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未经3C认证产品“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认定问题
关于未经3C认证产品“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认定问题
根据《认证认可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列入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关于出厂、销售和进口的定义很容易把握,但是国家认监委对“在经营活动中使用”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给基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行政执法上带来了很多困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引起一些混乱。比如,银行和电信经营部使用没有经过3C认证的收款机收款,商场用于照明的灯具没有取得3C,生产企业的配电房使用了没有取得3C的低压配电柜,建筑施工单位在建设工地临时安装使用的低压配电设施没有取得3C,以及建筑承包单位在商品房屋建设中安装的用户供电系统使用了没有取得3C的电线电缆和低压配电柜等,表面上看,这些单位都从事的是经营性活动,但是能否可以认定上述行为都违反了《认证认可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的列入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呢?显然不是。
2005年6月29日国务院第97次常务会议通过,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其第四十八条规定:“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产品的,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对“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含义是这样解 释的,我们可以借鉴:“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为社会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时,要消耗和使用列入目录的产品。企业生产经营其他商品的过程中,自己生产或外购列入目录的产品作为消耗材料用于该商品的生产。企业在从事为社会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中,自己生产或外购列入目录的产品。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行为不包括个人消费行为。
根据上述解释和《认证认可条例》的立法本意,我们在理解未经3C认证产品“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时要把握好以下五个要素:
㈠ 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消耗和使用列入目录产品。企业生产经营其他商品的过程中,自己生产或外购列入目录的产品作为消耗材料用于该商品的生产。如家用电动缝纫机生产企业自己生产电动机并装配成缝纫机用于销售,就应当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并取得生产电动机的3C认证证书,方可自己生产电动缝纫机,否则应当外购取得3C认证证书的电动机。再如,企业在生产销售列入目录的低压配电柜过程中要使用熔断器、低压开关、继电器等作为低压配电柜的零部件,如果该企业自己生产熔断器、低压开关、继电器,企业不仅应当取得低压配电柜的3C认证证书,同时还应当取得熔断器、低压开关、继电器等产品的3C认证证书,否则,应当外购取得3C认证证书的熔断器、低压开关、继电器等产品。
㈡ 企业在从事为社会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过程中消耗和使用列入目录产品。企业在从事为社会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过程中,自己生产或外购列入目录的产品。如网吧在提供上网服务过程中,向顾客 提供的电脑应当是取得3C认证证书的电脑产品。如果网吧自己生产电脑,必须取得生产电脑的3C认证证书,否则,应当外购取得3C认证证书的电脑产品。再如医院购置列入目录的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用于为病人诊断病情,如果医院自己生产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必须取得生产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产品的3C认证证书,否则应当购买取得3C认证证书的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
㈢ 经营活动是否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法学界有“法不禁止即自由”的谚语,在一定意义上,自由即权利。法律对权利的限制必须有法定事由,这些事由如:公共利益、权利人自身利益等,否则就是权力的滥用。在法律未实行强制性认证制度以前,行为人可以自由选择使用何种产品,在实行强制性认证制度以后,行为人的这种选择权则受到了限制,因此强制性认证制度本质上是对权利的限制。《认证认可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体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国家规定相关产品必须经过认证的,应当经过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所以,对“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进行认定时,应考虑是否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如电力公司用列入目录内的电线电缆架设电力线路,则该电线电缆产品应当是取得3C认证证书的产品,即便是电力公司自己生产电线电缆产品,虽然是内部使用,没有产生出厂和销售行为,但是由于电线电缆产品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电力公司也必须取得生产电线电 缆产品的3C认证证书。
㈣ 该“使用”与营利行为是否具有牵连关系。对“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这一行为的认定中,应综合主客观因素,将其限制在“将产品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设施或工具,成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关键要素或者有直接牵连关系”这一范围内。比如,一私人诊所,使用一台未经“3C”认证的电脑搜索信息,交流医疗信息。由于该诊所的经营依靠的主要是医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医疗器械、药物等,电脑的使用显然只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对医疗行为没有任何影响,也对公众利益没有任何损害。因此将其定性为“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是不恰当的。而该诊所若使用未经“3C”认证X射线机,因其在医生的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应认定为“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㈤ 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行为不包括个人消费行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一方面它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它作用的方式也是有限的,它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必须不能以侵害公民的权利为限度。凡是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作出选择的,只要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应予尊重。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认证认可条例》未对诸如一般消费者在生活中使用无证产品如组装的电脑等行为作出规定。我们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认定问题上,也应贯彻这一法理。
