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员工留下回来的门
给员工留下回来的门
日前和企业负责人谈员工去留问题,他对员工动不动就跳槽大惑不解。他说,有人做过统计,员工每一次跳槽的平均损失是三个月,也就是说员工从离职到再就业,往往有三个月时间没有任何收入,相反还要倒贴进去交通、食宿费用,这样下来,假定他一年中另外九个月都在工作,实际上有三个月的收入会花费在这三个月的跳槽上面。也就是说,如果跳槽一次,这位员工半年时间就浪费掉了。
而企业培养一个新员工的花费往往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甚至更长。假定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在前三个月就离职了,对企业而言不仅没有任何收益,而且还要白白赔进去三个月的人工费,即新员工工资,还不算企业为之投入的培训者的工资、机器设备磨损、材料浪费等等。而统计也表明,前三个月恰恰就是新员工离职率最高的时期。
看看,员工跳槽对自己对企业都没有好处,双方都是受害者。如果要给跳槽者什么建议的话,我的观点是——即使要跳槽也要找好了下家再跳槽。如果不能确定下家比现在的企业更好,贸然跳槽,岂不是白白丢失了一个好的职位?当然,我是不主张频繁跳槽的,除非跳槽能带给你更大的发展舞台。
有点拉远了,跳槽不跳槽是员工的自由。我们还是回到企业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减少员工跳槽。关于如何留人、用人的话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今天我主要想就如何应对跳槽员工谈谈自己的看法。
既然员工跳槽不可改变,既然员工拥有选择的权利,那我们就尊重员工的选择好了。既然我们已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培训了这些曾经的员工,如果他们去到别的企业,发现还是我们的企业好,欢迎他们随时回来,这点,我们应该能做到。只要我们稍稍改变一下我们的胸怀,只要我们在员工离职时多一点点人情、多一点点关怀,甚至多说一句:如果哪一天,你想回来,我们欢迎!
企业负责人不无担心地说,我们倒是欢迎,就怕员工想不通。不是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吗?有的人宁可在外失业,就是不肯走进原来离职的企业。其实“好马不吃回头草”就是新东家整出来的留人话术。试想,只要草好,马哪有不回头的呢?对于老东家而言,就应该告诉员工“草好何妨再回头”。重新回来的员工不需要企业培训,重新回来的员工经过比较选择,可能会长时间留在企业,长期合作的员工往往会更忠诚。让曾经的跳槽者重返企业,对劳资双方都是一件增加收益的好事。
企业要做的仅仅是改变一下对待离职者的态度,走时欢送,回来欢迎。只要企业给离职员工留下一扇回来的门,跳槽者都有回来的可能。
企业负责人终于下了决心:张老师的建议不错,我一定要将这一观点传达给全体管理人员,并把“欢迎你随时回来”定为管理人员和员工辞职挽留恳谈的规定语言。
第二篇: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
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
亳州市十二中学 孙新见
一次,我在批改数学作业时发现,有两个学生做得完全一样:对错之处都相同。我联系两个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分析,初步断定是学习较差的那个学生抄了学习较好的那学 生的作业。于是,我把学习较差的那个学生找到办公室。
我首先询问这个学生最近一两天有什么特殊情况没有,家里是否发生了意外,他回答:“没有。”在排除了这些可能影响他学习的客观因素之后,我直截了当:“前天留的作业,是你自己做的吗?”他犹豫了一下,怯生生地答道:“是。。。”随后,他面红耳赤,低下了头。他的窘态,证实了我的判断。于是我拿出了一张白纸,想让他把作业当面再做一遍,然后严肃的批评他一顿。
但是在这一瞬间,我迟疑了。看着学生羞愧的目光,我脑海里闪过许多念头:我要是当面指出他在撒谎,以显示我当教师的高明吗?我是要置他于难堪的境地,然后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以显示我当教师的威严吗?不,不能这么做!我又缓缓地把纸放回原处,声调平和地对这个学生说:“好了,没别的事了,你回去吧。”
