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埔从水陆师学堂到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从水陆师学堂到陆军军官学校
在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创办之前37年,黄埔岛上已经出现了军校,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中和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历史上,黄埔岛是不能不提的地方。
一、广东水陆师学堂:开广东近代军事教育之先河
关于广东水陆师学堂的情况,在《简明广东史》和《黄埔秘档》有记载,《黄埔秘档》公布了两件相关的档案:一件为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征关于在黄埔创设水陆师学堂的奏折;另一件为光绪十九年两广总督李瀚章关于广东水陆师学堂添设洋教习及购买机器的奏折。但是水陆师学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军事教育的更新、与军事近代化的联系等课题,并没有引起各界研究者的注意。
公元1887年(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黄埔岛上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两所军事学堂之一(另一所是袁世凯在天津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创办于1885年)。水陆师学堂的校址,是1845年苏格兰人约翰?柯拜修建的黄埔船坞,1876被两广总督刘坤一以白银8万元购买,在此办了间广东“西学馆”,以后相继改为“实学馆”(1882年)和“博学馆”(1884年)。除了黄埔船坞之外,张之洞又在岛上征地47亩,用去4592两白银,大兴土木,建造校舍。
1893年,两广总督谭钟麟将水陆师学堂的水师、陆师分开办理,一分为二:水师诵堂独立为黄埔水师学堂,后来(1904年)与广东鱼雷局附设鱼雷学堂合并,改其名为水师鱼雷学堂,此后又演变为广东水师工业学堂(1907年)、黄埔海军学校(1910年)等;陆师诵堂改为“陆军速成学堂”,1903年,以原广东水陆师学堂旧址为校址筹建广东武备学堂,1906年,广东武备学堂改组换名为“广东陆军学堂”,1905年创办的黄埔“陆军小学堂”,仍以武备学堂为校址,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广东陆军小学校。
上述几所学校都有如下特点:
(一)都是军校,是晚清至民初出现的新式军事教育机构;
(二)都创设于黄埔岛上,或可统称为“黄埔军校”。从近代军事变迁的眼光看,这几所军校的历史不应当忽略。鸦片战争以后,军事改革的呼声高涨,上上下下,都要求振军经武,更新军制,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振兴军事教育为晚清自强运动的重要部分,广东水陆师学堂及其后一系列水、陆军事学堂的创办,便是这种自强意识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利用黄埔岛有利的地理条件,率先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这不仅是广东官办学堂之始,①更是领各地振军经武、振兴军事教育风气之先,开创了广东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
新式军事学堂的“新”,体现在:一是引进外国军事教育方法,聘请洋人、留学生当教师,派人到国外学习,注重学外语,学科技,练洋操。著名的留美幼童詹天佑,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不久即调广州,先任教习于“广东博学馆”,接着在广东水陆师学堂任教,在此期间他测绘出《中国沿海形势图》。二是追求军事的先进性和专业化,将外国先进军事技术(洋枪洋炮)及军队管理的先进经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水师、陆师学生各70人,学制三年。陆师学德文,德国教习邓切柯何夫教军事学,防御工事。水师学英语,有外国教习二人。这些学堂培养出不少军事人材,如水陆师学堂的毕业生谭学衡(新会人),宣统年间曾任海军副大臣,袁世凯时出任海军大臣。水师学堂学生邓钧(虎门人),与朱执信一同遇难于虎门。著名的军事将领邓演达、叶挺、陈策、李章达、李朗如、张发奎、陈铭枢、蒋光鼐、薛岳、李汉魂等,也出身于黄埔岛上的军事学堂。
二、孙中山:从“运动”军队到“以党建军”
晚清自强运动并未使清王朝免于衰败,在辛亥革命的烽火中,王朝体制终为民国体制所取代。然而晚清以来,到处练兵,大办军校,豢养了庞大的军队,在缺乏统驭、调动和节制的情况下,被野心家操控,走上了拥兵割据的道路。地方军事集团如直系、皖系、奉系,川军、鲁军、豫军、滇军、桂军等等,大量涌现,战火蔓延,社会**。
孙中山创立的民国,急需解决这种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要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关键在于掌握军队。从辛亥革命到1924年的春夏这10多年的时间里,可以看作是孙中山对军队问题,即如何统摄军心和振作军队进行思考和摸索的时期,也可算作黄埔军校酝酿和准备的一个漫长时期。孙中山的建军思路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
(一)很早就有以“精神”和“主义”来感召和教育军人的设想。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提出要争取清军将士参加反清斗争,主张“以主义集合,非以私人号召”,已意识到要以革命思想来凝聚军心、建设军队。其后粤军回粤、设政广东(1921―1922)时期,孙中山很重视对将士作“精神训话”,最具代表性的是他于1921年12月在桂林所作的讲演《精神与物质相辅为用》。①之所以要用“精神” 和“主义”去感召军队,是因为此时没有自己的军队,只能影响少数军队(粤军)。辛亥之前,孙中山周旋于新军、会党之间,辛亥后热衷于“运动”军队,四处招兵买马,他寄希望于“主义”的灌输,将各种异己势力收归于自己旗下,为己所用。然而,这种“训话”收效甚微,听讲者素质不高,等于对牛弹琴,大道理不易被他们领悟和接受。“精神”、“主义”的感召力有限,动摇不了上层军官对士兵的控制力。“主义”进不了军营,只有上层军官,才能统驭他的军队。以“主义”集合军队,只能是孙中山、国民党的一种奢谈。
(二)在思考、摸索军队问题的过程中,受到了苏俄经验的启发。苏俄十月革命,最初靠的是工人临时组合的赤卫队,并非正式军队。正式军队是白俄的军队,他们在历史大潮流中倒向了苏维埃,之后为了监督那些并不令人放心的军队及其指挥官,苏维埃向军队派出党代表。这一做法,后来演变、定型为由党(布尔什维克)来掌管、领导军队的制度,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前所未有的治军、统军模式,引起了孙中山的关注。1921年8月28日,孙中山致信苏俄外交部,说:“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特别是你们苏维埃的组织、你们军队和教育的组织。”这一年12月的“孙、马会谈”(马林,共产国际代表),使孙中山增进了对苏俄治军、统军制度的了解,让他头脑中早已萌发的“以主义集合”军队的想法,获得了拓展的空间。《精神与物质相辅为用》的讲演,恰恰就是这时讲的,这应当是孙中山受了苏俄的军队教育、管理体制的启发之后,对更新治军、统军理念的展现。在苏俄经验的启发之下,孙中山充实、完善了他的“主义治军”(以革命思想感召、教育军人)思路,进而产生了要学习、借鉴苏俄“以党领军”模式的构想。只是这种构想初时想得未免过于简单,他让官兵全体加入国民党(曾批准陈炯明部粤军全体加入国民党),以为如此就会如同红军服从俄共一样,一致服从国民党的领导,从而达到“以党领军”,让国民党掌控军队的目的。他关注的重点,是有多少官兵入了党,而不是首先要改组、整顿好他所领导的党。其结果却是,1922年6月16日,就是这支由清一色的国民党员组成的粤军,炮击观音山,围攻总统府。这说明了孙中山既有学习、借鉴俄共领导红军经验的愿望,但却不得要领,结果事与愿违,在实践中又翻了个大跟斗。
(三)产生由党建军的设想,与苏俄的援华方略几经磨合后,最终奠定了改组国民党、创办军校和建立革命军的基础。长期以来,孙中山周旋于各种军队之间,一时联甲打乙,一时联乙讨丙,为达到一时之目的,招降纳叛,绿林山贼无所不用。所谓“主义治军”,治的是人家之军;“以党领军”,领的也是党外的军队。所谓“运动”军队,实际上就是拉拢军阀(也有军阀要利用孙中山的因素)。这种“运动”的教训是极其沉痛的。台湾军史学者指出,孙中山在经历过多次教训之后,醒悟到“运动”军队之路已走不通,必须自我救赎,另谋出路,也就是要“放弃对党外军队的扶植说服,实行由党建军”。
从“运动”军队,到由党独立建军,这是个关键性的转折,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历程。实际上到1923年初,孙中山仍然依靠滇、桂军攻打陈炯明粤军,为解广州之围,他又将另一支来自北方的军队(樊钟秀豫军)引进广州,走的还是“运动”军队的老路。在国民党尚未改组,又受到诸多客观原因制约的情况下,要自己组建军队,不得其门而入。苏俄介入之后,他才一步步认清并接受了改组国民党、创办军校和独立组建军队的路径。同时,苏俄在寻找中国同盟者的过程中,从本国利益出发,并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采取了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与促成国民党联俄容共(包括输入苏俄建军经验)相结合的方略,最终将援华的目标定位于孙中山。孙中山的意向与苏俄的援华方略,经过了反复而长久的磨合,才奠定了黄埔建校、建军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从1887年广东水陆师学堂的创办,到1924年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37年之间,方园8平方公里的黄埔岛见证着中国军事的发展进程。广东水陆师学堂是军事近代化起步的产物,开了广东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而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则预示着一种新的军事体制――党领导军队的体制(党军体制),即将被引进中国,诞生于黄埔。中国军事发展的历史,至此将翻开新的一页。
