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民俗)

时间:2019-05-15 03:5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洛阳民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洛阳民俗)》。

第一篇:洛阳民俗)

点喜草就是新娘子下轿(车)以后,在男方家门口点燃备好的谷草的一种形式。在其他地方是否存在,很少见文字记载。但是在洛阳地区却很普遍,特别是旧时的婚姻仪式中是不可或缺。在洛阳地区,喜草必须选用收割后的谷子草,而水稻草或者其它的草则不行,一般是前一天备好,在男方的家门口两侧一边一个,谷草必须扎起成捆立在门口,由主家在喜草里面放置一些鞭炮、钱币、糖果之类的东西。并且安排有专人负责点燃,点燃喜草的人一般是新郎的长辈,当然辈分远近则无所谓。点燃的时机却很有讲究,当看到迎亲的车队远远地驶来时,燃喜草者就要备好火种全神贯注了,新娘子一到,下车后要经过门口的时候,喜草一定要燃起。此时,门口两侧的喜草熊熊大火燃得正旺,喜草里的鞭炮噼噼啪啪作响,显得很是喜庆。如果等到新娘子走过门口进了家里再点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点喜草的人没有完成他的使命,让主家也很不高兴。

在洛阳点喜草其实是有寓意的,新娘子和新郎携手从喜草火边经过,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红红火火。这和其它地区的“过火盆”有异曲同工的道理,在闽南地区新娘子和新郎是跨过一盛有炭火的火盆,以生“吉祥”、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做过这许多功课之后,才是拜天地高堂、入洞房、宴宾客等等。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乡下有的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习俗,这种仪式在洛阳市区已很难见到。点喜草的习俗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人们对于新人红红火火过日子的祝福却并没有随着点喜草的习俗的远去而减少。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二——藏红绫条

在洛阳的婚俗中,有一种藏红绫条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藏红绫条是指在婚礼仪式中,一对新人携手进入大门以后,新郎家大门上悬挂的红绫条被人们藏起,然后由主家再赎回的一种习俗。

红绫条在中国人的婚礼中地位十分重要。旧时的婚礼不仅新郎身披红绫条,手里还要用红绫条牵引着新娘进入洞房。新郎家的屋里房外也用红绫装饰,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红绫条不仅可以妆点气氛,在民间还有“祛邪”的说法。由于其作用很大,因此在洛阳围绕着红绫条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藏红绫条的人一般是新郎家的街坊邻居,多是一些结过婚的媳妇们,关系较远,她们或者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商量好,在结婚的当天,新娘被迎进新郎的家里以后,就悄悄把新郎家门口上悬挂的红绫条摘下,藏入家中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观看新人的婚礼仪式。当主家发现大门的红绫条不见以后,就会打听是谁摘去的,然后送上糖果、香烟赎回红绫并重新悬挂。而这些街坊们就又如法炮制,再次藏起红绫条,等着主家奉上糖、烟才再拿出来。在这种习俗中,街坊的媳妇们配合地非常默契,一起来逗主家,以便使主家拿出更多的东西,有时候看到主家不爽快还要向主家“演戏”,装聋卖傻,互相掩护,表演地惟妙惟肖,现在想来很是生动有趣。有时候主家为了省事,事先专门派人看着红绫,看到新人进门就抢先摘了红绫。这个时候,门前的媳妇们也毫不示弱,上前就抢,一时间双方你扯我拽,嘻嘻哈哈,争得人仰马翻。那场面一时就夺了新人婚礼仪式的风头。也给婚礼现场平添了不少的欢乐气氛。

这种习俗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非常常见,街坊的媳妇们无非是为了给上学的孩子或抽烟的丈夫讨要一点东西。也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关系。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在洛阳已经很少见到,有的人甚至是闻所未闻了。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三——抹花脸

洛阳的风土人情中,许多都和“闹”字相关,洛阳人叫“耍”。抹花脸就是其中之一。

抹花脸就是在主家操办喜事时人们用颜料、煤灰之类的东西把主人抹成花脸并当众参加仪式的一种风俗习惯。直到现在还很流行,洛阳人都不陌生。

抹花脸经常发生在结婚或吃满月酒的喜事中,被抹脸者多是新任的“公爹”,“公婆”和刚做“爷爷”,“奶奶”的长辈。在仪式举行前,主家的邻居或者朋友们商计好,手拿事先备好颜料,如写对联的墨水、作画用的颜料等,甚至直接用煤灰或锅底灰,趁其不备从后面偷偷地往脸上一抹,主人此时慌忙拿手就擦,越擦越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耍家儿手拿颜料会直接迎上前去,不容分说一伙人将主人牢牢地拉住,主人此刻也是欲走还留,半推半就,在撕扯间人们便往脸上肆意地涂抹,越花脸越好。有的抹了大花脸以后,洗也洗不掉。婚礼仪式开始后就花着脸儿登台接受一对新人的拜高堂礼节。此时婚礼的现场众人哄堂大笑,就连新娘子也会忍俊不禁。现场立即充满了欢快和轻松的气氛。场面显得既滑稽又温馨。有时耍家儿会在筵席进行之中突然给主人抹个花脸,一时间,筵席的现场人仰马翻,闹的喜气洋洋。这种风俗习惯现在还经常看到。