总之,由于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行政执法实践中,既不能对法律的规定望文生义,也不能断章取义,机械执法,而 应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及相关法理,对相关行为进行全面的认定与评价,才能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在执法实践中体现法律的本意。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维护法律的威严。
第二篇:未经授权在店招上突出使用他人注册商标被认定侵权
未经授权在店招上突出使用他人注册商标被认定侵权
轮胎经销商未经授权,在店面招牌上突出使用“米其林”注册商标,被法院认定为侵权。
米其林集团是全球轮胎科技的领导者。米其林集团在中国享有在轮胎等商品上注册的“米其林”、“MICHELIN”、以及轮胎人图形等商标的专用权。
2010年,米其林集团总公司发现被告吉林富龙轮胎经销有限公司(以下称富龙公司),在未经米其林公司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在其店面招牌上突出使用“米其林”标识。米其林公司以被告侵犯其在轮胎上注册的“米其林”商标为由起诉于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长春中院审理后认为:富龙公司在未经米其林公司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在其店面招牌上突出使用“米其林”注册商标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情形,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为此作出(2013)长民三初字第1号民事判决,判令被告富龙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并消除影响。
法院判决认定侵权的理由包括:
第一、富龙公司在店面招牌上使用“米其林”是商标法意义上的突出使用行为。第二,被告在商标法意义上突出使用“米其林”目的是利用“米其林”商标的知名度和商标权人的商誉获得利益。第三,富龙公司的使用行为容易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和误认。第四,富龙公司未经许可在商标法意义上突出使用“米其林”给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损害。商标用于商品和服务上,表明了商品和服务与其提供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表明了商品和服务的来源,而且使消费者可以根据作为来源的经营者的商誉对商品和服务的品质产生合理判断。商标法对注册商标专用权进行保护,其所保护的不仅仅是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等或其组合而成的可视性标志,而是以此为手段达到真正保护标志背后所承载这种联系性的目的。所以任何可能导致消费者对这种联系性产生混淆和误认的行为都是对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损害的行为。富龙公司未经权利人许可,在商标法意义上突出使用“米其林”注册商标,这种行为利用商标背后所承载的商品与商品提供者之
间的联系性,可能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和误认,认为富龙公司与商标权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富龙公司可能是商标权人的授权店或者连锁店,提供米其林的专业服务,使消费者可能根据米其林商标的知名度和商标权人的良好商誉,对富龙公司的经营行为及其所销售的商品产生错误的信赖,同时也给米其林公司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了损害,应当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情形,应当承侵权责任。
该判决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各方均未上诉,现已生效。
万慧达代理米其林公司参与了本案的诉讼。
短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商品的销售商将其销售商品的商标作为自己的店招使用,轮胎经销店或维修店尤其普遍。那么,未被授权的店面是否有权使用呢?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曾就与此类似的情形发过《关于禁止汽车零部件销售商店、汽车维修站点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通知》(工商标字[1995]第195号),通知写到:“一些地方的汽车零部件销售商店、汽车维修站点,未经商标注册人认可,擅自在店铺的招牌上使用某些中外汽车企业的注册商标,并且将其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上,如使用‘奔驰’、‘吉普’等文字或图形商标。这种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于商业目的的行为,客观上会使消费者误认为该店铺的经营者与商标注册人存在某种联系,自觉不自觉地侵犯了商标注册人的商标专用权。”但是该文件后来被废止了。
就上述问题,为了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米其林公司在全国提起了系列诉讼,长春中院首开先河,认定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店招侵权,无疑为我们处理类似案件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从长春中院的判决可以看出,对于此类问题,关键要查明在店招中使用他人商标的主体与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与权利人形成商标授权使用的关系,才可以使用权利人的商标,仅仅出售他人的商品,无权在自己的店招中使用他人的商标故意制造与商标权利人的联系。
第三篇:建设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挤占、挪用、滞留建设资金
将不属于建设项目开支的费用从建设项目中开支,挤占项目建设资金;将项目建设资金已担保或借款的方式将工程建设资金挪用;将应拨付到建设项目的资金不拨付到建设项目,滞留建设资金。
这些做法违反了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财政部、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挤占的建设资金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从建设成本中扣除,并收回占用的资金;对挪用的建设资金要限期归还,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滞留的建设资金要限期拨付到位。
2、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同比例到位
地方配套资金不能按可研或初步设计批复的比例到位,有的甚至项目基本完工时还不能到位。主要原因为为:一方面,地方财政紧张,客观上给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带来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重视,过分依赖中央财政。
这些做法违反《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0)20号〕、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的有关规定。影响了项目按计划实施、改变了原定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和影响结余资金分配。
3、未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管理使用建设资金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未批复就下达投资计划,安排建设资金;开工条件不具备,就开工建设;工程价款结算不完全依据合同,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全等。对这部分问题的处理原则是,对能纠正的要求纠正,对不能纠正的,要求以后注意。
4、水利建设资金未按规定专户存储,并将部分建设资金转为定期存款。
5、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违反《现金管理条理》。
(二)基本建设支出及概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变更未经批准
项目设计变更和增加建设项目未报有关部门审批。违反了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和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财基[1999]139号)的有关规定。要求项目法人抓紧报有关部门审批。竣工决算审计时,未经有关部门,不得列入工程投资。
2、预备费动用未经批准