有些事情常常会超出人们的意料。第二天的早晨我刚一到学校,这个学生就从教室那边向我走来,精神显得兴奋。到了跟前,他先从书包里拿出了作业本,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信纸,一起交给了我。我打开作业本一看,在新的一页上,那几道题又十分工整的重做了一遍,解题步骤以及所得结果,与正确答案虽然还有一定
出入,但基本上符合要求。打开信纸一看,是一份检讨书,上面字迹工整的写道:“老师,前天的作业,是我抄同学的,虽然你没有批评我,但是我心理比挨了你一顿批评还难受。我把作业重做了一遍,请你看我今后的行动吧!”。
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事情如果不是这样处理,而是按我的原意,让这个学生当面把题重做一遍,他是断然做不出的,那势必“将”他一军,使他陷于难堪之中,再进一步设想,他抄袭别人的作业还不承认,这是错上加错,此时我劈头盖脸批评他一顿,他定将无言以对,可是教育的效果呢?可以预料,那将大大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老师简单粗暴的当众批评,也许使学生恼羞成怒,不自觉之中把矛盾激化,在师生之间形成严重对立。其实,那个学生没有马上承认抄了别人的作业,不过是自尊心强所致罢了。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尊重和爱护这种自尊心。我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平静地让他回去,这就给他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改过的机会。事后当我看到他补做的作业和发自内心的检讨时,我的心情是甘美的。因为,我意识到,在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上,我获得了真正的胜利。
通过这件事,我对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相信他们有自我意识、自我改过的思想基础这一点,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对那些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教师不必再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更不应用过激的言词对有缺点、毛病的学生动辄斥责、教训。要给学生有余地,使他们有时间去判断自己言行的正误和体会
老师的“言外之意”,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这应是我们进行批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篇:给生命留下些感动
.................................给生命留下些感动
前几天出去走走,看见街上有个老头大冬天光着膀子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在他身旁的地上躺着一位老妇人,不知是睡着了还是不省人事。那天天气比较晴朗,太阳泛出了微微地光,但是绝对不暖和。一个老大爷五六十岁光着膀子嚎啕大哭地祈求着,所有路人都为之动容,纷纷慷慨相助。姑且不论老人啼哭的真假,但所有人为之感动这确是事实!生命中你是否也遇见或做过令你感动的事情呢?感动的行为有很多,它不是开天辟地的壮举,也不是要做丰功伟业的事情,它有时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激,它有时是身处异地他人的关怀,它也是生活中点滴的积累,它更可以是老人为他老伴放下尊严的祈求。每当我看见俞敏洪的演讲我会为之动容,每当我看见北大校长唱《隐形的翅膀》我会感动的稀里哗啦,每当我看见一对老人金婚之喜老伴去亲老头之时我会为之落泪。生命中你是否也有感动之时,生命里你是否也做过让别人乃至你自己都感动的落泪之事?生命不能缺少感动,人生更不能缺少感动的日子。多看些事情,更要多做些事情。当你做年终总结时,当你老来想写回忆录时仍能为它感动的落泪。给生命留下些感动,让人生留下些瞬间!
第四篇:幼儿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幼儿教育,应给孩子留下什么?
