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自贸区总结与规划(标注新闻来源)
上海自贸区一周年改革成果总结
作为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成立于2013年9月29日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走过一年,各方反应不一。自贸区改革一方面备受各界关注,另一方面高期待如何落地亦饱受争议,对于改革进度快慢也有不同评价,其成败得失可谓关系全局
上海自贸区改革蓝图主要基于以下六大方面:政府职能转变;关于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放松对大服务业的管制;在发展在岸贸易、转口贸易的基础上拓展期货贸易、离岸贸易;尝试金融放开和创新;探索实行适应国际竞争环境下的新法律法规,同时实现政府在竞争中的中立。因此,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贸易自由化,而是以建立开放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尝试。本文将从贸易概况、改革创新成果、未来发展方向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上海自贸区贸易概况
进出口规模逐季扩大,进口消费品集散功能凸显。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来(按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的整月数据统计),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747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高出同期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体增速2个百分点,占同期上海市进出口总值的26.4%。其中,出口1965亿元,增长10.3%,高出同期上海市出口总体增速9.5个百分点;进口5510.3亿元,增长5.2%。进出口规模逐季扩大,进口消费品集散功能凸显。
进出口消费品增长态势良好。数据显示,一年来上海自贸区进口消费品1119.8亿元,增长22.2%,较挂牌前一年提速13.1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和医疗保健品分别进口419.4亿元和265亿元,分别增长65.1%和25.3%。此外,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582.9亿元,增长22%;飞机进口211.5亿元,激增1.6倍。同期自贸区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共出口机电产品1441.2亿元,增长8.3%,占同期自贸区出口总值的73.3%。
新注册企业和有经营实绩企业均快速增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显著增强。截至9月29日,自贸区注册企业总数已达11516家,其中挂牌以来新注册企业6423家,较挂牌前一年增加7.2倍。一周年来,有进出口经营实绩的区内企业由3574家增至398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802家,合计进出口6113.2亿元,占自贸区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挂牌前一年的80%升至81.8%。
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截至8月末,上海自贸区内新设持牌类金融机构87家,类金融机构453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296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2179家,共计3015家,占新设企业总数的25%。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累计发布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的意见和13项实施细则,为为后续进一步改革提供了载体和空间。
二、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
1、投资管理
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年来做了许多制度创新的改革探索。其中的重点,首先是建立了以“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新制度。
负面清单,即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也称投资领域的“黑名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负面清单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按照高标准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来设计,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主体参与市场建设的能力,让市场主体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对市场准入规则有稳定预期。同时,负面清单又规范了政府行为,理清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负面清单极大激发了外商投资的热情。在2013版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基础上,今年6月修订出台的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调整率达26.8%。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以后,投资热情极大迸发,2014年上半年新设外商投资项目共新增外资项目1016个,占全市的46.7%,合同外资54.15亿美元,超过九成项目通过备案设立。这都被认为是“负面清单”运营一年以来取得的成效。
通过逐步探索,负面清单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对比前后两版的负面清单,上海自贸区在释放怎样的投资管理空间便可见一斑。
在出现“负面清单”的尝试之前对外商投资的管理主要依据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指导目录分条列出了对外资的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行业。2013版的负面清单与之相比,采用了列表的方式,并把鼓励类去掉了。
根据统计,2013版负面清单共涵盖18个门类、1069个小类,并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计190项。这个被称为“迈出第一步”的尝试在发布后得到了鼓励,也受到了批评。一是负面清单几乎是《指导目录》的翻版,甚至有些本来在《指导目录》中没有被禁止的内容也被列入了负面清单;二是负面清单仍是禁止条款少,限制条款多,给管理部门留下了解释空间;
上海一位长期研究自贸区的学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回忆称,2013版负面清单那几乎没有引起外商的注意。
