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在平凉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4:1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伟在平凉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伟在平凉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第一篇:陈伟在平凉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陈伟在平凉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摘要)市二次党代会以来五年工作回顾和基本经验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平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平凉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不断增强。我们在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总体思路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全市科学发展规划。确定了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发展布局,制定了平凉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些思路和举措,贯彻了中央、省委要求,紧扣平凉市情实际,得到全市上下的普遍赞同,已经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

五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项目、争投资、扩总量,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2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分别是前五年的4.9倍和8.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7.9%和85.9%,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位由2006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六位。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始终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了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和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扎实推进牛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大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取得国家证明商标认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紧紧抓住事关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铁路、高速和等级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超高压输供电、农网城网改造等工程建成运行,“5.12”特大地震和“7.23”暴洪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扩大内需项目基本完工。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六县县城和36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34.6%。新农村建设试点和“三清五改”示范村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50%以上的村通硬化路。

五年来,我们注重彰显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团结奋进的思想舆论环境进一步形成。广泛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结推广了农村“和谐五星”创评工作经验,挖掘打造了崆峒、西王母等地方文化名片,培育形成了“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推出了张晓、崔正涛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艺创作,建成了柳湖书院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创作了《皇甫谧》等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年来,我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共建共享水平显着提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下岗职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养老、失业和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率先解决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企事业单位长期临时工、“五七工”和“家属工”养老保险以及关闭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先后在华亭、庄浪、崆峒、静宁、灵台5县(区)开展试点。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着,贫困面下降到12.5%。

五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发展了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以常委分工负责制为重点的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专家咨询工作,形成了政策统领、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部门协商和党委讨论决定“五位一体”的决策机制。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双拥共建活动,民族宗教和顺、军政军民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全力化解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办了“市委大讲堂”,持续开展“理论对谈”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积极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实施党建综合示范工程,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了庄浪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全市规范权力运行防控廉政风险试点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着的五年,是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借鉴。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

必须把解放思想、优化思路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把抓主抓重、集中突破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必须把执政为民、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把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责任。必须把转变作风、务实苦干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年的实践,为我们奠定了乘胜前进的坚实基础,五年的经验,为我们积累了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

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正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和市情实际,是我们科学决策、绘制蓝图的重要依据。

综合分析,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今后五年,是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有利。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转型跨越、科学发展之路。转型跨越就是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全力在经济社会的关键领域推进突破,实现超常规发展。转型是手段,跨越是目的,转型支撑跨越,跨越引领转型,转型跨越就是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是顺应国内外经济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是参与区域竞争、缩小发展差距的现实选择。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是适应社会进步、满足群众多层次要求的迫切需要。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打好转型跨越主动仗,抢占科学发展制高点。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按照省委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是: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

小康平凉,就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值实现翻番,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大关,人均达到2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贫困面下降到10%以内,综合实力在全省的位次前移,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和谐平凉,就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满意的公共服务,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

文明平凉,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基本道德规范发扬光大,遵守市民公约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力争获得提名资格,城乡文明程度显着提高。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态平凉,就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建成梯田化市、生态化市、自来水化市和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园林城市,使平凉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主要任务

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最根本的是要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一切智慧和力量,全力攻坚破难,奋力在八个方面加快转型跨越。

一、以能源开发和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在构建多元化工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上加快转型跨越。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大产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园区承载,注重资源开发转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工业转型升级新优势。全力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大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抓好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平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功能分区,配套完善公共设施,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搭建融资平台,以更加得力、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以农民增收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在提升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上加快转型跨越。把破解“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坚定不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持之以恒抓好新农村建设。扎实搞好“五村联创”、“和谐五星”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教育管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促进乡风文明。发挥优势搞活县域经济。

三、以旅游商贸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在增强第三产业活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上加快转型跨越。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促进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发展壮大旅游产业。进一步打响“神奇崆峒〃养生平凉”品牌,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力提升物流业。积极发展金融中介业。

四、以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增强辐射带动和支撑保障能力上加快转型跨越。坚持统筹城乡规划、适度超前,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网络,保障有力的西电东送枢纽,大中小配套的水利设施,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进一步夯实加快转型跨越的有效载体。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统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平凉城区热电联产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抓好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加速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9%以上。规范房地产市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建管分离、重心下移、市区协调、权责明确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加快转型跨越。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加强对外交流,开展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的互动协作,提升开放开发水平。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下大力气优化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项目,以项目促转型、促跨越。

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加快转型跨越。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把循环经济作为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广清洁生产,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创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矿区污染及农村面源污染。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格“两高一资”产业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引导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严格执行节能减排问责制,确保节能减排控制性指标全面完成。

七、以建设特色文化名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重点,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上加快转型跨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独特优势,着眼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强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文明平凉的龙头工程,与中心城市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创建取得明显成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群众广泛享有优惠或免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平凉精神”。全市上下要大力宣传弘扬平凉精神,增强干部群众凝聚力,扩大平凉对外影响力,使之成为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加快转型跨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重视老龄工作,抓好老年社会福利院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抓好“六五”普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对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管力度,保持市场物价基本平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建设,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为重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面临“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勇于突破落后观念束缚,敢于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善于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统一思想认识、增强领导能力、理清发展思路、加强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围绕提高各级干部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班子整体合力。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加大“三方面”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建立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打造平凉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机制,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三、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大力弘扬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的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改进会风文风,精简会议文件,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对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各级干部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不上交矛盾,不回避问题,不推卸责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杜绝形式主义,力戒浮躁情绪,防止急功近利,让实干成为党员干部队伍的风尚,让实绩成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