幼儿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爱与尊重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施教者主要是老师和家长。老师、家长犹如种田的农夫,施予爱,就会培育爱。给孩子留下爱,首先要尊重孩子。一个时时感受到尊重的人,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一个能尊重他人的人,本身就是爱的体现。其次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成人的想法再好,也无法代替孩子。很多事情,当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的时候,就能找到最好的办法。第三要时刻让每个孩子感到自己重要。关注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贴上“我很重要”的标签,这就是爱的表达。第四要敏感孩子的情感需求。情感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动力,敏感孩子的情感需求,适时地帮助他们,他们也就学会了敏感他人的情感需求。第五要搭建孩子体验的平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切身体验,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这都是孩子体验的最好平台,是培育爱的一种有效载体。
幼儿教育,应给孩子留下终生受益的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真的是受益终生,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美好人生。一直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因为习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幼儿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家长要从行为养成、学习习惯两个维度,逐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奠定扎实的素质基础。陪伴帮助孩子建立三个生活习惯:
1.自食其力的习惯:自己收拾玩具;跌倒之后,自己爬起来。
2.吃饭睡觉的习惯:少吃零食(零食太多的孩子缺乏营养);早睡早起的睡觉习惯。
3.运动习惯:陪伴孩子每日到户外运动,少看电视,少上网。
陪伴帮助孩子建立三个学习习惯:
1.故事:给孩子讲故事并听孩子自己讲故事。
2.游戏: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并让孩子自己找同伴做游戏。
3.劳动:参与班级、家庭决策,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参与破损玩具、图书的修理。幼儿教育,应给孩子留下自信和求知的兴趣
孩子有了自信和求知的兴趣,就有了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多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常说“你真棒”、“你能行”;多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创设成功的机会,同时培养耐挫精神和教给补偿的办法。
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从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老师和家长面对在孩子的好奇心驱使下的好问与好动应该耐心、虚心,还要有一颗童心、诚心和慧心。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比如要抓住孩子的求异心理,鼓励其想象;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巧设疑问;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奥秘的环境,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让大自然给予孩子智慧的启迪;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言传身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待等等。
第五篇:曼德拉给人类留下什么遗产
曼德拉给人类留下什么遗产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与世长辞。