而在今年推出的2014版负面清单,在经过修订“瘦身”后,特别管理措施由原先的190条调整为139条,减少51条,调整率达26.8%,其中实质性取消了14条管理措施,放宽了19条管理措施,进一步开放的比率为17.4%。2014版负面清单的修订一是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表达得更加国际化,更加清晰,更加透明;二是要与服务业的开放有机地结合,保持一致性;三是开放度上有一定体现,但是会把握一定的幅度。
2、贸易监管
重点借鉴国际经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上海自贸区逐步形成“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贸易监管制度架构,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和监管国际化水平。陆续推出了“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单一窗口模式等60项监管新措施。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平均缩短2至3天,平均节约物流成本10%左右。上海自贸区货物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分别减少41.3%和36.8%。
“先入区,后报关”指将货物先运到工厂进行储存、加工、或生产,然后再办理报关手续。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向海关发送提货申请,凭借提货通知单回执,在货物到达港口、办结海关手续前,就可以直接从港区提箱装货、先行运货进区入库。“先入区,后报关”的方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通关效率极大的提升,企业可节省货物等待报关的时间,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物流、仓储成本,据测算,新模式下企业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可缩短两至三天,仓储及物流成本平均减少10%。
单一窗口模式的推出进一步加快了与国际准则接轨的步伐。“单一窗口”,就是贸易和运输企业通过一个点接入一个信息平台,实现一次性递交满足监管部门要求的标准化单证和电子信息,监管部门处理状态通过单一平台反馈给申报人。推进“单一窗口”建设,不但可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减少申报单证的重复录入和数据信息的差错,促进贸易程序便利,还能降低贸易和运输企业的物流成本。
3、金融开放创新方面
在坚持宏观审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自贸试验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建设,逐步建立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为重点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出了自由贸易账户、跨境人民币结算、双向资金池等51条金融创新举措和一系列实施细则。
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的突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建成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于9月18日正式开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也在区内注册成立。此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也计划在自贸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划中。
其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产品定价和清算中心。今年1-8月,自贸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563亿元,同比增长约2.5倍;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发生272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174.3亿元。有关机构测算,由于境外资金成本较低,此举可以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10%—20%。
其三,推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为后续金融改革奠定基础。截至8月底,已有10家中资银行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共开立了4110个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运行平稳,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和资金向内渗透的管道。
中国人民银行30条意见、五项细则促自贸区发展
201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是促进投融资汇兑便利化。试验区跨境直接投资,可按上海市有关规定与前置核准脱钩,直接向银行办理所涉及的跨境收付、兑换业务。根据经营需要,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中外资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同时,配合风险管理的原则,经批准,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可在一定额度内进入境内银行间市场开展拆借或回购交易。二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途径,《意见》明确,上海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与区内持有《支付业务许可证》且许可业务范围包括互联网支付的支付机构合作,按照支付机构有关管理政策,为跨境电子商务(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三是提出人民币资金池,为人民币的跨境调度提供新的思路。《意见》明确表示,区内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开展集团内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为其境内外关联企业提供经常项下集中收付业务。四是在利率市场化方面,《意见》明确将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纳入优先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机构范围,在区内实现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的先行先试。