项目法人擅自使用预备费,违反了财政部、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中的“基本预备费动用,应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报经上级有权部门批准。其额度应严格控制在概预算列的金额之内”的规定。处理意见是应按照《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已使用的预备费办理补报批手续,今后要严格执行预备费要先批后用的规定。
3、改变建设内容
将批准的建设内容改变,违反了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建【1998】350号文)“要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计划组织工程建设,不得擅自更改建设内容,不得随意扩大建设规模。严禁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的规定。
4、基本建设支出控制不严
主要表现工程项目超概算,管理费控制不严,超支较多。处理意见是建筑安装工程项目超概算,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必要的申报批复程序;建管费超支要求项目法人对超支原因进行一次分析总结,找出症结所在,对不属于规定开支范围的支出,铺张浪费的支出,必须剔除,对确属客观情况造成的超概算,应完善必要的审批程序,要求项目法人制订必要的办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支出。
5、项目法人与设计、监理、施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交易。
6、系统内关联公司分包,追加工程价款形成关联公司利润、未足额用于项目。
(三)竣工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1、不按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37条规定了“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规定的期限为“大中型项目的规定期限为3个月;小型项目规定期限为1个月”。
不按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是目前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不以批准的概算作为依据,编制主体不是项目法人。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规定竣工决算编制的依据为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概(预)算,编制主体为项目法人。而有的单位不按此规定,以内部管理需要的执行概算为竣工决算编制依据,以现场管理机构作为编制主体。
3、重视程度不够,组织领导不力,主管部门的监督协调作用不能发挥。
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规定了项目法人应组织财务、计划、统计、工程技术和物资等专门人员,组织专门班子共同完成此项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只有财务人员编制竣工决算。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对主管部门在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中的责任也进行了明确,第三十七条规定“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门人员,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的培训指导不够,不按规定及时同项目法人核对投资下达和基建拨款。
第四篇:亚硝酸盐在食品中的超量使用问题 案例分析
亚硝酸盐在食品中的超量使用问题
背景:
2013年7月8日,河北蠡县公安局办案民警在蠡县林堡乡查获一非法添加有毒物品亚硝酸钠的熟肉店,当场扣押一袋亚硝酸钠,共计500余克,后办案民警抽取店内的熟肉制品样本送上级检验检疫机关进行质量检测,检测机关出具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每千克熟肉制品中含有22毫克亚硝酸钠。
2013年10月17日,成都市青羊区食药监局稽查大队对辖区内餐馆进行例行检查,在对位于东城根南街13号的一家名为“易家天下老妈蹄花”餐馆(工商注册名为“青羊区贵锋老妈蹄花店”)进行检查时,对店内的糖醋排骨、卤猪排骨、卤猪脚、珺把4种卤制食品进行监督性抽检,经成都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检测,这4种样品中均含有亚硝酸盐。
2014年3月19日,河南省内黄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在“炖羊肉”中非法添加亚硝酸盐致人食物中毒案件,经内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炖羊肉(汤)中亚硝酸盐含量为1757.4mg/kg。分析:
亚硝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并在工业、建筑业中广为使用,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由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亚硝酸盐具有防腐性,可与肉品中的肌红素结合而更稳定,所以常在食品加工业被添加在香肠和腊肉中作为保色剂,以维持良好外观;其次,它可以防止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产生,提高食用肉制品的安全性。但是,人体吸收过量亚硝酸盐,会影响红细胞的运作,令到血液不能运送氧气,口唇、指尖会变成蓝色,即俗称的“蓝血病”,严重会令脑部缺氧,甚至死亡。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但在烹调或其他条件下,肉品内的亚硝酸盐可与氨基酸降解反应,生成有强致癌性的亚硝胺。
亚硝酸盐中毒是指由于食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腌制肉制品、泡菜及变质的蔬菜可引起中毒,酸钠作为食盐食用而引起,也可见于饮用含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苦井水、蒸锅水后,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因而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亚硝酸盐是剧毒物质,成人摄入0.2一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亚硝酸盐同时还是一种致癌物质,据研究,食道癌与患者摄入的亚硝酸盐量呈正相关性,亚硝酸盐的致癌机理是:在胃酸等环境下亚硝酸盐与食物中的仲胺、叔胺和酰胺等反应生成强致癌物N一亚硝胺。亚硝胺还能够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各国对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均有严格限量,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日允许摄食量为亚硝酸钾或钠≤0.2mg/kg体重,日本规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70mg/kg,我国对亚硝酸盐的添加量也有规定,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亚硝酸盐仅允许腌熏肉等制品有微量残留,限量为30毫克/千克,熏制火腿最高残留量也不得超过70毫克/千克。对非有意添加、自然生成的亚硝酸盐,《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国家标准》规定限量一般为3毫克—5毫克/千克,酱腌菜的限量也仅为20毫克/千克。详见表
纠偏措施:
食品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从强制性角度而言,法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法律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法律的制定与出台总具有滞后性,常常出现很多大问题之后才意识到法律的空缺。比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是在“婴幼儿三氯氰胺奶粉”事件出现后。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是最全面地对食品卫生、安全作出规定的法律,但此法律出现了若干的漏洞,调整的范围很狭窄,仅对食品的生产经营阶段发生的问题进行规定,没有包括种植等环节,也使一些经营者在此期间钻了法律的空子导致问题的出现,2009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虽然弥补了一些空白,但还是不能超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法律应有的前瞻性在快速发展的经济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食品安全法》出台后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接着又对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标准等问题作了添加与补充。2012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禁止餐饮服务单位采购、贮存、使用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亚硝酸钠、亚硝酸钾)。