洛阳人办喜事,主家其实从心里喜欢有人来闹一闹,有人开玩笑,这样会显得主家有人缘。它也显现出洛阳人一种开朗包容的心态。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四——叫亲人

“十里不同俗”,这话放在洛阳太恰当不过了,有一种“叫亲人”的风俗,在伊河的东岸从来没有,但是在西岸却是非常地盛行。

“叫亲人”就是在婚礼典礼上新娘子和颇佳的亲戚逐一相认并当众称呼长辈的一种风俗习惯。它是洛阳婚礼仪式众多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一般放在新婚典礼的最后阶段。在一对新人喝完交杯酒后,司仪就会请上新郎的长辈上前和新娘面对面的认识一下,亲戚们出场的顺序是有讲究的,应该从关系近的到关系远的,从辈分高的到辈分低的。一般是新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叔、姑、姐姐再到舅舅、姨妈,然后是更远一点的亲戚,并且都是亲戚夫妻二人同时上台和新娘面对面,当然象新郎的干爹干妈以及其它关系的朋友也可以请上台去。此时,通过司仪的介绍,新娘和大家一一认识后,要开口甜甜地喊上长辈一声称呼,长辈便笑着应答一声,按照洛阳的规矩,不待别人提醒就会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交给新娘,此时伴娘就会代新娘先行收下并表示谢意。当然红包的大小根据关系的远近决定,最早,关系近的也就是10元8元的,现在即使关系远的恐怕也少不了50、100元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洛阳人们时行逗舅舅和姐姐姐夫,司仪有时也会乘此机会来逗一下,会让他们掏两次的红包,有的一时准备不足,便当场出丑,下面的宾客哈哈大笑,让这位亲戚更是显得十分尴尬。这些仪式之后,便开宴吃酒了。

“叫亲人”从一方面反映出在旧时的婚姻制度下,女方直到结婚当天才认识男方的亲戚甚至自己丈夫的客观情况,也反映出旧婚姻制度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在一对新人刚刚组成新家庭之际,大家纷纷添财祝福,初步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了物资基础。这种风俗习惯如今仍然在洛阳十分流行。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五——夹毡

洛阳婚礼中夹毡的角色非常重要。夹毡又叫夹红毡,是指主家人夹带红毡走在迎亲队伍前,在迎亲过程中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把新娘接回到家的一种风俗习惯。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究竟起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但是,直到现在它仍然流行不衰,在洛阳人的婚礼中不可或缺。夹毡人的地位非同一般,其中之一必须和新郎有血缘关系,他多是新郎的亲伯伯、叔叔或者亲哥哥,有的甚至是新郎的爷爷辈。夹毡必须为两个人,(洛阳人结婚讲究用双数)另外一个并不太讲究,但关系也绝非一般,除了自己家人外,也有让新郎父亲的好朋友担当的。

在迎亲队伍出发前主家会给夹毡人的胳膊上搭上一块大红毡,现在多是用一块大红色的被面料替代。按规矩他走在队伍的最前方,遇到十字路口、古庙、桥、井口或者一些晦气的地方,其中一人就会展开红毡朝这些方向遮挡一下,并让人燃放鞭炮,祛驱晦气,直到迎亲队伍走过后才再次赶到最前面。有的讲究的主家还特意交待寡妇家门口也如法炮制,达到了迷信的地步。夹毡人还要随身带有写着喜字的红符,最早要粘贴在上述的地方,现在只是沿途撒上。它的寓意是图个吉祥,起到辟邪的作用,祈愿迎亲过程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夹毡人除了做这些功课外,还有一项具体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迎亲队伍在中午12时以前赶回家中,因此,夹毡人必须还要能言善辩,最好对女方村里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到女方家中既要和女方有效沟通,把一些必要的礼节做好,又要督促女方早一点出发,一般女方家人都会配合。真正让夹毡者头痛的是对付路上拦婚车的人了,他们抓住男方急于赶路的心理而纠缠不休,有时拿一根木棍挡在路上,婚车就不能再走,这也是洛阳婚俗中“耍”的一种,这时夹毡人就责无旁贷,上前说和,遇到熟人,互相嘻嘻哈哈,甚至插诨打科,拿出一些香烟、糖果、酒类便打发了,皆大欢喜。有时双方一时谈不拢,夹毡者也是急得团团转圈,满头大汗,引得围观者甚至女方家人出面解围。它从一个侧面也考验着男方家的办事能力和水平。有时夹毡者见到时间来不及时,也会直接派出几个彪形大汉,把烟酒、喜糖、钱散给拦婚车的人,然后连推带搡,强行通过。直到中午12点前将迎亲队伍顺利带回家中,夹毡人才算完成了使命。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但夹毡这种风俗至今仍然活跃在洛阳人的婚庆现场上,续写着新的动人故事。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六——经纪儿