2014年5月2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业务实施细则》)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细则》(以下简称《审慎管理细则》)。该细则出台标志央行支持自贸区细则基本出齐。
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是30条的关键内容,是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和防范风险的重要安排,对全面推进自贸区改革有重要意义。
《业务实施细则》的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上海地区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分账核算单元,为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区内主体提供经常项目、直接投资和《意见》第三部分的投融资创新相关等业务的金融服务,以及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为境外机构提供的相关金融服务。
二是明确自由贸易账户为规则统一的本外币账户,区内主体和境外机构可根据需要开立。
三是明确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境内区外的非居民机构账户,以及自由贸易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动按宏观审慎的原则实施管理;对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含区内)其他银行结算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动,根据有限渗透加严格管理的原则,按跨境业务实施管理;对同一非金融机构的自由贸易账户与其一般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应按《业务实施细则》规定的四个渠道办理。
四是细化了自由贸易账户资金兑换的具体政策安排,对已实现可兑换(包括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相关)的业务,自由贸易账户内资金可自由兑换;对《意见》第三部分投融资创新业务,各相关部门根据“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另行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五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等机构可在获准后,向试验区内及境外提供各类跨境金融交易及清算结算服务。
《审慎管理细则》的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了分账核算单元的审慎合格标准与评估验收程序。上海市金融机构应当按要求建立试验区分账核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和资产管理、展业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并以市级机构为单位接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相关系统。
二是明确提出了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工具等,要求上海地区金融机构建立对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响应机制。
三是细化了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渗透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币种敞口风险管理、资产风险管理、风险对冲管理等。
四是建立了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开展非现场监测,并根据不同预警指标,在出现资金异常流动的情形下,采取延长账户存放期、征收特别存款准备金、实行零息存款准备金以及临时资本管制等干预手段,维护试验区金融环境的稳健运行。
五是组织开展对金融机构分账核算业务进行持续性评估,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与处罚机制,根据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需要,对金融机构开展的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范围进行调整。
这是截至到目前自贸区金融改革最具含金量的细则。今年以来,央行上海总部先后发布了5项金融细则,包括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放开小额外币存款上限、外汇管理支持自贸区建设等。而此次最重要的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的出炉,为日后投融资便利服务提供了载体和风险管理框架。
4、政府服务角色转变
上海自贸区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和更加开放的要求,逐步建立一套由基础性制度、专业监管制度等组成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更加高效、透明、规范地维护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目前以形成由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的“六位一体”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三、上海自贸区未来规划
比照去年自贸试验区设立的时候,国务院批给的总体方案的要求: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这四方面,挂牌一年来,自贸试验区在形成开放促进改革态势、推进服务业开放、接轨国际的制度框架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等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试验成效,已形成了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发展态势,成为全国深化改革新高地。
当前,面对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重大变化,自贸试验区一方面扩大开放领域,积极探索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新模式;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赋予了市场更多的创新创业空间,提高了市场整体开放水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1、缩短与国际惯例的差距,优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上海自贸试验区所施行的负面清单模式,与国际上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s)中的“不符措施”和“保留条款”,在形式及要素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国际FTAs的保留条款,形式更简洁,要素更严密,覆盖范围却很大,功能也更强。关键问题还有保留条款的有效维护,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很高要求,不然,形式再好也只能流于一纸空文。因此,我们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要进一步优化,须牵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与全球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对接。在自贸区成立一周年的考察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进一步优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缩短清单长度,放开投资管理限制。