三、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育的创新与党领导军队新体制的建立
1924年5月,黄埔军校一期生入学,5月3日蒋介石就任校长,9日廖仲恺就任军校党代表,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此为黄埔建校之始。1924年11月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是为黄埔建军之发端。黄埔军校在广州办学的时间不长(其后在南京、成都续办),只有三、四年的时间,但却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关键在于军事教育的创新与“党军”体制的建立。
(一)军事教育的创新。
黄埔办校为什么获得成功?可归纳为五大原因。
1.生源广,基础好。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文化水平、政治素质比较好,思想开朗,胸怀宽广,阅历丰富,活动能力强。
2.教官队伍强。教官除有留学日本和出自保定、云南等军校毕业生外,还有为数相当多的苏俄教官,他们由苏联政府派出,多达七、八十人。鲍罗廷也登过黄埔的讲坛,军事总顾问巴甫洛夫、加伦(苏联远东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军部长、远东军总司令,后授元帅衔)、军事顾问捷列藩诺夫(苏联红军的旅长,后授中将衔)等,均为层次较高,称得上指挥过大战役、军事理论造诣很深的军事家。
3.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开拓。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是黄埔办校、建军中的首创。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引导,提高军人的政治自觉,让他们明确军人、军队的社会责任和角色意识,通过拓展、更新教学内容,并采取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形式,落实孙中山以“主义”感召士兵的设想,让“主义建校”、“思想建军”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让它变成可行、可操作、可转化为军事能量的现实路径。军队政治工作更是个新的课题,是1924年11月军校教导团组建,“校军”诞生之后,从校内政治教育拓展而来的。第一次东征开始后,军队政治工作进而成为战时政治工作,要处理军政之间、军民之间、友军之间的关系,还负有地方建党、建政的责任,这都是全新的工作。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对黄埔军人的成长、革命军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4.实战的锻炼和考验。黄埔军校创办不久,广州发生了商团事变,随后又有东征讨陈(炯明)、南征讨邓(本殷)和讨伐杨(希闵)、刘(震寰)。黄埔学生在校时,即上过战场,经历过真枪实弹的战争。黄埔学生的毕业证书,在战场上获得。在战争中学战争,是黄埔军校办学的主要经验所在。
5.开门办学。鼓励学生深入社会,面向实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投身社会政治活动、党务活动和工农运动的过程中,黄埔学生施展自己的智慧、社会关怀与创造精神。中共党内很多优秀干部,国民党内的许多黄埔名人、名将,当年都亲身参加过援助省港大罢工及支援广东农民运动,他们在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过程中,迈出自己军旅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
基于上述原因,黄埔军校的办学,成效显著,大批学生脱颖而出,锻炼出了许多军事、政治精英,影响乃至左右了此后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二)党领导军队新体制的建立。
由党建军,形象地说是“三架马车”组成:一是党代表,军校创办时即设党代表(廖仲恺),对军校和部队负监督、统率之责,校中、军中一切命令,须经党代表副署,才能生效;二是政治部,此为党的工作机关,对党代表负责;三是党部(党的组织),在军校、军队中建党,连及连以上设党部,党部之下设小组。党代表、政治部、党部统一于党领导军队的总架构中,这是苏俄红军党军体制的输入与运用。至1924年11月黄埔军校教导团组建时,在团、营、连三级,普遍设置了党代表,11月11日,孙中山称其为“党军”,任蒋介石为“党军”军事秘书。蒋介石曾说过:“中国军队党代表制度是第一次施行,本校长对此制度志在必行,常以为宁可无军队,不可无党代表”,这是“救济中国军队的唯一制度”。第一次东征时,国民党中央于1925年4月6日举行第73次会议,通过廖仲恺所提《建立党军案》,黄埔校军被正式冠以“党军”之名,蒋介石任“党军司令官”。
所谓“党军”,就是受党的指导与监督之军,党化之军,也即实行党领导军队新体制和军队政治工作制度的军队。由革命党领导军队,决定了军队的革命性质。黄埔军校创办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按照党领导军队的新思路、新体制,以本校教官、学生为骨干,创建了一支新型的军队,一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让世人耳目一新的军队。1925年3月16日,在东征棉湖大捷时,廖仲恺说:“我们军队,现已现出光彩来了!”“党军”,本意是服从国民党领导、为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而奋斗的军队。“党军”的诞生是中国军队发展史上的一大进展,一大跨越,是黄埔军校的业绩之一。然而,由于国民党内当时并没有真正形成由革命党来管治军队的力量和行之有效的机制,因此在军队“党化”的同时,也开始了“党军”的异化。掌控军队的蒋介石,走的是拥军自重的老路。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蒋的军队开始排斥党代表。此后,随着蒋的军事独裁局面的形成,国民党内已经没有谁、没有哪种势力可以监控和制约蒋的军队。黄埔军校开创的以党领军的体制,事实上已经瓦解,逐步形成了蒋介石以军制党、以军制政的局面。国民党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也日益走着下坡路,一步步变质和异化。
黄埔军校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创立的,共产党人广泛而深入地介入了黄埔建校、建军各项工作,特别是校内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埔军校开创的党领导军队的体制,是借鉴于苏俄经验,故最能体认、领悟其本质,并自觉付诸行动的,仍是共产党人。此后数十年,党代表和军队政治工作,在国民党军队中被抛弃,但是在中共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中,却得到全面的发扬。党领导军队的制度,被凝结成四个字:党指挥枪。军队政治工作,一直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这根源于黄埔军校,是共产党人参加黄埔建校、建军带来的结果。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发表时略有修改。)
①广东官办学堂之始的说法,采自沈琼楼《广州的书院与学堂》一文,“广东之官办学堂,以黄埔水陆师学堂为始”。但也有人说广东官办学堂始于1864年创办的“广州同文馆”。
①该讲演内容编入《孙中山全集》第6卷,题目为《对滇赣粤军的演说》,第一课是“精神教育”。
第二篇: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
摘要:随着开放课件(OCW)运动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开放资源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应运而生。从OCW到MOOC的发展体现着学习中心的转移。OCW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而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出发,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工具支持下,将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体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学”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使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无时间和地域要求、无费用和学历限制的学习环境;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更深程度上的开放共享,也对我国学分银行和开放大学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引言