八十年代前,洛阳各城镇的集市、街头,有一种从事牲畜、皮毛、药材、百货、布匹等交易的中介人,他们活跃在洛阳的经济社会中,民间称为“经纪”。

洛阳的关林会、偃师的李村会以及老城的的一些集市上南来北往的商贾,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货物琳琅满目,叫卖声不绝入耳,非常的繁华。商品交易中,一些了解各地的商品信息,懂得各地的物价行情、熟悉各类商品的功能的人就应运而生。

这一行业在古代和近代市场中为多,他们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进行商品质量和价格的评定。查阅资料得知它最早出现于汉代,至明清最为盛行,人们通常根据其介绍交易种类的不同,又把他们叫做牛经纪、羊经纪、马经纪等等。他们交易时通常是先找“上家”,再找“下家”,然后抽取报酬,俗称“佣金”。

在洛阳解放前后时期这类人还很多见,集市开集的日子,“经纪”就早早地赶到了,他们四处转悠,观察商品和买家,和双方接触揣摸买方与卖方的心理。遇到合适的买卖,经纪人就首先向买方介绍他要买的牲畜的产地、口齿、脚力、特征等。介绍后,买方一旦相中,经纪人就找卖方,常常是和对方单独交涉摸底,俗称“拉背场”为了防止对方听到谈话的内容,在商定价格时,往往会掀开衣襟,或用手巾、草帽将手遮掩在下面,用手指询问价钱,洛阳人称它为“捏码子”。五以下的数字直接按指头数示意,六为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拇指同时伸出,然后是捏

七、叉

八、勾九、十则是用一个大拇指表示。比如一匹马售价1500元,卖方就先捏经纪人的一个指头,然后再捏五个指头,以此表示售价。如卖方同意此价,不仅会点头同意,而且还会大声吆喝一声“成交了”经纪人也显得很是神气。这时欢声笑语,响成一片,大家也会纷纷聚拢上来看热闹,有的人忙声问道:多少钱?多少钱?成交后的喜悦,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不同意,则互相往来,反复在袖里捏着,揣摩着,讨价还价,并以眼神示意,表示成与不成,这种无言的交易,往往让人急不可待。经常促成交易的慢慢就成了经纪人中的明星一样,有的买卖双方一到集市就直接找他,大家皆大欢喜。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行业已经消失,新的经纪人和它已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渐行渐远的“经纪”也只存在我们曾经的记忆中了。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七——换手巾

“换手巾”就是男女双方通过交换信物最终定下终身大事。实际上就是定亲。在洛阳农村把这种习俗叫“换手巾”有的县区叫它“过好儿”,或“交手续”。

青年男女见过面儿以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也相互满意。这个时候就会和媒人一起张罗着“换手巾”了。多由男方主动提出,得到女方的认同后,双方就定下日期,到男方家里“换手巾”。这个仪式是婚前最为隆重的。除了女方外,双方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会去参加,有的还会邀请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参加。第一是见证定亲的过程,其次就是大家一起吃吃饭,把酒言欢,活跃现场的气氛。

到了男方家里以后,首先就是双方交换事先备好的物品,一般由媒人出面,将男女双方谈恋爱的情况总结一下,然后切入正题,说:"你们也互相了解了,大家都合得来,不如早些把亲事定下”等等等等。然后,单独和男方家人一起商量一番,便拿出男方家备好的礼物交给女方,再把女方的礼物转交给男方。早些时候在洛阳女方一般会给男方送自己做的鞋垫儿、鞋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送钢笔、笔记本、或者买一条领带、衬衫之类的。现在则直接买西服、皮鞋等等。男方则是送给女方布料、围巾、如今便是三金、高档的衣物,当然少不了现金,最初为一二十元、三五十元,现在至少也要几千元,条件好的甚至上万元。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双方的信物中必须有一条红色的手绢送给对方,且沿袭至今不变。这应该是“换手巾”的真正含义所在。

“换手巾”在民间相当于如今的领结婚证一样,换手巾后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不久就是举办婚礼了。

交换信物的仪式完毕后,男方会备好宴席招待女方宾客,以前多是在家里自己做些饭菜。现在这种仪式在洛阳越办越大。“换手巾”时要请双方的亲戚,在饭店设宴招待,有的会摆上十几桌来共同庆祝。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八——装被子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指青年男女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家庭。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因此,婚俗中的很多仪式都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妝被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给出嫁的女儿陪嫁妆新被子是必不可少的,陪被子的数量则有讲究,必须是双数,最初一般陪2条或者4条,如今则是8条、10条不等。当然,男方家里也准备被子,但相对而言,女方家更为重视。

“装被子”是娘家请上心灵手巧的媳妇们来进行的,她们多是从本家儿女双全的长辈中挑选出来的,一般为新娘的嫂子、婶婶、娘妈。“装被子”的人还要在结婚的当天送新娘出嫁,在洛阳称她们为“送女客”还有一点很讲究,就是她们的属相跟新人不可想冲。