四、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执行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常委会集体领导、全委会重大事项决策作用,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序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深化党务公开,搞好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探索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着力推动“一府两院”建设,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重视发挥工青妇、科协、文联、侨联等群团、社团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学化水平。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珍惜艰苦奋斗的历程,珍惜自己的家庭,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责任编辑:周明)

第二篇: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王君正在丽江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继往开来 求实奋进

为实现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王君正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八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各族人民,继往开来,求实奋进,为实现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二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务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科学发展成为广泛共识。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丽江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符合丽江实际的发展路子,在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二次创业”、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六大战略”的基础上,作出了“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的部署。发展思路的不断探索与完善,既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强化了创新性和实践性,努力做到与发展变化的形势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渴望加快发展的呼声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吻合。

(二)紧扣发展,顺势而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抢抓机遇,促进发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两大主题,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品牌丽江”不断向“实力丽江”转变。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3.6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46亿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32.3%。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一区四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突破亿元大关,古城区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全省差距比由2005年的1.6:1和2.0:1,缩小到2010年的1.3:1和1.4:1,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三)调整结构,彰显优势,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调整结构,培育产业,科学布局生产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生态产业年均新增8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7户,辐射带动了16.8万户农民群众增收致富,“金沙江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初步形成;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金安桥水电站并网发电,年产15万吨交通用铝型材等一批新型工业大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总产值是2005年的3.5倍;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享誉中外,海内外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实现翻番,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2%,高端品牌酒店建设位居全省前列。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2:28.1:48.7调整为2010年的18.1:38.3:43.6,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全市经济整体质量、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初步显现。

(四)着眼长远,增强后劲,基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扩大投资,增强后劲,努力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大丽铁路建成通车,丽江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丽江机场高速公路、大丽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泸沽湖机场获国家批准建设,丽香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丽攀高速公路华坪荣将至攀枝花福田段开工建设,县乡村公路通达条件明显改善。公路、铁路和航空协调发展的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水利网、广电网和通讯网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27亿元,是前五年的4倍。瓶颈制约进一步突破,未来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发展生机活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扩大开放,激发活力,始终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医疗卫生、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积极营造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积极扩大开放,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充满活力,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成功引进了华电集团、云冶集团、云南文投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伙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91.3亿元,较前五年增长了5.58倍。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城市”、“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等几十个荣誉,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六)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协调发展,务实为民,集中有限财力办事情,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两基”顺利通过国检,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建设保障性住房8.9万平方米,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减少贫困人口19.4万人,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40元和3410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3.3%。

(七)特色引领,互融共进,文化旅游不断繁荣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突出特色,繁荣文化,通过旅游弘扬文化,通过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增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丽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路子。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2009年以来连续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单位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3.3倍,占GDP比重达11.8%,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八)突出重点,强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富有成效。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城乡生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7%,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加强城乡水源地生态保护,开展重点水域综合治理,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泸沽湖稳定保持一类水质,程海湖水质得到有效控制,拉市海水质明显好转。水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加强。严格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节能项目建设。“森林丽江”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66.15%。

(九)综合治理,整体联动,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保持稳定,共建和谐,切实发扬民主,积极推进依法治市。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支持政协积极履行职能。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心老干部工作,老龄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村民、居民自治等制度进一步落实。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成效显著。认真开展藏区维稳、反恐处突、防处邪教等工作,确保了奥运等各政治敏感节点期间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党管武装,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十)改革创新,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狠抓党建,提升素质,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等主题实践活动,涌现出玉龙雪山管委会、西安街道寨后上村等一大批全国全省基层党建示范典型,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两委”和县乡党委换届工作。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推动战略,人才工作成效明显。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班子努力工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丽江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驻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丽江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和坚持。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思想领先,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积极引领时代潮流。思想的领先是最重要的领先,观念的滞后是最致命的滞后。五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着力破除不思进取的平庸观念,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实践证明,丽江过去的成就归功于思想解放,现在的发展得益于思想解放,未来的辉煌也必将维系于思想解放。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善于用新的思维破解难题,用新的理念谋划发展,以思想的解放闯出发展的新天地。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发展率先,才能富民强市,加快实现经济腾飞。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五年来,我们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影响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努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加速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开放抢先,才能广泛富集资源要素,赢得广阔发展空间。开放的程度决定开发的力度,开放的深度影响发展的速度。五年来,我们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敞开引入外来先进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引来外来优秀人才的挑战和竞争,引进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和激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践证明,唯有开放,才有活力;唯有开放,才有出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停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建设、培育产业、改善民生、营造环境,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当先,才能全力抢占发展先机,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改革之路漫漫,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五年来,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深化改革为重要抓手,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举措的协调性、利益的普惠性、措施的制度性、成果的共享性,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实践证明,谁能率先在改革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主动和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勇当改革的先行者,争做改革的试验区,持续增添发展新动力。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创新争先,才能全面增创竞争优势,充分迸发发展活力。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引领未来。五年来,我们坚持鼓励、引导、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了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不停滞,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已有经验所羁绊,敢谋创新之策,敢行创新之举,使一切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民生优先,才能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汇聚形成发展活力。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五年来,我们以改善民生为第一要事,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真正使人民群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长期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有差距的状况依然突出,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为艰巨;城乡二元结构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度加大;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冲突日益显现,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党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我们迎来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的两大历史性机遇。纵观形势,丽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机遇期,创造发展优势,乘势推动丽江跨越发展时不我待;改革创新进入攻坚期,增强发展活力,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不我待;对外开放进入提速期,拓展发展空间,乘势融入省内外发展大格局时不我待;文化事业进入繁荣期,保持发展方向,乘势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时不我待;社会建设进入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乘势提高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时不我待。当前,全市各族人民对丽江未来寄予厚望,充满期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可以说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承载的是一种立足现实、放眼全局、赢得未来的崇高理想;在科学发展中造福人民,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共建共享的价值追求。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等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幸福的和谐家园。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六个目标:

——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突破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超过7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超过26000元。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公平。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积极促进制度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分配更趋合理,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凝聚力显著增强。——文化繁荣。坚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呈现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生活丰富、城乡文明进步、人文氛围浓厚的良好局面。

——生态一流。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保护好青山绿水,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开发建设与生态文明实现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治优良。坚持依法治市方略,弘扬法治精神和公民意识,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完善法律监督,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公共管理优质高效,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改革开放更加有序,人民安全感显著提高。

——人民幸福。坚持共建共享,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产更加发展,社会财富更加充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抓好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一)高度重视解放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形势不断变化,实践不断发展,解放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标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在新起点上,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从计划经济模式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在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下功夫;必须从传统产业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在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必须从自满和封闭中解放出来,在学习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上下功夫,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破除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奋发有为的发展意识;破除怨天尤人的思想,树立事在人为的机遇意识;破除狭隘封闭的思想,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破除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破除懒散懈怠的思想,树立真抓实干的责任意识。只要我们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开启丽江跨越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阀门”,不断更新观念、求新求变,以创新的思维开拓新路,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就一定能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推动丽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产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全面推进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大丽高速公路、丽江机场高速公路以及丽攀高速公路福田至荣将段建设,加快泸沽湖机场、丽香铁路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丽攀高速公路、丽攀铁路、古城至宁蒗二级公路、宁蒗至盐源二级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计划予以实施。力争年内开工建设香宁公路宁蒗段,努力筹集资金,推动祥宁线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实现通县公路高等级化、通乡通村公路硬化,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使丽江成为滇西北乃至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顺应水资源由基础性自然资源向战略性经济资源转变的趋势,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坚持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防汛与抗旱一体,加快建设文海、腊姑河水库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完善配套一批“五小”水利设施,切实增强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加强电力、通信、市政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强项目储备,形成“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入驻丽江,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加强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力度,逐步建立国家投资、地方自筹、民间资金、国内贷款、金融租赁、企业上市、企业债券、外商投资和利用国外贷款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为加快丽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产业基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要加快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大力提升丽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发挥丽江气候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扬长避短、择优发展、市场导向、突出特色、效益优先的原则,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重点特色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加强市场研究、科技推广,积极培育和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品牌农业,提升特色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林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认真实施“人下山、树上山”工程,推动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加大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基本队伍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民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四)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工业是一个地区科技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丽江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要从丽江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把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把培植优势企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把构筑“人才高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把建设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把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条件,着力提高丽江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金沙江中游大型水电站建设,大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努力把丽江建成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电网建设项目的推进实施,重点建设外送通道、主干电网、城市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无电地区通电等工程。依托丽江丰富的矿产资源,以新技术示范项目等为突破口,发展高效清洁载能产业,不断延长水电产业链。加快规划并实施一批重大新型工业化项目,带动矿业、建筑建材、化工、现代生物制药、旅游工艺品加工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吸引更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促进工业的合理化布局和集群式发展。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五)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全面构筑丽江作为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着力建设特色城市,坚持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尊重历史,又适应潮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又兼顾自然生态风光,坚定不移走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开展国家卫生、节水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启动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动丽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跨越提升。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促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努力把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做精,增强丽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整旅游经济结构,积极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以旅游标准化引领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提升老品牌、创造新亮点、开发新产品,抓好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景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加快把老君山国家公园、泸沽湖女儿国等项目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旅游文化品牌,积极开拓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等中高端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市场。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保险、金融、房地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旅游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六)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建设桥头堡重要窗口。开放的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开放的领域有多广,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广。桥头堡建设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作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的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真正从思想观念、机制环境、交通设施、市场体系及产业结构上融入桥头堡建设,把丽江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加快国际口岸机场建设,争取逐步开通丽江至国内部分世界遗产地、旅游文化名城航线,丽江至泰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航线,打造云南次级航空枢纽。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巩固拓展与友好城市的交流,深入推进区域合作,积极争取大型国内外经济合作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丽江。以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服务贸易为突破口,着力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平台,采取多种多样的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由依靠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向环境优势转变,把更多的战略投资商吸引到丽江投资兴业,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大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引进外来发展要素、提升资源配臵和汲取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树立全局观念,增强系统思维,着力破解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努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相配套,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相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谐社会保障机制,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七)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丽江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澜沧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丽江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替代、中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切实做好草原家庭承包,加快推进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大力实施“森林丽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公园”保护模式,以“一江、一城、两山、三湖”为重点,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高原湿地、电站水库、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示范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加强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生产要素和重要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和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着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八)高度重视协调发展,建设人民幸福的和谐家园。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下更大功夫,在发展社会事业上花更大气力,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上行更实举措,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市各族群众的共同期待。坚持以统筹促协调,以协调促发展,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开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各区县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资源配臵效益、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优势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高度关注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失地少地农民、库区移民等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坚持内引外联,走社会联合办学之路,加快“云南丽江高校区”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努力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慈善事业。