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对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OCW)的定义:(1)具有免费公开许可的数字化资源,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2)高质量的高等院校课程层次的教育资源;(3)以课程为单位,主要包含课程计划、评估工具、主题内容等三部分。随着开放课件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指导和帮助;教学者也希望通过采集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反馈信息,改进课程内容,因而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尝试整合开放课件资源并创建学习社区。2008 年,一种新型开放资源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应运而生。2012 年,几家大型基金会与MOOC 项目展开合作,极大地推动了MOOC的发展,这一年也被称为“MOOC之年”。MOOC是以大规模互动参与、借助互联网开放获取资源为目标的在线课程,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先备知识的驱使下组织起来。(McAuley et al.,2010)尽管目前对MOOC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共识,但从Coursera和edX等多个典型的MOOC项目中可以发现,MOOC具有与OCW相似的特征: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对学习时间和地点没有限制,且以高等院校层次的课程为主。另外它还拥有OCW所不具备的特征:(1)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
(2)是一种动态生成式的课程。课程前期提供教学视频、相关课件、测试题等学习材料,课程后期提供话题讨论、师生答疑、动手操作等活动;教学信息依据学习反馈而动态发展和更新。
(3)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既提供在线交流论坛,又鼓励学习者通过Wiki、博客、社交网站等工具以小组活动等形式参与学习。从OCW到MOOC的发展体现着学习中心的转移。OCW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而MOOC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MOOC平台上,学习者从兴趣和需求出发,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工具支持下,将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MOOC项目的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体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
“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学”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
二、MOOC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影响 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能够为每一位渴望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无时间和地域要求、无费用和学历限制的学习环境。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理念并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1.学习者:多样化教育服务,个性化自主学习
MOOC项目之一的Coursera课程论坛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5%以上的学习者有完成全部课程的愿景。(Coursera,2013)这说明学习者选课之初,对所选课程是有一定的兴趣和需要的。因此教育者的任务是在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后,排除压抑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外在约束,鼓励学习者最终完成学习目标。MOOC项目正是在这一点上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使学习者能够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并挖掘自身潜力,具体体现在:
第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多元的学习支持。学习者可以利用在线教材注释、在线虚拟实验等软件辅助信息加工过程和实践动手环节,也可以求助于教师、助教和同伴。充足的学习支持使学习者可以开展自学和同伴学习。
第二,更多学习内容选择。
MOOC如同一个质优价廉的“课程超市”,学习者可以从中自选课程,在线院校和职业培训学校也可借此扩充本校的课程资源库。
第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
MOOC课程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一方面,它有固定的开课时间(课程常持续8-12周),并规定参加测试和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另一方面,完成测试和作业的时间为两周之久,可以防止学习者因特殊情况错过测试而影响学习成绩。这些措施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安排学习任务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按时取得学位,缩短上学时间。现阶段,在加利福尼亚州社区大学中,有近五十万学习者因公立教育资源紧张而无法按时入校读书,仍在等待注册所需课程以过渡到四年制大学教育,这大大延长了社区大学学习者获得学位所需的时间。MOOC项目被高校逐步认可后,学习者不再需要年复一年地等待选课,从而可以按时毕业。
第五,费用降低。
MOOC授予学分有付费和免费两种,付费学分所需缴纳的学费也远远低于校园传统教育,且MOOC项目向学习者提供免费在线教材与相关阅读材料,为学习者节省了开支,减轻了学习者和政府双方的经济压力。
2.教师教学:以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程形式融 入传统教学
(1)将MOOC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传授方式,形成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最初多应用于基础教育。由于MOOC拥有先进的学习的平台、高质量的课程内容、科学的学习设计理念等优势,不仅扩展了翻转课堂在基础教育中的尝试,还将翻转课堂的实践推广到高等教育领域。2012年3月,斯坦福大学博士Tony Kim将麻省理工学院edX项目的“电路与电子学”开放课程带到蒙古国乌兰巴托的高级中学,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10名学习者通过了期末考试并获得学分,其中两名学习者成绩为A,一名学习者取得满分。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Western Australia)利用斯坦福大学的Class2Go平台(由斯坦福大学开发,用于发布课程以服务校内教师、学习者和校外学习者的软件平台),提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对课程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把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时间留给互动答疑讨论。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减少了重复性劳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重心放到对教学的细致分析中,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但是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需要有责任、有爱心、懂设计的专业教育者。(Aaron et al.,2012)
(2)将MOOC作为课程的强化与补充,形成混合式课程 2012年秋,edX项目与圣何塞州立大学(SanJose State University,SJSU)展开合作试验,测试edX平台对传统教学的影响力。Khosrow Ghadiri教授使用edX项目中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电路与电子学”课程资源来补充和强化他在SJSU中的“电路分析” 课程,形成混合式课程(BlendedCourse)。试验结果表明,进行混合式课程学习的班级,学习者期末测试通过率由55%提高到91%。这一振奋人心的结果鼓励了合作双方,edX项目决定将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CSU)的11 所分校。edX项目主席Anant Agarwal说:“edX项目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科技的支持,以在线学习的方式提高传统校园课程的质量,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所创新。edX项目与SJSU的成功合作有力地证明了科学设计的混合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吸引学习者,大幅度改善学习效果。”MOOC项目的创建者和课程提供方多为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一流高等学府,因此MOOC项目与社区学院、公立大学展开的合作,既 可以提升社区学院和公立大学的教学水平,增加公立学校学习者的入学率,也可以为MOOC项目会员高校的教育研究提供大量原始数据。双方在教学领域的双赢合作,是在更深程度上更有针对性的“开放共享”,有助于促进教育领域大学间的深入沟通、交流,实现教与学水平在协作与竞争中有效提升的目的。