这个消息并不令世人震惊。毕竟,他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了。而且在今年7月份,曼德拉已进入病危状态,他的家人、南非国民乃至全世界尊重他的人,对这位伟大老人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到来,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哲人已萎。曼德拉的生前,被誉为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品德与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公认。然而,他对他的祖国和整个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他的伟大价值,要在其死后的岁月里,让时间来做更为充分的证明。
曼德拉给人类留下什么遗产?
他为了反对种族隔离被白人当局囚禁了27年半,他的不屈服鼓舞了千百万人支持和参与民主、平等、自由事业;他走出监狱后以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无私的品德、坚韧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促进了南非种族和解,避免了一个国家陷入流血漂杵的境地。
这些是他的事功,不是他留给人类最珍贵的遗产。如果以政治上的事功而论,他不是20世纪最突出的。论战功,他不如“二战”时率领千军万马打败法西斯的某些统帅;论在位时间长短,他只当了5年总统,远远比不上那些当了几十年国家元首直到停止呼吸的人;论治理国家的版图大小和人口多少,他比不上好些亚非拉国家的领袖。
然而,那些事功看起来比他更突出的政治人物,所能赢得的尊重远不如他。曼德拉以他的人生轨迹告诉世人:
权利是要争取的,争取权利必须付出牺牲,这些牺牲包括自由与生命;
为人民解放做出牺牲的领袖,并不具备享受政治特权的资格;
暴力和权谋之外,人类还可以和平、阳光、正正堂堂的方式进行政治活动,获得执政地位。曼德拉在其著作《漫漫人生路》中写道:
从古到今,世上男男女女来来往往。
有人来过,只是如风吹过,身后留下的唯有虚空,其名其姓无人知晓,仿佛不曾来到这个世界。有人来过,留下了声名,而那不过是他们在世所行的种种罪行而留存下的斑斑血迹。
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曼德拉足以不朽。
我以为,曼德拉留给人类最为珍贵的遗产,应该是:他以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提升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水准。
在曼德拉刚刚辞世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他伟大的一生。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东南部东开普省特兰斯凯地区,一个叫姆卫佐的村落。他的家族属于科萨族泰姆布王室远支。父亲老曼德拉是一个在王国内很有威望的酋长,曼德拉母亲是其侧室。
7岁那年,曼德拉的父母在一位牧师的建议下,将他送入教会开办的小学就读。入学后,女教师给他起了一个伴随其终身的英式名字:纳尔逊。
两年后,曼德拉的父亲患病身亡,眼看就要失学的他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摄政王荣欣塔巴。他被接到王宫抚养,摄政王和王妃将其视若己出。在王宫曼德拉接受了当年南非黑人少年所能接受的最好的教育。
在那个年代的特兰斯凯,除了一些政府雇员,当地人和白人打交道不多,曼德拉难以体会到种族隔离制度对一个黑人命运的影响。
直到16岁那一年。曼德拉遵照部落的风俗,和一些年龄相仿、门第相若的男孩集中在一起行割礼——这是南非部落的男人成年仪式,行割礼后的男子,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也将担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在庆祝仪式上,一位老酋长的一席话将曼德拉刚成为男人的兴奋劲浇灭:
“我们是我们自己国家内的奴隶,我们是我们自己土地上的佃农。我们没有力量、没有权力,不能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掌握自己的命运。你们将走向城市,在那里,你们将住简易房,喝廉价酒。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繁荣昌盛、繁衍生息的土地赠送给你们。你们将在白人们深深的矿井中把自己的肺咳嗽出来而毁掉健康,且永不见天日,而白人们却可以不平等地过着繁荣昌盛的日子……”刚刚成人的曼德拉隐隐约约知道:白人是他们的敌人。
1939年,曼德拉进入南非唯一的黑人大学,位于特兰斯凯的福特哈尔大学学习。这所大学招收的是黑人青年中的精英,南非各个部族、南非邻国的黑人上层人士的子弟都以入学为荣。
就在快要修满学分取得学位时,曼德拉因参加与校方对抗的学生运动而被勒令退学。他随后脱离了养父摄政王的“包办婚姻”,来到南非当时最繁华、黑人居民最多的大都市约翰内斯堡。
几乎每个黑人青年来到约翰内斯堡,都怀着一个美妙的人生梦,曼德拉也不例外。但现实是残酷的。在度过一段吃上顿没下顿的漂泊生涯后,他碰到了生命中第二个贵人——政治引路人沃尔特• 西苏鲁。在西苏鲁的帮助下,曼德拉来到一家犹太人开的律师事务所当助理。在那里,曼德拉一边学习法律事务,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南非大学的函授学习,修完退学时所欠的学分,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受到西苏鲁和律所几位激进的黑人同事的影响,曼德拉对争取黑人权益的政治运动越来越感兴趣。他开始参加共产党和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活动。