“装被子”日子也有讲究,一般选在农历的三、六、九天气晴朗的任意一天。距新人婚期10天左右,一般是提前约好。当天吃过早饭,装被子者就带着自家干活的家什(针、顶针)来了,女方家人这个时候就已经备好了席子、新棉花、被里、被面、以及妝被子用的棉线,很有意思的是,还特意准备了生棉籽花。席子多是铺在空间大的平房上,便于操作,棉线则是红色的,寓意吉祥喜庆,被面一般是有“麒麟送子”、“娃娃抱鱼”的图案,最讲究的就是妝被子的时候,要在被子的四角分别放上一朵生棉籽花,正中间放上一朵,一共五朵,装在被子里面,生棉籽和“生子”谐音,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意思。

几个本家的媳妇凑在一起,一边熟练地干着针线活,一边家长里短地说笑,打听男方的家里情况、人品性格,嘻嘻哈哈,非常热闹。有的出去取东西的时候,还要向街坊邻居宣传一番,主家姑娘要出嫁的消息在这个时候便传开了去。

装完被子后就搭在院外晾一晾收起,静候婚期的到来。这样的习俗如今仍然在洛阳流行,它表达了人们期盼新人早日添丁的美好愿望。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九——送好儿

“送好儿”简单地说就是男方给女方家送婚期。即送好日子、送吉日的意思。

在洛阳,“送好儿”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双方事先并不相互过多商量,男方家里认为结婚的时机成熟便到先生家去择定婚期,洛阳人称为“看好儿,然后送给女方请求同意,称为“送好儿”。直到此时,女方家才会知道男方要催着结婚了。这其中有很多讲究,一般是当年请人“看好儿”择定的婚期要在次年,洛阳人择定的婚期以农历的腊月下旬居多。也有人上半年送好儿,下半年结婚。“送好儿”的时机也有讲究,多是男方在过节期间到女方家里串亲戚时“送好儿”。这时,男方的父母会陪同孩子一起到女方家里,显得很是隆重。写好婚期的红色帖子(好儿)随着礼品一起送到,帖子的内容很简明,直接说明送红过聘的日期和择定的婚期并落上款即可,帖子要用红色的布包起放在显眼处,以便让女方家看到。除了帖子外,还要特意准备一份礼金。到了女方家里以后,男方父母便会讲明希望孩子们早日成婚的愿望,同时奉上帖子以及礼品、礼金,有的还有“三金”。礼金过去多为几

十、几百元钱,现在则是成千上万元不等。在招待男方的间隙,女方的父母便会打开帖子,看明婚期、内容后决定是否答应,答应的话就会收下帖子和礼金,如果不答应女方家人会简单说明自家的难处,把“送好儿”的帖子和礼金原封不动地退回。在洛阳有女方第一次不接“好儿”的风俗习惯,从中反映出女方的矜持和含蓄。其后男方家就会再去请先生看个婚期,二次来到女方家里“送好儿”。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女方就会接住帖子和礼金并开始筹备婚事了。

有时男方一时失礼,女方家就会几次三番地退回帖子,急得男方要托媒人打探情况,了解清楚女方的用意后才再次去“送好儿”。在洛阳还有双方家里如果有老人过世,当年不准结婚的习俗。

女方收下男方送来的“好儿”后,有的地方还在回礼中放上一块发酵好的面团,企盼将要组成的小家庭发家生财,日子越过越好。这时,男方就开始高高兴兴地为婚事做准备了。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抓果子

在洛阳,过去在迎亲抬嫁妆的过程中,有一种“抓果子”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男女方在定下婚期以后,女方家就开始置办家具,缝制新被褥,给女儿做嫁妆。此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也会来送礼祝贺,称为“添箱”或者“交投”(音)。关系远的多是送一些饼干、糖果,或其他甜食;同门近亲的礼物则会重一些,过去多是衣物、被单和礼金,如今则是高档的毛毯、鸭绒被,礼金则成百上千元不等。

娘家除了陪送家具和贵重物品外,亲戚们还会专门备一个礼品篮子,里面备有四样食品,称为“四色礼”,其中的两样为糖果、饼干,或者其他甜食,称为“果子”。有的地方是花生、烧饼。另外两样是包好的饺子和手擀的面条,数量则有讲究,一般饺子是15个,中间是一个大的圆形的饺子,另外14个小饺子把大饺子围起来。手擀的面条为120根,但不用切断,称为“连刀面”,在洛阳称为“送饭礼”,其意是祝福新人生活甜蜜的意思。另外一层意思据说是娘家人担心刚刚出嫁的女儿不会做饭而特意准备的。