(九)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经济是硬支撑,文化是软实力,先进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突出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公民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提高舆论引导传播能力和驾驭新兴媒体能力,促进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在全市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打造文艺精品,培养各类文艺人才,为推进文化与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树立良好的对外文化形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把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提升丽江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结合起来,增强文化发展生机活力,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事业繁荣;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个坚强的依托;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扬光大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发展紧紧依托各民族文化,扩大文化辐射影响能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结合起来,打牢文化产业融合、继承和发展的基础,扩大优秀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十)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的联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积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发展。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对台和侨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协调力量互动的社会多元管理格局。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臵条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听证等制度。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重视防范并坚决打击邪教组织和各种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提高公共安全监管和处臵能力。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切实提高国家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平台,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平台。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必须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强化思想建设,运用科学理论引领发展。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市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面对新形势下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显现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加快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建好用好基本阵地,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宽广视野、开放胸襟、战略思维的领导干部。要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理论武装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顺应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切合丽江实际的发展道路,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素质促进发展。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选贤之门、广辟任能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贯彻到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全过程,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差额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努力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要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统筹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领导干部的合理布局和梯次配备。要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切实做好老干部工作。要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断增强干部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公正性。各级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感,善于实践,做解放思想的开拓者;勤于学习,做科学发展的推动者;敢于突破,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勇于探索,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忠于职守,做以身作则的带头者;修身养性,做高尚道德的践行者,始终做到政治清醒、正气在身、为政以廉、洁身自好,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云岭先锋”工程,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互帮互助机制,着力构建城乡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和战斗力。

(三)强化制度建设,充分激发活力创新发展。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稳步推进党代表任期制的试点范围和层次。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优化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前臵论证、公众参与、投票表决、媒体开放和新闻发布等制度。严格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任前公示制、常委会票决制、试用期制、干部轮岗交流制等制度,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健全党委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等制度,提升引导社会舆论、网络舆论的能力。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制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增强责任心,带头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四)强化作风建设,自觉践行宗旨服务发展。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事业兴衰。必须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坚持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继续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主题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等措施,督促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力戒心浮气躁,防止急于求成,克服形式主义,严禁表面文章。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对上级党组织决定的事,要不折不扣保证落实;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要全心全意办成办好;对困难矛盾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促进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始终做到为民务实勤政,不断巩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五)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廉洁从政保障发展。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抓紧抓好。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促使公共权力规范行使;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拓宽从源头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切实把教育的说服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制度的约束力、改革的推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历尽艰辛、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憧憬、共同肩负神圣的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为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幸福的和谐家园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在全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调研

在全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调研

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生锦

(2011年8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全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谈一些意见和建议,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产业发展方面。

1、苹果产业:未来5年,全市苹果产业发展围绕“建基地、兴产业、促发展”的思路,一是建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群众集资、金融机构融资等多种渠道,使苹果逐渐从农家院落走向规模化栽植,果品效益逐年攀升,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二是建议搞好技术培训。通过采取集中办班,巡回宣讲,实地指导,现场咨询等方式强化技术服务,落实好乡村两级果园技术队伍,深入解决果农在栽植建园、整形

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使果农在生产和管理上运用综合技术,做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增强果品竞争力,带动苹果产业发展。三是建议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服务网点,开展网上推介,利用举办商贸洽谈会、民俗文化节等节会活动,扩大苹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黄毛谷种植:坚持院地+农户+协会的合作模式,做大做强什社小米这一特色产业。建议市政府与科研院校衔接,提供优质籽种,实施科学配方施肥,落实合同种植,订单收购,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二、小城镇建设方面。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未来5年重点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形象,完善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帮助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按照小城镇职能定位,超前谋划、合理规划商贸区、住宅区、文教区,工业园区等不同职能区域,坚

持先规划,后建设。二是建议加大对困难乡镇小城镇建设资金扶持力度。政府每年列支10万元,直接拨付乡镇,用于改善小城镇道路硬化、排水、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工程。

三、党建方面。

进一步创新机制、改进作风,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勤政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建议以公推直选方式从大学生村官、产业带头人、专业协会负责人中培养选拔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彻底解决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村干部选拔难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建议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调研,确定党内创业项目,扶持回乡务工青年、产业典型、致富能人带头创业,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三是建议做好干部群众的培训工作。突出抓好乡镇党委班子和乡

村干部学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开展调研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打造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资源,创办农民夜校,农民实用技术学校,开展党的惠农政策,农村种植、养殖技术,法律法规知识为内容的培训活动,不断塑造新形象,培育新型农民。

第四篇: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

牢牢把握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战略机遇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5日)

夜 礼 斌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昭通市出席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起点上把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圆满完成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富民强市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立足推进科学发展,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充实完善发展思路,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取得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主政治稳步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显著成绩,谱写了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7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9.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由3367元增加到7193元,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8.5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3.4亿元增加到356.1亿元,年均增长30.7%,五年累计完成10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69元增加到12295元,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00元增加到2768元,年均增长16.3%。三次产业比重由25︰36.9︰38.1调整为19.6︰46.1︰34.3。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事关昭通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昭待公路、水麻高速和8条通县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达目标即将实现。成贵铁路过境段援建扎实开展,新机场迁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水富港扩建完工投入使用。昭阳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各县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由17.2%提高到21%。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五小”水利工程近10万件,水利有效灌溉保证率由26%提高到33.7%。金沙江水电援建和中小水电、火电开发进展顺利,五年新增装机容量102.9万千瓦。

——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农村综合制度、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成功举办第十四届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扎实开展“300浙商进昭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迈出坚实步伐。争取上级和外部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广泛利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促进昭通跨越发展的成效充分显现。