3.教育体系:利用学分制与传统教育接轨修读MOOC可以获取学分,这是开放课件课程项目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的一步。利用学分制与传统教育体制进一步接轨,增加了MOOC的教育价值,也大大提高了人们对MOOC项目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目前,美国国内对于接受MOOC项目的学分持有以下几种态度:(1)认证学分。
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Council on Education,ACE)对MOOC项目的部分课程进行了全方位考查,并于2013年2月批准了5门MOOC课程(分别来自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分认定申请,并呼吁美国各高校接受MOOC项目课程的学分。(2)立法提案。
2013年3月,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临时主席Darrell Steinberg提出第520号参议院法案,呼吁加利福尼亚州所有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接受MOOC的学分,允许学习者修习美国教育理事会等课程审核机构认可的MOOC学分课程。(3)接受学分。
目前,已有社区学院和公立高等大学等院校宣布接受美国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学 分,将修读MOOC项目课程取得的学分与修读本校课程取得的学分予以同等程度的承认。如宾州福斯特国家网络社区学院(Penn Foster)于2013年3月宣布接受美国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学分;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城市学院(San Diego City College)、圣地亚哥米拉马学院(San Diego Miramar College)和圣罗莎初级学院(Santa Rosa Junior College)等社区学院和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University)等公立大学为减轻学习者经济负担,缓解教育资源紧张,已接受Open Study和Udacity等MOOC项目提供的学分。许多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就已经获得了一些高等教育阶段的学分,这些学分来源于高中参加的大学预修课程考试(Advanced Placement Tests)。盖茨基金会副经理Josh Jarrett表示,MOOC提供的课程有可能成为另一种大学预修课程(AdvancedPlacement Courses),帮助学习者获取大学阶段课程的学分。(Young,2012)目前,通过MOOC获取学分的主要目标群体是高中生和州立社区大学的学习者。学分的取得是对学习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认可。MOOC项目相对科学的课程设计与日趋完善的考核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证明完成课程全部内容并通过考核的学习者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理应得到学分的承认。高校从最初只认可本校 课程修习的学分,到现阶段转变为积极考虑或接受其他同水平或高水平院校在MOOC平台上发布课程的学分,体现了教育理念上以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这一变化,更加关注学习者的所需与所得。学习是人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手段,却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变成异己的力量,压迫学习者。(陈京军,2006)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异化问题,并提倡回归快乐、和谐、自主、创新的生态学习状态。MOOC项目与学分制度挂钩,体现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使学习最终回归于学习者自身愉悦体验的一种途径。
三、MOOC兴起的源动力:从课堂到学堂的教育理念转变
1.MOOC与OCW以及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的比较笔者以心理学类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互动情况、学习支持和评价等方面对MOOC 项目、OCW项目与我国国家精品课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从表1可见,我国国家精品课程和OCW等开放课件项目,在“在线互动”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与MOOC项目存在明显差异。国家精品课程和OCW等开放课件项目只提供教师授课视频和课件的单向上传,仍然是强调“教”的过程,而MOOC项目则更注重调动学习者“学”的主动性。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太极学堂”建设理念与MOOC平台上的学习方式有不谋而合之处。它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主权利,用引导启发、多元协助的方式代替传统课堂中的强迫性任务,从而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以“教”为主的课堂转变成以“学”为主的MOOC学堂。推动传统学校(包括中小学)的“课堂”向“学堂”转型是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大趋势。MOOC学堂蕴含的“太极智慧”,(桑新民等,2012)还原学习之快乐、快乐之学习,在尊重人性、理解个性的基础上,赋予学习者更多学习选择,使得学习者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文化中,逐渐学会规划和掌控自己的学习,乐于并善于对学习承担起更多责任。2.学习生态系统的创建与学习本源的回归
麻省理工学院OCW 项目在下一个十年(2011-2021年)发展方向中提到,将创建一个开放学习的生态系统(Ecosystem for Open Learning),以提高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一目标在edX等MOOC项目中得到了实现。约翰·布朗(John Brown)将学习生态系统(Learning Ecology)描述为开放且动态变化的、相互依赖且具有自组织适应性功能的、由交叉重叠的兴趣团体构成的系统,(张建同等,2009)其中学习者个体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孙树芳,2009)MOOC项目平台上,由具有共同志趣的学习者自组织起来的社群与教学者、学习环境构成一个学习生态系统。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和功能位置,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魏晶,2010)这是物种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性。认清物种群体的共性,尊重个体在生态位上的差异性,在MOOC学堂中表现为教学者、学习者和学习材料等多种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MOOC项目通过友好型学习界面与人文化的学习支持、动态发展的学习内容与多元学习互动、全面及时的学习评价反馈等方式,使得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逐步建成具有快乐学习和绿色学习特征的MOOC学堂。