从形式上着手,可借鉴美国、韩国等制定负面清单的设计方向,向短清单模式靠拢,将现有负面清单进一步缩短。同时,尽快研究BIT(中美双边协定)范本投资宽口径内容,改变现行负面清单窄口径现状,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从内容上着手,可进一步放宽对外资市场准入的限制,扩大服务业试点开放。
从表述上下手,对负面清单中有关解决市场准入和投资程序方面的内容和表述予以明确和规范,进一步提高透明度。
2、更高层次扩大服务业开放
进一步扩大贸易服务业开放。加快商业保理业发展,并进一步深化贸易平台建设,做大做强专业贸易平台。继续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适时推出第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进一步扩大航运服务业开放。推进对外资开放船舶管理业务,加快实施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促进上海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维修与检测等衍生业务加快发展,延伸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链。进一步集聚高端航运资源,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进一步扩大文化服务业开放和专业服务业扩大开放。积极推进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特色业务的研发与服务外包发展。在保险、汽车制造、电信、广播电视投资、电影制作发行等行业,力争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和市场开放。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
3、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
进一步创新海关监管理念和手段,提高通关效率。
在当前推进AEO互认工作基础上,建立以企业信誉评级制度为核心的差别化监管制度,使监管效率与企业诚信相结合; 在监管方式上积极采取数据监管新模式,针对部分通关商品小批量、非标化程度高的企业,建立相应机制适应调整完善监管重点和流程,建立常态化绿色通道申请制度,加快特殊企业和货物的通关速度。
扩大准入,逐步消除投资壁垒,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及时公布更清楚明确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让公众有章可循。政府在监管过程中企业提交的信息应区分保密信息和非保密信息,供公众查询,以提高监管透明度。
4、研究并做好全面接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变化的准备
要建立健全高质量信息披露机制,建立自贸区竞争政策影响评估机制; 要推动自贸区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评价与创建,组织具备相应能力的咨询机构提供环境标准培训、指导和咨询等服务;要从经济管理体制、采购管理体制、企业招投标积极性等方面主动对接,推动自贸区接轨国际规则,做好应对世界贸易组织 《政府采购协定》(GPA)的准备。
5、金融改革
在金融领域,未来将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账户服务功能的拓展,从本币业务拓展到外币业务,同时还将推动一些境外机构和自贸区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到境内发行人民币熊猫债。
在要素市场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拟在自贸区内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进一步推动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积极推动保险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扩大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试点。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等也在积极探索利用自贸区的优势设立面向国际的金融平台,以及开发面向国际的金融业务。下一步,还将继续推动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做好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原油期货交易平台和黄金国际板的各项准备工作。
不过,为更好地适应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防范金融风险仍不可忽略。戴海波透露,上海市政府将会同金融管理部门、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等有关单位,进一步推动金融信息共享,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分析,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牢固构筑自贸试验区金融安全网。
6、地区规划
上海市规土局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征询公众意见。
仅有28.7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如何在此前综合保税区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调整就一直备受关注。由于上海自贸区承担的试验任务包括诸多服务业开放,尤其是金融领域试验的内容,因此,与此前保税区贸易、物流、仓储为主的定位将有较大的变化。