在回忆录《漫漫自由路》中,他这样谈到自己投身政治运动的原因:
“当我知道我将在自由解放斗争中度过我的一生的时候,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刻被政治化了,在南非做一个非洲人(即南非土著黑人),意味着他从出生的那一时刻就被(种族隔离制度)打上政治的烙印,不管他知道这个事实与否。”
1944年,曼德拉加入了非国大,并很快成为骨干。
他参与创建了其内部组织化程度最严密、行动能力很强的青年联盟,和西苏鲁等少壮派力推非国大的改组,使寄希望和白人政府上层斡旋,乞求其恩赐黑人一点权利的原主席退出领导层。
非国大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在黑人民众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强,领导和发动了一连串罢工、集会、游行等活动。曼德拉引起了白人当局的重点关注。对他们来说,精力旺盛、口才很好、组织能力强、具有领袖气质的曼德拉是一个危险的敌人。
1948年,南非举行了只有白人参加的大选。主张推行严酷的种族隔离制度的极右政治派别国民党获得执政权,非国大和曼德拉面临的环境更为艰难和凶险。
1956年12月,白人当局决定重拳出击,在全国范围内抓捕曼德拉等非国大以及南非共产党的领导人,并以高级叛国罪和阴谋使用武力推翻现政府罪对他们提起公诉。
法庭的预审和正式审判从1956年底延续到1961年3月。1961年3月29日,大法官拉姆泼福宣读了三位法官所组成的审判庭的判决意见:“根据提交给本法庭的所有证据和我们发现的事实真相,本法庭不可能得出非洲人国民大会采用了暴力政策推翻现政府也就是发动群众直接使用暴力反对政府的结论。”曼德拉等人被宣布无罪。
“白人至上”的种族隔离制度才是敌人。自投身反种族隔离政治运动后,曼德拉便清醒认识到,他的敌人不是白人,而是确保“白人至上”的种族隔离制度。
1955年6月,一次包括南非印度人大会、南非有色人组织、民主人士大会(一个反对种族隔离的白人左派团体)等政治组织在内的政治会议在曼德拉等非国大领导人的倡议下举行。此次会议出台了可称为40年后南非新宪法雏形的《自由宪章》。
宪章开宗明义:“南非是居住在南非的所有人的南非,不管是黑人或白人,除非根据人民的意愿,没有任何政府能够声称对他享有统治权。”
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法庭以“偷越国境罪”和“煽动罢工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
在曼德拉被押往罗本岛服刑时,南非军警突袭了非国大设在利沃尼亚一个农庄里的指挥中心,起获大量机密文件,包括由曼德拉任司令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行动方案 ——此前,“民族之矛”已经策划实施了数起针对当局的爆炸案。
由于“发现新的犯罪事实”,曼德拉又被军警从罗本岛押回比勒陀利亚受审。对南非当局来说,这次可以坐实曼德拉等人“破坏罪和阴谋推翻政府罪”的罪名。
这次“利沃尼亚大审判”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美国和英国的议会议员向南非政府提出抗议,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写信给南非总理。南非当局自然希望判处曼德拉等人的死刑,永绝后患。曼德拉等人则决定,无论判决结果如何,绝不上诉,以此表达不承认南非政府及其法庭合法性的诉求。1964年6月12日,大法官德• 韦特宣布,曼德拉等8名被告被判处终身监禁。
曼德拉第二次上罗本岛后,岛上对其富有同情心的狱警被调离,看守曼德拉等政治犯的是经过洗脑、极度仇视黑人的狱警。
从上岛第一天起,曼德拉就成为监狱当局重点盯防的对象,也是从这天开始,曼德拉与监狱方斗智斗勇,采取各种手段争取自己和狱友的权利。
而与此同时,对这些狱警,曼德拉也会替对方考虑。因此,绝大多数狱警很快就为他折服而善待他。牢狱生涯中,只有一个狱警曾试图殴打他,而曼德拉立刻变成一头愤怒的雄狮,怒斥对方:“你动手试一试?我将一直告到最高法院,会让你倾家荡产!”狱警被吓住了,灰溜溜地走了。
1970年,官员巴登霍斯特成为监狱长。甫一上任,他就将降伏曼德拉这个首领作为首要目标,不仅收回多项囚犯的权利,曼德拉还常被他当众用最肮脏的话辱骂。
曼德拉决定采取行动赶走监狱长。通过秘密渠道,政治犯们和国外的非国大领导人取得了联系,将他们在罗本岛受到虐待的情况曝光于国际媒体。同时,曼德拉也让人联系到白人议会中同情非国大的自由进步党议员海伦• 苏兹曼女士,让她向政府施压。
三位大法官在各方压力下,来到罗本岛了解犯人处境。
在和法官交谈时,监狱长站在一旁,但曼德拉当他不存在,告诉法官某监区某位犯人在什么时候被警 察毒打,监狱长立刻插话:“曼德拉,那位犯人被毒打你亲眼看到吗?”曼德拉说:“我没有亲眼看到,但是我所了解的这件事是真实的。”监狱长大怒,凶神恶煞地向他咆哮:“曼德拉,你要当心!你在说你没有亲眼看到的事情,这是自找麻烦,我的意思你应当明白。”曼德拉立刻对几位法官说,“各位先生看到了,监狱长当着你们的面都敢这样威胁我,那么可以想象,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他能干些什么?”一位法官听后颔首说:“这位囚犯说得很有道理呀。”
