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语文评课稿-火把节-语文S版【小学学科网】
《火把节》评课稿
xiaoxue.xuekeedu.com
《火把节》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用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了解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有感情朗读课文;难点是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韩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在本课教学中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想象画面。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火把节隆重热闹的场面,从而感受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1.紧扣关键词,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韩老师能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感悟。本文的“关键词”是“激情四溢的盛典”。在学习火把节的场面时,首先让学生抓住最能体现火把节场面的词语“激情四溢的盛典”,先理解词语,再让学生在文中批划出能体现火把节是盛典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几个具体的场面时又抓住“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声鼎沸”“沸腾’和“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等词句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火把节是一个激情四溢的盛典,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这也紧扣了我们高年级的小专题:以重点语句为切入点,提高阅读实效
2.转换角色,感悟热情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韩老师老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韩老师首先抓住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式:“来吧,到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来感受彝族认的热情好客,韩老师此时能巧妙地转换角色:如果我是客人,你是彝家的孩子,你怎样邀请我到彝家去参加火把节?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来发出邀请,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部分,学生读出了彝家人的热情和自豪,也读出了彝家人为火把节所做的精心准备。从而感受到了彝家人过节的欢快心情和热情邀请客人参加自己民族盛大节日的那种自豪,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3抓语言训练点,夯实语言训练
xiaoxue.xuekeedu.com
韩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没有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学习火把节上跳舞狂欢的场面时,韩老师抓住“老人来了……;小伙子来了……;姑娘们来了……;孩子们来了……”这个排比句来体会参加火把节的人多,场面壮观,是全民狂欢节。韩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文本的感悟,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语言训练的练习来拓展延伸,课件出示:春节来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夯实了语言训练。
4.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整堂课中,韩老师运用了默读、浏览、齐读、指名读等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抓课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话时,韩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来读,又用多媒体出示引读,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在快要结课时,韩老师又一次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想到大凉山去参加火把节。此时韩老师适时用多媒体呈现几个句子“来吧,让我们穿上彝家特有的节日盛装;来吧,让我们为惊险的斗牛呐喊助威;来吧,让我们走进精彩无比的摔跤场;来吧,让我们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啊、唱啊;来吧,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进行引读,又一次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也是这节课的开课和结课有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5.多媒体的运用创设了教学情境,开课时的动态视频,从视听上给学生来来了震撼,让学生对火把节的热闹场面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用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读书,使读的效果更具有时效性。还有知识链接的出示,让学生了解了更多有关火把节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6.过渡语的设计,教学环节紧凑,各环节过渡自然,而且富有启发性。
第二篇:语文:4《火把节》教案(语文S版五年级下)
4、火把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饶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方法:
阅读法、情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录音机 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盲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
1、词词卡片。
2、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教具准备:火把节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⒉学生在文中画出。⒊集体交流
⒋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地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⒈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图片或演示文稿)⒉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⒊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⒋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⒌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⒈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⒉指名说说这个拟说。⒊小组内交流。⒋集体交流。
⒌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⒍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4、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民族服饰、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火把节书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精神的象征)
教学反思:
第三篇:小学语文:《火把节》教案(语文S版五年级下)
教学设计
(一)预习。
1.根据需要查找资料(如有关彝族、火把节等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谈话: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除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节日,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节日,我们先交流一下查找的这方面的资料。
3.“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听,彝族朋友在召唤我们了。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准备过火把节那天的活动——打扫房子,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奔向田野山川,围着篝火尽情歌舞,火把节的来历)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大家交流。
(通过第2、3两问,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和彝家人的优良美德,从而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巩固练习。
1.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
2.读读写写(课后练习4)
3.词语采集——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积累的词语。
第四篇:三年级下语文评课稿-槐乡五月-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槐乡五月》评课稿
xiaoxue.xuekeedu.com
今天我们有幸在多媒体教室聆听了赵春婷老师执教的一节带有浓郁研究气息的观摩课《槐乡五月》,这节课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来设计教学,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表达欲望、精彩的发言内容,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的过程。听课后,我也似乎成了这班上的一名小学生,有种急切的表达欲望,来交流我的思考。我觉得,这节课较好的把握了三个度,来努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一、降低难度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年段特点,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在表达时不容易大段的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如一位“长大的儿童”,以孩子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在理解句子“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体会小姑娘怎么会飘起来,老师考虑到学生可能心中能领会“飘”字的妙处,但不能很有层次的表达准确,因此,老师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若是老爷爷能飘起来吗?于是学生便想到了小姑娘走路轻盈,如云朵在漂移。老师再启发若平时考试未考好,心里会飘起来吗?于是学生又想到了小姑娘戴上槐花变俊俏了心情愉快,心儿也飘飞起来了。最后学生们在老师“飘荡的香气、飘舞的身姿、飘飞的心情”总结下深入地理解了这句话,学生的表达也在老师降低难度的引导下呼之欲出。