抬嫁妆的时日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在婚礼前一天抬嫁妆,有的地方则是在婚礼当天拉回嫁妆,称为“拉箱”或“拉嫁妆”。抬嫁妆时,男方家会挑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前去,抬嫁妆的人在半路上会偷偷打开柜子,取出“果子”一分而光。“抓果子”则是在婚礼的当天更常见,实际上就是到婚车上去“抢果子”。婚礼当天,迎亲队伍一到,主事的各负其责忙得不可开交。这个时候,拉嫁妆者还有街坊看热闹的孩子们就会顺手把篮子里的“果子”拿走,有时你争我抢,互不相让,性急的便一头扎进了篮子里面,弄得两手甚至满脸都沾满了饺子馅儿和湿面条,给婚礼现场平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果子”被抓光对主家来说很吉利,因此这个时候主家心里不仅不会生气,相反还会很高兴,也反映出洛阳人开朗包容的一面。此时,街坊的媳妇还会记下女方陪送的物品,甚至几床被子也查得清清楚楚。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一——压床

“压床”的婚俗尽管不复杂,洛阳人却非常重视。它是新婚前夜,把新房的床铺铺好后,男方家请男孩儿和新郎同睡新床的习俗,现在依然很流行。

查阅资料可知,这种风俗全国各地都有。在洛阳地区,一般选年龄小于同辈男性,最好是新郎的亲弟弟或者是堂弟、表弟,也有让新郎的侄子压床,还有的新郎会让自己要好的朋友压床。压床人的年龄在四到十岁的居多,既懂点事又不懂事,他们觉得既好玩又荣耀,会向同伴炫耀:我哪天要给哥哥或者叔叔压床了。

压床一般是在结婚前夜,这种习俗有新婚吉祥、多生贵子的寓意。民间还认为在混沌状态的男孩儿有纯洁的阳刚之气,能够起到镇邪压惊的作用;有人则认为新婚床板上的灵气能祛百病,专治腰疼腿痛、驼背弓脊。

“小孩压床,难免尿床。”洛阳民俗认为“尿半床,是吉祥,尿一床,运兴旺。”新郎家人会让压床者睡在床中间的位置,才能使小孩“尿一床”,而不是“尿半床”。如果男孩儿在压床的时候,不小心尿在了床上,人们会很高兴。只是新郎第二天要辛辛苦苦地晒洗被褥,尿床的小孩儿则成了大人们的笑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要在亲戚中找一个合适的压床男孩儿并不容易。现在,城市里有人用布娃娃来代替压床的娃儿,从而出现了“压床娃娃”这一词。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二——进门子儿

在洛阳,人们举办婚礼时,有一个角色叫“进门子儿”、“进门子孩儿”,有的地方称之“担鸡”。

“进门子儿”的角色多是由新郎的侄子或堂侄子担当。年龄一般是十几岁的男孩儿,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婚礼迎亲队伍出发时,提前赶到女方家里通风报信,以便女方做好准备。在迎亲队伍接到新娘子后,又提前赶回男方家里通风报信,便于新郎家里提前准备。“进门子儿”的含义在此就不难理解了,就是进门通风报信的童子。

除了通风报信外,“进门子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挑上担子,一头是一公一母的鸡(如今都用木头刻好的鸡代替),寓意“鸳鸯和谐”;一头则是礼品包,里面放有四色礼,多是“并蒂葱两根”、“红筷子两双”、“一束柏枝”和“一块离娘肉”,用五色线扎好,每一样都有其寓意。“并蒂葱”代表着夫妻连理;“柏枝”寓意爱情常青;“离娘肉”是带肋排的礼肉,从中间切一刀但不能切离,代表女儿和母亲骨肉不分离的意思。

除此外,还有新娘用的两把梳子、两把篦子、两块香皂、两面小镜子、两个红手帕等。如果男方家一时疏忽大意,少带了一样,女方家人就会不高兴。这时,男方家就会派人返回家里补齐。

收到这些东西后,女方家会取出梳洗的用品,给新娘上头,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同样的梳洗用品以及两双红筷子、一把米、一把面、一块发酵好的面团,用红纸包上、红线扎好,让“进门子儿”带回男方家中。米、面、筷子以及发面团是期盼即将组成的小家庭生活美满、越过越红火的意思。现在的“四色礼”一般是两瓶酒、两条烟、两包粉丝和六个苹果。

看到女方准备完毕,“进门子儿”就第一个离开女方家赶回主家报信,男方家里便开始准备迎接新媳妇的到来。这时,“进门子儿”的任务便全部完成了。如今,这样的习俗仍然在洛阳流行。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三——上头