法官离开罗本岛不久,监狱长即被调离。
但令曼德拉没有想到的是,监狱长临走前专门找到他,向他表达善意。这让曼德拉认识到,表面上再残暴的人,人性中也隐藏着某些良善。
这样的人并非天生作恶,而是残暴的体制令作恶得到激励与奖赏。
这件事更坚定了他只抗争不公平的制度,而不与单个白人为敌的信念。
到了20世纪80年代,南非白人当局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走到穷途末路。在国内因为要对付黑人的反抗,用于维护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占到财政总支出30%以上。在国际上,当局更是四面楚歌,各国对其进行经济、文化、体育交流等全方位的制裁。
总统博塔的红人、国家情报局局长巴纳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然而,他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局势后,做出一个判断:“军队和警方认为要通过武力方式彻底解决争端是一条歧途。
政治协商是解决这个国家各种问题的唯一途径。”
博塔采纳了巴纳德等理性高官的意见,决定将和谈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选项。1989年7月5日,南非监狱管理局局长亲自陪同曼德拉,驱车来到博塔在开普敦的总统官邸。促进这次会面的巴纳德和司法部部长库切在办公室外等候着。
此时,博塔刚从一次中风缓过来,他的身体状况恰如外强中干的南非国民党政府。
曼德拉在回忆录里描绘了他们见面的情景:
“博塔从他气派的办公室对面朝我走过来。显然,他事先已经对自己的步幅作过演练,因为我们正好到达房中间的时候走到了一起,他笑容满面地伸出了手。事实上,从这一时刻开始,他完全使我放松了下来。他客气、恭敬而友好,显得有点儿令人难以置信。”
博塔并没有收获到和谈的果实,与曼德拉会面后不久,他因再次中风不能理事,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德克勒克。
德克勒克正式接任总统后,立刻推进大刀阔斧的改革。1990年2月初,他在议会上宣布解除党禁,承认非国大等政治组织的合法地位,释放政治犯。2月11日,曼德拉走出监狱。获得自由的他立刻以非国大和黑人的领袖身份与政府进行和谈。
和谈是艰难的,几百年里,两个种族的对立和冲突留下的伤痕太深了,要与白人集团讨价还价,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
德克勒克坚持在人数占优势的黑人面前,继续保持白人的特权,以此平衡人数的落差。但曼德拉明确告诉德克勒克,非国大坚决反对,这种“团体权利”的说法是变换名词的种族隔离。他坚持,不论种族人人平等,一人一票进行选 举。
与此同时,黑人内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以布特莱齐为首的“因卡塔自由党”为了在未来的政治权力分配中占有更大的利益,不惜挑起黑人内部的残杀,使南非种族和谈的进程几乎夭折。黑人部族之间的矛盾、城乡矛盾被白人政府和“因卡塔”高层利用。
1990年和谈开始后,黑人之间的仇杀频频发生。仅3月就有230人在冲突中丧生。而在这一年,整个南非在冲突中死去的人数达3500多人,超过此前5年 的总和。
最终,曼德拉和德克勒克、黑人大主教图图等人合作,制止了黑人之间大规模的冲突,避免了南非陷入内战的深渊。曼德拉和曾经的敌人德克勒克也因此在1993年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4月26日,南非如期举行大选,数百年来被视为异类而被褫夺公民权的黑人拥有了和白人一样的投票权。非国大获得了62.65 %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曼德拉当选为总统,德克勒克任第二副总统。
身居总统高位后的曼德拉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种族隔离时期内众多的严重侵犯人权案。如果严厉清算白人官吏、军警犯下的罪行,500万白人必定会强烈反弹,他们一直对黑人获得政权后自身的处境非常担忧;然而如果一笔带过,根本不对这段历史进行 清理与反思,数千万黑人很难接受。在图图大主教和白人执政时议会中反对派议员伯莱恩的努力下,南非创造了因人而异、因罪而异的大赦方式,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1995年,南非议会通过《促进全国团结与和解法案》。大赦的前提是必须弄清真相,责任人必须公开承认罪行并表示忏悔。
而曼德拉则时刻在警惕权力的腐蚀。“在历史上,不断有革命分子被贪婪打倒,他们最终被转移公共 财产为己所用的贪念所压倒。他们背叛了曾经让他们名扬天下的高尚目标,他们抛弃了群众,和那些可以让他们大富大贵的压迫者们混在一起,而这些压迫者正是靠着对穷人中的穷人无情盘剥才供养着这些背叛者们。”他在未完成的自传续集草稿中如此写道。
曼德拉曾经说过:“在监狱中,我担心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会被外界塑造成圣人的形象。对于圣人,有一种世俗的定义,即圣人就是不断努力尝试改变自我的罪人。但是,即使按照这个定义,我也算不上是圣人,我从来都不是。”
(责任编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