(1)友好型学习界面与人文化的学习支持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需要。在人的幼年时期,这种原始的对外界与自身的求知欲望受到的外界压抑极少,因而个体常常对外界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时,个体的学习完全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的,同时也是适应环境要求的,学习与个体合二为一,兴趣和好奇心的满足让儿童体验着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习的原本之意。(陈京军,2006)然而,个体在步入学校教育阶段后,课业负担日益繁重,各类考试接踵而至。拔苗助长的知识灌输和整齐划一的学习进度,使得个体的内在需要被忽略,创造潜能被漠视。“异化的学习”使得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探求之心被严重削弱,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代替主动地寻求问题答案,学习者成为知识的依附者而非创造者。MOOC项目探寻学习之本源,使得学习成为人成长的一部分、生存的一部分。以Coursera项目为例,授课教师和助教不强迫学习者进行学习,而是以协助的方式为学习者利用平台进行主动探索提供多种人性化的便利服务。如(a)简便的注册方式和清晰简洁的选课界面,让学习者可以迅速进入想要学习的课程。(b)学习资源形式相对一致,学习者在选定课程后,可以迅速熟悉和掌握学习方式,并在一系列文字和视频的指导下,了解Coursera平台提供的所有学习支持服务功能和其他相关信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将要参 与的活动了然于胸。(c)教师团队利用课程主页和邮件,每周定期预告课程进度,提醒课后测试和作业提交的要求与时间,并随时告知学习者近期论坛讨论的主题和本人所发帖的跟帖内容。(d)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论坛上或课外活动小组内得到解答,学习者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则由教师在课程主页以文字或视频的方式,及时予以回应。(e)对于有放弃课程学习倾向的学习者,助教会以邮件的方式加以鼓励。(f)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习者会通过Facebook 等社交网站继续保持联系,甚至会继续举办学习者见面会(Office Hour)和学习者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邹景平,2012)(2)动态发展的学习内容与多元学习互动 MOOC在更为深刻的“开放共享”理念引领下,利用强大的网络平台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了一系列互动反馈活动。平台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支持软件,充实了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形象理解,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说,MOOC的学习内容是随课程的推进而动态发展的。(a)教师筛选学习者在论坛上提出的问题,对于提问集中且意义较大的,以文字整理或视频录制形式进行系统解答,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引申出更多内容。(b)学习者利用在线 教材注释软件,对教材进行注释,分享自己对重点、难点和兴趣点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就使得原本固定的教材内容持续向更广更深发展,既方便学习者复习回顾,也为后续学习者带来有益启发。
(c)传统课程中,教师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往往限定了知识探究的边界,学习者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是预先计划好的。(李青等,2012)而在MOOC 课程中,教师提供的资源仅是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在社区内的交流探讨带来不同认知的碰撞,从而赋予学习者新的知识。(Downes,2013)这些动态发展的学习内容也是MOOC多元互动方式的体现。(a)师生互动。上述教师对学习者提问进行集中答疑是一对多形式的异步互动;一些课程教师还提供每周两小时左右的论坛在线时间,与学习者进行一对一形式的实时互动交流。(b)生生互动。上述对教材注释的共享、同伴互评作业以及Wiki资源共建等,是学习者利用MOOC平台进行的第一课堂互动;此外,学习者还会自发利用博客、Facebook、QQ 群等社交平台开发第二课堂。(c)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互动。MOOC视频中穿插的内嵌式测试、课后练习与考试中的及时反馈与详解都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简单互动的体 现。MOOC项目之一的edX项目与VMware公司合作,提供学习者在线试验软件,使每个选修哈佛大学CS50x“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学习者都可以免费使用VMware虚拟化软件,在自己的电脑上模拟操纵不同类型的虚拟机器,以体验世界最先进的虚拟产品,丰富学习过程,这是更为复杂有效的互动。这些在MOOC平台上开展的社会性交互活动,以及由此引发学习者进行的分析性思考,都有助于深层次学习的进行。奥苏贝尔(D.P.Ausubel)认为,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主客观两个条件:客观上,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本身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主观上,学习者具备有意义学习心向,即学习者具有把新的学习材料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动机和兴趣。(陈虹,2009)在MOOC项目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与学习材料的关系是主动利用而非被动接受。孔子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于自我完善和提升需要的学习,能使学习者从中收获内心之充盈和思维之快乐。这种与生活和社会相融合的学习,可以促成有意义的学习,也更靠近学习的本源,使学习者体悟到轻松自在的学习境界。
(3)全面及时的学习评价和反馈传统的单一评价机制往往以一个僵化的分数代 表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承认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学习回归原本的样子,即与不断丰富的人共存。(陈京军,2006)MOOC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考核内容包括课后测试、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等,评阅人员由同伴、教师和校友三方构成。合格的学习者可以取得课程开设学校提供的证书,并有机会直接得到校友评阅者发出的职位邀请。(a)内嵌式测试。MOOC教学视频中加入内嵌式测试,每隔一段时间会跳出测试题目。内嵌式测试以难度较低的客观题为主,主要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掌握重要的知识点。(b)课后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后测试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学习者作答后可以即时获得正误反馈与讲解。平时作业以主观题为主,采用同伴评阅与教师评阅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消化和反思课程内容。
(c)期末考试。考核地点分为考试中心或其他地点两种。Coursera等项目提供学习者通过PearonVue全球测试中心参加课程的期末测试。edX项目则允许学习者在家参加考试,并辅之以监督措施: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考试;考试前,校方对考生的键盘输入频率和用词特征进行记录,并在考试后进行比对;考试过程中,锁定考生用来参加考试的电脑,并开启网络摄像头以便校方进行远程监督;另外,考生在注册课程时需了解“诚信规章”(Honour Code),并保证遵守学术诚信。(d)证书。证书的授予是MOOC项目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完成MOOC项目某门课程并通过考试的学习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Proctored Certificate)。
证书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证明,可以在学习者学业深造和工作申请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督促学习者以认真的态度坚持完成学业。由于课程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参与者,学习者提交的作业量很大,教师往往不能及时批阅全部作业。因此,一些课程采用“众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分解批阅任务:用Caesar在线软件将作业分成几部分,教师、学习者、校友志愿者均参与到作业评阅中,并辅助以计算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团队扩大了,但“教学”的痕迹却弱化了。教师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度,鼓励、引导学习者 认真对待课程,坚持完成学业。“众包”措施中较有特点的是校友参与。在Coursera等MOOC项目中涉及学习者职业服务的相关内容。已在工作岗位上的校友常常通过关注和评阅学习者的平时作业和期末试卷,挖掘到公司或部门需要的人才,并向他们发出邀请。不可否认,这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和知识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更贴近生活、回归实际的评价方式。它使得学习成为成长的一部分、生存的一部分。
四、总结与展望
1.学堂内快乐学习的回归