“上头”也叫上梳,是将新娘的发式由长发盘成发髻的仪式。它是洛阳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在洛阳,“上头”一般是在婚礼当日进行。迎亲队伍一到,女方在接待男方宾客的时候,新娘就在闺房内紧张地开始上头了。上头的用品,多由男方家里事先备好并安排专人带到,这个人一般是新郎的侄子,年龄大多为十几岁的少年,洛阳人习惯称“进门子儿”。他会在迎亲队伍出发时提前赶到女方家里通风报信,并把准备好的上头的用品交给女方家人。有的地方则是女方家人准备上头的用品。一般有两把梳子、两把篦子、两块香皂、两面小镜子、两个红手帕、一束五色线等。在洛阳,给新娘上头的人是专门选定的。她们多是从本家儿女双全、父母和丈夫健在的长辈中挑选出来的“全福人”,一般是新娘的嫂子、婶婶等人,称为“送女客”或“送家儿”。上头前她们要询问男方的执事人新娘上头时的方位(上头方位事先在喜帖中已经注明)。然后面向指定的方位端座,在洛阳,上头时新娘座的凳子或板凳下会放上一个柏木桶,里面盛上一些清水,寓意新娘清清白白,它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贞操观。旁边点上一盏油灯,油灯和“有丁”谐音,即期盼早日添丁的意思,显得非常庄重神秘。现在有的地方已经没有那么复杂,直接用一水桶代替,桶里面点上一支蜡烛或者一盏亮灯的手电筒即可。这时,上头者拿来梳子、篦子在新娘的头上前后左右分别梳三下,挽成发髻,口中念念有词,实际上就是一些祝福语,然后用五色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称为“开脸”。如今,新娘一般事先已经化好妆,上头人只是在新娘头上比划一下,并不用专门上头。上头完毕,有的讲究的人家还要嘱咐新娘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男方的执事人看到上头仪式基本完成后,就会嘱咐放炮手鸣炮,一般鸣炮三响,新娘就要和父母道别走出房门上轿出发了。

铜器表演——嵩县洒落花木兰鼓乐艺术团(开幕式)

杂技、舞蹈、变脸表演——洛阳市杂技团(开幕式)

街舞《闪烁的青春》——洛阳民俗博物馆(开幕式)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剪纸表演——洛阳市涧西区中州西路小学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二、4月12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盘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三、4月13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四、4月14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五、4月15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六、4月16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七、4月17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信俗厅展示的是洛阳一带民间信仰较为普遍的60位神,其中“三世佛”为复原型陈列,其余诸神以卷轴的形式展出,对于诸神的来历,则以史料为基础,结合民间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婚俗厅为清末拜堂、洞房复原陈列,彩塑婚俗人物栩栩如生,洞房内古色古香,陈设高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洛阳书香门第的婚俗场面。

寿俗厅,以封建社会末期洛阳中等家庭寿堂为模式,复原陈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寿俗的情景。

民间艺术厅则主要分工艺、雕刻、剪纸、皮影四大部分。不同形状、不同花色的年画、唐三彩、面塑、木雕等艺术品,种类繁多,工艺精巧。

刺绣厅陈列有云肩、罗裙、挂件、绣条、服饰等400余件,风格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第二篇:洛阳博物馆

本次建筑空间组合课程案例分析我们选择的是位于位于“七大古都”之一洛阳市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的洛河南畔的洛阳博物馆新馆。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历朝历代王侯将相雄踞之地,有着非常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而且洛阳博物馆作为国家一家博物馆,是洛阳市乃至全国的重点工程,受到广泛关注。洛阳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文化遗址北侧设计建造一座博物馆,势必从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切入,修建一座真正属于洛阳这座城市的博物馆,让建筑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让建筑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当中。而本次设计任务是在太原双塔寺西北面设计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展现山西省荟萃的建筑历史文化。本次设计任务与洛阳博物馆的客观条件十分相似,所以具有极大的参考性。项目概况

由于洛阳博物馆老馆不能满足数量巨大的藏品要求,在2007年开始筹备新馆建设,新馆位于洛河南畔,隋唐宫殿遗址北面,场地面积200000㎡,有着足够大的场地。新馆公开竞标,中标方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设计者是建筑师李立。李立教授执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在教学中是“剖面优先”的设计手法的推崇者,而洛阳博物馆是此设计理念的重要实践案例之一。总图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建筑用地面积十分巨大,而且场地充裕,查资料得场地面积为200000㎡。分析场地四周的地形地貌,场地位于洛河南畔,场地的南面是隋唐城宫殿遗址,周边是里坊制的遗址,场地所在地是很敏感的地带。场地有着18m的限高要求。综合考虑,建筑师选择了一个四方扁平的体量。方形建筑体量坐落于场地之上,坐北朝南,呼应了城市中轴线,成为城市轴线的一部分。建筑构思着眼于文明初现时原始粗犷的气韵与势态,不是采用大屋顶等通常的建筑式样,而是选择厚重的大体块大体量。

确定体量之后,设计师在安排出入口的时候,取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的文化向四面八方传播之意,设计了四通八达四面八方的道路和出入口。从南到北一次排布了主要出口口,次要出入口,货流出入口,大型文物出入口。各个出入口相互独立,保证不同流线不交叉。相互独立的同时又由回字形路网联系起来。除了南方的主轴线以外,建筑体量的开口也通向四面八方,暗喻文明自发源地向各处传播。三,形体分析