——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努力构建和谐昭通。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切实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民主党派稳步发展,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团结和谐更加巩固。宗教事务依法有序开展,外事侨务工作不断加强。依法治市战略深入实施,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形成常态。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牢全市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市广电中心、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昭通作家群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起步、积极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惠及全市各族 人民。“普九”目标圆满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拓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大幅提高。残疾人事业有序开展。城镇廉租住房和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消除农村茅草房成效明显,2008年以来共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消除农村茅草房21万余户,城乡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0.6万城镇居民和48.07万农村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计划生育率提高到86%。扶贫攻坚扎实推进,五年累计解决和巩固48.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深入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扎实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由26.6%提高到32.6%。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进一步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组织保障作用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组 织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掀起热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三级联创”和“云岭先锋”工程继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创先争优”扎实推进,“远学杨善洲,近学身边先进人物”和“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蓬勃开展,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着力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党内民主建设有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少数民族、妇女、非中共党员和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组织工作满意度和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幅提升。县、乡党委换届圆满完成。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明显增强。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明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贪腐者和诬告者受到严厉惩处,继续保持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今年适逢昭通撤地设市十周年。这十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十年来,昭通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苦拼实 干、奋发图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富民强市新篇章,铸就了跨越发展新辉煌,古老的乌蒙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3年,面对雨雪冰冻、特大干旱、“5〃12”地震波及、金融危机冲击等困难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化危为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前七年的总和,工业总产值是前七年总和的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前七年总和的1.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分别是前七年总和的1.2倍和1.4倍。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28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5亿元,均为前七年总和的2.4倍。

同志们,昭通的变化有目共睹,昭通的发展振奋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苦拼实干、奋勇争先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昭部队、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昭通发展的各界人士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昭通市委,向所有为昭通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昭通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市委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取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和体会:只有坚持从昭通“三个并存”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12346”的发展思路,才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我们始终坚持把“富民”作为奋斗目标,把“强市”作为首要任务,把“跨越”作为根本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沉心静气打基础、聚精会神搞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持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式,才能从容应对困难挑战、赢得发展先机。我们始终坚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昭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投资拉动为主不松劲,坚持第二产业带动为主不动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不走样。只有坚持把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聚集发展要素、拓宽发展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加大争取协调力度,理顺各方关系、赢得各界支持,既充分激发内部活力,又广泛争取外部支持,实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转变,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断增强人 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只有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作风,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跨越。我们始终坚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不甘落后、比学赶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干事业,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抓落实,努力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和时代的检验。只有坚持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同推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各班子、各部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凝聚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下一心、共促发展。只有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在充分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支柱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口基数大,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任务艰巨;社会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维护稳定形势严峻;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工作、思想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科学研判形势,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当前,世情、国情、省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跨越发展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昭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至十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立足昭通、放眼全国,把昭通臵身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来审视、定位和谋划,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而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尚处于较低层次,如期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同步跟上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以百倍于人的努力,自加压力、奋起直追,走出一条超常规、赶超式、跨越式发展道路。

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当前,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足、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兼顾的力度逐步增强,但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显改善,但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仍未完全消除;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大增强,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资源开发全面推进,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效益显现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民生全面改善,但社会事业基础差、欠账大的问题仍然突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但构建和谐昭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少数干部群众仍然存在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思想。总体上看,昭通“三个并存”的基本市情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黄金期。昭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昭通发展大通道经济拓展了广阔空间。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把包括昭通在内的乌蒙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扶持,为昭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迎来了重大机遇。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昭通发挥独特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昭通丰富的矿产、生物、人力资源以及大型水电、火电基地的相继建成,日益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干部群众思改革、谋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为跨越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基础,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全市“411”发展定位,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朝着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迈进。

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科学和谐发展一个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城镇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着力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山区经济与水域经济、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加快乌蒙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步伐,突出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扶贫和城市大建设,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4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的排名位次显著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公 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极大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蓝图振奋人心,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抓住难得机遇,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昭通。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盼,也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更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必须担当的神圣使命。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奋进,再创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推动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既是加速昭通赶超崛起的现实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夯实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要求,到2015年,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55.7︰32.9;将农牧副之间的比例调整为30︰40︰30,粮经种植比例调整为60︰40。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合理布局、产业支撑、集约发展,尽快形成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五个一”的生产力布局,即以昭鲁一体化为重点的昭鲁彝大一小时经济圈;以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为依托的昭水发展轴;沿金沙江热区资源经济带;镇雄、威信特色经济片区;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云南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要位臵,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开发式扶贫,确保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全力支持金沙江水电开发,加大风能开发力度,做大做强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电矿结合,着力培育煤化工、硫磷 化工、矿冶建材等产业。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积极培育天麻、苹果等生物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坚持一手抓重大项目建设,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全面推进的格局。扎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新型工业化核心区和工业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物流、金融、信息产业和面向民生的商贸、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坚持把昭通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融合,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峡谷风光旅游、古镇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尽快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把昭鲁一体化作为滇东北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域,加快昭阳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坚持把加强耕地保护与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工业园区向山地布局,走山地、山水、生态型城镇的发展道路,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符合昭通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力争到2015年末,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5%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通乡油路、通达工程,全力援建成贵、渝昆、昭攀 丽、隆黄铁路,积极争取水富港国家一类内陆口岸设立和推进港口扩建,全面完成昭通机场迁建工作,构建区域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昭鲁大型灌区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完成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努力提高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尽快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进一步完善通讯基础设施,提高城乡通讯保障能力。