在MOOC学堂上,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展开都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中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兴趣。人生来就有获取知识的欲望,乐于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中。教育工作者所应做的,是尽可能提供一个友好、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者能够取得必备的学习材料与有效的学习支持;同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与情感需求,保证学习者求知态度的持续并激发更多钻研的热情。在MOOC学堂上,学习者由求知的冲动引发的主动猎取知识的愿望,在一系列隐性与显性的鼓励措施之下得到充分保护,使得学习者告别异化的学习方式,在愉悦的心情中形成持久、稳定、长期的学习行为,回归学习的本源。2.对我国开放教育的借鉴意义
“学分银行”是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现阶段仍存在多方面限制:远程教育系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度非常有限,在量和质上均有待提升;合作院校之间缺乏统一规划,产生“信任危机”和“质量歧视”;学分转换困难,存在“学分不等值”等问题。(康乃美等,2009)MOOC项目的资源建设和运行模式等可以为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首先,学分银行需要以丰富充实的课程和学习资源为依托,MOOC的课程资源均来自世界一流学府,课程质量和数量都蔚为可观,为学习者提供了现代化高水准的“课程超市”。我国应集国内一流高等学府之合力,建设中国的“课程超市”,以丰富和充实学分银行资源,方便用户选课与上课。其次,MOOC项目中学分课程的考查、评定与转换,均由第三方(如ACE等课程审查委员会、Pearson等全球考试中心等)执行,MOOC项目本身只是课程的提供方。我国的学分银行也需要这样一支权威、公正、有经验的评价队伍,形成授课者、学习者、评价者“三权分立”的模式,增加学分的客观性以方便学分互认与转换。第三,MOOC项目选课时间相对灵活且没有人数限制,为学习者有效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提前完成课业、缩短毕业时间带来了便利。我国学分银行认可的课程也可以打破春季、秋季学期的限制,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安排相对宽松的上课时间,建立灵活的学期模式,赋予更多学习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
四,学分银行建设还可以借鉴MOOC与院校合作的规范性。
MOOC的几大项目均有各自的课程发布平台,但各个平台在规范性上保持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政。我国精品课程分为国家、省市和院校三级,许多课件/课程资源散布于各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若高校之间、高校与开放大学之间能制定相关的规范协议,不断调和协作机制,便可有效整合精品教育资源。
另外,MOOC项目与社区学院、公立大学展开的合作,既提升了社区学院和公立大学的教学水平,增加了公立学校学习者的入学率,也为MOOC项目会员高校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原始数据。双方在教学领域的双赢合作,是在更深程度上更有针对性的“开放共享”,有助于促进大学间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沟通、交流,达到教与学水平在协作与竞争中有效提升的目的。这种高校之间在更深程度上的开放共享,对于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建设开放大学不只在于实行了“宽进严出”、“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等形式上的变 化,重要的是以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开放大学的标准,建设一个实施高水平、高质量远程开放教育的实体学校。我国国家开放大学主要是面向全国开展现代远程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任为民等,2010)课程设置以高等教育层次的课程为主。而我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高等院校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国家精品课建设,到2013年4月已建成3623门,其中本科教育课程2582门,高职高专教育课程1041门。每门精品课程都建设有课程网站,可以共享课程大纲、教案、课件、录像等资料。大量的优质资源若加以系统的整合应用,以共享的方式纳入开放大学课程设置中,便可以集全国高等学府之合力建设国家开放大学。3.未来发展空间
先进技术的应用是MOOC项目的显著特征,未来支撑MOOC项目的技术仍有很大开发空间。(1)对学习交互的支持。
当前每个MOOC课程论坛都可以支持数量巨大的用户群体同时在线使用,但是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在线交流时,难免会产生由于信息过多且杂乱而不能迅速找到所需资源的问题。MOOC近期推出的课程通过对现有论坛平台进行主题划分,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完善Wiki的异步交流功能等方式,以期组织起更有效的交互。(2)对学习评价的支持。
目前MOOC部分项目与Pearson等国际考试中心合作,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评价,但对随时随地接受考核仍有一定限制;而人机结合的评价方式又会限制考核题目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学科分离趋势。随着远程控制技术的提升和计算机语言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主客观结合的大规模测试方式将得到完善。(3)对特殊学习环节的支持。
现阶段,MOOC的电学、计算机科学等部分理工类课程在多种多样的虚拟实验软件的支持下,实现了动手操作的学习环节。这有助于弥补远程教育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
第三篇:从“明师”到“名师”
教师成长:从“明师”到“名师”
郭 道 胜
(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山东 章丘 250200)
本文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四期
如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名师培养工程”如火如荼,的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名师”,顾名思义是出了名的“有声誉”“名望高”的教师,在教学技艺方面,“名师”的确比一般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因为有一定的成绩,在一定区域内也颇具“声誉”。但是,也有的“名师”还不是“明师”。
最近,某地举行教学能手评选,其中一个环节是现代理论考试,参加者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等200名优秀教师,他们都是经过学校严格考核推荐,逐级选拔后确定的,其中也有许多被学校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名师”,他们应是该区域“最优秀”的一个教师群体。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阅卷工作,事后通过对教师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对一些基本教育理论的通晓度还较低,许多常识性知识还一塌糊涂,整个考试的得分率远远低于60%,其中有一题目的得分率最低:请将下面近现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他相关的理论用连线连接起来(8分,每题1分):
苏霍姆林斯基 有意义教学理论 赞科夫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 元智能理论
奥苏伯尔 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姆 最优化教学理论
加德纳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 结构教学理论
以上内容,对于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善于学习的优秀教师而言,应该是小儿科的内容,应信手拈来,得分率应在80%以上。但是最后测试结果却是一塌糊涂,得分率低于30%,0分的大有人在。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总人数
平均分(X)X ≥5分分≤X<3分 3 分≤X<0分 0 分
200人
2.31
9人
63人
115人
13人
以上这些教育家,他们把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理论研究,其成果对促进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如果教师认真学习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明晰思路,少走弯路,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工作。
但是当看到测试结果的时候,我对他们的“名师”称号产生了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名师”,首先要成为“明师”。现在作为一个教师,连最起码的“教育理论知识”都不知道,怎么能成为“名师”?