1,采用半围合式布,中间的主体建筑为展馆,文物库房与办公、设备等辅助用房设计为附楼布置在展馆北侧。从功能上把形体区分开来,使得形体与功能达到了统一性。2,“鼎”的概念通过隐喻的手法体现在展馆的建筑造型上,此设计也名为“鼎立天下”。为了衬托展馆,附楼采取消隐为地景建筑的手法,在顶部进行了绿化。暗和洛阳城州“北据邝山,南值伊阅”的山形水势。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的一个缩影,成为城市的微观表达。3,形体具有动感,以一种向前的形体特点暗喻洛阳的文化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势。

四,功能及流线分析

以主体展馆为核心,主次分明、内外分明。核心空间为展厅,辅助空间围绕展厅布置。展厅与展厅处布置交通空间。主入口偏西,方形的对角线打通视廊。围绕挑空的中庭布置展览区,延续首层的空间特点,使得空间具有统一性。整个功能分区简洁明了,主次分明。西北侧指向展览序列的起点,东北侧指向内部最大的庭院.西南侧指向二层展览的起点,东南侧指向贵宾接待区的自然分区。

流线十分清楚明了,一层平面观众流线是回字形的。围绕着贯通的中庭,展厅在中庭的外围布置,二层也是如此。工作人员流线与参观有课流线相互独立,工作人员流线在建筑的东北面,而展品和文物流线在西北部,各流线不交叉不相互影响。

思考

1,属于自己国家自己文化的设计的切入点。自身专业学习和知识完备时应注意的方面。

2,现代的处理手法,构图手法和立足于传统文化、地域回归的设计思路不冲突。

历史意象来自于对历史的宏观认知通常.对待历史题材的建筑创作.人们往往诉诸于一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加以抽象再现但是对待洛阳这座特殊的城市.设计者选择的却是避实就虚.从概念的转换中努力探索新的空间形式。设计者对洛阳的历史秉持了一种整体认知的观念.不为某个具体朝代的建筑型制所束缚.而把历史上的不同朝代都看作这厚重历史共同的、平等的组成部分.我们更注重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实质—从文物遗存看洛阳的大遗址是体现其厚重历史的最重要物证洛河沿岸一字排开分布着举世著名的五大都城遗址.史称`五都荟洛。“这些夯土遗址的本体呈现出一种最本质的大地形态需要仔细分辨才能解读它们承载着的历史先人的活动信息。

总之洛阳的历史呈现着这样一种特征:璀璨的文化如潮起潮落.无数次崛起又无数次沉寂,可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样的历史文化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一种“虚空`'的状态.这种“虚空'无所不在地蔓延、包容,形成了其厚重历史的总体意象。正是在这样的概念引导下.建筑的扁平体量被塑造成一个巨大的遗址考古现场.内部则希望通过建构相对应的一系列空间的连接来暗示“虚空'`的概念主题。这样的想法必须找到一个内在的空间结构和参观识路系统来支撑。设计者通过研究隋唐洛阳城的宫城偏西格局将主入口偏向西侧将中央大厅偏向一侧布置.在大厅东、北两侧环绕一个L形布局的过厅以延伸空间。

第三篇:洛阳中学

洛阳市市区中学代码表

吉利区代码21

01吉利一中02吉利二中03吉利三中04 市43中学

涧西区代码22

05市五中09 市九中15市15中21市21中23市23中32市32中37市37中42孙旗屯一中43孙旗屯二中46 孙旗屯四中 48东方二中49孙旗屯三中50东升二中51东升三中52市59中 53市49中54市48中55市22中56市51中45市56中81水泥厂中学85七四四厂中学95 华侨中学96河洛中学99涧西社青

西工工代码23

13外国语学校14市14中16市16中17红山一中20红山二中 26市26中27市27中28市28中33市33中34市34中38师院附中39实验中学40市40中41市41中

58省建三公司中59市二实验中学60市58中62市50中65市44中68市55中72市47中77市57中79市42中80地调中学98华英学校81洛阳建中学校99 西工区社青

老城区代码24

06市六中02邙山一中03邙山二中04第二外国语学校

30市30中18市18中89复旦中学99老城区社青

瀍河区代码25

11市11中12市12中24市24中75市53中08华林学校 76市52中29回民中学91梅森中学36市36中67市四中 66市45中44市54中99瀍河区社青45东方外国语

洛龙区代码 26

01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02洛龙区第二实验学校03洛龙区第三实验学校 04龙门风景区第一实验学05洛龙区第五实验学校06洛龙区第六实验学校 07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08龙城双语学校09辛店中学

10洛龙区第二初级中学11洛龙区第四初级中学12洛龙区第三初级中学 13洛龙区古城中学14龙门风景区第二实验学校15洛阳市第十七中学16洛龙区五中17洛龙区六中18高新技术产业区实验学校(中)99洛龙区社青

伊滨区代码 27

01诸葛一中02诸葛二中03李村一中04李村二中05李村三中 06李村四中07怒云中学08庞村一中09庞村二中10庞村三中 11寇店一中12寇店二中13寇店三中14佃庄一中15佃庄四中16 华阳国际99伊滨社青