迅速掀起“桥头堡”建设新高潮。昭通作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开展对内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必须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努力融入区域一体化开放发展新格局,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为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双向大走廊。坚持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对“桥头堡”建设的领导,形成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格局,研究、储备、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迅速掀起建设高潮,努力在全省“桥头堡”建设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全面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提升社会管理的 科学化水平。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既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型、劳动密集型、节能环保型、外向型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又要推出一批具有昭通特色和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占领外部市场。坚定不移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提高项目履约率。进一步加强和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使昭通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对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全面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规划,努力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和弘扬传承文明、团结奋进,热爱家园、敬业奉献,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新时期昭通精神,大力宣传本土英雄、劳动模范和历史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自信心、自豪感,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加强对昭通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大对各类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昭通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健全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全面掌握社情舆情,及时回应社 会关切,牢牢把握宣传舆论主动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推介昭通优势资源,展示昭通良好形象,在扩大影响力上取得新成效。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

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巩固义务教育,突出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教中心建设,尽快实现师专“专升本”目标,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力争今年内基本消除茅草房,使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完善城乡低保,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体系。有序推进移民搬迁安臵,完善移民后扶机制,加快移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更加重视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使和谐、文明的阳光普照乌蒙大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尽快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着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应急体系。强化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平安昭通”创建,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开心。

(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土地、矿产、水资源高效利用。深入推进“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加大金沙江流域环境污染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好“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 补助奖励”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昭通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论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完善各级各部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校的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载体,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把理论学习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 22 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来解放思想、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来解放思想、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解放思想,始终做到思想上永不僵化,工作上永不停滞,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昭通的大发展。

(二)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一心、班子和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强领导集体,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双百双千”创建活动,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努力建设一支能担当起推 进昭通跨越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意发挥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形成创新人才充分涌现、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扎实推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大力弘扬埋头苦干、务求实效的良好风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大力弘扬和谐包容、团结干事的良好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形成万众一心促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不断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等优良传统,并使之转化为每一名党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坚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 24 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持久地开展“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市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永远为人民奋斗的不懈追求,以优良的作风和突出的实绩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

(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认真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内部沟通和每月工作安排制度。继续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和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中,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五)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与廉洁从政,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进一步健全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种违纪违法案件。认真查处诬告、诽谤案件,旗臶鲜明地保护和调动好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同志们!未来五年,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奋勇前进,为夺取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陈全国在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陈全国在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为标志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为标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他强调,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社会局势基本稳定、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的五年,是民生明显改善、各族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绩。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507.46亿元、36.65亿元,是2005年的1.8倍、3倍;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5∶32.3∶54.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五年累计完成1656.14亿元,是“十五”的2.4倍;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以青藏铁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西藏航空公司成立运营,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1.45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12.13万千瓦,是2005年的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3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 2078元提高到41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11元提高到14980元;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27.48万户、140余万农牧民乔迁新居,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99.7%的乡镇和81.2%的行政建制村通公路,解决了88万人用电、15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基”目标,落实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包”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方针,依法果断处置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特别是重点寺庙的管理,健全了党政军警民联保联动的维稳格局,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了涉藏外事外宣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活动及敏感节点的维稳安保任务,平安西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族团结巩固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围绕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揭批**集团的反动本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系列重大宣传战役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教育扎实有效、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五年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6206万亩,建成自然保护区47个、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节能减排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2%,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8%以上。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成效明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总数达到20.8万名;基层党组织实现行政建制村和社区全覆盖,建成了5451个村(居)组织活动场所;老干部工作不断加强,老党员、老模范得到特殊关怀;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陈全国指出,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业绩铸就辉煌,成就令人振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特别是援藏省市、中央和国家部委、中央骨干企业真诚关心、无私援助的结果,是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积极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

陈全国强调,总结五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工作的战略性、预见性、主动性;必须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西藏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必须把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为动力

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新局面

本报讯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为动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新局面。

他强调,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继续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期。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努力奋斗,推动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认识特殊区情:综合起来看,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这一特殊区情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把握难得机遇:一是政治机遇。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重视西藏、支持西藏,为西藏的建设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历史机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解决西藏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政策机遇。中央相继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安排部署支援西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建立起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推动西藏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四是发展机遇。经过60年的奋斗与发展,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呈现出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特别是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思稳定、求团结、盼富裕、谋发展、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展示出厚积薄发、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些难得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明确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牢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构建促进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落实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持续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 努力实现长治久安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努力实现长治久安。

他强调,西藏的稳定关系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国家的安全。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在反分裂斗争这个关系国家安全、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立场坚定、认识统一、表里如

一、态度坚决、步调一致,坚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掌握主动、争取人心、强基固本的方针,紧紧依靠各族群众,坚持以两手对两手,立足长期斗争,讲究斗争策略,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下好先手棋,坚决防范和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反对**集团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彻底粉碎一切破坏西藏稳定、危害祖国统一的图谋。

坚持依法管理寺庙。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依据,以管理和服务为目的,构建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寺庙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完善寺庙管理体制,充实寺庙管理力量,切实把寺庙管好、管稳定、管和谐;开展模范寺庙创建活动,推进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和谐模范寺庙、评选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活动,定期对模范寺庙和先进僧尼给予表彰奖励,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激励,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自觉做到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增进修养,坚决抵制和反对**集团的渗透破坏,不参与分裂祖国活动,不参加扰乱社会秩序活动,不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管理活动;强化寺庙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寺庙通路、通电、通水、通信、通广播电视等问题;注重对僧尼的关心爱护,切实解决僧尼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逐步实现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使之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团结发展和谐稳定的成果。