监督者应积极执法,对于违法者应杀一儆百,加大惩罚力度。我国执法监管体系比较薄弱,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曝光名单几乎没有一个是监管部门主动曝出来的,全部都是媒体曝光后相关部门才介入调查,这说明在行政监管这一块“监”的部分几乎失效,食品安全变成了媒体孤军奋战的局面,而媒体在作此类报道时又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往往造成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所以监管部门应认真执法,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扫除每一个违法死角,做好相关工作。食品问题出现后的严格惩罚对问题的再次出现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经营者在惩罚与利益之间作着精细的较量,如果处罚过轻问题将会再次出现。我国的现状是在打击食品问题的执法过程中缺乏力度性与规范化,出现事故后进行一阵风地检查处理,处罚力度较轻,过后相关人员再次复出,问题再次泛滥。这一点国外的惩罚度明显高于国内,如,德国刑事诉讼外增加了巨额的赔偿,而韩国对于造毒食品十年内禁止营业,这些都使经营者警惕到了法律的威严,从而严格守法,从根本上制止不法行为。
媒体报道的积极主动性也对食品安全产生了影响,很多媒体为了“抢眼球”频频曝出各种问题,动不动就出现“有毒,致癌”等字样,媒体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放大效应造成了食品监管的混乱,报道太频繁也使人们对于食品问题出现了麻木心理,网络上几乎天天都有食品问题的揭露,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结果却不了了之,如“奶茶含奶精”,“营养快线凝胶**”等,对于这些报道有些也只是媒体增加一些点击率而已,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处理结果。媒体的这种放大效应已减弱了人们以及执法人员的信任度,只是出现了以假乱真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法律应明确食品问题的报道主体,媒体对于报道的事件也应全程监管,杜绝出现“半拉子”现象,做到传播的全面性、真实性,这样才能使监管人员重视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应注重对惩罚结果的报道,让经营者领略到法律的威严,让百姓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不应过度报道各种问题的现状。所以,还是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对于群众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蔬菜应妥善保存,防止腐烂,不吃腐烂的蔬菜;食剩的熟菜不可在高温下存放长时间后再食用;勿食大量刚腌的菜,腌菜时盐应多放,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但现腌的菜,最好马上就吃,不能存放过久,腌菜时选用新鲜菜;防止错把亚硝酸盐当食盐或碱面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2011 2 赵建春;;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预防综述[J];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谢君红;;肉类食品中亚硝酸盐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J];食品科技;2009年04期 4 朱效兵;石晶红;;亚硝酸盐与人体健康[J];河套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刘秀梅,高鹤娟.食物中有害物质及其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 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M].程池,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陈蓉;;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刘燕;陆智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体系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5期
第五篇: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学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电化教育的领先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的改进,更多的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对体育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知识领域,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运用多媒体时发现了几个问题。现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实践。
1、主次不分,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但学生主次不分,盲目兴奋。所以反对为了体现其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而盲目的在上课中泛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结合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的在上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我们之所以把多媒体课件定位在辅助教学这个层面上,就是说多媒体课件不能替代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板书、质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手段而不是全部。
2、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加上翅膀,发展性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应与其他演示方式兼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果采用投影、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已经能够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那就无需花大量的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忽视了这一点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3、课件内容死板,跟不上不同学生思路。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内容往往需要经常或随时调整和修改。一个课件不可能完美无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使用课件时留心捕捉反馈信息,及时修改补充逐步完善课件。
我们只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而不是盲目的泛用。教师是这一手段得以合理、正确运用的前提条件,这就使教师要更新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学改革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发、应用软件到教学之中,也将成为当今发展主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必须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重视软件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试验,只有这样,才能开发了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面的优化课堂教学。