第四篇:洛阳考察报告

关于洛阳景区的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了解景点的起源,文化内涵意义

考察地点介绍:龙门石窟,白马寺,天子驾六。洛阳博物馆

考查内容,过程,结束

考察收获,体会和建议: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龙门由来。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莲花洞

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

艺术的顶峰。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天子驾六

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位于洛阳市中心的东周王城广场,东周王城遗址区的东北部,是一座以原址保护展示的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为主体,辅展以东周王城概况、近年来王陵考古的新发现及部分东周时期珍贵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专题博物馆。,“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陈列展览辅助展出的有东周王城概况,首次全面介绍50年考古重大成就;东周王陵的发现与探索,向您展示鲜为人知的王陵秘密;美轮美奂的东周瑰宝,细致体现青铜时代晚期的金属之美……

最令世人瞩目的是唯一一 辆“驾六”的发现,以直观清 晰的形式印证了古文献中“天 子驾六”的记述,这也是世界 上唯一一处原址展示的“天子 驾六”。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新馆建成于2009年3月,位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长230米、宽140米。展馆设计突出人性化,专门设计了公众互动区、公众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等。其功能设施包括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常设展品约1.5万件,内部设计有完善的公众互动区和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复区等。

2011年4月1日,洛阳博物馆新馆开馆并对外试开放。基本陈列陈展主题为《河洛文明》,通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5大篇章,全方

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展出文物2000多件;专题展览分为《洛阳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6大专题。主楼一层、二层还设有壁画展临时展览和多种类型的机动展览。

河洛文明洛阳博物馆新馆的展示功能主要分基本陈展、专题展和临时展览三部分,位于一楼的基本陈展厅名为“河洛文明”,展厅将通过文物、图片、文字、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让您充分领略洛阳十三朝历史的辉煌。

第五篇:洛阳人民广播电台

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洛阳试验电台),1981年更名为洛阳人民广播电台。现有新闻频率、经济频率、交通频率三套节目,每天播出54小时,采用中波、调频混合发射、互连网络传输广播节目,覆盖洛阳市和周边地区。

从一九九八年六月开始,洛阳人民广播电台不断深化对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干部人事制度以及行政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在人民台统一领导管理下、分级负责的专业化系列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入建台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电台多次获得市广电系统先进单位、市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等荣誉称号。

一九九八年以来,洛阳人民广播电台不断加大宣传改革力度,在实行节目宣传频率负责制的同时,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根据听众建议和社会需求,不断对节目进行调整和改版,强化各频率的节目定位和专业特色,力争全台的宣传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办出了一批群众欢迎的广播栏目。

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在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宣传任务的同时,不断加大“外宣”力度,近几年来,洛阳人民广播电台的外宣工作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在中央级媒体的发稿量逐年上升。二OO二年以来,两次蝉联全省外宣发稿量第一名。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存储技术及数字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洛阳人民广播电台于1997年在省内率先引进了数字音频工作站系统,并组建了内部局域网络,走在了全国地市级电台数字化进程的前列,在节目制作、传输、保存、播出等方面初步实现了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节目质量。

为了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建成了以文稿处理系统为主体的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络,网络内有近百个工作终端,系统内设置严格而灵活的分级审稿制度,可定义的稿件处理流程,内置的编辑器、痕迹保留、文稿可内嵌音频,内置邮件管理,支持远程写稿、远程收发。并有完整细致的稿件和工作量统计、计算,外部网络由高速光纤接入,信息渠道畅通。

2004年,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完成了本台互联网站的建设,用户可以点击Radioluoyang.com,了解洛阳广播的历史沿革、节目设置、频率介绍等,还可浏览新闻信息,通过网上在线收听功能,实时收听三个频率的三套自办节目。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新型广播电台的必然发展趋势,现在,洛阳电台正致力于设备的数字网络化平台建设,届时,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实现了自采、编、存、播、传输、直至发射全系统的数字化,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听众面前,把更优美、更动听的声音奉献给洛阳乃至全球的听众朋友。

下载洛阳民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洛阳民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阳诗句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始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增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贾生——王安石......

    洛阳工作总结

    洛阳市场商务推广工作总结 一、洛阳概况 二、市场概况 三、竞品状况 四、本次洛阳之行所采取的策略 五、感受继新乡市场成功开拓之后,根据公司商务推广部门的人员配备及河南......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新颖的标题。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

    洛阳人文文化

    洛阳人文文化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源头。洛阳人文文化长期作为中央文化、国家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一直在中国......

    洛阳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 院系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编号: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生产实习报告 2016年 5月洛阳 生产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

    洛阳实习心得

    实习报告及实习心得 实习地点:洛阳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实习时间:2011-7-3---2011-7-12 指导老师:付志豪 院系:工学院机械系 班级:09机械2班 姓名: 郭子靖 学号:090605036 日 期:2......

    洛阳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 一、实习/实训目的:1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2了解加工车间危害来源;3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措施。 二、实习/实训时间:2016年10月20日上午 三、实习/实训地点:洛阳长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