日前,我还审阅过几位“名师工程”人选的课题研究报告。我认为,既然是“名师”课题,理所应当比一般教师水平要高。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所谓研究报告时,其水平竟令我汗颜:观点不清,思路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混乱,常识性错误频频出现,文本格式也杂乱不堪,既体现不出较高的理论修养,也显现不出扎实的研究功底……其表现与“名师”称号大相径庭。的确,现在有相当部分“名师”,理论修养还偏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些基本的教育原理还糊里糊涂,对许多现代教学思想还缺乏认知;缺乏学习、研究、反思、创新精神,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策略,更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他们是“名师”,但还不是“明师”。由于“明师”太少,于是也正好印证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愚鲁”行为:题海战术,强教强压,把习题当成常规武器,把考试作为制胜法宝,“作业和考试”当成了提高分数“唯一万能的工具”,于是许多孩子就变成了干枯“题袋子”,成了“考试的机器”。
那么,什么是“明师”?
在《韩非子〃五蠹》中曰:“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它的意思是“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得到名望和荣誉”。从中可以看出,明师即“高明、贤明”之师。教师要先要成为“明师”,才能成为“名师”。教师要成为“明师”,首先要成为“明白之师、明理之师、明德之师”。
作为“明白之师” ,首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成为响当当的“经师”。黄宗羲曾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教师应当广闻博识,厚积薄发,能游刃有余地应付学生求知的需要,应从“精”、“深”、“博”等方面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①精:老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力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一名教师不能精通自己的专业,或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那是十分危险的。“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②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比学生高出几筹,深入几分,教师要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挖掘出隐藏在教材背后的学生自己阅读而未发现的珍奇异宝,还要还学生打开科学的视野,指出有待于学生的双手去发现的科学的秘密,依此激励激发学生。③博: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广泛涉猎,做到教一知十,教一知百,教一知千,不但要有“一桶水”“一缸水”,应该是长流水;教师要研究相邻学科,文科教师要涉猎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理科教师要涉猎文、史、哲、政治、经济等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所有的教师都应懂得人生的 4 哲理、社会规范和音体美的基础知识。只有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养成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
作为“明理之师”,就是教师不但要做一个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我们不奢求教师当一位名声大噪的大师,只希望在平实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以启发学生领悟天下道理为根本,授学生以“渔”,努力做到因材而施教,打破千篇一律地打造标准化程序,尽量创造更大的空间任由学生遨游。作为一个“名师”,不是用力气“教书”,而是用智慧“教学”; 不但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还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具备自己的方法策略,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不但要“干得出成绩”,而且还能“说得出道理,写得出文章”;不但勤于低头拉车,还要有敏锐触角,善于接受先进的信息和技术,促使自己走上快车道,所以首先要成为“明师”。因此,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当自觉地通晓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有关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以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因此,教师要实现长足发展,首先要先当“明师”,再当“名师”。否则,极易滑入“庸师”的泥潭。
作为“明德之师”,就是教师不但要做“经师”,还要做“人师”。俗话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种教师既有德又有才,业务 5 知识扎实、系统、渊博,专业技能熟练、全面、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科学、创新,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种教师矢志不移地把教育学生当作自己人生目标,既充分体现教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也能体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尚品德。的确,他们既是求知的楷模,又是做人的表率,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身正是范。
教师如何成为“明师”?
首先要善于学习。“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只有教师善于学习,才能培养出会学习的学生。”作为“名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学习新的思想、理念,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但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能通过实践丰富思想。教师在精通自己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广泛涉猎,研究相邻学科。不但要学习教材教法,所有的教师都应懂得人生的哲理,社会规范和音、体、美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自然、经济、科技等知识。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养成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并培养出善于学习的学生。
二要勤于积累与反思。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的实际情况就是:不善学习、不善积累,不善反思,不善总结,也有许多教师说了就忘,写了就扔,到头来两手空空,满脑空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没有自己的教学系统,缺乏自己的方法策略,更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最后在职业的疲倦感中度过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教师要通过反 思,修正不足,完善自我,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创造辉煌。
三要从“教研”走向“科研”。教研是指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和出现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种教研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研究,它是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科研则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如果把教学工作比作种地的话,一般教师(教研)往往局限于如何种地(选种、施肥、浇水等具体的劳动过程),而科研不但要研究优化种地的方法,还要研究如何改良品种,如何提高肥效,如何高产等方法规律。因此,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提升,他们两者不仅是教育管理的两个抓手,也是促进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必须从教研走向科研,把教研科研有机融合,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既立足实践,又研究方法规律,应当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只有在这样的结合中,教师才能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明师”,也一定会成为“名师”。
教师要先做“明师”,再做“名师”!
