可以出师,具备从业资格了。学徒出师之后一般会在所学的场所以较低的薪资帮工一段时间(一至二年),帮工期结束之后,由师傅推荐到同行的其他地方或者自谋出路。学徒出师不仅要考核基本业务技能,还要进行实践和道德的考核。黄鉴辉《山西票号史料》曾记录:“练习成熟再测验其做事能力与道德,如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志;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卒间以观其智;急则易爽,急期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久则易情,班期二年以观其则;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④ 2近代学徒制的特点

(1)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学徒制强调“做中学”,即学徒在实践过程中边看、边做、边学。具体的教学模式是,师傅在工作的时候,学徒在一旁观看,经过一段时间基本熟悉以后,给师傅做一下辅助工作,之后不断练习以达到熟练。民国财政部长王云五曾说过,我国旧日的工人培训的办法都是采用的学徒制,学徒们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技能不容易遗忘,又很切实际。⑤

(2)教学模式。传统的学徒制一般由师傅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到了近代特教学模式由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教学,教学方法则转变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例如福建工艺局的学徒们每日上午在学堂内学习数学等科目,下午则在工场实际操作漆器、皮器等制作方法。这种半学习理论知识半实践的教学模式标志着学徒制由传统走向现代。

(3)教学内容。学徒除了学习本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外,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学徒做人真诚、恪守信誉,张正明的《晋商兴衰史》中有记载“培养学徒要中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妒、幸辛苦、戒奢华、并派往繁华商埠、以观其色”。

(4)师资组成。这一时期的学徒制在师资组成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师资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专门在课堂上讲习教理,另一部分则是专门进行技术训练的匠人。⑥其次,出现了洋教习,这是学徒教育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另一大特征,教授学徒新式的工艺。

近代学徒制对中国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批民族经济发展急需的职业人才。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方面社会上有多之400万的人口待业在家,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来建设新中国。

3.1 旧社会学徒制的改造时期(1949.10-1958.01)

旧社会的学徒制已经不再担负着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功能,而是沦为剥削学徒的工具,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对旧社会的学徒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1950年6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其中有规定如下:“第一、动员工厂内有技术的工人树立培养下一代技术工人的义务;第二,对不同的岗位的学徒制定不同的技术培训方案并且签订师徒合同;第三,制定学徒考核办法,如定期举行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徒,一方面提升他本社的技术等级,另一方面给予他师傅一定数额的奖金。”⑦这一文件使得我国传统的学徒制在保留和继承的基础上得以改造。据1959年统计,建国10年工建交12个相关产业部门共培训新技术工人837万人,其中90%以上是通过学徒方式培训的。⑧

3.2 传统学徒制的改革时期(1958.02-1976.10)

1958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文件对学徒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学习期间生活待遇以及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方面都有着规定:对于学习技术含量不高工种的学徒的学习年限一般是2~3年;学徒在学曾期限内,由所在单位按月费抬生活补贴;学徒在学习期限不足以前,不得转为正式的员工;在学徒学习期限内,师傅应当履行认真教学的义务,学徒则要履行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的义务;各单位同学徒以及师学徒之间,都应该订立合同。这一文件的颁布也标志着我国学徒制的建设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在企业大规模的培养学徒的同时,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1958年1月,中央明确指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⑨同年5月30日,刘少奇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他指出,在中国除了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八小时的劳动制度以外,还应该存在一种与之平行的制度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1958年7月,刘少奇在天津召开半工半读的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除了在工厂中进行半工半读以外,还可以在青年学生中举办半工半读,即工厂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为学徒,四小时工作,四小时学习。学校工厂合一的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不难看出已经初具现代学徒制的模型。但可惜的是,半工半读在文革期间被批为资本主义形式的职业教育而遭到中断,学徒制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⑩

3.3 传统学徒制的终结时期(1976.11-1989.0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面对技术工人的大量缺失,学徒制又被重新提上日程。1979年9月28日,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学徒制仍然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同时重申50年代建设的学徒制。对学徒制做了如下规定:首先,要明确确定学徒制的学习年限,不断革新培训方法;其次,学徒工作以后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再次,学徒在学习期限内,学习技术理论知识的时间不能低于整个学习学习时间的1/3;最后,师徒之间要签订合同,实现包教包学包会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学徒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考核。

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搞好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是最近两三年内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z同年5月21日,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学徒制在一定时期以内仍然是培养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技术工人的重要手段,并且对招收学徒条件、学徒学习年限、学习内容、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相应的劳动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1983年劳动部召开全国培训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面系统的改革培训制度,从实际出发,今后企业招收的工人将从职前培训转向在职培训,将招工转向招生。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上升,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企业也由过去的招收学徒工转变为招收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技术工人,劳动者的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改善。1989年3月3日劳动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一方面肯定了学徒制的作用:建国以来,学徒制为新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为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和推动社会主义进步作出了自己的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发展,而大多数的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学徒制的培训方法,不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需要和技术支持,所以应该逐步改革学徒制的培养办法。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以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学徒制走向了终结,此后的十年政府也鲜少出台与学徒制相关的政策。

3.4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时期(1998.03-今)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国际现代化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改革学徒制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现代学徒制的概念: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直到今天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动的阶段。

学徒制是人类文明社会最古老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人类社会传统的技术技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承下来,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现代学制将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联合在一起。学徒制的发展历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其极大的推动力量。我们要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历,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下载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

    中国美术馆介绍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 【内容】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学习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之近现代转变5篇范文

    叶落作品-企业文化演示 2010年元月 谢谢观看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 的近现代转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争论 一、中国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大体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 D ) A. 失业的农民 B.手......

    中国近现代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 1.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 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

    近现代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重点简答) 答:A、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它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范畴及其讲授内容国内高校教学与国外研究情况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公元1912 -1949 ,共37 年音乐历史新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在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