根据《规划(草案)》,在规划管控方面,上海自贸区将采取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规划管控方式,土地复合利用也将是功能区分的前提下的创新利用方式。由于上海自贸区内需要二次开发的土地诸多,且将面临未来新业态的产生和其他服务领域的开放,所以自贸区的控制性规划并未采用以往单一用途性质的规划管控模式,而是给予地块空间管控一定的弹性,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同时,土地复合利用也被认为是自贸区规划的重要特征。此前,上海市规土局和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综合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试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上海自贸区将鼓励地块用途兼容,用地类型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用途混合。
第二篇:上海自贸区总结
2015年标准化制度改革情况
市质监局
上半年,标准化制度改革情况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改革事项总结如下:
1.改革事项名称:企业产品标准备案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关于在部分省市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引导企业进行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自2015年起,办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系统办理企业产品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工作,自我公开声明完成后视为企业完成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工作。
第三篇:上海自贸区总结
上海自贸区主要摘要
1.区域范围
国务院划定的上海自贸区,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2.服务模式
在贸易领域,上海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凡是进入这20多平方公里区域的货物都是零关税,出了这个区域要实行出口退税,但进入国内消费,要重新征税。”
“在这里,工商注册登记更加便利,对外国投资者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就是‘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都列为开放’。负面清单式的开放方式,是一种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尝试。”
3.挂牌及政策公布实施时间
据报道,根据上海自贸区方案制定机构处得到的消息,若无特殊变数,自贸区初步确定在本月27日挂牌。“准确时间需要进一步协调,也需要根据各方领导时间安排,如果无变数,初步确定时间为本月27日。”相关人士表示,自贸区在9月底挂牌已确定。
上海自贸区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实行。即将在10月1日正式启动的自贸区方案涉及56项政策,这56项政策包含小部分金融政策,年底前再启动42项政策中再包含一部分金融开放政策。商务部同意25家企业参与内资融资租赁业务试点,这似乎又为自贸概念炒作提供了新路径。分析人士表示,融资租赁扶持政策将成为各路资金关注的新重点,目前涉足该业务或者注册地在上海自贸区的上市公司。
4.关注焦点
金融领域的开放则成为试点中最受关注的焦点。申报的方案明确表示,在区域内实现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区域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离岸金融业务亦被列为金融领域开放的重要部分。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政策包含允许融资租赁公司设保理业务、允许外资设有限牌照银行等内容,但金融政策将晚于其他政策启动。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试点主要面向贸易和投资服务。除上述举措外,在试点中,还将对区内注册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及项目子公司,实施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的试点政策。建议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单机、单船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建议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已有多家融资租赁公司在所划定的自贸区内设立了相关业务项目;而自贸区的建成,将对国内融资租赁行业带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市综合保税区还与交银租赁、招银租赁、国银租赁、农银租赁、工银租赁、中航租赁、美国威利斯租赁、大新华租赁以及远东租赁9家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包括国内的租赁公司以及国际租赁公司,都将成为上海未来融资租赁项目的储备资源
5.主要涉及领域
有关方面提出了上海自贸区建设方案中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清单,涉及六大领域十九个行业,主要包括:
金融服务: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限制,并允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专业服务:将放开外资从事律师、资信调查、人才中介、投资管理、工程设计和建筑服务等,中外合资旅行社将允许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这意味着扩大了中国国旅和中青旅等公司的业务范围。
航运服务:除了对外资企业放宽投资比例限制外,对港口业务也有扩大,不过上海港口类上市公司已大幅上涨,对利好预期已有反应。
商贸服务:将放开外资参与增值电信业务、游戏机的生产和销售、外资从事文物拍卖等,与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大。
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主要是放开外资机构的限制,与A股的公司关
6.部分优惠政策:
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我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由贸易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
在自由贸易园区的概念中,港口、机场、仓储、地产以及金融服务业的企业更容易成为受益企业。某券商研究员分析认为,上港集团、上海机场、长江投资、外高桥、浦东金桥、浦发银行等公司都有可能成为自贸区的受益者。
目前上海自贸区正在研究制定鼓励类产业投资目录,处在目录内的企业,所得税按15%优惠。其他企业所得税率一律按25%征收。并非所有“关内”企业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从企业所得税来看,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企业所得税为16.5%,上海自贸区内的一般企业与区外一样,都为25%,高于前者。