夯实城乡基层基础。广泛开展深化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一个覆盖”,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四级联动,会同中直驻藏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抽调21000名得力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451个行政建制村(居委会),实现行政建制村(居委会)驻村工作全覆盖;完成“五项任务”,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好维护稳定工作,寻找开辟致富门路,进行感党恩教育,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建立“一个机制”,构建城乡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筑牢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社会根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落实稳定责任,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维稳专门领导班子要负起直接责任,层层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党政军警民联防联动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形成抵御**集团分裂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强大合力。着力强化管控措施,实现维稳措施全覆盖,确保没有缝隙、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把握群众的合理诉求,重视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深入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依法处置各类涉藏案件,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第一时间、消除在萌芽状态。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着力推进军警民融合式发展,支持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边防、消防、公安、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突出抓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服务发展稳定能力。建立军警民兼容的物资储备体系,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他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切实用好特殊政策。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兄弟省市、中央有关部委、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对口支援是我区最重要的发展条件,要牢牢抓住、用足用好。坚持全面把握好,对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财税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投资倾斜政策、人才援助政策、对口支援政策,要逐条逐款地研究,逐类逐项地梳理,准确掌握每项政策的内涵、要求和含金量。主动对接好,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沟通,确保优惠政策全部到位、尽快落地;加强与对口援藏省市、中央重要骨干企业的联系协调,确保援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的工作机制。配套落实好,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保证中央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跨越。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国家“十二五”期间围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建设等领域,支持西藏发展的重大项目的实施,下功夫抓好对口援建项目的落实;要全力推进,抓紧与中央和国家部委、援建单位进行对接,尽快完成项目论证审批工作,积极做好征地补偿等基础工作,保证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要高质高效,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强化监管,确保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努力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路建设,力争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万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6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加快铁路建设,推进川藏、滇藏铁路西藏段建设,完善区内铁路网络,提高铁路运营能力;加强航空建设,做大西藏航空公司,加快现有机场改扩建,发展区内支线航空,增加国内外航线,形成区内外国内外协调联动的航空网络。完善综合能源体系,积极推进油气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水电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开发,加快电网网架和电网建设改造,力争到“十二五”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基本解决全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健全现代通讯体系,加强进出藏光缆通道建设,推进移动网广覆盖和宽带通信工程,力争实现乡乡通光缆,具备条件的行政建制村全部通宽带;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邮政网点全覆盖。建立水利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安全饮水、区域防洪、节水灌溉、水源保护、水利骨干工程和特殊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城乡水资源利用水平与保障能力。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要提升一产,完善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粮食增产行动计划;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业、林下产业和畜牧业,力争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以上。要壮大二产,突出抓好能源产业、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食品业、民族手工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十二五”末,工业化率达到15%以上。要做强三产,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二五”末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牧区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青藏铁路那曲物流园区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金融业务,增多做强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金融管理服务体系。

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视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坚持建平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培育扶持科技型企业;攻专项,加强高原特色农牧业、生物产业、藏医药业、新能源、有色金属业等方面的研究,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促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到“十二五”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广普及,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日常科技知识,力争到“十二五”末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中东西战略,藏中地区要发挥上连陕甘青宁、下通南亚的优势,加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着力打造全区特色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国家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中心、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藏东地区要发挥连接川滇青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快矿产、水能资源开发,着力建设区域商贸中心、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藏西地区要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着力建设畜牧业、矿产业、特色旅游、边境贸易大区。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以拉萨市为中心,以地区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向县域流动,集中打造一批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辐射半径大、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县城和经济强县。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县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殊优惠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边境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他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兴起全区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转变。

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全区文化建设,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基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转化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唯物论、无神论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加强对西藏重大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针对敌对势力和**集团不断加大对我进行反动思想渗透的新情况,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强化措施、掌握主动,确保西藏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绝对安全。阵地要占领,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掌握涉藏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揭批要深入,深入揭批**集团的“三性”分裂本质,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覆盖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全覆盖,确保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覆盖全区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管控要严格,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健全舆情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有效净化舆论环境;防范要到位,建立宣传、文化、公安、边防协同配合机制,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分子进行反动宣传,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

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贯彻正面宣传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立报立台立站,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出版社,实施党报党刊赠阅工程,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信息传播,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推进汉藏“双语”传播,全区新闻媒体全部实行汉藏“双语”编印、播发,支持藏语音像制品、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藏语译制能力,使各族群众都能看得到、听得懂、入头脑、受教育。切实强化对外宣传,加大西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扩大与境外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加强对周边国家和边境地区的外宣工作,在国际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良好形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经过2-3年的努力,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大力推进先进文化进寺庙,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一方面,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以确保文化安全为前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艺、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力。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为主题,创作更多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好作品,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他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兴起全区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转变。

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全区文化建设,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基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转化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唯物论、无神论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加强对西藏重大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针对敌对势力和**集团不断加大对我进行反动思想渗透的新情况,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强化措施、掌握主动,确保西藏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绝对安全。阵地要占领,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掌握涉藏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揭批要深入,深入揭批**集团的“三性”分裂本质,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覆盖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全覆盖,确保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覆盖全区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管控要严格,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健全舆情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有效净化舆论环境;防范要到位,建立宣传、文化、公安、边防协同配合机制,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分子进行反动宣传,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