二、创设坡度
如何提高训练的效率,老师还注意到设立坡度,层层推进。如在理解第二段的比喻句时,并没有直接讲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读懂句子,文中写了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当学生准确找出来后,又让学生找一找这几句共同的地方,好在哪里,学生便在阅读体会中发现都是打比方的句子,比喻词不一样,但作用相同,让表达更生动形象,不单调。最后,老师又出示槐花不同姿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后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在这一教学环节,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先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敢说,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表达,接着问题逐渐加难,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表达的内容能更生动,更丰富,尤其在看图说话的环节时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
三、增设广度
xiaoxue.xuekeedu.com
由于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授课老师还注重增设广度,通过更多的教学设计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让听课老师有更多心得与收获。如创设情景练表达,自己摇身一变成游客,让学生当槐乡孩子来招待欢迎客人,引导学生与不同角色对话时的人称、语气、内容都有所不同。又如写诗填字练表达,老师在教学即将结束之际,出示一首古诗,让学生根据阅读收获填字,学生表达精彩纷呈。此外还有评价式表达、造势性表达、概括性表达等途径。总之,听了赵春婷老师的课后,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让我的语文课堂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五年级下语文评课-22丰碑-人教版【小学学科网】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22丰碑人教版
xiaoxue.xuekeedu.com
《丰碑》主要讲述了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王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全班学生理解“丰碑”的含义,同时强化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内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这是一堂体现素质教育的成功的阅读教学观摩课。现从三个方面作简要评述。
一、教学重点抓得准,并且明确
王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点,促进学生理解。红军队伍在行进途中忽然放慢速度,教师的教学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阅读3—5自然段,抓住“将军”的两个反应:一是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另一是听说有人冻死了,“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教师提问:“什么叫‘愣’?什么叫‘愣了一下’?将军在什么情况下‘愣了一下’?”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什么叫“愣”及“愣了一下”的意思,又让学生结合课文了解将军“愣了一下”这一反应的背景。紧接着,教学引向将军朝前走去看到的情景是什么。此时,教师用投影显示老战士冻僵的形象画面。同时导读第7自然段的三个句子:“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是文中正面表现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分辨句子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穿着、表情、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师设问:“老战士临死前的神态为什么这样镇定、安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思考已能初步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的品质。接着,教师抓住将军看到这一情景后的表现,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语“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和“两腮的肌肉抖动”着的比较,体会将军由生气到震怒的原因。当将军得知这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他要追究责任的军需处长时,教师又设问:“将军此时为什么会‘愣住了’?这里的‘愣住了’与前面的‘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将军可能在想些什么?将军又干了什么?”这一组问题既让学生理解了“愣了一
xiaoxue.xuekeedu.com
下”和“愣住了”的区别,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将军从沉痛到内疚到崇敬的心情变化,将军“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运用了比较法,收效较好。
用幻灯片出示三个句子: 将军(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课文原句)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教师先让学生将、句进行比较,体会将军用一个规范的军礼,表达他对军需处长的无限崇敬;再将、句进行比较,体会“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意思,通过比较三个句子的异同,学生从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的描写,进一步体会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被冻死的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了,成了一个雪堆,为什么人们感到的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王老师抓住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朗读、分析、设计制作了一套拉动复合投影图片,在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的同时,先显现出军需处长被冻死的形象画面,然后再抓住“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这些关键语句,同时拉动复合投影图片——一幅白雪覆盖的人体形状画面,与原来的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形象画面相重迭,此时课堂上悲壮激昂的音乐响起,把教学引向了高潮,教室内的气氛肃穆宁静,全班学生和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动容,音乐嘎然止住。教师总结:“军需处长为战友,为革命胜利,牺牲自己(板书),这崇高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就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此时,学生对“丰碑”含义的理解已不言而喻了。
二、全体学生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
王老师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读、思等方面的训练,设计的问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悟性,全班学生在整堂课中情绪饱满,积极思维,尤其在朗读、背诵训练上更具特色。在读书时,有目的地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进行
xiaoxue.xuekeedu.com
思维训练;在反复读书时,训练学生听其声,记其义,感其情,悟其理,理清组织运用语言的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和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并与课文所描述的情景相融合,激起了感情的共鸣,使师生和听课者受到强烈感染。
笔者统计,教师在四十分钟时间里就有22次让学生读书(含背诵)。如果以每次读书平均为一分钟来计算,大约就有22分钟用在读书上,也就是说,一节课二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训练朗读和背诵,以加深理解。由于强化朗读训练,最后抽查学生进行试背练习时,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能达到背诵本课四个重点自然段的要求。
三、紧扣关键,入境激情
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文的关键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入境激情。如教学一开始,教师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展示红军队伍在雪地中前进的画面,同时配乐《过雪山草地》,教师有感情地描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把学生带入那特定的情境,引入新课。同样,对句子段落的理解,对“丰碑”含义的理解等都巧妙地运用了幻灯投影,用音乐渲染气氛,用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将言、行、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
由于教师精心设计,抓准重点,突破难点,自始至终以饱满的激情上课,学生思维活跃,全体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学生在听、说、读、思等方面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
我们认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王老师《丰碑》一课的教学,使我们感到:改革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课堂教学,它应该体现教师是否全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有突出的重点和特色,序、量、度的安排是否科学,学生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并能及时反馈。这些标准将有利于对教师的引导,有利于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