而且,未来在自贸区内设立的企业除了能享受税收优惠外,在进出口额度上也会有更大的空间。对一些未完税的进口商品,企业将可以直接通过自贸区内的外资银行办理仓单质押,拥有更多更丰富的金融盘活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于国际艺术品拍卖这样的高端文化业态也将在自贸区内得到长足发展,从而大大降低了艺术品流通市场的税费成本和交易成本。
上海提出,对于自贸区内企业对外投资,将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切实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境外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资源开发类项目以及中方用汇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须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在试点内此项审批或将停止实施;对非金融类的境外投资,将由前置审批转变为加强事后管理。
7.关于汇率,兑换及资金转移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基本实现利率、汇率的市场化这个金融完全市场化和全面开放的重要指标。在自贸区内基本放开人民币汇率的衍生品交易,企业可以比较自由从境外获得借款,境外资本在自贸区内可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境内个人资本流出将比较便利。实施负面清单后,在自贸区内外双向投资可自由流通,特别是境内外双向投资,包括境内(外)资本参股境外(内)企业。外商投资全面享受“准入前国民待遇”。
还有,对跨境资金转移的限制。一方面,在利率汇率市场化前提下,一定程度限制跨境资金(资本)转移是必要的。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区内外人民币存款的转移要受到限制。区内的个人可以把工资收入、其他合法收入以及海外收入存入区内的人民币账户,享受利率市场化的好处,但是禁止将个人在境内的人民币资金转存该账户。另一方面,即使在上海自贸区内,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也不等于跨境资金转移的完全自由。对某些资金,例如洗钱和非法融资等违反世界公认的行为准则的跨境资金转移必须受到限制。同时,根据G20伦敦会议的精神,各国启动对避税天堂的监管也很紧等。
8.区内设立期货仓库
如果国外商品交易所能够在自贸区设立自己的期货仓库,将有助于国内大宗商品买家节约交易和运输成本,也能够减少对国外仓库的依赖。如中国是铜和钢等金属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像伦敦金属交易所这样的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所,在内地没有仓库(像伦敦金属交易所和全球其他大宗商品交易所通常希望设立自己的仓库,以确保交货地点尽可能地靠近消费和制造目的地)。这就意味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交易的许多中国内地客户只能通过新加坡或高雄的仓库进行金属实物交割,这增加了他们的运输成本。
9.鼓励发展行业
另外,自贸区鼓励从事境外股权投资,并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比如,鼓励在试验区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投资股权投资母基金,可能与前海基本类似。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处长张红也曾介绍,为了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自贸区将鼓励发展诸多新型业态,包括发展电子商务、融资租赁、高端维修、大宗商品交易、离岸贸易等。金融领域开放方面,自贸区将探索建立试验区金融监管新体制,将会有一揽子制度创新,包括人民币自由兑换、资金自由流通等。
后续仍每日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
2013.9.22
第四篇:上海自贸区注册公司总结文档
上海自贸区注册公司总结文档
在自贸区注册企业相对来说比区外方便很多。从自贸区企业注册登记流程可以看出,与区外内资公司注册比较,有四个主要的不同:一是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数额的限制,二是验资不再是必备环节,有的企业注册资金只需认缴,不需实缴;三是一表申报,一口受理(区外企业办理各证照时为各部门分别办理);四是正式办理证照时间大大加快,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变为现在的4个工作日。
这些“注册区别”大大方便的注册企业用户,解决了企业在注册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在上海自贸区注册公司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在上海自贸区注册公司的流程为,1.公司查名:3个工作日,所需材料,全体投资人身份证,公司名称,投资比例,主要的经营范围,准备10个以上的公司任选备用名;
2.办理三证执照、代码及税务,4个工作日;3.开立基本账户,约5个工作日(各银行情况不一);4.办理进出口权(包括商务部备案,海关登记证,核销,美金账户,电子口岸,检验检疫许可证等手续。)约20个工作日,不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可以不申请;
5.核税,1个工作日;6.申请发票,约10个工作日;办理进出口权和申请发票可同时进行;
其次,在上海自贸区注册公司应该注意在上海自贸区内,公司注册登记基本体现了“宽进严管”的基本思路,一般情况下正规的企业注册时不会有什么限制的,但另一方面为了管理方便也整理出相关的“负面清单”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详情可以登录自贸区政策模块进行查看。
最后,在上海自贸区注册公司一是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数额的限制,二是验资不再是必备环节,有的企业注册资金只需认缴,不需实缴;三是一表申报,一口受理(区外企业办理各证照时为各部门分别办理);四是正式办理证照时间大大加快,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变为现在的4个工作日。
但在实际的注册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会那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具体时间还是根据企业主自身情况来定的,具体情况可以咨询上海诺唐。
第五篇:1上海自贸区政策解析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于9月29日开始正式运行。为充分认识上海自贸区政策内涵及运行机制,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府办公厅、市商务局特邀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副院长陈文敬同志于11月7日上午在市政务中心作“中国(上海)自贸区政策解读与发展机遇分析”专题报告。
一、上海自贸区设立背景
大家都比较关注上海自贸区,不仅仅是我们国内在关注,国际上也非常关注。外国人关注上海自贸区有他的角度,有他们内在的一些考虑,他们也想搞清中国搞上海自贸区究竟是在做哪些方面工作?是一次真正的开放还是就在上海搞个动作?