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贯彻正面宣传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立报立台立站,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出版社,实施党报党刊赠阅工程,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信息传播,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推进汉藏“双语”传播,全区新闻媒体全部实行汉藏“双语”编印、播发,支持藏语音像制品、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藏语译制能力,使各族群众都能看得到、听得懂、入头脑、受教育。切实强化对外宣传,加大西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扩大与境外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加强对周边国家和边境地区的外宣工作,在国际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良好形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经过2-3年的努力,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大力推进先进文化进寺庙,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一方面,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以确保文化安全为前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艺、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力。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为主题,创作更多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好作品,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为重点 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他强调,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是西藏发展稳定的关键。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力表彰对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抵制各种狭隘民族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高标准办好西藏佛学院;实施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程;依法管理**转世事务;完善藏传佛教学衔制度,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述,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重视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力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保证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保证。

他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全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着眼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课外相结合、区内区外相结合,五年内把全区干部轮训一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以反分裂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做到思想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行动坚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着眼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方面要选优配强,坚持德才兼备、优化结构、提升功能、增强活力,真正把那些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威信高、口碑好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集体。一方面要规范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各级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形成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着眼于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统筹推进,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注重培养选拔使用政治上靠得住、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敢于同**集团作斗争的优秀藏族干部、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和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优秀汉族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重视使用党外干部,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援藏干部工作,重视考核、了解表现,既严格管理又关心爱护,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及时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鼓励他们长期扎根西藏、奉献西藏。加强高等院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要突出重点,实施地(市)、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队伍建设工程,把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熟悉民族宗教工作、善于团结各族干部群众、作风扎实、清正廉洁作为重要条件,统筹全区干部资源,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干部选拔到地(市)、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岗位上来,对三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行重点培养、重点配备、重点管理。要深化改革,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积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大力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加大跨地区、跨部门干部交流的力度,为各类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把驻村(居)、驻寺庙工作经历作为优先提拔使用干部的必要条件,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来源,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反分裂斗争一线和关键岗位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要树好导向,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注重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有机会,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的干部,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稳定打基础的干部吃亏,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要关心爱护,西藏的干部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任务艰巨繁重,许多同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牺牲奉献精神,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一定要真诚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切实爱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和家庭中的实际困难,在政策范围内适当提高福利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扎根边疆,在雪域高原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要强化管理,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为西藏发展稳定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真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重视、感情上亲近、待遇上落实、服务上周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老干部的心坎上。

着眼于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扩大组织覆盖,统筹推进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积极探索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地建党组织的有效途径,加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实现“六有”(有牌子、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全覆盖。要壮大党员队伍,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加大在基层发展党员的力度,深入开展“三个培养”活动,做好在农牧民、企业、生产一线和青年、大中专学生等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行政建制村(居委会)实现教育平台和站点全覆盖;健全激励关怀机制,关心爱护、真诚帮扶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加强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带工建工作,推动基层群团组织建设。要实施领头雁工程,以“五个好”为目标,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真正把那些坚定跟党走、坚决反分裂、自觉保稳定、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对一时没有合适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村,可从县乡党政机关干部或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派,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深化创先争优,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既服务城乡群众、又培养锻炼干部,形成特色、取得成效,把创先争优活动延伸拓展、引向深入。

着眼于实施人才兴藏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工作放在关系发展稳定全局的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完善政策吸引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着力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基层政权建设管理人才、寺庙建设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着眼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这个问题上,西藏没有任何特殊性,必须坚定不移、从严要求、一以贯之。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干兴藏、富民爱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严格廉洁自律,加强廉政教育,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牧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严守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特别是在反分裂斗争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表里如一,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经济纪律、群众工作纪律,扎扎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加大惩治力度,从严从重查处党员干部对**集团抱有幻想、追随**集团、破坏民族团结、损害祖国统一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要完善防腐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制度,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

打造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新优势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造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新优势。

他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推进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农牧区“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完善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做到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推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上缴税收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

努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内地特别是对口援藏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大西南经济圈。加快连接南亚地区陆路大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大对边境县特别是边境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区内外、国内外企业进藏投资兴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切实做好涉藏外事工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宣传等多种手段,做好周边国家、重点国际组织的友好交流工作,扩大境外藏胞爱国统一战线,努力营造有利于西藏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

打造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新优势

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造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新优势。

他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推进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农牧区“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完善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做到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推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上缴税收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

努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内地特别是对口援藏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大西南经济圈。加快连接南亚地区陆路大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大对边境县特别是边境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区内外、国内外企业进藏投资兴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切实做好涉藏外事工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宣传等多种手段,做好周边国家、重点国际组织的友好交流工作,扩大境外藏胞爱国统一战线,努力营造有利于西藏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

下载陈伟在平凉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伟在平凉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全国在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陈全国在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为标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陈全国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以庆祝西藏和平解......

    在市第三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驻马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在这里,我代表大会主席团,向各位代表,以及为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

    县委书记在乡镇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县委书记在乡镇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县委书记在乡镇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共××镇第三次党代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镇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

    县委书记在乡镇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县委书记在乡镇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县委书记在乡镇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共产党××镇第三次党代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镇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政治生......

    在党代会上的报告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懈奋斗 ——在中共**县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2016年**月**日) **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县第九次代表大会,是我县圆......

    区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学习体会

    区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学习体会 区第三次党代会已于9月份胜利召开。本人也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了区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通过学习,自己感觉倍受鼓舞,一是了解区委过去五年......

    在全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调研(5篇范例)

    在全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调研 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生锦 (2011年8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全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谈一些意见和建议,不妥之处,请批评指......

    集团公司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共产党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第三次代表大会,经过全体代表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大会的各项任务。大会经过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肖富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