作者简介:
全国首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指导教师、山东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 “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与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为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所长。
联系电话:***
邮箱:sixiangzhe386@sina.com
地址:山东省章丘市龙泉大厦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第四篇:从“名师”到“明师”(精选)
从“名师”到“明师” ——记初一学部赵磊老师
潍坊广文中学 闫洪亮
在上学期的学校教育教学诊断中,孩子们给赵磊老师纷纷点赞。数据显示,赵老师课堂的欢笑指数的确很高,“幽默”似乎成了他的重要课堂标志。
仅此而已吗?快乐课堂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赵老师课堂的转变,只是他整个教育转型的冰山一角罢了。
作为80后的年轻老师,10年前,在语文学科专业方面,赵老师已连获教学大奖,是颇有些名气的“名师”了。而近年,他将师者的自我实现,时时处处,点点滴滴,落实在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上,知行合一,实现了教师转型、教学转型的华丽蜕变。
由热爱生发,他的课堂上洋溢着快乐
在开学之初学校的教育教学诊断分享会上,赵磊老师在谈到自己的课堂幽默风格时这样说:“我想,我的幽默是表象,快乐只能根植于热爱,由热爱生发出的慈悲心,它可以提供给我不竭的精神力量,让我的课堂永远洋溢着快乐,充满着生机。”
只要站上三尺讲台,赵老师总是热情洋溢、滔滔不绝。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插。他的课堂嬉笑怒骂,皆成风格,泪点笑点,真情流淌。孩子们身临其境,感触真切,他们这样说:赵老师上课幽默、有趣,能够激发我对语文的兴趣;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吸引着我,使我欲罢不能;听赵老师的课比打一天游戏都过瘾;赵磊老师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老师„„
在我们和赵老师的交谈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们不容易啊。我们做老师、做父母的常常对孩子们说过去生活如何如何艰苦,自己学生时代如何如何艰难,可赵老师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苦恼和生存的困境,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卷,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开心也是上课,不开心也是上课,为什么要不开心?活在当下,当下快乐,才是重要的。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赵磊老师希望孩子们快乐,他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即使是深奥、严肃的话题,也总有办法让课堂变得多一点风趣、多一点轻松、多一点快乐。课堂即生活。一节课一节课地快乐下来,生活和人生也就变得有情趣了,美好起来。这源于个人性情,源于知识和智慧,更源于慈悲仁爱的情怀。
让经典引领,他的孩子们内心强大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赵老师与初一17、18班的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项“每日《论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天完成5则《论语》的诵读、抄写和读后心得,师生们在微信群里共同交流。在谈到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时,赵
磊老师说:“我是一个男老师,是严父而非慈母,我很少主动和孩子去说一些鼓励的话。我一直觉得,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当然更不是批出来的。任何人的成长只能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唤醒孩子向善、向上的本性,而《论语》就是这样一粒火种,它可以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火。”
赵老师还讲到班上一个孩子,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这个孩子过得并不轻松。刚入学时,她的成绩很优秀。但在接下来的班长竞选中,她落选了,后来班级“民主生活会”中,又有同学反映她的问题,这让她心理包袱很重。期中考试,她的成绩退了十多个名次,脸上笑容也少了。如何引领孩子走出阴霾,让阳光重新照进心灵就成了摆在面前的课题。他没有去谈心,或是讲道理,因为成长无法代替,跌倒只能靠自己爬起。赵老师就给孩子推荐了林语堂《苏东坡传》和老舍《骆驼祥子》,让孩子在这两种性格、两种人生观、两种人生轨迹的对比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在深入的阅读之后,这个孩子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苏东坡已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免有打击与失败。为何不尝试着用双手,自己创造出生活的希望呢?”
在接下来的体育节中,这位同学和班里其他三名同学参加了4×100女子接力并获得了一等奖;在艺术节中,她领舞大合唱《good time》,带领全班同学夺得“最佳风采奖”。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同学都很安静、很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期末考试她的总分突破700。是勇敢、坚强的人生实践,让她不断地直面挫折、挑战自我、体验成功。而这也正是赵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的初衷。
读书节期间,赵磊老师的“四书选读”“国学大讲堂”往往都是座无虚席,他风趣幽默的解读,让孔子走下神坛,走向孩子们的生活,“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让同学们从孔子上学下达的人生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动力之源。
佛家讲“功德无量”,拿我们的教育生涯来说,因为我们的存在,因为我们的帮助,使一个孩子能够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功德是非常大的。儒家讲,没有关起门来的圣人,人都是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孤芳而不自赏,甘心情愿俯下身子来,为孩子们做点该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历练,共同体验着教育的美好和生命的愉悦。
在当下践行,他和孩子们幸福成长
广文十年,见证了赵磊老师的“三十而立”,见证了他从一个“名师”到“明师”的蜕变。何谓“明师”?就是对自我的人生意义有着明晰的觉悟,对教师的职业意义有着准确的定位。赵老师在他的《<论语>备课札记》中这样写道:何谓“三十而立”?这个“立”,不仅仅是成家立业的意思。我觉得这个“立”,在很大程度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立场”,也就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有了这个原则,人就不会迷惑,就不会恐慌,就不会患得患失,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会随波逐流,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何谓“四十不惑”?这个“不惑”,不在事理,而在情感。十五岁的志向,三十岁的立场,在“志于学”的路上,还会有起伏,还会有动摇,还会有疑惑——为什么我要做君子?为什么我要做得这样辛苦?面对着世俗的纷纷扰扰,年轻的心还会悸动„„
每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发自真心的感动,因为我们看到了赵磊老师的改变,看到了讲坛之上指点江山的他和讲坛之下俯身耕耘的他的完美整合。
年前学部放假会上,学部赵主任工作总结时说:“十七班负责二楼到三楼楼
梯的卫生,赵磊老师和值日同学每天都是最早到位的,一些拖不到的边边角角,同学们都是用抹布擦得锃亮。”而赵老师真诚地说:“我们只是做了一点我们应当做好的事情,我们每个班的老师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向陈主任、郑明梅、王国芹老师学习,这些老大姐们每天都是早七点、晚六点,教育学生苦口婆心,备课上课一丝不苟。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改变着我,让我懂得了谦卑,学会了敬业。”从这些话语中,我们感悟到赵老师真诚的心怀。他说,早上关门从家里出来,认真也是一天,不认真也是一天,不管事情大小,用去的都是我的时间,都是和我的生命相关联的,今天就是我剩余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因此,我要好好把握,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对得起我在广文的这段日子„„
在与同学们的同题作文《这就是幸福》中,赵磊老师这样写道:你要问我什么是幸福?我说:当我坚持跑完最后一圈,看到阳光正从云彩的间隙洒下来,大汗淋漓过后,那种酣畅便是了;当我伏在电脑前,写完最后一句《论语心得》时,推开门,看一眼窗外满天的星光和正在熟睡中的孩子,那种满足便是了;当我挥洒自如,课堂上笑声不断,下课铃声响起,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时,那种得意便是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赵磊老师说,这三尺讲台,这辈子我站定了。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
从“名师”到“明师”,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学生,赵磊老师的成功转型,告诉我们:没有人都够把你变成什么人,除非是你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任何成长都源于内心的觉醒,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会生发出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充满阳光和快乐。
第五篇:黄埔学校2018年敬师活动方案
黄埔学校2018年教师节庆祝活动方案
一、环境布置:
1、电子标语屏:
尊师眀礼仪,爱师知感恩。祝全体教职员工节日快乐!
2、中厅电子屏:感恩教师节PPT+背景音乐
二、敬师活动:
时间: 9月10日星期一晨会时间(若下雨,则在体育馆举行)地点:一楼大厅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活动流程:
1、观看沙画视频
2、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
表演者:合唱社团及八(3)、(4)、(5)班学生代表
3、献花敬师报恩情
合唱成员
合唱队、学生工作人员7:30提前到位准备
合唱队分布于整体队伍前,站3排,每排15人;二楼走廊35人,并手持花束(花束先放二楼走廊)。
全体教职员工听从指令,从后排延司机室走到整体队伍前面,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