从国际形势看,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而且出口是世界第一。中国发展到今天,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不可小觑的。同时我们看到,在国际上,世贸组织谈判,多哈回合谈了十多年了,到现在也没谈出结果。美国一直想主导世贸组织,这就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现在的形势与过去乌拉圭回合的时候有所不同,那时候美国主导的力量非常强大,现在很多新兴国家在崛起,话语权增多了,在世界经济的份量加重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声音就非常强大,有些事美国就不那么容易为所欲为,所以这么多年,多哈回合谈判没有结果,那怎么办?现在一种趋势就是由多边转向区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势头并没有发生逆转,依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所以这个最基本的判断要有。
从国内的形势看,我们也可以看得清,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物质财富的增长非常的迅速。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发展又是一种粗放型的,是廉价的、低成本的劳动力,通过大量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换取的。我们必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央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再以GDP论英雄。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集团的峰会上就表态,不能靠政府的大规模刺激和直接干预来获得经济增长,要避免以经济增长速度论英雄,把增长速度适当降一点。但是从稳增长、保就业的角度来说,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很难实现我们就业目标的,还是要有一定的增长来保证就业,保障社会的稳定。所以,稳增长、保就业是我们当前新时期的新使命。最重要的一个是要调整结构,要转变我们发展的理念,是追求速度还是追求质量,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30年的改革开放应当说我们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利益群体,要削弱一个部门的权力,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包括上海自贸区,到目前为止很多的细则都没出来,为什么?放开一点东西放给市场,非常难。
因此中央现在提出一条叫“包容性发展”,就是要社会公正,所以制度上必须要改革。改革首先的切入点就是政府要放权,要简政放权,要把有些权力让给市场,国企要让利给民企,所以这场改革,我们讲为什么水深?因为已经到了一种利益固化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从整个国家发展的理念以及我们需要制度上进行的改革,都需要进行一个重大的突破,那么怎么去突破?抓手在哪里?放在什么地方?就选中了上海。
应当说,上海自贸区这个信息的发出到它的挂牌运行,到现在紧锣密鼓地出台相关的很多的东西,这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我发现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中国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也就是说就像习近平在新南巡的讲话当中说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李克强提出来改革也是红利。所以要坚持改革,要以开放促改革。
二、选择在上海设立自贸区的意义
在2010年,上海的生产力研究中心就提出了自贸区方案。为什么上海提出来,中央就能批呢?应当说上海市的领导抓得很紧,我曾经跟很多地方都讲过,就是任何一件类似东西,要上升到国家战略,一定是地方一把手工程,上海的一把手非常重视这事。温家宝同志对上海的方案有一个原则的意见,说原则同意,请商务部研究,刚开始他是让发改委牵头研究。李克强同志任总理后,也很支持,但要求改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原来叫自由贸易区,让它改个名称。今年4月份,汪洋同志到上海就具体研究落实这件事情,让他们要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原则,加快制定相关的措施、细则,制定总体方案。然后由商务部来牵头,20几个部委协调,搞这个方案,上海市有几十个局来研究这个事,研究具体的细则和框架,这才最后批准了。
设立上海自贸区不是搞一些新的政策洼地,而是着力于一种制度的变革和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叫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上海市提出方案后,温家宝就问上海市委书记究竟要什么?上海市的领导回答:我要制度,不要政策。不要政策要制度,这就对路了。如果先给你一个政策,之后你再要优惠政策,那中国就真是摆不平了。
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打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第一枪,它的意义就在于,它要引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它是新一轮的风向标。
三、设立上海自贸区的亮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突破了准入制度的瓶颈。这是过去不曾碰过的,我们在过去也没多想,但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频频向我们提出要求。其中两个词,过去我们很少去提,就是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就是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设立公司,或收购一个公司,或者是设立之后再扩大投资,要求享受不低于中国企业的待遇。过去不行,过去是你来我先审你,步步为营,哪一个阶段,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审理。与这个紧密相连的就是负面清单,以前我们是(包括加入世贸组织)在协议当中采取正面力量的方式,就是我开放的时候能干什么,其他的不提就没有了,就像我们的营业执照一样的,规定你的经营范围,除此之外就不能经营,都是正面的东西。负面清单就是不让做的东西,这个不让做是指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而这些不让你做的事是与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不相符合的。
第二,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和企业成本。除了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以外,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不登记实缴资本,也不提交验资报告,更便利、简单化,而且取消了一些最低的注册资本的限制。也就意味着不限制,1元钱也可以。但是一般来讲,从企业的信用来讲,也不能说我真注册1块钱的,因为你真注册1元钱纯粹就是开玩笑,就是等着卖公司的名称。到目前为止,我了解到还没有1元钱的公司,要是真出现了,我倒觉得是一个突破,冲破了原有的思想禁锢的障碍和藩篱,它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说明是真的开放,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最近国务院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取消企业年检,试行年终报告公示制度,这就是该政策普照全国了。
第三,投资便利化。总体方案是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一元来制定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政府对投资准入管理,由过去的那种注重事前审批,转向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它的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实行备案制。实行备案之后,肯定会出现泉涌现象,就是现在大量的企业到哪里去注册,因为很放宽了,备案就行了,时间很短,过去大概将近一个月,二十八、九天,现在四天就完成了,而且还不受资本的限制。税收方面没有更多的东西,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刚发了一个文,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并没有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我们说上海自贸区不是一个新的政策洼地,重要的也不是有多少税收优惠,而重点在于制度上的创新。
第四,金融开放、汇率自由。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一个很大的动作。我们资本项下羞羞答答那么多年,还没有一个像样点的部门开放,今天人民币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的国家已经把它作为储备货币,因为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而且还不断升值,作为一个储备货币,它就像一个黄金一样啊,受市场的影响很小,虽然不是黄金,但它是一个硬通货币,拿着放心。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是我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和举措,就是告诉世界,告诉我们的国人,中国开始动手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金融开放是非常困难的,据我了解,到现在,连个像样的细则都没拿出来。
第五,超越了传统的海关特殊监管贸易区。从货物贸易扩大到了服务贸易,监管模式也从封闭式的管理改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管理模式。应当说,过去我们始终在说是境内关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模式,但是我们实际上一线和二线都是管住的姿态。综保区刚刚开始,其他的出口加工区域也是放开的,说是放开,很严。它跟世界海关组织所界定的真正的一线放开和二线管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的传统就是我们现在执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这种模式和管理的方法。
第六,不同于香港、新加坡等自由港的模式。我认为有些东西一定要搞清楚,香港是一个经济体制的单独关税区,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够完全地复制,从开放的角度来说你可以去接受一些东西,但是一定要了解,我们所做的上海自贸区,现在肯定是境内关外的,在我国关境领土上的一个特殊的区域,而不是一个单独关税区。如果你要搞各家自由开放那种单独关税区的话,那就等于我们搞得像香港、澳门那样,那最终中国会成为什么?是联邦?我认为中国不会搞这个,因为香港、澳门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是我们一国两制的一个战略举措。
第七,改革创新成果和经验是可以复制和推广。这就像当年的深圳一样,对整个中国是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
最后,讲几个试验区应当注意的问题。一是企业注册问题。大家看到了,我觉得它很有趣,将来你注册的企业非常有限,现在还是在几个监管区之内,另外在一个监管区内开放的服务业,将来和制造业的混杂在一起之后,会形成非常混乱的局面,这个东西监管起来的难度很大。我还不知道,将来它对综合性的、金融类的、服务类的很多东西怎么监管,这对海关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挑战。二是资本项目开放的问题。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人民币升值了,而美元的贷款利率低于人民币的成本,这种状况下,美元会流得快,这跟我们说的要推动我们的人民币走出去,初衷是不一样的,因为现在美元的贷款利率很低,大家肯定美元会流过来。所以现在美元大量流过来,将来你怎么应对,这也是一个大的问题。三是你如何处理好已经签订的FTA(自由贸易协定),和未来我们将要签订的这种FTA的这些关系。像CEPA,虽然里头有一些注解,讲这个CEPA或者我们签订FTA的时候,如果它可以享受这个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签订的东西比这些还优惠的,处理起来就很复杂,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包括同香港,在上海搞自贸区对香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项目都跑上海了,对香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肯定会有影响。但这次博彩业没搞,这对澳门可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